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与外延、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将从主要研究方向和前沿问题两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一、主要研究方向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维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维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基础方向。

这一维度主要关注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重要理论基础,探讨其科学性和历史地位,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具体实践和创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这一方向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等问题的研究。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国际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进程的加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国际范围内的比较研究日益重要。

这一方向主要关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索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国际话语权。

二、前沿问题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的发展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读和引领科技革命,是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与其他理论体系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全球化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前沿问题。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理论支持,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摘要】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展开探讨,首先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

接着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并指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本文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阐述,将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的理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沿问题、理论、历史、发展、挑战、未来方向、重要性、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转化和发展过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探索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热点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化道路将成为本文分析的重要内容。

当前,中国面临着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等多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

探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对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部分的分析将有助于理清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脉络和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基本精神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发展规律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吸收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和具体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热点问题介绍(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热点问题介绍(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热点问题介绍(三)第三部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对历史脉动作出敏锐的反映。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亲历着两场深刻的转变:一是国内的社会转型,即从封闭停滞到改革开放,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世界的格局转变,即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以对话代替对抗,在政治多极化转变过程中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要求理论研究必须紧扣“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国情认知的新特点,要求理论研究必须立足“民族性”,唯其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本民族在世界历史格局中的定位。

将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需要一种深透的世界历史眼光。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勾画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蓝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既避免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历史挫折,又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她作为社会转型期理论的自觉要求与积极成果,代表着改革开放20年来中华民族最大的理论收获。

一、世纪之交的理论视点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理论成为国内理论研究的视点中心,党的十五大以来,以邓小平理论为母题的研究工作更臻热烈,表现为主题更广泛,内容更深刻,成果更丰富。

究其原因,概要述之,主要基于下列三个条件。

(-)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开创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党的十五大的历史性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对之作出了历史的科学的评价。

十五大之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实践过程中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回响。

以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评价为起点和指针,邓小平理论研究在各个领域普遍展开,诸多研究、探索、阐发邓小平理论的作品纷纷面世,这其中既有郑必坚、龚育之、石仲泉等老一辈理论家的理论贡献,也有众多中青年学者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1马克思主义前沿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课件

1马克思主义前沿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课件


唯物主义的生命哲学是从 “进化论”开 始对生命发生和发展规进行提炼与升华 的。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是“竞争”, 即进化论描述的“自然选择”和“优胜 劣汰”。竞争是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动力。 一些好战的生命哲学家在著作中从社会 和政治的观点上来理解生命与死亡。
从生命哲学过渡为法西斯主义

德国在一次大战中的失败,使得人民反资本主 义的情绪日益增长。于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反 动势力要使广大群众对凡尔赛和约的忿怒变成 一种侵略的沙文主义,就只有建立一种彻底的 非理性主义的世界观。因而经过准备的非理性 主义便盛行起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

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上是对马克思主义 人道主义的批判,但不乏现代意义的理性思 维和对现实的透视。这一点在卢卡奇、葛兰 西、布洛赫、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的著作 中均有一定程度上的体现,人学思想是他们 思想体系的基础性建构材料。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以早期卢卡奇、葛兰西为代 表提倡近代的反科学人本主义思想。卢 卡奇的早期著作《历史和阶级意识》提 出了总体性人学的概念并深刻揭露资本 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彻底地撼动了 资本主义制度性的卑劣本质。
2、20世纪30—60年代末,是西方马克思主
义鼎盛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 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 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他们重点寻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的马 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 蒙精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众文化,致力于 发达工业文明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并 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这时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步演化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 非正统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是对当代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和流派进行研究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世界性现象,因此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我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和发展创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和思想材料。

借助各国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的较为深入的和系统的研究,已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将大大推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于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所谓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大致是指产生和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西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后逐渐拓展到70年代的分析学、生态学和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通常理解。

产生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又不同于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归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所谓国外马克思主义则应该是国外出于各种目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各种思想流派的总称。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曲折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当今世界已经并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苏东剧变后,世界历史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正站在世界的战略全局,进一步阐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1.研究重心转移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领域开始由西欧大陆向英美转移。

早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植根于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走下坡路之前的西欧大陆,目的在于探索一条不同于俄国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既批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又批评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但是随后相关研究开始走向衰落,与此同时,英美却不断涌现新的颇具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逐渐取代西欧大陆成为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心领域。

