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读书报告《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是牛津通识读本,看页数只有一百多页,应该是一本挺薄的书,适合我们这种对考古学了解有限的人看,可惜我看的是电子版,没能尊重作者的知识版权,实在是一件憾事,不提也罢。本书前半部分是翻译版,后一半是原文,可惜本人英文水平还没高到可以轻松阅读英文原版,不得不说也是一件憾事。说回本书,作者保罗•巴恩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翻译家和考古节目主持人,获得过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他善于把高深、艰涩的学术概念用通俗、活泼、幽默的文字表达出来。他说“如果考古学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那它就一钱不值。”读了此书,果然快乐。
在“前言”中,作者说:“这本小书只想通过提供考古学领域的某些基础知识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希望他们会受到激励去更深入地钻研考古学中的那些丰富的文献,去进行某种研究或实地发掘”,“如果一个年轻人开始不是被这门学科那激动人心或与众不同的特质所吸引而投身其中,那才真叫奇怪呢。”“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里,如果你去问有教养的公众中的一员,让他说出一位活着的考古学家,我敢打赌,他们中极可能没有人能够举出一位来,除了那位虚构的人物印第安那•琼斯。这就是好莱坞的威力,这就是今天考古学默默无闻的现状。往昔的伟大人物都已逝去了——我们也许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同类了,但是一支由略微有些怪癖的、富有献身精神的专家和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大军正在地球上勤奋地工作,试图去理解往昔的意义。你也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这本书将帮助你判定你是否适合从事这项工作。”“你也许永远也成不了伟大的考古学家,但如果你不能做好某件事,那就学着从做坏某件事中获得享受吧。”“噢,而且别指望发财。”是挺有趣,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采,这样看起来,考古学还真是让我向往。现在的社会太过浮躁,金钱至上的言论甚嚣尘上,但是每年依旧有几百万的大学生跳进社会的大染缸,找个好工作是一件不折不扣的难事。既然无法找到喜欢,合适,多金的工作,为何不选这种竞争小,虽不多金,却能激发我们荷尔蒙的工作呢?可是现实的我不得不叹息自己是个学生物的弱女子,加上急需建设的家乡与父母期待的眼神,是我无法避免的,考古,只能想想了。
“导言”中引用了《泰晤士报》在1924年1月18日上的一句话,“很少有什么嗜好会像研究史前考古学那样使人变得如此健康而贤明。”这考古的好处还
真蛮了不起的。“昨天你扔在垃圾箱里的东西,不论多么无用、可厌或是可能令人难堪,现在都已成为了新近考古学记录的一部分。”看看作者自己怎么说考古学,“考古学的乐趣之一就是整个世界都是你的盘中餐,只要你能够筹集到资金开始工作。你可以选择任何地点、任何时期作为研究对象,……在这里,你可以做任何事。”“如果你梦想着从事一种相当活跃或奇异的工作,而且又不愿意进行发掘或探测,那也还有充足的其他选择:例如,试验考古学或人种考古学或岩石艺术研究。你可以待在自己的扶手椅里,或者周游世界,……换言之,从事考古学就好像是同时在上整整一组夜校的课程。”“从更为个人的角度来看,考古学是一门让你能够尽情享受自己工作的学科”。“总而言之,考古学就像是一座最为宽敞的教堂,总能为每一个人提供某些东西,也总是欢迎每一个人”,“考古学是一种终生的探索,永远也不会真正有一个结果;它是一次无尽的旅行,没有真正的终点。”“让我们安下心来相信考古学仍然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可能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像冰人与兵马俑这样真正超越常规的发现可以吸引整个世界的目光。很少有其他学科能够这样夸口。”原来考古学也算是旅行啊。我热爱旅行,一种随着心情,想到哪里就走到哪里,无需计划,无需陪伴,只要一个背包,一份热忱,一点点Money,一颗勇敢的心。我的旅行似乎也没有终点,这倒是与考古学有点不谋而合啊。
书中的正文共分10个章节,读起来还是很有乐趣的。在我的理解中,考古就是一项很呆板严肃而且严谨的事。可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宣扬考古学的伟大与高尚,反而时不时地强调考古学的虚无,比如“当考古学家想要通过放射性碳来确定一份样本的年代时,他常常会预先被要求说出他期望什么样的数据”。再比如,那些对岩洞壁画的解释,“只要一个人偶然发现了似乎是个好主意的论点(这通常是从其他人那里借来的,最好是借自另一门学科),那就会有无法抗拒的压力要将这一论点应用于视野之内的所有东西,并且要将一种非常不同的现象的每个侧面都硬塞进一个解释之中”,而“被选中的解释往往反映了当代的思想与偏见”。
书中使用了很多双关语,所以,我很想读英文原版体验原汁原味的感觉,只可惜,唉,书到用时方恨少啊!作者在第三章“技术”中说到,“一代又一代学者毕生都在对这些石头进行详细分析与归类,但它们对于其制造者来说到底是重
要还是不重要,我们仍然一无所知。石器工具实际上是不会毁坏的,而有机体材料——骨头、鹿角、木头、皮革、肌肉、绳索、筐筐、羽毛制品等等,在最普通的环境下都会腐烂,所以我们已经永远丧失了旧石器时代的大多数成套工具。就连我们赋予这一时期的名字――‘旧石器时代’――也可能会让人误解,也许称这一时期为‘旧木器时代’要恰如其分得多。”最喜欢本章结尾的一句话,“换句话说,考古学可以传送来自远古的重大讯息,但是,天哪,正如古语所云,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来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太精辟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大抵就是如此了罢!
在第四章“人们怎么生活”中,作者写道,“如果某一植物或者动物出现在人类的胃或粪化石之中,那它就确实是被吃掉了,这是不容争辩的。但由于这类发现十分罕见,所以不得不做出它们被吃掉的假设”,“例如,一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到处是驯鹿的骸骨,而它的原始居民都是素食者”,考古学家的解释就是“他们只不过碰巧十分痛恨驯鹿!或者他们需要许多骨头、鹿角和皮革,却厌恶肉。”这样的假设还真是有趣哦。
在第五章“人们怎样思想”中,作者幽默地说,“如果你在结婚许多年之后,甚至还不能读懂你的伴侣的思想,那么想象一下去重建——用可怕的行话来说――所谓‘史前的思维方式’该是何等的挑战啊!”说到史前艺术,作者认为“一定也是多重目的的――包括了游戏、神话、叙事、涂鸦、讯息、创世神话和宗教。它的一切并不一定是庄重而认真的,并不一定展示着超自然的恐怖;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活的狂欢,反映着嬉戏和轻浮。”其实也许我们不能确定任何东西。“在一次著名的实验中,一位澳大利亚学者让某些土著人区分一组岩石艺术上的一些动物――他们的区分与由西方动物学家的推理所获得的结果大大不同:在总共22个形象中,西方动物学家认错了15个,而只从表面上认对了另外7个!”
但这不是说,考古学只能在漫长的历史迷宫里乱撞乱猜,他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简化和使得大量庞杂的信息更有条理。”在第六章“居所与社会”中,作者说,考古学家把古人类分为四个非常宽泛的类型:群落、部族、酋长领地和国家。“与考古学的年表区分类似,这些类型纯粹是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