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e3841b58fb770bf78a55e9.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第11课《论语》十二章》一、默写1.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的句子是:______(2)阐述“吾日三省吾身”具体内容的句子:______(3)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语句:______(4)阐述人要有志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的句子:______(5)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______(6)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______。
2.默写与“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内容相近的一则。
二、选择题3.欣赏下面书法作品,评价正确的是()A. 甲是行书,精巧纤细,飘逸灵动B. 乙是草书,纵任奔逸,急速张扬C. 甲是楷书,丰厚饱满,阔大端正D. 乙是隶书,笔意瘦挺,骨力遒劲4.下面文化名人的尊称(别称)、姓名、他人的评价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 五柳先生柳宗元不为五斗米折腰B. 诗圣杜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 / 11C. 诗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 六一居士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三、语言表达5.“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四、其他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的出.现,______远流长。
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它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______的老人。
《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
”《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
”《诗经》中也有关于如何做到孝的具体表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以德,昊天罔极。
”可见,要做到孝,①父母是最基本的要求。
孝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方面。
《论语》中就有多处孔子对孝的阐述与回答。
学生子游问“孝”,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学案(含试卷)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学案(含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0322d52a650e52ea55189893.png)
论语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不逾(迷惑。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
【拓展延伸完成校本作业。
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散步》通过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了这一家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B.《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表现了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
C.英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叙述了“我”在悬崖上遇险、脱险的经历,并由此悟出了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会赢得最后的胜利的道理。
D.《植树的牧羊人》中,作者采用时间顺序,运用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牧羊人的坚持之美,无私之美。
2.下列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A.这些劫徒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抢夺行人财物,真是胆大包天。
B.政治家要满腹韬略,进退维谷,而且深具历史视野。
C.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枪,煞有介事地在小房间里巡逻。
D.为了我们几个学生,吴老师工作更加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匿.笑(nì) 祷.告(dǎo) 并蒂.(dì)B.姊妹.(zǐ) 菡萏.(dàn) 徘徊.(huí)C.攲.斜(jī) 应.答(yìng) 荷花梗.(gěng)D.负荷.(.hé) 荫.蔽(yīn) 莲蓬.(peng)4.填入空缺处的动词,依次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A.拉撒支牵系罩 B.系放牵拉支罩C.支撤牵拉支罩 D.支撒系牵拉罩5.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A.曹操《观沧海》中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意思是“真是幸运极了,我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10 《论语》十二章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三十三篇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10 《论语》十二章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三十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505998c1c708a1284a4480.png)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匹夫不可/夺志也?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博学而笃志( ) ②饭疏食饮水( )
③传不习乎( ) ④匹夫不可夺志也( )
A、蒙蔽
B、无、没有
C、迷惑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_____
A、几乎、差不多
B、危险
C、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默而识之_____
A、认识
B、记住
C、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
不耻下问_____
A、以……为耻
B、羞愧
C、可耻
【答案】:
【解析】:
《论语》是__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______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
【解析】:
下列“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答案】:
【解析】:
为下面各句划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学而时习之_____
A、及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b12bbe0975f46527d3e172.png)
1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之(ɡōnɡ) 博学而笃.志(d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时:按时(2)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3)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而不忠.乎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4)为.人谋..忠:竭尽自己的心力(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6)传.不习乎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7)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8)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9)五十而知天命.命:命令逾:越过矩:法度(10)不逾矩..(11)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2)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13)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爱,爱好(1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快乐(16)饭.疏食,饮水饭:吃(17)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18)子在川.上曰川:河流(19)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20)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21)博学而笃.志笃:坚定(22)切.问而近思切:恳切(23)仁.在其中矣仁:仁德3.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C.下车引之.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解析:A、B、C三项均为代词,D项是动词,到。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的弱点,教导他学习应该常。
专题07 《论语》十二章(典题精练)-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学习宝典
![专题07 《论语》十二章(典题精练)-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学习宝典](https://img.taocdn.com/s3/m/e79e2d6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9.png)