2.研究领域扩大,注重与实践结合现当代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左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左翼知识分子,他们与所在国的共产党联系较远,且大都是各个学科的知名学者,他们的研究不再受到过多的政治限制,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哲学,而是扩展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众多领域。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汇总.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汇总.
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
1. “世界历史”概念的界定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 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 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 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
– 这种观点所界定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把马 克思的战友与学生对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统统 排除在外。
马克思主义是:
•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 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 体系。 •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 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 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 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 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的学说。
• 2.第三只眼看——“西马解马”
– 西马本着强烈的批判意识,深植于当代语境,直接关 联现实的社会问题及日常生活,可谓西方社会现实问 题的一面镜子。
• 3.现实问题研究:“实践阐发”
– 实践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对马克 思主义理论也必须进行整体性研究。
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创新
• 问题视域
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 传统马克思主义三分法的局限性
– 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思想的误解。 –严重弊端已显出,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 层面。
• 就理论层面而言,妨碍了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 学科发展。 • 就实践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却相对滞后。 – 因此,把马克思的学说界定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 学社会主义有其合理性,但对马克思学说的认识却不 能仅仅停留在这种分析状态上,必须对马克思的学说 给予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从两个角度界定义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以及后人对它的发展。

我们现行党章上规定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广义上说的。

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在我国,我们又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经列宁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二)21世纪为什么还要研究19世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1、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有重点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2、要认真研读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

3、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一)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最丰硕的时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我国理论界从此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理论界最活跃、形成的成功也是最多的一个时期.2、特点:出现了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

以20世纪70、80年代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起点,紧接着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生产力的标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和较为深入地研究。

从90年代开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世纪之交,理论界又就深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调研。

当前伴随着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继续升温。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3.科学条件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所未有的发展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 定了科学基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大发展。自然科学已由 搜集材料发展为整理材料阶段,自然科学有了许多新发现,一些新的学科如地质 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都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生态文明思想影响最大的 自然科学成果,他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中心论述了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并提出了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成的观点。 4.文化条件 西方传统生态文化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都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 成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西方传统生态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分立”,表现为 两种对立的生态观,其一是人类中心主义,它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其 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其二是自然中心主义,它否认人 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认为人即自然物,自然界是世界的中心和本质,一切生物 都具有天赋的生存权利。 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特点是主张“天人合一”。其中儒家的哲学思想本质上看 是一种生态哲学,因为他的基本问题是探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包括和谐、 仁爱和人贵生态观。然而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创立了以自然为本位的生态 哲学。包括:“道生万物”的生态观、“人道无为”的生态观、“道法自然”的 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马原
刘红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
一、历史背景
1、社会条件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工 业革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力被 征服,机器得到广泛采用,大批荒地被开垦,化肥农药在农业中大量使用, 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社会财富急剧膨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 展,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总之,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另 一方面,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 2.阶级条件 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公开 对立的社会集团。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私利,凭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 对无产阶级进行了残酷的剥削,使广大无产阶级的生活日益贫困化。同时, 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无限度地掠夺自然资源,大肆地排放 污染物,造成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生活环境的恶化,无产阶级在西欧先后 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化及前沿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化及前沿问题

麦克莱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化及前沿问题一、法兰克福学派与全球化问题詹姆逊的作品可被视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巅峰。

提及法兰克福学派不得不先提一下尤根•哈贝马斯。

他起初作为阿多诺的弟子,而后成为第二代法兰克福人物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从他1968 年的《知识与人类利益》(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到他80 年代早期巨大的两卷本的《交往行为理论》(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再到他随后的很多重要的著作,哈贝马斯都试图将语言学的东西引入马克思主义。

他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演说行为植入一个假定可能的理想演说环境里。

在其中,比较好的辩论本身就能对问题作出决定。

但只有社会的所有成员具有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这点才有可能。

这也涉及这样一个思想,即社会的转变要朝向能够使这样一种交往能力成为社会所有成员的特征。

因此社会解放的最终目标蕴含在所有的和每一个交往行为里。

这一思想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得到了最基本的表达。

在这一著作里,哈贝马斯分析他称之为被越来越多的起重要作用的工具理性造成“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the‘colonization of the life -world’) ,并且试图借助于强调所有参与交往行为的人承诺通过一个合法性的商谈从而克服交往的歪曲来建构一种对语言的解释。

从这一核心概念出发,用一种自由法学的转向,去创立民主、道德和法律的理论,并致力于发展现代性未尽的事业,从而去实现某些普遍的、经得起检验的启蒙价值。

对当前西方而言,这些考虑导致哈贝马斯采用一种可以将之描述为社会民主的立场。

但是这样一来,就将他排除出甚至是广泛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也就超出了这篇演讲的范围。

