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53341bc31126edb6f1a10cc.png)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专业适用,2007年修订)一、课程差不多信息课程代码:260437课程名称:农业生态环境爱护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27学分:1.5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平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农业环境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专门是农业经济的进展、有机农业的实施、食品安全的保证都不能脱离农业环境。
随着生产力的进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但随之排放的废物也与日俱增,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目前,全球范畴内耕地面积的减少,森林资源过度砍伐、水资源短缺、物种消逝、酸雨危害、臭氧层被破坏和温室效应等所引起的气候变暖、厄尔尼诺以及拉尼娜等现象,造成的环境危害和破坏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差不多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及其他社会活动得以存在和进展的前提,因此是国民经济最差不多的物质生产部门,其重要的作用是其他经济部门所无法替代的。
农业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地,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都市化过程的加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对商品的需求持续增加,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农业的进展,专门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爱护和建设咨询题正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主动行动。
以人为本,爱护环境,爱护农业生态环境,确实是爱护人类自己,确实是要从我做起,做好“农业生态环境爱护”。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差不多了解目前国内外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农用化学品污染途径及其防治,农业废物的产生及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污水灌溉与农业生产,酸雨对农业的危害,土地退化与整治,农业环境的修复,农业环境灾难及其操纵,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753ecb1b5acfa1c7aa00ccd0.png)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计划总学时:54 实践学时:24适用专业:种植制订人:果蔬与花卉教研组制订时间:2011。
4一、课程性质、任务性质:本教材主要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任务:教材立足“双带培养工程"教学要求,体现“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实践技能适用为宜”原则,书中安排了大量实训内容.本书可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适用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生物技术类、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生态与环保选修课选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二、课程特色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农业环境问题以及农业环境保护。
依据生态与环保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根据认知及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三、知识能力和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模拟生产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会常见的生态与环保知识,并能结合地的实际情况,会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常见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并有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学会与职工、农户交往,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cfacf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6.png)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全球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不断增加,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而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也应当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教学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设计的目标是:1.了解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和方法;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4.促进学生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农业生态学基础1.农业生态学的概念和历史发展;2.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4.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二部分环境保护技术1.农业污染的种类和来源;2.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3.农业生产的清洁技术(如无土栽培、生物技术等);4.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第三部分实践操作1.参观农业生态系统示范基地;2.学习实验室技能:农业废弃物处理、土壤微生物培养等;3.综合应用课程所学知识和技术,设计并完成一项小型研究实验。
教学方法1.讲授课程:通过幻灯片、口头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先进技术。
2.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和操作,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
3.研究和讨论:在本课程结束后,让学生结合书面材料、实验数据和自己的思考,展开研究和讨论,促进学生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评估评估方式主要包括:学生平时表现(30%)、实验操作报告(30%)、研究报告(30%)和课堂测试(10%)。
总结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贡献意识,以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还将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方法,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e767b3cd910ef12d2bf9e71c.png)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计划总学时:54 实践学时:24适用专业:种植制订人:果蔬与花卉教研组制订时间:2011.4一、课程性质、任务性质:本教材主要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任务:教材立足“双带培养工程”教学要求,体现“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实践技能适用为宜”原则,书中安排了大量实训内容。
本书可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适用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生物技术类、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生态与环保选修课选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二、课程特色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农业环境问题以及农业环境保护。
依据生态与环保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根据认知及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三、知识能力和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模拟生产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会常见的生态与环保知识,并能结合地的实际情况,会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常见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并有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学会与职工、农户交往,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bace9883d049649b6658cd.png)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第一章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第一节农村生态概述教学目标: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农业生态学的特点.教学难点: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课时数: 4课时教学内容:一生态学概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具体内容包括: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
二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概括地讲,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 4 个时期:(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6 世纪以前)(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 世纪至 19 世纪末)(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50 年代)(4)现代生态学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三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理论生态学根据生物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层次;根据生物类群可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可进一步分为哺乳动物生态学、鸟类生态学、鱼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等;依据生物栖息地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太空生态学等。
应用生态学则包括:农业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污染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野生动物管理学、城市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古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四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内容,特点,应用。
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与资源环境形成人类所需农产品的过程,是利用、调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个生态过程。
这种生态关系从农业生产开始之时就已被重视,在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的各种农书均有记载。