专题07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之《论语》十二章『典题精练』一、【海南省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二则》)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选自《<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2)《兑命》曰:“学.学半”()(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4)传.不习乎()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4.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在横线上。
【答案】1.(1)味美;(2)教导;(3)喜爱,爱好;(4)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2.(1)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3.示例①:甲段画线句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乙段画线句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示例②:甲段画线句强调要自主学习,乙段画线句强调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4.示例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示例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本题中,“旨”,古今异义,古义为味美;“学”是通假字,同“敩”(xiào),教导;“好”,动词,爱好,喜欢;“传”,动词活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人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
![人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https://img.taocdn.com/s3/m/7db2be10e53a580217fcfe44.png)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趁、乘。
(《咏雪》)B.其人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
(《列子·杞人忧天》)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论语·子罕》)D.目似瞑,意暇甚。
暇:闲暇。
(《狼》蒲松龄)2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她是一个善良、温柔的人,说话待人总是和颜悦色。
B.细看如今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道路豁然开朗、绿地优美、街道整洁,市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
C.戏曲长于在轻歌曼舞中展现历史故事,广播中华美德,演讲人生哲理,明辨善恶是非。
D.贝壳在阳光下闪烁着令人目眩神迷的珠光,让没有到过大海的他惊叹不已。
二、字词书写3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大美湿地,水韵盐城。
近年来,我市积极jiàn(______)行新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资源禀赋(______),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系统谋划推进绿色发展,迈向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新zhēng(_____)程。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盐城滨海湿地将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中一颗璀(_____)璨的明珠。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11《论语十二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11《论语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07c58d0df90f76c660371a0b.png)
11《论语》十二章1.以下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B.吾日三省(shěng)吾身。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D.逝者如斯(sī)夫,不舍日夜。
.2.解说以下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2)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3)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4)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5)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6)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7)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____(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博学而笃志________.3.以下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人不堪其忧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以下句中“而”的用法不一样于其余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人不知而不愠B.温故而知新..C.学而时习之D.择其善者而从之..5.文学知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言行的一部书,是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春秋期间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________家。
人们常说的“四书”是指《________》《大学》《中庸》《________》这四部书。
6.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论语》中表达要擅长学习四周人的优点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往的朋友中,很多人都是优点和弊端并存的,如何对待他们的优弊端呢?《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出了答案。
《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虑”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全力倡议“安贫乐道”,以为有理想、有理想的君子,不会老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此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4b4f2d6551810a6f52486f2.png)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屏息(pínɡ)须臾(yú)绰号(chuò)B.离谱(pǔ)铭记(mínɡ)嘈杂(záo)C.叛逆(nì)眉梢(shāo)优雅(yá)D.徒手(tú)斜翘(qiào)丑陋(lòu)答案:D解析:分析:A项中的“屏”应读bǐnɡ;B项中“嘈”应读cáo;C项中“雅”应读y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句中划线字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答案:D解析:分析:D项前一个读音是zhì,“智慧”的意思;后一个读音是zhī,“学到”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学而时习之 D.曲肱而枕之答案:A解析:分析:B、C、D三项中的“而”都表承接, A项的“而”表转折。
点评: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填空题4.《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答案:儒家语录《大学》《中庸》《孟子》解析: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5.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解析:分析:熟读、背诵课文。
点评:主要考查对要求背诵课文的掌握。
6.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解析:分析:背诵、理解课文。
点评:主要考查对要求背诵课文的掌握。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答:。
2019年人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II)卷
![2019年人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II)卷](https://img.taocdn.com/s3/m/df86bfbb3169a4517623a36f.png)
2019年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绝多生怪柏/哀转久绝B.风烟俱净/四时俱备C.山川之美/春冬之时D.虽乘奔御风/猛浪若奔2 . 下面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韩国反对派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活动要求总统辞职,韩国局势再次陷入动荡,令许多旅游者和投资者退避三舍。
B.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C.这篇小说构思新颖,匠心独运,情节起伏跌宕,吸引着众多的读者。
D.我欣喜地发现宝射河南边的土路已经被宽阔的马路代替,鳞次栉比的汽车川流不息。
二、字词书写3 . 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楹联,亦称“楹帖”“对联”“对子”。
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
