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_炎症重点

合集下载

兽医病理学炎症重点

兽医病理学炎症重点

炎症:动物机体对各种致炎因素及其所引起的损伤产生的防御性反应。

基本变化是局部组织细胞的变质、渗出和增生三个过程的综合。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炎症的原因(致炎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免疫性因素、机械性因子。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红肿热痛机能障碍炎性介质:指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由局部组织细胞释放或在体液中产生的,参与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也称化学介质。

可分为外源性炎症介质和内源性炎症介质。

内源性包括细胞源性和体液源性。

作用:扩张血管;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具有趋化作用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炎症分类:依据炎症局部的病变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变质性炎:特征是炎灶组织细胞变质性变化明显,而炎症的渗出和增生现象轻微,眼观同变性和坏死,镜检实质细胞呈变质性变化。

常发于各种实质器官。

渗出性炎:以渗出性变化为主,变形和增生轻微的一类炎症。

根据渗出物的性质可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和卡他性炎浆液性炎:以渗出大量浆液为特征,渗出物中蛋白质含量为3~5%,主要是血浆中的白蛋白,球蛋白较少,并有一定量的白细胞和上皮细胞。

常发于疏松结缔组织。

炎灶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其被覆上皮常见变性坏死脱落。

浆液积于体腔内或弥漫浸润于疏松结缔组织中,有少量不同类型的炎性细胞浸润。

纤维素性炎: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

光镜下HE染色呈大量红染得纤维蛋白交织成网状或片状间隙中有中性粒细胞及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和坏死的细胞碎屑。

纤维素性炎可分为浮膜性炎和固膜性炎。

浮膜性炎常发于粘膜、浆膜和肺脏。

特征是沈楚德纤维素形成一层淡黄色、有弹性的膜状物被覆在炎灶表面,易于剥离,剥离后被覆上皮一般仍保留,组织损伤较轻。

固膜性炎:又称纤维素性坏死性炎,常见于黏膜,特征是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的黏膜组织牢固的结合在一起,不易剥离,剥离后黏膜组织便形成溃疡。

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为特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4.2病理学-炎症

4.2病理学-炎症
40
种类
来源
血浆
◆激肽系统 ◆补体系统 ◆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细胞
◆血管活性胺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白细胞产物 ◆细胞因子 ◆血小板激活因子 ◆一氧化氮等
41
作用
炎症介质
来源
生物活性作用
血管 扩张
透性 增加
趋化 作用
发热
疼痛
细胞 损伤
活性胺
肥大.血小板.嗜碱 + + + - - -
前列腺素
多种细胞
• 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过敏时,肥大细胞释放 •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中心粒细胞胞
质内的阳离子蛋白、 C5a、白三烯等
★ 白细胞激活
●吞噬作用
●免疫作用
20
渗出的白细胞种类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21
渗出的白细胞以 阿米巴样运动 向炎症灶定向 游走集中的现 象
称为趋化作用。
这些具有吸引白 细胞定向移动的 化学刺激物,称 为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分类:
内源性化学物质: 补体系统(C5a) 花生四烯酸 细胞因子
外源性化学物质:细 菌产物
18
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
•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细菌产生的类脂、多肽、C5a、白 三烯等
(3)嗜酸性粒细胞:
a 细胞核通常分2大叶,细胞浆内有粗大而均匀一致的亮红 色嗜酸性颗粒。
b 吞噬能力较弱,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杀伤寄生虫。
2.吞噬过程:
(1)识别及附着
(2)吞入 (3)杀伤和降解
32
白细胞吞噬过程
33
●免疫作用:
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

(医学课件)病理生理学炎症

(医学课件)病理生理学炎症

组织水肿
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液回 吸收减少,形成组织水肿。
疼痛
炎症通常伴随着局部疼痛,这是因为炎症 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末梢。
炎症全身反应
01
发热
炎症导致体温升高,这是身体对 炎症的反应。
体重变化
炎症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或减少, 这取决于身体的代谢状态。
03
02
食欲减退
炎症可能导致食欲减退,因为身 体正在集中精力对抗炎症。
非感染性炎症的治疗
抗炎药治疗
对于非感染性炎症,医生通常会使用抗炎药来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疼痛和肿 胀等症状。常用的抗炎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和甾体类 抗炎药(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非感染性炎症,如关节炎、腱鞘炎等,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以消除炎症的根本原因。
炎症反应在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反应,其发生可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清除损伤 或坏死的细胞,并可引起组织修复,促使组织恢复正常。
炎症反应是常见的生理过程,但若发生异常或过度反应,则可导致组织损伤和疾 病的发生。
炎症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炎症可分为感 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两大 类。
感染性炎症是指由病原微生物 感染引起的炎症,如细菌、病 毒、真菌等感染引起的炎症。
精神状态改变
炎症可能导致精神状态改变,如 焦虑、抑郁等。
04
炎症介质的作用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其他 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它们在炎
症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是一种能够引导白细胞 迁移的化学物质,它们在炎症反 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急性期蛋白
急性期蛋白是一种在炎症反应初期 迅速产生的蛋白质,它们的作用是 促进白细胞迁移和激活免疫系统。

