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合集下载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

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坚持稳定支持、动态调整和定期评估。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

第五条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和自主创新研究。

专项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六条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基金、专项等应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委托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承担。

第二章职责第七条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是重点实验室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1.制定重点实验室发展方针和政策,宏观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2.编制和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

3.批准重点实验室的建立、调整和撤销。

与重点实验室签订工作计划。

组织重点实验室评估和检查。

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是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1.贯彻国家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和政策,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2.依据本办法制定本部门重点实验室管理细则,指导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

3.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4.落实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间所需的相关条件。

第九条依托单位是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1.优先支持重点实验室,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解决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交通运输及相关领域著名专家组成,负责制定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开放课题的审批。

实验室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有关规定,积极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方针,为国内外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和试验环境。

实验室在运行管理与开放合作机制方面积极探索,通过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方式,凝聚一批高水平的专家与学者,取得若干重要的成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博士生和研究生。

(一)实验室日常运行管理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交通运输及相关领域著名专家组成,负责制定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开放课题的审批。

实验室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有关规定,积极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方针,为国内外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和试验环境。

实验室在运行管理与开放合作机制方面积极探索,通过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方式,凝聚一批高水平的专家与学者,取得若干重要的成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博士生和研究生。

1、实验室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

实验室主任根据科技部对XXX主任的条件和要求,公开进行招聘。

实验室主任和副主任每届任期为五年。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被批准后,实验室主任将由XXX推荐,教育部审查批准,并报科技部备案。

实验室主任负责组织学术年会,研究、发布实验室开放课题指南,负责客座研究人员的管理,运行经费的使用管理,设备的更新、引进,以及协调各研究方向的合作,负责实验室用房调配,为科研以及办公提供良好的环境。

实验室另设主任助理1名,协助主任处理学术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

2、积极探索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实验室成立综合实验平台建设总体组,负责综合实验平台的规划设计,审查各研究方向的研究计划,协调各个研究方向的研发进度等。

为落实综合实验平台的建设目标,总体组每月定时召开一次例会,对各研究方向的工作进展进行检查,实施过程监控。

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营制度

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营制度

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营制度1. 引言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机构的核心部门,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创新功能。

为了统一管理和规范运营,制订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档将介绍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营制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以确保实验室的高效运作和科研成果的最大化。

2. 目标和原则2.1 目标: - 提高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 - 加强实验室内部的协同和合作 -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效率 - 确保实验室运营的合规性和安全性2.2 原则: - 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 依法合规原则 - 高效管理原则 - 团队协作原则 - 优质服务原则3. 组织管理3.1 实验室组织结构: - 实验室主任负责整个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营 - 实验室分为若干研究小组,由小组组长负责具体研究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 各小组成员由实验室主任和小组组长共同确定3.2 实验室例会: - 定期召开实验室例会,讨论和交流研究进展、问题和解决方案 - 实验室主任负责主持会议并制定会议议程 - 会议记录由实验室秘书负责,记录会议内容和行动计划3.3 人员管理: - 实验室通过招聘、选拔和培训来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科研人员 - 实验室主任负责人员的考核和奖惩 - 实验室鼓励科研人员的创新和合作,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4. 设备管理4.1 设备登记: - 实验室建立设备登记制度,对所有设备进行标记和登记 - 设备登记记录包括设备名称、型号、数量、采购日期、地点等信息4.2 设备维护: - 实验室设立专门的设备维护人员,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效果4.3 设备共享: - 实验室鼓励设备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 - 实行设备使用预约制度,避免冲突和资源浪费5. 资金管理5.1 预算编制: - 实验室每年制定预算,包括人员经费、设备经费、科研经费等- 预算编制应合理、科学,并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发展目标确定5.2 资金使用: - 实验室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资金使用 - 各类经费使用应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6. 安全管理6.1 安全责任: - 实验室主任负有安全管理的最终责任 - 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6.2 安全培训: - 实验室组织定期的安全培训,包括实验操作规范、应急处理等- 全体实验人员应接受安全培训并进行测试和考核6.3 安全检查: - 定期进行实验室的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实验操作规范、实验室环境等 - 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并建立相应的纪录和报告7. 知识产权管理7.1 知识产权保护: - 实验室强调知识产权的重要性,鼓励科研人员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 实验室将为科研人员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和服务7.2 知识产权分享: - 实验室鼓励科研人员分享研究成果,并帮助其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 - 实验室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的经费支持8. 行为规范8.1 遵守职业道德: - 实验室成员应严守职业操守和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 不得从事科研不端行为,如剽窃、伪造实验数据等8.2 诚信合作: - 实验室鼓励内部成员间的良好合作和沟通 - 不得进行个人攀比、诽谤等不利于团队合作的行为9. 其他规定9.1 变更制度: - 实验室管理制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更 - 变更制度应经过合理的程序和程序的审批9.2 处罚措施: - 对违反实验室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 - 处罚措施应公平、透明,并依据实验室管理规定执行9.3 纠纷解决: - 对于实验室内部纠纷,实验室采用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 - 对于无法解决的纠纷,可以依法通过诉讼等方式解决结论本文档介绍了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营制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包括组织管理、设备管理、资金管理、安全管理、知识产权管理、行为规范等方面。

