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广中医考试复习资料要点

合集下载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第一章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温病学期末复习要点归纳

温病学期末复习要点归纳

温病学必背经典条文一、前半学期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生气通天论》2.“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素问·热论》3.“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五十八难》)4.“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叶天士《温热论》)5.“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叶天士《温热论》)6.“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

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吴鞠通《温病条辨》)7.“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吴鞠通《温病条辨》)8.“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

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

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

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死也”(吴鞠通《温病条辨》)9.“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王孟英《温热经纬》)10.“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章虚谷《医门棒喝》)11.“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热风”(陆子贤《六因条辨》)12.“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叶天士13. 斑疹“红轻、紫重、黑危”——雷少逸14. 斑疹“宜见不宜见多”——叶天士15.“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叶天士二、后半学期16.“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内经》)17.“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热论》18.“张凤逵云: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可谓要言不烦”(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19.“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2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俞根初《通俗伤寒论》)21.“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吴鞠通《温病条辨》)22.“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薛雪《湿热病篇》)23.“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吴鞠通《温病条辨》)24.湿温初起的治疗禁忌:“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吴鞠通《温病条辨》)25.“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一、引言中医温病学作为中医学传统分支之一,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和提高考试成绩。

二、温病学概述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温热病和温病两个方面。

温热病是指由外邪侵犯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如风热、暑湿等;而温病则是指由内伤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如中焦湿热等。

三、温热病的分类温热病根据病邪的不同可分为风热病、暑热病、湿热病等。

其中,风热病以风邪和燥邪为主要致病因素,病程较短;暑热病则以暑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发病多在夏季;湿热病则以湿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常伴有口苦、黄腻舌苔等症状。

四、温病的诊断和辨证温病的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察看患者的病情变化。

同时,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应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辨证,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五、温病的治疗原则治疗温病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一般来说,风热病应清热解毒、祛风解表;暑热病应清暑解毒、疏散热邪;湿热病应清热利湿、疏通经络等。

六、温病的常用药物中医治疗温病常用的药物有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等功效,可有效治疗温病。

七、预防和调养温病的预防和调养非常重要。

预防温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清洁通风,避免接触病原体;调养方面,要遵循中医的养生原则,注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八、经典著作和文献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了解一些经典著作和文献对于扎实掌握中医温病学的知识非常有帮助。

比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都是温病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建议考生多加阅读。

结语中医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温病学的学习和理解,考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诊疗的要点,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能对考生复习有所帮助,取得好成绩。

温病学_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温病学_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温病学_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暑湿初起多有外邪束表而兼寒湿,故应辛温解表。

答案:错误2.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温病不属于狭义伤寒的范筹。

答案:正确3.风温之名,首见于()答案:《伤寒论》4.春温病的治疗原则是以:()答案:清泄里热为主5.有关春温论述,下列哪个表述有误:()答案:不会出现卫表证6.以下哪项不是暑温的诊断依据?()答案:起病急骤,初起以肺为病变中心。

7.“秋燥”病名首见于:()答案:清初喻嘉言《医门法律》8.以下哪些是风温的诊断依据:()答案:病程以肺经病变为主,亦有阳明胃肠病证;_后期多见肺胃阴伤证候。

_发病较急,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临床特征。

_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

9.患者,男,35岁,7月16日冒雨耕田后,当晚即出现发热恶寒、无汗、身形拘急、心烦、脘痞、呕恶,舌略红,苔微黄腻,脉浮。

该患者诊断为:()答案:暑湿10.在湿温病的诊断中,下列哪项提法欠妥?答案:起病较缓,以气分为病变中心11.在湿温病的治疗中,下列哪项提法是欠妥的?()答案:初起,邪遏卫气者,治宜芳香宣化,忌用淡渗利湿12.燥干清窍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答案:发热,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

13.肺燥肠热,络伤咳血证用什么方比较合适?答案:阿胶黄芩汤14.以下哪个方最适用于邪热壅肺证?答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5.以下哪些选项是燥热犯卫证的主要症状?()答案:发热_咳嗽无痰_口鼻干燥_微恶风寒16.秋燥病初起表现为燥热犯卫之表证是,可选用以下哪种治法?()答案:辛凉甘润,清透肺卫;17.银翘散适用于什么证型比较恰当?()答案:风热犯卫18.风热犯卫常见于什么温病?()答案:风温19.热盛迫血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答案:身灼热,燥扰不安,甚者昏狂谵妄,斑疹密布,或吐血、衄血、便血等多部位出血,舌深绛,脉细数。