炎症—炎症概述(病理学课件)

炎症—炎症概述(病理学课件)
2023/8/
二、炎症介质的特点
4. 炎症介质可作用于一种或多种靶细胞, 对不同的细胞产生不同的作用;
5.炎症介质是被精细调控的; 6.被激活或分泌到细胞外的炎症介质,半 衰期很短,很快衰变、被酶降解、被拮抗分 子抑制或清除。
2023/8/21
二、炎症介质的种类及作用
(一)细胞源性炎症介质
1.血管活性胺 (1)组胺
3.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 4.炎症过程中可出现一系列的血管反应; 5.炎症主要临床表现在局部(红、肿、热、痛和 功能障碍),但也可引起全身反应。
2023/8/21
2023/8/21
一、变质 二、渗出 三、增生
2023/8/21
一、变质(alteration)
概念: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原因: ⑴致炎因子的直接作用; ⑵炎症过程中出现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⑶炎症介质的间接作用。
任何炎症的局部都有变质、渗出和增生三 种基本病理变化,其中变质(变性和坏死) 属于损害;而渗出(液体渗出、白细胞渗出) 和增生(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 细胞)属于抗损害!
2023/8/21
2023/8/21
1.中性粒细胞 2.单核-巨噬细胞 3.淋巴细胞、浆细胞 4.嗜酸性粒细胞 5.嗜碱性粒细胞
(2)WBC降低:伤寒病;立克次体、原虫感染
2023/8/21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机制:病原体及其产物、组织崩解产物刺激 意义①吞噬、消灭病原体;清除崩解产物;
②淋巴细胞增生→淋巴因子、抗体产生↑ 临床表现:肝、脾或局部淋巴结肿大
4、其他
①严重感染:血管扩张、血浆外渗→有效循环血量 减少→休克;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炎症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炎症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炎症病理学是重要的基础考查科目,很多时候都会考到,今天今天通过整理医学基础知识重点中关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具体内容总结如下:1.炎症是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于损伤因子(生物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炎症过程中最特异的环节是血管反应(白细胞的游出)。

2.趋化作用:游出的白细胞在组织内做定向移动。

3.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肿充血、淤血、水肿;热动脉性充血,血量升高,代谢加强,产热增多;痛神经末梢压迫、牵拉和刺激。

4.炎症的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增高。

注意:病毒性感染、伤寒的白细胞不高。

5.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①变质:炎症的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和坏死;②渗出:白细胞渗出。

最具特征性;急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渗出为主;慢性炎症以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渗出为主;寄生虫感染以嗜酸性粒细胞渗出为主;③增生。

6.炎症介质:①组胺、缓激肽:使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②C5a:既能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还有趋化作用;③C3a:只能使血管通透性增加;④IL1、IL6、PG(白介素1和6、前列腺素):发热的炎症介质;(一溜跑真热)⑤IL1:既能引起发热,又有趋化作用;⑥氧自由基:加重组织的损伤。

7.炎症的类型:急性炎症:包括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炎症;慢性炎症:包括一般慢性炎症、特异性炎症(肉芽肿性炎)。

(1)急性炎症:①浆液性炎症:烫伤后水泡、感冒后流鼻涕;②纤维素性炎症:渗出的是纤维蛋白原;主要见于大叶性肺炎、白喉、绒毛心、菌痢;(白喉和菌痢又称伪膜性炎症)③化脓性炎症:渗出的是中性粒细胞;主要见于小肠、皮肤、阑尾。

化脓性炎症最容易引起三个改变:脓肿、蜂窝织炎、化脓。

如: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疏松组织出现的蜂窝织炎、大肠杆菌逆行感染引起的胆囊炎、金葡菌引起的肺脓肿;④出血性炎症:渗出的是红细胞;主要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鼠疫;(2)慢性炎症:①一般慢性炎症;②慢性肉芽肿性炎:主要见于伤寒、梅毒、风湿病、血吸虫病、结核。

病理学重点——炎症

病理学重点——炎症

病理学重点——炎症第四章炎症(Inflammation)第一节概述一、炎症的概念1、炎症的定义: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一种防御反应。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2、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1)局部反应: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2)全身反应:发热、末梢血白细胞升高。

