《草船借箭》评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船借箭》评课

这次有机会在开小听到了几节语文教学课,并针对“整合教学目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等主题进行了研讨。由于我正在教五年级语文,所以对五年级教材中的《草船借箭》这节课的教学印象比较深刻,下面只粗浅地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以读为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读”,在“读懂”上下功夫,以读入镜,以读悟神,在读中探究、品味和领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谓是智慧的化身。不管是怎样的战争,总能在诸葛亮的谈笑风生中灰飞烟灭。《草船借箭》中,描写诸葛亮与周瑜、鲁肃的对话有十一处之多。语言简洁、干练,只有一处提到诸葛亮的“笑”。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然而就是这一“笑”,这一意蕴深刻的笑,却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抓住了这一笑,让学生读出了诸葛亮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读出了周瑜的妒贤忌能,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守信。每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后,就让学生齐读“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而老师与学生正是在这一唱三叹,一锤三击中,创造精彩。文章的主人公形象立渐丰满,诸葛亮就这样带着他的神机妙算从泛着书香的文字中笑盈盈地走了出来。

二、围绕单元目标,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即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标准。那么从单元目标入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就可以使每一个教学环节均有明确的目的。

《草船借箭》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虽然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了多次修定和改革,但这篇文章一直都入选,并作为精读课文出现,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并且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含义,站在时代的角度开掘其所富含的精神矿藏。这也就是对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好诠释。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后,趁着学

生意犹未尽之时,向学生介绍了几条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并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其实这也正是本单元“回顾拓展”中的一个内容。教师在这节课的尾声向学生展示了《三国演义》原着中,作者罗贯中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学生这时的阅读兴趣正浓,让他们带着兴趣去读《三国演义》,进一步去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定比我们平时催促着学生去读书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我们教师都能将节选自名着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着的胃口,让学生对名着充满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负担,从而对名着敬而远之。

三、找准切入点,统领全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准,就能发挥出教学杠杆作用,使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始终处于阅读活动的主体控制状态,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个故事。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在复习文章主要内容,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以后,就直接找准“神机妙算”这个切入点,给出本节课的目标就是体会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的。接下来以这个问题为统领,教师放手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之处。虽然放手,但教师却有主线,并相机进行方法的梳理。例如这句话:“大雾漫天,江面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大雾漫天”,“面对面”等词语体会雾大,因为大雾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兵,才会选择放箭,“大雾”是借箭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这样的大雾是在诸葛亮预料之中的,在6-10自然段中就可以找到这样的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把这样两句话放在一起学习去体会诸葛亮算得准,算得神,这样能使学生体会到联系上下文去读文章的重要性。

我想我们的语文课,都需要一条主线,以这条主线为基础进行发散自主学习。这样的话,既不会由教师牵得过死,又不会导致课堂松散失控。教学中,如果教师找准了文本的最佳切入点,也就把握住了课堂教学这棵树的主干,牵住了这只风筝的线,我们的课堂才能是高

效、新型、人文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