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概念
温病学名词解释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与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
2、温病:是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大流行的一类疾病。
4、温毒:其含义有二:①指病因,亦称温热毒邪。
是指具有温热性质而又有肿毒特征的一种致病因素。
②病名。
是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一类疾病总称。
5、疠气:亦称戾气,是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素。
6、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初起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7、伏邪温病: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初起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
8、卫分证:是指温邪侵犯人体机表,卫气与邪抗争,导致卫外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一类证候。
9、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证候。
10、营分证:是指热邪深入营分,劫烁营阴,扰乱心神所产生的证候。
11、血分证:是指热邪深入血分,引起耗血动血所产生的证候。
12、杨梅舌:舌焦躁起刺,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所致。
13、猪肝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为肝肾阴竭危重证候的反映,预后不良。
14、镜面舌:舌绛光亮如镜,干燥无津,为胃阴亡的表现。
15、斑疹:是温病过程中常见的一种体征。
若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为斑;若点小成琐碎小粒,形如粟米,高于皮肤之上,扶之碍手为疹。
因二者可伴随出现,故统称斑疹。
16、白(pei):是一种细小形如水泡,呈水晶色而莹亮的疱疹。
由湿热病邪留恋气分,淹滞不解,郁蒸肌肤而成。
17、日晡潮热:日晡,指申时,即午后3~5时,发热于日晡益甚,如潮水涨退。
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的热象表现。
18、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为湿中蕴热,热为湿遏所致。
19、身热夜甚:指发热不退,至夜转甚,是邪热在营,劫烁营阴的表现。
20、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则解,但热退无汗,为余邪留伏阴分所致。
21、战汗:指病人突然全身颤栗,继而全身汗出,称为战汗。
温病学-2 温病的概念
(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特异性: 一是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 二是有别于伤寒、中风等风寒性质外感病
的病因。
(二) 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 在人群中传播。
有几点需要明确:
一是温病的传染是指大多数 病种而言,也有少数温病并不具 有传染性;
二是温病的传染程度强弱差 异很大;
温病的传染性与传染病的关系。
1、中医: 四时温病 2、西医:多种急性传染病
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 少数非感染性急性发热性疾病 注意:温病范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二)温病的命名
1、根据发病季节命名 2、根据四时主气命名 3、根据临床特点命名 4、根据初起证侯特点命名
四、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因性质是否兼湿,分为 温热与湿热两类。
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 大 头瘟、烂喉痧、暑热疫等
后期既可燥化伤阴,出现腑
实、营、血分以清热救阴为大法
以化湿清热为大法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的证候 特点分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 为主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 重为特点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1)伤寒有广、狭二义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凡由外
邪引起的都可称为伤寒。
风寒性质——伤寒、中风 急性热病
温热性质——温病、热病、湿温 狭义伤寒——五种病之一,为感受风寒病邪
引起的外感热病
(2)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 有别于狭义伤寒
隶属关系:温病包括在广义伤寒范围之内。 平列关系:它与狭义伤寒,则是外感病中两类 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
2、温病与狭义伤寒的证治区别
温病的季节性特点,主要是由于不同季节 气候变化对病邪产生、传播和对人体机能影响 的结果。
温病学重点笔记
温病学重点笔记宝子们!温病学这门课可是有点复杂又很有意思的哟,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份重点笔记哈。
一、温病学的概念。
温病嘛,简单说就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就像是咱们平时不小心感染了一些邪气,然后身体就开始发热、不舒服啦,而且这温病和普通的感冒可有点不一样哟,它的症状往往会更严重些。
二、温病学的发展历程。
1. 萌芽阶段。
2. 成长阶段。
三、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病因主要就是温邪嘛。
这温邪又分好多种呢,比如说风热病邪,就像是春天的时候,风带着热邪一起来欺负咱们身体,让人容易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这些症状;还有暑热病邪,夏天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会让人感觉特别热,还可能会头晕、口渴啥的;还有湿热病邪,在南方那种潮湿的地方比较常见,人会觉得身上黏黏的,还可能会出现黄疸、腹泻这些情况哟。
四、温病的辨证方法。
1. 卫气营血辨证。
这可是叶天士的得意之作哟。
卫分证呢,就像是温邪刚刚入侵咱们身体,还在体表呢,一般会有发热、微恶风寒这些症状,就像普通感冒刚开始的样子;气分证呢,温邪就深入到身体里面一点啦,会出现高热、口渴、大汗这些症状,身体的火气可大啦;营分证呢,温邪就更深入啦,会出现心烦、失眠、舌红绛这些症状,感觉整个人都不太好了;血分证就更严重啦,会出现出血、谵妄这些症状,那可得赶紧治疗哟。
2. 三焦辨证。
吴鞠通的这个三焦辨证也很厉害哒。
上焦主要包括心肺,温邪犯上焦的时候,一般会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这些症状;中焦主要是脾胃,温邪到了中焦,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这些消化系统的症状;下焦主要是肝肾,温邪到了下焦,可能会出现腰膝酸软、耳鸣、手足心热这些症状哟。
五、温病的治疗原则。
1. 清热。
温病嘛,大多都有热象,所以清热是很重要的治疗原则哟。
可以用一些清热的药物,像石膏、知母这些,把身体里的热邪给赶出去。
2. 祛湿。
