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实词翻译导学案
文言文实词导学案
![文言文实词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fe4920941ea76e58fa04da.png)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等,是文言文的主要构成内容,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关键。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考试说明”是这样表述的:“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意思就是“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这一要求包含着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考“常见实词”,即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在中学课本中经常涉及的实词,偏僻难懂的实词不在考查范围之内。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说明并不是单纯考查字典中的释义,而是考查这些实词在上下文中体现出来的语境义,要结合上下文作判别,不要死记硬背。
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
其实,很多实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印发资料——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2.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侯史高。
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04浙江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歙州家:定居。
B.君行坏堰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可:符合、适合。
(07浙江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忝:羞辱,有愧于B.自饭期人之浅也期:看待C.畏其敏畏:担忧D.饮酒不衰衰:减退(08浙江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昌初致仕致仕:做官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C.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D.不赏艰难艰难:艰涩牛刀小试1.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
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导学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3d127d844769eae109ed65.png)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导学案一、字形推断法1、想一想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③金就砺.则利。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
2、方法阐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有关;“田”与有关;“石”与有关;“有关;“忄”与有关;“纟”与有关;“饣”与有关;“辶”与有关;“刂”与有关;“王”与有关3、课堂练习①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分析:“造”的义符为“辶”,与有关,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可推断其意为“”。
译文:②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提示诳:欺骗,迷惑)分析:刖,的义符为“刂”,与有关,联系所带宾语“左足”,可推断其意为“”。
译文:③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提示玉人:加工玉石的工匠;璞:没有雕琢加工的玉石)分析:“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有关,据此推断为“”。
译文:二、通假推断法1、想一想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赢粮而景.从。
③秦王方还.柱走。
④卒.起不意。
2、方法阐释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是相近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运用声旁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3、课堂练习①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通;)译文:②众皆伏.泰之义。
(通;)译文:③或至涂.而反。
(通;)译文:三、结构推断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1、想一想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方法阐释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3、课堂练习①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初中七年级文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文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94200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13.png)
初中七年级文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2.初步辨析并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3.正确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学习过程:一、什么是实词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请同学们一起完成:如其言阅十余岁“言”“岁”是________词蒙辞以军中多务及鲁肃过寻阳“辞”“过”是_________词友人便怒曰屠大窘“怒”“窘”是__________词,实词就是这些句中有实际意义的词。
二、实词分类:(一)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1.找出下列例句中的通假字①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②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尊君在不”中的“不”读成“fǒu”,读音相同,所以“不”通“否”,解释为:不;同样《<论语>十二章》中“不亦说乎”中“说”读成“yuè”,所以“说”通“悦”,解释为:愉快。
可见,一般而言,通假字的解释分为两点:①“……”通“……”②解释为:……2.当堂训练,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其人舍然大喜(《穿井得一人》)②对镜帖花黄《木兰诗》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①中“舍”同“释”,解除,消除;②中“帖”同“贴”粘贴;③中“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词性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主要有: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也可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意动和使动等1.名词活用作动词,课堂练习:一狼洞其中:《狼》恐前后受其敌:《狼》“一狼洞其中”中的“洞”本来是名词,解释为“洞穴”,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打洞”;“恐前后受其敌”中的“敌”本来是名词,解释为“敌人”,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攻击”。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学生版)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95e1da4028915f804dc2cd.png)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班别:姓名:组别:学号:范文: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
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
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
石麒为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
崇祯中,起官南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
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①;石麒多所平反。
寻进尚书,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
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
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吏;未至,改吏部尚书。
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
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
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
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
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
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先是,御史刘宗周矢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
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②,石麒以例出之;朗急贿阉人内侍留用。
石麒愤甚,因发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焱乞休。
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
石麒益愤,因力请罢斥,卒引疾去。
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明年嘉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
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
”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
僧真实藏之柜中,逾二旬始殓,颜色如生。
仆祖敏、李升从死。
闽中唐王立,谥“忠襄”。
石麒立朝刚方清介,值权奸用事,郁郁不得志。
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皆拒不应,且疏劾之。
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
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
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①深文:谓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