20.林某出现发热,微恶寒,无汗,咳嗽无痰,口干咽喉干,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温病温病学考试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温病温病学考试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表证证治叶天士吴鞠通的原文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温病表证治疗原则,并进一步提出“逐邪者,随其性而发泄之,就其近而指引之”的祛邪治疗两大原则。

2、依据三焦辨治理论,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三焦治则3、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 4 条4、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 6 条湿热证的分类、治法(《温病条辨》)湿热病治疗原则湿热阻滞,肺失宣降辛温宣卫外失司,水道不畅透辛宣芳化上焦湿热芬芳化法湿湿热郁蒸,阻滞气机辛温开湿热弥郁辛开苦降脾胃运化功能阻碍漫阻滞中焦湿热苦温燥法气机湿湿热阻滞大肠,饮食传导淡渗利失司湿淡渗利湿下焦湿热湿热阻滞膀胱,水液代谢严寒清法失态利湿热病的观点、临床特色(应当不太会考)定义:湿温是湿热病邪所惹起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常见于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

发病初起以恶寒少汗,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腕痞,苔腻脉缓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特色:1.季节性强:夏秋雨湿较重,天气酷热,雨量大,热蒸湿动,洋溢空间,人之所触,最易感觉,且发病率高。

2.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湿热胶结,难分难解,阻滞气机,郁遏阳气,致病迁延日久,缠绵不愈。

整个病程以湿热迷恋气分阶段时间较长。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洋溢浑身:内外湿合(湿热病邪 +饮食内伤),常常阻挡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临床常见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

湿邪弥漫,湿热合邪,上下表里同时受邪,在上—- 首如裹。

在下 --- 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

在表 --- 周身重痛,白 pei 出现。

在里 --- 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

4.病程中常见矛盾性症状: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 因此临床常有矛盾性症状。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是指由外感病邪所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温病学的知识是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快速复习一下温病学的重点内容。

一、温病的分类根据温病的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

外感温病是指由外界的病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如风温、暑温等;内伤温病是指由内因引起的疾病,如肺温、胃温等。

二、温病的发病机制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

病邪侵袭是指外界的病邪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病理反应;正气抗邪是指人体通过正气的作用来抵御病邪的侵袭;病邪入里是指病邪从外界侵入人体后,通过经络、脏腑等途径进一步侵犯内脏,引起病变。

三、温病的诊断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

病史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原因等;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体征包括舌苔、脉象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分析这些信息,确定病邪的性质和病变的部位,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温病的治疗方法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

解表是指通过发汗等方法将病邪从表面排出,以达到解除症状的目的;清里是指通过清热、泻火等方法将病邪从内脏排出,以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祛邪是指通过药物等方法将病邪从体内排出,以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调和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温病的预防与保健预防温病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预防和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等。

综上所述,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的分类有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两类;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预防与保健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总结

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总结

温病的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温邪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按季节命名——春温、秋燥、冬温按四时主气分类命名——风温、暑温、湿温、秋燥温病的分类1.按病证(或病因)性质分类——是否兼夹湿邪,温热性质温病、湿热性质温病2.按发病初起的见证分类——是否有里热见证,新感温病、伏气温病新感温病——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初起多见表热证,然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轻,病程短,如风温、秋燥、湿温等。

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症候为主。

伏气温病——感邪后伏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起病初起即以里热证为主,病邪或由里外达,或内陷深入,以高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如春温、伏暑等。

伤寒与风温鉴别病因风寒病邪风热病邪受邪途径自皮毛而入,先犯足太阳膀胱经自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经病机寒束肌表,卫阳受郁,化热入里风热阳邪袭表,肺卫失宣,传变迅速,易化燥病程有六经传变次第,终易伤阳伤阴,有胃气营血演变过程初起症状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苔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头痛,苔薄白薄白,脉浮紧等舌尖边红赤,脉浮数初起治则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温邪的共同特性——温热性质显著;从外侵袭人体;致病与时令季节密切相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及转化;不同的温邪入侵部位有别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燥化伤阴;变化迅速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型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厉气——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人体;有特异的病变部位卫——邪郁卫表,肺气失宣——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气——里热蒸迫,热炽津伤——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营——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血——动血耗血,瘀热内阻——身灼热,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日晡潮热——热势于下午益甚。