对于那些有湿热病邪的温病,祛湿就很关键啦。
可以用一些祛湿的药物,像藿香、佩兰这些,让身体不再那么潮湿。
温病学名词术语解释
名词术语解释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系温病教研室2005年1月1、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
4、温毒:温毒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临床除具一般温病的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发斑疹等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
5、热象:热象是指性质属热的征象,证见发热、心烦、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一组证候群。
6、温邪: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疠气等。
7、风热病邪:风热病邪是在春季温暖多风,冬季应寒反暖的气候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其引起的温病,在春季称风温,冬季称冬温。
8、暑热病邪:暑热病邪是由夏季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温邪,可引起暑温病。
9、湿热病邪:湿热病邪多形成于长夏暑气犹盛,湿气偏重的气候条件下,可引起湿温病。
四季均有,以长夏为多。
10、燥热病邪:燥热病邪是在早秋“秋阳以曝”的温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可引起秋燥病。
11、温毒病邪:温毒病邪是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
12、疠气(戾气):疠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13、新感温病: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
14、伏气温病: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的温病。
15、天受: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16、传染: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17、卫分证: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一种证候类型。
18、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
19、营分证:温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络而出现的一种证候类型。
温病学释义
温病学释义
温病学是一个利用药物和生物因素治疗疾病的古老的学科,也被称为温病医学或热病学。
这种类型的治疗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它们都有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疾病的发生。
温病学以天气变化和天气变化引起的病症联系在一起,认为天气变化和疾病有直接联系。
基于这个理论,温病学的研究断定,某些外界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温病学就被认为是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
温病学不仅仅提供了治疗疾病的方法,而且提供了疾病预防的方法,它将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以降低发病率,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温病学研究假定温度变化与疾病之间存在一种直接的关联,它认为发病率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温病学建议病人使用药物和生物因素,以防止温度的变化,从而降低发病率。
温病学理论也建议病人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和温度,以降低温度变化引起的疾病风险。
它还建议病人在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衣物,以保护他们的身体免受风寒和湿度影响,从而有助于防止疾病的发生。
此外,温病学建议病人注意饮食,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帮助抵抗疾病。
它也建议病人多做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在温病学方面,医生需要根据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来指导病人,帮助他们预防疾病的发生,甚至能够治疗一些疾病。
因此,温病学不仅
是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且是对身体健康的保护。
总之,温病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分支,它提供了一种从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来预防疾病的方法,从而保护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一学科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温病学的理论,并运用它来保护人们的健康。
温病学
温病学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
2.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天受:温病传染途径之一,把通过空气传染的称为“天受”。
5.传染:温病传染途径之一,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的称为“传染”。
6.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属性为风寒性质的狭义伤寒和属性为温热性质的温病。
7.狭义伤寒:风寒性质的“伤寒”与“中风”合称为狭义伤寒,它与温热性质的“温病”是并列关系。
8.风热病邪:春季温风过暖,或冬季应寒反温的季节气候环境中,产生的病邪称为风热病邪。
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风温,由冬季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冬温。
9.暑热病邪:是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的一种致病温邪。
由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为暑温。
10.暑湿病邪:暑热挟湿的病邪称为暑湿病邪。
暑湿病邪虽然是暑热挟湿,但仍以暑热性质显著为特点。
由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11.湿热病邪:是长夏病邪中产生的一种病邪,因长夏炎热,雨水较多,易致湿热为病。
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湿温。
12.燥热病邪:是秋季秋阳已曝,气候炎热干燥时产生的一种病邪。
由燥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秋燥。
13.温热病邪:是一种致病后即以里热炽盛为主要特点的外感病邪,即传统所说的“伏寒化温”。
古人认为是由于寒邪内伏未即发病,日久寒邪转化为热邪,阴邪转化为阳邪,至春时阳气生发,温热自内而发或为时邪引发。
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温。
