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设计技术工作规范
可靠性设计的原则与措施总结
可靠性设计的原则与措施总结对于一个复杂的产品来说,为了提高整体系统的性能,都是采用提高组成产品的每个零部件的制造精度来达到;这样就使得产品的造价昂贵,有时甚至难以实现(例如对于由几万甚至几十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很复杂的产品)。
事实上可靠性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从设计中入手来解决产品的可靠性,以改善对各个零部件可靠度(表示可靠性的概率)的要求。
可靠性设计的原则(1)选择设计方案时尽量不采用还不成熟的新系统和零件,尽量采用已有经验并已标准化的零部件和成熟的技术。
(2)结构简化,零件数削减。
如日本横河记录仪表10年中无件数削减30%,大大提高了可靠性。
(3)考虑功能零件的可接近性,采用模块结构等以利于可维修性。
(4)设置故障监测和诊断装置。
(5)保证零件部设计裕度(安全系数/降额)。
(6)必要时采用功能并联、冗余技术。
如日本的液压挖掘机等,采用双泵、双发动机的冗余设计。
(7)考虑零件的互换性。
(8)失效安全设计(Failure Safe),系统某一部分即使发生故障,但使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致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
(9)安全寿命设计(Safe Life),保证使用中不发生破坏而充分安全的设计。
例如对一些重要的安全性零件如汽车刹车,转向机构等要保证在极限条件下不能发生变形、破坏。
(10)防误操作设计(Fool proof)(11)加强连接部分的设计分析,例如选定合理的连接、止推方式。
考虑防振,防冲击,对连接条件的确认。
(12)可靠性确认试验,在没有现成数据和可用的经验时,这是唯一的手段。
尤其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预测精度还很低。
主要通过试验确认。
可靠性试验设计规范
Photop Technologies, Inc.
光纤线分四种类型进行验证:250um裸光纤,紧套管光纤,松套管 光纤,加强光缆。如果松套管同时受力,则按松套管光纤要求进 行验证;如果不受力,则按紧套管或裸光纤进行验证。通常,松 套管是PVC,或Hytry材料会延伸裸光纤的受力,增加裸光纤的抗 摩擦能力,但不会延伸拉伸的力。
✓ 扭曲测试 ✓ 侧拉测试 ✓ 光缆保持力测试 距离器件与光纤接触面10cm处施力1分钟,速率400 μm/s。
➢ 允许的终端和引线 器件的引脚需镀金(若为金手指接口)或者镀锡,或者在热焊料中浸润。 另外,为了释放引脚表面应力和避免锡须的形成,如果在镀层的形成和引 脚工艺中要采用回流焊,则锡镀层含铅量必须小于2%。
Photop Technologies, Inc.
2. 性能测试
2.1 光电、机械性能测试 所有的产品都要进行相关的光电、机械等方面的测试,至少要包括SPEC 定义的所有参数。
3.3 燃烧性 器件的燃烧性需满足以下之一 ✓ 通过针焰测试 ✓ 满足UL94V0 ✓ 满足UL94V1,并且示氧值≥28%
3.4 剪切力测试----通常需满足2X。
3.5 可焊性 光电器件或模块的终端或引线需进行可焊性测试。
3.6 引线结合 光电器件或模块的金属引线需进行引线结合力测试。
Photop Technologies, Inc.
➢ 不可控DWDM温度影响 要求与可控一致,高温由60 提高至85℃,低温从-10℃降低 到-40℃。
可靠性设计原则1000条(完整版,建议收藏)
可靠性设计原则1000条(完整版,建议收藏)A1 在确定设备整体方案时,除了考虑技术性、经济性、体积、重量、耗电等外,可靠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满足体积、重量及耗电即是数条件下,必须确立以可靠性、技术先进性及经济性为准则的最佳构成整体方案。
A2 在方案论证时,一定要进行可靠性论证。
A3 在确定产品技术指标的同时,应根据需要和实现可能确定可靠性指标与维修性指标。
A4 对己投进使用的相同(或相似)的产品,考察其现场可靠性指标,维修性指标及对这两种备标的影响因素,以确定进步当前研制产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A5 应对可靠性指标和维修性指标进行公道分配,明确分系统(或分机)、不见、以至元器件的的可靠性指标。
A6 根据设备的设计文件,建立可靠性框图和数学模型,进行可靠性预计。
随着研制工作深进地进行,预计于分配应反复进行多次,以保持其有效性。
A7 提出整机的元器件限用要求及选用准则,拟订元器件优选手册(或清单)A8 在满足技术性要求的情况下,尽量简化方案及电路设计和结构设计,减少整机元器件数目及机械结构零件。
A9 在确定方案前,应对设备将投进使用的环境进行具体的现场调查,并对其进行分析,确定影响设备可靠性最重要的环境及应力,以作为采取防护设计和环境隔离设计的依据。
A10 尽量实施系列化设计。
在原有的成熟产品上逐步扩展,抅成系列,在一个型号上不能采用过多的新技术。
采用新技术要考虑继续性。
A11 尽量实施同一化设计。
凡有可能均应用通用零件,保证全部相同的可移动模块、组件和零件都能互换。
A12 尽量实施集成化设计。
在设计中,尽量采用固体组件,使分立元器件减少到最小程度。
其优选序列为:大规模集成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小规模集成电路-分立元器件A13 尽量不用不成熟的新技术。
如必须使用时应对其可行性及可靠性进行充分论证,并进行各种严格试验。
A14 尽量减少元器件规格品种,增加元器件的复用率,使元器件品种规格与数目比减少到最小程度。
可靠性降额设计规范
降额准则 •
a.电源电压从额定值降额; b.输入电压从额定值降额; c.输出电流从额定值降额; d.功率从最大允许值降额; e.结温降额给出了最高允许结温。 降额具体参数见表
•
其中
• 1)电源电压降额后不应小于推荐的正常工作电压。 • 2)输入电压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电源电压。 • 3)电压调整器的输入电压在一般情况下即为电源电压。
• • • • • • • • • •
线绕电位器 按线绕电位器的结构和功率额定值,可将其分为功率电位器、普通电位器和 精密微调电位器。 线绕电位器降额的主要参数是电压、功率和环境温度。 由于线绕电位器是部分接入负载,其功率额定值应根据使用阻值按比例作相 应的降额。 应用指南: 随大气压力的减小,电位器可承受的最高工作电压减小,使用时应按元件相 关详细规范要求作进一步降额。 线绕电位器额定功率值的确定均已考虑一定的工作温度和散热面积。对不同 的应用,应考虑其安装技术。 线绕电位器在实际使用中与“地”间电位差大于额定值时,应考虑附加的绝 缘措施。 不推荐使用电阻合金线直径小于0.025mm的电位器。 为保证电路长期可靠的工作,设计应允许线绕电位器有一定的阻值容差:精 密线绕电位器为±0.4%,功率型线绕电位器为±1.5%。
模拟电路
• 主要参数的设计容差 • 为保证设备长期可靠的工作,设计应允许集成电路参数 • 容差为 : 模拟 电路: 电压增益:-25%(运算放大器) -20%(其他) 输入失调电压:+50%(低失调器件可达300%) 输入失调电流:+50%或+5nA 输入偏置电压:±1mV(运算放大器和比较器) 输出电压:±0.25%(电压调整器) 负载调整率:±0.20%(电压调整器)
应用指南
• 所有为维持最低结温的措施都应考虑。可采取以下措施 : a.器件应在尽可能小的实用功率下工作; b.为减少瞬态电流冲击应采用去耦电路; c.当工作频率接近器件的额定频率时,功耗将会迅速增加,因此器件 的实际工作频率应低于器件的额定频率; d.应实施最有效的热传递,保证与封装底座间的低热阻,避免选用高 热阻底座的器件。
产品设计技术规范
产品设计技术规范产品设计技术规范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用于指导和规范产品的技术设计和开发。
它旨在确保产品的功能性、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达到设计要求,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以下是产品设计技术规范的一些主要内容。
1.功能性规范:功能性规范是指产品设计应满足的基本功能需求。
它包括对产品功能的明确描述和定义,以及对产品功能实现的技术要求。
例如,如果设计一款电子产品,功能性规范会包括产品的基本功能、交互方式、界面设计等。
在功能性规范中应明确产品的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以确保产品的功能满足用户的期望。
