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情境实现化学课堂中的互动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创设情境实现化学课堂中的互动教学

滁州中学冷霜邮编:239000

摘要:“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把教育活动看成是师生之间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交互活动过程。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教学四要素应通过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环境四要素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学生的元认知得以形成和发展。而创设丰富的问题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实现课堂互动,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情境、互动、新课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新教材的出台无疑对作为学校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科学探究式新课程的核心,而建构主义理论是教学探究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一种适合学生真正实现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创设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是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内容。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理论依据

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理解,是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无论情境的外在形式还是情境内容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情境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其目的是让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即强调利用生动﹑具体﹑直观的形象,尽可能地激发学习者的联想,唤起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从而更有效地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二十世纪末,布朗等人进一步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因此,应该重视个人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让学生在真实的与应用的环境背景中,通过目标定向的活动,学习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而且还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情境创设运用得好,能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另外,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各类教学情境不是彼此隔离的,而是相互联系,此情境与彼情境有交叉与重叠。在现实的课堂教与学中,应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选择创设利用各种情境,对其进行优化组合以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1.创设新奇的实验情境

兴趣是学习动机之一,它可以推动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而学习化学的兴趣往往是由学生对实验的好奇而引起的。利用新颖、有效的实验,新奇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化学规律,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例如:Fe(OH)2的教学。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Fe(OH)2沉淀,但实验获得的Fe(OH)2沉淀为灰绿色而非课本描述的白色。教师接着拿出已放置了一段时间,上层已变成红褐色的Fe(OH)2沉淀,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激发。教师再乘胜追击,引导学生共同探究:①红

褐色的是什么物质?②“谁”使生成的Fe(OH)2沉淀发生这样的变化?③如何改进实验操作,获得白色的Fe(OH)2沉淀?实验证明:学生通过讨论、查找资料可以提出多种实验方案。

一个精心设计的探究性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实验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师生互动教学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突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空间。

2.创设有梯度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策略,让问题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可多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把学习内容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倾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与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此外学生要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二氧化硫》的教学,为创设SO2性质教学情境,首先播放酸雨污染的录像,给学生一个认知情境;然后给出问题:SO2为何能形成酸雨?给学生一个探究情境;最后创设实验情境:怎样通过实验验证SO2溶于水呈酸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引导学生从CO2的性质去分析归纳、得出规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教师把这些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师生、生生扩大了互动空间。

3.创设图表、模型、实物等生动、直观情境

化学中有些理论、结构比较抽象,如果能借用直观的模型,生动的例子,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也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的教学中,教材上要求学生亲手制作甲烷的真实结构。像这样的活动学生有能力去完成。学生的模型虽然有缺陷,但是很有创造性,所选的材料种类很多,如:橡皮泥、泥巴、水萝卜、棒棒糖、乒乓球、桔子等等。在课堂上也可以让他们展示模型、对其他学生的模型作出评价以及用模型来演示取代反应的过程。由于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所以对甲烷结构的认识也很深刻。

4. 创设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境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使学习者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即“学以致用,用中求新”。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化学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必须细心观察,留意分析,从现象中提示本质,从现象中探求规律,从而提炼出有关问题。实例应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熟悉的但又说不清道理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具有新课学习导向性的作用。例如:在《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豆浆可以变成豆腐?为什么钢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水来?为什么江河入海处可以易形成沙洲?”讲完新课后,要引导学生解决引课时提出的问题,这样,可让学生凸现“收获”的喜悦。

5.创设化学发展史或科学家的事例情境

我国已故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化学史是一幅理论与实验交叉,失败与成功并存,逻辑与非逻辑并用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它集知识、方法与经验于一体。在教学中利用好它,既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杰出科学家的成功与失败,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又可以用模拟发现法教学,让学生参与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这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例如,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一节的教学时,可以这样设置学习情境:首先展示一幅门捷列夫的照片和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提供有关资料,简单介绍门捷列夫的生平事迹,并指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于人们研究元素间的规律性及新元素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再如:苯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凯库勒从梦中发现苯的结构的化学故事。既可以培养学生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