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生长机理
薄膜生长
薄膜生长与薄膜结构1、概述“薄膜”很难用一句话来定义。
为了与厚膜相区别,一般认为厚度小于1μm的膜称为薄膜。
另外针对于薄膜的生长过程和形态,人们对于薄膜的认知也不同,比如在成膜初期的岛状不连续构造,很多人不认为是薄膜。
薄膜(film)材料和块体(bulk)材料有很多的不同。
首先薄膜生长伴随着温度的急剧变化,内部会存在大量的缺陷;其次,薄膜的厚度与表面尺寸相比相差甚远,可以看成二维结构,表面效应非常强。
薄膜的最终性能与薄膜的生长过程密切相关。
从微观角度看,入射到基板或薄膜表面的气相原子,一部分被反射回去,一部分被表面捕获吸附后吸收能量再蒸发出去,一部分被表面捕获吸附后凝结成核,逐渐长大,最终形成连续的膜层。
下面将详细分析薄膜的生长过程。
2、吸附材料表面是一种特殊的状态,从结构方面讲,这里存在原子或分子间结合键的中断,因此具有吸引外来原子或分子的能力;从能量方面来讲,这里具有一种较高的能量:表面自由能,只有吸附了气相原子之后,自由能才会减小,从而变得稳定。
这种气相原子被吸引住的现象称为吸附,伴随吸附现象的发生而释放的能量称为吸附能。
入射到基板表面的原子可能会发生三种现象:1、与基板表面进行能量交换被吸附;2、吸附后在基板表面做短暂停留,能量过大或吸收能量后再次蒸发;3、直接被基板表面反弹回去。
用溅射法制备薄膜时,入射到基板表面的气相原子,绝大多数都与基板表面原子进行能量交换而被吸附。
如果吸附仅仅是由原子电偶极矩间的范德华力起作用,则称为物理吸附,比如冬天窗户上形成的雾状水气;如果吸附是由化学键结合力起作用,则称为化学吸附,比如当前研究比较热的纳米氧化层。
作为实际问题,使用何种材料,进行什么处理,在真空容器内发生哪种吸附,效果怎么样,这些还不能简单说清楚,特别是表面状态不能保持一定,越发使问题复杂化。
到现在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在薄膜制造中,如果我们想要获得新材料,那么可以积极利用这种吸附情况;如果我们想得到清洁的纯膜,那么这种吸附会引起麻烦。
薄膜生长的原理范文
薄膜生长的原理范文薄膜生长是一种通过在基底上逐层沉积材料来制备薄膜的过程。
薄膜生长技术在许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如半导体器件、薄膜太阳能电池、涂层技术、生物传感器等。
薄膜生长的原理涉及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沉积、表面扩散、自组装等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薄膜生长的原理。
首先,薄膜生长涉及材料的原子或分子在基底表面的沉积过程。
在薄膜生长中,一般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或化学气相沉积(CVD)等方法。
在PVD中,材料通常以固体的形式存在,通过激光蒸汽、电子束蒸发等方式将材料蒸发到真空腔体中,然后沉积到基底表面。
在CVD中,材料以气体的形式存在,反应气体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沉积材料,并在基底表面上沉积。
这些方法中,材料的原子或分子需要穿过气体或真空中的传递路径,然后与基底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并最终沉积到基底表面上。
其次,薄膜生长还涉及沉积材料的表面扩散。
由于沉积材料和基底的晶体结构不匹配,沉积过程中会产生应变能,而表面扩散可以减小材料的应变能。
表面扩散是指原子或分子在表面上的迁移过程,使得材料可以在基底表面上扩散形成更大晶体的过程。
表面扩散是通过原子或分子的跳跃运动来实现的,这种跳跃过程受到热能的影响。
在薄膜生长过程中,通常会提供适当的热能,以促进表面扩散,使得材料更好地填充基底表面。
此外,薄膜生长还涉及材料的自组装。
自组装是指原子、分子或纳米颗粒自发地在基底表面上组装成有序结构的过程。
材料的自组装通常受到表面能、体能和介面能的影响。
表面能是指材料表面的自由能,体能是指材料的体积自由能,介面能是指材料与基底之间的能量。
当材料在基底表面上形成一定的有序结构时,可以通过降低介面能来减小自由能,从而提高生长速率和质量。
自组装还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结构和形貌来调控其性能,如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光学性能等。
总之,薄膜生长的原理涉及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沉积、表面扩散和自组装等过程。
通过控制这些过程的条件和参数,可以实现对薄膜的生长速率、厚度、晶体结构和形貌的调控。
ga2o3薄膜的外延生长、高迁移率调控及相关机理研究
ga2o3薄膜的外延生长、高迁移率调控及相关机理研究概述:氧化镓(Ga2O3)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半导体材料,其具有高电子迁移率、高电场饱和漂移速度和宽带隙等优良性能。
因此,Ga2O3被广泛应用于高功率电子器件、光电器件和传感器等领域。
然而,Ga2O3材料的外延生长和迁移率调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限制了其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对Ga2O3薄膜的外延生长、高迁移率调控及相关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外延生长:Ga2O3的外延生长主要有分子束外延(MBE)、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和气相输运(PVT)等方法。
其中,MBE和MOCVD是常用的方法。
MBE方法具有高纯度、高晶态、低缺陷等优点,但是生长速率较慢。
MOCVD方法生长速率快,但杂质控制较难。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Ga2O3薄膜,需要对生长条件进行优化,例如控制温度、气压、气体流量等参数。