2.性能规范:性能规范是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要求。
它包括产品的速度、响应时间、精度、可靠性等指标。
性能规范对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要求,包括硬件设计、软件开发、测试和验证等。
例如,对于一款汽车产品,性能规范会包括车速、续航里程、加速度等指标要求。
3.可靠性规范:可靠性规范是指产品在使用寿命内能够正常工作的能力。
它包括产品的寿命、可靠性指标、故障率等。
可靠性规范要求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应避免或减少故障和损坏的风险,并提供相应的维修和保养方案。
例如,对于一款家用电器,可靠性规范会要求产品的寿命达到一定年限,故障率低于一定百分比等。
4.安全性规范:安全性规范是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保障用户安全的要求。
它包括产品的安全设计、使用安全规范、紧急情况处理等。
安全性规范应考虑产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例如,对于一款医疗设备,安全性规范会要求产品材料无毒无害,电气部分符合安全标准,操作界面简单明了等。
5.兼容性规范:兼容性规范是指产品与其他系统、设备或软件的兼容性要求。
它包括产品的接口标准、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
兼容性规范要求产品在与其他系统集成时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和数据交换。
例如,对于一款智能家居产品,兼容性规范会要求产品支持常用的通信协议,如Wi-Fi、蓝牙等,与其他智能设备实现互联互通。
可靠性设计要求
可靠性设计要求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可靠性设计的一般要求和详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工作。
引用标准IEC60300-2-1992 可靠性管理第2部分可靠性程序元素和任务GB6993-86 系统和设备研制生产中的可靠性程序GJB 450-88 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通用大纲GJB 451-90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GJB 437-- 88 军用软件开发规范GB 4943-1995 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务设备)的安全名词术语可靠性reliability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信性dependability产品在任一时刻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它是一个集合性术语,用来表示可用性及其影响因素: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
在不引起混淆和不需要区别的条件下,与可靠性等同使用。
测试性testability产品能及时并准确地确定其状态(可工作、不可工作或性能下降),并隔离其内部的一种设计特性。
维修性maintainability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
可靠性要求(目标)产品可靠性的高低是由一系列指标来描述的,包括MTBF值、环境应力范围、EMC应力范围等等。
这一系列指标就是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或产品的可靠性目标。
可靠性(设计)方案为实现产品可靠性目标而制定的技术路径和方法。
可靠性(设计)报告为实现产品可靠性目标而实施的技术路径和方法。
可靠性设计从制定可靠性目标到提供可靠性(设计)报告的全过程。
工作项目组成可靠性设计的相对独立的工作内容和过程。
可靠性设计评审由不直接参加设计的专家对可靠性设计进行论证和确认的过程。
一般要求可靠性设计是产品设计的一部分,应与产品设计同时进行。
可靠性部负责可靠性设计标准的制定,可靠性设计的技术支持,参加重要产品可靠性设计的评审。
各事业部设可靠性负责人,负责本事业部可靠性工作。
各产品设可靠性工程师,负责本产品的可靠性设计、试验和改进。
GJB450A-2004装备可靠性工作实施要求的解读
GJB450A-2004装备可靠性工作实施要求的解读引言本文档旨在解读GJB450A-2004装备可靠性工作实施要求,提供相关要点和解释。
GJB450A-2004是我国军事行业颁布的关于装备可靠性工作的规范,对提高装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概述GJB450A-2004旨在对装备的可靠性工作进行规范,确保装备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能够正常运行,并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该标准涵盖了从装备设计、制造到使用和维护等各个阶段的要求。
主要要求装备设计装备设计阶段是确保装备可靠性的关键阶段,该阶段需要严格按照GJB450A-2004的要求进行设计。
关键要求包括:- 设计必须符合装备功能和性能要求,严格执行技术规范。
- 在设计过程中考虑装备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对关键部件和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和验证,确保其可靠性达到要求。
装备制造与检验装备制造与检验阶段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装备的制造和检验,并确保装备的可靠性。
关键要求包括:- 制造过程必须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工艺要求。
- 对装备进行全面的检验和测试,确保装备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 对装备的关键部件和系统进行可靠性测试,评估其可靠性性能。
装备使用与维护装备使用与维护阶段需要对装备进行合理的使用和维护,以确保其长期可靠稳定地工作。
关键要求包括:- 对装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各项技术指标和性能保持稳定。
- 及时修复和更换装备出现的故障部件,确保装备的可靠性不受损。
- 进行装备的可靠性评估和改进,提高装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结论GJB450A-2004装备可靠性工作实施要求的解读涵盖了装备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关键要点。
合理遵循和实施该标准,对提高我国装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严格依照标准要求进行装备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能够确保装备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能够正常运行,并具备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GJB450A-2004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的解读
GJB450A-2004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的解读一、可靠性工作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一)目标开展可靠性工作的目标是确保新研和改型的装备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保持和提高现役装备的可靠性水平,以满足系统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要求、降低对保障资源的要求、减少寿命周期费用。
二)基本原则1、可靠性要求源于系统战备完好性、任务成功性并与维修性、保障系统及其资源等要求相协调,确保可靠性要求合理、科学并可实现。
2、可靠性工作必须遵循预防为主、早期投人的方针,应把预防、发现和纠正设计、制造、元器件及原材料等方面的缺陷和消除单点故障作为可靠性工作的重点。
3、在研制阶段,可靠性工作必须纳人装备的研制工作,统一规划。