春节贴在门上的叫“春联”.字数多guǎ无定规,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
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提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至宋时推广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作为装shì及交际庆吊之用。
(1)加点字“粘”的正确读音是(______)A.zhān B.nián(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guǎ______________②shì________________(3)改正画线处中的一个错别字。
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以人为镜郑文贞公①魏征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
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
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③其子叔玉。
戊辰,征薨④,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⑤陪葬昭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炼《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炼《论语》十二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3e8f7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9.png)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直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默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写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对__于__任_何__学__问__和__事__业__)__懂__得__它__的__人__不__如__爱__好__它__的__人__,__爱__好__它__的__人__不___ 如__以__它__为__乐__的__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字词解释】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绩。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逾(yú):超出。 矩:法度。 【评析】孔子讲述了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经历的不同人生 境域。
【字词解释】 温:复习。 为(wéi):当作,作为,成为。 矣:语气词。
待人 处事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续表
内容 精析
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则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 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 “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 力,甚至连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句式 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的反问句,对弟子做耐心的启示; 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 以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过关训练-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原卷版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过关训练-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39c022b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e.png)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论语〉十二章》(过关训练)(解析版)知识卡片文言文阅读之★[知识梳理]强化两个意识:一是语境意识,即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整体翻译。
二是分点意识,切忌笼统应付,应当注意逐一落实。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技巧点拨]文言文翻译的10点方法:1、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2换(古今词代替)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如:①吾本布衣,汝亦黎民。
这里“吾”“汝”直接换为“我”“你”;“布衣”“黎民”换为“百姓”即可。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这里“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3 对(对应翻译):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词的意义: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等。
例如:①商君佐之。
这里的“佐”翻译为“辅佐”较好,帮助,辅助也可。
②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这里的“游”翻译为“游玩”较好。
4、转(转词意译):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运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辞用语,形象描绘的词语(“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据语境转换词语,意译。
①上书乞骸骨: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②一旦山陵崩:万一有意外(有个三长两短,有个好歹)③刎颈之交:成为能以生死相托的朋友。
④世无孔子:当世没有像孔子那样的智慧贤人。
5 调(调整语序):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语后置)以及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整过来。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10《论语》十二章讲解与例题 (新版)新人教版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10《论语》十二章讲解与例题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dd5f2efc4ffe473368abed.png)
10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警句。
2.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作家作品孔子简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代表作: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还有流传后世的《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愠.(yùn)省.(xǐng)吾.(wú)逾.(yù)殆.(dài)肱.(ɡōnɡ)笃.(dǔ)箪.(dān)★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有朋.自远方来(古义:指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彼此友好的人)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
今义:泛指所有的水)★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特殊句式1.倒装句贤哉,回也!(谓语前置)2.省略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熟语积累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进入初中以来,大家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明显感觉到了与小学时候的区别。
第11课《论语》十二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076dc6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7.png)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一)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uo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二、《论语》《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论”在这里是“依次编辑”的意思。
语录体: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三、字音字形⑴论语(lún) ⑵说(yuè)⑶愠(yùn) 三省(xǐng)⑸曾子(zēng) ⑹传(chuán)⑺不习乎逾(yú) ⑻罔(wǎng)⑼殆(dài) ⑽一箪食(dān)⑾曲肱(gōng) ⑿笃志(dǔ)四、朗读节奏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⑶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⑹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名句默写: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④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课件:专题10 论语十二章(基础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课件:专题10 论语十二章(基础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77876efe4733687e21aa8f.png)
先学一点
)
☆温故知新☆ 1.注音
