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运动生理学习题03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一)填空题1.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组成,神经细胞又称为。
2.神经元的两种特征结构是和。
3.一个神经元通常具有一条细长的圆柱状,将神经元信息传出至另一神经元或效应器。
4.中枢内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称为。
5.神经元依其功能分为三大类:、、。
6.电突触的传递是定型化的快速传递,化学突触的传递则具有性和性。
7.视觉系统中对光敏感、接收光的部位是、。
分别感受视觉和亮光视觉。
8.人体如果缺乏对某一波长光线敏感的视锥细胞,即称之为,要是对某一波长的光线敏感性比正常人弱,则称之为。
9.外膝体是视觉信息传入大脑的中继站,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质的叶。
10.声音刺激的机械能是通过换能作用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来传递声音信息的。
11.听神经第一级传入神经元的轴突全部终止在脑干的核、核和耳蜗前腹核之内。
12.人体对声音的分辨是多层次的,除的作用外,也涉及各级听觉中枢细胞的活动13.声音通过外耳道、、及镫骨底板传到外淋巴后,部分机械能量推动外淋巴从前庭阶经蜗孔及鼓阶到。
14.在声音频率分析中遵循着两个原则,即部位原则和原则。
15.人体对声音强度的编码是随着声音强度的加大,首先是单根听神经神经纤维上放电频率增加;其次是空间上的数目增多。
16.躯体运动由控制和调节。
根据控制情况,习惯上将躯体运动分为和。
17.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按功能可分为和,它们的轴突经脊髓直达所支配肌肉。
18.脊髓是有关躯体信息的传入和传出的。
1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对、尤其是通透性升高而去极化所致。
20.大α运动神经元支配纤维,小α运动神经元支配纤维,γ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纤维。
21.肌梭的主要功能是当它所在的那块肌肉被拉长时,可发放牵拉和变化的信号。
22. 是肌梭内的一种肌纤维,它可分为和。
23.骨骼肌长度的改变与关节的角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感受器是中枢神经系统了解肢体或体段相关位置的结构24.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作用,而肌梭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作用。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课件
小脑
外形
分部
按外形
绒球小结叶
按发生
原小脑
按纤维连系
前庭小脑
功能
维持平衡
半球内侧部+其余小脑蚓 旧小脑 脊髓小脑 调节肌张力
小脑半球外侧部 新小脑 大脑小脑 运动协调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15
小脑对人体运动的调节
• 维持平衡
• 损伤:站立不稳、步态不稳
• 协调肌紧张
• 对肌紧张抑制、易化双重作用
• 协调随意动作
抑制区 4
桥髓 网网 状状 脊脊 髓髓
下
束束
行
性
影
响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Ⅶ Ⅷ层
8
第一节 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神经控制
三、姿势反射 • 概念: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
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 分类: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反射 旋转正负加速度运动反射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 意义:增加骨骼肌收缩力量 骨骼肌轮流交替收缩→轻度持续收缩→维持一定肌张力
• 肌张力产生原因
• 重力对肌肉的轻度牵拉 • 高位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少量冲动→梭内肌纤维→轻度收缩 • γ运动神经元调节梭内肌长度 • γ—环路: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肌梭→同一肌肉α神经元活动→肌肉
收缩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 损伤:肌无力、随意运动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16
第二节 高位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4、6区)功能特点
1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有交叉的性质
2 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其定位安排呈身体的倒影
运动生理学题解
动单位 。 一块肌肉通常有多个运动单位 。γ
控制肌肉活动的 “ 最后公路” 。 一个 α 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 为 一个运 神经元支 配梭内 肌 , 其 功能是 调节肌
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有 α 神经元和 γ
神经元 。α 神经 元直接 支配梭 外肌 , 是
些区域通过网状结构下行系统直接作用脊髓 γ
二 、学习 难点
1 化学性突触的传递机制 。 2 突触前抑制的发生原因及其意义 。
3 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
三 、习题
( 一)填空题 2 神经元的两种特征结构是 经元或效应器 。 1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 和 组成 , 神经细胞又称为 。 。
3 一个神经元通常具有一条细长的圆柱状 4 中枢内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称为 性。 、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一 、学习 要点
