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校共育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得体会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和接触时间最长的生活环境,孩子最先从父母那儿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家庭教育渗
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教育好孩子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家庭的责任.老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的作用.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和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育人观,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为
孩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缺乏家庭教育的学生容易产生的性格缺陷主要有:
1自卑。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内疚、胆怯、害羞、忧伤、失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道路上再次经历挫折时,则自卑情结很容易被重新唤起。若经常沉浸在这种自卑情结的痛苦之中,就会形成自卑性格。
2孤僻。当恐惧感超过亲近他人的欲望时,就会压抑自己的欲望,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被孤独的阴影笼罩着的儿童,心中充满孤寂、愁苦与被遗弃的感觉,与外界环境就会越来越疏远。
3怯懦。他们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惶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打击等。
4粗暴。家庭教育的缺失,往往使得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缺乏耐心和包容,总是粗暴的对待周围,不懂得与他人交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美满幸福、和谐友爱的家庭,不仅是社会安定的基础,而且也是儿童身心健康的保障。缺乏家庭教育的学生心理发展之所以受到严重的阻遏,直接的原因就是缺乏家庭教育的情感基础和道德规范,学校教育缺少延续,教育效果就大大减弱。
基于讲座内容的几点实施建议:
(一)家长要与教师统一观念
传统教育理念下,家长习惯于把学生的教育工作全权交给学校,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学生的在校状态、心理健康,学生有任何的问题都要找学校和教师问责,失去了作为家长应当承担起的教育职责。这样的教育观念已经被社会证明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已经成为限制学生成长的负面因素。因此,家长应当与学校、教师统一观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亲子关系价值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和引导,尽可能降低负面、消极心理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家长发现孩子有异常的言行举动时,要及时与学校教师联系,做好双方的沟通工作,对比孩子的在校、在家行为,尽早找到孩子的心理问题所在。
(二)加强家校联动活动效果
要想提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家长和学校要保持长久、良好地关系,积极加强双方的联动活动,提高家校共育活动效果。学校要定期举办面向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家长会等形式的家长沟通渠道,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创造机会,为家长提供更加专业、实用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便于家长正确掌握孩子的变化,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发起的有关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辅助计划,都需要家长的支持和辅助,需要家长监督和执行在家的那部分计划,因此,学校方面也要加强与家长方面的沟通和联动,让家长提前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双方配合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正如讲座中所阐述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的参与和支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了教育的"三部曲"。就整个小学阶段来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相对更为关键、突出。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学校教育则是支撑这一起点向更高、更科学方向发展的航标。两者的密切配合,是小学阶段个体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更好地融合社会教育的基础保障,对个体一生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