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佛教历史的发展及在中国宗派的划分
中国佛教的宗派及中心思想
![中国佛教的宗派及中心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da6fb13551810a6f42486a7.png)
中国佛教的宗派及中心思想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译讲学、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当时的派别就有十一种;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宗派,计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将小乘的俱舍归入法相宗,成实归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多偏于教理的发挥、解说;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偏于行持,重在讲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四宗广繁.在历史上又将禅宗称为宗下、宗通,将经教称为教下、说通.现将各宗派分别介绍如下:慈恩宗:又名法相宗、唯识宗。
讲法相唯识,主要经典为《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三论宗:又名空宗、无相宗、中观宗。
讲般若,讲空。
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等立宗。
天台宗:又名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品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
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
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
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净土宗:以普贤菩萨为始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其中国初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
该宗所依经典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菩萨的《往生论》。
密宗: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三密(身、口、意)相应,即凡成圣。
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故曰密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
指以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金刚经》、《六祖坛经》为其根本典籍。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4cadaa8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1.png)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诞生的一种宗教思想和哲学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6世纪,佛陀释迦牟尼在印度那烂陀寺树下悟道,成为佛教的创始人。
他以四谛和八正道为基础,教导人们摆脱苦难,追求解脱与智慧。
公元前3世纪,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得到了汉武帝的恩宠。
佛教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两大流派。
大乘佛教强调智慧与普度众生,倡导度化众生的觉悟与智慧,以草菅人命、大慈大悲为核心;小乘佛教注重个体自利与出世修行,强调解脱个人的痛苦。
公元5世纪,佛教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异端繁荣和大乘佛教的发展。
同时,道家、儒家和佛教三教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
隋唐时期,佛教经历了一个鼎盛时期,得到了唐太宗的大力支持。
这个时期,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佛教艺术和文化也达到了巅峰。
但随后,由于佛教的财富积累和僧侣世俗化的现象,引发了民间的不满和反抗。
宋元明时期,佛教受到了儒家和道家的批判和打压。
然而,由于民间信仰的强大,佛教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明朝末年,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保护和支持,使得藏传佛教在西藏发展壮大。
20世纪,佛教遭受共产主义运动的打压,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佛教依然得以传承并继续发展。
总的来说,佛教经历了印度起源、传入中国、鼎盛时期和现代发展的不同阶段。
它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特色,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古代佛教
![中国的古代佛教](https://img.taocdn.com/s3/m/6e436f0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9.png)
中国的古代佛教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
在古代中国,佛教对社会、艺术和哲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艺术的特点以及佛教的哲学思想。
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最初在中国的一些都市中得到了一些信徒。
然而,真正的佛教传播和发展主要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它的教义逐渐被汉族文化吸纳和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佛教文化。
在中国,佛教逐渐发展为三大宗派,即南北朝时期的天台宗、法相宗和禅宗。
其中,禅宗的创始人达摩祖师被认为是佛教在中国的奠基人之一。
禅宗非常注重禅修和悟道,对于个人实践和体验的重视使得禅宗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宗教领域。
随着佛教的发展,寺庙开始在中国各地兴建起来。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佛教寺庙被视为文化和智慧的象征,也成为了人们寻求心灵宁静和智慧的场所。
一些著名的佛教寺庙,如少林寺和敦煌莫高窟,至今仍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信徒。
二、佛教艺术的特点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和不同的风格。
在古代中国,佛教艺术的特点常常体现在对细节的精致描绘和超凡脱俗的氛围创造上。
佛教雕塑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雕塑经过历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佛像通常寓意深远,凝聚着虔诚和智慧的象征。
雕塑师们通过细致入微的雕刻技巧,使得佛像栩栩如生,给观者带来强烈的精神共鸣。
除了雕塑,佛教壁画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敦煌莫高窟等地,壁画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壮丽的场景展示了佛教的各种故事和传承。
通过壁画,人们可以感受到佛教的宏伟与神圣,同时也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三、佛教的哲学思想佛教的传入不仅仅是宗教的传播,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传统。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苦、集、灭、道”,强调避免痛苦和寻求解脱。
佛教认为,人类之苦源自欲望和贪婪,而通过修行和悟道可以走出苦海。
6中国古代宗教——佛教
![6中国古代宗教——佛教](https://img.taocdn.com/s3/m/2b4ef264f5335a8102d22061.png)