高迁移率调控:Ga2O3的高迁移率是其应用于高功率电子器件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主要的调控方法包括掺杂和表面处理两种。
掺杂可以通过掺杂杂质、控制掺杂浓度和掺杂方式等手段来提高Ga2O3的迁移率。
表面处理可以通过化学处理、热处理和氧化处理等方法来提高Ga2O3的表面质量和迁移率。
此外,研究Ga2O3材料的晶体结构、缺陷和电子结构等方面也有助于理解其迁移率的调控机制。
相关机理:Ga2O3材料的外延生长和迁移率调控涉及到多个物理和化学过程,例如晶体生长、掺杂、杂质扩散和表面反应等。
因此,研究这些过程的机理对于理解和优化Ga2O3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研究Ga2O3材料的晶体生长机理可以优化生长条件,提高生长速率和晶体质量;研究Ga2O3材料的表面反应机理可以提高表面质量和迁移率。
此外,研究Ga2O3材料的缺陷和电子结构等方面也有助于理解其性能和调控机制。
总结:Ga2O3材料的外延生长、高迁移率调控及相关机理研究是当前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优化Ga2O3材料的性能,拓展其应用领域。
薄膜的生长原理和技术
溅射过程的物理模型
入射离子 +
真空
靶材固体
溅射粒子 (离子或中性粒子)
渗透深度
注入离子
溅射产值
平均出射原子数 Y 入射离子数
依赖下面几个因素:
► 靶材材料的结构和 成分
► 入射离子束的参数 ► 实验环境的几何分
布
Yield
Sputtering Yield of Ar on Si
1
5 10 50 100 500
A Substrate
►周期结构多层膜
B A B A
Substrate
PVD的物理原理
衬底
扩散、吸附、凝 结成薄膜
物质输运 能量输运
能量
块状材料 (靶材)
PVD所需实验条件
►高真空 (HV) ►高纯材料 ►清洁和光滑的衬底表面 ►提供能量的能源
平均自由程、压强P和真空室尺寸L的关系
~ kT ~ L 2d 2 p
磁控溅射中的重要参数
► 溅射电流 ( 生长速率 ) ► 压强 ( 溅射粒子的最高能量 ) ► 压强与靶材-衬底之间的距离 (多孔性、质地、晶体
性) ► 反应气体混合比 ( 化学配比 ) ► 衬底温度 ( 晶体性、密度和均匀性 ) ► 衬底偏压 ( 薄膜结构和化学配比 )
⑤ MBE(分子束外延)
1. Introduction 2. Principle of MBE 3. In-situ analysis techniques 4. MBE systems 5. Applications 6. References
Ripening(成熟)
p 2
r
Clusters
大鱼吃小鱼!
Flux
Substrate
薄膜的生长过程和薄膜结构
5.3 薄膜的非自发形核理论 5.3.1 非自发形核过程的热力学
形成一个原子团时的自由能变化为
ΔGv — 单位体积的相变自由能,它是薄膜形核的驱动力; — 气相(v)、衬底(s)与薄膜(f)三者之间的界面能;
衬底之间晶格常数不匹配,随着沉积原子层的 增加,应变能增加。为松弛应变能,生长到一 定厚度,薄膜生长转化为岛状模式。
2)在Si、GaAs等半导体材料的晶体结构中, 每个原子分别在四个方向上与另外四个原子形 成共价键。但在Si的(111)晶面外延生长GaAs时, 由于As原子有五个价电子,它不仅可提供Si晶 体表面三个近邻Si原子所要求的三个键合电子, 而且剩余的一对电子使As原子不再倾向于与其 他原子发生进一步的键合。吸附了As原子的 Si(111)表面具有极低表面能,使其后As、Ga原 子的沉积模式转变为三维岛状的生长模式。
新相的形核阶段:气态的原子或分子凝聚到衬
底表面,扩散迁移形成晶核,晶核结合其他吸
附的气相原子逐渐长大形成小岛。
入射原 子束 再直接碰撞
临界核 临界值
稳定核 稳定值
表面扩散
核形成 核成长
形核阶段 小岛阶段 聚结阶段
薄膜的生长阶段: 小岛阶段; 聚结阶段;
电子衍射 ED
沟道阶段;
纯组元的平衡分压时,沉积的过程也会发生。
(3)层状—岛状(Stranski-Krastanov)生长模式 最开始的一两个原子层的层状生长之后,生长
模式从层状模式转化为岛状模式。 导致这种模式转变的物理机制比较复杂,但根
本的原因应该可以归结为薄膜生长过程中各种能 量的相互消长。
生物物理学中的薄膜生长机制
生物物理学中的薄膜生长机制薄膜是许多生物体中细胞膜、核膜和内质网膜等重要生物膜的基本组成部分。
研究薄膜生长机制对于理解生命过程、药物开发以及纳米技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薄膜的结构和功能薄膜是由脂质分子层构成的两层膜结构,每层膜中都有互相对称的脂质分子。
这种结构使得薄膜具有重要的隔离和传递信号的功能。
由于脂质分子的疏水性和亲水性,薄膜还可以起到选择透过的分子和离子的作用。
二、薄膜的生长过程和机制薄膜的生长过程是自组装的过程。
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脂质分子将互相吸引并形成一个连续、平整的薄膜。
薄膜的生长速度和分子结构的选择性可以通过控制脂质分子的化学性质和空间几何形状来调整。
生物体内的薄膜生长过程通常由脂质酰基转移酶(LGT)介导。
LGT负责将脂质分子的疏水基团从乙酰辅酶A上转移至脂肪酸基团,形成甘油三酯或者磷脂酰胆碱等脂质分子。
这些脂质分子可以自组装形成生物体内的各种薄膜结构。
三、薄膜生长的分子模拟分子模拟是研究薄膜生长过程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计算机中建立薄膜的原子级描述,可以模拟出薄膜生长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脂质分子的自组装过程、薄膜的物理性质及其在药物传递等方面的应用。
分子模拟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分子动力学。
分子动力学通过在计算机上模拟分子运动过程,能够得出薄膜的能量、热力学性质和机械性质等信息。
同时,分子动力学也可以研究脂质分子的配合、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等微观物理学问题。
四、薄膜生长的应用薄膜的生长过程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纳米器件制造和微流控芯片等领域。
其中,药物递送是薄膜生长的最主要应用之一。
通过控制薄膜生长过程中薄膜孔径的大小和分子结构的选择性,可以实现针对特定分子的递送功能。
