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理生态学
作物与生态环境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机制与限制方式
1. 作用机制 (1)主次效应:早稻烂秧,低温为主。 (2)交互作用效应:水、肥累加效应。 (3)a直接作用:光、温、水、肥等。 b间接作用:纬度、海拔、地形等。 (4)作用的阶段性。
2018/12/9 6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机制与限制方式
2. 限制方式 (1)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2)谢尔福耐性定律 (3)报酬递减律
2. 同一生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 范围不同。(生殖生长阶段要求最严格;对 光周期严格的作物或品种,只在光周期感应 期内有严格要求,在其它发育阶段没有严格 要求。)
2018/12/9 10
(2)谢尔福耐性定律
3.由于生态因子的互作,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
于最适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 耐性范围缩小。 4.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宽的品种,其分布范 围广。
难点:光照和CO2对作物的影响
2018/12/9
2
第一节 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
一、作物的生态因子 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三、作物生长的环境调节
2018/12/9
3
一、 作物的生态因子
(一)概念
作物的生态环境:与作物生长发育 相关的所有环境因子的总称。 作物的生态因子:构成作物生态环 境的成分。
20
光合速率 μmol.m-2.s-1 A O D
B
C
光强/μmol.m-2.s-1
图5-5 光照—光合曲线模式图
2018/12/9 21
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
光补偿点(compensation point): 随着光强的增高 ,光合速率相应提高,当达 到某一速率时,叶片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净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saturation point): 开始达到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光强。 在一定范围内(低光强区),光合速率随光强 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超过一定光强后,光合 速率增加边慢;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光合速率 不在随光强增加而增加,呈现光饱和现象。
植物农学中的作物生理与生态研究
植物农学中的作物生理与生态研究植物农学是研究农作物种植与管理技术的学科,其中作物生理与生态研究是其重要的分支。
作物生理与生态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以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为优化作物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植物农学中的作物生理与生态研究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作物生理与生态研究的重要性作物生理与生态研究对于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对作物生长与发育过程的深入了解,可以掌握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与生育期需求,进而优化种植措施和管理方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
其次,作物生理与生态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作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制定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与浪费。
因此,作物生理与生态研究对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作物生理与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作物生理与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作物生长与发育过程:研究作物从种子萌发到成熟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运输、生长调节等生理过程。
通过对作物生长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特点和生理需求,为合理施肥、浇水和病虫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 作物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研究作物与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优劣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作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响应机制,有助于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3. 作物品质与产量调控:研究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形成机理以及调控方法。
通过探索光合作用、营养元素吸收与转运、激素调控等关键环节,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供技术支撑。
4. 作物农艺措施优化:研究不同农艺措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灌溉、施肥、植保措施等的效果,探索最佳的农艺措施组合,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益。
三、作物生理与生态研究的方法作物生理与生态研究采用多种方法来实现研究目的。
植物生态学重点
植物生态学重点植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植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受到物理和生物环境梯度的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以下是植物生态学的重点内容:1、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植物种群的分布、数量、动态和遗传特征。
了解种群生态学有助于理解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如何应对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等全球变化。
2、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
理解群落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如何与其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预测和管理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群落。
3、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有助于我们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以及如何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
4、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生态学有深远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家正在努力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繁殖和分布,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减轻其影响。
5、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是植物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专注于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保护生物学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何保护濒危物种、生态系统,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6、环境修复:环境修复是植物生态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包括土壤修复、水体修复和大气修复等。
通过使用植物和微生物修复技术,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7、入侵生物学:入侵生物学研究入侵物种的生态学和进化过程,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入侵物种的扩散。