14.温毒病邪:六淫邪气郁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
因其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并能引起流行,故又称为温热时毒。
可引起大头瘟和烂喉痧。
15.疬气:又称疫疬之气、戾气。
疬气即是指致病暴戾,在外邪中具有一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温热性质的疬气引起温疫的发病、传染、流行。
由疫疬病邪引起的是疫疹,由时行疫疬所致的是霍乱。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甚动血等热毒内陷营血分的里热证候;后期—— 气
阴两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
4、治疗特点: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
寒、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三)湿热类温病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8
1、病势特点:起病缓慢,传变较慢,病程较 长,缠绵难解。
2、脉症特点:身热不甚,热势不扬,胸闷脘 痞,腹胀呕恶,身重肢倦,纳呆神呆,口粘不渴 或 渴不欲饮,苔粘腻滑润,脉濡等湿遏清阳,郁阻 气 机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3
(二)分类
1、确立温病病名的依据
(1)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如春温、冬 温等。
(2)以时令主气而命名:如风温、暑温、 湿温、秋燥等。
(3)根据临床病候特点而命名:如伏暑、 大头瘟、烂喉痧等。
2、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6
卫气营血辨证分析
卫→气→营→血
卫→营
三焦辨证分析
上焦(肺卫)→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逆传
上焦(心包)
(3)从病机转归来看,既可燥化伤阴,亦可湿 化伤阳。
(4)症状特点——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பைடு நூலகம்
(5)治则特点——以祛邪为主,兼顾救阴、护 阳。
10/30/202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1
(五)温病与温疫 (自学) 1、了解温病与温疫的关系有几种看法 2、明确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一)温(瘟)疫的概念 1、“疫”的含义 2、“ 温”与“瘟”的含义 (二)温病与温疫的关系 1、认为二者毫无区别:吴又可为代表 2、认为二者截然不同:陆玖芝为代表 3、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辨别温病与温疫异同的临床意义 ——指导温病防治
温病学复习提要详解(1)
温病学复习提要详解(1)温病学复习提要详解温病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的是发热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等问题。
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温病学的相关知识。
一、温病学的概念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专业科目,其范畴为传染病学,研究的是全身感染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治疗等问题。
它起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之中,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发挥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临床体系。
二、温病学的特点1.温邪易传染:温病多由病原体进入机体而发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在传染性极强的疫情中,应该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病程较长:温病的病程常常比较长久,且常常有复发现象。
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3.变化多端:温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如高热、寒战、头痛、咳嗽、胸闷等等。
不同类型的温病还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点,如气短、恶心、呕吐、腹泻等。
严重的病例甚至还会导致昏迷、抽搐等症状。
4.治疗方法特殊:温病的治疗方法与其他疾病有很大不同。
中医治疗上强调体质因素,包括人体的阴阳平衡、经脉系统、腑脏功能等。
对于温病的治疗,常常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拔罐等较为特殊的治疗方法。
三、温病的分类温病可以按照传染源的不同分为内因温病和外因温病。
内因温病是指机体内部产生的发热疾病,包括暑热、瘟疫、痈疽等。
外因温病则是指外部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感冒、肺炎、流感等。
四、温病的治疗中医划分温病的类型十分丰富,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
综合考虑病位、病因、病机、证候、体质等因素,常常使用中药、针灸、拔罐等采用中医特殊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感冒引起的温病,中药配方方面我们可选择桑菊饮以及银翘散等,应用于解表清热,还可搭配麻黄、枇杷、银花等草药。
对于由于湿气内停引发的温病,应该采取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如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花蕊膏等。
以上就是温病学的概念、特点、分类、治疗等方面的简介,通过学习温病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的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温病学》名词解释一览第一章绪论1、寒凉派金元时代医学上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上主张以寒凉药为主,后世称为寒凉派。
2、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的一门学科。
3、广义伤寒把伤寒作为所有外感热病的总称,如《难经五十八难》中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4、戾气明代吴又可提出的温疫病因,认为温疫并非风寒暑湿等六气所感,而是自然界中独特的致病物质“杂气”所致,其中致病暴戾的称为“戾气”。
第二章温病概念1、温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2、天行指病名,即流行病,也叫时气、时行。
3、时行之气出自王叔和《伤寒例》,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之气。
4、新感温病凡感受当令之邪,感而即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5、伏邪温病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
6、新感引动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症状,又有表证者。