中医四大经典《温病学》考试满分笔记

中医四大经典《温病学》考试满分笔记

一、名词解释1. 逆传心包逆传心包,是温热病的发展规律,“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

温热病由浅入深,顺传则传入中焦阳明气分,若不顺传中焦而是直接传入上焦心包营分,不顺传则为逆传。

因其直逼心主,病势凶险,是为逆证,故称为逆传。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72-373)2. 辛凉轻剂是治疗温热病卫分证的组方原则。

邪在卫分,选用辛散、凉轻、轻扬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透在表之温热邪气,使其外达而病解,故又称辛凉轻解法。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0)3. 两阳相劫温热病是外感风热邪气为患,风邪与热邪二者均为阳邪,故称为“两阳”。

风邪与热邪相摶结,则化燥而劫夺耗伤津液,使通过气化作用而敷布周身,主司人体濡润作用的津液亏损,不能上荣头面清窍。

出现口、鼻、唇、咽、舌诸官窍干燥的见症,故称为“两阳相劫”。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1)4. 浊邪害清外感湿热邪气,湿为阴邪,秽浊黏腻,故称为“浊邪”。

热为阳邪,蒸腾开泄,湿热郁蒸,上蒙清窍,遏阻清阳,则出现头重痛如裹,昏瞀,眩晕,鼻塞,耳聋等清窍壅塞不利的见证,故称为“浊邪害清”。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1-382)5. 战汗战汗,一般发生在气分证第六、七日左右,“战”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战汗的病机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峙,激烈交争而战;一是指战汗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周身战慄,甚至四肢厥冷,脉沉伏不出。

寒战过后,继则全身大汗,故称战汗。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90)6. 分消走泄“分消”,是指用祛除湿热邪气的药物,使三焦湿热分道而消。

“走泄”,是指用流动、行气之品以宣畅气机,气行则湿走,从而达到行气化湿,宣泄湿热的目的。

所谓分消走泄,即指用祛除三焦湿热,理气行滞的药物,以行气祛湿,从而使留滞三焦气分的湿热邪气分道而消,得以宣泄。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94)7.透热转气透热转气,是温热病营分证的治法。

是指在清营养阴的同时,配入清泄气热,宣畅气机之品,开通门径,给营分热邪以出路,使营分热邪外达,透转气分而解。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超级完整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超级完整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超级完整第⼀章绪论⼀、概念:温病学:研究温病发⽣发展规律和预防诊断⽅法的⼀门学科。

⼆、发展状况:(⼀)战国⾄唐代:萌芽时期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论》2、《难经·五⼗⼋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宋⾦元时期:成长阶段3、宋代朱肱《类证活⼈书》⾸次主张灵活运⽤经⽅4、宋代郭壅《伤寒补亡论》⾸创“新感”温病之说。

“冬伤于寒,⾄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春⾃感风寒温⽓⽽病者,亦谓之温。

”5、⾦代刘河间--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六⽓皆能⽕热⽽化。

⽴新法:表⾥双解。

制新⽅:表⾥双解⽅。

补充“诸涩枯涸,⼲劲皴揭,皆属于燥”6、元代王安道在概念上反对温病混称伤寒。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7、明末吴有性著我国医学史上第⼀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8、清代温病四⼤家:叶桂(叶天⼠),薛雪(薛⽣⽩),吴瑭(吴鞠通),王⼟雄(王孟英)9、叶天⼠著《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师”,提出了“卫⽓营⾎”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验齿、”“辨斑疹⽩培”10、薛⽣⽩著《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了系统论述。

11、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形成以“卫⽓营⾎”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12、王孟英著《温热经纬》(四)近现代:发展提⾼阶段章末总结:简答1、温病四⼤家及代表著作各是什么?叶天⼠《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湿热论》;王孟英《温热经纬》2、吴⼜可对温病学的贡献有哪些?编著了第⼀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在病因⽅⾯提出了“疠⽓”治病学说;在流⾏特点⽅⾯,提出了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提出了感邪途径是⼝⿐⽽⼊;在治疗⽅⾯,创⽴了疏利透达之法。