协调进行。
并行工程是实现综合协调的有效工程途径。
4、必须遵循采用成熟设计的可靠性设计原则,控制新技术在新研装备中所占的比例,并分析已有类似产品在使用可靠性方面的缺陷,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其可靠性。
5、软件的开发必须符合软件工程的要求,对关键软件应有可靠性要求并规定其验证方法。
6、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控制程序,以减少制造过程对可靠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利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和环境应力筛选(ESS)等方法来保持设计的可靠性水平。
7、尽可能通过规范化的工程途径,利用有关标准或有效的工程经验,开展各项可靠性工作,其实施结果应形成报告。
8、必须加强对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可靠性工作的监督与控制,严格进行可靠性评审,为转阶段决策提供依据。
9、应充分重视使用阶段的可靠性工作,尤其是初始使用期间的使用可靠性评估和使用可靠性改进工作,以尽快达到使用可靠性的目标值。
10、在选择可靠性工作项目时,应根据产品所处阶段、复杂和关键程度、使用(贮存)环境、新技术含量、费用、进度以及产品数量等因素对工作项目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以选择效费比高的工作项目。
二、可靠性要求一)可靠性定性要求可靠性定性要求是为获得可靠的产品,对产品设计、工艺、软件及其他方面提出的非量化要求,如采用成熟技术、简化、冗余和模块化等设计要求、有关元器件使用、降额和热设计方面的要求等。
gjb450b《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
高成本和高技术 难度
由于装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要求较高,其设计和制造过 程往往需要采用高成本和高 技术难度的方案和技术,如 采用高精度的制造工艺、使 用高性能的材料等。
05
可靠性试验和评估
可靠性试验的计划和实施
明确试验目的
在制定可靠性试验计划时,应明确试验的 目的和预期结果,确保试验过程和数据分
析有明确的方向。
制定试验程序
根据所选的试验方法,制定详细的试验程 序,包括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试验过程的
操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骤以及试验后期的数据处理等。
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
根据产品特性和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可 靠性试验方法,如恒定应力试验、步进应 力试验等。
选取合适的样本数量
在实施可靠性试验前,应根据相关标准和 实际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量, 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将可靠性管理工作与质量管理、安全 管理、风险管理等工作相结合,实现 综合化和集成化管理。
02
03
规范化和标准化
制定更加完善的标准和规范,加强可 靠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 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07
gjb450b的应用和实施
gjb450b的应用范围和对象
应用范围
gjb450b《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适 用于国防科技工业的军工产品科研、生产 及维修保障部门,其他民品研制生产及维 修保障部门也可参照使用。
gjb450b的实施难点和挑战
• 实施难点 • 可靠性设计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可靠性试验与验证周期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 可靠性改进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改进效果难以预测和评估。 • 实施挑战 • 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可靠性设计和试验水平。 • 加强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形成合力推动可靠性工作的开展。 • 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可靠性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JTG 2120—2020解读
《公路⼯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标准》解读《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JTG 2120—2020专家解读一、引言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规范公路工程结构的设计,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性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JTG 2120—2020)。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该标准进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
二、标准的背景和目的《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的制定背景是公路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同地区和不同设计师在进行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时存在差异,导致工程质量和安全性能参差不齐。
因此,制定并实施该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标准的目的在于规范公路工程结构的可靠性设计,确保公路工程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
具体来说,该标准旨在:统一公路工程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规范材料的选用和检验方法,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明确施工和验收要求,确保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促进公路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
三、主要内容与解读(一)术语和定义该标准首先对术语和定义进行了明确和统一,如“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极限状态”等。
这些术语和定义的明确和统一有助于消除歧义,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具体来说,“公路工程结构”是指用于承受和传递荷载、保证车辆安全通行的各种结构物,包括桥梁、隧道、路基、路面等;“可靠性”是指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极限状态”是指结构达到不能继续承载或不能保持预定功能的状态。
(二)设计原则该标准提出了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的原则,包括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这些原则为设计师提供了指导和依据,确保设计出的公路工程结构既安全又经济实用。
工程设计技术质量管理制度