传统认为这是原有伏邪内伏,又感受时令之邪而发,故称为新感引动伏气。
7、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8、温毒一为病因,系指温热毒邪而言;一指病名,指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除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见证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溃烂或肌肤有显著斑疹等特征。
第三章温病病因与发病1、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戾气等。
2、伏寒化温根据《素问》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冬感寒邪,伏于体内,郁久化热而形成的温热性质的温邪。
3、天受见于《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4、传染见于《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5、邪伏少阴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冬伤于寒,寒伏于少阴,而有少阴亏虚者。
6、邪舍营分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营分素虚而邪伏于营分,因新感外邪引动而致内伏营分之邪外发。
温病学名解
1.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
2.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瘟疫:温病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天受:温病传染途径之一,把空气感染的称为天受。
5风热病邪:春季温风过暖,或冬季应寒反温的季节气候环境中,产生的病邪称为风热病邪。
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风温,由冬季风热病邪导致的温病为冬温。
6暑热病邪:是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的一种致病温邪。
由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为暑温。
7暑湿病邪:暑热挟湿的病邪称为暑湿病邪。
暑湿病邪虽然是暑热挟湿,但仍以暑热性质显著为特点。
由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8湿热病邪:是长夏季节中产生的一种病邪,因长夏炎热,雨水较多,易导致湿热为病。
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湿热。
9燥热病邪:是秋季秋阳为曝,气候炎热干燥时产生的一种病邪。
有燥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秋燥10温热病邪:温热病邪是一种致病后即以里热炽盛为主要特点的外感病邪,即传统所说的“伏寒化温”。
古人认为是由于寒邪内伏引发。
日久寒邪转化为热邪,阴邪转化为阳邪,至春时阳气生发,温热自内而发或为时邪引发。
有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温11温毒病邪: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一类致病因素。
因其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并能引起流行,故又称为温热时毒。
可引起大头瘟和烂喉痧。
12疠气:疠气又称疫疠之气、戾气。
疠气即是指致病暴戾,在外邪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温热性质的疠气引起瘟疫的发病、传染、流行。
有疫疠毒邪引起的是疫疹,有时行疫疠所致的是霍乱。
13新感温病:新感温病又简称“新感”,指感邪后立即发病的一类温病。
14伏邪温病:伏邪温病有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指感邪后未即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15卫分证:卫分证是温邪侵袭肌表,引起卫外功能失调的一种证候类型。
16气分证: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又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一种证候类型。
温病学_精品文档
温病学一、绪论1.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内经》中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3. 刘河间在热病的治疗方面大胆地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
4. 王履(安道)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认为伤寒和温病的发病机制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因而主张对温病的治疗应当以清里热为主,解表兼之。
(标志温病开始从伤寒体系中分离出来)二、温病的概念温病: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的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温邪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致病物质,通过皮毛、口鼻等途径从外而侵入人体 ②温邪具有阳热性质。
特定的侵犯部位。
2. 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传染:指疾病在人群中的相互感染3.病程发展的阶段性4.临床表现的特殊性①起病急,传变快 ②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③易化燥伤阴 ④易内陷生变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而无明显里热表现的一类温病。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瘟疫: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病种。
温毒 ①病名。
因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
②病因。
温热毒邪。
温病与伤寒: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平列于狭义伤寒三、温病病因与发病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特性:①从外侵袭人体,多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致病迅速 ②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 ③温热性质显著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比较四、温病的辨证理论1.卫气营血辨证2.三焦辨证五、温病的常用诊法(一)辨舌验齿1.辨舌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体正,红活而泽(1)辨舌苔:舌苔是胃气熏蒸于舌面而形成(阳气+浊气+津液)。
