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讲稿
第1章绪论
1.1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1.1.1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
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简言之,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其宗旨在于适应和改造作物的特征、特性,使其更加经济有效地为人类服务;耕作栽培措施是适应和改造作物的特征特性,以便得到更多更好和农产品。
二、作物栽培学的任务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为此,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懂得作物要求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懂得选择和创造环境条件以满足作物的要求,这是适地适种和合理布局问题;还要掌握并学会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以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这是栽培技术问题。
1.1.2 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
一、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它们各自从作物生活和环境条件的某一个侧面来研究对作物生产有关的某一个方面,这些学科都为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二、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理论
作物栽培学有它自己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的规律,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达到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三、作物栽培学总理论与各论的关系
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到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涉及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因此,作物栽培学总论讲述一般知识、基本原理、普遍应用的措施和技术,为各论做铺垫,打基础;作物栽培学各论则讲述各个作物的知识、原理、栽培措施和技术。
1.1.3 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一、作物栽培学的特点
1.复杂性多种多样的作物各有其不同的特征特性。每种作物又有不少的品种,每个品种也有不同的特征特性。环境条件(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条件)不同、栽培措施不同也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同的影响等等。由此可见,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作物、环境、措施三个方面)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
2.季节性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违背天时农时,就可能影响到全年的生产,有时甚至将间接地影响下一年或下一季的生产。因此,在作物生产上,历来遵循“不违农时”的原则。
3.地区性从大处说,不同地区适于栽培不同的作物;从小处说,即使在同一地点(县、
1
乡、村)的不同地块(阳坡、阴坡、高燥、平缓、低洼地等等)所种植的作物也不应强求一致。
4.变动性随着人们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认识的加深,随着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以及随着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不可墨守陈规。
二、作物栽培的研究法
1.农作物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本路线
(1)生长分析研究路线,即以个体或群体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增加为中心进行研究。
(2)发育分析研究路线,即从农作物的生育进程研究产量因素的形成及其相关性状的变化,提出相应的产量形成促控技术和产量因素协调理论等。
(3)源一库分析研究路线,即研究在不同条件下,源、库对产量的相对限制作用、同化物分配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
2.作物栽培的研究方法常采用的方法有:
(1)生物观察法作物生产的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形成和物质积累的过程。对这些过程进行跟踪,必须通过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作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是统一的,作物的局部与整体是一致的。因此,在观察作物的形态、结构时要结合其机能,观察局部时要联系其整体。
(2)生长分析法其出发点是,作物的生育进程以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来衡量,干物质积累又与光合面积(叶面积)有直接的关系。比较同一作物不同品种,或者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鉴别品种的好坏和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劣。即间隔一定天数,在田间取样调查,测定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进而比较同一作物不同品种,或者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差异,确定出品种的好坏和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劣。
(3)发育研究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量植株的生长状况,如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的测定,收获时统计单位面积上的穗
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最后把收获产物分解为产量构成因素。它可从基本苗和分蘖消长规律分析穗数的形成过程;从干物质的消长分析穗粒重的形成过程。
(4)生长发育研究法是在生长分析法和发育研究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生长发育研究法的做法是,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禾谷类作物)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或花芽)分化数、退化数(或脱落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通过生长发育状况的分析,可以评估某种栽培技术措施的作用和优劣,进而制定出相应的促进或控制的措施。
1.2 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
1.2.1 农业的发生
在农业发生之前,原始人类依靠渔猎采集天然动植物而生存,大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起,发生了农业。其特征是人类从采集天然生长的野生植物,转变为自己动手种植植物,从渔猎野生动物,进入到自己饲养动物。但是,在整个原始农业时期,采集和渔猎仍占据重要的地位。
1.2.2 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随着人类从以采集为生向着为自己生产食物这一转变,一些野生植物也被驯化培育成了栽培植物。在大田上栽培的植物一般称为作物。考古发掘表明,自公元前7000年始,在穆雷贝特(Murey-bet,今叙利亚北部)、我国黄河流域、非洲、美洲等均有栽培作物的早期历史。
2
1.2.3 作物的起源
一、栽培作物的起源
1.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