3、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创新论:提出了六⽓皆从⽕化;⽴新法,⽴新⽅:创制了双解之剂,如双解散等;补充了燥⽓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劲皴揭,皆属于燥”。

4、叶天⼠对温病学的贡献?著《温热论》;创⽴了卫⽓营⾎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营⾎辩证的治疗⼤法;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法,如辨⾆,验齿,辨斑疹⽩?。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温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下面是温病学的重点知识点总结:一、温病概述1.温病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温病的特点,如多见于秋冬季节、传染性强、发热等。

3.温病的分类,如外感温病、内伤温病等。

二、温病的病因病机1.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如六淫之邪入侵、风暴热化等。

2.内伤温病的病因病机,如情志内伤、五脏功能失调等。

3.温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

三、温病的症状和体征1.温病的表现特点,如高热、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等。

2.温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

3.温病的辨证要点,如热证、寒证、实证、虚证等。

四、温病的诊断1.温病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发热史、咳嗽史、鼻塞流涕等。

2.温病的辨证要点和辩证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3.温病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X射线检查等。

五、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温病的治疗原则,如扶正祛邪、解郁利气等。

2.温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中药汤剂等。

3.温病的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如艾灸、拔罐等。

六、温病的预防和护理1.温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等。

2.温病患者的护理原则,如保持休息、饮食调理等。

3.温病的合理用药和药物副作用的监测。

七、常见的温病及其治疗1.温病的常见类型,如流感、急性咽炎、急性胃肠炎等。

2.温病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如药物选择、剂量计算等。

3.温病的预后评估和康复指导。

八、温病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1.温病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向。

2.温病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温病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出现和应用。

九、温病学的局限性和争议性问题1.温病学的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温病学中的争议性问题,如温病的定义和分类等。

总结:温病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括温病的概述、病因病机、症状体征、诊断、治疗、预防护理等方面。

熟悉温病学的重点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对温病的认识和理解,并能更好地进行温病的辨证和治疗。

温病学广中医考试复习资料要点

温病学广中医考试复习资料要点

名词解释:1. 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2.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 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4. 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5. 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6. 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7. 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8.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9. 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芝痧密布。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10. 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表现。

11. 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

《温病学》复习资料1.整体上把握章节目录,明白大体教学计划。

上篇:【第一章:以记忆为主;第二章: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第三章:全书构架重要组成,掌握不同温病致病规律;第四章:全书理论核心,精华;第五章:掌握,是学习诊断温病的工具;第六章:自习为主,对全书的方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七章:不讲】中篇:【第八章——第十一章:临床,考试重点;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串讲;第十四章——第十八章:自学为主。

】下篇:拔高,深入第一章绪论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战国时期至唐代是温病学的萌芽阶段;宋金元时代是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明清时代是温病学的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温病学的发展阶段。

3.记忆部分:1)《内经》“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录;冬伤于寒,春必病温2)后世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两类,导源于宋·郭雍《伤寒补亡论》。

3)宋代朱肱提出使用经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三因制宜。

4)元末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明确提出:“温病、热病不得混称伤寒”标志着温病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

吴鞠通称他“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4.刘河间:名完素。

在外感热病方面提出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

被后世作为“寒凉派”的鼻祖。

5.明清时代1)明末医家吴又可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瘟疫论》2)温病四大家: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舌验齿”,“辩斑疹白pei”等温病独特诊断方法;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焦”辩证理论。

提出了一整套三焦分证的治则,治法和方剂。

王孟英:《温热经纬》——是集温病学大成之作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1.温病: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的特点: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二)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温病学复习大纲

温病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考核知识点】1.郭雍最早提出温病有新感和伏气两种类型。

2.刘完素开创了寒凉活热为主治疗热病的先河,为温病治疗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王安道明确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吴鞠通评价其“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4.温病学的形成是在明活时期,形成的标志是叶天士《温热论》及吴鞠通《温病条辨》的问世。

5.吴乂可的《温疫论》是第一部温病学专著,首创杂气病因学说。

6.叶天士的《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7.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大力倡导三焦辨证。

8.薛生白著《湿热病篇》,是论述湿热病的专著。

9.王孟英“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著成《温热经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10.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被称为“温病四大家” 0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考核知识点】1.温病的概念。