此外,薄膜的自组装过程也被应用于纳米器件制造和微流控芯片等领域。
通过控制薄膜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制备出高效的光电器件和传感器等纳米器件,并实现芯片尺寸的微观控制。
总之,薄膜生长机制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生命过程和应用纳米技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
薄膜成长原理
薄膜成長原理
薄膜之所以能夠沉積於基板上,主要是由於基板表面上的許多氣體分子或其他粒子,如原子團和離子等。
薄膜沈積是經一連串原子吸附、擴散、成核、晶粒成長、晶粒聚結,而逐漸形成薄膜,其詳細敘述如下,如圖2-6所示[43]:
(a) 成核(Necleation):
基材表面消耗了原子動能,使原子停留在基材表面,稱為物理吸附;若吸附原子與其他吸附原子有交互作用,將多餘的凝結能放出,形成一穩定之核團,此現象為化學吸附。
相同的原子能吸附也能脫附,若吸附大於脫附,則薄膜成長得以進行。
(b) 晶粒成長(Grain Growth):
當薄膜的沉積進入個別晶粒成長後,晶粒成長所需要的原子,不再侷限由吸附取得,而是可以直接從氣相中獲得原子來源,並成長成較大之晶粒。
(c) 晶粒聚結(Coalescence):
當原本各別且獨立的晶粒,成長到與鄰近之晶粒接觸時,便開始了聚結,由於與鄰近的晶粒互相接觸,開始了晶粒間的交互擴散作用,為了減少彼此間之表面能差異,在彼此接觸的部份會先形成頸部,兩晶粒藉此頸部,交互擴散,調整表面能並合而唯一,形成比原
來大之晶粒。
(d) 縫道填補(Filling of Channels):
縫道的形成,基本上就是晶粒聚結成長後,在晶粒與晶粒間所留下的距離,基本上就是基材表面未被原子所覆蓋的地方,當這些縫道逐漸被填滿後,在基板表面便出現了薄膜的雛形。
(e)膜成長(Film Growth):
在縫道填補之後的薄膜,繼續堆積原子,持續增加膜厚度,此時薄膜的成長,便不再只是像之前的成長機制,吸附原子可直接進行化學性吸附,增快成長速率。
圖2-6薄膜成長機制示意圖[43]。
薄膜生长机理
例如,在还原气氛下,氧化物薄膜可能被还原为金属或金属氧化物; 在氧化气氛下,金属薄膜可能被氧化为金属氧化物。
04
气氛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也会影响薄膜的均匀性和质量。
基片的影响
基片对薄膜生长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基片的表面结构和化学性
质上。
基片的表面结构对薄膜的附着 力、均匀性和致密性有重要影
响。
基片的化学性质可以与薄膜材 料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薄膜的 生长过程和结构。
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化学气相沉积
通过化学反应将气态的化学物质转 化为固态薄膜,涉及复杂的化学反 应和相变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
在沉积过程中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 应,影响薄膜的化学组成和电子结 构。
薄膜生长的动力学过程
相变动力学
薄膜生长过程中涉及的相变过程, 如气态到液态、液态到固态等, 需要遵循一定的相变动力学规律。
03
薄膜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相变,形成不同相的组成,从而
影响其整体性能。
薄膜的化学成分
01
化学成分对性能的 影响
薄膜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其物理、 化学和机械性能,如电导率、光 学性能和耐腐蚀性等。
02
03
元素组成与比例
化学稳定性
薄膜中各元素的组成与比例对其 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如掺杂元素 可以提高薄膜的性能。
例如,基片表面的氧化物、杂 质等可能会影响薄膜的生长过 程和结构。
04 薄膜性能与表征
薄膜的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01
薄膜的晶体结构决定了其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如硬度、韧
性和导电性等。
晶体取向与生长机制
02
薄膜的晶体取向与生长机制密切相关,不同的晶体取向会导致
BaTiO3和SrTiO3薄膜生长初期化学分子反应机理
微观反应机理 , 获得了相应的中间体、 过渡态及反应活化能 。采用 自然键轨道 N O方法分析 了反应过程 中各 B 中间体和过渡态 的成 键 情况 、 道 闯的相 互 作用 以及 原 子 的电荷 。计算 结果表 明, 成 B TO 、ri3和 轨 形 a i3 STO T: 4 i 反应活化能分别为 1. 、7 3和 9 6k/ lTO o 631. . Jmo,i 形成 二聚体活化能相对较小 , 从理论上解释 了实 验过 程 中观测到 TO 二聚体 ; SO B O和 TO 形成 B rO 、ri3 i2 但 r、a i2 a i3STO 的反应过程中 , r 形成最初 的稳定中间体时分 别放热 44 7和 5 4 7k/ o, 8. 3 . J m l且活化能较低 , 轨道 间相互作用较 强 , 静电引力作用 显著 , 有利于 STO 和 B - ri, a
,
ZHANG h , S u HUANG i g YANG un P n , Ch
( . e ate t f hm sya dMa r l cec ,i u nN r a U i r t,h nd 108 C ia 1 D pr n e i r n t i ineSc a om l nv sy C eg u60 6 , hn ; m oC t e aS h ei
TO 薄膜生 长初 期以 TO 为 中心 , i, i: 结合 B O和 S a r 核生长 , O成 从而有利于单元 胞的进一步形成。
关键词 : 无机材料 ; 反应机理 ; a i3STO ; i2 B TO ;ri 3TO 二聚体
薄膜的生长过程