工程设计技术质量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和提高工程设计技术质量,保证工程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理性,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组织机构1. 设立技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工程设计技术质量。
2. 设立技术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批和监督工程设计方案。
三、人员管理1. 人员招聘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的学历和资格证书,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
2. 培训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3. 考核对技术人员进行年度绩效考核,激励优秀员工,规范不合格员工。
四、质量管理1. 设计文件管理严格管理设计文件,确保设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设计验证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确保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
3. 设计审查设立设计审查机制,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4. 技术标准制定和更新技术标准,提高设计的技术质量。
五、质量控制1. 设立质量控制点,对设计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2. 设立质量检测点,对设计成果进行检测和验证。
3.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设计的质量和安全性。
六、风险管理1. 对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2. 设立应急预案,处理设计过程中突发事件。
七、改进措施1. 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2. 定期组织设计经验交流会,分享成功经验和教训。
八、责任追究1. 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追究责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2. 对存在严重失误和失职的人员做出相应处罚。
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如有需要修改,经技术质量管理委员会审批后生效。
GJB450A-2004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的解读
GJB450A-2004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的解读一、可靠性工作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一)目标开展可靠性工作的目标是确保新研和改型的装备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保持和提高现役装备的可靠性水平,以满足系统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要求、降低对保障资源的要求、减少寿命周期费用。
二)基本原则1、可靠性要求源于系统战备完好性、任务成功性并与维修性、保障系统及其资源等要求相协调,确保可靠性要求合理、科学并可实现。
2、可靠性工作必须遵循预防为主、早期投人的方针,应把预防、发现和纠正设计、制造、元器件及原材料等方面的缺陷和消除单点故障作为可靠性工作的重点。
3、在研制阶段,可靠性工作必须纳人装备的研制工作,统一规划。
协调进行。
并行工程是实现综合协调的有效工程途径。
4、必须遵循采用成熟设计的可靠性设计原则,控制新技术在新研装备中所占的比例,并分析已有类似产品在使用可靠性方面的缺陷,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其可靠性。
5、软件的开发必须符合软件工程的要求,对关键软件应有可靠性要求并规定其验证方法。
6、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控制程序,以减少制造过程对可靠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利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和环境应力筛选(ESS)等方法来保持设计的可靠性水平。
7、尽可能通过规范化的工程途径,利用有关标准或有效的工程经验,开展各项可靠性工作,其实施结果应形成报告。
8、必须加强对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可靠性工作的监督与控制,严格进行可靠性评审,为转阶段决策提供依据。
9、应充分正视使用阶段的可靠性事情,出格是初始使用期间的使用可靠性评价和使用可靠性改进事情,以尽快达到使用可靠性的目标值。
二、可靠性要求一)可靠性定性要求可靠性定性要求是为获得可靠的产品,对产品设计、工艺、软件及其他方面提出的非量化要求,如采用成熟技术、简化、冗余和模块化等设计要求、有关元器件使用、降额和热设计方面的要求等。
二)可靠性定量要求1、可靠性定量要求的范围可靠性定量要求通常应包括任务可靠性要求和基本可靠性要求,可靠性定量要求还包括贮存可靠性和耐久性方面的要求。
技术规范的可靠性要求
技术规范的可靠性要求技术规范在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帮助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一个系统在特定条件下持续稳定地运行的能力。
为了满足可靠性要求,技术规范通常会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测试、运行和维护。
本文将探讨技术规范中可靠性要求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可靠性要求。
一、设计要求在技术规范中,设计要求是确保产品或系统可靠性的基础。
设计要求的关键是考虑到产品或系统的使用环境和性能需求。
例如,在设计一个电子产品时,需要考虑到温度、湿度、振动等因素对产品的影响。
此外,设计要求还包括产品的防护措施、可维护性和可靠性指标等。
通过明确的设计要求,可以确保产品在特定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二、测试要求测试是评估产品或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在技术规范中,测试要求描述了测试的目标、方法和标准。
通过系统的测试,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对产品或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测试要求通常包括功能性测试、可靠性测试、安全性测试等多个方面。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开发人员了解产品或系统在各种条件下的性能,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改进和优化。
三、运行要求技术规范中的运行要求是确保产品或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保持可靠性的关键。
运行要求描述了产品或系统的操作指南、维护要求和异常处理。
例如,在使用某款软件时,用户需要按照运行要求来正确操作,以确保软件的稳定性。
此外,运行要求还包括产品或系统的维护周期、维护内容和维护人员要求等方面。
通过规范的运行要求,可以提高产品或系统的可靠性,并减少由于操作错误而导致的故障。
四、维护要求维护要求是确保产品或系统长期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维护要求包括产品或系统的保养、巡检、更换零部件、升级等内容。
通过定期的维护,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故障,并保持产品或系统的可靠性。
维护要求还包括维护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要求,以确保维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结论技术规范中的可靠性要求对于保证产品和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寿命规范要求