入侵生物学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何管理和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以保护本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8、土壤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研究土壤中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变化规律,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和水的关系等。
了解土壤生态学有助于我们了解土壤的健康和生产力,以及如何保护和维护土壤生态系统。
9、水体生态学:水体生态学研究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变化规律,包括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水体污染等。
了解水体生态学有助于我们了解水体的健康和生产力,以及如何保护和维护水生生态系统。
植物生理生态学
浙江大学
陈进红
17
第三节 植物生理生态学在国内 的发展
1920-1960
始于20世纪20年代:
涉及植物生长发育与土壤理化性状、水分、养分的关系
代表性工作:
钱崇澍(1883-1965):钡、锶及铈对水绵的特殊作用(Chien & Osterhout,1917)
植物在温室气体浓度上升造成的全球变暖和由它带来的各种全球变化中的生理生态响应植物适应和进化的机理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光温水气养分等多种环境因子对植物影响的及相互作用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植物的抗逆性潜能和植物生长过程的自动监测动态模拟特殊生境下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浙江大学陈进红11当前的研究热点区域或全球碳循环植物或生态系统对co2浓度升高的生理生态响应逆境胁迫下的植物生理生态响应高温与低温强光紫外辐射盐胁迫第二节植物生理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阶段浙江大学陈进红13思辨方法和准实验方法阶段公元前1750中国
Pfeffer(1900)等在植物与环境观察与描述的基础上,出版了第一部《植物 生理学》,内容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质的分配、水 分关系、矿质营养、氮同化、植物与环境关系等。有些观点影响至今。
观察法的缺陷:
只能得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对时过境迁的现象无法自发重现
只能得到事物综合的表现现象,无法了解原因
浙江大学
陈进红
7
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基本机制 植物的生命过程 环境因素影响下的植物代谢作用和
能量转换 有机体适应环境因子变化的能力
浙江大学
陈进红
8
学科定位
研究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学科 宏观与微观生物学研究的结合点 个体水平以下研究结果的证明和理解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作物生理学》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一作物生理学1.比较分析环境因子对禾谷类作物籽粒淀粉合成和蛋白质积累的影响及其异同点。
1、地域禾谷类作物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在同一经度上由北向南每推进10。
,籽粒中蛋白质平均提高4.5%,淀粉含量平均降低0.5%。
而在同一纬度上由西向东推进40。
,蛋白质含量提高了5.47%。
低温和长昼减慢了淀粉的生物合成。
2、温度温度对禾谷类作物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主要是指气温。
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籽粒蛋白质含量均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加。
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抽穗至成熟期间的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
多数研究认为,水稻籽粒成熟期间的温度(无论是气温还是水温)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有研究表明,在22〜31。
C的温度范围内,随着平均温度的升高,低直链淀粉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下降,但中等和高直链淀粉品种,直链淀粉含量未改变.3、水分小麦、水稻、豆类及油料作物等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随降水量增加、土壤水分增多而减少。
水分不足条件下,含量提高可能与籽粒缩小有关。
4、养分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
磷钾肥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是间接的。
与氮代谢有关,施用适量磷钾肥有助于氮肥发挥作用,氮磷钾配合施用,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增加,蛋白质总量提高近1倍。
施肥可以提高籽粒中蛋白质含量,但蛋白质的生物价值却有所降低.此外,硫能提高蛋白质含量,改善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施用钾肥和磷肥有利于子粒淀粉含量的提高,氮肥能引起淀粉含量的下降。
4、病虫害病、虫危害均使使子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下降。
2.以某一作物为例,分析其源库特征与栽培对策.玉米“源”、“库”、“流”是玉米产量构成的三大因素.只有当作物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达到源足、库大、流畅的要求时,才可能获得高产。
实际上,源、流、库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时可以相互代替.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作物在正常生长情况下,源与库的大小和强度是协调的,否则,若有较多的同化物而无较大的贮存库,或者有较大的贮存库而无较多的同化物,均不能高产。
作物生态学试题参考答案
作物生态学试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作物生态型:同种作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或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了形态、生理功能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2.PAR:是光合有效辐射的简称,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的有效光谱成分(400-700nm)的辐射量,约占太阳总辐射的50%左右。
3.GDD:为有效积温的简称,作物某一发育时期或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大于生长下限温度(B)的日平均温度(Tday)与生长下限温度之差的总和。
4.光温生产力:作物生理状况处于最佳、水肥供应充足、无病虫草害时,只由光温条件所决定的作物生产力。
受作物遗传特性限制,又叫生理生产潜力。
5.VPD:是饱和水汽压亏缺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之间的差值,它表示的是实际空气距离饱和状态的程度。
VPD越大,蒸腾速率越大,是合理灌溉的参考因素。
6-作物水分利用率:作物消耗单位水量生产的总干物质量,单位:KG/(hamm)。
7.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中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即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间的土壤含水量。
8.农田潜在蒸散:指农田土壤水分供应充足,作物处于最佳生理状态时,封行作物田块的蒸散量。
其大小只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辐射能的多少和空气的干燥程度及风速)。
9.土壤养分平衡:土壤中养分(主要是N、P、K)的收入与支出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10作物生长的最小养分浓度: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其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限制。
当作物对养分吸收量超过一定量时,产量随养分吸收量的增加而增加的速度减缓并逐渐趋于零。
此时养分在作物中达到饱和(最大养分含量),养分不再是产量限制因子,为作物生长的最小养分浓度。
二、问答题1.试述有效积温对作物发育速率的预测指标有何优缺点?答:优点:用有效积温预测作物的发育速率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
在实际生产中,特别是大田作物生产中或可控温室中环境温度处于作物最适宜以下时(此时作物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线性关系),有效积温法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预测作物生育期的方法。