中国古代宗教——佛教与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不同,佛教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
但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于是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中国化了。
一、原始佛教的创立(一)佛教的创立佛教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伽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死于前485年。
他面对世间的种种苦难和生老病死,进行了苦苦思索,读了不少书,但始终找不到解脱的办法,于是在他十九岁时(一说二十九岁),舍弃了王位,离开了妻子和儿子,剃发出家,经过多年苦修,后来在一棵菩提树下经过49天冥坐沉思,他终于在一天夜里睹明星而悟道。
(二)佛的含义佛意为“觉者”或“觉悟了真理的智者或圣人”。
“佛”在中国古代有“佛陀”、“浮屠”、“浮图”等多种译名。
(三)佛的三层境界1.自觉:即领悟了佛教教义的圣人。
2.觉他:自己领悟了教义,并帮助他人觉悟的圣人。
3.觉行圆满:掌握了真理并能超越生死的圣人。
二、原始佛教的教义——“缘起论”和“四圣谛”(一)缘起论“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因和缘就是关系和条件,离开因和缘,就不可能有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用释迦牟尼自己的话说是“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
“无造物主”是否定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
佛教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永恒的造物主。
佛教讲缘起有11义,其中最重要的论点是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和因果相续。
“无我”,是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在自体的存在。
就人而言,人的身体组织“四大”即地、水、火、风等要素所构成,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体温、风为呼吸;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由“五蕴”即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诸要素所构成。
“四大”、“五蕴”的暂时聚合便有了人。
佛经的历史派别
![佛经的历史派别](https://img.taocdn.com/s3/m/d9bd10d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b.png)
佛经的历史派别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
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
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
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
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
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种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
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1953年(癸巳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会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使中国佛教获得新的发展。
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中国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729300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8.png)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也被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教徒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得到传播。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各地扎根,形成了各个教派和宗派。
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佛教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的南昌王朝皇帝为了增加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稳定,开始大力推崇佛教。
佛教寺院得到皇帝的支持,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信仰基础逐渐加强。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唐朝皇帝亲自供奉佛像,并修建众多的佛教寺庙。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佛教的兴盛逐渐受到了其他宗教的竞争。
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复兴,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明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皇帝崇奉佛教,并且大力支持佛教的建设和传播。
当时,佛教寺庙数量和僧侣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清朝时期,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信仰者逐渐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对佛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寺庙被关闭,僧侣被迫离开。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教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寺庙重新开放,僧侣数量逐渐增加。
至今,中国佛教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有大量信徒和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史,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268012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20.png)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历史过程。
佛教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的传播途径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究中国古代佛教传入与发展的重要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佛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信仰之一,并延伸至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域,吸引了佛教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具体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
当时,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逐渐增加,而佛教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同时,汉朝王朝对于宗教与哲学的开放态度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环境。
佛教经过最初的传播,于汉朝晚期开始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佛教传播途径佛教传入中国有多个主要途径。
