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实验教学大纲讲解

合集下载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64学时-已划重点和难点)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64学时-已划重点和难点)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总学时: 64 理论课学时: 60 实验课学时: 4一、课程的性质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化工、轻工、电力、自控、交通工程、管理工程等非机械、土水类 专业。

工程力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 主要研究机械设备零件及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的基 本方法。

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由理论力学的静力学部分和材料力学的基本部分所组成。

通过静力学的学习, 要求学 生熟练掌握构件平衡时的受力分析和计算方法。

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杆件的 四种基本变形和组合变形的内力、应力及变形的计算方法,从而解决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稳 定的问题。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和物理学,后修课程为机械零件及原理和专业设备课。

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物体平衡时的受力分析和计算方法。

(2)基本掌握将一般工程零部件或结构简化为力学简图的方法。

(3)牢固树立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的概念,熟练掌握直杆的受力分析。

(4)熟练掌握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内力、应力、位移及应变的计算,并能应用强度.刚度条 件进行计算。

(5)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能计算简单图形的静矩、形心、惯性矩、惯性半径和圆截 面的极惯性矩。

能用平行移轴公式求简单组合截面的惯性矩。

会应用型钢表。

(6)熟练掌握求解简单超静定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正确建立变形条件,掌握求解轴向 拉压超静定、简单超静定梁问题。

(7)掌握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并能进行组合变形下杆件的强度计算。

(8)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及测定方法,对电测应力方法有初步认识。

(9)理解剪切的概念,能进行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10)正确理解弹性稳定平衡的概念,确定压杆的临界载荷和临界应力,并进行压杆稳定性 计算。

三、课程适用专业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无机非、给排水等专业。

四、 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总绪论:工程力学的任务和主要内容,工程力学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修订单位:机电工程系执笔人:刘玲一、本大纲的适用范围适用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技术》及模具方向专业二、总学时72学时三、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工程力学》是“机械制造”专业及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有关内容,它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起桥梁作用,为专业设备的机械运动分析和强度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一)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2、力对点之矩3、力偶4、力的平移定理5、约束与约束力6、受力图(二)教学要求1、了解静力学的研究范围。

2、掌握刚体、平衡、合力等概念。

3、建立力系的概念。

4、掌握各种约束及其约束力的特点。

5、熟练掌握各种约束下刚体受力情况、画受力图。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各种约束下刚体的受力图难点:对各种约束的认知与掌握第二章轴向拉伸与压缩(一)教学内容1、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实例2、截面法、轴力与轴力图3、横截面上的应力4、轴向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5、材料在轴向拉压时的力学性能6、轴向拉压杆的强度计算7、拉压超静定问题简介8、压杆稳定的问题(二)教学要求1、熟练掌握截面法求解轴力、绘制轴力图2、掌握求解横截面上的应力。

3、掌握用胡克定律求解轴向拉压杆的变形量4、会进行强度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强度与变形的计算难点:对内力概念的理解第三章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一)教学内容1、剪切与挤压的概念与实例2、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二)教学要求1、掌握剪切变形的受力特点、变形特点。

2、掌握剪切强度计算的方法。

3、掌握挤压变形的特点及其强度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剪切及挤压的实用计算难点:几种变形的综合强度计算第四章圆轴扭转(一)教学要求1、圆轴扭转的概念与实例扭矩与扭矩图2、圆轴扭转时的强度计算3、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强度计算(二)教学要求1、掌握扭矩的概念、扭矩正负号的规定。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工程力学是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任务。

按照专业需要,本课程主要讲授静力学、杆件的变形与强度计算、动载荷、构件的疲劳强度、新材料力学概述等内容。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处理简单工程实际力学问题。

本课程总计64学时,4学分。

课程的前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和物理学。

教学大纲绪论:工程力学的重要地位、研究内容与分析模型、分析方法。

第一部分静力学1.静力学基础刚体、力、力系的概念。

静力学基本原理。

约束和约束力基本概念,约束的基本类型。

力矩的概念,合力矩定理,受力图。

2.力系的等效与简化力系等效与简化的概念。

力偶的概念及其性质。

力向一点平移定理。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方法。

固定端约束的约束力分析。

3.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摩擦角和自锁概念。

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条件。

第二部分材料力学4.材料力学的基本概论材料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

关于材料的基本假设。

基本概念:内力、外力、正应力、切应力、正应变、切应变。

5.杆件的内力分析与内力图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

轴力图与扭矩图。

剪力图与弯矩图。

6.杆件拉伸与压缩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拉(压)杆的应力与应变分析。

强度设计:强度校核、尺寸设计、许可载荷。

材料的力学性能基本知识。

应力—应变曲线及其特征点:比例极限、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强度极限。

材料的塑性指标:伸长率、截面收缩率。

强度失效概念。

材料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集中载荷附近应力分布,应力集中概念。

斜界面应力。

循环加载时材料的力学行为。

拉伸和压缩超静定问题。

7. 扭转扭转的概念和实例。

功率与扭力偶矩的计算。

剪切虎克定律。

剪应力互等定理。

剪切弹性模量。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圆截面的极惯性矩。

抗扭刚度。

扭转截面系数。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

工程力学 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 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工程力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工程力学是一门应用力学原理来解决工程问题的学科。

它是工程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对于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工程力学的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等。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力学思维能力: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工程力学,学生能够培养出扎实的力学基础,以及运用力学原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工程力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实验和工程项目的设计。