农村生态及环境保护教案
![农村生态及环境保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4e57b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4.png)
一、农村生态及环境保护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村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1. 农村生态及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2.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原因3. 农村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4. 学生实践案例分享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农村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态及环境保护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农村生态及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2. 学生了解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农村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
2. 学生回顾农村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农村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2. 学生了解并掌握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本组的农村环境保护计划。
2. 各组分享自己的环境保护计划,并进行讨论。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体验。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和村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简单的农村环境保护计划。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农村生态及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实践成果的质量。
六、农村生态及环境保护教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村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二版课程设计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二版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2d48ee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c.png)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从传统的大而全的生产模式向着精细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环保和生态保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了解当今农业生产模式下环境污染和破坏情况以及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技术。
二、课程目标1.理解当今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2.掌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发展良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思维。
三、课程内容1.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2.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3.农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转化。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原理和方法。
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2.实践: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环保和生态保护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教学评价1.学生作业:学生需要撰写针对某种环保问题的调查报告,提交书面作业。
2.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完成一次环保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提交书面作业。
3.期末论文: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关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题目撰写一篇论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六、教学作业1.学生需要完成一份关于某种环保问题的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
2.学生需要完成一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验,并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字数不少于1500字。
3.学生需要完成一篇研究型论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2000字。
七、参考教材1.《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二版),吴芳华,南京出版社,2008年。
2.《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一版),周青杨,人民农业出版社,2006年。
八、总结通过这次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学生们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转化以及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也掌握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农业生态与环境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618bbba011ca300a6c390f8.png)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教材主要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本书可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适用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生物技术类、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生态与环保选修课选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二、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2.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
3.能够开展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工作4.能够成为新农村新建设带头人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1.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2.农业生态系统概念、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生态系统的平衡。
5.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熟悉: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1章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1.1 农业生态概述1.1.1 生态学概述1.1.2 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1.1.3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特点与应用 1.2 环境保护概述1.2.1 人类的环境与环境问题1.2.2 环境保护与农业环境保护1.3 单元小结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2.1 系统2.1.1 系统的性质2.1.2 系统的调控2.1.3 系统的类型2.2 生态系统2.2.1 生态系统的组成2.2.2 生态系统的类型2.2.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3 农业生态系统2.3.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2.3.2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2.3.3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2.4 单元小结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1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3.1.1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3.1.2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3.1.3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路径3.2 能量流动与转换的基本定律3.2.1 热力学第一定律3.2.2 热力学第二定律3.2.3 熵与耗散结构3.2.4 生态金字塔3.2.5 生态效率定律3.3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3.3.1 初级生产3.3.2 次级生产3.4 单元小结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1 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4.1.1 物质循环的类型4.1.2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4.1.3 物质循环的特点4.2 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4.2.1 碳循环4.2.2 水循环4.2.3 氮循环4.2.4 磷循环4.3 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4.3.1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4.3.2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4.3.3 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途径4.4 单元小结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5.1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5.1.1 物理信息5.1.2 化学信息5.1.3 营养信息5.1.4 行为信息5.2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5.2.1 取食5.2.2 居住5.2.3 防卫5.2.4 性行为5.2.5 群集5.3 信息传递的人工调控5.3.1 光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5.3.2 化学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5.3.3 声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5.3 单元小结第6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6.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6.1.1 生物圈6.1.2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6.1.3 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6.1.4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6.1.5 生物的生态效应6.2 生物种群生态6.2.1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6.2.2 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6.2.3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其调节6.2.4 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6.2.5 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6.3 生物群落生态6.3.1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6.3.2 生物群落的结构6.3.3 生物群落的演替6.3.4 结构趋同与协同进化6.4 生物多样性6.4.