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第十六讲电子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名师教案 下学期 人教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彭志文主讲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重点:本课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
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
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
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
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一夏商西周教育管理体制有何特点:学在官府是这时期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由我国奴隶社会特点决定.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肉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巨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墨家私学领袖的称谓。
下代巨子由上代指定。
门徒要绝对服从于巨子。
先秦儒家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
1文教政策思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关于教育对象思想(有教无类)。
3关于学制的构想(九年制大学)。
4关于视学制度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6教师管理思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及历史必然性:最直接表现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必然性:1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体要求。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1招生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管理(启发诱导研讨)3经费管理(诸侯馈赠)墨家管理思想及管理特点:1文教政策思想(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2关于教育内容,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管理特点:1培养目标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3教学管理4组织管理制度稷下学宫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门之下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属官学性质,但讲学研讨由私人主持。
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有全面详细规定。
《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1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有良好习惯3规定学习的规则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秦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教政策:1书同文2行同伦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中外历史纲要16课课件(一)
中外历史纲要16课课件(一)中外历史纲要16课教学内容1.宋代经济的繁荣与衰落2.元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3.明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4.清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或白板、讲义2.学生教材和参考资料3.多媒体设备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源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经济的繁荣与衰落的原因和影响2.了解元代政治、军事与文化的特点和变化3.了解明代政治、军事与文化的特点和变化4.了解清代政治、军事与文化的特点和变化5.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设计说明1.本课件采用简洁明了的风格,重点突出关键内容2.涉及到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内容,采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3.针对每个主题,设立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教学过程1.介绍宋代经济的繁荣与衰落:–通过图片展示并简要说明宋代经济的繁荣时期,如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分析导致宋代经济衰落的原因,如战乱、边疆失利、政治腐败等–引导学生思考宋代经济衰落对社会的影响2.讲解元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简要介绍元朝的建立和统治者–展示元代的政治制度和军事组织,如行省制度、侍卫军等–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元代的文化成就,如元曲、元瓷等–引导学生思考元代时期的政治、军事与文化对社会的影响3.讲解明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介绍明朝的建立和明太祖朱棣的治理–分析明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六部制度、科举制度等–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明代的军事力量和战争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明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对社会的影响4.讲解清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介绍清朝的建立和满洲入主中原–分析清代的政治制度,如八旗制度、户口制度等–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清代的军事力量和战争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清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对社会的影响5.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分成小组,就每个主题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进行课堂互动课后反思1.学生对于宋代经济的繁荣与衰落理解程度较好,并能分析其影响2.学生对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3.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解答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课堂互动4.部分学生对于历史背景和相关术语的理解有困难,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内容1.宋代经济的繁荣与衰落2.元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3.明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4.清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或白板、讲义2.学生教材和参考资料3.多媒体设备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源4.活动和小组讨论的规划和准备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经济的繁荣与衰落的原因和影响2.了解元代政治、军事与文化的特点和变化3.了解明代政治、军事与文化的特点和变化4.了解清代政治、军事与文化的特点和变化5.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6.提升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解答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设计说明1.本课件采用简洁明了的风格,重点突出关键内容2.涉及到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内容,采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3.设立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4.加入课堂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介绍宋代经济的繁荣与衰落:–通过图片展示并简要说明宋代经济的繁荣时期,如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分析导致宋代经济衰落的原因,如战乱、边疆失利、政治腐败等–引导学生思考宋代经济衰落对社会的影响2.