和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 。 本章以神经系统基本构件及其功能 为基 础 , 系统 阐述了 神经 系统的 感觉 功能 (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构件与功能 起两部分组成 , 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 、 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进行信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 在结构上神经元由胞体和突
前抑制 。
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 感觉的形成是通过 3 个相互联系的环
42
运动生理学题解
节来实现的 , 即感受器接受刺激 , 并将刺 激的 能量 转变成 相应 的神经 冲动 ; 神 经冲 形成感觉 。 1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动经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 ; 中枢神经系统对传入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 最后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各组织内 部 , 能够 感受 机体内 外环 境变化 的特 殊结
运动生理学教案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3学时
2.视野
❖ 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 点时,该眼所能看到 的范围,称为视野。
❖ 范围:单眼视野的下
方>上方;颞侧>鼻 侧
绿
❖ 白色>黄蓝>红色> 绿色。
❖ 上方约为60~70度、
红 蓝 白
下方80度、左右为
一、 感觉器
(一)感受器的概念
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 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冷、热)
皮肤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压力差、触觉)
外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痛觉)
化学感受器 味觉,嗅觉
感受器
声感受器 听觉
光感受器 视觉
内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肌梭、肌腱 内脏感受器 肺牵张、颈动脉窦感受器、 颈动脉体感受器
100度
❖ 足球运动员的视野范 围最大
3.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双眼视觉 ❖ 概念:两眼同时视物时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 ❖ 特点:
①来自物体同一部位的光线,成像于两侧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经视觉中枢整合后只产生 一个“物体”的感觉。
②双眼视觉视野比单眼视觉大得多。
③双眼视觉能增加对物体距离、三维空间的判 断准确性,形成立体感。
❖ 本体感受器:肌肉、肌腱 和关节囊中有各种各样的 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
❖ 功能:感受肌肉被牵张的 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 伸展的程度,并将这些感 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 统(躯体运动中枢),以 调节骨骼肌的运动。
❖ 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使本体 感受器的机能得到提高.
(一)、肌梭
❖ 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 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运动神经元形态构造示意图
2、神经元结构各部分的功能
树突一般起着接受传入信息,并将它们传向 细胞体的作用; 轴突——神经纤维,主要通路的作用,又称 为神经纤维。 3、神经元的分类以其功能不同可分为: 感觉神经元—将体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由外 周传向中枢; 运动神经元—将信息由中枢传向外周; 中间神经元—介于两类神经元之间。
概念及意义
概念: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是细胞的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是指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
作用: 促使许多神经元同步性放电
电传递的机能意义在于:
第一,由于它传递的速度快,可使很多神经元 产生同步化的活动; 第二,他能耐受阻断化学传导的药物,对温度 变化也不敏感。
(一)神经递质 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随 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陆续在神经系统中发现了大量神经活 性物质。 重要的神经递质有:①乙酰胆碱。最早被鉴定的递质。脊椎 动物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都是以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 脊椎动物副交感神经与效应器之间的递质也是乙酰胆碱,但 有的是兴奋性的(如在消化道),有的是抑制性的(如在心 肌)。②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Ad)、肾上腺素 (Ad)和多巴胺(DA)。交感神经节细胞与效应器之间的接头 是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③5-羟色胺(5-HT)。5-羟色胺 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脑桥的中缝核群中,一般是抑制性的,但 也有兴奋性的。④氨基酸递质。被确定为递质的有谷氨酸 (Glu)、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⑤多肽 类神经活性物质。近年来发现多种分子较小的肽具有神经活 性,神经元中含有一些小肽,虽然还不能肯定它们是递质。
(3)神经肌肉接头与中枢突触的比较
