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证责任分配、举证责任倒置、证明标准和诉讼上的自认
举证纠纷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举证纠纷是指在民事、行政、刑事诉讼中,当事人就某一事实是否存在或者某一法律关系是否成立,提出证据相互对立,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产生的争议。
举证纠纷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现象,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举证纠纷法律规定进行探讨,旨在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二、举证责任概述1. 举证责任的概念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就其主张的事实负有提出证据证明其主张成立的责任。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当根据自己的主张,提供相应的证据,以证明其主张的真实性。
2. 举证责任的原则(1)谁主张,谁举证: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2)谁败诉,谁举证:当事人不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承担不利后果。
(3)举证责任倒置: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法律规定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三、举证纠纷法律规定1. 证据的种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证据包括以下几种:(1)当事人的陈述;(2)书证;(3)物证;(4)视听资料;(5)电子数据;(6)证人证言;(7)鉴定意见;(8)勘验笔录。
2. 举证责任的承担(1)一般举证责任: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2)举证责任倒置:在以下情况下,法律规定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①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由加害方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②因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提起诉讼的,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③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由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④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⑤因紧急避险行为致人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3. 举证期限(1)当事人提出证据的期限:当事人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提供证据。
举证责任划分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所主张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证明其真实性的责任。
在法律诉讼中,举证责任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对举证责任划分作出了明确规定,本文将对我国举证责任划分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举证责任划分原则1. 按照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划分根据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可以将举证责任划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原告对主张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原告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即原告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诉讼请求成立。
(2)被告对否认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被告对其否认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即被告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否认主张成立。
(3)第三人对其主张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第三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即第三人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成立。
2. 按照法律性质划分根据法律性质,可以将举证责任划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法定举证责任。
法定举证责任是指法律规定当事人必须提供证据证明的事实,如合同纠纷中的违约事实、侵权纠纷中的侵权事实等。
(2)推定举证责任。
推定举证责任是指法律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当事人应当承担举证责任,如继承纠纷中,继承人对其继承权负有举证责任。
(3)任意举证责任。
任意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提供证据证明事实,如合同纠纷中,当事人可以提供证据证明合同履行情况。
三、举证责任划分的具体规定1. 民事诉讼(1)原告对主张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原告对其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如原告主张被告侵权,原告应当提供证据证明被告实施了侵权行为。
(2)被告对否认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被告对其否认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如原告主张被告违约,被告否认违约事实,被告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成立。
(3)第三人对其主张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第三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如第三人主张其对该财产享有优先权,第三人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成立。
举证责任分配与举证责任倒置 —— 段东梅 律师

举证责任分配与举证责任倒置——段东梅律师对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简称《规定》)第2条作出了明确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本条规定了两种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即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前者是指当事人就其主张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简称为行为责任;后者是指在事实真伪不明时,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承担不利诉讼后果的责任,简称为结果责任。
以上是关于举证责任的原则性规定。
但也有例外情况,这就是《规定》第4条关于民事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
第4条规定:"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一)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二)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四)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五)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六)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七)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八)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有关法律对侵权诉讼的举证责任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有哪些