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运行与管理

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运行与管理

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运行与管理一、引言重点实验室建设是提升科研能力和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

然而,仅仅有一份建设方案还不足以确保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和有效管理。

本文将探讨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运行与管理,旨在为实验室建设者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二、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模式1. 组织架构为了实现高效的研究和管理,重点实验室需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

通常情况下,实验室由主任、副主任和各研究团队组成,每个团队负责特定的研究领域。

此外,实验室还应设立相应的支持部门,如管理部门、实验技术支持部门等,以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转。

2. 人力资源重点实验室的人力资源是实验室研究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者应该注重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以激发其科研潜能。

同时,建设者还需要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保证实验室团队人员的不断壮大和进步。

三、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1. 日常管理日常管理是实验室运行的基础,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护、实验室环境的卫生与安全、实验材料的采购与管理等。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并进行定期培训和检查。

2. 项目管理重点实验室通常会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和合作项目。

在项目管理方面,建设者需要制定明确的项目目标和计划,合理安排各项资源,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的成果。

3. 财务管理良好的财务管理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保障。

建设者应监控实验室的资金使用情况,做好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审计工作,确保实验室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此外,建设者还应积极争取科研经费的支持,为实验室的运行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四、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与改进1. 评估机制为衡量实验室的绩效和质量,建设者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评估可以包括对研究成果的评审、对实验室管理的评估、对人员绩效的考核等方面。

通过评估,建设者可以发现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重点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和运作管理机制

重点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和运作管理机制

重点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和运作管理机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机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组织架构和运作管理机制对于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组织架构和运作管理两个方面来介绍重点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和运作管理机制。

一、组织架构重点实验室的组织架构通常包括主任、副主任、科研团队成员等核心人员。

主任通常是实验室的负责人,负责实验室整体的管理和发展工作。

副主任一般是主任的助手,协助主任处理实验室的日常事务和科研工作。

科研团队成员则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负责实验室的科研项目的具体实施和完成。

在实验室的组织架构中,可能还包括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实验室的一些重要的研究人员组成,负责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进行评审和指导。

实验室还可能设立有行政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支持性部门,负责实验室的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

二、运作管理机制重点实验室的运作管理机制是实验室保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和发展的核心机制。

在运作管理机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是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的核心环节。

实验室通常会设立科研项目委员会,负责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进行评审和指导。

科研项目管理涉及到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执行、结题等整个过程,需要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紧密合作,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取得成果。

2.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包括实验室的设备维护、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实验室的实验室规程等方面。

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需要实验室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确保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3.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是实验室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是实验室必须重视的方面。

实验室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同时还需要建立团队建设机制,促进科研团队的合作和交流,实现科研成果的最大化。

4.资金管理实验室的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资金管理是实验室的重要管理环节之一。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

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的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

其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等学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研实体,依托高等学校要赋予实验室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为独立的预算单位,在资源分配上,计划单列,与院、系平行。