①NM接头传递的单一性,中枢神经元的多元 性; ②脊椎动物骨骼肌终板只接受兴奋性传入,中 枢神经元不仅接受兴奋,也接受抑制性传入; ③参与NM接头的只有Ach,但中枢除ACh外, 还有多种递质参与; ④正常情况下运动N元发出动作电位引起肌肉 收缩是1对1的,但中枢N元本身需同时接受50 个以上由上位兴奋性神经元传来的动作电位的 左右方可致下位神经元产生1个动作电位; ⑤两者相比,中枢突触有高度的可塑性。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102页PPT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运动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三章第四节
1、牵张反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它在运动 中的意义。
2、小脑在控制和调节运动方面行使何功能? 3、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命令是通过哪些途径
实现的?它们分别行使着什么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调控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 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条下行通路完成的。
锥体系下行途径
①皮层脊髓束:皮层运动区→延髓锥体交叉到对侧 →下行→脊髓→躯干、四肢
②皮层脑干束:皮层运动区→脑干→头面部
功能:支配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
起源:锥体外系的皮层起源比较广泛,几乎包 括全部大脑皮层。 下行途径:下行途径复杂。 调控:作用对脊髓反射的控制常是双侧性的。 主要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不同肌群运动。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脊髓运动神经元
一块肌肉通常由若干运动神经元支配。这些神 经元位于脑干或脊髓前角,称为运动神经元池。
运动神经元池
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
大 运动神经元 小 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支配肌纤维的收缩活动, 神经元调节长度和张力
脊髓反射的感觉传入
牵张反射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直线加速运动反射 旋转加速运动反射
状态反射 头部空间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
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全身肌肉张力的重 新调配。
翻正反射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 通过一系
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 射。(视觉、位觉、大脑皮层)
旋转运动反射 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
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称为旋转运动 反射。(位觉)
直线运动反射 人体在主动或被动进行直线加速或减速活动时,
东北师范大学《运动生理学》课件 第3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
2.牵张反射过程
γ运动N元 牵拉伸肌—梭内肌—肌梭敏感性↑—传入冲动↑—
α运动N元—伸肌收缩—剧烈—腱兴奋 抑制N元
二.小脑的功能
(一)古小脑:维持身体平衡。损伤:失平衡 醉汉步态。 绒球小结叶与前庭系统联系。 绒球小结叶→前庭系统→肌肉(平衡) 前庭器官→前庭核→绒球小结叶→前庭核→脊 髓运动N元→肌肉装置 (二)旧小脑:调节肌紧张。损伤:肌无力。 小脑前叶,旧小脑尤其是前叶与肌紧格调节有 关。 (三)新小脑:协调随意运动。损伤:共济失调。 协调障碍。 小脑后叶 小脑半球后叶与皮质脑桥联系。
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大脑皮层的运动区: 中央前回 第II躯体运动区 运动辅助区 支配特征:1、左右交叉节 2、上下倒置 3、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精细程度有 关 (二)锥体系及其功能 锥体系:皮质发出f经皮质脊髓束到达脊髓经皮质脑干 束达脑N运动核。在延髓锥体前交叉下行达脊 髓前角。 功能:发动随意运动、维持肢体运动协调、调节头面 部肌肉运动
肌紧张
腱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
(一)传入N元
根据传递信息
感觉传入N元:接受感受器发出的 传入信息。 运动传入N元:接受大脑皮质、小 脑核、基底核、脑干前庭核发 出的传入信息。
(二)中间N元
1.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数量众多起信息。 定义:接替整合作用的神经元。 2.功能:①接受外周传入信息进行接替(换 元)后整合并传向高级中枢。②整合来自 高位中枢和外周传往返信息,引起运动N 元活动。
三.基底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尾状核 基底核
新纹状体 豆状核 壳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 丘脑底核 红核、黑核
功能:维持随意运动的协调性、控制肌紧张 损伤:1、震颤麻痹:运动↓,肌紧张↑,静止震颤。 原因:黑质多巴胺能使N元受损 2、舞蹈病:不自主活动↑,肌张力↓。 原因:背后纹状体Ach能和r-氨基丁酸能使N元功能 受损。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和神经 营养因子的功能。 2、详细了解视觉、听觉、位觉和本体感觉的基 本结构和功能。 3、掌握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 控机制以及它们的协调配合。
重点与难点:
1、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 体运动的调控 2、大脑皮质对各级中枢功能进 行的整合
(一)脊髓反射
2)静态牵张反射 感受器:肌梭 效应器:慢肌纤维 特点;缓慢牵拉,肌肉缓慢收缩,为多突触反射 意义:维持姿势,对抗重力牵拉
(一)脊髓反射