3、炎症反应的防御作用:防御作用和损伤作用共存。

二、炎症的原因:1、物理性因子2、化学性因子3、生物性因子4、坏死组织5、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第二节炎症的局部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alteration)、渗出(exudation)和增生(proliferation)。

一、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二、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

1、血流动力学改变2、血管通透性增加(1)内皮细胞收缩(2)内皮细胞损伤(3)新生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3、渗出液的作用:局部炎症性水肿有稀释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产物;渗出物中所含的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原所形成的纤维蛋白交织成网,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有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炎症后期,纤维网架可成为修复支架,并利于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带到局部淋巴结,有利于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渗出液过多有压迫和阻塞作用,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如吸收不良可发生机化。

4、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1)白细胞边集(2)白细胞粘着(3)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4)白细胞的局部作用:吞噬作用,免疫作用,组织损伤作用。

5、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1)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血管活性胺(组胺和5-羟色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白细胞产物、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NO及神经肽。

病理学炎症考研知识点详解

病理学炎症考研知识点详解

病理学炎症知识点详解一、炎症的概述1.炎症的概念1)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炎症是损伤、抗损伤和修复的动态过程2)意义●利●机体的防御性反应●弊●潜在危害●严重的过敏反应——死亡●心包腔内纤维素性渗出——机化——缩窄性心包炎——心功能下降●脑实质或脑膜炎症——颅内高压——脑疝——死亡●在一定情况下应采取措施控制炎症反应2.炎症的原因1)致炎因子●生物性●最常见因素●物理性●高温、低温、放射线等●化学性●强酸、强碱等●免疫因素●各型变态反应2)炎症发生与否取决于致炎因子性质与强度和机体的反应性及作用时间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1)变质●炎症早期或急性炎症●损伤性因素2)渗出●炎症早期或急性炎症●抗损伤性因素3)增生●炎症晚期或慢性炎症●抗损伤性因素4.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变化5.炎症的分类6.变质1)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2)病理变化●实质●水肿、脂变、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脂肪坏死等●间质●粘液变性、纤维素样坏死3)代谢变化●局部酸中毒●组织内渗透压升高4)急性重型肝炎7.渗出1)炎区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或抵达体表、粘膜表面的过程●炎症的重要标志,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2)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炎性充血●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体液渗出●细胞渗出8.增生1)在致炎因子和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素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胞增殖,细胞数目增多。

2)成分●实质细胞●间质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3)意义●利●使炎症局限化,修复组织●弊●过度增生,影响器官功能二、急性炎症1.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1)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过程●细动脉痉挛——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流变慢,停滞,细胞流出2)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液体渗出●导致炎症局部液体和蛋白质渗出的重要原因●由于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液中的液体成分通过细静脉和毛细血管壁到达血管外的过程●液体进入人组织间隙称炎性水肿,液体进入体腔成为炎性积液●渗出液的作用●有利●稀释中和毒素及有害物质●为炎性灶带来营养,带走代谢产物●含补体,抗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纤维素——纤维蛋白网——防止细菌扩散●有利于组织修复●有利于产生细胞、体液免疫●不利●压迫临近组织●机化粘连2.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1)白细胞渗出●炎细胞浸润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渗入到组织间隙的现象,炎细胞:炎症时渗出的白细胞●白细胞边集和滚动●白细胞粘附●白细胞游出炎症的最重要特征,将白细胞输送到损伤部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阿米巴运动方式,中性粒细胞快于单核细胞快于淋巴细胞的主动游出●炎症不同阶段游出白细胞不同●急性炎症早期(6-24小时)中性粒细胞●(24小时后)单核细胞●不同致炎因子渗出的白细胞类型不同●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中性粒细胞●病毒—淋巴细胞●过敏、寄生虫—嗜酸性粒细胞●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化学刺激物趋化因子●细菌产物(外源性)●补体成分C5a、白三烯等●特点●趋化因子作用是特异的●不同白细胞对趋化因子的反应性不同●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反应显著●淋巴细胞反应较弱2)白细胞激活●吞噬作用中心粒细胞、巨噬细胞●识别和附着●调理素:一类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活性的血清蛋白质,主要为Ig-Fc受体和补体C3b。