第五条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重点,依托高等学校应将其列入重点建设和发展的范畴。

第六条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七条重点实验室要接受定期评估,优胜劣汰,动态发展。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八条教育部是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一)贯彻国家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二)指导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

(三)编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

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

(四)审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重组、合并、降级和撤消。

(五)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六)组织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验收和评估。

(七)拨发、配套有关经费。

第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所属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主要职责是:(一)制定地方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

(二)组织地方高等学校申请重点实验室立项,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并指导运行和管理组织编报建设申请书、计划任务书和验收报告。

(三)审核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四)监督项目建设和重点实验室的运行。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如何创新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如何创新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如何创新首先,要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创新,需要从管理机制上进行。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往往存在机构层级等问题,决策效率低下,容易导致科研项目无法及时落地。

因此,可以尝试引入扁平化管理模式。

扁平化管理模式通过减少层级,简化决策流程,提高决策效率。

具体做法包括:建立纵向的科研创新支撑体系,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让科研人员能够更加自主地开展科研活动;建立横向的科研协同机制,实行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和创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项目申报和科研成果转化。

其次,要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创新,需要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培养。

科研团队是实验室科研创新的核心力量,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才能推动实验室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团队建设方面,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两手抓。

一方面,通过培训、研修等方式,提高现有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搭建国际化的科研团队。

此外,还应该重视团队合作,建立团队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团队间的协作和创新。

最后,要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创新,需要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

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要想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产业界的支持和合作。

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

具体做法包括: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桥梁,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鼓励实验室与企业共享资源和设施,提高科研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评价机制,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进行评估,确保科研成果能够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

总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创新,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验室的整体竞争力。

在管理机制上,可以尝试引入扁平化管理模式;在科研团队建设上,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在与产业界的合作上,要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通过不断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将能够更好地发挥科研创新的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水平
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
发展。

为了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和科研能力,建立科研创新的
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应该重视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国家
重点实验室通常会拥有很多珍贵的科研设备和实验资源,这些资源需要进
行合理的管理和利用。

管理机制应该注重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保证设备的
正常运行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管理机制应该注重资源的共享和
交流,在实验室之间建立合作和共享的机制,充分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

最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应该注重安全和保密。

科研工作通
常涉及一些敏感的信息和材料,为保护国家的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的安全,管理机制应该注重安全和保密的管理。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安
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不受到安全事故和泄密事件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需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团队合作性、资源整合性以及安全保密性等特点。

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管
理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运行机制

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运行机制

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指由企业主导,以行业技术发展为目标,进行科研创新和实验研究的机构。

这些实验室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机制:一、实验室的组织结构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通常由企业设立,并由企业负责管理和运营。

实验室内部组织结构包括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等职位,以及各技术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

实验室主任和副主任一般由企业高层领导担任,负责实验室的整体运营和管理。

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等科研人员负责具体的实验研究工作。

行政管理部门则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

二、实验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通常与企业的主营业务相关,同时也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紧密相连。

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包括行业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等。

研究内容包括对新技术的研发、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和优化、对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推广等。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一般会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实验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通常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实验室需要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科研人员,同时也要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管理,以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人才引进和培养:实验室通过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优秀的科研人员加入团队,并通过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员管理:实验室建立科学的人员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设置、职责划分、绩效考核等,确保科研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实验室的发展做出贡献。

团队建设:实验室注重团队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学术交流、团队合作等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推动实验室的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人才培养:实验室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发展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为实验室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为了协助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而设立的,研究方向涉及多个领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为了确保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运行顺利,需要建立符合实验室性质的管理机制,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管理模式。

首先要关注的是实验室的管理机制。

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应该包括管理体系、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推广等方面,从而实现科技研究和应用实现之间的良性互动。

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应遵从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包括科学的组织架构、职能划分和流程规范等等。

同时,在实验室的管理机制中,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机会,持续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引进和团队建设。

此外,科研成果的推广也至关重要,实验室应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利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其次,要着眼于实验室的管理运行。

实验室的管理运行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促进实验室内外的良好沟通,同时注重纵向和横向的协调合作。