3)牵张反射过程(环路)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1.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调节肌紧张。 2.去大脑僵直:切断上位脑与脑干的联系,脑干网 状结构易化区功能增强,产生伸肌紧张亢进的状 态。 (二)姿势反射 状态反射、翻正反射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一)定义 突触: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只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 起相接触,接触的部位称为突 触。
突触传递:通常信息从前一个 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这一 信息传递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图3-2突触的结构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二)突触传递 1.电突触传递
2.化学性突触传递
1.电突触传递
第一节 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1.结构:胞体+突起 树突 轴突
2.功能: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 对综合分析发出指令
图3-1神经元
(二)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1、外向电流和电紧张性电流 2、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
(三)神经元信息的传导
神经神经元信息的传导被定义为局限于同一细 胞内的传送或扩布。即细胞的任何一个部位所 产生的冲动,可传播到整个细胞,使细胞其他 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电位的倒转。 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 神经元传导的方式: 1、局部电流方式 2、跳跃式传导
运动生理学3-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以脊髓为中枢形成的初级反射活动,称为脊髓反射。
01
牵张反射
02
屈肌反射
03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牵张反射
概念: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
特点: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在同一块肌肉中
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意义:在于维持身体姿势,增强肌肉力量。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动态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实例:体操运动员的空翻转体,跳水运动中转体及篮球转体过人等动作,都要先转头,再转上半身,然后下半身,使动作优美、协调且迅速。
(2)翻正反射
猫落地时的姿态连续变化图
概念: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 。
直线运动反射
讨论:
实例:在弯道上跑步时,身体向左侧倾斜,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右侧肌张力增加。
去大脑僵直实验: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STEP5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为姿势反射。
状态反射
着地反射 :从高处落下时,四肢伸肌紧张,以四肢伸直、分开姿态着地的一种反射。
这种反射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害处?如果避免或减轻落地时的危险?
01
03
05
02
04
06
(3)旋转运动反射
小脑在运动中的调控作用
小脑对运动的调控作用 调节肌紧张、控制身体平衡、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 小脑损伤时,常见的症状为随意运动障碍,出现运动过度或不足、乏力、方向偏移,失去运动稳定性
【优秀文档】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PPT
翻正反射
•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 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 正反射。
• 在体育运动中,转体、转身等动作是在翻 正反射的基础上完成的。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躯体的基本姿势。 (一)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
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
状态反射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 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 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
。
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态反射有关。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加强。 (一)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一)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姿势反射
静位反射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静位运动反射
旋转运动反射 直线运动反射
பைடு நூலகம்
升降反射 着地反射
• 状态反射在完成一系列运动技能时起重要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
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同时,也能反射性地增加肌肉力量。
