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借他山之石攻我国之玉
摘要:本文通过对亚当•斯密新历史学派、福利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贝弗里奇报告、新自由主义相关理论思想的介绍,探讨了各理论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借鉴意义。
正文
一、概述
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建立、发展乃至改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政治、文化、战争、经济等。而各个因素又划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板块,交互作用,共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于近代西方国家,因而对西方的社会保障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便无可厚非的成为社会保障研究的重要环节。例如社会保障发展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思想(见表1):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19世纪起源于德国的历史学派,20世纪的福利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以及二战时期的贝弗里奇报告,还有20世纪7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都无不对社会保障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基于对上述理论的学习,以及借鉴各理论对不同国家的主要影响,可以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正所谓“借他山之石,攻我国之玉”。
表1: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二、理论介绍
(一)亚当•斯密的思想
17世纪英国产生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而英国古典经济学派极力否定社会救济作用的思想。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任何干预,反对进行收入再分配,认为市场分配的结果就是最合理的。英国1601年颁布的旧《济贫法》是世界首次出现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斯密则认为旧《济贫法》严重阻碍了居民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劳动者对就业的自由选择权。可以说,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相关主张,阻碍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二)新历史学派
19世纪初期,历史学派起源于德国。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旧历史学派的先驱,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19世纪70年代,旧历史学派逐渐演变为新历史学派。新历史学派进一步强调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1德国经济学家用“国家经济学”对抗古典学派的“世界主义经济学”。用旨在保护和发展德国民族经济的保护主义或国家干预主义对抗英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新历史学派针对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劳资问题,强调和证明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倡导国家实施社会保险,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主张,如:国家的职能包含直接干预和控制经济生活;国家的法令、法规、法律至上,决定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问题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国家应通过立法,实行自上而下的经济和社会改革。俾斯麦政府接受了新历史学派的相关理论主张,用立法的形式,由国家提供社会保障,真正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初级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
(三)福利经济学
20世纪初,旧福利经济学形成与英国,以“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为代表,后来在美国、瑞典、法国等得到传播。庇古福利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包括如:(1)经济思想
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认为资源有效配置来自一个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商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
1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每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出自自利动机追求利润和效用最大化时,整个经济将是有效的。
(2)社会福利思想
庇古受英国改良主义经济学家霍布森“最大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认为为了保证“最大社会福利”,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实行“国家社会主义”,干预应包括分配领域和生产领域,认为国家不仅可通过赋税消除财富不均,实行免费医疗,老年抚恤金,比较充分的失业救济等“合理的健全的社会政策”,而且还应当对一些企业进行直接管制,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调和起来,使“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得以实现。
(3)哲学思想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被认为是庇古旧福利经济学思想的哲学渊源。在英国,以功利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学出现了折中、调和的趋势。一方面,以功利主义原则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另一方面,主张采取国家干预政策,以调和劳资矛盾。
庇古将社会福利划分为广义的福利,和狭义的经济福利,认为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福利和国民收入是两个对等的概念,并首次将社会福利问题与国家干预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了两个重要命题,即国民收入极大化;收入均等化。20世纪30年代,英美经济学家对旧福利经济学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发展,萨缪尔森提出既要效率又要平等,过度平等和过度不平等均是不理想的。奥肯提出“奥肯漏桶”定律,认为应该在平等中注入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人道。福利经济学开始进一步引发人们对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的思考。
(四)凯恩斯主义
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严重、持久、影响广泛的经济危机,造成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缺乏摆脱危机的有效对策。英国著名经济学巨匠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著作被誉为一本拯救资本主义的名著。凯恩斯学说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其主要思想包括: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三大心理规律、投资乘数理论等。并提出了以反危机为核心的相关政策主张: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借此实行收入再分配,提高消费水平;提倡推行通
货膨胀政策,引诱投资,提高物价,降低工人实际工资,从而增加利润,促使资本家雇用更多工人,实现充分就业;通过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及相关措施从生产角度出发,属于有限再分配,不否认市场的作用,主张政府有限的干预。凯恩斯主义与同时期的罗斯福“新政”处于同一时期,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学习凯恩斯主义时,应结合同时期的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比较,见表2。
表2: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比较
(五)瑞典学派
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瑞典学派的“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理论是瑞典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瑞典与美国同样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受民族特质、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两国建立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地处北欧的单一民族国家瑞典,是世界公认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整的福利国家的典型。英国是“福利国家”的创始者,而瑞典则后来居上,以其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和高保障水平,被誉为“福利国家的橱窗”、“第三条道路的楷模”。瑞典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1)依靠政府的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节的方式来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2)用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指利用累进所得税以及转移性支付、举办社会福利设施,使社会各阶级、集团之间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趋于均等化,从而实现收入的平等。瑞典学派的贡献体现为:在理论上为福利制度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上充分应用,使瑞典建立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普享型社会保障制度。在瑞典学派涉及的众多理论中,自由社会民主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