除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线路外,佛教通过海路、山区等渠道也进入了中国各地。
其中,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与中亚、南亚以及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佛教大量的经典、经文、佛像等随着商队的往来传入中国,逐渐形成融合了汉族文化特色的佛教文化。
另外,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通过海上交通,佛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得到较早的传播,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发展了不同的流派和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汉朝时期的初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蓬勃发展、隋唐时期的全盛时期,以及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革与发展。
1.汉朝初传:佛教在中国最早的发展阶段,受到来自西域的影响,形成了最初的教派和教义。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各个流派纷纷涌现,丰富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与信仰形式。
3.隋唐盛世:隋朝和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与推崇,大型的佛教寺庙开始兴建,佛教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佛教的起源及在中国历代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在中国历代的传播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e946f157cd184254b35359b.png)
佛教的起源及在中国历代的传播和发展摘要:佛教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对其产生地以及传播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佛教自传入中国,逐渐步入中国各个社会领域,对其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佛教的起源,以及佛教在中国历代的传播和发展。
关键字:佛教中国历代传播发展1. 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悉达多·乔答摩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
传说他是一个王子,于二十九岁修行,七年成“佛”。
成佛后,游说四方四十年,八十岁“涅般”。
悉达多死后,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在悉达多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东方的一大宗教。
因他属于释迦部落,也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在印度产生佛教产生的同一个时期,出现了耆那教,相传教主是瓦尔达玛那,后称大雄(公元前528——468年),同释迦牟尼一样,也出身于刹帝利(当时的贵族阶层)。
三十岁出家修行,十二年后得道成“耆那”或“尼犍多”,“耆那”是“战胜情欲者”的意思,“尼犍多”是“超脱红尘”的意思。
佛教和耆那教的很多思想是相同的,有不同的地方也通过相互柔和,在后来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并入佛教,成为佛教领域的思想基础。
佛教在接受原来的婆罗门教的部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符合当时时代的思想,能为更多的人(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接受,“佛”主张废除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提倡众生平等,反对杀戮。
修行以五戒为主,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不主祭祀,不拜偶像,传教用语通俗,不排斥低级的瓦尔那人入教。
佛教提出了“四谛”,也就是佛教认为的四个真理。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劝告统治阶级善待被统治阶级,也劝告被统治阶级消除欲望,放弃斗争,忍受痛苦,寻求真道。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3cc80a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9.png)
佛教对文化交流的贡献: 增进国际友谊、促进文 化多样性
佛教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佛教对现代人心理健康 的积极影响
佛教对现代人生活方式 的启示
佛教对现代社会道德伦 理的启示
佛教对现代人价值观的 影响
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景
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佛教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推动社会 和谐发展。
章节副标题
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 节日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间 信仰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间 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间 习俗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的关系
佛教对中国民俗信仰的影响 佛教与道教、儒教的融合 佛教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佛教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民间传播和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俗信仰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和传播对中国民俗信仰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包括对鬼神观念、祭祀仪式等方面的影响。
02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章节副标题
佛教的派别和宗派
佛教派别: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注重修行和领悟,强调普度众生 小乘佛教:注重戒律和禅定,强调个人解脱 宗派:禅宗、净土宗、华严宗等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和途 径
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 艺术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传统宗教、民 俗的相互融合
添加标题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悉达多·乔达摩创立
添加标题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三个阶段
添加标题
佛教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条: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 寨、老挝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添加标题
佛教与印度教、耆那教为印度古代三大宗教
佛教
![佛教](https://img.taocdn.com/s3/m/6be5c612866fb84ae45c8d90.png)
鼓楼
鼓楼位于天王殿西侧,内置法鼓。鼓的种类很多,配合吊钟 按一定节奏击钟鸣鼓,用做诵戒、进餐、听法时的信号。大鼓置 鼓楼中,鼓楼内常供伽蓝神关羽和左右胁侍关平、周仓。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佛寺的正殿。大雄宝殿通常是寺院中最高大建筑。 寺庙主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进行。该殿主尊是释迦牟尼,古 印度教徒尊称释迦为大雄即英勇无畏,法力无边,能降服群魔, 因此该殿被称为大雄宝殿