病理学炎症考研知识点整理

病理学炎症考研知识点整理

病理学炎症考研知识点整理●第一节炎症的概述●一、炎症的概念1.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在局部表现为变质、渗出和增生的基本病理变化2.炎症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因此不具备血管系统的生物不会出现炎症反应●二、炎症的原因1.致炎因子概念:凡是能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因素都可以成为炎症的原因,即致炎因子2.致炎因子分类(按性质)●生物性因素:其引起的炎症称之为感染,最常见原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物理性因素:包括高温、低温、紫外线、机械系创伤······●化学性因素:外源性包括强酸、强碱、各种毒气及氧化剂,内源性如尿素、尿酸······●坏死组织:坏死组织是潜在致炎因子●异常的免疫反应(变态反应):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和免疫复合物异常沉积·····●异物●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1.变质●定义:是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展各种变形和坏死●形态变化●实质细胞: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etc●间质成分:黏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etc●代谢变化●局部组织酸中毒:炎症局部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但是酶系统功能受损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氧化不全,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局部胶体和晶体渗透压升高(炎症灶中心区最明显):分解代谢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以及酸中毒等因素2.渗出●定义:是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血浆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成分总称为渗出物或渗出液●比较(p46表格)●渗出液: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及白细胞游出血管所致,含较多蛋白及细胞成分●漏出液:单纯由于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使液体漏出血管●渗出液意义●有利●①稀释、中和毒素,减轻对局部损伤,并带来营养物质●②渗出液中的抗体、补体、溶酶体有利于杀灭病原微生物●③渗出液中纤维素交织成网,限制病原微生物的移动,便于白细胞吞噬消灭●④渗出液中白细胞吞噬和杀灭病原微生物●⑤············●不利●严重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心包积液或胸腔积液可压迫心脏或肺脏3.增生●定义:是在致炎因子或组织崩解产物的刺激下,炎症局部实质细胞、间质细胞和炎细胞反应性增生●注意:增生一般在炎症后期或者慢性炎症时较明显,但少数炎症早期就有明显增生现象,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肠伤寒●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1.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发红、发热: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局部代谢增强,产热增多●肿胀:局部炎性充血及渗出物堆积,尤其是水肿●疼痛:局部肿胀压迫以及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等刺激神经末梢●功能障碍:炎症渗出物造成局部压迫、阻塞及炎症灶内实质细胞变性、坏死2.全身反应●发热:多见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炎症,外源性(细菌及产物)及内源性(白细胞激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共同作用●末梢血白细胞增加:主要发生在细菌感染,出现幼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核左移),称类白细胞增多●化脓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增加●寄生虫和超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增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实质器官病变●第二节急性炎症●一、急性炎症过程中血管反应1.(一)血流动力学改变(按顺序)●细动脉短暂收缩:损伤后发生,持续1时间很短,神经反射和化学介质引起(几秒-几分)●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细动脉扩张,然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局部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多,形成局部动脉性充血(15min-几小时)●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流体静压升高,使富含蛋白质液体从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渗出,是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甚至停滞2.(二)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最常见原因):持续时间短,速发短暂反应(15-30min)●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坏死脱落,血管通透性增加,直至血栓形成或内皮细胞再生修复(几小时-几天)●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通过内皮细胞连接处的穿胞通道,穿越内皮细胞,称为穿胞作用●新生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内皮细胞之间连接结构发育不健全●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白细胞反应1.注意●白细胞通过血管壁到达损伤部位的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渗出血管外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炎细胞在炎症灶区聚集的现象称之为炎细胞浸润,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形态学特征2.(一)白细胞渗出●白细胞边集和滚动●边集:白细胞离开血管的中心部(轴流),到达血管的边缘部,称为白细胞边集●滚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不断地发生结合和分离,在内皮细胞表面翻滚●白细胞黏附●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是白细胞游出血管的前提,借助于整合素和内皮细胞表面的配体●白细胞游出●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称为白细胞游出●中性粒细胞:运动能力强,游出最快,在炎症早期占优势,却寿命最短●淋巴细胞:运动能力弱,游出慢,寿命最长●趋化作用●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做定向移动称之为趋化运动,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之为趋化因子●特点●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不同炎细胞对趋化因子反应性不同●趋化因子可来自内源性(补体成分、细胞白三烯、细胞因子),外源性(细菌产物)3.(二)白细胞激活及作用●吞噬作用●定义:炎细胞吞入并杀伤或降解病原微生物和组织碎片的过程●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三个阶段:●识别和附着●吞入●杀伤和降解●依赖氧杀伤机制:用活性氧,特别是最强杀菌物质次氯酸,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不依赖氧杀伤机制:细菌通透性增加蛋白,水解细胞壁·······●免疫作用●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T、B)●组织损伤作用●白细胞在趋化、激活、吞噬过程中释放溶酶体酶、活性氧等产物,引起内皮细胞和组织损伤4.炎细胞的种类及特点●中性粒细胞:急性炎症首先进入炎症局部,细菌感染●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慢性炎症、病毒感染●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三、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1.(一)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血管活性胺:组胺、5-HT,存在于肥大和嗜碱性粒细胞,使细动脉扩张及细静脉通透性增高●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AA):注意糖皮质激素:稳定细胞膜,减少损伤,抑制AA释放,故可以抗炎●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白细胞产物●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一氧化氮●神经肽2.(二)血浆中的炎症介质●激肽系统:缓激肽是激肽系统的最终产物,使细动脉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可引起疼痛●补体系统:刺激肥大细胞示范组胺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管扩张●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四、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急性以变质、渗出为主;慢性以增生为主)1.(一)变质性炎●定义:病变以局部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增生较轻微的炎症,称为变质性炎●常发生在实质性脏器,如心、脑、肝etc●一般由细菌毒素和病毒等引起●白喉外毒素引起中毒性心肌炎●病毒引起病毒性肝炎和乙型脑炎●变质性炎常引起功能障碍●急性重型肝炎时大量肝细胞坏死,肝功能急剧下降引起肝性脑病●乙型脑炎时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形成软化灶,使中枢功能障碍2.(二)渗出性炎●定义:病变以渗出液为主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变性,增生轻微,临床最为常见●分类(根据渗出物成分及病变特点)●1、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主●渗出物:淡黄色略浑浊液体,含有3%-5%小分子白蛋白,混有少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见于急性炎症早期●常发生于皮肤、黏膜、浆膜、疏松结缔组织●发生部位不同,表现不同●表皮内、表皮下:水疱,如烧伤、疱疹病毒感染●黏膜:浆液性卡他性炎●结缔组织间隙:毒蛇、蜜蜂咬伤,浆液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炎性水肿●浆膜:体腔积液●2、纤维素性炎:渗出物含有大量纤维素●常发生于黏膜、浆膜、肺●致炎因子对血管壁损伤严重,通透性增加明显,引起纤维蛋白原渗出,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纤维素●发生部位不同,表现不同●黏膜:在黏膜表面形成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故又称为假膜性炎,如咽白喉、气管白喉、细菌性痢疾●发生在咽部黏膜:假膜牢固附着于黏膜表面不易脱落,称为固膜●发生在气管黏膜:假膜与黏膜连接松散较易脱落,称为浮膜,可引起窒息●浆膜:可见于胸膜和心包膜●发生在心包膜:由于心脏搏动,渗出的纤维素被牵拉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肺: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渗出的纤维素充满肺泡腔●预后●一般情况,渗出的纤维素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酶溶解而清除●纤维素渗出过多,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或组织内抗胰蛋白酶含量过多,纤维素难以清除,由肉芽组织机化●机化发生在肺:形成肉质变●机化发生在浆膜:浆膜的纤维性粘连,造成胸膜腔或心包腔的狭窄甚至闭锁(缩窄性心包炎,心脏不能收缩)●3、化脓性炎:渗出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后变形坏死,称为脓细胞●脓液为浑浊凝乳状液体,呈灰黄色或黄绿色,由脓细胞、坏死组织碎片、少量浆液和细菌构成●产生原因●多由化脓菌感染引起,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由坏死组织和化学物质所致●分类(根据病因和发生部位不同)●脓肿(病变局限)●定义:局限性化脓性炎,伴有脓腔形成●部位:常发生于皮下和内脏,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皮肤黏膜,形成局部缺陷,即溃疡●深部脓肿,形成只有一个开口病理性盲管,即窦道●深部脓肿,既开口于体表,又开口于自然管道,即瘘管●原理:细菌产生毒素使组织坏死,继而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释放蛋白溶解酶,使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形成含脓液的腔。