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有哪些在民事诉讼中我们习惯的举证⽅式似乎都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式,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举证责任倒置,那么举证责任倒置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呢?法律有什么规定呢?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有哪些公司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公司法》第六⼗三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于股东⾃⼰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消费者权益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倒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机等耐⽤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起六个⽉内发现瑕疵,发⽣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该规则仅适⽤于机动车等耐⽤品和装饰装修等服务,且仅限于购买或者接受服务之⽇起六个⽉内,超过六个⽉后,不再适⽤;其他商品或者服务出现瑕疵,仍然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由消费者承担举证责任。
劳动法争议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发⽣劳动争议,当事⼈对⾃⼰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单位掌握管理的,⽤⼈单位应当提供;⽤⼈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最⾼⼈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规定》第六条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作年限等决定⽽发⽣劳动争议的,由⽤⼈单位负举证责任。
侵权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倒置依据民法理论,⼀般侵权案件的构成要件有四项,侵权⾏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和过错。
这四项⼀般需要原告进⾏举证证明的,但由于侵权案件的特殊性,某种侵权构成要件事实对权利主张者证明难度⽐较⼤,法律规定以下⼋类案件,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1)专利侵权:专利侵权纠纷涉及新产品制造⽅法的发明专利的,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应当提供其产品制造⽅法不同于专利⽅法的证明;(2)⾼度危险作业:⾼度危险物的占有⼈、使⽤⼈或管理⼈就受害⼈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3)环境污染:污染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4)⾼空坠物: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脱落、坠落造成他⼈损害,所有权⼈和管理⼈就⾃⼰⽆过错承担举证责任;(5)饲养动物致损:动物饲养⼈或管理⼈就受害⼈有过错或者第三⼈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6)缺陷产品:产品销售者或⽣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7)共同危险:侵权⼈就侵权⾏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8)医疗⾏为:医疗机构就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为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民事举证责任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关系到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关系到案件的公正审理。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民事举证责任原则主要包括举证责任倒置、举证责任分配等。
本文将对民事举证责任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举证责任概述1. 举证责任的概念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予以证明的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当事人的一项基本诉讼权利,也是一项基本诉讼义务。
2. 举证责任的法律特征(1)强制性:举证责任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当事人必须履行。
(2)关联性:举证责任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有关,当事人必须针对自己的诉讼请求承担举证责任。
(3)相对性:举证责任是针对当事人之间的诉讼请求而承担的,与诉讼外的事实无关。
三、举证责任倒置1. 举证责任倒置的概念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在特定情况下,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的一种制度。
根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以下情况可以适用举证责任倒置:(1)侵权诉讼中,被告主张自己没有过错或者损害是由受害人的故意造成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2)合同纠纷中,一方当事人主张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3)专利侵权诉讼中,被告主张其行为不属于侵权,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2. 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条件(1)法律规定:举证责任倒置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2)事实情况:举证责任倒置适用于特定的事实情况。
(3)必要性: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必须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
四、举证责任分配1. 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1)谁主张,谁举证: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2)公平原则:在当事人之间分配举证责任,应当公平、合理。
(3)特殊情况下的举证责任分配:在特定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或者案件实际情况,对举证责任进行分配。
2. 举证责任分配的具体规定(1)一般侵权诉讼:原告对侵权行为、侵权结果、侵权人等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民诉法举证责任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举证责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其目的是确保诉讼程序的公正、高效,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本文将对民诉法举证责任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1. 事实责任原则: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2. 全部证据原则:当事人应当提供与案件有关的所有证据。
3. 真实性原则: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应当真实、合法。
4. 动态原则:举证责任在诉讼过程中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发生变化。
三、举证责任的范围1. 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2. 法院认为需要证明的事实: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认为需要证明的事实,当事人也负有举证责任。
3. 证据本身的证明力:当事人对证据本身的证明力负有举证责任。
四、举证责任的承担1. 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2. 法院承担举证责任:在特定情况下,法院可以承担举证责任。
3. 举证责任的转移:在诉讼过程中,举证责任可以在当事人之间转移。
五、举证责任的具体规定1. 当事人主张的事实(1)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
(2)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应当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和充分性。
2. 法院认为需要证明的事实(1)法院认为需要证明的事实,当事人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