(二)天王殿
天王殿一般紧接三门而建,殿中正面供弥勒佛,背面供韦驮, 两侧为四大天王。
弥勒佛
北方多闻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 南方增长天侧,内悬洪钟,供地藏菩萨,道明、 闵公为左右胁侍。钟最初做集众报时之用,以后成为佛教的“犍 椎”(警钟之意)。《百丈清规》载:“大钟,丛林号令之始 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撞一百零八 下,灭一百零八种烦恼。
(六)藏经楼
藏经楼是存放佛教典籍的地方,楼上藏经,楼下可设法堂。佛 教典籍众多,浩若烟海,分为经藏、律藏、论藏三大类,合称经律 论三藏。 经律论典籍的总辑叫大藏经,也叫一切经。 “藏”有容纳收藏 之义。藏经楼用来收存三藏藏经楼是用来收存经典及其他佛教珍品。
部派佛教时期
• 释迦牟牛圆寂后,其弟子们对原始佛教教 义,戒律发生争议,后分裂为两大派: 大众部佛教:革新发展 上座部佛教:因循守旧
大乘佛教时期
• 大乘佛教:大众部佛教演化而成。认为十 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罗汉、菩萨、 佛三级,修行最终目的在于成佛。教义提 倡菩萨行即寓自我解脱于救苦救难、普度 众生的践行中 • 小乘佛教:世界上只有一个佛,即释迦牟 尼。其教义注重自我解脱,修行最高果位 是罗汉。
二、佛教的发展
• 1,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 世纪) • 2,部派佛教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1世 纪中叶) • 3,大乘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 • 4,密派佛教时期(公元7世纪-12世纪)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e5628db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a.png)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却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佛教。
一、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王朝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社会民生问题严重,人民急需源自外部的安慰和精神支持。
正好这时期,印度佛教僧侣南传摩诃僧伽(罗什缚梵)来到中国传播佛教。
他将佛教带到了洛阳,同时开始翻译佛经。
罗什和他的弟子们对佛经进行翻译,将佛教知识传入了中国。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不同于印度原本的佛教文化。
二、几个重要的佛教历史时期中国佛教发展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为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宋朝和元朝时期等。
(一)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唐朝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呈现出“唐代兴盛”的特点。
在这期间,佛教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崇,并逐渐融入当地民间文化。
唐代时,人民将佛教和道教、儒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模式。
佛教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唐朝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宋朝和元朝时期唐朝后期,佛教文化逐渐式微,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佛教文化重新复兴。
进入宋代,佛教得到了更加重视。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逐渐从华北转移至南方,出现了南宗和北宗的区别。
而进入元朝,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
三、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中国佛教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人的重新演绎和善加利用,产生了很多新的特色。
(一)译著数量众多、翻译质量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佛经以及其他一些佛教经典的翻译质量在世界上是非常出色的。
其翻译数量众多,翻译的质量也非常高,具有世界级水准。
中国官方早在唐代时就设立了翻译部门,负责翻译佛经及其他文化文献,积累了广泛而深厚的翻译经验。
(二)佛教艺术成就中国佛教艺术成就是其文化最值得一提的一部分,这其中涉及佛像雕塑、佛教壁画、佛经书法等多个领域。
佛教
![佛教](https://img.taocdn.com/s3/m/6de74812c5da50e2524d7fb8.png)
有智慧的选择:放弃
有位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沉重,生活压力太大,想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 去向一位禅师求教。 禅师给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著前方一条坎坷的石路说:“当你向前走 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到篓子里,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照著禅师的指示去做,等他背上篓子装满石头后,禅师问他:“你一路走 来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回答说:“感到越走越沉重。” 禅师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背负著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 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因此才会有越来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负重呢?” 禅师反问他:“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虚荣、权力等拿出来舍弃呢?” 那人答不出来。 禅师又说:“每个人的篓子里所装的,都是自己从这个世上寻来的东西,但是你 拾得太多,如果不能放掉一些,你的生命将承受不起,现在知道应丢下什么和留下什 么了吗?” 中年人反问禅师:“这一路上,您又丢下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呢?” 禅师大笑:“丢下身外之物,留下心灵之物。” 人在世上,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外界的诱惑,一旦有了功名,就会对功名放不下; 有了金钱,就会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会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会对事 业放不下…,当得到的东西太多了,超过生命的承载力,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留下什么?舍弃什么?这时候选择将变得尤为重要。
佛教的形成
•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 是乔达摩· 悉达多(前565-前485),佛教界一般尊称 为释迦牟尼或佛陀。佛教产生后逐步从印度次大 陆扩展,南传东南亚,北传中国及朝鲜、日本和 越南等地,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传 入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在公元前2年汉哀帝 时。先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现在的新疆地区,然 后又传到内地。1998年,中国佛教协会举行了一 系列活动,隆重纪念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9877c588de80d4d8d15a4fb4.png)