病理学 第三章 炎症 ppt课件

病理学 第三章 炎症 ppt课件
32
第三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由于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如心力衰竭导致的静 脉淤血)或某些疾病(如肝硬化、肾炎、营养不良)引起 的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可使组织间隙或 体腔内液体含量增多,这种情况所增多的液体称为漏出液。
渗出液主要取决于血管壁通透性的增高。
33
第三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性渗出液与非炎性漏出液聚集于体腔者,均称为体 腔积液(如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
所以,临床上遇到体腔积液的患者,首先应当鉴别是 炎症引起的渗出液还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漏出液,以便明确 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4
第三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渗出液
原因
炎症
外现
混浊
蛋白含量 30g/L以上
(通过神经反射和某些化学介质的作用) 1.细动脉短暂痉挛、收缩(本能退让防御持续几秒钟或几分钟)
(通过轴突反射和炎症介质的作用)
2.(细动脉、毛细血管)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动脉性充血
`
(红 、肿)
炎症介质及局部酸中毒影响,
毛细血管和小静脉进一步扩张 炎性充血(持续几小时)
29
3.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流减慢 →液体渗出→血液浓缩、粘 稠 。为液体渗出创造条件 血流停滞,轴流加宽 (利于各种物质参与炎症反应) 白细胞靠边或附壁→以阿米巴运动游出血管进入炎症区域 。
30
第三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二)液体渗出 在炎症早期,由于炎性充血,使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
继之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出血管外,使血浆胶 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大量的液 体及细胞从血管内逸出到血管外,进入组织间隙,此过程 即为渗出。