现在回到对詹姆逊的分析上。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他已经在他的《后现代主义: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Postmodernism: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里给出了对后现代主义的出色解释,以及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达到顶点的深刻反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作者:谭培文来源:《桂海论丛》2014年第02期摘要:学术前沿不一定就是研究热点,而是推进学术问题研究过程处在最为前端、最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的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处在最前端的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究竟是怎样的?什么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这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是何以可能的?它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需要、是否可能、究竟何以可能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如何时代化、大众化等问题;中国道路的价值与全球化时代如何建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等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035-04前沿是指在战争中处在与敌相接的最为靠前的地方。

学术前沿不仅要看它是如何推进的,更为重要的还应该看这个问题是否能够引领某种学术研究思潮。

即便有些学术问题是靠前的问题,但那些不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不一定能够上升为学术前沿。

为此,黑格尔说:“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1]。

这不是说,哲学落后于时代。

而是说,哲学是反思的学问,反思的前提就是对时代的最为前沿的问题看它是如何历史地推进的。

反思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使智慧之神张开自己的翅膀,展翅向前飞翔。

换言之,哲学必须把握时代前进过程的学术前沿,而且这种前沿必须能够引领时代的学术研究方向。

所以,学术前沿必须是在推进学术问题研究过程中,那些处在最为前端、最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的问题。

那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是处在最前端或最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四大问题。

一、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接合。

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第一个要研究的前提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是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第一个前提就是要搞清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的。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扫描论文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扫描论文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扫描论文摘要:本文描述了近5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包括基本原理的内容与拓展、中国化、经典文本的研究、学科建设、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方面。

这些方面代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向和最新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文本研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1、关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理论体系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有学者认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首先要承认哲学是一门学科,哲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应当有许多经过实践检验而成立的原理且构成了一个前后一贯的完整严密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宇宙、人类社会、精神活动。

而有的学者希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能够消除以往教科书的“板块结构”,有意识地涉及自然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美学、辩证逻辑以及中外哲学史研究等分支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从而建构一个以实践观点贯穿始终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

还有学者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区分为“内核”和“外围”两个部分。

一方面,适当放宽和调整对理论之外围的理解;另一方面,坚守对理论之核心内容的信念。

2、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虽然这不算一个新话题,但依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

有的认为应急需纠正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某些简单化、绝对化倾向,需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观点,把握其基本精神,吸纳研究的新成果,搞清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思想路线。

有的指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性,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前提。

另外,学者们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模式、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148理论纵横理论版引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应能够紧密围绕自身所具备的学科特色与科学性。

即便在当下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飞速发展的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具备极强的应用价值。

其所蕴含的与时俱进品质,促使我国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拥有更明确的方向。

相关学者需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能够进一步了解与研究社会发展规律。

带着创新视角,不断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进行再研究。

确保其能够充分发挥现实指导作用,将博大精深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

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融入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并指导我国更有效的建设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相关学者必须能够着眼世界、放眼未来,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特色与基本国情,更加系统、全方位的探究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

结合学术研究领域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要点、难点等要素,能够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特征。

并能够将其作为继续深度研究的核心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进行科学拓展与深化。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特征(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具备一定创新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需能以现代化的特点进行融合。

相关学者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如此才能对相关前沿问题特征进行全面解读。

在整个过程中,需摒弃落后的哲学思想,并充分汲取具有研究价值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知识。

与此同时,在对文化理论、生态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所具备的创新性特征。

而这种创新性,更多的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巨著中所阐述的具有前瞻性的思想。

其鲜明的与时俱进品质,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特征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构与研究的过程中,应能紧密围绕实时的文学理论、经济理论等要素,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从而创新出新的解读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再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刘德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老师和本学科点研究生必须认真对待与搞明白的问题。

今天,我借学校论坛的机会,着重讲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前沿的几个问题,以供老师与同学们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概况(一)学科发展现状中共中央决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

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

据了解,全国目前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个,总计46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9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3个,总计168个。

如此庞大的研究队伍,如此众多的招生数量,再加上在各地的宣传部、党校、社科院、军队院校中,还有一支颇为壮大的研究队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研究人员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

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会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搞得不好,则只能适得其反。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含量亟待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亟待规范。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二)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郭建宁教授,就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郭教授认为,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品位,规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他提出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以下五点:1、以历史为线索。

即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从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发展格局、经验教训和当代走势。