(2)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应当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和充分性。
3. 证据本身的证明力(1)当事人对证据本身的证明力负有举证责任。
(2)当事人应当提供证据的来源、形成过程、证明目的等相关信息。
六、举证责任的法律后果1. 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事实,法院可以驳回其诉讼请求。
2.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事实,法院可以判决其承担不利后果。
3.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存在虚假、伪造、篡改等情形,法院可以依法予以制裁。
七、举证责任的例外规定1. 公共知识:对于公共知识,当事人无需提供证据。
举证责任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的提供证据的责任。
举证责任法律规定是指在法律上对举证责任进行明确和规范,以确保司法公正和效率。
本文将从我国《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法律对举证责任的规定入手,分析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具体规定和例外情况,以期为我国举证责任法律规定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1. 举证责任法定原则举证责任法定原则是指举证责任由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自行约定。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
2. 举证责任与责任相一致原则举证责任与责任相一致原则是指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只有证明了自己的主张,才能使自己的主张成立。
这一原则体现了公平原则,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举证责任与证明标准相适应原则举证责任与证明标准相适应原则是指举证责任的大小与证明标准的高低相适应。
在证明标准较高的情况下,举证责任较重;在证明标准较低的情况下,举证责任较轻。
三、举证责任的具体规定1. 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规定(1)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2)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3)当事人对证据的证明力有异议的,由提出异议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2. 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规定(1)公诉案件中,检察机关对被告人的犯罪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2)自诉案件中,自诉人对被告人的犯罪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3)当事人对证据的证明力有异议的,由提出异议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3. 行政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规定(1)原告对起诉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2)被告对答辩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3)第三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四、举证责任的例外情况1. 公共政策举证责任在涉及公共政策的案件中,举证责任可能由政府机关承担。
例如,在涉及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案件,政府机关负有举证责任。
2. 按照法律规定免除举证责任在特定情况下,法律规定可以免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证明的责任。
在我国,举证责任法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得到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从举证责任的概念、原则、适用范围、承担方式等方面对举证责任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举证责任的概念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证明的责任。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收集、提供证据,以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的重要原则之一,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三、举证责任原则1. 优势证据原则: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证明的责任,但并非要求提供确凿无疑的证据,只要提供证据达到优势程度即可。
2. 疑难利益归原告原则:在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时,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推定原告的主张成立。
3. 责任倒置原则: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以减轻原告的举证负担。
四、举证责任适用范围1. 诉讼案件: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等诉讼案件中,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2. 非诉讼案件:在仲裁、调解等非诉讼案件中,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同样负有举证责任。
3. 民事法律行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五、举证责任承担方式1. 当事人自行举证:当事人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自行收集、提供证据。
2. 人民法院调查取证:在当事人无法自行收集证据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调查取证。
3. 证人证言:证人应当根据人民法院的通知,出庭作证,提供相关证据。
4. 人民法院委托鉴定:对于涉及专业技术问题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以获取相关证据。
六、举证责任分配原则1. 一般原则: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2. 特殊原则:在特定情况下,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3. 疑难利益归原告原则:在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时,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推定原告的主张成立。
民事案件举证责任法律(3篇)

第1篇一、引言民事案件举证责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的责任。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民事案件举证责任的法律规定、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举证责任的转移以及举证责任倒置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民事案件举证责任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这一规定明确了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
当事人未提供证据的,其主张不予支持。
”这一规定明确了当事人举证义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对方提出的主张,可以提供证据反驳。
当事人未提供证据反驳的,其主张不予支持。
”这一规定明确了当事人反驳义务。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这一规定明确了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义务。
三、民事案件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1. 按照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原则。
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
2. 按照公平原则分配举证责任。
即当事人之间在举证能力上存在差异,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公平地分配举证责任。
3. 按照法律规定分配举证责任。
即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的举证责任,当事人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