这要求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与他人有效地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力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设计理念,为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课程内容安排1. 静力学: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静力矩、力的传递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静力学可以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原理,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2. 动力学:包括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动力学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3. 应力与应变:包括应力的概念、应力分布、应变的概念、应变分布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应力与应变可以了解物体受力后的变形情况,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4. 弹性力学:包括弹性体的应力分析、弹性体的应变分析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弹性力学可以了解材料的弹性特性,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5. 稳定性分析:包括结构的稳定性分析、杆件的稳定性分析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稳定性分析可以了解结构的稳定性问题,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向学生介绍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力学实验和工程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和结果解读,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课程编码:x4041351学时数:32其中实践学时数:0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2.0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一、课程简介工程力学既是各门后续力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并继续发展着的独立学科,而且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静力学和材料力学。

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主要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替换(或简化)、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材料力学研究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主要包括应力、应变、变形等基本概念,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校核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等。

二、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工程力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掌握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处理工程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四、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静力学部分:(一)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受力图了解力和刚体的概念,掌握静力学公理;熟练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难点:画受力图。

(二)平面汇交力系了解工程中的平面汇交力系,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方程,平面汇交力系合成。

重点和难点:列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方程。

(三)力矩平面力偶系理解力对点之矩、力偶对力偶矩,平面力偶的合成与平衡问题;掌握力偶的等效。

重点:平面力偶的合成与平衡问题;难点:列平衡方程。

(四)平面一般力系了解工程中的一般力系问题;理解力线平移定理,平面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主矢和主矩,掌握利用平衡方程进行计算的方法。

重点:列平衡方程;难点:物体系平衡问题。

(五)空间力系了解工程中的空间力系问题;理解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力对轴之矩;掌握列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求解未知的约束反力方法。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工程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工程力学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它以数学、普通物理为基础,为有关后继课、专业课打下初步基础。

它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学习,不但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要求学生能对简单结构进行静力分析,对工程中有关强度、刚度等计算具有必要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要求1、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3、掌握各种平面力系的平衡问题,能根据平衡方程求解支座反力。