薄膜的生长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基本过程:首先,在非平衡等离子体中,电子与反应气体发生初级反应,使得反应气体发生分解,形成离子和活性基团的混合物;其二,各种活性基团向薄膜生长表面和管壁扩散输运,同时发生各反应物之间的次级反应;最后,到达生长表面的各种初级反应和次级反应产物被吸附并与表面发生反应,同时伴随有气相分子物的再放出。
具体说来,基于辉光放电方法的PECVD技术,能够使得反应气体在外界电磁场的激励下实现电离形成等离子体。
在辉光放电的等离子体中,电子经外电场加速后,其动能通常可达10eV左右,甚至更高,足以破坏反应气体分子的化学键,因此,通过高能电子和反应气体分子的非弹性碰撞,就会使气体分子电离(离化)或者使其分解,产生中性原子和分子生成物。
正离子受到离子层加速电场的加速与上电极碰撞,放置衬底的下电极附近也存在有一较小的离子层电场,所以衬底也受到某种程度的离子轰击。
因而分解产生的中性物依扩散到达管壁和衬底。
这些粒子和基团(这里把化学上是活性的中性原子和分子物都称之为基团)在漂移和扩散的过程中,由于平均自由程很短,所以都会发生离子-分子反应和基团-分子反应等过程。
到达衬底并被吸附的化学活性物(主要是基团)的化学性质都很活泼,由它们之间的相互反应从而形成薄膜。
2、等离子体内的化学反应由于辉光放电过程中对反应气体的激励主要是电子碰撞,因此等离子体内的基元反应多种多样的,而且等离子体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也非常复杂,这些都给PECVD技术制膜过程的机理研究增加了难度。
迄今为止,许多重要的反应体系都是通过实验使工艺参数最优化,从而获得具有理想特性的薄膜。
对基于PECVD技术的硅基薄膜的沉积而言,如果能够深刻揭示其沉积机理,便可以在保证材料优良物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硅基薄膜材料的沉积速率。
目前,在硅基薄膜的研究中,人们之所以普遍采用氢稀释硅烷(SiH4)作为反应气体,是因为这样生成的硅基薄膜材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氢,H 在硅基薄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填补材料结构中的悬键,大大降低了缺陷能级,容易实现材料的价电子控制,自从1975 年Spear 等人首先实现硅薄膜的掺杂效应并制备出第一个pn 结以来,基于PECVD 技术的硅基薄膜制备与应用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下面将对硅基薄膜PECVD 技术沉积过程中硅烷等离子体内的化学反应进行描述与讨论。
《薄膜生长机理》课件
STEP 02
化学模型
基于物理过程建立数学模 型,用于描述薄膜生长的 微观机制。
STEP 03
热力学模型
基于热力学原理,研究薄 膜生长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和平衡。
考虑化学反应过程,模拟 不同组分在薄膜中的扩散 和反应。
薄膜生长的机制
气相沉积
气体分子在基底表面吸附、迁移、凝结形成薄膜 。
液相沉积
基片的影响
• 总结词:基片是薄膜生长的载体,其特性和状态对薄膜的生长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 详细描述:基片的表面粗糙度、清洁度、晶格结构和热膨胀系数等特性对薄膜的生长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基片的表面粗糙度和清洁度会影响薄膜与基片之间的附着力和界面态,从而 影响薄膜的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能。基片的晶格结构和热膨胀系数会影响薄膜的晶格结构和相组成,从而影响薄膜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薄膜,需要对基片进行严格 的表面处理和清洁,确保其表面粗糙度、清洁度、晶格结构和热膨胀系数等特性满足工艺要求。同时,在沉积过程中需要对基片进行适当的加热和冷却处理,以获得最佳的薄膜质量和 性能。
压力的影响
总结词
压力也是影响薄膜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够改变 气体分子的密度和碰撞频率,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和物质输运过程。
详细描述
在薄膜生长过程中,压力的变化会影响气体分子的浓度 和分布,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物质输运过程。在化 学气相沉积等工艺中,反应气体分子的浓度和碰撞频率 对于薄膜的生长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压力范围 内,提高压力可以增加气体分子的碰撞频率和反应速率 ,有利于薄膜的生长。但过高的压力可能导致设备承受 过大负荷或引起其他工艺问题。因此,选择合适的压力 对于控制薄膜的生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面形成薄膜。
PECVD的工作原理
PECVD的工作原理引言概述:PECVD(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是一种常用的薄膜沉积技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电子、显示器件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PECVD的工作原理,包括原理概述、工作过程、薄膜生长机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原理概述:1.1 电浆(Plasma)的生成:PECVD利用高频电场或者射频电场作用下的气体放电,产生等离子体。
通过加热、电离和激发气体份子,形成高能态的离子和电子,从而激活反应气体,促使薄膜沉积反应的进行。
1.2 化学气相反应:PECVD通过将反应气体引入等离子体区域,使其与激活的离子和电子进行化学反应。
反应气体中的原子、份子或者离子在表面发生吸附、解离、再组合等反应,生成所需的薄膜材料。
1.3 薄膜沉积:反应气体中的反应产物在基片表面沉积,形成均匀、致密的薄膜。
PECVD可以控制沉积速率、薄膜厚度、成份等参数,实现对薄膜性质的调控。