作物栽培生理
收后种子的生物学特点1、种皮较疏松,孔隙增多。
2、酶类钝化。
3、RNA水解酶类增加。
4、长寿命mRNA和酶原形成。
5、解偶联呼吸。
酶类钝化的原因:1、底物减少,酶与底物隔离;2、酸度增加;3、离子浓度增加。
种子后熟中的生理生化特点1、低分子的可溶性物质继续合成高分子的贮藏物质2、种子含水量降低,自由水显著减少,种子硬度提高。
3、种子酸度或酸价降低,油质种子中的脂类物质进一步转化为中性脂肪。
4、种子内酶的活性降低。
5、种子的发芽率增高。
出汗的原因2、种子内部发生生理生化过程。
种子表面凝结水分这一现象原因:致,即水分是种子生理活动的产物。
2、“结露”,这是环境条件直接造成的。
种子后熟中贮藏物质的变化1、酶活性的变化。
2、主要化合物的变化。
3、维生素的变化。
维生素C丧失,维生素A稳定。
种子吸水过程1、迅速吸水过程。
2、水分吸收的滞后过程3、胚根伸长阶段。
死种子与活种子吸水差别死种子的吸水特点和活种子的吸水情况不同,前者不仅没有第二阶段的吸水过程,而且通常还存在水肿再现。
死种子吸水时,由于产生水肿,体积的增加比活种子快些,以致死种子和活种子体积的差异非常显著。
出苗分为子叶出土型和子叶留土型。
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内因3、种子的寿命和衰老。
外因:水分;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仓虫和微生物。
作物群体自动调节基本特点:1、一定的时间性;2、群体的稳定性和个体的变异性;3、一定的顺序性;4、调节能力与生活力有关;5、一定的限度。
种子发芽力一般是以发芽势和发芽率表示,发芽力变化分三种情况:(1)随种子发育而逐渐提高,即愈成熟的种子,发芽势愈强,发芽率愈高。
(2)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发芽力虽然也随成熟而提高,但其最高的时期却不是完熟期而在此以前,发芽力呈现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趋势。
(3)种子在整个母株上的生长阶段都不具有发芽力,甚至成熟收获后也不能发芽。
种子的休眠类型1、种胚尚未成熟。
2、种子尚未完成后熟。
3、种皮的障碍。
作物生理生态期末部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作物生理生态学:是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
研究生态因子和作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即生态学与生理学的结合。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如营养、热量、水分、地形、气候等),称为生态因子。
作物对环境响应的三基点:作物在每个生态因子轴上都有一个能够生存的范围,在此范围内系统能够耐受的极限,分别为最高点和最低点,中间有最适宜于生命活动的最适点,这三点合称为作物对环境响应的三基点。
生态幅:从最低点到最高点之间的跨度称为生态幅。
生态位:某种作物在某个因子梯度上的生态幅实际上也是该作物的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能够为某一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但群落中有竞争对手存在时,其实际栖息的空间要小得多,称为实际生态位。
胁迫:在资源利用上,系统适宜区之外到最低或最高点之间的区间称为耐受区,此时作物要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即胁迫。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植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植物衰退甚至不能生存,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的辐射线。
光补偿点: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真正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这时植物既不吸收CO2,也不释放CO2,这里光强成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限度后,光照强度虽然继续增加,光合速率也不增高,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叶片功能期:当叶片长至面积和厚度最大时,通常光合速率也达到最大值。
通常将叶片充分展开后光合速率维持较高水平的时期,称为叶片功能期,处于功能期的叶叫功能叶。
光抑制:光能过剩导致光合速率降低的现象称为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现象。
光合诱导期:从照光开始至光合速率达到稳定水平的这段时间,称为“光合滞后期”或称光合诱导期。
作物领域(095101)
作物领域(095101)一、学科简介作物学是整个农业科学的核心,是农业发展的战略基础学科。
作物学科涵及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作物生理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种子学等分支学科。
作物科学的任务是研究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育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实现良种化、种子标准化;同时揭示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关系,采取相应的耕作、栽培、管理技术,将良种的增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
宁夏大学作物学学科是一个有50多年深厚积淀的具有明显西北区域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
多年来,学科紧紧围绕两大特色农区(绿洲和干旱)和作物抗逆生存(旱、冷、薄、蚀、盐)等现实条件,结合区域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与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在西北特色农作物(春小麦、早粳稻、枸杞、特色中药材等)的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生态生理、农作制度理论与技术、作物遗传育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逐步凝练成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作物逆境生态生理、区域农作制、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创新利用4个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有明显学科专长和特色研究领域的学科方向。
二、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作物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西北特色农作物(春小麦、早粳稻、枸杞、特色中药材、小杂粮等)的高产栽培、遗传特性与新品种选育、作物逆境生理、绿洲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和旱区保护性耕作体系、作物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作物生产与管理、种子生产与管理、区域农业规划与设计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1)作物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作物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作物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的研究或开发、推广、管理和农村发展工作。
作物生态学概论
作物生态研究在作物生产管理应用上,主要将上述基 础性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系统调控和管理技术优化上,
以作物生长发育调控为基本出发点,实现“技术-环境
-生物”间的高度协调和统一,从而达到作物生产优质、 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系 统 演 变
系 统 生 产 力 与 可 持 续 性
高生产力可持续的 农田生态系统
至20世纪80年代已形成自成体系的课程内容和学科。
我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生态研究,重 点是围绕作物生态适应性及品种生态适宜性开展研究; 20世纪70-80年代,侯学煜、高亮之等在作物气候生态、作物种 植区划等方面所开展的大量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物生产系统模型模拟、作物逆境生理生态 的研究不断深入。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作物生态学研究中的深入应用,作物生 长、调节过程的分子生态机理研究成为热点。
栽培管理、灌溉施肥、市场经济…)
作物生态研究涉及不同的尺度水平,从分子、细胞、组
织、器官、个体到种群、群落甚至生态系统等都可以开
展有关研究,但核心是探讨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对 环境因素的与调控途径。
作物生态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尺度上涵盖了作物生产生
态学、作物生理生态学、作物分子生态学等多个层次.
