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工艺学期末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

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疲劳强度等。

2、金属材料拉伸试验可分为五个阶段:①弹性变形阶段,②屈服阶段,③均匀

塑性变形阶段(强化阶段),④缩颈,⑤断裂。

3、应力:ζ= 应变:ε=

4、强度:金属材料在理的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5、屈服点:拉伸试样产生屈服是的应力。

6、:没有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的屈服点,即该材料试样产生0.2%塑性变

形时的应力。

7、抗拉强度:金属材料在拉断前所承受的最大应力。

8、塑性: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产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常用的塑性指

标是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

9、伸长率:δ= 断面收缩率:ψ=

10硬度:金属材料表面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划痕的能力。

硬度直接影响金属材料的耐磨性。

11常用的硬度计:①布氏硬度计(HB) ②洛式硬度计(HR)

12布氏硬度法:测试值较稳定,准确度较洛氏法高.缺点是测量费时,且压痕较大,不适用于成品检验。

13洛氏硬度法:测试简便、迅速,因压痕小、不损伤零件,可用于成品检验。

其缺点是测得的硬度值重复性较差,需在不同部位测量数次。

14、韧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的变形能量的能力。常用指标为:冲击韧度

15、冲击值的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它不仅受式样形状、表面粗糙度及内部组织

的影响,还与试验时的环境温度有关。

16、疲劳断裂:承受循环应力的零件在工作一定时间后,有时突然发生断裂,而

其所承受的应力往往低于该金属的屈服点,这种断裂称为疲劳断裂。

17、疲劳强度():金属材料在某应力值下可经受无数次应力循环仍不发生疲劳

断裂,此应力值称为疲劳强度。

第二章铁碳合金

1、过冷: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平衡结晶温度)的现象。

2、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3、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是遵循“晶核不断形成和长大”这个结晶基本规律进行

的。晶核分为自身晶核和外来晶核。。

4、同一金属成分,晶粒越细,其强度硬度越高,而且塑性和韧性也愈好。影响

经历粗细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取决与晶核的数目。晶核愈多,晶核长大的余地愈少,长成的晶粒愈细。

5、细化铸态金属晶粒的主要途径:(1)提高冷却速度,以增加晶核的数目;(2)

增加外来晶核;(3)增大过冷度;(4)采用机械、超声波振动,电磁搅拌等。

6、同素异晶转变(二次结晶或重结晶):固态下原子重新排列的过程。如铁、锡、

钛、锰等金属在结晶之后,在不同范围内呈现出不同的晶格。但大多数金属在结晶之后,直至冷却至室温,其晶格类型都保持不变。

7、组织应力:体积变化使金属内部产生的内应力。

8、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熔合在一起,构成

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称为合金。

9、组元(元):组成合金的元素。合金中的稳定化合物(如)也可以称为组

元。

10、相:在合金组织中,凡化学成分、晶格构造和物理性能相同的均匀组成部分

称为相。

11、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而保持溶剂晶格类型的金属晶体。根据溶质

原子在溶剂晶格中所占据位置的不同,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12、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代替一部分溶剂原子、占据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

的固溶体。

13、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不是占据结点位置,而是嵌入各结点之间的空隙所形

成的固溶体。

14、固溶强化:形成固溶体时,熔剂晶格产生不同程度的畸变,这种畸变使塑性

变形阻力增加,表现为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有所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5、铁素体(F):碳溶解于α-Fe(溶碳能力极小)中所形成的固溶体。呈体心

立方晶格,用F表示。铁素体因溶碳极少,固溶强化作用甚微,故力学性能与纯铁相似。

特征: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好,在显微镜下为明亮多边形晶粒,但晶界曲折。

16、奥氏体(A):碳溶入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呈面心立方,用A表示。γ-Fe

的溶碳能力较α-Fe高得多。由于γ-Fe仅存在于高温,因此稳定的奥氏体通常存在与727°C以上,故铁碳合金中奥氏体属于高温组织。在钢的轧制或锻造时,为使钢易于进行塑性变形,通常将钢加热到高温,使之呈奥氏体状态。