四、民事案件举证责任的转移1. 当事人之间的转移。
当事人之间可以约定将举证责任转移给对方,但应当符合法律规定。
2. 当事人与第三人之间的转移。
当事人可以与第三人约定将举证责任转移给第三人,但第三人应当具备承担举证责任的能力。
3. 人民法院的转移。
人民法院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依法将举证责任转移给当事人。
五、民事案件举证责任倒置1. 法律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
对于法律明确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民事案件,当事人不承担举证责任。
举证倒置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
在我国,举证责任原则上是“谁主张,谁举证”。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实现公平、公正,法律规定了举证倒置制度。
本文将围绕举证倒置的法律规定展开论述,包括其含义、适用范围、法律依据以及相关案例分析。
二、举证倒置的含义举证倒置,是指法律规定的某些特殊民事、行政诉讼中,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即“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例外。
在举证倒置的情况下,原告只需证明自己主张的事实存在,而被告则必须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不成立。
三、举证倒置的适用范围1. 侵权诉讼(1)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在高度危险作业中,如核设施、高空作业、地下作业等,由于作业本身的特殊性,难以确定致害原因,因此,由作业方承担举证责任。
(2)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在环境污染案件中,原告只需证明损害事实存在,而被告则必须证明其排放污染物与损害事实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3)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在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原告只需证明医疗行为存在过错,而被告则必须证明其医疗行为不存在过错。
2. 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1)劳动争议仲裁:在劳动争议仲裁中,仲裁委员会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关证据,对无法提供证据的一方,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已有证据和事实情况作出裁决。
(2)劳动争议诉讼:在劳动争议诉讼中,原告只需证明劳动关系存在,而被告则必须证明其主张。
3. 民事诉讼中的其他情形(1)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原告只需证明侵权行为存在,而被告则必须证明其行为不构成侵权。
(2)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在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中,原告只需证明合同存在,而被告则必须证明其主张。
四、举证倒置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
当事人不能提供证据的,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分配、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转移

举证责任分配、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转移在民事诉讼中,一个案件在证明对象确定之后,接着就必须确定由哪一方当事人来承担对该证明对象的证明责任。
(注:这里主要指实体法上的证明对象问题。
)证明责任,又称证明负担,我国习惯,称举证责任(下文依我国习惯统一称为“举证责任”);在关于举证责任的诸问题中,重中之重的当属举证责任分配、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转移。
同时,举证责任如何分配,举证责任分配过程中举证责任是否存在倒置与转移等问题,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的做法分歧都很大,难以把握,并且界限不明,极易混淆。
一、举证责任及其分配目前,我国仍缺乏对举证责任的明确系统的规定。
对举证责任的含义,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注:在英美法系,美国学者迈克尔·贝勒斯主张,证明责任包括举证责任和说服责任(即论证责任)。
他提出证明责任原则:举证责任,应由提出争执点的当事人承担,但因对方当事人有取得和控制证据的特殊条件而由其举证有失公平的情况除外;说服责任,应由举证的当事人承担,除为避免判决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更大的道德错误成本而需要更高的标准外,证明证据较为可靠即可(迈克尔·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67-68.)。
大陆法系的举证责任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主观的举证责任(立证责任),即提供证据视为当事人的义务。
如“举证责任者,简言之,即当事人为避免败诉之结果,而有证明特定事实之必要也”(松岗义正.民事证据法[M].东京:会文堂新记书局,1933:49-50)。
二是指客观上的举证责任,即实质上的结果责任,由不能举证的当事人承担诉讼上的不利后果。
),也有学者将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加以区分。
(注:关于证明责任,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上使用的“证明责任”概念最早是经由日本引入的德国法上的概念;其次,我国最初引入的“证明责任”概念仅仅等同于提供证据责任意义上的“证明责任”(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9-50.)。
举证责任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予以证明的法律制度。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确保案件公正、高效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举证责任的法律规定展开论述,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了解。
二、举证责任的基本概念1. 定义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予以证明的法律义务。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承担举证责任,以证明自己主张的事实。
2. 举证责任的特征(1)举证责任是一种法律义务,当事人不得免除。
(2)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不同,证明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予以证明的能力。
(3)举证责任具有阶段性,即从起诉到诉讼终结,当事人应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三、举证责任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该条规定明确了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证据规定》对举证责任的法律规定进行了细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举证责任的分配《证据规定》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2)举证责任的承担《证据规定》第3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
当事人对对方主张的事实,没有证据予以反驳的,由对方承担举证责任。
”(3)举证责任的证明标准《证据规定》第5条规定:“当事人对事实的证明,应当达到高度盖然性的标准。
”(4)举证责任的例外《证据规定》第6条规定:“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一)自然规律以及众所周知的事实;(二)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三)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四)已为仲裁机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五)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举证责任法律规定民法典(3篇)

第1篇一、引言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予以证明的责任。
在我国,举证责任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