②物议: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
一、翻译方法指引:1.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文言实词及翻译 导学案
![文言实词及翻译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def5e69e314332396893c5.png)
文言实词及翻译 导学案教学目标: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教学过程:高考真题(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
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
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
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
岁侵,米价翔踊。
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
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
明年召拜户部尚书。
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
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
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
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且尽罢诸不急费。
”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
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
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
”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
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
诏降一级致仕。
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
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
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
瑾诛,复官,致仕。
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B .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
C .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D .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导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fbf93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10.png)
掌握技巧巧译实词——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学习目标】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断实词词义。
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沉“着”(采用推断方法解释加粗划线字):(一)例:1.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击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列子•说符》思考:(1)“素”和“缁”是什么意思?(2)你是用什么巧妙方法推断出来的?(二)试一试:1.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2.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2022年新高考Ⅱ卷《东观汉记》卷十)方法总结:二、落“实”(采用推断方法解释加粗划线字):(一)例:例1: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例2: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②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二)试一试: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
(2021年新高考1卷)2.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021年新高考2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020年新高考1卷)方法总结:三、得“月”(采用推断方法解释加粗划线字):(一)例: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2.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五代史伶官传序》)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文言文翻译指导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指导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17d80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71.png)
一、学习目标1. 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和句式。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二、学习内容(一)文言文翻译原则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 忠于原文,力求准确。
3. 简洁明了,不增不减。
(二)文言文翻译技巧1. 实词翻译:a. 直译:直接翻译词语的表面意义。
b. 意译:根据上下文,翻译词语的深层含义。
c. 换算:将古代度量衡、货币等换算成现代数值。
2. 虚词翻译:a. 根据词性、句式和上下文,确定虚词的意义。
b. 保留虚词的原有用法,如:连词、介词、助词等。
3. 句式翻译:a. 谓语前置: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如:“吾友来矣。
”b. 定语后置: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我马良。
”c. 省略:根据上下文,省略句子中的某些成分。
(三)文言文翻译步骤1. 理解句意:通读全文,理解句子的整体意义。
2. 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3. 翻译实词:根据上下文,确定实词的意义。
4. 翻译虚词:根据词性、句式和上下文,确定虚词的意义。
5. 翻译句子: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力求准确、通顺。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常见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翻译。
(二)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2.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
四、学习方法1. 多阅读文言文,积累词汇和句式。
2. 练习翻译,提高翻译能力。
3. 分析文言文中的难点,寻求解答。
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文言文,进行翻译练习。
2. 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法,总结规律。
3. 收集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制作笔记。
六、学习评价1.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正确回答问题。
2. 作业完成情况:按时完成作业,翻译准确、通顺。
3. 考试成绩:文言文翻译成绩良好。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奠定基础。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导学案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0af091d0d233d4b14e69b2.png)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导学案
主编:许咏梅使用时间:3月23日【教学目标】
1、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积累实词。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因例说法】
第一组
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2、王怒曰:“劓.(.yì)之。
”
4、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
5、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
第二组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
2、失其所与,不知.
3、卒.然临之而不惊
4、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第三组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第四组
1、求全责备.
2、戮.力同心
3、摧枯拉.朽
4、避重就.轻
5、超尘拔.俗
6、不卑不亢.
7、党.同伐异 8、革故鼎.新
第五组
1、左右欲刃.相如
2、项伯杀人,臣活.之
3、(项伯)素善.留侯张良
4、将军披坚.执锐.
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第六组
例1、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
..于一人。
例2、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
“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实词推断导学案
![实词推断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4344f69b89680203d825ee.png)
上帝给我以双脚,于是我奔跑;上帝给人以大脑,于是我思考。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
重难点:
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
一、借助字形推断
1.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2.
人名
1.用“贝”作偏旁的字与______有关
2.用“纟”作偏旁的字与______有关
3.用“月”作偏旁的字与______有关,
4.用“目”作偏旁的字与______有关。
5.用“歹”作偏旁的字与______有关,
二、借助对称结构推断
2.
3.
4.
三、借助语法分析推断
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1.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白吃饭
2.沛公将十万兵攻咸阳率领
3.眼睛
4.派遣
四、借助知识迁移推断
1.
2.
3.
4.属岁歉,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官属请曰:恐无以禁。
(2013年高考广东卷) 5.
五、根据语境推断
1.
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
2.
3.
1.
2.
3.
4.
5.
6.
7.
8.
9.