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寿命规范要求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寿命规范要求旨在确保机械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和使用安全。
可靠性是指机械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条件正常工作的能力,而寿命是指机械设备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使用的时间。
本文将详细介绍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寿命规范要求。
一、可靠性规范要求1. 设备设计阶段机械设备在设计阶段应考虑可靠性要求,包括选择适当的零部件、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可靠的工艺技术。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设备的使用环境和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2. 部件选型与检验在机械设备的部件选型和检验中,应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选用的部件应具备良好的性能和可靠性,并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在检验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确保每个部件都能满足可靠性要求。
3. 工艺控制机械设备的制造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工艺控制,包括材料的质量控制、加工工艺的控制以及装配工艺的控制。
工艺控制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减少因工艺问题引起的故障。
4. 试验验证在设备制造完成后,需要进行试验验证以确认设备的可靠性。
试验应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通过试验结果评估设备的可靠性并进行优化。
二、寿命规范要求1. 设备寿命评估机械设备的寿命评估是指对设备使用寿命进行预测和判断的过程。
在设备寿命评估中,需要考虑设备的使用情况、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计算,可以确定设备的寿命。
2. 维护和保养为确保机械设备能够达到设计的寿命要求,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维护和保养应按照设备制造商提供的要求进行,并记录相关的维护细节和保养记录。
3. 故障分析与处理当设备发生故障时,需要进行故障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故障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故障原因,以便能够采取正确的修复方法并预防类似故障的再次发生。
4. 更新和改造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机械设备需要进行更新和改造。
更新和改造应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和技术发展的要求进行,以提升设备性能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可维护性规范要求
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可维护性规范要求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机械设备设计、制造和维护的科学与技术。
在机械工程中,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可维护性规范要求,并讨论其在机械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可靠性规范要求可靠性是指系统在给定操作条件下,按照设计要求正常运行的能力。
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规范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强度与承载能力机械设备在设计时应考虑其强度与承载能力,以确保其在正常操作条件下不会发生破坏或失效。
相关规范要求需要确定合适的材料、尺寸和结构,以确保机械设备能够承受正常工作负荷。
2. 制造与加工精度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还与其制造和加工精度密切相关。
相关规范要求需要确保机械设备在制造和加工过程中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并具备足够高的精度和质量控制标准。
3. 可靠性分析与试验为确保机械设备具备良好的可靠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可靠性分析与试验。
这些分析与试验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工作条件、挑战设计边界或使用成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来完成,以评估机械设备的可靠性水平。
4. 故障检测与诊断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故障或失效。
相关规范要求需要考虑故障检测与诊断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故障处理和修复的流程。
这些规范要求有助于提高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并确保及时有效地解决潜在问题。
二、可维护性规范要求可维护性是指机械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考虑到维修、保养和更换零部件的方便性。
以下是机械工程中的可维护性规范要求的一些重要方面:1. 维修便捷性机械设备的维修便捷性是指在发生故障时方便进行维修和保养的能力。
相关规范要求需要确保机械设备易于拆卸和组装,并提供相应的维修手册和指导,以方便维修人员进行操作。
2. 零部件可替换性机械设备的可维护性还需要考虑零部件的可替换性。
相关规范要求需要确保零部件易于获得,并且能够方便地进行更换。
此外,规范要求还需要关注零部件的标识和追溯性,以确保更换的零部件符合质量要求。
软件可靠性设计
2015年8月10日星期一
软件设计方法
软件设计方法是一种使用早已定义好的技术集及 符合表示习惯来组织软件开发过程的方法。目前, 已经提出了多种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如:
结构化方法(SA:Structure Method) Jackson方法 维也纳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设计法(OOD:Objected-Oriented Software Development) 基于模型的软件开发方法 设计模式等
软件相异性设计即由一个初始需求规范出发, 几个独立的工作组独立设计出满足系统要求、 能完成预先定义的功能实体,形成一个系统
结构容错-概述(1)
2015年8月10日星期一
软件工具
软件工具一般被称为支持软件人员开发和为何软 件活动而使用的软件。目前,与软件开发相关的 常用工具软件主要有:
Microsoft Office Visio Rational Rose Microsoft Office Project、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Together CASE Studio Microsoft Visual Sourcesafe Microsoft TeamSuit Clear Case等。
软件可靠性设计
内容提纲
1 软件可靠性设计概述 2 软件避错设计 3 软件容错设计 4 软件可靠性设计准则
2
1 软件可靠性设计概述
3
•软件可靠性设计的实质是在常规的软件设 计中,应用各种必须的方法和技术,使程 序设计在兼顾用户的各种需求时,全面满 足软件的可靠性要求。 •三点说明:
--过程:软件的可靠性设计应和软件的常规 设计紧密地结合,贯穿于常规设计过程的始 终。 --范畴:这里所指的设计是广义的设计,它 包括了从需求分析开始,直至实现的全过程。 --目的:设计可靠的软件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摘要: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使用寿命内能够安全承载荷载和其他外力的能力。
为了统一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的标准,本文介绍了相关标准的制定过程、内容和应用,并探讨了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可靠性。
1. 引言建筑物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其结构可靠性对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规范和标准,这给设计者和施工方带来了困扰。
因此,制定统一的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标准对于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2. 标准的制定过程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标准的制定过程需要广泛的调研和专业的讨论。
首先,应当对国内外相关标准进行全面的比较和分析,了解各个标准的优缺点。
其次,需要召开专家会议,邀请建筑设计师、结构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研究制定统一标准的具体内容。
最后,将制定的标准进行试行和修订,确保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3. 标准的内容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的统一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3.1 载荷标准: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承受各种荷载,例如气候荷载、人员荷载、地震荷载等。
标准应明确各种荷载的计算方法和安全系数要求。
3.2 材料标准:建筑结构材料的性能对于结构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标准应规定材料的强度、韧性、耐久性等指标,并要求材料供应商提供符合标准的产品。
3.3 结构设计标准:建筑结构的设计应符合一定的设计准则和规范。
标准应规定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设计荷载计算方法和结构构造的要求。
3.4 施工标准:标准应明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要求和安全措施。
施工单位应根据标准进行施工,确保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 标准的应用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的统一标准应在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各个环节得到严格执行和检查。
设计单位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计算和分析,确保结构的可靠性。
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时,应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工艺操作,确保施工质量。
监理单位在进行验收时,应对建筑结构的可靠性进行检查和评估。
工程技术中的可靠性设计
工程技术中的可靠性设计工程技术中的可靠性设计是指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估工程系统的可靠性,以保证工程系统在设计寿命内能够按照预期要求正常工作的设计方法和技术。
可靠性设计是对工程系统质量和实用性的重要保障,是一个高度专业的领域,需要在多个学科领域中集成知识和技能才能进行有效操作。
工程技术中的可靠性设计的目的在于解决工程系统在使用期间经常会发生的各种问题,并为保证设备的长寿命,稳定和可靠的运行,提高工程系统的效率、经济价值和用户满意度,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靠性设计的思想可靠性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消除故障,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到每一个环节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最大程度地消除故障,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可靠性设计需要全面的系统思维,把所有的元素都连接在一起,以保证系统内外部分配、运作和维护等环节的协调和平衡。
工程系统中可靠性设计的要素要么与设备的安全性有关,要么与可靠性有关。
在实践中,进行可靠性设计通过分析所有可能的故障原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以制定适当的解决方案。
评估可靠性在工程系统设计中,评估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估可靠性是一个非常全面、精确的过程,涵盖了多组指标。
在可靠性评估过程中,应该去分析每一个系统组成部分的特性,以确定系统组成部分的可靠性特性的定量分析,然后应该提出相应的成本优化,同时也应该评估这些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优先权和预算要求。
基于评估结果,设计师要考虑各种可靠性算法模型,以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例如,可靠性分析技术是评估工程设备可靠性的强有力工具。
可靠性分析技术可以根据一个系统的特定故障来预测其发生的概率,这些故障通常通过状况模拟技术来分析得出。
可靠性分析技术是基于统计学原理、决策理论和模型建立的,具有高度的科学精度,并能够根据系统的特性和参数来选择最佳设计方案。
采用可靠性分析技术可以减少因系统故障所造成的影响,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可靠性设计准则(9)
3.2.冗余设计
(a)当简化设计、降额设计及选用的高可靠性的零 部件、元器件仍然不能满足任务可靠性要求时,则 应采用冗余设计。 (b)在重量、体积、成本允许的条件下,选用冗 余设计比其它可靠性设计方法更能满足任务可靠性 要求。 (c)影响任务成功的关键部件如果具有单点故障模 式,则应考虑采用冗余设计技术。 (d)硬件的冗余设计一般在较低层次(设备、部件) 使用,功能冗余设计一般在较高层次进行(分系统、 系统)。 (e)冗余设计中应重视冗余转换的设计。在进行切 换冗余设计时,必须考虑切换系统的故障概率对系 统的影响,尽量选择高可靠的转换器件。 (f)冗余设计应考虑对共模/共因故障的影响。
(d)抗振设计。如:改变安装部位;提高零部件 的安装刚性;安装紧固;采用约束阻尼处理技术; 采用部件密封;防止共振等。
(2)部分具体设计准则(不限于以下条款)
(a)当激振频率很低时,应增强结构的刚性,提高 设备、零部件及元器件的固有频率与激振频率的比 值,以使设备和元器件的固有频率远离共振区。
(b)电子元器件的引线应尽量短,以提高固有频 率。
3.6.稳定性设计
在进行非电产品可靠性设计过程中,应 该运用稳健性设计方法,减少产品质量特性 波动、提高产品抗干扰能力。采用正交表安 排试验方案,通过对各种试验方案的统计分 析,找出抗干扰能力强、调整性好、性能稳 定、可靠的设计方案。
3.7.安装设计
(a)各零部件、元器件、组件(特别是易损件和常拆件)的安 装要简便,安装件周围要有足够的空间。 (b)系统、设备、组件的配置应根据其故障率高低、尺寸 和重量以及安装特点等统筹安排。尽量做到在安装时不拆卸、 不移动其它部分,在必须拆卸和移动其它部分时,要满足操 作简便的要求。 (c)功能相同且对称安装的部、组、零件,应设计成可互 换通用。修改设计时,应考虑同型号先后产品的替换性。 (d)安装人员的操作和工作应按逻辑和顺序安排。 (e)安装对象和安装设备应使安装人员经过适当培训即能 适应安装工作。 (f)安装规程和方法应简单、明确、有效并尽量图解化, 使安装人员易于理解和记忆。 (g)应避免或消除在安装操作时发生人为差错的可能,即 使发生差错也能容易发觉。外形相近而功能不同或安装时容 易发生差错的零、部件,应从结构上加以限制或有明显的识 别标记。