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6.4.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6.5 单元小结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7.1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7.1.1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生态学原理7.1.2 农业生态系统自然调控机制7.1.3 农业生态系统人工调控机制7.2 生态平衡7.2.1 生态平衡的定义7.2.2 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7.2.3 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特点7.2.4 生态平衡失调7.2.5 维护生态平衡的措施7.3 单元小结第8章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1 农业资源8.1.1 农业资源的类型8.1.2 农业资源的特性8.1.3 我国农业资源状况8.2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2.1 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8.2.2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2.3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2.4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3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8.3.1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概述8.3.2 农业资源评价与调查的内容8.3.3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方法8.4 单元小结五、教学实施1. 教学建议(1)教学时数安排建议本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
(完整版)《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55doc
![(完整版)《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55doc](https://img.taocdn.com/s3/m/eb738c2080eb6294dc886c50.png)
(完整版)《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55doc昆明学院《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园艺【课程性质】必修【学时、学分】总学时:64 实验:20学时总学分:4【开课学期】 2011年-2012年下学期(一)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主要是面向农学院所有园艺专业开设的基础生态学实验性课程,目的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生态学领域基本研究方法、手段,熟悉生态学研究的常规技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生态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该课程的设计以方法、技术为核心,旨在要求学生较好地把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如何在现实世界中通过生态学的方法和技术去获得,进而理解如何综合性地利用这些基本方法和技术开展综合性研究、创造性地进行获得新的知识。
通过实验,不仅仅让学生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联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生态学方面的实践技能和实验动手能力,启发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生态现象、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提高生态学的专业素养。
(二)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基础生态学、普通生物学、(三)实验内容及具体要求本实验是根据生态学领域的共性技术和技能入手设计实验内容。
把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学等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进行整合.具体要求:通过实验手段对生态学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实践演练,熟练应用到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及生态系统生态学中常见生态指标的观测和分析当中。
与此同时,掌握各类数据的整合分析方法,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实验基本内容概要见表1.(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五)实验项目实验一植物种群密度及分布型调查一。
目的和要求:1.学会运用样方法,并根据样方法调查获取的数据估算种群数量2.学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并通过实地测量收集所需的数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
实验原理: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常用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3.去除取样法三。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推荐文档)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186b3c32af90242a995e572.png)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此中的互相关系、共同演变、调理控制和连续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及其保护和改良的科学,它既是环境科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
本门课程主假如对学生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构造、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达、价值变换以及系统的调理控制、评论和可连续发展有关知识进行介绍和帮助学生运用生态知识指导农业生产。
对现在社会的主要环境问题的种类、产生原由以及对你有生产造成的影响都做了相应的介绍。
(一)课程代码:(二)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三)开课对象: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四)开课学期: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一学期(五)开课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六)课程性质:专业骨干课程农业生态学在大部分农业类职业院校中作为栽种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有很多学校将其作为其余有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依据我国高校教课改革的发展趋向,培育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材的高职人材定位,联合我校的办学特点和优势,为培育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将对农业生产和实现农业可连续发展拥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骨干课。
(七)教课目标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骨干课,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经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农业生态学的一般理论、方法基础上,深入学生关于农业生态学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可以自觉地运用生态学的知识来剖析农业环境问题和指导农业生产,并具备解决有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八)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详细分派学时数:32 学时学分数: 2 学分学时数详细分派(四号宋体字):教课内容解说实验/实践合计情境一:认识农业生态学和 3 4认识现在社见面对的重要农 1业环境问题情境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含 66 12义、组分和构造情境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功 66 12能情境四:农业生态系统的调 22 4控、评论及可连续发展合计17 15 32 (九)查核方式和成绩记录说明考试成绩由学平生常成绩(40%)、过程性查核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40%)构成。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fd4b3e33e53a580217fcfe0c.png)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爱护打算总学时:54 实践学时:24适用专业:种植制订人:果蔬与花卉教研组制订时刻:2018.4一、课程性质、任务性质:本教材要紧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和环境爱护的差不多理论及应用技术,要紧内容包括农业生态与环境爱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稳、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爱护、可连续进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治理、环境爱护与可连续进展等。
任务:教材立足“双带培养工程”教学要求,表达“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实践技能适用为宜”原则,书中安排了大量实训内容。
本书可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展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适用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生物技术类、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生态与环保选修课选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生态、环境爱护等有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二、课程特色课程依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农业环境咨询题以及农业环境爱护。
