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末丑详细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

行方法。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

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

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

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

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每行当又

可细分,习惯上大致分为:[1]

编辑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

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

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

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朝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

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

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

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

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

一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具有全国性的大剧

种,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

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是和演员一起出现在舞

台上的活的艺术。京剧在中国戏曲史上,虽只有二百余年

的历史,但与其他戏曲相比,它发展快,流传广,深受人

民群众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京剧脸谱在中

国戏曲脸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燕翼、

蝶翅等为图案勾眉眼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

面部的表情。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

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

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

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

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

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

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

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

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

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

勾脸。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

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

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可是发展到

后来,脸谱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本身就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

手段的图案艺术了。[2]

3具体行当

编辑

生旦净末丑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

之一。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

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清以后又衍

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属性、

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

武生、娃娃生等类。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

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称须生,俗称胡子生。京

剧老生行又分唱功、做功、靠把和武老生,另有红生一行,主要扮演关羽,因勾红脸,故又称红生。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分中生(扇子生)、冠生(官生)、穷生、雉尾生(翎子生)、武小生等。外泛指生的副角,

不表现确定的性格特征,唯汉剧的外唱、念、做并重。末,沿袭南戏、北杂剧之名目,今多数剧种已并入老生行。武

生扮演擅长武艺的人物,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娃

娃生扮演儿童角色,京剧中还有娃娃武生。生除了红生某

些勾脸的武生之外,其他都是素脸,也就是内行说的“俊扮”。

旦,作为一种表演者的称谓始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所述的“奇虫胡妲”一句。“胡妲”,即胡之妲,这就初步道

明了“妲”的来历。妲,从女旁,表明其性别特征。古时,“妲”亦或为“犭旦”。如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在诠释“引戏”时就说:“引戏,院本中狚也。”那么,作为我国宋金杂

剧院本主要角色之一的“引戏”与“狚”(或妲)之间有何渊源

关系呢?对于“引戏”的来源,先贤王国维在《古剧脚色考》

中指出:“然则戏头、引戏,实为古舞之舞头、引舞。”可见“引戏”由“引舞”而来,古之“引舞”,与现在领舞类似,是舞

场上起指挥、导引作用的演员。稽查梵文则不难发现,梵

文中有许多与舞蹈相关联的词语的主音部分与汉语拼音中“旦”的拼音十分相近。“旦”的汉语拼音为Dan,梵文Tandava就是泛指一般舞蹈,它的汉译音即为“旦多婆”。由

此推测,在梵语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可能就是用梵语

舞蹈一词Tandave中的主音Tan的译音“旦”来称谓宋金杂

剧院本中“引戏”这一角色为“旦”。因为“引戏”与“引舞”颇具相

同的表演职能,“引舞”又多由女性扮演,故又有“妲”。张庚、郭汉城先生亦曾指出:“至于‘正旦’一色,则来源于院本中的

引戏兼妆旦色。”

青衣

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类是青衣。青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

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

由青年到中年,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

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