可靠性设计技术工作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可靠性设计大纲、工作计划编制的相关要求。
本规范规定了可靠性设计准则、原则与方法的相关要求。
GJB450A-2004 GJB841-1990 GJB899A-2022 GB/T7826-20012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程序可靠性(Reliability)指产品(包括零件和元器件、整机设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指标主要反映产品或者设备的可靠性( Reliability),可靠性是部件( Part)、元件 (Component)、产品(Product)或者系统(System)的完整性的最佳数量的度量。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又称平均无故障时间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MTBF) 指可修复产品两次相邻故障之间的平均时间,是衡量一个产品的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设计(Reliability Design),即根据可靠性理论与方法确定产品零部件以及整机的结构方案和有关参数的过程。
设计水平是保证产品可靠性的基础。
可靠性设计,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为消除产品的潜在缺陷和薄弱环节,防止故障发生,以确保满足规定的固有可靠性要求所采取的技术活动。
可靠性设计是可靠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实现产品固有可靠性要求的最关键的环节,是在可靠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贯彻可靠性设计准则来实现的。
为了保证产品满足规定的可靠性要求而制定的一套文件,包括可靠性设计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要求按进度实施的工作项目、工作程序和需要的资源等。
目的和任务目标可靠性指标及定义工作组织及其职责可靠性工作项目及其实施表(见附表 1)可靠性设计的目的是在综合考虑产品的性能、可靠性、费用和设计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相应的可靠性设计技术,使产品的寿命周期内符合所规定的可靠性要求。
系统可靠性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设计,基本实现系统的固有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靠性设计技术工作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可靠性设计大纲、工作计划编制的相关要求。
本规范规定了可靠性设计准则、原则与方法的相关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JB450A-2004 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GJB841-1990 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GJB899A-2009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GB/T7826-20012 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程序3. 术语和定义3.1 可靠性可靠性(Reliability)指产品(包括零件和元器件、整机设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指标主要反映产品或设备的可靠性(Reliability),可靠性是部件(Part)、元件(Component)、产品(Product)或系统(System)的完整性的最佳数量的度量。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又称平均无故障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MTBF)指可修复产品两次相邻故障之间的平均时间,是衡量一个产品的可靠性指标。
3.2 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设计(Reliability Design),即根据可靠性理论与方法确定产品零部件以及整机的结构方案和有关参数的过程。
设计水平是保证产品可靠性的基础。
可靠性设计,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为消除产品的潜在缺陷和薄弱环节,防止故障发生,以确保满足规定的固有可靠性要求所采取的技术活动。
可靠性设计是可靠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产品固有可靠性要求的最关键的环节,是在可靠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贯彻可靠性设计准则来实现的。
4. 可靠性设计大纲为了保证产品满足规定的可靠性要求而制定的一套文件,包括可靠性设计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要求按进度实施的工作项目、工作程序和需要的资源等。
4.1 可靠性设计大纲的构成目的和任务目标可靠性指标及定义工作组织及其职责可靠性工作项目及其实施表(见附表1)4.2 可靠性设计的目的和任务可靠性设计的目的是在综合考虑产品的性能、可靠性、费用和设计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相应的可靠性设计技术,使产品的寿命周期内符合所规定的可靠性要求。
系统可靠性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设计,基本实现系统的固有可靠性。
说“基本实现”是因为在以后的生产制造过程中还会影响产品固有可靠性。
该固有可靠性是系统所能达到的可靠性上限。
所有的其他因素(如维修性)只能保证系统的实际可靠性尽可能地接近固有可靠性。
可靠性设计的任务就是实现产品可靠性设计的目的,预测和预防产品所有可能发生的故障。
也就是挖掘和确保产品潜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通过设计预防和设计改进,有效地消除隐患和薄弱环节,从而使产品符合规定的可靠性要求。
也可以说可靠性设计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给定的目标要求进行设计,通常用于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另一种是对现有定型产品的薄弱环节,应用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加以改进、提高,达到可靠性增长的目的。
4.3 可靠性设计大纲要求4.3.1 预防为主,早期投入体现在各项可靠性设计分析工作应尽可能安排在产品研制的早期,可靠性设计、分析、管理工作越早投入效果越好。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能解决的问题不要等到可靠性试验时再去暴露,可靠性试验是对优质的可靠性设计的检验、完善和补充,而不是对劣质设计的补课。
4.3.2 可靠性设计与性能设计同步进行可靠性设计必须融合渗透到性能设计中去,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等到性能设计确定之后再做可靠性设计会形成“两张皮”,难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费时费力效果不好。
4.3.3 各类人员职责明确各级行政指挥、设计师系统、质量师系统、专职可靠性人员、兼职可靠性人员各负其责。
根本的原则是谁设计的产品,谁对该产品可靠性负责,谁来完成相应的可靠性设计、分析、试验工作。
4.4 制定可靠性设计大纲的原则4.4.1 针对性根据产品的具体特点,大纲应适用性强,针对性明确。