2.温病的四个特点。

3.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表现为:(1 )起病急骤,传变迅速;(2 )以发热为主症;(3)易出现危重证候;(4)易伤阴液。

4.新感温病的概念:指感邪即发,病发丁表,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痈、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5.伏气温病的概念:指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发丁里,初起以高热、烦渴、舌红、苔黄等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6.暑温是新感温病,但初起却是里热证,分析其原因。

7.理解“夏暑发自阳明”。

8.温病与伤寒的关系:与广义伤寒是隶届关系,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

9.温蠹的概念:一是指病因,即温蠹病邪,是由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届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二是指病名,即由温蠹病邪所导致的具有肿蠹特征及较强传染性的一类温病。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考核知识点】1.温病病因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审证求因”为基础,结合四时气候变化来推求病因。

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邪气的致病特点。

3.温热病邪:是由冬季感受寒邪,未立即发病,寒邪内郁,日久化热而形成的一种温邪。

温病学期末复习要点

温病学期末复习要点

一、绪论一.温病学的发展概况2.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刘完素: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3.明清时期(形成阶段)王孟英,学术成就: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第二章1.温病的概念: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

2.温病的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3.温病的命名:以发病季节、发病季节的时令主气及临床特点为依据发病季节命名: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暑湿等临床特点命名:烂喉痧、大头瘟、疟疾、霍乱流行情况命名:瘟疫4.分类:1).以病因,病证性质分:温热类、湿热类温病(温热类起病急,易化燥伤阴和内陷生变,一般病程较短。

湿热类温病起病相对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可化燥伤阴,亦可湿化伤阳。

温热类温病以清热为主,用药较为单纯。

湿热类温病以清热祛湿为治,化热化火后可按温热类温病治法。

)2).根据发病类型分:新感温病、伏气温病(新感温病: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

初起多见肺卫表证,然后由表入里,逐次深入,如风温、湿温、秋燥、冬温等,暑温也属于新感温病。

伏气温病: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起病初期即以里热证为主,病邪或由里外达,或内陷深入,如春温、伏暑等)5.温病与伤寒论的关系:温病可隶属于广义的伤寒又有别于狭义的伤寒。

伤寒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学术上一脉相承,不可分割。

(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是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6.瘟疫的特点: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大多来势迅猛,病情危重,危害较一般温病更甚。

7.温毒的特点: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等特点,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中医温病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传染病和一些由外邪引起的常见疾病。

对于中医温病学考试而言,掌握重点知识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首先,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之一是温病的基本理论。

温病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外感邪气引起的疾病。

温病的基本理论包括发病原因、病证变化规律、病理分期、辨证论治等方面内容。

考生需要详细了解温病的病因病机,掌握温病的症状表现、病程演变过程等。

其次,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还涉及温病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也是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熟悉温病的常见证候,如风温、热温、疫温等,掌握温病的辨证要点,了解不同证候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方药。

此外,还要重点掌握温病的辨证分型和辨证施治的方法。

另外,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之一是温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是当代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温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掌握温病的预防与控制原理和策略。

同时,还需要了解温病防治中的中医药干预方法和相关政策法规。

此外,中医温病学考试中还有一些其他重点需要考生重点关注。

例如,温病的重要文献和经典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考生需要了解其内容和意义。

此外,还要了解温病的现代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关注温病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应用。

总之,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包括温病的基本理论、辨证论治、预防控制等。

考生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这些知识点,理解其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做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

同时,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通过临床实践提升自己的辨证施治能力。

只有掌握了重点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涉及温病的基本理论、辨证论治、预防控制等方面。

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理解其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加强实践经验,做好备考准备。

温病学说复习资料

温病学说复习资料

温病学说复习资料温病学说复习资料温病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温病学说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复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

一、温病学说的基本概念温病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学说,它认为疾病是由外感邪气侵袭人体所致。

温邪是指一种致病因素,它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

温邪入侵人体后,会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温病学说的核心观点是“温病即邪气入侵人体所致”,它与其他病理学说相比,更加注重疾病的外感因素。

在温病学说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邪气入侵、正气抵抗和病势变化。

只有在正气充足的情况下,疾病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二、温病的发病机理温病的发病机理主要包括邪气入侵、正气失调和病机变化等方面。