我国农业院校于1984年将作物生态学正是列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
学专业硕士学位课。
• 作物生态研究对象不是自然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 与环境都是受人类干预的。科技进步的实质就体现在 人类对生物与环境的改良及调控水平的提高。
自然环境
(光、温、水、土、气)
作物
人工环境
(技术进步、人工投入、农作制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10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101)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硕士研究生: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学科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身心健康,吃苦耐劳,勤奋工作。
二、研究方向本学科主要以作物(尤其是热带作物)为研究对象,在以下3个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
1、作物栽培生理生态:主要研究群体结构、环境条件和营养状况对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光合生理、水分生理、营养生理、逆境生理等研究,揭示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与机理。
2、作物栽培技术:主要研究热带北缘地区的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栽培技术及其生产模式。
3、土壤肥力与养分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热带土壤肥力特征及可持续利用,热带地区土壤培肥的机理和措施,栽培作物的营养规律与需肥特性,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的养分综合管理技术。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个别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培养计划者,须按规定提出延长学习年限的书面报告,经研究生处批准,可适当延长,但在学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
延长学习期间的一切费用自理。
四、培养方式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全日制培养方式。
2、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以及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在培养过程中,导师(组)起主导作用,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在保证基本培养目标及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26学分(不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其中学位课18学分。
《作物生理生态学》课件
通过选择具有强抗旱性的种质 资源,进行遗传改良和育种,
培育抗旱性强的新品种。
抗寒性
抗寒性定义
作物在低温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和发育的能力。
抗寒性评价方法
通过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测定临界低温、分析生 理生化指标等手段来评估作物的抗寒性。
ABCD
抗寒性机制
作物通过调节细胞内渗透物质、增加膜脂不饱和 度、降低冰点温度等方式来适应低温环境。
产量形成过程
作物产量形成是一个复杂 的过程,涉及到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物质积累与 分配等生理生态学过程。
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的产量由单位面积上 的株数、每株的叶片数、 每叶的面积和叶重等构成 。
作物品质形成
品质定义
01
作物品质是指作物的营养价值、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等,是衡
量作物优劣的重要指标。
品质形成过程
抗盐性育种
通过选择具有强抗盐性的种质资源, 进行遗传改良和育种,培育抗盐性强 的新品种。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的能量来源。
不同作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合理配 置光照资源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 质。
光照强度、光质和光照时间对作物的 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光照不足会导致作物生长受阻,光合 作用效率降低,而光照过强则可能引 起光抑制和光氧化损伤。
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为作物提供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等必需的生长 条件。
02
作物生理学基础
作物光合作用
总结词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化 为化学能的过程,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 基础。
VS
详细描述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 化学能的过程,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它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转化和利用 等过程,以及二氧化碳的固定和氧气的释 放等反应。光合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植物提供能量, 还为植物提供合成有机物的原料。
作物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作物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作物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1. 概述作物学是研究植物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等方面的学科。