讲解元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简要介绍元朝的建立和统治者–展示元代的政治制度和军事组织,如行省制度、侍卫军等–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元代的文化成就,如元曲、元瓷等–引导学生思考元代时期的政治、军事与文化对社会的影响3.讲解明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介绍明朝的建立和明太祖朱棣的治理–分析明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六部制度、科举制度等–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明代的军事力量和战争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明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对社会的影响4.讲解清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介绍清朝的建立和满洲入主中原–分析清代的政治制度,如八旗制度、户口制度等–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清代的军事力量和战争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清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对社会的影响5.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分成小组,就每个主题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进行课堂互动6.课堂互动活动:–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在学生扮演历史人物的基础上,根据历史背景和所学内容进行互动演绎–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课后反思1.学生对于宋代经济的繁荣与衰落理解程度较好,并能分析其影响2.学生对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3.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解答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课堂互动和引导4.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更深入理解了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5.下次课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互动和思辨性问题的设置。
中外教育管理史,讲义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与近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延伸第一节近代中等教育及管理欧美中等教育主要是从中世纪的职业教育即艺徒制和大学预科发展而来的。
艺徒制大约从13世纪开始。
这是有条件的男孩大约从14岁起,根据他今后将从事的行业学习行业的基本技艺,并同时学习宗教的和社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想成为骑士的接受骑士教育;志愿从事圣职工作的将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想成为演说家的就必须进文法学校学习。
这些教育是由各种组织如行会、教会等主办。
不过,在教育内容上,都重视宗教教育和宗教活动,受到教会的控制。
在欧美中等教育中,文法学校是最典型的。
文法学校最初是从职业教育发展而来的,主要满足上层社会职业以及一般绅士、秘书对拉丁语和文学知识的需要。
同时,其中一部分学校也是为王室贵族子弟升入大学而办的学校。
因而文法学校毕业生一部分成为一般的官吏、医师、法官和教师等,一部分升入牛津和剑桥大学。
这些学校由于在内容上强调拉丁语及希腊语等古典语言的文法学习,因而被称为“文法学校”,于1387年定名。
文法学校主要由教会和传教士建立,是典型的贵族学校。
一般的老百姓是很难进入这些学校的。
因此,文法学校是近代双轨制学校中贵族一轨的主体部分。
在近代,由于贵族子弟的初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因而,文法学校往往实际上是贵族一轨教育的起点。
近代欧美各国的中等教育主要是从这种教育演变而来,如英国的文法学校和公学,法国的国立中学、德国的文实中学、俄国的古典中学等。
这些中学要求严格,质量较高,但古典色彩浓厚,比较保守。
文法学校历经改革,保留至今,大都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
随着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工业革命的产生,社会对工业、技术等各种实践知识和实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相应的对教育就提出了挑战。
这是近代中等教育在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是在文法中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出现了实科中学,这种中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或职业性质,实用性很强,但水平和地位与文法学校相比都不高。
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下学期 人教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彭志文主讲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X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X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X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重点:本课重点之一是X和下西洋。
X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
另外,X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X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X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
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
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
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6课教案1
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临淄区召口中学耿立梅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3.通过学习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入新课: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图片,让同学认识到这些物产并非产自中原地区,而是原产于新疆(古代称之为西域)。
然而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与之联系很少,是谁打开了中原地区和新疆交往的大门,加强了二者的联系?新疆何时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的?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内容。
自学指导一:一.张骞通西域1.简述西域的地理位置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②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重点点出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也就是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历史上称为西域。
并结合利用中国历史地区册P28《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
2.张骞出使西域(1)回顾上节课知识,西汉初年匈奴的情况,指出当时的匈奴不仅具有大漠南北,而且控制着西域各国。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发生了何变化?(汉初被迫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
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和冲突 电子教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和冲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的概况;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三、教学难点1、郑和成功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四、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导入,抽查学生对上一节课知识点背诵情况过渡1:PPT展示“光饼”提问1:与“光饼”有关的著名历史人物是谁?戚继光是哪个朝代的人物?他以什么事件著名?过渡2:说到明朝,我们说了解一个朝代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外交等,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明朝的政治和文化方面,今天一起来学习明朝的对外方面。