二、工作过程:2.1 真空系统:PECVD工作需要在较低的气压下进行,通常使用真空系统将反应室抽取至高真空状态。
真空系统包括抽气系统、气体进出系统和真空度检测系统。
2.2 气体供给系统:PECVD需要提供反应气体,通常包括载气、前驱体和稀释气体。
载气用于稀释前驱体,稀释气体用于调节反应气体的浓度。
2.3 等离子体生成和控制:通过高频电源或者射频电源提供能量,产生等离子体。
同时,通过电极结构和电源参数的调节,可以控制等离子体的密度、温度和化学活性。
三、薄膜生长机理:3.1 吸附:反应气体中的原子、份子或者离子在基片表面吸附。
3.2 解离:吸附的反应气体在等离子体的作用下发生解离,形成活性物种。
3.3 反应:活性物种在基片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所需的薄膜材料。
四、应用领域:4.1 半导体器件:PECVD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器件的制备,如硅基薄膜晶体管、光电二极管等。
4.2 光电子器件:PECVD可用于制备光学薄膜、光纤、太阳能电池等光电子器件。
薄膜的形成过程及生长方式
低压CVD
02
在较低的气体压力下,将反应气体引入反应室,通过加热或等
离子体激发等方式引发化学反应,在基底表面形成薄膜。
等离子体增强CVD
03
利用等离子体激发反应气体,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在基底表面
形成薄膜。
03
薄膜的生长方式
连续生长
连续生长
薄膜在形成过程中,原子或分子会持续不断地吸附在基底表 面,并逐渐堆积形成连续的薄膜。这种生长方式下,原子或 分子在表面扩散较快,比较容易形成结构致密的薄膜。
利用高能粒子轰击固体材 料表面,使其原子或分子 溅射出来,并在基底表面 凝结形成薄膜。
离子束沉积
通过将离子束注入到固体 材料表面,使其原子或分 子被溅射出来,并在基底 表面凝结形成薄膜。
化学气相沉积
常温常压CVD
01
在常温常压下,将反应气体引入反应室,通过加热或等离子体
激发等方式引发化学反应,在基底表面形成薄膜。
影响因素
连续生长受基底温度、表面扩散系数、吸附能等影响。在较 高温度下,原子或分子的扩散速度加快,更有利于连续生长 。
岛状生长
岛状生长
在薄膜形成过程中,原子或分子 首先在基底表面形成一个个独立 的团簇或小岛,随后这些小岛逐 渐合并扩展形成连续的薄膜。
影响因素
岛状生长受基底温度、表面能、 扩散系数等影响。较低的温度和 较高的表面能更有利于岛状生长 。
广泛应用
薄膜在电子、光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柔性显示、太阳能电 池、生物传感器等。
薄膜的环境友好性
可降解薄膜
研究和发展可降解的生物塑料薄膜,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环保生产工艺
优化制备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实现绿色生产。
PECVD的工作原理
PECVD的工作原理PECVD(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是一种利用等离子体增强的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用于在薄膜制备过程中沉积高质量的非晶硅、氮化硅、氧化硅等材料。
本文将详细介绍PECVD的工作原理,包括反应机理、设备构成、工作过程和应用领域。
一、反应机理:PECVD利用等离子体的激活作用,将气相中的前驱物分解并沉积在基底表面,形成所需的薄膜。
等离子体是通过加入辉光放电或者射频电场来激活气体的,这样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和薄膜质量。
二、设备构成:PECVD系统主要由气体供给系统、真空系统、电源系统、等离子体激发系统和基底加热系统组成。
1. 气体供给系统:用于提供反应所需的气体,包括前驱物气体和稀释气体。
前驱物气体通常是有机气体,如硅烷、氨气等;稀释气体用于控制反应的浓度和速率。
2. 真空系统:用于将反应室抽成高真空状态,以消除气体中的杂质和水分,保证反应的纯净性。
3. 电源系统:用于产生辉光放电或者射频电场,激活气体形成等离子体。
辉光放电是通过高电压放电产生的,射频电场则是通过射频发生器产生的。
4. 等离子体激发系统:用于激活气体,使其分解成反应所需的活性物种。
常用的激发方法有辉光放电和射频电场。
5. 基底加热系统:用于加热基底,使其达到反应所需的温度。
温度的控制对于薄膜的质量和均匀性非常重要。
三、工作过程:PECVD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气体供给、气体激发、沉积反应和薄膜生长。
1. 气体供给:前驱物气体和稀释气体通过气体供给系统进入反应室。
气体的流量和比例需要根据所需的薄膜性质进行调节。
2. 气体激发:通过电源系统产生的辉光放电或者射频电场激活气体,形成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和离子具有高能量,可以激发气体份子的化学反应。
3. 沉积反应:激活的气体份子在基底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所需的薄膜。
反应的具体机理取决于前驱物气体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条件。
4. 薄膜生长:沉积的薄膜在基底表面逐渐增长,形成均匀的薄膜。
薄膜生长机理
d) 连续膜阶段
• 沟渠和孔洞消除之后,再入射的气相原子直接吸附在 薄膜上,通过联并作用而形成不同结构的薄膜。
• 有些薄膜在岛的联并阶段,小岛的取向就发生显著变 化。在形成多晶薄膜时,除了在外延膜中小岛联并时 必须有一定的取向之外,在联并时还出现一些再结晶 现象,以致薄膜中的晶粒大于初始核之间的距离。
② 对于点状或小面积蒸发源,蒸发气相原子飞向基体表面 时是按余弦定律定向分布的。对于阴极溅射,在入射的 Ar离子能量较大,靶由多晶材料组成时,可将溅射靶看 作点状源,溅射出来的原子飞向基体表面时才符合余弦 规律分布,或者是以靶材表面法线为轴的对称分布。对 于单晶靶材,因不同晶面上原子排列密度不同,表面结 合能不同,不同晶面的溅射强度也不同。这种现象称为 择优溅射效应。