依据生态与环保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养和能力,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依照认知及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三、知识能力和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模拟生产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会常见的生态与环保知识,并能结合地的实际情形,会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常见咨询题;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并有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与解决咨询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爱护环境的职业情感,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学会与职工、农户交往,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二版教学设计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二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0bc0f4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7.png)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二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了解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方法,了解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能提出解决方案;3.熟悉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控制措施,了解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4.具备绿色种植、绿色加工和绿色产品等相关知识和技能;5.能够准确评价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
二、教学内容1.农业生态环境基础知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方法–绿色种植与绿色加工2.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措施–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相关污染问题–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3.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监测–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精讲、讲示、案例解析等方式,传递教学内容;2.互动探究:利用引导、讨论、演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3.实践操作:结合实验、实践操作等方式,巩固学生知识和技能;4.课程设计:设计课程项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
四、教学评估1.成功案例讲解,评估学生对本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2.实验数据解读,评估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3.研究论文写作和PPT制作,评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4.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知识和能力的程度。
五、教学资源1.课程讲义:《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材》、《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2.实验器材:显微镜、压榨机、土壤捅;3.课程设计材料:绿色种植、绿色加工和绿色产品的生产资料和文献。
六、参考文献1.《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朱大勇,李玉东,刘永强,李云芳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2.《环境学原理》2012年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教育核心课程;3.《环境科学与工程》刘敏,孙永慧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06a27679b6648d7c1c746b8.png)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60适用对象: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二、课程简介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一个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任务是在农业生态系统水平上揭示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高职高专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2.理解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3.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了解。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课程定位(三)实践环节谈谈如何学好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这门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概述(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系统的概念、性质和类型;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特征和类型;3.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系统第二节生态系统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三)实践环节实训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一)目的与要求1.全面把握生物个体货群体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机制去适应不同环境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2.了解生物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标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2bbc56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f.png)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是在《生物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农林牧渔类各专业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特征及其防治措施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54学时,3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农业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知识学习与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农林牧渔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环境保护、绿色防控等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绿色生产、环境保护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种养殖业绿色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生产为主线,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参考学生的生活经验,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对农业生态系统、生态种植、生态养殖、高效农业、持续农业等有整体的认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1.能认识当前农业、农村所面临主要农业环境问题;能区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含义及标准。
2.掌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能正确理解动植物生产中绿色综合防控的原理和方法。
3.能正确诊断农业环境问题并能够分析产生的原因,制订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f3b2a3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13.png)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专业适用,2007年修订)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37课程名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27学分: 1.5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农业环境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机农业的实施、食品安全的保障都不能脱离农业环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但随之排放的废物也与日俱增,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目前,全球范围内耕地面积的减少,森林资源过度砍伐、水资源短缺、物种消失、酸雨危害、臭氧层被破坏和温室效应等所引起的气候变暖、厄尔尼诺以及拉尼娜等现象,造成的环境危害和破坏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及其他社会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重要的作用是其他经济部门所无法替代的。
农业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地,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正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以人为本,保护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要从我做起,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目前国内外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农用化学品污染途径及其防治,农业废物的产生及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污水灌溉与农业生产,酸雨对农业的危害,土地退化与整治,农业环境的修复,农业环境灾害及其控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d6c15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d9.png)
一、教案名称: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二、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2. 使学生掌握农村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3. 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1. 了解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2. 分析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第二章: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 让学生认识到农村环境保护的必要性2. 了解农村环境保护对人类和自然的影响第三章: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1. 分析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学习农业生产中的环保技术和方法第四章:农村生活与环境污染1. 了解农村生活环境污染的来源2. 学习农村生活环境保护的措施第五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学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2. 探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五、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评价学生在环保知识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2. 课件: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图片、视频等3. 实践活动材料:调查表、实验器材等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引发学生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关注。