4、掌握拉压、扭转、弯曲变形的强度计算。

5、*掌握拉压、扭转、弯曲变形的刚度计算。

6、进行必要的实验技能的训练,并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内容第一篇静力学静力学引言第一章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受力图1-1 力的概念1-2 刚体的概念1-3 静力学公理1-4 约束与约束反力1-5 物体的受力分析受力图第二章平面汇交力系2-1 工程中的平面汇交力系问题2-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2-3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2-4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2-5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方程及其应用第三章力矩平面力偶系3-1 力对点之矩3-2 力偶与力偶矩3-3 力偶的等效3-4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第四章平面一般力系4-1 工程中的平面一般力系问题4-2 力线平移定理4-3 平面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主矢与主矩4-4 简化结果分析合力矩定理4-5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4-6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4-7 *静定与静不定问题4-8 物体系的平衡第二篇材料力学引言第一章轴向拉伸和压缩1-1 工程实际中的轴向拉伸和压缩问题1-2 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内力1-3 横截面上的应力1-4 *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变形1-5 拉伸和压缩时材料的力学性能1-6 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计算第二章剪切2-1 工程实际中的剪切问题2-2 剪切的实用计算第三章扭转3-1 工程实际中的扭转问题3-2 扭转时的内力3-3 *薄壁圆筒的扭转3-4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3-5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第三章弯曲内力4-1 工程中实际中的弯曲问题4-2 剪力和弯矩4-3 剪力图和弯矩图4-4 *剪力、弯矩和分布载荷间的关系第四章弯曲应力5-1 梁弯曲时的正应力5-2 惯性矩的计算5-3 梁弯曲时的强度计算5-4 *提高抗弯能力的措施“*”号为加宽及选学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工程力学》(静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静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静力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参考学时:30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主要介绍理论力学〔静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并指出工程监理专业学生学习理论力学〔静力学〕的目的及其重要性.静力学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特殊情况,即物体的平衡问题.研究物体的平衡就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平衡应满足的条件,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条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以,静力学主要解决以下两个基本问题:〔1〕力系的简化;〔2〕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静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图的方法是学习后续许多课程的基础,在工程技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第二章静力学基本概念和静力学公理〔4学时〕一、基本要求1、掌握静力学基本概念,力的概念、刚体的概念、平衡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静力学公理的内容.3、掌握约束和约束反力的概念.4、熟练掌握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分析图的方法.二、重点、难点1、力、刚体、平衡、约束的概念.2、理解五个公理两个推论.3、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图.第三章平面力系〔14学时〕一、基本要求1、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几何法和解析法合成的方法.2、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应用力系的力多边形封闭和静力平衡方程解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3、掌握力矩的概念,合力矩定理,掌握力偶和力偶矩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平面力偶系的合成方法和平衡条件,应用平衡方程解决平面力偶系的平衡问题.4、熟悉力的平移定理及适用X围.5、掌握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的方法,分析简化结果.6、掌握固定端约束的特性和约束反力的表示方法.7、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掌握应用平衡条件解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熟悉平衡方程的三种形式.8、掌握静定的物体系统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9、熟悉平面平衡力系的平衡问题.二、重点、难点1、掌握力的分解与力的投影.2、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3、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4、熟练掌握用解析法求解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5、掌握力矩和力偶矩的概念.6、力矩的计算.7、力偶的性质.8、平面力偶系平衡方程的应用.9、主矢和主矩概念的理解.10、主矢、主矩以及力系合成的最后结果计算.11、熟练掌握三种形式的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的平衡问题.12、熟练掌握求解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第四章空间力系〔4学时〕一、基本要求1、掌握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投影的计算方法.2、了解在空间力系中,力对点之矩的矢量表示,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的关系.3、掌握力对轴之矩的计算及符号表示.4、了解空间汇交力系的解析法合成、平衡条件,用平衡方程解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5、了解空间一般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了解用平衡方程求解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二、重点、难点1、空间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计算.2、空间力对轴之矩的计算及符号表示.二、参考学时分配表:三、能力及技能培养内容:注:习题练习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习题要切合实际,力求简单.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参考学时:35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基本要求1、明确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2、初步了解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基本概念.3、了解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设.4、初步了解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二、重点、难点1、材料力学的任务2、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设3、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第二章轴向拉伸和压缩一、基本要求1、建立内力的概念,能熟练地运用截面法求轴力,并画出轴力图.2、建立应力的概念,能灵活地运用强度条件解决强度计算的三类问题.3、建立变形和位移的概念,明确虎克定律的物理含义及其适用X围;并能正确计算拉压杆的变形和位移.4、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明确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差别.5、了解超静定问题的基本概念,会分析超静定次数.二、重点、难点1、拉压杆的概念2、内力和应力的概念3、拉压杆的内力和应力4、材料的力学性质5、许用应力和强度计算6、拉压杆的变形计算7、超静定问题第三章剪切与扭转一、基本要求1、明确剪切和挤压的概念,能正确地确定剪切面积和挤压面积,掌握简单的连接件的强度计算.2、熟练地确定外力偶矩、扭矩和扭矩图.3、牢固地掌握实心和空心圆轴横截面上剪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公式,并准确地计算最大剪应力.4、运用扭转角计算公式计算圆轴的相对扭转角.5、运用圆轴的强度条件,对圆轴进行强度计算.6、正确理解剪应力互等定理和剪切虎克定律的含义.二、重点、难点1、剪切的概念2、铆接件的破坏形式及相应的强度计算3、剪应力互等定理4、剪切虎克定律5、扭转变形及内力图6、圆轴扭转时的剪应力计算7、圆轴扭转时的相对扭转角的计算第四章梁的内力一、基本要求1、准确地计算梁的支座反力,并会校核.2、熟练地计算梁上任意指定截面的内力〔剪力和弯矩〕.会确定弯矩为极值的截面位置并计算弯矩极值.3、正确地列出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了解根据内力方程画内力图的方法.4、掌握M、Q与q之间的微分关系,并理解其几何意义.5、牢固地掌握荷载与剪力图、弯矩图之间应服从的规律;并熟练地运用这些规律画Q图、M图和校核Q图、M图.