PPT展示第16课标题提问2:同学看标题,能找出相关关键词么?过渡3:PPT展示本课标题关键词——交往、冲突;交往表现在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冲突表现在明朝中后期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的居住权;提问4: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明朝前期是友好交往为主,到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武装冲突了?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一、郑和下西洋(PPT、板书)过渡4:郑和下西洋这个历史事件跨度比较大,需要大家掌握四个要素,目的、过程、条件、影响。
首先明确“西洋”在哪里?为什么不用“去”西洋?用“下”西洋?PPT展示材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借助邮票辅助教学,通过解释邮票的内容介绍历史知识,通过评论邮票的设计锻炼学生评价和分析客观历史的学科能力,使他们把对集邮的兴趣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寓学于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拓宽知识面。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
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讲故事,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课的历史人物及故事在小学时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详细。
而且他们乐思好学,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课堂上利用文字、图片等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
而且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过隋唐宋元的对外关系,宋元时期的中国航海事业的快速发展,航海技术不断成熟。
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提供知识储备。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4月23日下午,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而举行的海上阅兵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郑和”号远洋航海训练舰驶进了阅兵海域,让人们想起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壮观场面。
600多年前中国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到底创造了什么样的航海奇迹呢?他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实现远航?明代的对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的事件呢?今天我们就学习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为你拨开历史迷雾,再现那段历史与辉煌。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新人教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导学过程】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情景导入】出示东南亚国家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遗迹,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了加强2、时间:年至年3、次数:先后次4、到达范围: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5、作用: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6、地位: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
二、戚继光抗倭①倭寇指: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②明朝中期,民族英雄率领的在九战九捷,荡平了的倭患。
③评价: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____ ___ ___,其____ ____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
【合作探究】1、那时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2、戚家军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明朝前期明朝中后期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明朝主动友好被动侵略中外友好交往冲突与战争【巩固练习】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A、台州B、温州C、福州D、泉州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A、1553年,1999年B、1554年,2000年C、1355年,1999年D、1533年,1997年4、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5、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最新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精品版
2020年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精品版人教版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课准要求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2、讲述戚继光抗倭等事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欧洲殖民者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的侵略活动。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③通过歌曲《七子之歌》引出澳门问题,结合现实讲述澳门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思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难点解决方法:试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屏显课件封面(背景音乐:钢琴曲)首先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航海英雄—郭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时1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学习方法1.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3.练习“动脑筋”的第一题,及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并抓住决定性的因素。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新颖的活动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创造的机会,锻炼了综合能力。
2、上课时间、进度比较难把握,对学生的总体素质要求高。
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以《七子之歌》导入(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1、明成祖为什么要派遣郑和出使西洋?2、郑和下西洋具备了哪些条件呢?3、看图弄清西洋到底包括哪些范围?4、阅读归纳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的时间、地点以及最远到达的地区5、讲解郑和下西洋概况,引导学生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6、了解倭寇的概念、骚扰范围及危害。
7、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8、葡萄牙是怎样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澳门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三)组织学生自学:(学生标注知识要素)(四)检测:1.基础知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更正。
第16课教学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导学案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编写:张振星 审核:王少庆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1 掌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2 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预习案 课前延伸——自主学习:粗读课本,回答: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整? 一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经济体制的调整)123二 阅读课本75 12三福利国家的出现(社会再分配的调整)阅读课本76页回答:福利制度建立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影响?1 建立的物质前提:。