一、汉地佛教的起源自从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译介的发展,佛教越来越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理解与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佛经的大量翻译,出现了诸多的佛教学派。
这些佛教学派各自以研究一部分佛典佛经为宗旨,独尊一经一论,各学派分别以大小乘佛教的佛典佛经中的某一部为研习对象,进行不同的阐释,互相辩论、争鸣。
佛教学派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为佛教宗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到了隋唐时期(589-907),为了满足各个阶层广大佛教徒对教义、教规和修持的要求,以适应佛教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各个佛教寺院的经济利益,从印度传入的“判教”(也称教相判释)得以广泛流行。
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自家的理论权威和地位,对佛教的经典著作和各派教义作出了不同的综合分类,判别浅、深、大、小、权、实、偏、圆等,判定哪一部佛经、哪一种教义是佛祖的最终和最圆满的说法,同时把自家的阐述理论摆在最高地位,以此作为立宗的依据,这就是“判教”。
这样,中国佛教宗派产生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八大宗派。
二、藏传佛教的起源藏传佛教的经典以藏文为主,因主要在西藏形成和流行,故得名。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为藏语,是上师的意思。
7世纪,西藏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尼泊尔公主布丽库蒂(一译墀尊)和唐代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了佛教,他还专门为两位公主建造了惹摩伽寺和大昭寺,用以供奉佛像。
松赞干布积极支持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组织人员将佛经翻译成藏文。
650年,松赞干布去世,西藏佛教发展陷入缓慢时期。
8世纪时,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宗教。
9世纪,赞普朗达玛禁止佛教流行,使得佛教传播在西藏中断了一百多年。
10世纪末期,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的支持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以复兴。
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又称笨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
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支持,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逐步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并将该教传入蒙古和中原等地区。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c471689d4d8d15abe234e4a.png)
佛教发展史简介: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
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
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
[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
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
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
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5c5c93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5.png)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自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就逐渐地融入中国文化当中。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历程中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的入华以及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最开始是印度的一种宗教信仰。
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获得了印度帝国的支持,并迅速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公元1世纪,佛教先后传入中国,由此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传入时期、发展时期和盛行时期。
传入时期是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期,最早的佛教所啻阵江南,这是一个国难时期,社会十分动荡,佛教的温新思想与它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相得益彰。
发展时期是从东汉以后到唐代的佛教发展的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不断地发展壮大,不仅在中国的人口和地区上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佛教也在经典理论和学术领域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盛行时期为唐代,这一时期佛教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高峰,佛教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同时也让世人在美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很多新的创意。
二、佛教的入华佛教的入华有几个版本,目前有较为广泛接受的版本是:“西域渡徙论”的说法,即佛教是由印度人菩提达摩(或〖菩提达磨〗迦旃蒂)于公元520那年带到中国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的阻力较大,因为佛教与传统的中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不断与道教、儒教等传统文化发生冲突。
尽管存在很大的阻力,佛教最后还是在中国根深蒂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等。
在中国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和元代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特别是走向民间。
佛教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南山群经”。
这些经典的传承和弘扬让佛教逐渐地融入民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https://img.taocdn.com/s3/m/bca9c0f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0.png)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东亚和南亚主要信仰和文化体系,也称为佛陀教或佛教教义。
它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目前在亚洲地区拥有大量信徒。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的基础知识。
一、佛教的历史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它起源于摩揭陀国的悉达多王子,他在离家出走后苦行了六年,并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
佛教在印度发展了约1500年,发展出了大量的流派。
传入中国的佛教流派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南传的佛教主要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而大乘佛教则在中国发展出了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许多分支。