二、重点、难点1、平面弯曲的概念2、梁及其反力计算3、平面弯曲梁的内力4、内力方程和内力图5、弯矩M、剪力Q与荷载集度q之间的微分关系及其应用第五章截面的几何性质一、基本要求1、掌握静矩、惯性矩、极惯性矩、惯性积、主轴和形心主轴的定义及特征2、会确定截面的形心位置,尤其能熟练地确定具有对称轴的截面的形心位置3、牢记矩形截面、圆形截面的极惯性矩计算公式.二、重点、难点1、静矩、形心及其关系2、惯性矩、惯性积、极惯性矩3、惯性矩的平行移轴公式4、形心主轴和形心主惯性矩第六章梁的应力及强度计算一、基本要求1、掌握有关梁弯曲的基本概念2、正确理解和掌握梁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公式;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明确公式的适用X围和正应力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规律;能熟练地运用该公式计算梁任一横截面上任意点处的正应力以及最大正应力.3、掌握梁弯曲时的剪应力计算公式;明确剪应力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规律;能熟练地计算矩形截面梁和工字型、T型截面梁腹板上任一点处的剪应力以及最大剪应力.4、灵活运用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解决三类强度计算问题:强度校核、截面设计、确定许用荷载.5、掌握梁的剪应力强度条件,并会进行剪应力强度校核.二、重点、难点1、有关梁弯曲的基本概念2、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公式3、梁弯曲时的剪应力计算公式4、梁的强度计算5、弯曲中心的概念第七章弯曲变形一、基本要求1、掌握挠曲线、挠度、转角的概念及挠度、转角间的关系.2、熟练应用积分法、叠加法计算梁的位移,会对梁进行刚度校核.3、了解超静定梁的概念.二、重点、难点1、挠曲线概念2、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的位移3、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4、积分法求位移5、叠加法求位移6、刚度校核7、求解简单超静定梁第八章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一、基本要求1、建立应力状态概念及其研究方法.2、掌握平面应力状态下,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法;熟练掌握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计算.3、明确空间应力状态下三个应力的排法,正确理解、应用广义虎克定律.4、了解强度理论的概念以及金属材料破坏的主要形式;理解四个强度理论的基本观点、强度条件;掌握用强度理论对杆件进行强度校核.二、重点、难点1、基本概念2、平面应力状态的分析3、空间应力状态下任一点的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4、广义虎克定律5、强度理论第九章压杆稳定一、基本要求1、掌握压杆稳定、失稳现象、临界力、临界应力、长度系数、柔度、稳定安全系数和折减系数的概念.2、掌握细长压杆临界力的计算公式.3、掌握欧拉公式的适用X围及临界应力的公式,熟练地计算细长压杆的临界应力和临界力.4、掌握压杆的稳定条件.会运用安全系数法和折减系数法对压杆进行稳定性计算.二、重点、难点1、压杆稳定性的概念.2、细长压杆的临界力公式〔欧拉公式〕.3、临界应力、柔度、欧拉公式的适用X围.4、经验公式、临界应力总图.5、压杆稳定的实用计算.6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二、参考学时分配表:三、能力及技能培养内容:注:习题练习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习题要切合实际,力求简单.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训课为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在授课中间穿插一些实验.《建筑力学》〔结构力学部分〕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参考学时:40学时一、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1 杆件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内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分类,杆件结构力学的对象和任务.§1-2 杆件结构的计算简图.内容:计算简图,杆件结构的简化要点包括杆件的简化,支座的简化和分类及结点的简化.§1-3 平面杆件结构的分类.内容:梁、刚架、桁架、拱、组合结构.§1-4 荷载的分类.内容:分布荷载和集中荷载,恒载和活载、静力荷载和动力荷载. 第二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2-1 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内容: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几何可变体系和几何不变体系.§2-2 平面体系自由度的概念.内容:刚片、自由度、约束的概念.§2-3 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简单组成规律.内容:两刚片的组成规那么,三刚片的组成规那么,二元体规那么,瞬变体系的概念.§2-4 几何组成分析举例.§2-5 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第三章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3-1 静定梁.内容:单跨静定梁,斜梁,多跨静定梁.§3-2 静定平面刚架.内容:静定平面刚架的类型,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3-3 三铰拱.内容:概述,三绞拱的内力计算,拱的合理线概念.§3-4 静定平面桁架、组合结构内力计算方法.内容:桁架的有关概念,用结点法和截面法解算桁架结构内力.组合结构的概念和内力计算.§3-5 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和受力特点.内容:静定结构的基本特征,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常用静定结构的受力特点.第四章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4-1 计算结构位移的目的.内容:位移的概念,计算位移的目的,位移计算的假定.§4-2 功广义力和广义位移.内容:功、实功和虚功、广义力和广义位移的概念.§4-3 计算结构位移得一般公式.内容:外力虚功和虚应变能,虚功原理,利用虚功原理计算结构的位移.§4-4 静定结构由于荷载引起的位移.内容: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公式,不同类型的结构位移计算公式,位移计算举例.§4-5 图乘法.内容:图乘法适用条件及图乘公式,图乘计算中的几个问题.§4-6 静定结构由于支座移动和温度变化下的位移计算.§4-7 线形变形体系的几个互等定理.内容:功的互等定理,位移互等定理,反力互等定理.第五章力法§5-1 超静定结构的概念和超静定次数的确定.§5-2 力法的基本概念.内容:基本结构和基本体系的概念.§5-3 超静定次数的确定.内容:超静定次数的概念.§5-4 力法的典型方程.内容:主系数、副系数、自由项的概念,力法的典型方程.§5-5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刚架.§5-6 对称性的利用.内容:结构的正对称和反对称,荷载的正对称和反对称.§5-7 用力法计算绞接排架§5-8 等截面单跨超静定梁的杆端内力.内容:固端弯矩和剪力、线抗弯刚度〔线刚度〕的概念,转角位移方程和旋转角的概念.第六章位移法§6-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6-2 位移法基本未知量数目的确定.内容:位移法计算的基本未知量,位移法基本结构.§6-3 用位移法计算刚架的步骤和示例.内容:直接利用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方程.§6-4 位移法的典型方程.内容:附加刚臂和附加链杆的概念,位移法的典型方程.§6-5 用剪力分配法计算等高饺结排架.内容:柱顶作用水平集中力时的单阶柱绞接排架,一般荷载作用时的单阶柱绞接排架.第七章渐近法与近似法§7-1 概述§7-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内容:力矩分配法的解题思路,转动刚度、分配系数、传递系数的概念.§7-3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及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7-4 无剪力分配法.内容:无剪力分配法的应用条件,固端弯矩,转动刚度和传递系数.无剪力分配法的解题方法.§7-5 用近似法计算多跨多层刚架.内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分层法,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法—反弯点法.§7-6 超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和变形特点.第八章影响线和内力包络图§8-1 影响线的概念.§8-2 用静力法作简支梁的影响线.内容:支座反力影响线、弯距影响线、剪力影响线.§8-3 利用影响线求量值.§8-4 最不利荷载位置.§8-5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 内容:包络图的概念,弯距包络图和剪力包络图.§8-6 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二、能力及技能培养的内容1、习题及习题课注:习题是学生能力及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习题课中讲解例题要力求简单、切合实际,要分析学生作业中碰到的难点问题和容易出错的内容,并可在课堂上布置一部分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对于指定完成的习题,学生必须按时独立完成,对学生要求做到计算方法正确,字、图整洁规整,结果无误,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优:20~18,良:17~16,中:15~14,及格:13~12〕,平时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习题讨论课形式可以采用教师讲授和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列出讨论课的提纲,并且课后应对讨论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实训课为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加感性认识,可以用现有的计算机软件如结构力学求解器、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系列软件来校核手算结果,做到手算和机算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根据学生完成的质量评定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三、学时分配表。

