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系杂交水稻育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湖北最先发现并育成了光温敏核不 育系农垦58S,导致80年代中后期全国掀起了两系法杂交稻研 究热潮。然而,1989年长江流域稻区出现异常盛夏低温天 气,当时已宣告育成的核不育系绝大多数表现明显的育性波 动,使两系法杂交稻研究遭受重大挫折。此后,加强了基础 理论研究,改进了不育系的选育方法,现在以光温敏核不育 为基础的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两系法杂交稻 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示范与推广。
(3)光温敏不育性的遗传
不育性受核基因控制,正、反交F1花粉育性相同。 不育性受隐性基因控制,一般品种都含有其显性等位基 因,因而不育系的恢复谱极广,同一亚种内几乎所有的正 常品种都能使其育性恢复正常。 控制不育性的主基因数目,一般认为农垦58S及其衍生系 为一至二对,安农S-1及其衍生系为一对。 微效多基因(遗传背景)对主基因有较大的修饰作用,主 要表现在不育性表达所需的光、温条件有很大差异。
光敏温 度范围
30℃ ~24℃
可育临界温度 24℃ (起点温度)
生物学下限温度 20℃
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 转换同时受光周期与温度 协同调控。在光敏温度范 围内,光周期作用与温度 存在正向互补效应,即温 度升高临界光长可缩短, 温度降低则临界光长可延 长。在自然条件下光敏温 度范围宽的材料表现为光 敏不育,窄的表现为温敏 不育。
我国的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与利用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三 系法”技术体系存在育种程序复杂,组合选配受“恢保关系”的 限制,种子生产成本高等缺点。
与三系法相比,两系法最主要的优越性在于它不受“恢保 关系”的限制,配组自由,同一亚种内几乎任何正常品种都是 其恢复系,因而在Biblioteka Baidu论上易于选配出杂种优势更强,增产潜 力更大的杂交稻新组合。因此,两系法杂交稻的研究和利用 一直受到水稻育种界的重视。
2.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性与两用核不育系
(1)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概念 指花粉育性在光周期和温度等因素影响下可发生明显转
换,且这种育性转换只受细胞核基因控制的遗传稳定品系。这 种品系在一定光、温条件下花粉彻底败育,可进行杂交制种; 在另一些光、温条件下花粉可育,自交结实,繁殖自身,从而 实现“一系两用”。
二、基本概念和方法
1.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途径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颖花小,雌雄同花,不易去雄, 并且一朵颖花只结一粒种子,繁殖系数低。所以,大规模利 用水稻F1杂种优势的关键是能否经济有效地解决去雄问题。目 前有三条途径:一是以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三系”配套为基础 的三系法,二是以光温敏核不育为基础的两系法,三是化学 杀雄。其中三系法应用最广,成效巨大;两系法经过近20年 的全国协作攻关,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化学杀雄问题仍然 不少,生产应用尚需更大的努力。
技术要点:
为使核不育系能够在多种生态区大面积生产上应用,其不育起 点温度必须降低到23℃或23℃以下。
F2应种植在敏感期日平均温度能达到23℃左右的高海拔地区, 以强化长日低温选择压力,严格选择败育度高的优良植株。
F3以上的分离世代一般在本地正季种植,并南繁加代,在南繁 时选可育或半育株;或将在本地正季选得完全败育株割桩再 生,再选再生稻可育性好的植株。
日长诱导育性转换的敏感期为幼穗分化的第二次枝梗及颖 花分化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其中最敏感的时期为雌雄蕊形 成期。温度诱导育性转换的敏感期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花粉 单核期,其中最敏感的时期为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2)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规律—光温作用模式
农垦58S 生物学上限温度 34℃ 不育临界温度 30℃
我国的两系法杂交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代末, 安徽芜湖地区农科所育成部分不育系和带显性标记性状的恢 复系,但由于区分杂交种和自交种时困难较多,实际应用不 多。化学杀雄可看作两系法的一种,70年代开始,我国广泛 开展了化学杀雄的研究,但由于迄今试验过的大多数化学杀 雄剂不完全有效,或对人和动物的安全没有充分保证,推广 应用仍受到很大限制。
(4)核不育系再生复育
一些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再生稻能够恢复可育,而同期抽穗 的头季稻仍保持完全不育。这种雄性不育系再生稻恢复可育 的特性称之为再生复育。
再生复育是可遗传性状,可作为核不育系繁种新途径, 也可用于选育起点温度(可育临界温度)更低的两用核不育 系。
(5)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
根据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规律及自然界温度变化特 点,核不育系唯有起点温度低,才能避免异常低温对其育性的 不利影响,确保制种安全,才具有实用价值。为此,选育光温 敏核不育系的技术路线是在不同的自然或人工光温条件下开展 生态育种,技术措施主要是利用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季 节的自然光温条件对分离世代进行鉴定与选择,技术关键是在 强大的长日低温(约23℃)选择压力下选完全不育株,再在再 生或短日条件下选可育株。
两系杂交水稻育种
赵显峰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摘要
研究简史 基本概念和方法 两系法与三系法比较 研究进展、问题及对策 展望
一、研究简史
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始于:1964年袁隆平发现雄性不 育株。1970年李必湖在海南崖县南红农场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 野生稻,为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 我国成功实现籼稻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籼型杂交稻开始 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行水稻杂种优势 商品化利用的国家。至今,袁隆平院士研发的杂交水稻,已累 计推广50多亿亩,增产粮食1万多亿斤,每年推广杂交稻面积 在2.4亿亩左右,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为保 障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各个世代,同时注意综合农艺性状的选择。在中高世代,大 量测交配组,依据F1表现筛选高配合力株系。 F6代开始,选少数育性表现基本稳定,综合性状较好,配合力 较高的优良株系,观察在高海拔地区的育性表现,进行“三合 一”(一株水稻剥蘖分成三份,作本地正季自然温光、12小时短 日、人工气候室23℃低温三种处理)同步鉴定,只有低温长日 下完全败育,再生和/或短日下恢复可育的植株才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