虽①然杂小 质(岛气联体6并或)的外初部稳始材阶料定段掺很入核快薄,膜长但的在机大长会时较到间多内,相,新互岛继接续改触变它,的形彼状。此结合后形成新的小岛。 由于新岛所占面积小于结合前的两岛,所以在基片上暴露 例如,以MoS2为基片,在400℃下成膜时,Ag或Au膜的起始核密度约为5×1014m-2,最小扩散距离约为50nm。
这比蒸发过程大得多。因此 ①杂质气体或外部材料掺入薄膜的机会较多, ②在薄膜中容易发生活化或离化等化学反应。另外, ③由于入射的溅射粒子有较大的动能,基体和薄膜的温度 变化也比较显著。
薄膜形成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对于薄膜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除了采用电子显微 分析技术和表面分析技术之外,随着电子计算机科学 的发展,从70年代开始,国际上许多研究工作者用计 算机模拟方法研究薄膜的形成过程。
薄膜生长机理
薄膜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a) 岛状阶段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过的薄膜形成过程照片中,能
薄膜生长机理及控制
薄膜生长机理及控制近年来,人类科技的迅猛发展让我们对所处的世界有了越来越深的认知。
其中,材料科学在技术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材料的基石则是其微观结构和组成成分。
对材料性质的探究和改良因此被放在了高度重视的位置。
而这其中,薄膜领域的发展则成为了材料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
薄膜是指厚度在0.1-1000纳米之间的材料,也就是在三维空间中只有其中一个维度远小于另外两个的物质。
因为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电学、光学、磁学等性能,使得薄膜在新型器件、微电子、显示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制备薄膜的过程中,生长是其中最为核心的环节。
薄膜生长是指在基底表面上逐层沉积指定组分的物质以形成薄膜的过程。
由于薄膜的尺寸微小、结构复杂,生长时的物理化学过程也异常复杂。
了解薄膜生长的机理便是控制薄膜生长并优化其性质的重要前提。
对于薄膜生长的研究,在人们的探究之路中犹如一个难以穿越的荒漠的障碍,需要科学家们不断摸索和破解。
目前人们认为薄膜生长过程中主要有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两种生长方法,它们的工作机理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介绍。
物理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是指物质在高真空中升华或挥发,由于薄膜和物质相互接触曝露,因此会在薄膜表面形成一个致密的膜。
物理气相沉积依赖于在高真空下从晶体表面蒸发或升华材料,将材料带入一个真空的室内,并使其沉积在衬底上。
这种方法与溅射、电子束蒸发类似。
但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主要是依赖蒸发或升华材料来实现,而不是通过惯性簇合体的形成来实现(溅射的方法)。
基本工作机理:物理气相沉积是依靠真空环境和热能,从固体原材料蒸发或升华,在空气中快速扩散后的这些原子、分子或离子成为气态的,这些物质会飞向衬底表面,薄膜的生长基于原材料的等离子体反应或控制几何构成。
化学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是将具有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的有机/无机材料加在热的衬底上,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来形成单层或多层的材料覆盖。
薄膜的生长过程和薄膜结构
(5-14)
应用式5-11后,上式仍等于式5-4,即
r* 2 vf
GV
因而,虽然非自发形核过程的核心形状与自发形核时有所不同,
但二者所对应的临界核心半径相同。
将上式代入5-10得到相应过程的临界自由能变化为:
薄膜的非自发形核理论
G*
4(a3 vf a2 fs a2 sv )3
27a12GV 2
核形成与生长的物理过程可用下图说明,从图中可看出核的 形成与生长有四个步骤:(1)原子吸附(2)表面扩散迁移(3)原子凝 结形成临界核(4)稳定核捕获其他原子生长
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1)原子吸附 从蒸发源蒸发出的气相原子入射到基体表面上, 其中一部分因能量较大而弹性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则吸附在基 体上。在吸附的气相原子中有一小部分因能量稍大而再蒸发出 去。
相核心不再长大。
GV 0 它就是新相形核的驱动力。
在新相核心形成的同时,还伴随有新的固-气界面的形成,它导 致相应表面能的增加,其数值为
4 r2
新相的自发形核理论
综合考虑上面两种能量之后,我们得到形成一个核心时,系
统的自由能变化为:
G
4 3
r
3GV
4 r2
(5-3)
将上式r求微分,求出使得自由能变化取得极值的条件为:
dt
(5-18)
薄膜的非自发形核理论n* 为衬底上Fra bibliotek界核心的面密度;
A* 为每个临界核心接受沿衬底表面扩散来的吸附原子的表面积;
为在单位时间内,向上述表面扩散来的吸附原子的通量。
每个临界核心接受扩散原子的外表面积如图5-5所示,它等
于围绕冠状核心一周的表面积。
A* 2 r*a0 sin (5-19)
反溶剂法制备薄膜的形核生长机理
反溶剂法制备薄膜的形核生长机理反溶剂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薄膜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向溶液中加入亲溶剂,使得其中的溶质在亲溶剂的作用下形成薄膜。
在反溶剂法中,溶质和反溶剂的选择非常关键,这将直接影响薄膜的形核生长机理。
溶质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需的薄膜材料。