邪气入侵是疾病发生的第一步,它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

邪气入侵后,会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正气失调是疾病发展的关键环节,它主要表现为人体的防御系统受到破坏,无法有效抵抗外邪的侵袭。

正气失调的原因有很多,如体质虚弱、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当等。

只有在正气充足的情况下,疾病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病机变化是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它主要表现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病机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等。

只有在病机变化的过程中,疾病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三、温病的治疗方法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辨证施治、药物治疗和调养生息等方面。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它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病情。

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医生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等。

药物治疗是温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它主要通过药物的作用,来改变疾病的病机和病情。

中药是温病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它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等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2.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4.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5.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6.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7.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8.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9.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痧密布。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10.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表现。

11.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即见热毒燔炽阳明,充斥表里、上下、内外,甚至卫气营血几个阶段证候并见,临床常见高热、头痛、身痛、斑疹、出血,甚至昏谵、痉厥等一派热毒极盛的表现。

本病具有剧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夏暑季节多见。

12.透热转气:指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馆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药如犀角(今以水牛角代之)、玄参、羚羊角等,再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以达透热转气的目的。

13.益胃法: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使气机宣通,热达于外,腠开汗出,病邪随之外透。

第一章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风热病邪致病特点: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暑热病邪致病特点: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湿热病邪致病特点: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燥热病邪致病特点: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温热病邪致病特点: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温毒病邪致病特点: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疠气致病特点: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三焦辨证表.寒热往来病机:1.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 2.邪留三焦,气化失司 3.湿热秽浊郁闭膜原身热不扬:温病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

斑诊的形态:顺证──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多为邪热外达逆证──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为热毒锢结舌苔黄腻或黄浊:皆为湿热病湿渐化热,蕴蒸气分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滥热流连气分的邪热偏盛或湿热俱盛证。

第五章温病的主要治法和代表方:一、泄卫透表法:1.疏散风热──银翘散 2.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4.疏卫润燥──桑杏汤二、清解气热法: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等 2.辛寒清气──白虎汤3.清热泻火──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三、和解表理法:1.清泄少阳──蒿芩清肠汤 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

(杏、朴、苓)3.开达膜原──达原饮四、祛湿清热法:1.宣气化湿──三仁汤 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3.分利湿热──茯苓皮汤五、通下逐邪法: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1.清营泄热──清营汤 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3.气营(血)两清──化斑汤、清瘟败毒饮七、开窍息风法: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2.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 4.滋阴息风──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八、滋阴生津法: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2.增液润肠──增液汤3.滋补真阴──加减复脉汤九、固脱救逆法:1.益气敛阴──生脉散 2.回阳固脱──参附汤或参附龙龙牡汤温病瘥后调理:余邪未尽的分类和代表方余邪未尽:1.清解余热,益气养阴──竹叶石膏汤2.芳化湿邪,醒胃和中──薛氏五叶芦根汤3..理气化湿,健脾和中──参苓白朮散加藿香、佩兰、荷叶、砂仁等4.化湿利水,温补肾阳──真武汤第七章风温病因病机:1.风温病因与发病正气不足春季气候卫外失固温暖多风冬季风热病邪侵袭人体→起居不慎→“风温”应寒反暖寒温失调2.风温的病机演变风热病邪→肺卫→逆传心包→阳气外脱↓顺传邪入气分→邪热壅肺(麻杏石甘汤)热炽阳明(白虎汤)肺热腑实(便秘)→邪入阳明热结肠腑(调胃承气汤)→肺热移肠(腹泻)胃热阴伤肺热发疹→余邪未尽,肺胃阴伤(沙参麦冬汤)营分→血分3.传变肺卫之邪不解,发展趋向顺传于胃←邪热由卫入气,多呈阳明邪热炽盛之证。

逆传心包←邪热逆传心包,邪热扰闭心窍,必见神志异常表现。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诊断要点:1.多发于春、冬两季。

2.发病较急,初起以肺卫见证为特征3.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4.病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也有阳明胃肠病变之证春温的病因病机:1.病因:外因寒邪内伏化热(温热病邪)内因–冬不藏精-肾气虚(冬伤于寒)2.病机:初期发于气分:里热盛(正气抗邪力量强,病情较轻)发于营分:邪热盛,阴液亏(正气抗邪力量不足,病情较重)发展伤阴,闭窍,动风,动血春温诊断要点:1.多见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

2.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证候,有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