舌苔变化过程:白——黑(火极似水)白苔: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温邪客于肺卫;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表邪未解,津液已伤;3)苔白厚而粘腻——湿与热搏,浊邪上泛;4)苔白厚而干燥——胃燥津伤,脾湿未化;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湿遏热伏(邪热被气分湿浊阻滞,不能外达,而被逼入荫、营阴);6)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湿热秽浊,郁闭膜原;多见于湿热性质瘟疫7)白苔如碱状——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8)白砂苔——邪热迅速化燥入胃;9)白霉苔——秽浊偏盛,胃气衰败。
温病学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诊断、辩证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
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到虚,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伤。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伤寒初起风温初起主要病因:风寒病邪;风热病邪受邪途径:从皮毛而入。
首犯足太阳膀胱经;从口鼻而入,首犯手太阴肺经病机:风寒袭表,卫阳受郁,化热入里,病程中有六经传变次第,终易伤阳;风热袭卫,肺卫失宣,易化燥伤阴,传变迅速,病程中有卫气营血演变过程终易伤阴初起证候:恶寒重,发热轻,头项强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咳嗽,无汗或少汗,头痛,舌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红赤,脉浮数等初起治法: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病因风热病邪: 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2、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3、易化燥伤阴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易直中厥阴,闭窍动风。
暑湿病邪: 1、初起先犯肺卫,多夹寒邪。
2、困阻脾胃,弥漫三焦。
3、耗损元气,伤津阻气。
湿热病邪: 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因:1、病变以肺为主2、易致津液干燥3、易从火化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著3、易耗伤阴液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2、蕴结壅滞卫分证:是指温邪初犯人体,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症候类型。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舌苔脉象)咳嗽也是卫分证的辨证要点。
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
主要特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脉数。
形成:1、卫分温邪不解而传入。
2、某些温邪径犯气分3、某些伏气温病,伏邪始从气分发出。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
一、《伤寒杂病论》概述《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原则。
其中,温病学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了解传统中医治疗发热病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温病学的概念1. 温病的定义温病是指因外感暑热或内伤邪热而引起的发热病。
在《伤寒杂病论》中,温病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疾病类型,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2. 温病的分类在《伤寒杂病论》中,温病被分为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两大类。
外感温病是指由暑热外邪引起的发热病,内伤温病是指由内伤邪热引起的发热病。
三、温病学的病因病机1. 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在《伤寒杂病论》中,外感温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暑热外邪直接入侵人体,导致正气受损,致使发热、头痛、恶心、腹痛等症状。
外感温病的病机则主要是由于邪热侵袭,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
2. 内伤温病的病因病机内伤温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内伤邪热,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调等因素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致使热邪内生;内伤温病的病机则表现为热邪内生,热毒内盛,病势急剧。
四、温病学的临床表现1. 外感温病的临床表现《伤寒杂病论》中对外感温病的临床表现做了详细描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多饮等症状。
2. 内伤温病的临床表现内伤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热不退、口干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燥、尿赤等症状,表现出病情急剧、病证明显的特点。
五、温病学的治疗原则1. 外感温病的治疗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外感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疏风宣表。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适当的清热解毒中药,及时扶正祛邪,达到疏风宣表的效果。
2. 内伤温病的治疗原则内伤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血,和解毒瘀。
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轻重,选取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瘀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六、温病学的临床应用1. 温病学在传统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为传统中医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温病学概念
温病与伤寒的证治区别:
• 《温病学》与《伤寒论》的关系,历史上曾
发生长期争论——“寒温之争”
• 伤寒派一些医家:温病只是阳明病而已, 伤寒论可统治温病。
• 温病学派:年代、环境、疾病不同,张仲 景很难面面俱到,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 主张跳出伤寒圈子。
我们认为:
• 伤寒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 础。
• 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 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学术上一脉相承,
不可分割。
五、温病与温疫
1、温疫的涵义 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温疫