本文将从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出发,对举证责任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民法典中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1. 证据优势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未能提供充分证据的,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这一原则体现了证据优势原则,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尽力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2. 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十三条规定,以下情况下,举证责任由对方当事人承担:(1)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由侵害人承担举证责任;(2)因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由高度危险作业人承担举证责任;(3)因环境污染、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污染者、破坏者承担举证责任;(4)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生产者、销售者承担举证责任;(5)因医疗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
3. 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在当事人不能提供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由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三、民法典中举证责任的具体规定1. 一般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这一规定明确了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尽力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2. 特殊规定(1)合同纠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的,由主张合同关系成立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2)侵权责任纠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主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的,由主张侵权行为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倒置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举证责任倒置法律规定一、引言举证责任倒置,又称举证责任转移,是指法律规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由被告而非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一种诉讼制度。
在我国,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
本文将从举证责任倒置的概念、法律规定、适用范围、法律依据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举证责任倒置的概念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法律规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由被告而非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一种诉讼制度。
在一般情况下,原告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即原告需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事实存在。
但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被告需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事实不存在,否则将承担不利后果。
三、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规定(一)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倒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下列侵权诉讼,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一)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二)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四)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五)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六)因医疗过错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七)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行政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倒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下列行政案件,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一)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二)因医疗过错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三)因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四)因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举证责任倒置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举证责任倒置是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其目的是为了平衡当事人之间的证明能力,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
本文将对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举证责任倒置的概念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在特定情况下,由对方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
在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负有举证责任,但在特定情况下,法律为了保护特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定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三、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这是民事诉讼法关于举证责任的一般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下列侵权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一)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二)因产品责任提起的诉讼;(三)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四)因人身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五)因医疗事故提起的诉讼;(六)因交通事故提起的诉讼;(七)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损害事故提起的诉讼;(八)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九)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十)因知识产权侵权提起的诉讼;(十一)因法律规定的其他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
”该条规定了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下列案件,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一)合同纠纷;(二)劳动争议;(三)房地产纠纷;(四)知识产权纠纷;(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案件。
”该条规定了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的情形。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一条规定:“下列侵权诉讼,被告举证责任倒置:(一)高度危险作业造成损害的;(二)因环境污染、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三)因医疗行为造成损害的;(四)因缺陷产品造成损害的;(五)因共同危险行为造成损害的;(六)因医疗事故造成损害的;(七)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八)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损害事故造成损害的;(九)因其他侵权行为造成损害的。