二、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中,最基本的核心属于“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生命由苦、集、灭、道这四个方面组成,通过正确的认识这四个方面,才能让生命得到解脱。
八正道则涵盖了正确的看法、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是达到解脱的方法之一。
三、佛教的实践佛教的实践包括禅修、礼佛等方面。
禅修是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实践方式,通过长时间的冥想,让人们达到一个状态,使之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礼佛则是佛教中传统的仪式礼拜方式,庄严、神圣而有内涵,通过礼佛,人们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
四、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对人们心理健康和道德建设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谦卑、厚道、高尚等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在繁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也通过佛教的禅修和冥想,以及礼佛等仪式来寻求安慰和平静,使心态更加平和,更加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
五、佛教应用佛教在应用上有很多方面,譬如说在医学上,佛教的禅定和冥想已经得到临床上认可,成为了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
在生活中,佛教则为人们提供使心灵安静,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助力。
在商业上,佛教的价值观也可以应用到很多商业活动中,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是引导企业合理经营的指南。
佛教中国文化发展
![佛教中国文化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11224262e3f5727a5e9628b.png)
30
一
二
上片
30 下片
首片
三
四
1曹义、魏佛净:教法在朱师中士稍国行晚的于传播玄奘,取道南海去印 度求两东法个晋记,:载经法时显二﹙十?五-载约,42凡2﹚历三十余国, 寻五求十唐西佛律多行典朝取的藏 部: 经翻玄, 二义:译奘遍 百净﹙礼 多公圣卷元迹。6。0回0-国6后64翻﹚译经律
字叫悉达多,意译是“达到了目的的
人”。
3
一
二
上片
3 下片
首片
三
四
这种意树即后成来佛被;称实际上 1、佛教的创立 为“是菩佛提教树修”炼,所达到
悉达多29岁时离“家菩的出提一走”种,意特先为殊按生婆理罗和门 发教源方地式:苦南修亚了迦六毗年“罗无觉心卫所”理国获。状。态, 创立时间:前约11-5世纪间 创始后人于:一乔棵达毕摩钵·悉罗达树下多经过七天七夜, 初进创入情“况无:上大觉”境界而成佛陀。
规定就是由他主持制定的。
上片
37
一
二
37 下片
首片
三
四
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两与个儒记家载礼乐文化的矛盾日益显露。
北佛方典出的现翻了译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次 大规西模行的取灭经佛运动,南方出现了力图将 僧侣僧隶团属组于织王出权现之下的“沙门应敬礼王 者”与的社议会论政。治的联系和矛盾:
38
一
四
1、佛教的创立
2、佛教的基本教义 三“因宝谛、”三或藏集、谛三:学
四亦称圣习谛谛,指造成苦难的原因,即佛
教所说的“业”与惑”。
苦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由于欲望而
产生行动,从而造成各种苦。
14
一
二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9058021f5335a8102d22074.png)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教和道教相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形成了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大支派。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以下分别介绍之。
汉代佛教:佛教在汉代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首先在文化方面,东汉末年思想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先秦诸子学说纷纷再兴。
这种思想文化状况显然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汉代对外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打破了与西域和印度等国家的封闭状态。
那时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线路分为南北两道。
南道是指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而至莎车。
北道是指从敦煌北上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后西行,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
以上两道都在天山南侧,因而又统称天山南路。
此外,还有一条天山北路,即从哈密出发沿天山北麓而行,中经乌孙、大宛,至康居。
这就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交通上的可能。
佛教初传中国,应是在西汉末年的哀帝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受到汉代统治阶级的重视。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汉明帝的“永平求法”,这表明统治阶级开始重视佛教在阶级统治中的重要性了。
与此同时地主阶级开始信佛,其中东汉明帝的异母弟刘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信仰佛教的人。
但是在东汉初年佛教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的一种,受到统治阶级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还未在民间广泛产生影响。
因此汉代的佛教只是地主阶级精神文化消费,佛教的影响仅仅在汉代的上层统治阶级中。
佛教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三国、西晋佛教: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起着承载的作用,这段时期的佛教以佛经翻译活动为主,大量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这就为佛教在社会上层和社会的下层的全面传播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佛教历史的发展及在中国宗派的划分
【摘要】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净饭王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印度,佛教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这几个阶段的发展。
其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由中国丰厚特色文化土壤的培育,在不同时代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六家七宗
一、原始佛教
(一)佛教的由来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动荡的社会历史下产生的。
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小城邦的建立以及相互间的征伐。
政治上雅利安人的种族制度统治又为印度社会带来了残酷的压迫,尖锐复杂的矛盾导致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悉达多看到人民的苦难,决定寻找解脱之道最后于菩提树下证道成佛。
因他是释迦族人,在证成佛果后被奉为释迦族的圣人,故后来其弟子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从释迦牟尼的修道过程及其名号来看,佛教不太注重信仰、苦修,而更看重觉悟和智慧,两者在佛教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宣扬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法。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