2、关于瘟疫 寒疫
燥疫
温病与温疫在概念上的关系:
温病是一切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它既包 括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温病,也 包括了传染性、流行性较弱及少数不传染的温 病。
种有力的预防措施,包括隔离、消毒等,以防止 温疫的扩散和蔓延。
六、温病与温毒
1、温毒的涵义 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具有肿毒特征
的一类温病。
2、温毒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具有急性外感热病的基本表现。 (2)独特表现 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肿毒特征)。
3、温毒包括的疾病:如大头瘟、烂喉痧、痄腮等。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 流行程度与病邪传染性、社会因素、自然 因素有关。
3、季节性
• 大多数温病发病有季节性。“四时温病”、“时病”。 • 不同季节由于气候特点及变化不同,所形成的温
邪也各不相同:春季,多风热为病;夏季,多暑热为病
;长夏,多湿热为病。
• 不同季节的不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功能活动也 可发生各种影响,造成对某些病邪易感。如: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温热病邪等。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
如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尿黄。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剧内陷生变。
如由肺内陷心包或由卫内陷营血。
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
特点是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趋势,病情轻,病程短,易愈。
9.伏气: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发病于里。
特点是由内外透,亦可里而再里传变。
病情重,病程长,难于速已。
10.温疫:指感受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11.温毒: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具有蕴结壅滞,攻窜流走的致病特点;一指病名,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共性,还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
12.升散疏泄:指向上、向外导致人体腠理疏松、津液外泄。
13.逆传心包:是证的概念,即肺卫之邪不解,患者突然出现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证。
14.燥干清窍:即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的病证。
表现为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等症状。
温病学重点总结
温病学,又称温病理论,是中医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温病。
温病是指由外感邪气侵袭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
以下是温病学的一些重点总结:1. 温病的基本概念:- 温病是指由温邪引起的外感性疾病,包括伤寒、温疫等。
其特点是高热、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病程急骤。
2. 六经辨证:- 温病辨证主要以六经辨证为基础,如阳明病程的证候表现为高热、便秘、脉滑数;太阴病程的证候表现为发热、恶寒、肢冷、脉浮紧等。
3. 四诊合参:- 温病辨证主要依据四诊合参,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面色、听其言语、了解发热情况、询问病史,以及切诊脉象等,综合分析得出病情的辨证结果。
4. 阴阳学说:- 温病学中阴阳学说占有重要地位。
阳明病程的发热表现为阳气外扰,表现为实证;太阴病程的表现为阴寒内郁,表现为虚证。
阴阳失调是温病发展的重要因素。
5. 温病治疗原则:- 温病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清热、宣散、祛风、解毒等,具体的治疗方案根据病程、证候和体质等因素来确定。
6. 方剂应用:- 温病治疗常采用一些经典方剂,如麻杏石甘汤、桂枝汤、葛根汤等。
这些方剂在温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配和运用。
7. 病程演变:- 温病的病程演变常常经历表里两经的过程,即从表证发展到里证,有时还会有寒热互作、热邪独行等情况。
理解病程演变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动态。
8. 预后与并发症:- 温病的预后与并发症常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关。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防止病情向深部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温病的深入研究,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治疗经验。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综合考虑六经辨证、四诊合参等方面的因素。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温病学是一门临床学科,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
温病是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由外感温邪引起,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
温邪是一类具有温热性质的外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温热病邪等。
热象是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如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尿黄。
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逆传是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剧内陷生变,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新感是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趋势,病情轻,病程短,易愈。
伏气是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发病于里,由内外透,亦可里而再里传变,病情重,病程长,难于速愈。
温疫是指感受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温毒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具有蕴结壅滞,攻窜流走的致病特点;一指病名,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共性,还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