作用,如体操中的后手翻、后空翻、跳马 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二、脑干对肌等紧张,和姿势举反射的重调节运动员的发力、短跑运动员起跑 等均与状态反射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 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
迷路紧张反射
概念:头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时,内耳迷路耳 石器官(椭圆囊和球囊)的传入冲动对躯体伸 肌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颈紧张反射
概念:颈部扭曲 颈椎关节、韧带 或肌肉受刺激对 四肢肌肉紧张性 的调节反射。
(4)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的统称。
二、视觉
视觉是机体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 它占所有感觉传入信息的70%以上。 光感受器:包含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是视觉系统中对光敏感、接受光的部 位。 视杆细胞主管暗光;视锥细胞主管亮 光和颜色 实验证明:具有良好色觉的动物存在 三种不同光谱吸收的视锥色素,它们 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最敏感。 说明在光感受器这一水平的颜色信息 是红、绿、蓝三种不同的信号进行编 码的。 色盲:人体缺乏对某一波长光线敏感 的视锥细胞。 色弱:人眼对某一波长光线的敏感性 比正常人弱。
牵张反射的分类
动态牵张反射
快速牵拉肌肉引起 作用:对抗肌肉的拉长 特点:时程较短和产生较 大的肌力。
感受器:肌梭;效应器:快肌纤维
举例:如:膝跳反射
静态牵张反射
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而形成的。 作用:调节肌肉的紧张度,对维持 躯体姿势非常重要 特点:反射活动能持久维持而不易 疲劳。 感受器:肌梭 ;效应器:慢肌纤维
一、运动的脊髓调控
脊髓反射:潜伏期短、
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 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 动。
分类:
1、牵张反射
(1)动态牵张反射 (2)静态牵张反射
2、屈肌反射
牵张反射
概念: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
生反射性收缩
特点: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在同
一块肌肉中
类型:腱反射与肌紧张
意义:维持身体站立姿势,增强
肌肉力量。
神经元
(二)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外向电流和电紧张
当电流施加于神经纤维外 表面时,一方面,电流经 膜外的电解质由阳极流向 阴极,(内向电流,引起 膜的超极化)而到了阴极 处则由膜内流向膜外(外 向电流,引起膜的去极 化)。膜完全是被动的, 这种外加电流对膜只是起 着电容放电的作用,神经 生理学中将这种外加电流 所致的电容统称为电紧张。
受体的功能:识别递质;激活效应器
受体的特征(1)饱和性(受体分子是有限的)
(2)特异性(特定的受体只与特定递质结合)
(3)可逆性
四、神经胶质细胞
形态:
形状多,体积小,数量多,约 神经元6-10倍。
功能:
(1)转运功能:神经元与血管 间代谢物质转运站
(2)参与血脑屏障组成
(3)构成神经纤维髓鞘,具有 绝缘作用。
(4)填补神经元缺损。
(5)参与离子和递质的调节, 胶质细胞还可摄取和贮藏神经 元所释放的递质,需要时重新 释放出来,以调节神经元间的 信息传递过程。
神经胶质 细胞
五、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促进神经生长的、可溶 性蛋白质。
神经营养因子:
促进神经元发育、生长 和维持其活性的因子。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二)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
局部反应是一定强度以上的外向电流导致膜的主动活动, 并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刺激达到阈强度时, 就在这一临界膜电位水平,爆发动作电位 。
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都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只是局部 反应期间,钠离子内流极为有限,还不足以引起动作电 位。
局部反应
刺激
状态反射原理:
头部正常状态改变时,刺激颈肌本体感 受器和迷路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到延 髓,再由延髓支配四肢、躯干肌肉,改变 各部分肌肉紧张程度,使身体姿势改变。
状态反射意义:
① 身体重心不超出支撑面,便于维持平衡 和正常姿势
② 便于人体向着头部转动的方向进行移动。
状态反射规律
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使四肢伸 直,背部挺直。
第一节 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 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组成:
1、细胞体:胞体呈圆形或锥形,
内有核、细胞器以及尼氏体和神经 元纤维 。处理和加工信息。
2、突起 轴突:接受传入信息,并
将它们传向细胞体 树突:将胞体处理、加工过 的信息传出,输向另一个神经元或 效应器。
听觉
适宜频率的声波振动 通过骨膜、听骨链传 到内耳引起听觉感 受器兴奋,这些兴奋 的信号再传导到大脑 听觉中枢就会产生 听觉。 在此过程中有两个关键 问题:一是声音(如何 传递);二是对声音的 分析(频率、强度、音 质等)
位觉
位觉: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 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 觉。
维持身体姿势和平衡的位觉 感受装置是内耳迷路中的前 庭器。
围较大,包括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 脑桥被盖、中脑中央灰质和被盖,直至 丘脑下部。
②抑制区: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
域,范围较小,包括延髓腹内侧部。
(二)脑干对节律性运动的调控
节律性运动:又称形式
化运动,运动一经发起 则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能够自动的、以固定的 模式重复进行。如:行 走、奔跑等。 虽然控制行走的脊髓中 枢具有自动的、协调的 引起伸肌和屈肌运动神 经元节律性传出兴奋的 能力,但是脊髓中枢受 到脑干的中枢运动区的 激活和控制,所以,行 走运动可以随意发动和 终至。