“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
所谓“苦谛”,就是说人世间
一切都是苦的,佛教苦的种类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一百一十种苦。
所谓“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一条叫“业”(干事情),这是致苦的正因;一条是“惑(烦恼)”,这是致苦的助因。
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这就叫“灭谛”。
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道谛”。
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盘之道。
四谛之中,苦、灭二谛尤为重要。
在进一步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的,离开了条件,也就无所谓存在。
根据“因果报应”,佛教又提出“轮回”的说教。
佛教沿袭婆罗门教的说法而加以发扬,宣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会永远在所谓“六道”中生死相续,有如车轮的旋转不停一样。
二、部派佛教
在早期佛教发展史中,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後到大乘佛教兴起前的这个时期被称为部派佛教。
佛教内部对于“十事”戒律上的分歧导致了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一派称为“上座部”,主要由一些保守派的长老组成;另一派称为“大众部”,拥有广大的革新派青年僧侣。
上座部跟大众部分裂之后,在其中因地域,教义看法等不同因素下又分裂出不同的僧团(又称为“枝叶分裂”)。
这个时期也被称为部派佛教,时间起于佛陀灭度后百年,至大乘佛教兴起之间。
至公元前一世纪前后,
各部派已成熟发展,各自发展处不同的教义,也传承了不同的经典。
各部派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後,与大乘佛教各有擅场。
他们不认可大乘佛教经典的来源传承(诸天所传授,从梦中得来,从他方佛闻,从三昧中见佛闻法,自然呈现在心中,得自龙宫,得自南天铁塔)。
而大乘佛教徒则将这些部派统称为小乘,认为其并不能帮助人究竟解脱。
三、大乘佛教的产生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由大众部的一些支派组成“大乘佛教”,大乘佛教认为只讲个人解脱不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佛教应该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以成菩萨作佛为最高境界,因此,称呼非大乘佛教的教派为“小乘”。
大乘佛教中又有“空宗”和“有宗”的不同派别。
大乘佛教前期是由马鸣、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派(或称“空宗”)。
空宗认为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都是一种相对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实在的实体性。
无论是说有还是说无,都只是为了引导众生而假设的名相(概念)。
正确的途径是,既不落于有也不落于无,这就是中道的理论。
他们强调彻底地否定名相。
其后是由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或称“有宗”)。
这一派对“中观”持反对的意见。
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类的精神本体所变现出来的,即“万法唯识”。
“中观”派和“瑜伽行”派在争论中不断互相吸收,大乘佛教后期发展的趋势,就是融合汇通这两派的观点。
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过与我国传统思想和宗教的冲突和融合,以及理论上形式上的自我调整,自四世纪起(东晋南北朝),开始了创造性地发展佛教理论,探索建立适合于在中国土壤上扎根、生长、光大的佛教的过程。
到了隋唐时期,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和理论。
此时,佛教已与中华本土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汉魏小乘禅与魏晋般若学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当时的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神仙方术的思想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把佛教变成神仙方术的一种。
东汉末年逐渐形成了安系小乘佛教和支系性空般若大乘佛教。
安系禅学当时印度小乘佛教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理论,得“神通”是安系禅法的一个主要目标。
与安系不同,支系性空般若学更接近于玄学。
在当时时代思潮的影响下般若性空义的研究大盛。
东晋时代的佛教学者对于般若性空的解释,各出异义。
僧肇在他所撰《不真空论》当中,归纳作心无、即色、本无三义。
刘宋建康庄严寺昙济扩充作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六家七宗。
(二)隋唐诸宗派与中国化佛教
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成熟期。
此时出现的宗派大多另辟蹊径,
自造家风。
天台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佛教宗派,是隋王朝的产物,结束了佛教南北义禅分裂的局面,大小乘佛教出现了融合的潮流。
其思想主要为“止观”学说,“三谛圆融”以及“性恶说”“一念三千”说是其著名的理论。
“唯识宗”又名“慈恩宗”,阐扬外境非有,内识非无,心外无法,万法唯识的理论,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阿赖耶识说”,“三自性说”,“五种种性说”。
华严宗因以《华严经》为宗本,故名华严宗。
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主要包括“法界缘起”,“圆融无碍”。
华严宗认为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法界”随缘的产物,“法界”是一切客观事物的本原,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由“法界”派生的,法界和缘起的现象虽是一种体用关系,但体用之间并非殊绝悬隔而是体用全收,圆通一承,相入相即,圆融无碍。
禅宗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
相传菩提达摩九年“壁观”悟得佛法,五祖后分化。
北宗神秀力主渐修,南宗慧能主张顿悟。
由于慧能对传统禅学进行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故史上有“六祖革命”一说,通常人们所说的禅宗多指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
净土宗以净土信仰为标志,因导源于慧远庐山白莲结社,故又称为白莲宗。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主要是念佛,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因而在中国历史上一度相当风行
唐宋以后,净土宗与禅宗逐渐合流。
由于二宗都崇尚简洁易行,比较适合社会的要求,因此唐宋以后中国佛教几乎成为禅净的天下,其他几宗则日渐式微。
(三)密宗的传入
密宗又称为真言乘或金刚乘,是佛教与印度古代民间信仰,特别是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神秘主义的特点。
至八世纪初,密教在印度佛教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此时传入我国西藏地区,发展为今天的喇嘛教。
元代将藏传佛教即密宗传入中原,曾经随着元王朝兴极一时,清代也曾由少数民族经由传入喇嘛教盛行清廷,民间则流传不兴。
佛教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历代佛学家的传承,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积极地看待佛学,辩证地看待佛教。
【参考文献】
[1]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纲【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