2、以实践为基础。

即紧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当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第二,既要看到马克思思想转折时表现出 来的非连续性和断裂性,也要看到其连续 性和一致性。
第三,我们在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 时,应以青、中、老年马克思的著作贯通 起来。
-
6
二、如何认识“马克思—恩格斯问 题”
1、何谓“马克思—恩格斯问题”
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广义地说, 它既指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生平交往问 题,又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关系问题, 还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关系问题; 狭义地说,它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关系和文本关系。
-
4
3、对待“两个马克思”问题的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以青年马克思否定老年马克 思。
第二种态度:以老年马克思否定青年马克 思。
第三种态度:老年马克思统一于青年马克 思。
-
5
4、正确对待“两个马克思”问题
第一,在青年马克思和中、老年马克思的 哲学思想之间,确实存在着重大的转折, 这一重大转折的实质就是马克思创立了历 史唯物主义的学说。
卢卡奇可以说是第一个比较全面地关注、提出和 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关系的学者。
从国际范围看,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认为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本质上一致的观点仍然是学 术主流。从60年代起,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 根本对立的观点逐渐形成并占据了支配地位。进 入90年代以后,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本质上 一致的看法又在西方“马克思学”学者中流行起 来。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
2
一、如何看待“两个马克思”的问 题
1、“两个马克思”问题的实质 制造青年马克思与中、老年马克思的对立;
夸大两者之间的差别;颠倒两者之间的关 系。
-

3
2、“两个马克思”问题的缘起

“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学术前沿问题综述

“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学术前沿问题综述
当前 的世 界性 金 融 危 机 。 于该 理论 , 基 并 结 合 马 克 思 的 社会 发展 理 论 和 货 币 金 融
律 , 断推 进 马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进 程 ; 不 第 三 .不 断 拓 展 马 克 思 主义 理 论 研 究 的 领
域 和 深 度 . 力 实 现 学 术研 究 、 策 探讨 努 政 和理 论 宣传 的有 机 结 合 ; 四 , 力 提 升 第 努 马克 思 主 义理 论 研 究 的 国际 视 野 ,大 力
话 语 ” 。 华侨 大学 哲 学 与 社 会 发 展 学 院杨 楹 教 授则 从 反 思 的 角 度 探 讨 了 “ 总结 中 国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研究 ”这 一 范式 中存 在 的一 系 列 突 出 问 题 。 些 问 题 主 要有 : 这 第
理 论 .可 以拓 展 出研 究 美 国霸 权 衰 落 时 期 全 球 金融 动 荡 的 新 范式 。 四 、 关于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教 育教 学
总 结 与 反 思 依然 在知 识 论 的平 台 上 进 行 , 乏 应 有 的 价 值 审 视 ; 二 . 能 缺 第 未 分 领 域 、 层 次 、 主题 地 进 行 反 思 性 总 分 分
化 的主 体 是 谁 ; 四 , 六 十年 马克 思 主 第 这 义 中国 化 的 主题 是 什 么 ; 五 , 六 十年 第 这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 主要 经 验 教 训 是 什 么 。针 对这 些 问题 , 他认 为 。 须 承 认 这 必 六 十 年所 取 得 的成 就 就 是 坚 持 马 克 思 主 义 指 导 的结 果 。 而且 , 应该 把 这 六 十 年 作 为 一个 完 整 的过 程 来 看 待 。否 则 就 割 断 了 毛泽 东 思 想 和 邓 小 平理 论 等 的 内在 联 系 。 所 以说 六十 年 是 一 个完 整 的过 程 , 之 其 理 由在 于 贯 穿 于这 六 十年 的是 同一 个 主题 , 即是 对 “ 么是 社 会 主 义 ” 什 以及 “ 如 何 建 设 社会 主义 ” 的探 索 。 这六 十年 来 推 动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 的主 体 当然 是 广 大 中国人 民 。 从 具 体 创造 过 程 而 肓 , 但 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前沿问题第一讲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p1团区委郁杨)答:哲学作为世界观包括许多领域和方面的问题,其中制约和影响各种哲学问题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贯穿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的两大阵营。

凡是主张思维、精神是第一性、是本原的哲学家,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主张思维、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的哲学家,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理论意义:第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理论上识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为我们能够正确反映、认识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批判不可知论提供了理论武器。

实践意义:第一,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坚持可知论,努力做到正确地认识世界。

2、哲学的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7 团区委,郁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就是哲学的党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社会中对立的阶级、集团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哲学党性与政治党性总的说是一致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两条思想路线、两种工作方法的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10-14 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它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具有如下基本特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完全科学的性质。