实验室内部要形成合理的组织机制、流畅的信息共享渠道和高效的项目管理,做到人员配置合理、资金管理到位、流程规范有效。

而与实验室外部合作的过程中,管理者还需要注重信息的传递、技术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最后,要考虑实验室的长期稳定运营。

实验室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机构,长期稳定运营是实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价值的重要保障。

实验室运行需采取稳定、可持续的模式,提高实验室的效益和使用效果。

为了实现长期稳定运营,还需要适时优化实验室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加强与相关产业领域的配合,打造智力、产业、资本三方互动的新模式,共同寻找实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价值的途径。

总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科技创新的进程。

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科学、完整、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保障实验室的长期稳定运行,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为我国科技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发挥着关键作用。

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对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国家重要科研平台,是国家对企业科技创新进行支持的重要举措。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科研能力、成果转化效率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完善的组织管理结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当建立起由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明确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和权限,实现决策的科学、民主和透明。

2. 科学合理的经费支持机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和政府的资助,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费管理机制,确保经费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3. 完备的人才政策和激励机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科研人才,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评价和激励机制,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4. 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当建立起快速高效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化方向转化,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二、存在的问题尽管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在实际运行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 组织管理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一些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委员会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专业的管理团队,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管理混乱。

2. 经费支持不够充分:部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研究经费的获取上存在困难,导致科研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4. 成果转化效率较低:部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技术成果的转化方面效率较低,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紧密,导致科研成果无法得到有效转化。

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运行机制

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运行机制

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
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中国政府设立的具有高水平科研条件、物质技术装备和实验人员的国家重要研究机构。

它们致力于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与工程问题,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机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立法人地位: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通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享有法人权利和义务。

它们可以自主决策、组织实施科研项目以及管理实验室的人员、资金和设备等。

2. 政府支持: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通常依托于政府相关部门,例如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政府会为实验室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以促进实验室的科研活动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3. 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任务: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般有明确的研究领域和目标,其研究方向通常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需求以及重大科学问题相关。

4. 高水平的研究条件和设施: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流的科研条件和设备,包括实验室建筑、仪器设备、科研人员等,以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5. 开放合作与交流: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通常倡导开放合作和交流,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进行深入合作,共同攻关解决科学与工程问题,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总之,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注重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强调创新、合作与转化,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重大科学和技术支撑,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讲解

关于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讲解
“知识创新工程”等经费渠道予以培育和支持;国家实验室在运行阶段主要包括人员费、设备费、科研费和管理费等。正式挂牌后,国家实验室纳入国家科技经费的支持渠道,通过国家实验室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国家实验室专项经费是国家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经费投入的主渠道。专项经费主要包括:开放运行费、科研仪器设备费、基本科研业务费等。同时应加大稳定支持经费力度,强化人才引进和公共平台建设,以利于国家实验室潜心开展研究,减少“短平快”的研究,从而促进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的产生。
【关键词】 国家实验室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收稿日期】2008年11月
【作者简介】 易高峰,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赵文华,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我国建设国家实验室的背景
国家实验室作为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和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科研基地,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已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如美国能源部拥有的诸如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17个国际一流的国家实验室,它们大多从事高精尖项目和超大型的研究课题,解决复杂的、偏中长期的重大科技问题。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奋起急追,着手建设国家实验室,旨在凭借国家实验室,战略性地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2学术委员会。国家实验室设立学术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同行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的主度工作等,评价实验室科研工作进展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3管理委员会。国家实验室设立管理委员会,成员由研究部和公共实验平台主任以及研究人员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负责国家实验室日常运行管理。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型大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创业型大学”(DIA080129的阶段性成果。
表1国家实验室[1]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异同点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和运作管理机制

重点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和运作管理机制

重点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和运作管理机制一、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织架构通常包括主任、副主任、科研团队和管理团队。

主任负责整体领导和决策,副主任协助主任履行职责。

科研团队由各研究方向的科研骨干组成,负责实验室的科研项目。

管理团队包括行政管理、资源配置、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部门,协同推动实验室的全面运作。