作物是指人类用来获得食物、纤维、能源和药物等物质的植物。
作物学主要关注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方式和管理方法,以及作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作物学的重要性作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实现粮食安全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作物学为人类提供了关于种植作物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作物学的研究内容作物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作物的遗传、生理、生态、栽培、育种、贮藏与加工等方面。
在作物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作物的生长周期、形态特征、生理代谢、养分需求和生物防御机制等基本知识。
通过研究作物的遗传变异和品种改良,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作物学还涉及到作物与其他生物、土壤、气候和农田管理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4. 作物学的研究方法作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模型模拟等。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确定作物对不同因素的响应规律,探究作物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的机制。
调查研究可以了解作物分布、种植结构和农民的栽培技术等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模型模拟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变化,预测和优化农业生产。
5. 作物学的前沿领域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作物学的研究正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基因编辑技术使得作物品种改良更加精准和高效。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和预测作物生长和产量变化。
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手段,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和逆境适应能力的新品种。
总结回顾:作物学作为研究植物作物的重要学科,在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涉及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方式和管理方法等内容,以及作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作物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模型模拟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深入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机制和生态特性。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题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题1、解释下列缩写SPAC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WU水分利用效率;RuBP核酮糖二磷酸;Rubisco 1,5- 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LSP光饱和点;LCP光补偿点;PAR光合有效辐射;P净光合速率;P max最大净光合效率;G植物:在光合作用碳固定过程中,最初固定的有机分子均含有3个碳原子,称之为CO同化的C3途径,而具有C3途径的植物称为C3植物;G植物:在光合作用碳固定过程中,所固定的最初产物是4碳化合物(草酰乙酸),故称G途径,具有G途径或以此途径为主的植物称为G植物。
2、植物气体交换的测定主要能解决什么生态问题?气体交换参数包括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测定这些参数主要能解决以下生态问题:1)研究植物的进化与生态适应。
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是植物种的特征,更是植物功能型的特征,不同的植物以及不同生境下生长的同种植物具有不同的气体交换特征;2)判断植物的光合碳同化途径。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CO的途径主要有G、C4和CAM它们在P max C(胞间CQ浓度)、光呼吸(C4和CAM S物无)、光合CQ 补偿点和饱和点等光合特征上明显不同。
通过它们的气体交换特征研究及建立判别模型,可以鉴别三类不同光合功能型的植物;3)研究植物的抗逆性及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如盐害、冻害、旱害等引起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另外,大气中的一些污染物质等会引起植物的伤害反应,可通过气体交换研究做出及时诊断;4)遗传育种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的先锋植物筛选。
作物在选种时,那些高光合、低光呼吸、低CO2 补偿点和光补偿点的植物更能够适应不良环境,具有高的生产潜力。
同时相关的蒸腾作用、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等也表现出变化,在遗传育种或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先锋树种选择时,筛选那些具有高光合潜力的植物无疑是十分有力的,对一些特征值的获得需要进行光合作用的研究;5)全球变化中的植物生态学研究。
全球变化主要是由CO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植物对于CO和温度响应就变得十分重要。
作物栽培生理学讲义
作物栽培⽣理学讲义作物栽培⽣理学讲义(2008年9⽉,农学05级、作物⽣产06级试⽤)学时数:农学专业26学时、作物⽣产技术24学时。
共12-13讲。
绪论作物栽培⽣理学是植物⽣理学与作物栽培学相交叉产⽣的边缘学科,是研究与作物栽培有关的⽣理学问题,是作物⾼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之⼀,也是植物⽣理学的分⽀。
