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家具的文化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作家具的文化传承
宋卫东宋卫东: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苏作红木家具专业委员会主任,是当今优秀的古典家具设计大师之一,在古典家具的研究和设计领域颇有建树。
苏作家具的诞生地苏州自古便是文化胜地,这里名士辈出,家具制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明代时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家具产地。到了清代,虽然社会风潮已与前期有很大不同,但是,很多优秀的苏作工艺仍然被传承、保留下来,苏作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现如今的“明式家具”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苏作家具。作为历史传承悠久的家具流派,苏作拥有诸多鲜明特点,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说明,希望能拾得苏作艺术中的沧海一粟。
苏作探源
本人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自幼耳濡目染,对于古典家具有着很深的情结。说起苏作家具,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家具流派,代表者某一时期中国家具最高成就的苏作家具,是值得每一个华夏子民为之骄傲的。
明式家具其实总的风格是苏作,是一个在太湖流域发展起来的家具流派。王世襄在书中也写到他经常去太湖流域的东山西山搜寻家具,在那里他发现了很多典型的明式家具。古时,苏州附近盛产榉木,太湖流域有很多这种木材,在当时属上乘用料的榉木家具在此地域较为多见,但非一般百姓皆能拥有。苏州一带女儿出嫁,如果有一套榉
木家具作嫁妆是很值得炫耀的,而精品榉木家具也被王世襄收录到了书里。
苏作家具和其他风格家具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用料,结构和造型。在我看来,苏作家具的造型是很有灵气的,因为这些家具基本是文人在指导,就跟苏州的园林一样。据说苏州有些私家园林就是唐伯虎,文徵明这些文人参与设计的。由于文人大多擅长山水,注重景致,因此在设计园林的时候强调移步异景,有一种明显的画意在其中,苏州的家具也是如此。文人有自己的审美观,家具做出来好不好看很重要,如果成品家具无法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就会重新制作,这种追求完美,刻意制作扥家具就可列入苏作家具精品。当时进贡给天子的苏作家具,重视家具结构,雕饰较少,有明显的江南灵秀风格。
去故宫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一些从苏作进贡过去的家具,这些家具到了北方之后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由于不同地域人们性格与体格的差异导致的,苏州人心细,做东西比较精巧;而北方人性格粗犷,因此在苏州进贡的南官帽椅,素圈椅到了京城,它的比例就改变了,尺寸和器型都比原汁原味的苏作家具要大些。
并非所有的苏作家具都是精品
客观的讲,苏作家具也非全都是精品。因为当时苏州整个太湖流域有很多做家具的人,依山伐木而生,造就了无数从事家具制作的工匠,但他们只是工匠,缺乏美学认知,仅仅是对家具彼此的模仿与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我之所以会说我们苏作家具不全是精华,就是从工匠的角度出发的,那些没有文人参与设计的家具通常艺术价值平
平。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书籍上一些苏作家具资料与展示的苏作家具,例如王世襄书上的那些,是精选出来的家具。大家也会发现全国出版所有关于明清家具的书籍,许多图片都存在重复,就是因为好的精品家具存世数量少之又少。
苏作家具在清代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发生了变化,但结构仍延续了以往的特点。相比较而言,现代规模化的生产给苏作家具带来的冲击更大些。我们还在坚守传统的制作方式,但个别企业在这方面就不那么讲究了,同样做榫卯结构,两个榫头可以让连接更牢固,但比较费工,于是在商业利润的驱使下,有的企业就用了省事的办法,而这种方法对于苏作家具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苏作工艺
苏作家具的榫卯结构在王世襄的书中基本都提到了,我就不再重复,我想说的是苏作的其他工艺。例如生漆,为什么只有在南方才能看到生漆工艺?主要原因是气候因素。做生漆需要一定的湿度,空气的湿度够了,漆擦上去才会干得快,相反如果空气干燥,这个漆是不会干的。因此,在北京时无法做生漆的,如果要做就只能把家具放在湿度很高的环境中,但是这样做出来的生漆家具拿到正常使用环境时木材就会收缩,所以在北方都是打蜡。相比较而言,在苏州做生漆就很容易了,做一个阴干房就可以,内外湿度差不多,做出来的家具不会出问题。
我们现在做漆都是用砂纸在打磨,而最早的时候,例如明清两代是用植物或者树叶打磨的,这种方式打磨出来的效果比砂纸还要细
腻,现在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以前家具就是这么制作出来的。在做工上,过去苏州的工匠担心家具收缩,就会在底面做瓦灰,这样的工艺现在也没有了,所以很多人收藏家具先要看家具底面,进而判断它是不是古代的苏作家具。
现在大家比较推崇的苏作工艺就是榫卯结构,这种结构还是比较复杂的,同样的榫头,一个雄的,一个雌的,但是一个榫头里面还有几种做法,其中有一些家具的做法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所以在王世襄,陈增弼等学者都喜欢来苏州。像屏风上的冰纹,北方叫冰裂纹,都是用榫卯结构做出来的,而每一个冰纹的形状也是有规律的,这种纹饰我认为江南地区做的比较好,依据形状的变化,每个榫头角度都有所不同,而海棠形的图案就会用十字榫头连接起来,苏州人会不惜成本地去制作这些细节。
由于受到木材资源的限制,苏作家具制作历来惜木如金,注重精打细算,促进了苏作家具工艺的不断精进。在苏作匠师中有一句赞美家具制作精细的行话,叫做“调五门”。意思是指同时制作几把椅子或者凳子,制作完成后在地面上顺序移动进行对比,每把椅子的椅脚大小,腿之间的间距分毫不差,这种尺寸大小相同,每只脚印相合的情形就是“调五门”,这在非机械化生产的过去,难度可想而知,由此,苏作家具的严谨也可见一斑。
明代的江浙地区,经济富裕,文化繁荣,文人士大夫无所不在地主导了这一地区的众多文化领域。他们寻访对自己设计意图和审美情
趣心领神会的工匠,营造园林居室,定制陈设器具。在文人的授意之下,能工巧匠们制作出了众多精美的苏作家具,换而言之,苏作家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蕴。
俊秀的造型,多样的线脚,精致的工艺,古人的智慧赋予了苏作家具诸多典型特征,历经时光洗练,为今世的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