2 福利资金的来源:、、。
34四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12课堂探究——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一:材料二: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国民收入10年内增长1倍,并制定了配套措施,鼓舞了人心。
1967年提前完成,1968年经济超过西德,跃居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位。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美国军方取消了轰炸机订单;波音工厂关闭,70,000名工人失去工作。
60年代在美国政府联邦资金的资助下,波音取得了重大进展。
国会在1971年3月给波音公司资金“断了电”,此举迫使波音公司仅在西雅图地区,波音员工人数就从80,400人减少到37,200人。
到1983年,美国国防部又定购了大批量的改装型军用机,波音公司衰退开始减缓。
(1)由材料一的表格可看出西方国家采取了什么方式干预经济?(2)材料二反映了经济调整的什么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大家得出什么认识?(4)战后欧美国家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这个事实是否可以说明国家干预越多,就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合作探究二场景一:JACK买股票啦二战结束快十年了,JACK(英国人)全家,每天过着简单而平凡的生活。
有一天他回家后眉飞色舞的对妻子说:“公司发行股票了,我买了的股票,以后我也是老板了……(1)JACK 的故事说明企业经营有什么变化?(2)JACK成为老板了吗?如何评价企业的这种变化?场景二:JACK升职啦拥有了股票的JACK渐渐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没有根本的变化,他开始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读剑桥的国际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主要理论
回归自然
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 于他的天性哲学。它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这在开篇第一句就有所反映:“出自造物主之 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则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 变坏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 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 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 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特别强调了儿童在 教育中的地位,继 承并发展了自文艺 复兴以来追求个性 解放的教育潮流, 对欧美近现代教育 管理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十六讲 卢梭的教育管理思想
第十六讲结束 谢谢!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十六讲 卢梭的教育管理思想
三、主要理论
卢梭在《爱弥尔》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问题,认为教 育应顺任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 上上之策。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 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 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 成为一个与自然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十六讲 卢梭的教育管理思想
三、主要理论
(2)自然人理论 1 .自然人是以天性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
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 不被欲念、偏见、权利所指引,而用自己的 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 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是这种教育方法的实 质。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十六讲 卢梭的教育管理思想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十六讲 卢梭的教育管理思想
三、主要理论
卢梭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它 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 教育协调配合 “这种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 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 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 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 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 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 教育。”
三、主要理论
卢梭把儿童放在了教育的中心,儿童的自由成长 是教育的根本宗旨。 卢梭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 进行教育,应该读的惟一的书是《鲁滨逊飘流 记》,应该学的工艺是木工;女子的教育应该以 贤妻良母为宗旨;教育中,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 而不能看做成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启发诱 导,对儿童的错误应该用自然后果法进行教育等。 有人评价:“卢梭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 的大革命。”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十六讲 卢梭的教育管理思想
三、主要理论
(1)回归自然理论
卢梭认为正是文明社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虚 伪、冷酷、不平等,并产生罪恶。因此,他美 化原始社会,赞扬人类的原始状态,强调抒写 个人对大自然的感情。他认为,只有这样,人 们才能心胸开阔,精神爽朗,忘却世俗的纷扰, 这就是他的“返回自然”的口号。
自然人只是一般的平常人,身心健康、 发达、全面的人。爱弥尔是一个有血 有肉活生生的自然人,他会漫步于乡 间小道,流连于湖光山色,吸吮天地 之英华,朝气蓬勃,质朴清新,健达 敏捷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十六讲 卢梭的教育管理思想
四、理论评价
理论贡献
卢梭的自然教育 论是反对封建教 育并论证资产阶 级教育要求合理 性的核心观点, 具有历史的进步 性。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主讲教师:王建军 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第十六讲 卢梭的教育管理思想
个人简介 主要作品 主要理论 理论评价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十六讲 卢梭的教育管理思想
一、个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 -1778)是法国启蒙 运动思想家。他谴 责封建专制,反对 暴力和不平等,提 倡“天赋人权”, 主张国家应以社会 契约为支柱,形成 民主政权。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十六讲 卢梭的教育管理思想
二、代表作品
《爱弥儿》
《爱弥儿》是卢梭撰写的教育小说。书中 虚构了出身名门的孤儿爱弥尔和他未来的 妻子苏菲的教育。全书分为五卷,其主线 索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前四卷指出当 时男子教育的荒谬,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 方案;第五卷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设想。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十六讲 卢梭的教育管理思想
三、主要理论
2. 不为金钱而工作的崇高的教师是进行社会教育培养 的主体。 3. 周围的事物对我们产生的经验,我们把这些传授给 学生。当然,除了他人的传授,日常生活中,儿童会 自己自觉阐释得到经验,这也是教育的很重要的部分.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十六讲 卢梭的教育管理思想
三、主要理论
(3)关于自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