通常来说,溶质应具有好的可溶性和可溶解性,能够均匀分散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溶液体系。
此外,溶质还应具有较高的薄膜形核速率和生长速率,以便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备出较大面积和较高质量的薄膜。
在选择反溶剂方面,需要考虑其与溶质形成的溶液的亲溶性,能够有效地促进溶质的析出和形核。
常用的反溶剂有水、醇类和酮类等。
在反溶剂法中,薄膜的形核生长机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形核阶段和生长阶段。
形核阶段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并形成小尺寸的晶核。
在加入反溶剂后,由于反溶剂与溶质有较好的亲溶性,会导致溶质在反溶剂的作用下发生析出。
此时,溶质在反溶剂中形成亲溶剂导向的团簇和晶核。
这些团簇和晶核的大小和形状会受到反溶剂的影响,一般来说,反溶剂的添加速率越快,形成的晶核尺寸越小。
生长阶段是溶质晶核逐渐长大形成薄膜。
在形核阶段,反溶剂的添加会导致溶质的过饱和度降低,从而减缓晶核的形成速率。
一旦晶核形成,继续添加反溶剂将会降低过饱和度,促使晶核的生长。
晶核的生长速率取决于溶质的扩散速率和晶核之间的重结晶速率。
晶核的形状和大小也会影响生长速率,球形的晶核生长速率更快,而棱柱状的晶核生长速率较慢。
总的来说,反溶剂法制备薄膜的形核生长机理是通过溶质在反溶剂作用下从溶液中析出形成小尺寸晶核,然后通过添加反溶剂促使晶核逐渐生长形成薄膜。
溶质的选择和反溶剂的添加速率是影响形核生长机理的重要因素。
深入理解反溶剂法的形核生长机理有助于优化薄膜的制备过程,提高薄膜的质量和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 在蒸发合金材料时,由于合金中各组分的蒸气压不同 会产生分馏现象。蒸气压高的组分蒸发速度快,造成 膜层成分同蒸发源材料组分的偏离。但在溅射合金材 料时,尽管各组分的溅射速率有所不同(各种金属溅射 速率的差异远小于它们蒸气压的差异),在溅射的初期 形成的合金膜成分与靶材组分稍有差别。但由于靶材 温度不高,经过短暂时间后,靶材表面易溅射的组分 呈现不足,从而使溅射速率小的组分在薄膜中逐渐增 多起来,最终得到与靶材组分一致的溅射薄膜。
本节中仅对两种薄膜形成的物理过程的不同之处 进行比较研究。
1. 沉积离子的产生过程
①
真空蒸发是一种热过程,即材料由固相变到液相再 变到气相的过程,或者从固相升华为气相的过程。 通过这种热过程产生的沉积粒子(原子)都具有较低的 热运动能量。在一般的蒸发温度下,其能量为0.1- 0.2eV。 溅射过程是以动量传递的离子轰击为基础的动 力学过程。具有高能量的入射离子与靶原子产生碰 撞,通过能量传递,使靶原子获得一定动能之后脱 离靶材表面飞溅出来。因此从靶材中溅射出来的粒 子部有较高的动能。比从蒸发源蒸发出来的气相原 子动能高1-2个数量级。
2. 沉积离子的迁移过程
在真空蒸发时其真空度较高,一般在10-2~ 10-4Pa,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比蒸发源到基体之 间的距离大。蒸发气相原子在向基体的飞行过程 中,蒸发气相原子之间或与残余气体分子间的碰 撞机会很少。它们将基本上保持离开蒸发源时所 具有的能量、能量分布和直线飞行轨迹。
在阴极溅射时,由于充入工作气体Ar气,真空 度较低,在100~10-2Pa左右,气体分子平均自由 程小于靶与基体之间的距离。溅射原子从靶面飞向 基体时,本身之间互相碰撞和Ar原子及其他残余气 体分子相互碰撞,不但使溅射粒子的初始能量减少, 而且还改变溅射粒子脱离靶面时所具有的方向。到 达基体表面的溅射粒子可来自基体正前方整个半球 面空间的所有方向。因此,溅射方法比蒸发方法较 容易制备厚度均匀的薄膜。
薄膜的形成过程包括:
(1)单体的吸附; (2)大小不同的各种小原子团(或称胚芽)的形成; (3)形成临界核(开始成核); (4)由于捕获其周围的单体,临界核长大; (5)在临界核长大的同时,在非捕获区,由单体逐渐形成 临界核; (6)稳定核长大到相互接触,彼此结合后形成新的小岛。 由于新岛所占面积小于结合前的两岛,所以在基片上暴露 出新的面积;
c) 沟道阶段 在岛联并之后,新岛进一步生长过程中,它的形状变 为圆形的倾向减少。只是在新岛进一步联并的地方才 继续发生较大的变形。当岛的分布达到临界状态时互 相聚结形成一种网状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不规则的分 布着宽度为5-20nm的沟渠。随着沉积的继续进行, 在沟渠中会发生二次或三次成核。当核长大到与沟渠 边缘接触时就联并到网状结构的薄膜上。
b) 联并阶段 随着岛不断长大,岛间距离逐渐减小,最后相邻小岛 可互相联结合并为一个大岛。这就是岛的联并。联并 过程小岛的变化如图所示。小岛联并长大后,基体表 面上占据面积减小,表面能降低,基体表面上空出的 地方可再次成核。岛的联并与固相烧结相类似。
基体温度对岛的联并起着重要作用。
在联并时,传质的可能机理是体扩散和表面扩散,其 中主要的是表面扩散,核越小时,越是如此。因为已 经观察到在短至0.06s时间以内,就可在岛间形成相当 线度的颈部(岛间结合部),这可用表面扩散给以满 意的解释。 虽然小岛联并的初始阶段很快,但在长时间内,新岛 继续改变它的形状。所以在联并时和联并后,岛的面 积不断发生着改变。在最初几秒内,由于联并使基体 表面上的覆盖面积减小,而后又逐渐增大。在联并之 初,为了降低表面自由能,新岛的面积减小、高度增 大。 根据基体、小岛的表面与界面自由能,小岛有一最低 能量沟形,该形状有一定高度与半径比。
(7)在这些新暴露的面积上吸附单体,发生“二次” 成核; (8)小岛长大,结合成为大岛,大岛长大,相互结合。 在新暴露的面积发生“二次”或“三次”成核; (9)形成带有沟道和孔洞的薄膜; (10)在沟道和孔洞处“二次”或“三次”成核,逐渐 形成连续薄膜。
溅射薄膜的形成过程
用阴极溅射法制备薄膜时薄膜的形成特征与真空 蒸发法制备薄膜的簿膜形成过程有很大的不同。因为 溅射的靶材粒子到达基体表面时都有非常大的能量。 所以阴极溅射薄膜形成时的一些特殊性,都起因于溅 射靶材粒子到达基体表面时具有非常大的能量。
薄膜的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型