《工程力学》-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实验教学大纲讲解

《工程力学》-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实验教学大纲讲解

《工程力学》-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实验教学大纲一、目的与任务1.使学员巩固所学理论,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员掌握测定理论力学性能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3.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科学作风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一)实验单元一:理论力学创新应用与转动惯量测定(2学时)实验1.1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创新应用实验1.实验目的与任务①通过大量工业产品和科技成果向学生展示《理论力学》的工程意义和工程应用,开阔学生的眼界。

②通过学生对大量工业产品和科技成果的观察分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力学分析方法的掌握。

③培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锻炼他们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

2.实验原理实验以在课堂所学的理论力学知识为基础,结合实验室所提供的40种左右生活中的理论力学模型,任选一样完成一篇小论文。

3.实验内容及要求实验室的静力学模型有:曲柄滚轮挤水拖把的受力分析、挖掘机部件的受力分析与求解各油缸的推力或拉力、静、动滑动摩擦引述的测定等。

运动学模型有:旋转式、往复式剃须刀的比较,曲柄框架机构与外壳振动控制的技术、推土机的机构运动与分析、不可见轴转速的测定方法等。

动力学模型有:拳击机拳击力的标定方法—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与恢复系数、振动电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质点系动量定理的演示等。

4.实验结果及要求①积极动脑、动手、观察、讨论。

②每人至少完成1篇小论文。

论文要求WORD文档,AUTOCAD绘图,字数至少1000个汉字,A4纸打印。

期末考试之前交。

③爱护实验室内所有仪器、设备、模型和实物。

实验1.2 转动惯量的测定1.实验目的与任务1) 利用三线扭摆法测定水平圆盘相对圆盘中心的垂直轴的转动惯量。

2) 利用三线扭摆法测定规则几何体的转动惯量。

2.实验原理三线扭摆测定物体转动惯量所依据的理论公式:1)圆盘相对三线扭摆过圆盘中心点的垂直轴的转动惯量0JlT mgr J 22204π= 其中::圆盘的扭摆周期。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96学时)(很经典)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96学时)(很经典)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2296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96 讲课学时:96 实验学时:0学分:6适用对象:机械工程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工程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

同时又为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设计等专业课程提供必不可少的力学基础知识;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根据“以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的教学目标, 本大纲拟定工程力学的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并对各种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稳定性的基本问题能够熟练地分析和计算。

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掌握的数学知识有:解析几何、矢量代数的基本运算、简单函数和复合函数的导数、微分和偏导数、定积分和不定积分、线积分的概念、一元函数的极值、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等。

四、学时分配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杨虹高职高专基础课教材系列《工程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参考书:刘延柱杨海兴《理论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范钦珊殷雅俊《材料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教学方法: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述为主,通过大量习题巩固掌握的知识。

建议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法。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

七、课程考核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修订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化工机械系执笔人:张巨伟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工程力学2.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3.适用专业:化机、储运、机械制造、检测、金材、材料、给排水、建筑、交通运输4.总学时:128学时(112)5.总学分:8学分(7)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工程力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

它是各门力学课程的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理论力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的计算方法,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为学生学习相关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基本内容:(理论力学部分)1、第一章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受力分析(4学时)刚体和力的概念。

静力学公理。

约束和约束反力。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2、第二章平面汇交力系及平面力偶系(2学时)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及计算。

平面力偶理论。

3、第三章平面任意力系(4学时)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一点简化。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物体系的平衡及静定和静不定问题。

4、第四章空间力系(4学时*)(或2学时)空间汇交力系。

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

空间力系向一点简化,主失和主矩。

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结果*。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平行力系中心和重心*。

5、第五章摩擦(2学时)滑动摩擦。

最大静摩擦力。

,摩擦角和自锁现象。

滚动摩擦。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6、第六章点的运动学(2学时)点的运动描述方法:矢量法。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30607课程名称: 工程力学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总学时:64学分:4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工程制图适用范围: 工程管理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四个部分的内容。

通过学习该课程,培养学生的力学分析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工程技术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力学中的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以及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构件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际计算能力和初步的分析和实践能力。

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一)静力学的基本概念1.刚体的概念2.静力学公理3.约束与约束反力4.物体的受力分析要求学生了解静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静力学基本公理,及常见的平面约束类型和相应的约束反力的特点,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方法和受力图的绘制。

(二) 平面力系1.平面汇交力系2.平面力偶系3.平面任意力系4.工程中的平面力系问题要求学生了解力矩、力偶、力偶距的概念,熟悉力的平移定理,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三)空间力系1.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2.力对轴之矩3.空间力系的平衡4.工程中的空间力系问题要求学生了解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熟悉力对轴之矩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掌握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和应用。

(四)轴向拉伸与压缩1.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2.轴向拉伸和压缩变形的计算3.轴向拉伸和压缩时材料的力学性能4.轴向拉伸和压缩时构件的强度条件5.应力集中的概念6.变形能的概念功能原理要求学生了解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和实例,熟悉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直杆横截面上的内力、应力和强度条件。

掌握轴向拉伸和压缩的受力特点和变形计算。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平衡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明确杆件的内力、应力、应变、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一定的分析计算能力和初步的试验能力。

掌握杆系结构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结构受力性能,培养学生结构分析与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初步学会利用工程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2、3、4、5和6。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静力学第一节力的基本性质及物体受力分析习题要点:物体受力分析第二节力系的简化习题要点:力系的简化第三节力系的平衡习题要点:力矩与力偶计算;力系的平衡计算本章重点、难点:物体受力分析;力矩概念;力系的平衡计算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物体受力分析理解:力矩与力偶掌握:力系的平衡计算第二章动力学第一节刚体的基本运动与点的合成运动习题要点:运动的合成第二节动力学基本定律习题要点:动力学基本定律的应用第三节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习题要点:动量定理与动量矩定理的应用第四节动静法习题要点:采用动静法解决问题本章重点、难点:本章教学要求:点的合成运动;动力学基本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动静法了解:刚体的基本运动理解;点的合成运动掌握:动力学基本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动静法第三章杆件的内力分析第一节轴向拉压杆的内力——轴力和轴力图习题要点:轴力计算与轴力图的绘制第二节受扭杆的内力——扭矩图习题要点:扭矩计算与扭矩图的绘制第三节梁的内力——剪力图与弯矩图习题要点:本章重点、难点:轴力计算与轴力图的绘制;扭矩计算与扭矩图的绘制;剪力计算与剪力图的绘制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杆剪的内力分析与截面法理解;轴力、扭矩、剪力概念掌握:轴力图、扭矩图与剪力图的绘制第四章杆件的应力和强度第一节轴向拉伸与压缩杆的应力与强度习题要点:轴向拉伸与压缩杆的应力与强度计算第二节扭转的应力与强度习题要点:扭转的应力与强度计算第三节梁的应力与强度习题要点:梁的应力与强度计算本章重点、难点:轴向拉伸与压缩杆的应力与强度计算;扭转的应力与强度计算;梁的应力与强度计算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理解;应力、应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轴向拉伸与压缩杆的应力与强度计算;扭转的应力与强度计算;梁的应力与强度计算第五章杆件的变形和刚度第一节拉压杆的变形习题要点:拉压杆的变形计算第二节圆轴扭转的变形和刚度习题要点:圆轴扭转的变形和刚度计算第三节梁的变形和刚度条件习题要点:梁的变形计算本章重点、难点:拉压杆变形计算;圆轴扭转变形和刚度计算;梁的变形计算与刚度条件本章教学要求:了解:静不定问题理解:拉压杆变形;圆轴扭转变形;梁的变形掌握:拉压杆变形计算;圆轴扭转变形和刚度计算;梁的变形计算与刚度条件第六章组合变形分析第一节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习题要点:平面应力状态的图解法第二节拉伸(压缩)与弯曲变形的组合习题要点: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的计算第三节扭转与弯曲的变形组合习题要点:扭转与弯曲的组合变形计算本章重点、难点:平面应力状态的图解法;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的计算;扭转与弯曲的组合变形计算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理解:平面应力状态的图解法掌握: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的计算;扭转与弯曲的组合变形计算第七章压杆稳定第一节压杆的临界应力及其总图习题要点:压杆的临界应力计算第二节压杆稳定计算习题要点:压杆稳定计算第三节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习题要点: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本章重点、难点:;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理解;细长杆的临界载荷;压杆的临界应力掌握:压杆稳定计算五、考核方式及要求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形式。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Engineering Mechanics课程编号:3001292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时数:48 学分数:3编者:曹桂芬编写日期:2002年5月一、课程的性质及目的工程力学包括理论力学的静力学部分及材料力学中基本受力杆件的内力、应力及变形计算。