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如果型号采用新技术多,系统复杂、研制风险大,可靠性指标高,则应尽可能全面贯彻各可靠性工作项目。
如果产品继承性较好,新技术用得较少,或系统相对不太复杂,研制风险小,可靠性指标较低,则可适当进行剪裁,只作必要的最低要求的可靠性工作项目。
4.4.2 可操作性大纲应准确详细地描述一个框架,据此各类人员可以知道自己在什么阶段应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做到什么程度,输出形式是什么。
4.4.3 突出重点大纲中可靠性工作项目较多,应区分轻重缓急,有的是要求型号各分系统、各组件在研制的各阶段都要实施的,属于重点必做项目,如可靠性建模、预测与分配、故障模式影响分析等。
有些是只对某类产品要做的,如“软件可靠性设计”、“潜在电路分析”,可按选做项目处理。
研制早期以建立有关规定(如设计准则,元器件大纲,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等)和设计分析为重点,中后期以可靠性试验和改进设计为重点。
4.4.4 规范化大多数可靠性工作项目都有标准可依,大纲应以有关国军标、国标、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为依据,制定型号的要求,根据型号特点有针对性地剪裁。
4.4.5 可检查可验证大纲规定的可靠性工作项目可分为可靠性定性要求和定量要求两类。
对于定性要求,应是可检查的,例如对“贯彻可靠性设计准则”应要求写出“符合性报告”对于定量要求应是可验证的,如可靠性预计、评估、可靠性试验验证。
4.4.6 闭环管理可靠性大纲各工作项目的贯彻实施应按闭环管理的原则实现,通过内部审核或评审、阶段评审、可靠性工作系统的推动、质量师系统的监控、的运行等手段和措施实现闭环管理。
5. 可靠性设计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是可靠性设计大纲的具体化和实施保证。
5.1 可靠性设计工作计划的作用可靠性工作计划的作用包括:是设计计划部门下达产品可靠性设计任务的依据;是实现可靠性大纲规定的可靠性定量、定性要求的保证;是研究室和设计人员安排设计活动的依据;是专职可靠性人员进行可靠性总体设计与协调的依据;是质量师系统对可靠性大纲执行情况监督控制的依据;是可靠性工作系统推动型号可靠性工作的依据。
5.2 可靠性设计工作计划的要求制定可靠性工作计划有以下三方面的要求:可靠性工作计划应与产品研制进度、工作内容相协调可靠性工作项目的实施应循序渐进、逐步深人、反复迭代首先由专职可靠性人员依据型号可靠性大纲、有关标准和本型号具体情况写出该工作项目的实施指南,再进行专项可靠性培训并考核,由设计人员结合产品性能设计写出初步设计分析报告,随产品研制的不断深人和信息积累再修改完善可靠性设计分析报告,到定型阶段写出最终设计分析报告。
可靠性工作计划对各工作项目的实施应有检查有跟踪,实现闭环管理。
5.3 可靠性设计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可靠性设计工作计划可以按各研制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设计阶段、设计定型阶段内每年四个季度安排,主要内容有:各工作项目依据的标准或型号规范、工作内容、输出形式、工作程序、要求、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以方案设计阶段为例的工作计划见附表2。
6. 可靠性设计准则可靠性设计准则是把已有的,相似的产品的工程经验总结起来,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成为设计人员进行可靠性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和应满足的要求。
可靠性设计准则一般都是针对某个型号或产品的,建立设计准则是工程项目可靠性工作的重要而有效的工作项目。
6.1 可靠性设计准则的依据编制可靠性设计准则的主要依据,一般有:(1)型号《立项论证报告》、《研制总要求》及研制合同(包括工作说明)中规定的可靠性设计要求;(2)国内外有关规范、标准和手册中所提出的可靠性设计准则等相关内容;(3)同类型产品的可靠性设计经验以及可供参考采用的通用可靠性设计准则。
(4)通过调研,了解使用人员在使用中对产品的可靠性方面需求,整理转化为可靠性设计准则;(5)研制单位所积累的可靠性设计经验和失败所取得的教训。
6.2 可靠性设计准则的主要内容6.2.1 可靠性设计准则的内容很多,按技术分类主要包括:(1)简化设计(2)冗余设计(3)热设计(4)环境防护设计防潮湿设计防盐雾腐蚀设计防霉菌设计(5)抗冲击、振动和噪声设计(6)稳定性设计(7)安装设计(8)液压件设计(9)原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选用(10)包装、贮存、装卸与运输设计包装设计贮存方式设计装卸方式设计运输方式设计6.2.2 基于典型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的可靠性设计准则(1)抗疲劳设计(2)抗磨损设计(3)抗腐蚀设计(4)防断裂设计(5)防松动设计6.2.3 按产品结构分类的通用可靠性设计准则(1)总体可靠性设计(2)典型产品可靠性设计6.3 可靠性设计准则制定流程6.3 可靠性设计准则的贯彻可靠性设计准则是型号技术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认真贯彻。
可靠性设计准则的贯彻实施流程如下图:7. 可靠性设计原则在可靠性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尽可能减少零件件数,尤其是故障率高的零件数;(2)采用标准化的产品;(3)检查、调试和互换容易实现;(4)零件互换性好;(5)可靠性设计应有明确的可靠性指标和可靠性评估方案;(6)可靠性设计必须贯穿于功能设计的各个环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要全面考虑影响可靠性的各种因素;(7)应针对故障模式(即系统、部件、元器件故障或失效的表现形式)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产品在寿命周期内可能出现的故障(失效)模式;(8)在设计时,应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先进的设计原理和可靠性设计技术。
但在采用新技术、新型元器件、新工艺、新材料之前,必须经过试验,并严格论证其对可靠性的影响;(9)在进行产品可靠性的设计时,应对产品的性能、可靠性、费用、时间等各方面因素进行权衡,以便做出最佳设计方案。
8.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方法由于产品种类及其系统的复杂程度不同,可靠性的设计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一般常用的可靠性设计方法有可靠性预测、可靠性试验、可靠性分析、可靠性分配与可靠性评审或鉴定。
8.1 可靠性预测可靠性预测(Reliability Prediction)是对产品系统可能达到的可靠性水平,利用其结构、功能、环境及相互关系的信息进行定量分析估计的一种方法。
可靠性预测是指在设计阶段(当产品还只是图纸时)定量地估计未来产品的可靠性的一种方法。
8.1.1 可靠性预测目的在可靠性设计中应用可靠性预测的主要目的是:①为设计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如对不同设计方案的选择,元器件、零部件质量等级的确定,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及设计是否需要改进等;②根据预测结果,编制可靠性关键件清单,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供依据;③为可靠性试验方案设计提供依据;④为产品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分配提供依据和顺序;⑤对产品使用、维护提供信息等。
此外,可靠性预测还可作为不能直接进行可靠性验证的大型产品系统的可靠性估计。
由于可靠性预测是根据已知的数据、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对新产品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因此,数据和信息来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以及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就成为可靠性预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