升散疏泄指向上、向外导致人体腠理疏松、津液外泄。
逆传心包是证的概念,即肺卫之邪不解,患者突然出现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证。
燥干清窍即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的病证,表现为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等症状。
疫气是一种物质性的致病因子,是微生物的雏形,是温一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上受指邪从口鼻而入。
透营转气是治法概念,清泻营热的药物中,加入清轻透泄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使营分邪热出气分而解阴。
水不涵木表示虚不能滋养肝脉。
瘛瘲是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的病症。
20.心中憺憺大动:指由于阴液亏损导致的身体空虚颤动的现象。
21.顺传:温病从上焦传至中焦,再由手太阴经传至足阳明经,这种传递方式被称为顺传。
其特点是病邪以脏腑为传递途径,正气逐渐驱散病邪,病情趋于缓解,预后较好。
22.寒起热伏:温病中发热恶寒交替出现,是因为病邪在三焦留存形成的热象。
温病学课件:温病的概念
《素问·热论篇》: “今夫热病者,皆 伤寒之类也。”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凡由外邪引起的急性热
病都可称为伤寒。
风寒性质——伤寒、中风 温热性质——温病(热病、湿温)
《难经·五十八 难》:“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 有湿温,有热病, 有温病。”
狭义伤寒——五种病之一,为感受风寒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温病与广义伤寒——从属关系 温病与狭义伤寒——并列关系
流行性乙型脑炎——夏暑季节
多在7-9月之间流行。 传染源为病人和动物(猪、牛、羊、马、狗、鸡等),通过蚊子 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而发病。
登革热——夏秋季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给人类。
地域性
由于气候环境不同,人体体质、生活习惯、 卫生条件等差异,温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 地区特点。 如:登革热——东南沿海一带 流行性出血热——长江中下游、西北 波状热——牧区
吴又可《温疫论》:“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但一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某些寄生虫病却不 属温病,而一些病虽然无传染性如大叶性肺炎、中暑、 某些自身免疫病等可归温病范畴。 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
流行性
▼大部分温病可在人群中造成流行。 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流毒 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并非截然分开,可交叉出现)
温病的范围
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以外 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
温病的分类
1、以季节主气分:春温、冬病、伏气温病 3、以传染性大小分:温疫、四时温病 4、以证候性质分:温热类、湿热类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温病学:指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
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指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瘟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传于胃而直接传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过程,是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动:心跳迅速而有空虚感。
瘛瘲:瘛,屈曲;瘲,弛张;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证候表现。
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不可一味地清营养阴,而应在其中辅以清气之品,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白㾦:指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日脯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脯,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点。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熱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时感体温升高。
战汗:指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
神昏谵语往往并见,故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着。
神志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或时有谵语,呼之能应。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厥,一般包括昏厥和肢厥,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肘膝。
燥干清窍:是气分的一个特殊病证。
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引起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的病证,俗称上火。
内闭外脱:邪气内闭,气机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可出现正气外脱。
暑瘵(zhai):是暑热毒邪入血分,壅积于肺,损伤肺络,引起骤然咳嗽,咯血的病证,状如痨瘵,属暑温类证。
风温:指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症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由于燥屎与邪热搏结与肠道,肠道液体从燥屎孔隙中渗下流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温病的传染是指大多数病种而言,也有少数温病并 不具有传染性,如夏季中暑;还有一些感染性疾病 传染性很小,如大叶性肺炎等。
② 各种温病传染性的强弱有很大差异,有的具有强烈 的传染性,有的则传染性较小;这主要取决于温邪 的性质、毒力和人体正气的强弱。
③ 温病虽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但也并不是所有传 染病都属于温病范围,如狂犬病、破伤风和多数寄 生虫病等传染病,因不具有温病的基本特征,故不 属温病范围。
三、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 温病的范围:外感热病中,除外感 风寒性质的急性外感热病几乎都属 于温病范畴。
• 温病的分类:目的在于执简驭繁, 有利于温病的学习与研究,有利于 辨证与治疗。
温病的范围: 哪些西医疾病可归温病范畴?