10.项“左。
”左,乃陷大
泽中。
学生文言实词导学案一
![学生文言实词导学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3f0dc9ccad51f01dc281f184.png)
文言文实词推断导学案一姓名:345结合例句来总结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例1、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伶官传>序》盛字是由和组成的,它是字(造字法角度)据此可以推断盛的意思是驱字是由和组成的,它是字(造字法角度)据此可以推断驱的意思是例2、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粜字是由和组成的,它是字(造字法角度)据此可以推断粜的意思是籴字是由和组成的,它是字(造字法角度)据此可以推断籴的意思是方法总结一:例3、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垣、墙二字相连使用,词义当相同或相近,据此可以推断,“垣”的意思是()例4、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
谙、熟二字相连使用,词义当相同或相近,据此可以推断,“谙”的意思是()例5、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否、泰二字相连使用,词义相反,据此可以推断,“否”的意思是()方法总结二:例6、通五经,贯六艺。
从上下文的看,贯与相对,据此可以推断贯的意思是()例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从上下文的看,族与相对,据此可以推断族的意思是()方法总结三:例8: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依据敝帚自珍可推断“敝”的意思是()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依据成语望而却步可推断“却”的意思是()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依据成语前倨后恭可推断“倨”的意思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依据成语不速之客可推断“速”的意思是()势拔五岳掩赤城依据成语出类拔萃可推断“拔”的意思是()方法总结四:例9、范增数目项王依据语法和成分分析可知,“目”在句中作语,义为()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依据语法和成分分析可知,“辇”在句中作语,义为()奉不可失,敌不可纵依据语法和成分分析可知,“奉”在句中作语,义为()方法总结五:。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ed7820c8d376eeafaa31b0.png)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一。
一词多义(一)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1.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2、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二)指出下列横线词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并举例说明。
1.手足情深,焉能或忘本义:比喻义:2.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比喻义: 3. 草菅人命,纵横乡里本义:比喻义:※ 辨析实词词义的方法① 语境分析法(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例1:“应”的意思推断:A.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B. (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C.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例2: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②结构(对称)分析法翻译下列加横线的词语: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B、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C、“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E、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F、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G、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③语法分析法划分句子成分法,翻译“信”字在各句中意思A、“信义著于四海”B、“烟波微茫信难求。
”C、“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D、“楚王贪而信张仪。
”④联想推断法(联系所学过的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 B.其旁古木数十,不可斧斤斧斤:C.或多惶惧,失去常度度: D.入城,隳池踏田,民怨隳:1二.词类活用导学案(一)名词活用1.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词并解释,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规律和特点。
A:(1)东犬西吠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5)而相如廷叱之 (6)常以身翼蔽沛公 (7)人皆得以隶使之 (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B: 1、嫂蛇行匍伏。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课导学案(带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课导学案(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07a243fe4733687e21aa20.png)
“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复习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文句子翻译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些基本方法【课前导学】一、知识详解:(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基本要求。
“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意,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达”就是要求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语言通畅,没有语病;例如: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凭勇气闻名在诸侯中间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高考要求:在高考中,主要落实在一个“信”字,其次才是一个“达”字,至于“雅”,这是较高要求,有朝此目标努力的意识即可,考试一般不做要求。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必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一一对应译出。
(三)、掌握翻译的一些基本方法。
1、保留:即保留原文中的物品名称、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度量衡单位等,这些不必翻译。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拜相如为上大夫庐陵文天祥2、调整:特殊句式加以调整。
(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判断句)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农具木棍)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贤哉回也:颜回很贤德啊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3、增补:省略句补充完整。
(成名)审谛之,(蟋蟀)短小,(蟋蟀)黑赤色,顿(觉得它)非前物。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4、替换:单音节换成双音节、偏义复词换成句中义、通假字换成句中义、词类活用换成活用后的句中义。
例:吾性不喜华靡: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
昼夜勤作息: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至莫夜月明:到了晚上月亮明亮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帝位控制天下二、课前知识演练有一人形俯捺履行者,居尚书里①。
文言文实词导学案 -
![文言文实词导学案 -](https://img.taocdn.com/s3/m/b389bde4998fcc22bcd10dbc.png)
义了。