法律案件举证责任的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
在法律案件中,举证责任的规定对于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定旨在明确法律案件中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分配规则和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基本原则1. 举证责任分担原则:在法律案件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2. 公平原则:在分配举证责任时,应当公平、合理,不得因当事人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举证责任的分配。
3. 优势证据原则: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应当能够证明其主张的事实,并排除合理怀疑。
4. 法院依职权调查原则: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当事人未提供的证据,有权依职权调查。
三、举证责任分配规则1.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负有举证责任。
2. 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
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等。
3.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应当与案件事实相关,具有证明力。
4.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5. 当事人可以提供反证,以推翻对方的主张。
四、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1. 法律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根据法律规定,某些法律关系中的举证责任可以由对方当事人承担。
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2. 当事人约定的举证责任倒置: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举证责任倒置,但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3. 法院依职权确定的举证责任倒置: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法院认为有必要依职权确定举证责任倒置的,可以作出决定。
五、举证责任的承担1. 当事人应当及时、全面地履行举证责任。
当事人未履行举证责任或者履行举证责任不及时的,法院可以依法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当事人应当提供真实、合法的证据。
关于证据倒置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证据倒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由于特殊情况,由被告承担证明责任,而非原告。
这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本文将从证据倒置的概念、法律规定、适用范围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证据倒置的概念证据倒置,又称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被告而非原告承担证明责任,以证明自己的主张成立。
这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减轻原告举证负担,保障其合法权益。
三、证据倒置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六条规定:“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第六十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四、证据倒置的适用范围1.特殊侵权责任案件在特殊侵权责任案件中,如环境污染、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等,被告往往具有更强的证明能力,因此可以适用证据倒置。
2.合同纠纷案件在合同纠纷案件中,如果合同中存在免责条款,被告需要证明免责条款的成立,可以适用证据倒置。
3.不当得利纠纷案件在不正当得利纠纷案件中,原告只需证明被告存在不当得利行为,被告则需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可以适用证据倒置。
4.无过错责任案件在无过错责任案件中,如高度危险作业、饲养动物侵权等,被告需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可以适用证据倒置。
五、证据倒置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1.环境污染案件在环境污染案件中,原告只需证明被告存在排放污染物行为,被告则需要证明自己没有造成环境污染,可以适用证据倒置。
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中如何分配

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中如何分配在民事诉讼的舞台上,举证责任的分配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个参与者都需在特定的规则下迈出准确的步伐。
它不仅关乎案件的胜负,更影响着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举证责任。
简单来说,举证责任就是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义务。
如果不能提供证据,可能就要承担不利的后果。
那么,举证责任到底是怎么分配的呢?一般来说,遵循着“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这意味着,提出某种权利请求或者法律关系存在的一方,应当对产生该权利或者法律关系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比如说,张三主张李四借了他的钱,那张三就得拿出证据来证明李四确实借了钱,比如借条、转账记录等等。
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
比如在一些侵权案件中,可能会适用过错推定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在过错推定的情况下,侵权人需要自己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就会被认定有过错。
就像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再比如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但患者一方也要对损害事实和诊疗行为进行举证。
还有一些法律明确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
比如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在合同纠纷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对引起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此外,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如何分配

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如何分配在诉讼过程中,举证责任的分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胜负和当事人的权益。
简单来说,举证责任就是指在诉讼中,当事人有责任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如果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可能就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首先,我们要明确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民事诉讼中,一般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这意味着,提出主张的一方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成立的。
例如,如果一方主张对方违约,那么就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对方存在违约的行为和事实。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法律会规定举证责任倒置。