➢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
➢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 病
➢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 (非感染性的)
2、流行性
• 大部分温病可在人群中造成流行。
• “天行”、“时行” • 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
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 偏着一家。”
• 流行程度与病邪传染性、社会因素、自然 因素有关。
3、季节性
• 大多数温病发病有季节性。“四时温病”、“时病”。 • 不同季节由于气候特点及变化不同,所形成的温
•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 问大小,病状相似”。
• 《诸病源候论》“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 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
• 吴又可:“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 西医学中的许多急性传染病,凡符合温病 基本特点的,即属于温病范围。
• 关于温病的传染性,有几点需要明确:
• 由此可见,温病不能等同于西医学中的传 染病。
4、地域性
• 由于气候环境不同,人体体质、生活习惯、卫生 条件等差异,温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地区特点。
•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指出了东南沿海等地湿热性疾病较多。
• 陈平伯:“东南地卑水湿,湿热之伤人独甚”。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1、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有明显的 阶段性,有卫气营血或上中下三焦 等阶段。
3、易化燥伤阴
• 化燥伤阴是指温病过程中由于热邪损伤阴液而出现的 一系列干燥征象的病理特征。
• 正如吴鞠通说:“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
• 病在上焦多伤肺阴,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干咳无痰, 或有少许粘痰;
• 病在中焦多伤胃阴,症见口渴欲饮,食少,舌绛光亮 如镜;
• 病邪深入下焦多伤肝肾之阴,症见低热,神倦,颧赤,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甚而手足瘛,舌干绛而痿等。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
[目的要求]
✓熟悉温病的概念 ✓掌握温病的特点——本章重点 ✓了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一、温病的概念
• 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 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 性外感热病。
温病
病因—— 温邪 内涵 主症—发热及热象偏重
病机特点—易化燥伤阴 外延—— 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 温病起病急骤是区别于内科杂病中的许多慢性疾病的 主要依据之一。
• 温病一旦发生,即有病邪传变的可能,温邪传变速度 一般较快,有相应的复杂多样的证候变化。
• 温病中有极少数疾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如湿温), 这只是与温病中的其它疾病相比较而言,还不能与内 科杂病中的慢性病发病和变化缓慢相等同。
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温病主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感染性疾 病(包括急性传染病) 。
二、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地域性 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1、 温邪范围:
温邪的特异性质有三: ①是一种外邪,从外侵 犯人体 ②性质属热 ③不同的温邪多有特定 的侵犯人体的途径和病 变的部位
2、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前期多以 机体功能失常为主,后期则以实质 损害为明显。
(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1、急: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2、热: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3、伤津:易化燥伤阴。 4、险(变):易出现险恶证候(易
内陷生变)
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 所谓起病急骤,是指患者有较确切的回答近期发病时 日。
4、易内陷生变
• 由于温邪传变迅速,所以病程中常因邪热炽盛, 正不敌邪而导致邪热深陷于里,犯及营血和心、 肝、肾等重要脏腑,从而出现斑疹、动风、动血、 闭窍等险恶证候。
• 斑疹、衄血、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病 证是热陷血分,迫血妄行所致。
• 神昏是邪热内闭心包的结果; • 手足抽搐是邪陷肝经,热盛动风的表现。
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
• 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 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 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和登革出血 热、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霍 乱、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 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 病、疟疾等。
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 • 如,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感染性休
• 发热是温病的主症,是温病最基本、最主要的临床表 现。
• 初起表热证,继呈里热证,后期虚热证。 • 但不同的温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其特殊的发热类型,
辨别这些热型,对于疾病的诊断、证候的辨别十分重 要。(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身热不扬\发 热夜甚\夜热早凉\低热)
• “热象”偏重: 如口渴、心烦、溲赤、舌红、苔黄、脉 数等。
邪也各不相同:春季,多风热为病;夏季,多暑热为病
;长夏,多湿热为病。
• 不同季节的不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功能活动也 可发生各种影响,造成对某些病邪易感。如:
冬春季节肺卫功能比较低下,故容易导致风热病邪侵犯 肺卫,病变以上焦为主;
夏秋季节热盛湿重,人体脾胃功能呆滞,易导致湿热病 邪侵犯脾胃,病变以中焦为主。
风热 暑热 湿热 燥热 温热病邪 温毒 疠气
……
2、温邪的特异性:
①从外侵袭人体——外感性 ②温热性质显著——温热性 ③易于消耗人体阴津——伤津性 ④不同的温邪大多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
—侵犯部位的特异性 ⑤致病与时令季节密切相关——季节性
(二)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地域性
1、传染性:大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