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如“口诛笔伐”,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
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靠积累、记忆。
着重记那些和现代汉字,形同、音同而义异的词。
同时可以和含有古代词义的成语相互参证。
如:“走”古义是“小步快跑”,引申为“跑”;“偷”是“勉强”、“凑合”的意思。
这就可以和“走马观花”、“不胫而走”、“苟且偷生”中的“走”和“偷”对照理解。
(二)同形异义除单音词古今异义外,要特别防止古汉语相邻的两个单音节词与同形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混淆。
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初中语实词文翻译教案
![初中语实词文翻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0f854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10.png)
初中语实词文翻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实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中实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做到信、达、雅。
二、教学内容:1. 实词的概念与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
2. 实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其翻译方法。
3. 翻译原则:信、达、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实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的概念与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实词的定义,举例说明各类实词的特点及用法。
3. 实词翻译方法讲解:a. 直接翻译:直接将实词的现代汉语意思带入原文,保持原文的意义。
b. 意译: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意,用现代汉语表达实词的含义。
c. 借代:用现代汉语中的相近概念替换原文中的实词。
d. 省略:根据上下文意,补充省略的实词。
4. 翻译实践:让学生翻译给定的文言文片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翻译方法。
5.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翻译心得,互相学习,提高翻译能力。
6.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翻译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给予鼓励。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文言文翻译作业,检查学生对实词翻译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长期效果:通过阶段性测试,评估学生实词翻译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文言文教材,如《古代汉语》等。
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文言文实词翻译的案例,供学生参考学习。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词教学,让学生掌握各类实词的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实词翻译方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
3. 鼓励学生多阅读文言文,积累词汇,提高语感。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复习导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复习导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83d1dd8524de518974b7d24.png)
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掌握高考常考查的文言实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2.训练解题技巧,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1.了解考纲要求,明确文言实词考点范围;2.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1.根据语境,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2.强化训练,以练促讲,摸索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教学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
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2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除了这些,高考还会涉及一些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或古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文言实词,这些都要靠平时阅读时积累。
还要特别注意与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通假等现象联系理解。
二.一词多义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意义却又是唯一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一词多义的复习,我们主要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有以下这样一些推动方法。
三.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保证四类重要实词的翻译到位导学案[马蹄的话“得实词者,得翻译之天下。
”诚哉斯言!既然如此,就需要把这些成为采分点的实词“拎”出来,想方设法,保证其翻译得准确无误。
该学案试图强化你的实词采分点意识,帮助你解决好四类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和疑难词——翻译到位问题,让你成为一个会临场解决问题的聪明学习者。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大异,字同伯,唐天平节度使汉公之后,十世祖祥避地醴陵,因家焉。
邑有峒寇扰民,官兵致讨,积年弗获,檄大异往治之。
大异以一仆负告身[注]自随,肩舆入贼峒,传呼尉至,贼露刃成列以待,徐谕以祸福,皆伏地叩头,愿改过自新。
留告身为质,偕其渠魁数辈出降。
擢知登闻鼓院,迁大理寺丞,平反冤狱者七。
召对,极言时政得失,迕宰相意,出知澧州。
理宗曰:“是四川死节更生者杨大异耶?论事剀切,有用之材也,何遽出之?”对曰:“是人尤长于治民。
”命予节兼庾事,进直秘阁、提点广东刑狱兼庾事。
归里第,与居民无异,学者从之,讲肄谆谆,相与发明经旨,条析理学。
年八十二卒。
(选自《宋史·杨大异传》,有删改)注告身:委任官职的文凭。
(1)留告身为质,偕其渠魁数辈出降。
译文:(2)论事剀切,有用之材也,何遽出之?译文:(3)相与发明经旨,条析理学。
译文:【破解之道】准确翻译实词,固然需要长期积累,可是临场翻译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能小觑。
一是不依据语境精准译出,只是跟着感觉走,如把“剀切”译为“恳切”,“出”译为“出来”;二是只顾语境,随心意翻译,根本不考虑该词本身的意思,如把“质”译为“证据”,把“发明”译为“研究”。
对此,仍需强调得分点意识,不仅要知道哪些实词是得分点,更要结合语境把它准确翻译出来,不可似是而非,更不能随心所欲。
一、审题必须审出得分点,尤其是重要实词这一最重要的得分点说到审题,似乎与文言翻译不搭界。
其实,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
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该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审该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得分点,只有审出得分点,才知道在哪里应该格外注意,才能得分。
就实词而言,哪些实词可能成为得分点呢?(1)从词性上看,动词最高,其次是形容词、名词。
另外,代词也不可忽视。
(2)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和其他次常用实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常作为得分点。
(3)从特殊性来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前进”“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其本来意思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两个名词连用,主谓之间的名词,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重要实词;较难理解,要借助推断的实词可能是重要实词。