工程力学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基础必修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杆件的内力、变形计算。

并能初步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简单的工程力学中的力学问题,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分析、判断、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静力学部分(一)静力学基础(建议4学时)1、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课程的适用范围及本课程的任务、学习方法。

(建议1学时)2、理解刚体、力的概念,掌握常见约束的约束性质及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及物体的受力图。

(建议3学时)(二)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建议6学时)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平衡条件。

了解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掌握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及合力矩定理。

理解力偶的概念与性质,掌握力偶的等效性、力矩、力偶系合成与平衡的计算。

掌握力的平移定理及平面一般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了解平面一般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掌握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掌握简单桁架内力计算的方法。

(三)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

(建议6学时)掌握空间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建议1学时)掌握力对轴之矩的计算及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

(建议3学时)物体重心及形心的计算。

(建议2学时)建议:各种常见约束的约束反力及物体受力图可用投影演示。

桁架内力计算采用投影演示及课堂讨论方法。

第二部分材料力学部分(一)材料力学绪论。

(建议1学时)了解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同其它课程的关系及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工程力学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平衡和运动规律,理解力学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本课程内容涵盖静力学和动力学两大部分,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应用静力学和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力的测量、平衡实验等;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力学基础知识1.1 点、线、面的概念及其力的表示1.2 作用在力学系统上的力的特点1.3 力的合成、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1.4 受力分析及受力平衡条件2. 静力学2.1 一维运动和二维平面力学2.2 统一力学原理及其应用2.3 刚体平衡2.4 结构受力分析3. 动力学3.1 物体的运动3.2 牛顿力学3.3 动力学定律及其应用3.4 能量、功率和机械效率3.5 动量定理及冲量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由教师讲解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点讲解典型问题的解法及应用。

2.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习力的测量方法、平衡实验等,掌握实践技能。

3. 小组讨论:根据教师安排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提交解决方案,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 课程设计: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参与)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考核)3.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4. 课程设计报告(工程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5. 期末综合考核(综合理论和实践能力)六、教学资源1. 教材:《工程力学基础》、《工程力学原理》等2. 实验设备:平衡实验台、万能试验机、数据采集仪等3. 资源共享:利用网络资源、学术期刊等积极探索和学习最新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七、教学保障1. 专业师资: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2. 实验室支持:配备完善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团队3. 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保障学生学习需求八、总结和展望工程力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掌握工程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及说明.doc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及说明.doc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及说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土木专业“工程力学”教学大纲引论:工程中的力学问题。

本课程的任务、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第一篇静力分析(一)基本概念和方法力的概念:力的运动效应与变形效应。

刚体与变形体。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力的可传性及限制。

平衡的概念:二力构件与二力平衡条件,三力平衡条件。

约束的概念与约束力分析:几种典型约束及相应的约束力。

静力分析的基本方法:隔离体与受力图。

(二)平面基本力系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条件。

力矩、合力矩定理。

力偶、力偶的性质,平面力偶系由简化与平衡。

(三)平面一般力系力向一点平移,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主矢和主矩,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

固定端约束与相应的约束力。

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静定性质的判断,研究对象的选择,刚体系统受力分析的特点。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四)空间力系为对轴之矩,空间力系向一点简化为一力和一力偶,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重心与形心。

第二篇强度刚度稳定性分析工程构件。

杆件的基本受力与变形形式。

失效形式:强度、刚度、稳定问题。

变形体的基本假设。

(五)杆的轴向拉伸与压缩工程实例。

内力与截面法,轴力、轴力图。

正应变和正应力,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及其计算公式。

强度条件。

安全系数,工作应力,许用应力,危险应力。

三类强度问题。

拉(压)杆的弹性变形:纵向变形、横向变形。

胡克定律,弹性模量,泊松比。

拉(压)好的刚度。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两种典型材料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与应力特征值,强度指标与塑性指标;材料压缩时力学性能简介。

拉(压)破坏形式比较。

拉(压)静不定问题:多余约束的概念,求解静不定问题的基本方法。

(六)轴的扭转工程实例。

外力偶矩,扭矩与扭矩图。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特点.剪应变和剪应力,剪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胡克定律,剪切弹性模量。

