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1502绕管式换热器管板应力分析与强度评定有限元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B1502绕管式换热器管板应力分析
与强度评定
有限元分析报告
目录
1 概述 (1)
2 结构及其应力分析计算参数 (1)
2.1 结构设计 (1)
2.2 应力计算参数 (1)
2.3 材料性能参数 (2)
2.4 应力分析工况 (2)
3 有限元分析 (3)
3.1 第二级管板有限元分析 (3)
3.1.1 上管板有限元分析 (3)
3.1.2 第二级中间管板有限元分析 (11)
3.2 第一级管板有限元分析 (18)
3.2.1 第一级中间管板有限元分析 (18)
3.2.2 下管板有限元分析 (33)
4 结论 (50)
附录一 (51)
附录二 (52)
1 概述
针对换热器CB1502管板结构,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3.0对局部结构进行应力分析,并按照JB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2005确认)的要求进行应力强度评定。报告中所有材料参数参照GB150-2011《压力容器》。
上管板、第一、二级中间管板厚度均为150mm,下管板厚度为200mm,分别建立第二级管板与第一级管板有限元模型。其中,第二级管板包括上管板和第二级中间管板,第一级管板包括第一级中间管板和下管板。
2 结构及其应力分析计算参数
2.1 结构设计
换热器总体结构见附录一。
2.2 应力计算参数
该换热器的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
2.3 材料性能参数
主要材料在设计温度下的力学性能参数见表3:
表3 材料性能参数
2.4 应力分析工况
鉴于该换热器的结构和工况较为复杂,本报告按表4所示的七种工况对设备的第二级管板进行应力分析,并作相应的强度评估;按表5所示的十五种工况对第一级管板进行应力分析与强度评定,从理论上确定此设计方法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表4 第二级管板分析工况
表5 第一级管板分析工况
3 有限元分析
3.1第二级管板有限元分析
3.1.1 上管板有限元分析
3.1.1.1 实体模型
由于上管板结构和载荷的对称性,创建1/4实体模型,包括壳程圆筒、锥壳、上管板、中心筒和换热管,壳程圆筒长度应远大于其边缘应力衰减长度,可取圆筒长度为1200mm,同时取伸出管板的换热管长度为100mm,中心筒长度为400mm。创建实体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实体模型
3.1.1.2有限元模型
采用8节点SOLID185单元对上管板实体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其中,锥壳、中心筒及换热管沿轴向靠近管板处网格较密,远离管板处网格较稀疏,且圆筒与锥壳连接处网格划分较密。划分后的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有限元模型合计节点数170924,单元数123220。
图2 有限元模型
3.1.1.3边界条件
在位移边界条件处理上,对上管板结构对称面施加对称约束,并约束圆筒端面轴向位移,七种工况下的位移边界条件保持一致。
根据不同的分析工况,施加相应的载荷,其中包括管程一压力、管程二压力和壳程压力,同时考虑垫片力和螺栓载荷。在各工况下上管板结构的力学模型如图3所示。
工况一工况二
工况三工况四
工况五工况六
工况七
图3 不同工况下上管板结构的力学模型
3.1.1.4 计算结果
各工况对应的TRESCA应力云图如图4.1至图4.7所示。
图4.1 工况一模型总体TRESCA应力云图
图4.2 工况二模型总体TRESCA应力云图
图4.3 工况三模型总体TRESCA应力云图
图4.4 工况四模型总体TRESCA应力云图
图4.5 工况五模型总体TRESCA应力云图
图4.6 工况六模型总体TRESCA应力云图
图4.7 工况七模型总体TRESCA 应力云图
3.1.1.5 强度评定
根据JB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规范》(2005确认)进行应力强度评定。
主应力差: S 12=σ1-σ2
S 23=σ2-σ3
S 31=σ3-σ1
应力强度:S=Max{|S 12|,|S 23|,|S 31|}
一次总体薄膜应力强度极限为m S ,一次局部薄膜应力强度极限为1.5m S ,一次薄膜加一次弯曲应力强度极限为1.5m S ,一次加二次应力强度极限为3.0m S 。m S 为许用应力强度。
工况一:由图 4.1可知,结构的当量应力最大值约为99.4MPa ,小于
M P a S m 5.2055.1=,强度条件m II S S 5.1<,
m IV S S 3<自动满足。 工况二:由图 4.2可知,结构的当量应力最大值约为87.0MPa ,小于
M P a S m 5.2055.1=,强度条件m II S S 5.1<,
m IV S S 3<自动满足。 工况三:由图 4.3可知,结构的当量应力最大值约为65.3MPa ,小于
MPa S m 5.2055.1=,强度条件m II S S 5.1<,m IV S S 3<自动满足。
工况四:由图 4.4可知,结构的当量应力最大值约为144.6MPa ,小于
MP a S m 5.2055.1=,强度条件m II S S 5.1<,
m IV S S 3<自动满足。 工况五:由图 4.5可知,结构的当量应力最大值约为170.4MPa ,小于
MP a S m 5.2055.1=,强度条件m II S S 5.1<,
m IV S S 3<自动满足。 工况六:由图 4.6可知,结构的当量应力最大值约为156.4MPa ,小于
MP a S m 5.2055.1=,强度条件m II S S 5.1<,
m IV S S 3<自动满足。 工况七:由图4.7可知,结构的当量应力最大值约为208.7MPa ,位于上管板与锥壳连接处内侧,根据该模型的应力分布特点,选取如下路径进行应力评定,位置如图5所示。
图5 工况七应力评定路径图
路径1-1至路径3-3应力线性化结果分析如表6所示,其应力评定数值结果见附录二。
表6 工况七各路径评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