(人卫版第九版病理学炎症)课件PPT

(人卫版第九版病理学炎症)课件PPT
量少:溶解吸收
量多:不能完全吸收→机化(如肺肉质(ròu zhì)变、浆膜腔粘连闭锁)
● 病理学(第9版)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页。
(三)化脓性炎
➢ 特点:大量(dàliàng)中性粒细胞渗出为特征,伴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 多由化脓菌感染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 以血管反应为基础的渗出性改变是炎症的重要(zhòngyào)标志,在局部发挥着重要(zhòngyào) 的防御作用
➢ 炎症时渗出的富含蛋白质的液体称为渗出液,需要与漏出液鉴别
● 病理学(第9版)
第九页,共四十页。
● 病理学(第9版)
渗出液与漏出液形成(xíngchéng)的机制
第十页,共四十页。
● 病理学(第9版)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页。
● 病理学(第9版)
细胞因子IL-1、TNF的作用(zuòyòng)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页。
炎症介质种类
来源于血浆的炎症(yánzhèng)介质
主要来源
功能
补体系统(C5a, C3a) 血浆(由肝脏产生)
白细胞化学趋化作用和激活,直接靶向杀 伤作用(膜攻击复合物),血管扩张(肥 大细胞刺激)
➢ 红:血管扩张、充血所致
➢ 肿:炎性渗出物,特别是炎性水肿所致 ➢ 热:动脉性充血、血流加快以及代谢旺盛所致 ➢ 痛:炎症介质或渗出物刺激神经末梢所致
➢ 功能障碍:实质细胞变性和坏死(huài sǐ)、肿胀压迫、阻塞、疼痛等均可影响功能
● 病理学(第9版)
第十四页,共四十页。
(二)炎症(yánzhèng)的全身表现
细动脉短暂收缩 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 jiā sù)

病理学第四章炎症PPT课件

病理学第四章炎症PPT课件
病理学第四章炎症ppt课件
目录
• 炎症的定义和概述 • 炎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炎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 炎症的治疗和预防
01 炎症的定义和概述
炎症的定义
炎症是指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 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
和功能障碍。
炎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 制,旨在清除有害刺激物并促进
组织修复。
诊断方法
感染性炎症的诊断通常依赖于医 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如 血常规、尿常规、细菌培养和组 织活检等。
非感染性炎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非感染性炎症的症状可能包括疼痛、 肿胀、发热和乏力等,通常没有明显 的感染病灶。
诊断方法
非感染性炎症的诊断需要排除感染和 其他病因,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 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可能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皮疹等,严重时可累 及全身多个器官。
诊断方法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依赖于医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如自身抗体检测、 免疫功能检测和组织活检等。
04 炎症的治疗和预防
感染性炎症的治疗和预防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和损伤。
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 多个环节,包括自身抗体的产生、 免疫细胞的活化、炎症介质的释
放等。
总结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一 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深入研究和 理解,以寻找有效的治疗策略。
03 炎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感染性炎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感染性炎症通常表现为红、肿、 热、痛等症状,如皮肤发红、肿 胀、发热和疼痛等。

血管反应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
变化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病理学知识-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1、浆液性炎
特点:血浆渗出
部位:疏松结缔组织、粘膜、浆膜
病理变化:水肿、水疱、积液、卡他性炎
结局:吸收,积液,影响功能
2、纤维素性炎
特点:纤维蛋白原渗出纤维素
部位:粘膜、浆膜、肺
病理变化:
(1)粘膜:假膜:灰白色膜状物,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组织,又称假膜性炎。

菌痢、气管白喉。

(2)浆膜:绒毛心
(3)肺:大叶性肺炎
结局:少量,吸收排出。

大量,发生机化,浆膜增厚,粘连,浆膜腔闭塞。

3、化脓性炎症
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类型:
(1)表面化脓和积脓
发生在浆膜或粘膜组织的化脓性炎表面化脓。