动作电位 产生
(三)神经元信息的传导方式
1、以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对
于无髓鞘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是以 局部电流方式进行的。即:在神经 纤维兴奋区,表现为膜电位的倒转, 而相邻的静息区则仍维持内负外正 的极化状态,于是,兴奋和邻接的 静息区之间将由于电位差而出现局 部电流。
2、跳跃式传导:对于有髓神经纤维,由于其包裹多层高度绝缘的髓鞘,造
中枢:颈脊髓
翻正反射
概念: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 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
(1)在神经元的树突、胞 体和轴突中,最常见的突 触类型是轴突-树突型; 轴突-胞体型;轴突-轴 突型
(2)突触后电位
①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递质 后膜产生去极化效应,所产生的 后电位。
机制: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Na通透性升高产生去极化。
②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递质 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提高后膜 对Cl-通透性,导致突触后膜超极 化。
机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膜对Cl通道开放,造成氯离子内流,引 起突触后膜超极化。
突触后电位总结
三、神经递质与受体
神经递质:化学性突触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物质来完 成的。如脑咖啡、乙酰胆碱等,这些神经递质有的在中枢神经系 统起兴奋作用,有的则是起抑制作用。
受体:是指那些在细胞膜以及细胞浆与细胞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 物质具有识别并与之结合而产生生物效应的大分子。
的结构。
躯体运动:是指人类和高等动物全身和局部的肌肉活动
躯体运动分类:
1、反射性运动:
特点:不受主观意志控制,运动形式固定,反应快捷。如伤害性刺 激引起的快速回缩反应。
2、形式化运动:
特点:此种运动主观意识只控制运动的起始和终至,而运动期间多 可自动完成。如步行、咀嚼、呼吸
3、意向性运动:
特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全过程受主观意识支配,运动形式复杂, 一般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如跳高,需决定方向、选择高度、 运动轨迹、跑动的速度等。
重力及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 的感受器是囊斑。(头部位 置改变 或人体作直线变速运 动开始、停止或突然变速时, 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 , 耳石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 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 冲动传导到前庭神经核,引 起躯干、四肢有关肌紧张的 变化,以维持身体平衡。
位觉
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每个半规 管均有膨大端为壶腹,壶腹壁有壶 腹崎,含有感受性毛细胞的适宜刺 激:旋转正负加速度 当旋转运动开始、停止或突然变速 时,由于内淋巴的惯性作用,使终 帽弯曲,刺激毛细胞而兴奋,冲动 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产生旋转运 动感觉。
成膜电阻不均匀,所以局部电流必须从郎飞结穿出膜并在髓鞘处形成回路,进行 跳跃式传导。
意义:增加神经传导的速度;节省能量。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一)突触:每一个神 经元的轴突末梢只与其 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 起相接触,接触的部位 称为突触。
突触传递:信息从前一 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 胞,这一信息传递过程, 称为突触的传递。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肌紧张:是维持姿势的基础,其反
射活动的初级中枢在脊髓,正常 情况下,经常受到上位中枢的调 控。主要是脑干的网状结构存在 着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进行 者调控。
网状结构:脑干广大区域中,神经
细胞和神经纤维交织在一起呈网 状。
①易化区: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范
前庭反应和前庭稳定性
前庭反应:指前庭器官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
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 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出冷汗等。
前庭功能稳定性: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
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提高前庭器官稳定性的训练方法
主动训练法:主动的选择各种有加速度运动的各种练习 如摇头操,头部依次做左右转动,前后转动,前俯后仰, 左右倾斜,顺时针和逆时针左右旋转。各种动作做1min, 在30秒时休息5秒钟,再接着做,共做5分钟,再重复一 遍,头动的频率是每秒2-4次。除去上述方法外还可进 行体操、滚轮、铁饼、链球和体育舞蹈中的旋转动作。 被动训练法:让人坐在产生加速度变化的器械上,被动 的忍受加速度作用。多选用四柱秋千(产生直线加速度 作用)或电动转椅(产生角加速度)等器械。这种锻炼 方法单调乏味,主观感觉不太好。但优点是刺激强度可 以严格的控制,训练效果较好。 综合训练法:将被动训练法和主动训练法结合进行。一 方面迅速提高前庭机能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能全面提高 人体的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