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礼乐教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礼乐教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李阳 2015102039
礼乐教化,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一项国学内容,它不仅是古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也对我们现代人的学习,生活甚至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谈论礼乐教化之前,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礼乐教化”。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以上摘自百度百科)这是总的概念。

礼乐,分开来讲,礼,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

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

乐,原本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

礼乐文明最先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尊而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周代,礼乐制度逐渐完善和确立下来,周礼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祭祀、丧葬、交际、征战和吉庆五大类。

涉及冠、婚、丧、祭、朝、聘、乡、射及职官制度等诸多礼仪、礼制和礼义。

西周形成的礼乐由孔子等思想家的完善传播,流传到了现在。

《礼记・经解》说:“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

”就是说领导者在发布命令之前要听取民众的意见。

这可能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第一次出现在世界上吧,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是受我们推崇的,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制定政策方略的首要考虑,这种思想的提出是十分超前的,尤其是在当时的那种奴隶制社会。

礼乐教化中还包含很多对人道德上的要求,我们熟悉的“孝”,“善”等美德也是从西周开始有明确记载的传播,所以说西周的礼乐教化对中华文化礼仪之邦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孝”的思想成为后几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参考指标。

同时,举孝廉等选官方式也是对这种优良传统很好的保留方式,在这种传承中,这种美德也逐渐融入到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不只是孝,还有很多美德通过各种方式保留下来,形成在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中庸,谦逊等,所以说对现在的形象不可谓不大。

虽对现在好的影响占多数,但是世上没有绝对的是非。

囿于时代和文化水平的限制,礼乐教化中也有不少可以称之为糟粕的内容,比如对上级绝对的服从,三纲五常中封建腐朽的部分,对现在的影响也不可谓不大,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国人最缺少的就是反抗的精神,这是几千年的封建教化对人性的束缚,但溯其根源,在于西周的礼乐教化。

礼乐教化,对现代的生活可以说有坏的方面,但占绝大多数的还是好的方面,是它奠定了国人的性格基础,更可以说是国家和民族保持永久魅力和活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内在要求。

用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理念,用礼乐内在的道德修养,生发"礼尚往来"、以"诚"相待、以"信"相许、以"义"相重的情操,造就孝亲睦邻、敬业乐群、尊师敬长、礼贤下士、温良谦恭、平和中正的君子风范,也只有当礼乐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精神,才能实现主体与外界的和谐,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只有社会有礼,人心和乐,才能成就新时代的"礼仪之邦"。

2015.1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