2. 讲解:讲解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农村环境保护案例,让学生了解农村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农村环境保护的策略和实践,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农村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 完成相关的实践活动报告。
十、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农业生态学》课程标准
![《农业生态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de2a77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e.png)
《农业生态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课程代码215030012课程类型通识基础课程通识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岗位综合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修读方式□√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学时34 学分 2 理论学时34 实践学时0教学场所教室□√多媒体教室实训/实验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他()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引领学生熟悉农业生态课程在本专业中所必需的生态基本概念和理论相关知识(目的),结合当今农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历程),以实现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预期成果)。
二、学习成果三、核心能力权重分配四、学习内容1、具有相关生态理念及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意识掌握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概念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应用中国传统农业中累积了大量的农业生态学知识我国现代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2、掌握所必需的生态基本概念和理论相关知识个体生态学中生境、生态因子、生活型的基本概念生态型的概念及类型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境原理、生态位原理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熵的基本概念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征生物小循环;地质大循环的过程农业生产中的氮素平衡3、具有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群落的结构生物入侵与防控食物链加环的作用和类型作物理论养分需求的分析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初、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4、具有分析生态系统问题及解决的能力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不同类型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及生物质资源保护开发增殖途径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生态农业的几项主要技术5、掌握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调整农田立体模式农林业系统的垂直结构畜禽养殖业立体模式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途径公共资源的生物经济平衡规律五、学习成果及评价标准六、学习单元及学时分配七、学习用书《农业生态学》八、教学资源1、课程平台资源校级网络课程,校级精品课程2、网络资源公开课:九、先修课程/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无2、后续课程: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观光农业策划与管理。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1cd96c10975f46527d3e183.png)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一、课程概况注:课程类别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需要,掌握设施作物生产、管理、经营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设施作物生产、经营、管理能力,面向设施园艺作物生产及示范、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及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和推广等岗位(群)“会生产、能经营、懂管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加工类专业的主要专业选修课之一,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直接服务于生产的应用性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授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三、课程培养目标总体目标《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植物保护、食品加工、食品检验、现代农业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明确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性质和任务,较好的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其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授,重视讲练结合,适当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向学生讲授生态学的概念、产生及发展、学科体系,让学生认识、理解农业生态学能广泛指导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农业生态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农业环境问题、农业环境污染及防治、农业环境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它既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
本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价值转换以及系统的调节控制、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和帮助学生运用生态知识指导农业生产。
对当今社会的主要环境问题的类型、产生原因以及对你有生产造成的影响都做了相应的介绍。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三)开课对象: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
(四)开课学期: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一学期
(五)开课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六)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农业生态学在大多数农业类职业院校中作为种植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有许多学校将其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根据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高职人才定位,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
和优势,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将对农业生产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
(七)教学目的
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农业生态学的一般理论、方法基础上,深化学生对于农业生态学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生态学的知识来分析农业环境问题和指导农业生产,并具备解决相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八)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 32 学时
学分数: 2 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四号宋体字):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试成绩由学生平时成绩(40%)、过程性考核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40%)组成。
平时成绩考核由任课教师打分(12%)+班主任打分(10%)+学生科打分(12%)+系团委打分(6%)组成。
过程性考核成绩包括课堂讨论、课程实践、项目训练考核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取技能考核的形式。
二、课程大纲
情境一:认识农业生态学和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农业环境问题
※任务一:认识农业生态学
※任务二: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农业生态问题
情境二:认识农业生态系统※任务一:了解生态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任务二:认识农业生态系统
※任务三:认识生物种群与群落
※任务四:熟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任务五: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任务六:熟悉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时间结构
情境三:如何运用生态系统的功能知识对生态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评价
※任务一:了解农业生态系统能量产生形成过程
※任务二:认识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
※任务三: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任务四: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农业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系
※任务五:了解农业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及应用
※任务六:理解农业生态系统资金流与价值转换
情境四:如何运用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评价知识分析生态系统的状
况及可持续发展
※任务一:认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失衡与环境
※任务二:明确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任务三:认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任务二:农业评价
期末考核要求:
考试分为两个部分:
1、策划部分:通过分阶段考核的基础及实践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写一份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农业新型的发展模式策划。
2、答辩部分:制作PPT,说明营销策划的写作思路。
三、参考教材
[1]《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高志强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2]《农业环境学》,傅柳松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
[3]《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4]《农业生态学》,骆世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5]《基础生态学》,孙儒泳主编,高的教育出版社,2002
[6]《宏观生态学》,阎传海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2011/7/14
曲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