3.素体阴虚,病程中伤阴突出,后期尤以肝肾阴亏为着。

4.易出现神氏痉厥证候。

暑温诊断要点:1.病发于夏季暑热当令之时(夏至~立秋)。

2.起病急,变化快,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要证候,可由气分迅速深入营血分。

3.病程中暑热伤津耗气,易见津气欲脱、神昏、痉厥、出血等危重证候。

4.后期多表现气阴亏虚、正虚邪恋的证候;部分病程中闭窍、动风持续时间较长者,常有痰、热、瘀留滞的后遗证。

秋燥诊断要点:1.病发于早秋燥热偏盛时节。

2.初起除具有肺卫表热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干燥的见症。

3.病程中以燥干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变重心在肺,影响到胃肠;病情较轻,传变较少,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肾的病变。

4.后期多见肺胃阴伤之证温热类温病的主要证治:一、卫分证治:1.风热犯卫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喉红痛,苔薄脉浮数──银翘散、桑菊饮2.燥热犯卫发热、微恶风寒、干咳、咽干鼻燥、苔薄而燥──桑杏汤二、气分证治:(一) 邪热在肺:1.肺热壅盛身热、咳喘、口渴、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2.燥热伤肺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鼻咽干燥、脉数苔燥治法──清肺泄热,养阴润燥方药──清燥救肺汤(生石膏冬桑叶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3.肺热腑实痰喘、潮热、便秘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方药──宣白承气汤(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瓜蒌皮)*本方为清热宣肺、泄热通腑、肺肠合治之剂(脏腑合治法)4.肺热发疹肌肤红疹、发热、咳嗽──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二) 热在胸隔身热不甚、心烦懊憹,或热甚、烦燥、胸膈灼热如焚治法──清宣郁热或清泄膈热方药──栀子豉汤(栀子豆豉)凉膈散(酒大黄芒硝甘草山栀子薄荷连翘竹叶酒黄芩白蜜)(三) 邪热犯胃壮热、多汗、渴饮、脉洪大──白虎汤(四) 邪热在肠:1.热结肠腑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满硬痛、舌苔焦燥、脉沉实有力──调胃承气汤2.肠热下利身热下利、苔黄脉数──葛根芩连汤(五) 热郁少阳身热、口苦、心烦、脉弦数──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六) 热盛动风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羚角钩藤汤三、营分证治:1.热灼营阴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舌红绛──清营汤2.热陷心包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色鲜绛──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紫雪丹3.内闭外脱身热、神昏、汗多、肢厥、脉微──生脉散或参附汤合温病“三宝”*温病三宝:1.安宫牛黄丸──药性最凉,清热解毒,用于高热昏迷证。

2.紫雪丹──药性偏凉,长于凉肝息风止痉,用于高热痉厥证。

3.至宝丹──长于芳香辟秽,开窍醒神,多用于窍闭谵语证。

四、血分证治:1.热盛动血灼热燥扰、斑疹、出血、舌深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方药──犀角地黄汤(水牛角生地白芍丹皮)2.热与血结少腹坚满疼痛、舌紫绛或有瘀斑,脉细涩──桃仁承气汤五、后期证治:1.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低热、口干、气短、舌红而干──竹叶石膏汤2.阴虚火炽身热、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治法──泻火育阴方药──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3.邪留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治法──滋阴透热方药──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4.真阴耗竭低热、咽燥、齿黑、舌干绛、脉虚细或结代──加减复脉汤5.虚风内动证手足蠕动、甚或瘛疭、舌干绛治法──滋阴养血,柔肝息风方药──三甲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加五味子、鸡子黄)第八章在湿温的传变过程中,脾胃功能的状态、中气的盛衰决定着湿热的转化和本病的发展趋势。

中气虚者,中阳不足,邪从湿化,病变偏于太阴脾,证为湿重热轻;中气实者,中阳偏旺,邪从热化,病变偏于阳明胃,证为热重湿轻;湿热并重,则介于两者之间湿温诊断要点:1.多发于长夏和初秋气候炎热雨湿较多之季,即大暑至白露间。

2.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分见证为特征,亦可见有邪阻膜原之特殊类型,初起阳热征象不显;自始至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3.起病滞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愈后易复发再燃。

4.病程中可出现蒙上流下,上闭下壅,弥漫三焦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