论语( lú n) 不亦说乎(yuè ) 三省吾身(xǐng) 内自省也( xǐng) 其恕乎( shù ) 愠(yù n)
先学一点
诲女知之乎(huì) 罔(wǎng) 殆(dà i )
2.释义
1、学而时习之(按时) 2、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15、曲肱而枕之(胳膊 ) 4、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自我检查)
的词语确定;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要正确划 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 逻辑意义。
☆课堂探讨☆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灵活运用哟
☆课堂提高☆
做的怎样?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9分)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
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 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 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 “善。” (选自《列子· 说符篇》)
第二单元 师生之间
• 第10课 论语十二章
要学会
哟
【本节要点】 1.积累《论语》相关的文学常识。 2.文言句子的停顿方法。
☆温故知新☆
1.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三省吾身( ) 诲女知之乎( ) 内自省也( ) 其恕乎( ) 愠( ) 罔( ) 殆( ) 2.加点字释义 (1)学而时习之( ) (2)不亦说乎( ) (3)人不知而不愠( ) (4)吾日三省 吾身( )( (5)与朋友交而不信( ) (6)传不习乎( ) (7)三十而立( ) (8)四十而不惑( ) (9)不逾矩( ) (10)学而不思则罔( ) (11)思而不学则殆( ) (12)人不堪其忧( ) (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14)饭 疏食 饮 水( )( )( )( ) (15)曲肱而枕之( ) (16)于我如浮云( ) (17)逝者如斯夫( ) (18)不舍昼夜( ) (19)匹夫不可夺志也( ) (20)博学而笃志( ) (21)切问而近思( ) (22)仁在其中矣(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的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B.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真是如坐春风。
C.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D.那位演员虽然淡妆浓抹,穿着入时,但是神色却十分憔悴。
2 . 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用法与其他选项不相同的是()A.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D.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二、字词书写3 . 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历史是一轴画卷,古人妙笔生花用情点染bān(_______)斓的色彩;历史是一座丰碑,伟人殚精jié(________)虑用心镌(A.zhuàn B.juān)刻深沉的文字;历史是一首长诗,今人笔耕不辍谱(A.pǔ B.bǔ)写崭新的篇章。
三、文言文阅读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4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5 . 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无丝竹之乱耳A.久之,目似暝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康肃笑而遣之D.水陆草木之花6 . 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守业。
③草昧:未开化,蒙昧。
7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行拂乱其所为乱:(2)发于声,而后喻发:(3)创业与守成孰难孰:(4)征与吾共安天下安:(5)祸乱生于所忽忽:8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9 . (甲)文中第二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
试对此进行简要说明。
10 .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四、对比阅读(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行室: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②豕(shǐ):猪。
11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意暇甚(_______)(2)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3)股直不能屈(_______)12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久之②顾无计可以死之B.①以刀劈狼首②方缚以带C.①为狼所逼②为人谋而不忠乎D.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有闻而传之者13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B.(甲)文主要通过对屠户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C.(乙)文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要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摆脱困境。
D.(乙)文中屠户胆小怕狼,面对贪婪的狼,只有躲起来,最后靠着侥幸获得了胜利。
14 . (甲)(乙)两文的结尾都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何作用?15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赞》)(注释)①低回:徘徊,留连。
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16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高山仰止(________)(2)不能去云(________)(3)没则已焉(________)(4)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17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A.虽不能至虽不能察,必以情B.然心乡往之烨然若神人C.当时则荣入则无法家拂士D.想见其为人此之谓失其本心18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 . 请结合(乙)文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小题(甲)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①宽裕②,守③之以恭者,荣④;土地广大,守以俭⑤者,安;禄位尊⑥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⑦睿智⑧,守之以愚⑨者,哲⑩;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⑾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注释:①德行:道德品行。
②宽裕:宽大,宽容。
③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④荣:荣华显贵。
⑤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⑥尊盛:位高势盛。
⑦聪明:指明察事理。
⑧睿智:聪慧,明智。
⑨愚:愚拙,不巧伪。
⑩哲:明智,聪明。
20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非淡泊无以明志(2)险躁则不能治性(3)又相天子(4)可不慎欤21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22 . (甲)文中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
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
(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翟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社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壮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李盛仙《夏日赏荷》)23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草木生长茂盛)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C.便欣然忘食(愉快的样子)D.余以为妙绝(美妙到了极点)24 . 下列句中的“而”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而”,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5 .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甲)段可知,菊花、牡丹、莲花,各有其可贵之处,都是作者心中的爱物。
B.(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称谓虽有不同,但二者都是对荷花内在品质的赞誉。
C.(甲)段用菊花和牡丹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种种美德,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D.两个文段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甲)段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段描写雨中和雨后荷花之美态,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26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