作物⽣产是要取得较⾼的群体产量,为此,从作物⾼产优质的实际出发,研究作物群体⽣理问题就有更重要的意义。
经过⼏⼗年的研究与发展,⼀门介于作物栽培学与植物⽣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作物栽培⽣理学已在我国形成并已初步具备了⾃⾝的体系。
将植物⽣理学与作物栽培学结合起来,成为边缘科学,从作物⽣产的实际了发研究⽣理问题,⼜从⽣理学的观点,去分析与解决作物⽣产的实际问题,这就是作物群体⽣理也就是作物栽培⽣理问题。
⼀、作物群体及其⽣理问题对于作物群体的概念,我们都很熟悉。
即指在⼈为操作的耕地上种植的⼀种或⼏种农作物。
所种植的农作物当然是经过⼈⼯培育、具有产量⾼、抗性强、品质优、⽣长发育整齐、熟期⼀致的优良品种。
群体⼤⼩是影响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之⼀。
群体太⼩,⽣物学产量太低,经济产量也很低;群体过⼤,⽥间阴郁,光照不⾜,个体间相互荫蔽,个体⽣长不良。
⽽且在⾼温、⾼湿的情况下,病⾍害严重,产量也较低。
协调个与群体的关系是⼀切栽培技术措施的主要着眼点。
因此,只讲求个体,⽽忽视群体,或只重视群体群体⽽忽略个体,都是不对的。
作物的群体⽣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1.作物群体有其⾃⾝的特性与发育规律,作物⾼产要使群体和个体协调起来。
如群体有⾃我调节能⼒、⽥间光照分布、⽥间⼩⽓候等。
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彼此⽭盾及统⼀控制途径(合理密植),才能为合理群体构建提供⽣理学基础。
2.提⾼群体的光能利⽤率。
从植物⽣理学⾓度来看,总的叶⾯积越⼤,接受光能越多。
但就群体⽽⾔,不会是越⼤越好。
究竟是叶⾯积以多少为宜?受群体结构的制约较⼤。
植物生态学(第三章)(3)
2016/6/25 植物生态学 第三章 生理生态学 水分关系 4
第四节 植物与水的生态关系
一、植物体水分平衡
气孔蒸腾:植物蒸腾失水首先是气孔蒸腾,这是一个扩散过程,用 公式表达:Es = (Ci-Ca) / (ra+rs)。 式中Es 表示气孔蒸腾(克水/cm2每秒);Ci 为叶片内部水汽含量, Ca 为大气中水汽含量(克水/cm3);ra 为边缘阻力,rs为气孔阻力 (秒/cm)。其中边缘阻力主要决定于风速,气孔阻力主要决定于 气孔的张开度。 针叶类植物的气孔下腔常常有蜡质填充物,能有效增加了蒸腾障碍, 因此针叶的最小扩散阻力值是阔叶树的5~10倍,而落叶阔叶树(最 小扩散阻力 2~10 秒 / cm)又比草本植物( 0.3~2 秒 / cm )高。 不同植物调节气孔开度的能力不同。阴生植物和大部分木本植物在 轻微缺水时就能降低气孔开度,甚至主动关闭气孔。而阳生草本植 物只在十分干燥的环境中才会慢慢关闭气孔。
2016/6/25 植物生态学 第三章 生理生态学 水分关系 8
第四节 植物与水的生态关系
二、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甘薯属(Ipomoea),生长在沙丘的Ipomoea pescaprae、中生环境的Ipomoea batatas var. edulis和湿地环境的Ipomoea aquatica,它们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 分生长的最适土壤含水量是不同的。实线-地上部分;虚线-地下部分
植物生态学 第三章 生理生态学 水分关系 3
2016/6/25
第四节 植物与水的生态关系
一、植物体水分平衡
有效节约水分的机制: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有效抵抗水 分散失的能力,如气孔的自动关闭和开启,既能保证叶片内 外的气体交换,又能避免水分过多蒸腾;还有叶子外表覆盖 有蜡质的、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能有效的减少叶片表面的蒸 腾量。 植物体水分状况:植物体水分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经 常的。如空气湿度很大(阴雨连绵和低洼涝湿),根系吸水 可能超过蒸腾量而呈现水分过剩。如果时间很长则可能导致 涝害。反之,如果空气湿度很低,土壤供水又不足,则蒸腾 大于根系吸水,植物体内缺水而萎蔫。如果萎蔫时间不长, 植物还可以恢复,称为暂时萎蔫。如果土壤长期缺水,空气 干燥,使得植物体长期缺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永久萎蔫对植 物生长发育具有很大的危害。
作物生理生态
作物生理生态作物生理生态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它主要关注作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理特性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作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生理生态研究的核心是作物的生理特性。
生理特性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比如,作物的光合作用是作物生长的关键过程,它受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作物的光合作用特性,可以了解作物对不同光照条件的适应能力,为合理调控光照条件提供依据。
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还包括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等。
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环节。
研究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可以了解作物在不同干旱条件下的抗旱能力,为选择抗旱品种和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提供依据。
而研究作物的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可以了解作物对不同土壤养分条件的适应能力,为合理施肥和优化土壤肥力管理提供依据。
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还包括作物的耐盐碱性、耐寒性、抗病虫害能力等。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的胁迫因子的影响,如盐碱土壤、低温和病虫害等。
研究作物的耐盐碱性,可以了解作物在盐碱土壤环境下的生长状况,为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和改良盐碱土壤提供依据。
研究作物的耐寒性,可以了解作物在低温条件下的抗寒能力,为选择耐寒品种和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提供依据。