它是唯一科学的哲学。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哲学研究的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依靠具体科学成果从中概括出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与前沿问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与前沿问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与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研究方法,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前沿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新动向和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这一要求使得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更加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中国特色的体现。

研究者们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发展道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在当代中国,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思想资源。

这种对话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精神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需求更加迫切。

研究者们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实践中,为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工具和理论支持。

四、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对话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广泛的对话和交流,吸取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进成果,以丰富自身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这种对话不仅有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更能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更加开放、多元化。

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当代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这些现实问题相结合,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思想支持和政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提问的策略不同: “对立论”打着回到“真正的 马克思”的旗号,采取先歪曲马克思和恩格斯, 再用歪曲的马克思来反对歪曲的恩格斯的手法来 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整个马克思主义,企图用马 克思来反对、打倒恩格斯和整个马克思主义; “同质论”只是在“客观研究”的幌子下,通过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某一思想片断与其他 思想片断绝对对立起来的手法来说明恩格斯的错 误观点在马克思那里同样存在,企图把马克思和 恩格斯一同打倒,从而连根拔除马克思主义。
七、如何重建马克思主义 理论范式
1、当前理论范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视阈狭窄,缺乏现实关照。 其二,现实性与学术性的二元对立。 其三,“洋教条”泛滥。 其四,解释限度的僭越。 其五,晦涩文风盛行。
2、我们的学术责任:重建以“问题”为中 心的理论范式
第一,要反思学术的现实性问题。 第二,要反思马克思主义的解释限度问题。 第三,要反思“洋教条”的学术倾向问题 。 第四,要反思马克思主义的文风问题。 第五,要反思现代性的多样化问题。
正确对待“马克思—恩格斯问题” : “马 克思—恩格斯问题”并不是一个“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的纯主观解释问题,而是 一个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关系问题, 首先是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上的 分工合作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上的 分工合作关系以及恩格斯晚年所面临的时 代和实践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决 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既有高度的一致 性,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1、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化。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宏大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工具化。
4、马克思主义哲学学院化。 5、马克思主义哲学单向化。 6、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化。 7、马克思主义哲学封闭化。 8、马克思主义哲学非马克思化。 9、非马克思主义之物马克思主义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从两个角度界定义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以及后人对它的发展。

我们现行党章上规定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广义上说的。

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在我国,我们又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经列宁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21世纪为什么还要研究19世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1、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有重点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2、要认真研读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

3、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一)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最丰硕的时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我国理论界从此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理论界最活跃、形成的成功也是最多的一个时期。

2、特点:出现了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

以20世纪70、80年代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起点,紧接着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生产力的标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和较为深入地研究。

从90年代开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

世纪之交,理论界又就深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调研。

当前伴随着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继续升温。

当前正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的研究摆在很重要的位置,适应了我国理论界发展的需要。

3、出现了上述特点的原因:(1)外部原因。

这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人最初接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经过俄国传入中国的。

我们应当充分肯定俄国十月革命后给中国传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性作用。

但是,随着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深入,我们逐步发现俄国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某些方面的诠释存在着问题。

最早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

上个世纪50、60年代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著作中尖锐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现在我国理论界对于这个外部原因的共识也越来越多。

(2)自身原因。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不长,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准备也不足,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最主要是受“左”的思想长期影响等等,造成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和错误的认识。

“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了极其混乱的程度。

(3)现实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实践成了我国社会生活的主题。

实践呼唤着我们要重新学习和不断深化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国外主要是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1、特点:复杂化和泛化复杂化是指存在着各种各样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流派。

诸如有社会民主党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中又可以划分好几个派别:弗洛伊德派、存在主义派、结构主义派、新实证主义派和后现代主义派等)、绿党马克思主义、女权马克思主义,等等。

泛化是指各种派别都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自己的解释。

有的甚至摘取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段话或一个观点就冠以马克思主义。

如,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权马克思主义等等。

透过西方国家研究马克思主义出现的复杂化和泛化的特点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很大,尽管它还不是主流意识形态,但对于这个事实西方学术界和政界都是承认的。

2、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态度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纷繁复杂现象,我们要冷静观察辩证分析并从中得出客观地结论。

不要采取拒之门外或批字当头的简单化态度。

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即搞“洋教条主义”,不要轻信甚至迷信西方各种思潮。

三、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若干前言问题(一)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东方社会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1、打开东方社会之谜的钥匙: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论(1)最初的争论发生在20 世纪初列宁和普列汉诺夫之间,两人围绕着俄国革命后实行土地国有化会不会导致“亚细亚复辟”发生争论。