横截面剪应力公式推导。

极惯性知,抗扭截面系数。

相对扭转角表达式。

抗扭刚度。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与刚度条件,许用剪应力,许用相对扭转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力学》-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实验教学大纲一、目的与任务1.使学员巩固所学理论,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员掌握测定理论力学性能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3.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科学作风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一)实验单元一:理论力学创新应用与转动惯量测定(2学时)实验1.1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创新应用实验1.实验目的与任务①通过大量工业产品和科技成果向学生展示《理论力学》的工程意义和工程应用,开阔学生的眼界。

②通过学生对大量工业产品和科技成果的观察分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力学分析方法的掌握。

③培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锻炼他们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

2.实验原理实验以在课堂所学的理论力学知识为基础,结合实验室所提供的40种左右生活中的理论力学模型,任选一样完成一篇小论文。

3.实验内容及要求实验室的静力学模型有:曲柄滚轮挤水拖把的受力分析、挖掘机部件的受力分析与求解各油缸的推力或拉力、静、动滑动摩擦引述的测定等。

运动学模型有:旋转式、往复式剃须刀的比较,曲柄框架机构与外壳振动控制的技术、推土机的机构运动与分析、不可见轴转速的测定方法等。

动力学模型有:拳击机拳击力的标定方法—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与恢复系数、振动电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质点系动量定理的演示等。

4.实验结果及要求①积极动脑、动手、观察、讨论。

②每人至少完成1篇小论文。

论文要求WORD文档,AUTOCAD绘图,字数至少1000个汉字,A4纸打印。

期末考试之前交。

③爱护实验室内所有仪器、设备、模型和实物。

实验1.2 转动惯量的测定1.实验目的与任务1) 利用三线扭摆法测定水平圆盘相对圆盘中心的垂直轴的转动惯量。

2) 利用三线扭摆法测定规则几何体的转动惯量。

2.实验原理三线扭摆测定物体转动惯量所依据的理论公式:1)圆盘相对三线扭摆过圆盘中心点的垂直轴的转动惯量0JlT mgr J 22204π= 其中::圆盘的扭摆周期。

;悬线到转轴的垂直距离摆线长:空盘质量;0:;:T r l m 2)被测物提与盘相对三线扭摆中心轴的总转动惯量JlT Mgr J 2224π= :圆盘的扭摆周期。

质量质量;:被测物体与圆盘的总T M3)被测物提相对平面质心轴的转动惯量obj J0J J J obj -=3.实验内容及要求调整上下圆盘的水平仪,使之处于水平位置。

然后测量摆线的长度,然后给圆盘一个微小的扭摆,记录下经过一定周期扭摆所需时间,计算出扭摆的周期,利用所给公式计算圆盘的转动惯量。

特别注意的是扭摆做扭振时,其扭摆角度应该比较小。

4.实验结果及要求转动惯量的测定:将实验所得到的数据摆长和周期代入公式得到相应的转动惯量,在测量规则物体的转动惯量时,方法雷同但最后结果应减去圆盘的转动惯量。

将实验所测得的转动惯量与理论计算值比较。

(二)实验单元二:振动系统参数测定(2学时)实验2.1 用“李萨如图形法”测量简谐振动的频率1.实验目的与任务1) 了解李萨如图形的物理意义、规律和特点。

2) 学会用“李萨如图形法”测量简谐振动的频率。

2、实验原理相互垂直、频率不同的两振动的合成,其合成振动波形比较复杂,在一般情况下图形时不稳定的。

但当两个振动的频率为整数比时,即可合成稳定的图形,称为李萨如图形。

3.实验内容及要求①用调速电机对简支粱系统施加一个频率未知的激扰力,电机转速(系统强迫振动频率)可用调压器来改变。

在测量系统振动频率的过程中不要改变电机转速。

②将传感器测得的振动信号经放大后接入示波器的Y 轴,并将激振信号源产生的一频率已知的周期信号输入到示波器的X 轴。

③调整周期信号的频率,使示波器的屏幕上出现一直线或椭(正)圆,此时,激振信号源显示的频率x f 即为简支粱系统强迫振动的频率y f 。

④将周期信号频率改变为),2,21(=⨯i f i y 观察示波器屏幕上的图形。

4.实验结果及要求根据实验得到简支粱系统强迫振动的频率,熟练掌握用“李萨如图形法”来测量系统的振动频率。

实验2.2 机械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测量 1、实验目的与任务①了解共振前后李萨如图形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②学会用“共振相位判别法”测量机械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

2、实验原理用简谐力激振,造成系统共振,以寻找系统的固有频率,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根据振动量的幅值共振来判定共振频率。

但在阻尼较大的情况下,用不同的幅值共振方法测得的共振频率略有差别,而且用幅值变化来判定共振频率有时不够敏感。

相位判别法是根据共振时的特殊相位值以及共振前后的相位变化规律所提出来的一种共振判别法。

在简谐力激振的情况下,用相位法来判定共振是一种较为敏感的方法,而且共振时的频率就是系统的无阻尼固有频率,可以排除阻尼因素的影响。

3、实验内容及要求①激振信号源输出端接电动式激振器,用激振器对简支粱激振。

②将激振信号源输出端接入虚拟式示波器的X 轴,速度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经测振仪接入示波器的Y 轴。

③开启激振信号源的电源开关,对系统施加交变正弦即真理,使系统产生振动,调整信号源的输出调节开关便可改变振幅大小。

调整信号源的输出调节开关时注意不要过载。

④激振频率由低到高逐渐增加,同时,用测振仪的X 、V 、A 档测振,观察示波器屏幕上的图像,根据“共振相位判别法”的原理,分别用位移、速度、加速度判别共振,确定共振频率。