研究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可以了解作物对不同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为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和制定合理的病虫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是作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适应和生长的重要基础。
通过研究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可以为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作物生理生态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家投身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为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生理生态名词解释1.作物养分效率:作物利用土壤或生长介质中单位有效养分所生产的干物质量或经济产量。
2.潜在产量:作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的产量,或者说,在不受技术限制的情况下某一作物可能达到的产量。
3.旱害:缺水干旱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4.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效光谱成分的辐射量。
5.经济系数:作物经济产量与(地上部)生物量的比值。
6.积温效应:作物在其他生态因子得到满足之后,在一定范围内作物的生长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只有当温度累计到一定总和时,才能完成生长发育周期。
7.光合高值持续期:叶片光合速率维持在最高值的50%以上的时间。
8.维持呼吸:仅为维持生命现象而提供能量的呼吸。
或为既成器官和组织的生存提供所需物质和能量的呼吸。
9.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对作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因子,如光、温、水、气、热、肥等。
10.种子活力:种子在田间状态(非最适条件)下整齐出苗并形成健壮幼苗的能力。
1.水分利用效率:作物消耗1kg水所生产的干物质产量。
6、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作物消耗单位水量所形成的生物学产量或经济产量。
2.最适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生产达最大值时的叶面积指数。
3.湿害: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田间持水量时对旱作物所造成的伤害。
6.土壤肥力:通过土壤溶液和从离子交换复合物中供给作物必需养分的能力。
7.生长呼吸:为作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合成新生物物质及提供能量的呼吸。
8.种子吸胀冷害:干燥种子在低于15℃的条件下快速吸水,造成种子发芽率降低的伤害。
2、低温吸胀冷害:干燥种子在低于15℃的条件下快速吸水可发生低温伤害,造成出芽和生长不良。
9.生态因子:环境中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叶源量:叶片一生中的CO2净同化量。
2.种子活力指数:幼苗大小或干重与发芽指数的乘积。
3.叶面积比率:植株叶面积与总干物质重之比。
4.作物生态系统:以农田为样块、以作物为中心,由作物与其他生物及非生物组分所建立的、按人类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一种人工生态系统。
6.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均温之和。
9.有效积温:日均温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那部分温度之和。
3.叶面积指数:作物群体总叶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
7.叶面积持续期:一段时间内叶面积指数对时间的积分。
9.品种生态型:同种作物因长期异地驯化栽培或经人工选育,在形态、生理和生态性状上产生相对稳定的遗传变异,从而形成新的生态适应类型。
1.作物环境:作物个体或群体以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生活的全部要素的总和。
由作物外部的全部要素组成的整体。
包括自然状态和人工调控状态下的各种环境因素的组合。
2.种子老化:种子的生理机能发生可逆或不可逆衰退、活力和适应能力逐渐降低的过程。
3.比叶重:单位叶面积的重量。
6.作物光能利用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化学能占同一时期入射到该土地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的百分率。
10.作物养分效率:作物利用土壤或生长介质中单位有效养分所生产的干物质量或经济产量。
5、叶绿素含量相对稳定期:叶绿素含量维持最高值的80%以上的天数。
2. 作物生长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总干物质重的增长率。
5. 衰老:指植株或器官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不可逆衰退,导致生命活动自然终止的败坏过程。
2. 相对生长率:指单位时间内单位干物质增长的速率,它反映以初始干重为基础的作物生长效率。
3. 老化:指植株或某器官机能的可逆或不可逆衰退。
5. 群体结构:指生长在田间的作物其种植密度、株行距配置、植株个体大小、叶层排列方式与叶倾角、叶面积指数的消长等。
其中叶面积指数和叶倾角与群体的光能利用和物质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
2、比生长呼吸(Rg):生产1g或1mol产物所进行的呼吸。
3、根长密度:单位体积土壤中所分布的根的总长度。
4、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符合NY/T391的要求,生产过程严格按无公害产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的产品。
2、作物生态学:从个体、群体、农田生态系统的层面研究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依据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科学种植管理,指导作物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5、它感作用:一种植物所释放的化学物质可对他种植物产生抑制或刺激效应的现象。