举证责任倒置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将通常情况下本应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就某种事由不负担举证责任,而由对方当事人就某种事实存在或不存在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该方当事人不能就此举证证明,则推定原告的事实主张成立的一种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比如在环境污染案件中,因为污染行为通常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受害者难以获取证据证明污染企业的过错,所以法律规定由污染企业来证明自己没有造成污染或者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在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则与民事诉讼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由被告,也就是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
这是因为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应当有充分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并且应当依法保存相关的证据。
如果行政机关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那么就可能会被认定为违法。
在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主要由公诉机关承担。
公诉机关需要证明被告人有罪,并且证据要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罪名中,比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告人需要说明其财产的合法来源,否则就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接下来,我们看看在具体的案件中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在合同纠纷中,如果一方主张合同成立并生效,那么就需要提供合同文本、履行合同的相关证据等;如果一方主张合同解除,那么就需要提供符合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的解除条件的证据。
在侵权纠纷中,受害人需要证明侵权行为的存在、损害结果以及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侵权人如果主张存在免责事由,比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就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
举证责任及举证责任倒置是什么

举证责任及举证责任倒置是什么如果在⼀场民事案件中,我们进⾏诉讼,我们就必须能够拿出证明⾃⼰主张的证据,这不仅是权⼒,更是⼀项义务,我们不仅要会利⽤⾃⼰的权⼒,更要履⾏⾃⼰的义务。
今天,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举证责任及举证责任倒置是什么举证责任是指诉讼当事⼈要对⾃⼰提出的诉讼请求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否则该当事⼈可能要承担败诉的后果。
举证责任的分配是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核⼼部分,根据我国民法及相关证据法律规定的规定,⼀般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民事诉讼法》第64条)。
但是我们在现实⽣活中,往往容易发⽣当事⼈举证困难,⽆证据的情况。
⽐如医疗事故、公害事故等,都因为事故发⽣的⼗分复杂、技术性强,且⾏为⼈⼜处于持有或者垄断案件主要证据的地位,受害⼈⾃然就处于⽆证据的状态。
这样通常的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就不能充分保护受害⼈的合法利益,不能给当事⼈提供充分的救助。
于是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的作⽤越来越⼤,适⽤的范围更⼴。
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基于法律的规定,将通常情形下本来应该由提出主张的⼀⽅当事⼈(⼀般指原告)就某种事由不负担举证责任,⽽由对⽅当事⼈(⼀般指被告)就某种事实存在或者不存在承担举证责任。
如果对⽅当事⼈不能就此举证证明,则推定原告的主张成⽴。
举证责任倒置的意义在于不仅能实现诉讼权利,⽽且实现实体权利。
《民事诉讼法》第六⼗四条证明责任和职权探知当事⼈对⾃⼰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及其诉讼代理⼈因客观原因不能⾃⾏收集的证据,或者⼈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如果需要法律⽅⾯的帮助,欢迎读者到店铺进⾏法律咨询,店铺专业的律师团队会及时为你解答疑惑,让你能够及时维护⾃⼰的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举证责任分配、举证责任倒置、证明标准和诉讼上的自认一、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民事诉讼能够有序并富有效率地进行,需要确定分配举证责任的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预先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分配举证责任。
我国民诉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一规定似乎已通过“谁主张、谁举证”的方式解决了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担问题。
其实不然,因为按此规定,举证责任是根据当事人在诉讼中主张的事实而确定的,是先主张事实,然后对所主张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这实际上颠倒了两者关系。
若仅从表面上观察,诉讼实际运作情况确实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主张不同的事实,然后就所主张的事实进行证明。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是举证责任决定主张责任而不是主张责任决定举证责任。
这就是说,只有当举证责任按一定的标准已分配于双方当事人的时候,才能确定原告在诉讼中需要主张哪些事实,被告在诉讼中需要主张哪些事实。
国外民诉理论对举证责任分配问题的认识,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认为,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只能针对案件事实的具体情况个别地考虑和作出判断。
在确定具体事实的举证责任应当由哪一方当事人负担时,法官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包括政策、公平、证据之保持及证据之距离、盖然性、经验法则、便利、请求改变现状者应负举证责任等。
另一种则认为,确定分配举证责任的统一规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持前一种观点的,主要是英美法学者,持后一种观点的则是大陆法学者,尤其是德、日两国的学者。
德、日两国分配举证责任的通说是“法律要件说”,尽管晚近有人主张用“危险领域说”、“盖然性说”、“损害归属说”等新标准来取代“法律要件说”,但新学说对“法律要件说”仅仅起到了部分修正的效果,而未能动摇其通说的地位。
德、日两国的法院主要是依据法律要件说分配举证责任的。
笔者主张通过司法解释将法律要件说作为我国民事诉讼中分配举证责任的标准,并参照其他分配举证责任的学说,对按此标准不能获得公正结果的少数例外情形,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理由主要是,该学说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已有不少法官在审判实务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该学说分配举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而倒置是针对按法律要件说分配举证责任产生的正置的结果而言的,因此这间接说明最高人民法院在分配举证责任时实际上采用了法律要件分类说。
按照法律要件分类说,我国民事诉讼中分配举证责任的标准应当是:(1)凡主张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只需对产生权利或法律关系的特别要件事实(如订立合同、订有遗嘱、存在构成侵权责任的事实等)负证明责任,阻碍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如欺诈、胁迫且损害国家利益等)则作为一般要件事实,由否认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的对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2)凡主张已发生的权利或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的当事人,只需就存在变更或消灭的特别要件事实(如变更合同的补充协议、修改遗嘱,债务的免除等)负举证责任,妨碍权利或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的一般要件事实,由否认变更或消灭的对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