4.实验结果及要求将用X 、V 、A 档判别共振的结果图分别绘出来;分析试验结果与理论原理是否相符;熟练掌握用“共振相位判别法”测量系统的固有频率。

实验2.3 单自由度系统强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固有频率和阻尼的测量1、实验目的与任务①学会测量单自由度系统强迫振动的幅频特性曲线②学会根据幅频特性曲线确定系统的固有频率0f 和阻尼比。

2、实验原理在正弦激振力的作用下单自由度系统作简谐强迫振动,设激振力F 的幅值为B 、圆频率为0ω(频率πω2=f ),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式为:M F x dt dx dtx d =++2222ωξω 式中:ω——系统固有频率 M K =2ω ξ——阻尼比 M C ωξ2= F ——激振力 F=t B 0sin ω 上述方程的特解,即强迫振动为:)sin(0ϕω-=A x 式中:A ——强迫振动振幅,ϕ——初相位 ()22022202MC MB A ωωω+-=上式叫做系统的幅频特性,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幅频特性曲线。

振幅为最大时的频率叫共振频率a f 。

在有阻尼的情况下,共振频率为:2021ξ-=f f a当阻尼很小时,0f f a ≈故以固有频率代替共振频率。

所以在小阻尼情况下可得到: 0122f f f -=ξ 3、实验内容及要求①将速度传感器置于简支粱上,其输出端接测振仪,用以测量简支粱的振动幅值。

②将电动式激振器接入激振信号源输出端,开启激振信号源的电源开关,对简支粱系统施加交变正弦激振力,使系统产生产生正弦振动。

③调整激振信号源输出信号的频率,并从测振仪上读出各频率及其对应的幅值。

④利用虚拟式示波器找出振幅最大值,然后用虚拟式FFT 分析仪作该振幅信号的频谱,求出共振频率a f ,这里0f f a ≈从而求出系统固有频率。

⑤求出0.707倍最大振幅,然后在FFT 分析仪的频谱中找到对称于共振频率的两个频率21f f 和,从而求出阻尼比ξ。

4.实验结果及要求①实验数据②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绘制系统强迫振动的幅频特性曲线。

③确定系统固有频率0f 和阻尼比ξ。

(三)实验单元三:结构固有频率及主振型的测量(2学时)实验3.1 二自由度系统各阶固有频率及主振型的测量1.实验目的与任务①学会用共振法确定二自由度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

②观察二自由度系统的各阶振型。

③将实验所测得的各阶固有频率、振型与理论计算值比较 2、实验原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自由度系统具有两个固有频率。

当给系统一个激振力时,系统发生振动,该震动是两个主振型的叠加。

当激振频率等于某一阶固有频率时,系统的振动就是这一阶固有频率的主振动,而另一阶振动振型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在测定系统的固有频率时,需要连续调整激振频率,使系统出现某阶振型且振幅达到最大,此时的激振频率即是该阶固有频率。

由振动理论知: 022=+KX dt xd M 式中:质量矩阵⎥⎦⎤⎢⎣⎡=m m M 00; 刚度矩阵⎥⎦⎤⎢⎣⎡--=6336L T K ; 位移矩阵⎥⎦⎤⎢⎣⎡=21x x X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为:一阶固有频率:mL T f π2732.11=; 二阶固有频率:mLT f π231=进一步计算出各阶主振型()()2,1,=i i A()⎥⎦⎤⎢⎣⎡=111A ; ()⎥⎦⎤⎢⎣⎡-=112A 3、实验内容及要求①将非接触激振器接入激振信号源输出端,把激振器对准钢质质量块A 或B ,保持一定的出事间隙,使振动时激振器不碰撞质量块。

②用1kg 或2kg 的重锤调整所需张力T ,张力T 不同,测得的固有频率不同。

③开启激振信号源的电源开关,对系统施加交变正弦激振力,使系统振动,调整信号源的输出调节开关便可改变振幅大小。

调整信号源的输出调节开关时注意不要过载。

④激振频率由低到高逐渐增加,当观察到系统出现第一阶振型且振幅最大时,激振信号源显示的频率就是系统的一阶固有频率1f 。

依次下去,可得到第二阶振型和二阶固有频率2f 。

4.实验结果及要求①不同张力下各阶固有频率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②绘出观察到的二自由度系统振型曲线。

③将理论计算出的各阶固有频率、理论振型与实测固有频率、实测振型相比较,是否一致?产生误差的原因在哪里?实验3.2 简支梁各阶固有频率及主振型的测量 1.实验目的与任务①用共振法确定简支梁的各阶固有频率和主振型。

②将实验所测得的各阶固有频率、振型与理论值比较。

2.实验原理这个实验模型是一矩形截面简支梁,是一无限自由度系统。

一般情况下,梁的振动是无穷多个主振型的迭加。

如果给梁施加一个合适大小的激扰力,且该力的频率正好等于梁的某阶固有频率,就会产生共振,对应于这一阶固有频率而确定的振动性态叫做这一阶主振型,这时其它各阶振型的影响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此试验中简支梁的横向振动固有频率理论值为0f =Hz L-简支梁长度(cm ) E-材料的弹性系数(Kg/cm 2) A-梁横截面积(cm 2) P-材料比重(Kg/cm 2) J-梁截面弯曲惯性矩(cm 2) 矩形截面,弯曲惯性矩 J=bh 3/12 (cm 4) 各阶固有频率之比:f 1 :f 2 :f 3 :f 4 :∧=1:22:32:423.实验内容及要求 ⑴实验教学内容: ①实验模型及原理 ②示波器的使用 ⑵学员实验内容:沿梁的长度方向选定测点比做好标记,选某测点作为参考,将传感器Ⅰ固定在参考点上,专门测量参考点的参考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