2、耐性定律:作物对任一生态因子的适应均存在生态、生理上的最小和最大量的界限,超过此界限则危及作物的生存。
3、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符合NY/T391的要求,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基因工程生物及产物、以及其他有害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资,按有机方式生产的,产品质量符合有机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有机产品标志的产品。
4、作物生态型:不同作物因遗传上的差异或同种作物因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而形成适应不同生态环境条件的作物群或品种群。
1、生态因子耐性定律3、混合型冷害2、限制因子定律5、作物感温性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衡量作物体内水分状况的可靠指标是和。
2.作物对缺水最敏感的生理过程是;湿涝对作物伤害的成因,主要是由于造成的直接和间接伤害。
3.作物群体表面粗糙度时,群体蒸腾量大。
4.农田氮素循环的主要驱动力包括作用、作用、作用、作用等。
5.土壤中缺钾常导致水稻植株产生铁毒症状的主要原因是,根系中途径受抑制所致。
6.叶源量与和呈显著的正相关。
7.作物冷害可分为冷害、冷害和冷害三种类型。
8.在高温条件下,作物韧皮部筛管的筛板中形成,堵塞筛孔,导致物流不畅。
9.太阳辐射达到作物群体后,以、和三种形式在农作系统中进行能量交换平衡。
10.与其他作物比较,油菜对、两种矿质营养元素的缺乏反应敏感。
11.作物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是指、和。
12.我国农产品的安全性分类有、和三类。
13.油脂种子在发育的前期,种子中先积累和,在种子快速生长阶段它们的含量则迅速下降,转化为。
1.相对含水量、水势2.生长、缺氧3.大4.矿化、硝化、反硝化、生物固氮5.乙醇酸氧化6.叶面积、光合高值持续期7.延迟性、障碍性、混合性8.胼胝质9.显热、潜热、化学键能10.硼、磷11.生产力、稳定性、可持续性12.常规产品、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13.淀粉、可溶性糖、脂肪1.作物的环境因子,根据其性质可分为因子、因子、因子、因子、因子等五大类。
2.作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结构、结构和结构。
3.农田氮素损失的途径有随输出、淋失、挥发和作用损失等。
4.提高作物养分效率的主要生理途径是增强作物的能力和提高作物的能力。
5.根据春化温度的高低和所需时间的长短,把小麦分为、、、等四种不同生态型。
6.依据作物器官“同伸规律”,水稻主茎叶龄为n时,第节位叶腋可产生分蘖,小麦主茎叶龄为n时,第节位叶腋可产生分蘖。
7.源限制型水稻存在明显的灌浆特性,弱势粒内源激素、和水平低。
8.在作物贮藏器官中,淀粉以形式存在,蛋白质以形式存在,脂肪以形式存在。
9.油菜根系分泌的能力强,可使根际降低,有利于对磷的活化吸收。
10.现代矮秆作物品种的经济系数一般于高秆品种。
1.气候、土壤、地理、生物、人为2.环境与作物的适应、空间、营养3.作物秸秆和农产品、硝酸盐、氨态氮、反硝化4.养分吸收、养分同化5.春性、半冬性、冬性、强冬性6.n-3、n-27.二次(异步)、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8.淀粉粒、蛋白体、油体9.H+、pH10.高1.棉纤维发育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期、期、期、期。
2.油质种子在发育的前期首先积累和,在快速生长阶段其含量迅速下降,转化为。
3.土壤中缺钾常导致水稻植株产生铁毒症状的主要原因是,根系中途径受抑制所致。
4.作物不同生育期对缺水的敏感性,孕穗至抽穗期(或开花坐果期)苗期。
5.作物环境因素根据其自然属性可分为因子、因子、因子、因子和人为因子。
6.一般把叶片的生理年龄划分为期、期和期三个阶段。
7.强势位颖花因先开花,其水平的高峰出现早,有利于细胞的分裂增殖,快速扩大库容。
8.种子的贮藏蛋白主要有、、和等4种类型。
9.作物现代矮秆品种的经济系数一般于高秆品种。
10.油菜根系分泌的能力强,可使根际降低,有利于对磷的活化吸收。
1.纤维细胞分化突起、纤维初生壁延伸、纤维次生壁加厚、捻曲失水2.淀粉、可溶性糖、脂肪3.乙醇酸氧化4. >5.气候、土壤、地理、生物6.形成、成熟、衰老7.内源激素、胚乳8.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9.高10.H+、pH1.作物田间蒸散量(ET)包括和。
2.油菜根系分泌的能力强,可使根际降低,有利于对磷的活化吸收。
3.在过密群体中,作物中下部叶片易黄化、衰老,这与中下部缺乏光,而光所占比例大有关。
4.温度通过影响矿质养分的、根系及原生质粘性和透性等影响作物的养分吸收。
5.一般作物在和、期对淹水敏感。
6.作物的生殖发育具、和等三大基本特性。
7.在作物的贮藏器官中,淀粉以形式存在,蛋白质以形式存在,脂肪以形式存在。
8.叶源量与和呈显著的正相关。
9.棉纤维细胞的停止伸长与细胞中酶和酶的活性提高有关。
10.在喜温作物的生长、代谢与温度关系的阿伦尼乌斯图解中,生长速率在℃时出现一大拐点,这主要是由于低温引起的结构和功能损伤所致;在℃时出现的小拐点,这主要是由于合成速度下降所致。
1.土表直接蒸发量、作物蒸腾失水量 2.H+、pH 3.蓝紫、远红 4.溶解性、活力5.种子发芽、孕穗、开花结果6.基本营养生长性、感温性、感光性7.淀粉粒、蛋白体、油体8.叶面积、光合高值持续期9.生长素氧化、过氧化物10.10~12、生物膜、18、蛋白质1.作物产量是由与所处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2.种子活力常用的直接指标有、及活力指数、冷试验发芽率、种子养料转化率等。
3.在过密群体中,作物中下部叶片易黄化、衰老,这与中下部缺乏光,而光所占比例大有关。
4.温度通过影响矿质养分的,根系及原生质粘性和透性等影响作物的养分吸收。
5.油质种子在发育的前期,种子中首先积累和,在种子快速生长阶段它们的含量则迅速下降,转化为。
6.在生理学上,作物产量的形成取决于、和物质的运转分配等三大基础生理过程。
7.水稻的淹水伤害与淹水时间及、、、有关。
8.叶源量与和呈显著的正相关。
9.棉纤维细胞的停止伸长与细胞壁中酶和酶的活性提高有关。
10.在喜温作物的生长、代谢与温度关系的阿伦尼乌斯图解中,生长速率在℃时出现一大拐点,这主要是由于低温引起的结构和功能损伤所致;在℃时出现的小拐点,这主要是由于合成速度下降所致。
1.遗传潜力、环境 2.发芽势、发芽指数3.蓝紫、远红 4.溶解性、活力 5.淀粉、可溶性糖、脂肪6.光合作用、呼吸代谢7.水温、淹水深度、水浑浊度、水流动性8.叶面积、光合高值持续期9.生长素氧化、过氧化物10. 10-12、生物膜、18、蛋白质1.顶端优势受内源激素和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