二、举证责任倒置: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意见》第七十四条对举证责任的倒置作出了规定,即在下列侵权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举证责任:(1)因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2)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4)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5)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6)有关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
上述规定对审判实务中正确分配举证责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倒置的对象规定得不够明确,对被告究竟对侵权责任四个或三个构成要件中哪个要件事实负举证责任,未作具体规定。
若单从字面上看,还会给人以一种被告否定侵权事实就应对不存在侵权责任的全部构成要件事实负举证责任的错觉。
其次,将一些并未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侵权诉讼也规定了进去。
举证责任的倒置源于德国的诉讼理论和司法实务。
在德国,举证责任的倒置是以法律要件分类说分配举证责任为前提的,是对依该学说分配举证责任所形成的分配结果的局部修正,其实质是将依法律要件分类说应当由主张权利的一方当事人负担的举证责任,改由否认权利的另一方当事人就法律要件事实的不存在负举证责任。
从德、日等国的司法实务看,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倒置,主要是倒置因果关系、过失这两个要件事实。
按此理论分析,在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中,并不发生举证责任倒置的问题。
这两类诉讼均属于特殊侵权责任中的无过错责任。
原告欲实现损害赔偿的请求权,须对损害事实、违法行为、因果关系进行证明;而被告欲免责,应对损害系由原告故意引起等抗辩事由进行证明。
而这恰恰是按照法律要件分类说分配举证责任的结果,并未让被告对不存在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
再次,对一些本应规定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诉讼未作规定。
例如,在医疗过失致人损害的诉讼中,按法律要件分类说,主张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患者要想获得胜诉,须对损害事实、医疗过失、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但由于记录医疗过程的资料基本上是由医院控制,患者很难提出证据证明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存在疏忽和懈怠,即使证明了存在医疗过失,也很难确切证明损害结果是由医疗过失引起的,让患者就医疗方过错和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无异于闭塞医疗事故的受害者获得司法救济的通道,使法律设定的公平正义在诉讼中失落。
因此,应当实行举证责任的倒置,使作为被告的医疗机构就不存在医疗过失及医疗过失与损害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
需要倒置举证责任的诉讼还包括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前者应将产品质量不存在缺陷的举证责任倒置于被告,由被告承担产品缺陷真伪不明的风险;后者应将实际加害人的举证责任倒置于被告,由被告承担实际加害人不明的风险。
最后,将实体法已明文规定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也规定了进去,如因方法发明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因建筑物倒塌等引起的侵权诉讼。
我国专利法、民法通则对举证责任倒置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再在司法解释中加以规定,必要性不大。
因此,笔者建议:(1)改笼统规定为分别规定,通过对各类诉讼逐一规定的方法,明确倒置的是哪一类法律要件事实的举证责任;(2)将不属于举证责任倒置的予以剔除;(3)对应当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而未作规定的予以补充规定;(4)对实体法已作明确规定或者从实体法条文中可以清楚得知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不再规定。
三、证明标准:何种程度的盖然性证明标准是民事诉讼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既关系到当事人行使诉权,又关系到法院行使审判权。
然而,由于证明标准本身所具有的无形性、内在性、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使得证明标准成为在理论上不易说明,在实践中极难把握的问题。
随着证明任务从客观真实到法律真实的转变,民诉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越来越倾向于将盖然性作为民事诉讼的一般证明标准。
但仅提出盖然性是不够的,还需要回答何种程度的盖然性的问题。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应低于刑事诉讼的观点已成为我国的主流观点。
在主流观点中也有两种不同认识,一种认为,只要证明争议事实存在的证据优于证明其不存在的证据,即本证优于反证,法官就可以认定待证事实为真或存在。
这可称为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或盖然性占优势的证明标准。
优势是通过将本证与反证的证明力进行比较来确定的,这可以有不同的比例。
按照这一标准,即便是51%∶49%也满足了优势的要求。
另一种认为,应当以较大程度优势体现出来的较高程度的盖然性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按此观点,法官认定争议事实,虽然不必像刑事诉讼那样需要达到不存在任何合理怀疑、排除了其他可能性的程度,但也不能仅凭微弱的优势就认定争议事实,本证与反证证明力之比至少应达到80%∶20%,法官才能够对争议事实作出肯定的认定。
笔者赞成以较高程度的盖然性作为民事诉讼的一般证明标准。
因为这一标准既能够防止将证明标准定得过低可能引发的滥诉,又符合人们对事物认知的常态。
证明标准应与待证事实的重要程度成正比,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对那些特别重要需要从严把握的案件事实,应实行盖然性程度更高的证明标准,而对举证特别困难的案件事实,则可以适当降低证明标准。
证明标准是法律适用问题,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作出规定。
四、诉讼上的自认:亟待补充和完善诉讼上的自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在诉讼中作出的承认。
自认的事实一般不必证明。
《意见》曾将自认规定为免予证明的事实,即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无需举证。
这一规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自认的对象是案件事实,诉讼请求不应成为自认的对象,尽管对案件事实的承认有时也会导致诉讼请求成立的结果;第二,此规定仅涉及明示的自认,而诉讼实务中还存在着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对其不利的事实不置可否的现象,对这种故意不表态的行为,并未规定其诉讼后果;第三,自认有时是诉讼代理人作出的,对代理人在诉讼中作出承认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不利于被代理人的事实的效力如何,能否构成自认未作出规定,对代理人作出自认后,到庭参加诉讼的当事人能否及时撤销自认也未作规定;第四,为了保证诉讼行为效力的确定性,对已作出的自认一般不允许撤回,但当事人可能是出于重大误解甚至是在受到胁迫的情况下作出自认的,应当作为例外允许撤回。
五、举证时限:防止诉讼迟延的良策在审判实践中,诉讼迟延一直是困扰民事司法的一大难题。
导致诉讼迟延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事人不及时提出证据,使法院无法有效地进行争点整理、组织质证。
有的当事人基于自己的诉讼利益,故意不在开庭前向法院提供证据,而是庭审中或庭审后,也有的在一审故意不提出,而在二审提出等等,给一方当事人造成诉讼上的突然袭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地法院也制定一些规则试图确定举证时限,但由于其合法性受到质疑,效果不佳。
从权利行使的正当性、提高诉讼效率、维护诉讼上的诚实信用等来看,确定举证时限是合理和正当的,虽然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举证时限,但明确举证时限符合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精神,因此,通过司法解释确定举证时限具有合法性。
如果能够通过司法解释确定举证时限,对于提高诉讼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规定举证时限主要应当考虑以下两点:1.何时为提出证据的终止时。
考虑到开庭审理实效性和当庭质证的需要,提出证据终止时,应该在开庭审理前三日。
由于开庭审理的日期是法院指定期间,因此,个案的举证期间是由法院来确定的,个案情况差异,不可能确定一个统一的不变期间。
2.举证时限的实质意义在于如果当事人逾期提出证据,如无正当理由,逾期提出的证据将失去证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