特征:强度、硬度不高,但塑性优良。

17、金属化合物:各组元按一定整数比结合而成、并具有金属性质的均匀物质,

属于单相组织。金属化合物一般具有复杂的晶格,且与构成化合物的各组元晶格皆不相同,其性能特征是硬而脆。钢铁中的FeS、MnS不具有金属性质,故属非金属夹杂物。

18、铁碳合金中的渗碳体( )属于金属化合物,硬度高,可刻划玻璃,塑性、

韧性极低,伸长率和冲击韧度几乎为零。渗碳体是钢铁中的强化相,其组织可呈片状、网状、球状等不同形状,其数量、形状、分布对钢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19、珠光体(F+FeC或P):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珠光体。

特征:珠光体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抗拉强度高、硬度高,有一定的塑性和韧性。珠光体在显微镜下呈片状,其中白色基体为铁素体,黑色层片为渗碳体。

20、莱氏体: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高温莱氏体(),

仅存于727°C以上。727°C以下为珠光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低温莱氏体()。莱氏体中含有的渗碳体较多,故性能与渗碳体相近,极为硬脆。

21、钢:含碳量小于2.11%的铁碳合金。依照室温组织的不同,分为三类:

亚共析钢——含碳量<0.77%

共析钢——含碳量=0.77%

过共析钢——含碳量>0.77%

22、铸铁即生铁。指碳含量为2.11%~6.69%的铁碳合金。铸铁中的碳主要以石墨状态存在。

(1)亚共晶铸铁——含碳量<4.3%

(2)共晶铸铁——含碳量——=4.3%

(3)过共晶铸铁——含碳量>4.3%

第三章钢的热处理

1、索氏体(S):即细片状珠光体(650℃-600℃形成)。硬度、强度比珠光体(P)

高,但韧性未下降。

2、托氏体(T):即极细片状珠光体(600℃-550℃形成)。

3、贝氏体(B):550℃-Ms中温区形成。

4、马氏体(M):形成于Ms以下的低温区。钢在淬火时,过冷奥氏体快速冷却

到Ms以下,由于已处于低温,只能发生γ-Fe→α-Fe的同素异晶转变,而钢中的碳却难以从溶碳能力很低的α-Fe晶格中扩散出去,这样就形成了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即马氏体。由于碳严重过饱和,致使马氏体晶格发生严重畸变,因此中碳以上的马氏体具有高硬度,但韧性差。低碳钢淬火获得的马氏体虽然硬度不高,但有着良好的韧性,具有一定繁荣使用价值。

5、热处理:普通热处理(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表面热处理: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渗碳、氮化等)。

6、退火:将钢加热、保温,然后随炉或埋入灰中使其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1)完全退火: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以上30℃-50℃,保温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

原理:钢件被加热到Ac以上时,呈完全奥氏体化状态,由于初始形成的奥氏体晶粒非常小细小,缓慢冷却时,通过”重结晶”使钢件获得细小晶粒,并消除了内应力。注意,应严格控制加热温度,泛泛之交稳定过高,否则奥氏体晶粒将急剧增大。

(2)球化退火:主要用于过共析钢件。对于二次渗碳体严重网状的过共析钢,在球化退火前应先正火,以打碎渗碳体网。

(3)去应力退火:将钢加热到500-650℃,保温后缓慢冷却。由于加热温度低于临街温度,所以,钢未发生组织转变。

7、正火:将钢加热到Ac以上30℃-50℃(亚共析钢)或Ac以上30℃-50℃(过共

析钢)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与退火作用相似,即将钢加热到奥氏体区,使钢进行重结晶,从而解决铸钢件、锻件的粗大晶粒和组织部均的问题。

正火主要作用于:①正火是炉外冷却,占用设备时间短,生产率高,可取代部分完全退火,如低碳钢和含碳量较低的中碳钢。含碳量较高的钢,正火后硬度过高,是切削加工性变差,且正火难以消除内应力,故中碳合金钢、高碳钢及复杂件以退火为宜;②用于普通结构件的最终热处理;③用于过共析钢,以减少消二次渗碳体呈网状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