(2)第二次争论发生在20 世纪20 、30 年代,由中国大革命失败而引发,从苏联开始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很快波及中国,并进一步形成了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和社会分期的大讨论。

郭沫若、杜畏之、李季、胡秋原、翦伯赞和邓云特等都参加了论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在探讨亚、非、拉国家社会发展前途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再次被人们提起。

经过五十年代的酝酿,至60 、70 年代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为中心的大辩论。

与此相应,国内论坛也进一步深化了30 年代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

(4)20世纪80年代对亚细亚生产方式性质的争论: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具体化、全面化。

争论最多的仍然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问题,有如下观点:第一种观点“特殊社会形态”说,是80年代初的观点,代表性论者有于可、王敦书、吴大琨、胡钟达等人。

第二种观点“东方封建社会”说,这也是80年代初的观点,代表性论者是郭圣铭、庞卓恒、高仲君等人。

第三种观点“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说,代表性论者是赵家祥。

第四种观点,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古代世界(前资本主义社会)三种所有制形式中的一种形式”,代表论者是刘启良。

第五种观点,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以村社为基础的封建制度”,代表论者是朱。

(5)90年代以来90 年代以来,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逐渐形成了理论综合的趋势。

1999 年,张凌云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两种涵义:“第一义:非资本主义的东方专制制度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第二义:人类社会由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过渡阶段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孙承叔在《打开东方社会秘密的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代社会主义》一书中,从广义与狭义、普遍性与特殊性角度来分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内涵,狭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其原始含义,又称为“原生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它是以土地公社所有、人们共同耕作为特征的、与最初定居生活相联系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一切文明民族都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广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又称“次生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前资本主义时期在东方落后农业大国中曾经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它是不同于西方奴隶制、农奴制、封建制的独特的生产方式。

2002 年9 月,赵家祥、丰子义在合著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中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由于历史材料的原因,这个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形态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涵义并不完全相同。

作者分四个时期考察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演变情况,并与此相联系说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逐步完善的过程。

2、社会形态如何划分:关于三形态与五形态的争论与亚细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应该如何划分。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传统的“五形态说”不断面临挑战,越来越多的人从不同角度对其提出质疑。

“六形态论”、“五形态论”、“四形态论”、“三形态论”都有人主张,但是,近年来,“六形态说”和“四形态说”的响应者越来越少,其原因恐怕是由于“六形态说”和“四形态说”并没有最终跳出“五形态说”划分方式,都是从所有制角度来思考问题,争论的结果也往往是无法相互说服。

最近,又有人提出了“马克思社会形态两阶段论”,认为马克思的原意是将人类整个社会历史形态在第一阶序中划分为“经济的社会形态”和“非经济的社会形态”这两大阶段,其区别在于是否以物质生产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从其中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再作出第二阶序四种社会形态的划分。

目前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比较而言,倾向于“三形态论”或者将“三形态”与“五形态”结合起来说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说明社会形态如何划分的主流思潮。

3、关于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争论(1)马克思有没有“跨越”理论?一些持肯定观点的论者认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无可怀疑的马克思的理论,他们认为,马克思晚年曾预言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提出了著名的东方社会可以跳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光辉设想,这一理论“为后来东方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持否定观点的论者则对上述观点提出疑问,认为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提出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学说,所谓的“跨越”理论实际上是后人加给马克思的。

他们首先着重分析了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及正式复信,认为,正式回信只有短短600 字,而三个回信草稿共15000 多字。

在草稿中出现的许多想法和假设,包括“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等关键的话,都没有写进正式回信,即使这样,马克思在回信中还嘱咐查苏利奇信“不宜公开发表”,这说明关于这一思想马克思还没有思考成熟。

其次,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只有“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表述,从未出现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文字。

这决不是在咬文嚼字。

因为“跨越”和“可以不通过”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2)“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是什么?关于“卡夫丁峡谷”的含义理解也是千差万别。

大多数人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角度来理解“卡夫丁峡谷”,不过具体说法不大相同:一种观点是仅从生产关系角度来分析,认为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即所有制关系和物质变换关系,跨越“卡夫丁峡谷”主要是指跨越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产关系发展阶段可以跨越,而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可跨越,跨越“卡夫丁峡谷”主要指的是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我们国家现在到底跨越没跨越“卡夫丁峡谷”?一是认为,中国并没有“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是正处于“卡夫丁峡谷”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