发生于浆膜腔或内脏空腔器官被覆粘膜上皮的化脓性炎积脓。

举例:化脓性尿道炎,化脓性支气管炎;化脓性胆囊炎,化脓性输卵管炎。

(2)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中弥漫性的化脓性炎
病因:溶血性链球菌;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链激酶溶解纤
维素
部位:皮下、肌肉、阑尾
病理: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组织液化,疏松,坏死不明显
举例:化脓性阑尾炎
(3)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伴有组织的坏死,形成脓腔
病因:金葡;毒素组织坏死形成空腔;血浆凝固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部位:皮下、内脏
病理:病灶局限,边界清楚,坏死明显,形成脓腔
举例:疖、痈4、出血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炎症的意义
炎症是最常见的病理过程
炎症是最重要的保护性反应
炎症反应对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二、炎症的原因、局 部病变和分类

(一)炎症的原因
1、物理性因子(physical agents ) 2、化学性因子(chemical injuries ) 3、生物性因子(biological pathagens)

2.激肽S:缓激肽
(bradykinin)
①激活:Ⅻ因子、胶原、基底 膜接触可激活该系统 ②作用: 增加血管通透性 促进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 引起疼痛(皮下注射)
3.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 解系统
(三)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1.血管活性胺(vascular amines):
组胺\5-HT。 histamin ①来源:肥大细胞、嗜碱C、pt颗粒 ②脱颗粒刺激物: ③作用:细动脉扩张和细静脉通透性增加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increased permeability of the vessel)
1、内皮细胞收缩(最常见的原因) 机制 (1)与化学介质有关

Histamin 5-HT 内皮 C 受体 → 内皮 C 收缩 bradykinin 其它 *速发短暂反应、主要发生在细V,而细A、 Capi不受累(与受体分布有关)
5-HT
①来源:血小板、肠嗜铬细胞
②释放刺激因素:
③作用:类似组胺
作用:参与炎症的多方面过程
影响血流动力学改变 增加血管通透性 促进WBC与内皮细胞粘附 影响趋化作用 促WBC脱颗粒 刺激WBC和其他细胞合成PG和LT

四、急性炎症的形态学类型
(一)变质性炎
* 迟发持续反应(2-12小时后), 累及Capi、小V
(2)WBC介导的内皮损伤 WBC激活→释放氧代谢产物、蛋白 水解酶→ 内皮C损伤脱落
* 见于细静脉、肺和肾小球毛细血管
4、新生Cap壁的高通透性
新生Capi内皮C连接发育不成熟→ 液体外渗。
(三)、液体渗出


渗出物(液)(exudate):因 血管通透性增高 漏出液(transudate):因静脉回 流受阻所致。(与渗出液比较) 炎性水肿(inflammatory edema) 炎性积液(inflammatory hydrops)
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细胞毒素作用。
(2)免疫作用——L、M、P、NK
(3)组织损伤
二、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
(一)炎症介质的一般特点
1.来源于细胞和血浆 2.通过受体介导发挥作用 3.可使靶细胞产生第二级炎症介质 4.一种介质可作用于一种或多种靶细胞 5.存在时间短,迅速灭活 6.有潜在的致损伤能力

炎性息肉:如鼻息肉,宫颈息肉

炎性假瘤:如肺及眼眶内炎性假瘤
(二)肉芽肿性炎症(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
特征:有肉芽肿形成 肉芽肿——炎症局部由巨噬C及其演化 的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 的结节状病灶。直径0.5—2mm。


常见病因:
炎 症 (Inflammation)


第一节 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concepton of inflammation) (一) 定义: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 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 应。

活体组织 血管系统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主 要特征和防御的中心环节 损伤与抗损伤贯穿炎症反 应全过程

后果(结局)
① 溶解吸收:如大叶性肺炎 ②粘膜表面的假膜脱落:溃疡、 出血; 阻塞支气管、窒息 ③浆膜机化、粘连:如盔甲心
3、化脓性炎症(purulent inflammation)

化脓性炎—N渗出、组织坏死、脓液 脓液(pus) 脓细胞(pus cell) 病因:





病因: 部位:

① 粘膜:喉、气管粘膜——白喉 大肠粘膜——细菌性痢疾
☆假膜性炎症,假膜
(pseudomembranous inflammation /pseudomembrane)
②浆膜:
胸膜纤维素 性胸膜炎
心外膜—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绒毛心(Cor Villosum)
③肺:大叶性肺炎
(2)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特征: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中性白细胞弥漫

浸润为特征。
病原菌:溶血性链球菌 —— 透明质酸 酶、链激酶 临床:脓液稀薄,脓液易吸收 组织坏死少,愈后不留疤痕 部位(疏松组织):皮肤,肌肉,阑尾

(3)表面化脓和积脓(surface suppuration and empyema)