薄膜的形成过程是指: 形成稳定核之后的过程。 薄膜生长模式是指:薄膜形成的宏观形式。 成长有三种模式: ① 岛状生长形式; ② 层状生长形式; ③ 层岛结合形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薄膜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a) 岛状阶段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过的薄膜形成过程照片中,能 观测到最小核的尺寸约为2~3nm左右。在核进一步长 大变成小岛过程中,平行于基体表面方向的生长速度 大于垂直方向的生长速度。这是因为核的长大主要是
② 对于点状或小面积蒸发源,蒸发气相原子飞向基体表面 时是按余弦定律定向分布的。对于阴极溅射,在入射的 Ar离子能量较大,靶由多晶材料组成时,可将溅射靶看 作点状源,溅射出来的原子飞向基体表面时才符合余弦 规律分布,或者是以靶材表面法线为轴的对称分布。对 于单晶靶材,因不同晶面上原子排列密度不同,表面结 合能不同,不同晶面的溅射强度也不同。这种现象称为 择优溅射效应。 ③ 从蒸发源蒸发出的气相原子几乎都是不带电荷的中性粒 子,或者有很少的带电粒子(因热电子发射造成)。但溅 射过程则不同,除了从靶树中溅射出中性原子或原子团 之外,还可溅射出靶材的正离子、负离子、二次电子和 光子等多种粒子。
3. 成膜过程
从蒸发源或溅射靶中出来的沉积粒子到达基体表面之 后,经过吸附、凝结、表面扩散迁移、碰撞结合形成稳 定晶核。然后再通过吸附使晶核长大成小岛,岛长大后 互相联结聚结。最后形成连续状薄膜。在这样的成膜过 程中,蒸发法和溅射法的主要区别是:真空蒸发法,入 射到基体上的气相原子对基体表面没有影响,成核条件 不发生变化。蒸发过程中,基体和薄膜表面受残余气体 分子或原子的轰击次数较少,大约1013次/cm2⋅s。所以 ①杂质气体掺入到薄膜中的可能性较小。 ②蒸发的气相原子与残余气体很少发生化学反应。 ③基体和薄膜的温度变化也不显著。
由于基体表面上吸附原子的扩散迁移碰撞结合,而不 是入射蒸发气相原子碰撞结合决定的。
例如,以MoS2为基片,在400℃下成膜时,Ag或Au膜 的起始核密度约为5×1014m-2,最小扩散距离约为 50nm。 这些不断捕获吸附原子生长的核,逐渐从球帽形、圆 形变成多面体小岛。
对于岛的形成可用热力学宏观物理量如表面自由能, 也可用微观物理量如结合能来判别。 利用宏观物理量预测三维岛成长的条件:基体与薄膜 的自由能之差小于基体与薄膜的界面自由能。例如: 基体和薄膜不能形成合金的情况下,因为薄膜自由能 >0,如果基体自由能<界面自由能,那么上述关系当 然会被满足。如果清楚地知道薄膜和基体不能形成化 合物,即使薄膜自由能的大小不清楚,可以预想它还 是按照三维岛的方式成长。 当核与吸附原子间的结合能大于吸附原子与基体的吸 附能时,就可形成三维的小岛。是用微观物理量判别 岛成长的条件。
溅射方法则大不相同。入射到基体表面的离子和高能中性 粒子对基体表面影响较大,可使基体表面变得粗糙、离子 注入、表面小岛暂时带电以及和残余气体分子发生化学反 应等。所以成核条件就有明显变化, ①成核中心形成过程加快, ②成核密度显著提高。工作气体分子、残余气体分子、原 子和离子等对基体表面的轰击次数为1017次/cm2· s。 这比蒸发过程大得多。因此 ①杂质气体或外部材料掺入薄膜的机会较多, ②在薄膜中容易发生活化或离化等化学反应。另外, ③由于入射的溅射粒子有较大的动能,基体和薄膜的温度 变化也比较显著。
d) 连续膜阶段 • 沟渠和孔洞消除之后,再入射的气相原子直接吸附在 薄膜上,通过联并作用而形成不同结构的薄膜。 • 有些薄膜在岛的联并阶段,小岛的取向就发生显著变 化。在形成多晶薄膜时,除了在外延膜中小岛联并时 必须有一定的取向之外,在联并时还出现一些再结晶 现象,以致薄膜中的晶粒大于初始核之间的距离。 • 即使基体在室温条件下,也有相当的再结晶发生。每 个晶粒大约包括有100个或更多的初始核区域。 由此看出,薄膜中晶粒尺寸的大小取决于核或岛联并时 的再结晶过程,而不取决于初始核的密度。
与此同时,在某些地方,沟渠被联并成桥形,并以类 似液体的形式很快地被填充。其结果是大多数沟渠很 快被消除,薄膜由沟渠状变为有小孔洞的连续状结构。 在这些小孔洞处再发生二次或三次成核。有些核直接 与薄膜联并在一起,有些核长大后形成二次小岛,这 些小岛再联并到薄膜上。 因为核或岛的联并都有类似液体的特点。这种特性能 使沟渠和孔洞很快消失。最后消除高表面曲率区域, 使薄膜的总表面自由能达到最小。
用计算机不仅可模拟薄膜生长过程,还可模拟薄膜掺 杂或离子辅助增强沉积过程。薄膜生长过程中进行离子轰 击可提供额外的激活能增强聚集密度。模拟离子辅助薄膜 形成过程了解到提高薄膜聚集密度的机理:增加了沉积原 子的迁移率和轰击展平的机械过程。 Ti薄膜形成过程中离子辅助沉积的计算机模拟显示离子 轰击可有效地抑制柱状结构生长。真空蒸发时,Ti原子动 能只0.1eV,柱状结构非常明显。用动能为50eV的16%的 Ar+轰击,Ti原子迁移能量增大,薄膜中孔洞和晶粒间界显 著减少。用Ti+4离子对Ti薄膜进行轰击,两者质量相同彼此 吸引,Ti+4被注入到Ti薄膜中使结构更加致密。
薄膜形成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对于薄膜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除了采用电子显微 分析技术和表面分析技术之外,随着电子计算机科学 的发展,从70年代开始,国际上许多研究工作者用计 算机模拟方法研究薄膜的形成过程。
我国在80年代也开始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薄 膜的形成过程。
利用计算机模拟薄膜形成过程时可采用两种方法:蒙特卡 罗方法和分子动力学方法。 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又称随机模拟法或统计 试验法。用这种方法处理问题时 ①首先要建立随机模型 ②然后要制造一系列随机数目以模拟这个过程 ③最后再作统计性处理。 在模拟薄膜形成过程时,将气相原子入射到基体上、 吸附、解吸;吸附原子的凝结、表面扩散、成核、形成聚 集体和形成小岛等都看为独立过程并作随机现象处理。 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方法是一种古老 的方法。这种方法中对系统的典型样本的演化都是以时间 和距离的微观尺度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