在确认这些实词为得分点后,就用一些特殊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二、译好四类重要实词(一)碰到古今异义词——区别、拆分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得分点的频率相当高。
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萧燧)出知严州。
严地狭财匮,始至,燧俭以足用。
二年之间,诸邑皆宽。
移知婺州。
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数,不劳而治。
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宋史·萧燧传》,有删改)译文:答案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我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得分点路,古今异义词,宋代行政区划,相当于今天的“省”;与,给。
2.(南越王尉陀)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指陆贾)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2013·安徽,有删改)译文:答案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得分点“起”是动词,起兵;“中国”是古今异义词,中原;“王”是动词,称王;“遽”是副词,就。
3.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
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意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明·程启充《游千山记》)(1)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译文:(2)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译文:(二)碰到多义词——语境确定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
如“爱”字,“爱护”“爱怜”“爱惜”义项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
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
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
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公(指传主王旦)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
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
公务以俭约率励子弟,使在富贵不知为骄侈。
兄子睦欲举进士,公曰:“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至其薨也,子素犹未官,遗表不求恩泽。
(欧阳修《王公神道碑铭》)(1)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
译文:(2)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译文:2.翻(指传主虞翻)出为富春长。
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
孙权以为骑都尉。
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
(选自《三国志·虞翻传》)(1)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
译文:(2)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
译文:(三)碰到活用词——语法判断翻译活用词,其法有二: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
二是译到位。
何谓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
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
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
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
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
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
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
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
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
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
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
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
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
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
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
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
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
(宋濂《桃花涧修禊诗序》)(1)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译文:(2)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
译文:(3)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
译文:参考译文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山葱茏茂密地高耸着,(那)是元麓山。
山的西面,桃花涧水从那里流出来。
在元顺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
前一天晚上,使各位贤士大夫住下。
第二天,出发了,互相带领着向北走,随身带着酒壶和酒杯。
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入山。
又过了三里的地方,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
相傍有很多苍松,高耸入云好像到了青云间。
忽然看见鲜花点缀在湿润青翠的树间,好像火苗升起要燃烧一般,值得观赏。
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约十尺多。
上面平整,可以坐下来吹箫,叫做凤箫台。
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坛宽八尺到一丈,可以(在上面)垂钓。
听说下大雪时,四周都是如美玉般的树林,更显得清冷绝美,叫做钓雪矶。
有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水比试。
琴声跟泉水声音相和,非常好听。
(四)碰到疑难词——多方推断考场翻译中一定会碰到疑难词的翻译。
命题者用这些“拦路虎”,是想考查你的语境把握和推断能力。
对此,不要紧张,相信依据语境和平日的积累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
只要能联系语境,善用多种推断方法,一定会准确译出的。
疑难词有以下几种情况需好好处理:①该字或其义极其陌生,但一定可以调动积累或结合语境推断出来。
②该字很常见但用其本义无法翻译通顺,可考虑通假。
如文言文经常出现的“振济之”中的“振”就通“赈”字。
③该字(或词语)理解困难因文化常识积累不够所致,此时必须积累文化常识,如古人名字称谓知识,或专有名词,如“致仕”(指官员退休)。
通常表现是不懂古人名字称谓而强行翻译。
如前文译句“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中“郑君彦真”为“郑彦真”,“君”是敬称,绝不可译为“郑君彦”。
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或文中画线的句子。
1.某封翁富而好德,某岁除夕,出厅事莅家燕,二婢执烛前导,过中庭,翁仰见树杪有人,即止不进,告二婢曰:“汝等留烛于亭,吾愿留此独酌,速移樽至。
”既,翁屏退家人,仰树呼曰:“树上君子,此间已无外人,盍下,且畅饮耶!”树上人闻之,战栗几坠。
翁曰:“毋恐,老夫岂忍执人者。
”其人乃下,叩首称死罪。
翁视之,邻人也,相将入亭,先酌之三杯,曰:“汝所需若干?”邻人泣告曰:“小人有母,遇年荒,无以卒岁,素谂翁家富有,故行此不肖事。
今既不罪,尚敢他望耶?”言已,声酸嘶。
翁曰:“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为非,老夫之过也。
今酒殽尚温,汝其饱餐,当以三十金畀汝。
卒岁之余,小作贸易,可度日矣。
勿再为此。
他人不汝恕也,且陷老母于不义。
一成为盗,没齿不能掩盖,其奈何!”食已,乃予银,并布裹食物,送之墙下。
(1)相将入亭,先酌之三杯。
译文:(2)汝其饱餐,当以三十金畀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