③杀伤和降解
依赖氧机制 a) 吞噬的细菌主要被具有活性的氧代
谢产物杀伤。(次氯酸HOCl——强氧 化剂和杀菌因子) b)H2O2-MPO-卤素物是中性粒细胞最 有效的杀菌系统
此机制对细菌、真菌、原虫、支原 体、蠕虫和病毒均有杀伤效应
不依赖氧机制
BIP蛋白、溶菌酶也有杀伤病原体作用。
(四)、白细胞渗出及其作用 (exudation of WBCs and phagocytosis)


白细胞渗出: 炎症(性)细胞: 炎性细胞浸润(inflammatory cell infltration):最重要的组织形态学特征。 其吞噬作用是炎症防御反应的中心环节
白细胞渗出基本过程: 白细胞游出、白细 胞聚集、局部作用
(二)渗出性炎

1.浆液性炎症 ( serous inflammation) 主要成分为血清,急性炎症早期。
疏松CT 蚊虫叮咬—炎性水肿 粘膜 感冒早期—浆液性卡他
部位
浆膜
皮肤
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胸水)
烫伤——水泡
后果: 吸收;大量积液,压迫器官
2.纤维素性炎症(fibrinous
inflammation)
(二)、血浆中的炎症介质
1.补体S:C3a C5a(过敏毒素--anaphylatoxins) 补体激活因素: 作用(C3a,C5a): C3a,C5a血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 C5a激活花生四烯酸脂质氧化酶途径, 促N、M进一步释放炎症介质
C5a作为N、M的趋化因子,激 活N表达整合素,促进N与内皮 细胞粘着 C3b具有调理素作用,增强N、 M的吞嗜活性
分类:根据病变不同分为三种
(1)脓肿(abscess) 特征:局限性、脓腔、组织坏死严重 并溶解液化
病原菌:金葡—毒素、血浆凝固酶、 LM受体 *迁移性脓肿(metastatic abscess) 临床:脓液粘稠 小脓肿—吸收消失 大深部脓肿—切开排脓引流,疤痕形成; 或形成慢性脓肿(chronic abscess) 部位— 皮肤:疖(furuncle);痈(carbuncle) 内脏:肝、肺、脑、肠间脓肿
4、坏死组织 (necrotic tissue) 5、变态反应(Immnological reaction)或异常免疫反应
三.炎症的局部病变

1、变质 (alteration)

2、渗出(exudation)

3、增生(proliferation)


某一种炎症性疾病的局部病变 往往以其中一种病变为主。 一般而言,病变早期(急性炎 症)往往以变质、渗出为主, 病变后期(慢性炎症)多以增 生为主。 变质是一种损伤过程,渗出、 增生是抗损伤过程。
表面化脓(surface suppuration): 如化脓性支气管炎,化脓性尿道炎 (脓性卡他) 积脓(empyema):如胆囊积脓、输 卵管积脓
4、出血性炎症 (hemorrhagic inflammation)
如流行性出血热、 钩体病、鼠疫。
肺出血性炎症
第三节 慢性炎症Biblioteka 一、原因和分类 急性炎症转化 单独发生: ①持续的低毒力感染 ②长期暴露于低毒力的损伤因子: 硅沉着病 ③自身免疫:类风湿、SL
细菌感染:结核、麻风、伤寒、猫抓 病、风湿病 螺旋体感染:梅毒 真菌、寄生虫:组织胞浆菌、血吸虫 异物:外科缝线,石棉,胆固醇结晶, 尿酸结晶 原因不明:结节病
肉芽肿主要成分:

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上皮样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点:

多核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点:
类型:

1、感染性肉芽肿 包括风湿性肉芽肿、结核性、麻风性、 伤寒、血吸虫慢性虫卵结节等。

部位:小静脉及肺毛细血管 过程:主动游出,2-12’


速度:N>M>L>E>B, RBC? 红细胞漏出(red cell diapedesis) 炎症不同阶段游出WBC不同: 急性炎症早期(6-24小时)—N ; 48小时后—M 不同致炎因子,渗出WBC类型不 同:细菌(N)、病毒(L)、过 敏、寄生虫(E)
第二节 急 性 炎 症

一、渗出(exudation)
“渗出和渗出物(特别是WBC)是急 性炎症的重要标志”。
(一)血液动力学改变(hemodynamic changes):血流状态和血管口经的 改变 1、正常血流状态
正常血流
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血流变慢,血浆渗出 血流变慢,WBC游出
血流显著变慢,WBC 游出、RBC漏出
渗出液的作用

①稀释和带走毒素及代谢产物; 带来营养物质 ②抗体、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 ③纤维蛋白阻止细菌扩散,有利 于吞噬C发挥吞噬作用,病灶局限 化;修复支架。
④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带到局部LN, 刺激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