二、评估和评审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自我评估和外部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实验室的科研方向、成果和管理水平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自我评估和外部评审的周期一般为三至五年,以确保实验室在科研和管理上能够不断创新和进步。

三、资源配置和经费管理实验室根据研究方向和需要,向国家科技部或相关部门提出经费支持的申请。

经费的使用需要符合相关规定,进行透明的账务管理。

此外,实验室还通过合作研究项目、产学研联合等方式,获取额外的资金和资源支持,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四、人才选拔和教育培养实验室通过公开招聘、选拔引进和内部培养等方式,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

同时,实验室注重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发展机会,通过导师制度、学术交流等方式,帮助年轻科研人员成长为科研骨干。

五、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是其重要职责。

实验室与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研发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这包括技术转让、专利申请、创业支持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和应用。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广泛的联系。

通过引进外国优秀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加强国际科研团队的建设。

此外,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访问等活动,提升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

以上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架构和运作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这一系统的管理体系有助于确保实验室在科研和管理上能够保持高水平,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随着国家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科研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其管理运行机制。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是其管理运行机制中的基础性问题。

在我国,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主要是由国家主管部门、实验室所属的企业或科研院所以及实验室自身三方共同参与管理。

国家主管部门负责对实验室进行政策指导、经费管理和评估考核等工作,企业或科研院所作为实验室的主体单位负责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实验室自身则负责组织管理科研人员、设备设施的维护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工作。

这种多方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既有利于实验室获得国家级支持和引领,又能保证企业或科研院所的独立运营和自主发展,有利于实验室的长期稳定发展。

由于多方参与管理往往容易导致管理权责不清、决策难以高效执行等问题,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管理体制上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科研成果转化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核心任务之一,其在管理运行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产生经济效益,另一种是将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实践中,由于实验室的技术成果和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技术转移壁垒高等问题,使得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往往面临着难以转化、转化效率低等难题。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合作,建立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强化技术人员的市场意识和成果转化能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和力量来源,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对于实验室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高水平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

对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如何科学管理和运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提高其效益、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推动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力的重要问题。

1.规划机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需要高科技合理的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等。

总体规划是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确定发展方向和实施策略。

年度计划是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包括研究方向、研究任务、预算和日常管理等。

中长期规划是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的探讨和规划,确保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始终保持前沿的科研水平和领先的技术实力。

2.投入机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以满足高水平科研的需要。

如何合理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资金投入方面,应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科研项目经费申请、使用和审查的流程和规范。

在人力投入方面,应建立合理的人事制度,包括招聘、评估、奖惩和流动等,确保人才流动的公平和合理性。

3.研究机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研究机制,包括研究方向、研究任务、研究课题和研究项目等。

研究方向和研究任务应根据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确保其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研究课题和研究项目方面,应按照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任务,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周期,确保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效益。

4.成果转化机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如何更好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建立完善的技术转移机制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解决技术转移、产品研发和商业化问题,实现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的衔接。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高科技创新的核心平台,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运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

要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应该按照技术方向和研究领域划分不同的研究团队,每个团队有一个团队负责人,并设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还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激励员工积极投入科研工作。

要强化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应该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能够解决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问题。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实验室应该配备一流的研究设备和仪器,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员和人才团队,开展前沿的科学研究。

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提高科研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的能力。

要加强管理和规范运行。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

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各项工作责任和权限,提高管理效率和科研成果转化率。

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研究数据的管理和统计分析系统,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四,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成果转化。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应该具有较高的知识产权价值,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和转化。

实验室应该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要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应该主动融入国家的创新体系和创新创业环境,积极参与国内外的重大科研项目和合作计划。

可以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引进外籍科学家、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扩大国内外的科研合作和交流,开展国际前沿科研合作。

要科学合理地管理和运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这个机制应该包括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加强管理和规范运行、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

重点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和运作管理机制

重点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和运作管理机制

重点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和运作管理机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组织架构1. 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的核心管理者,负责实验室整体运作的安排和管理。

实验室主任需要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能够有效地统筹实验室内部的各项工作,并与上级机构保持紧密沟通,确保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2. 科研团队科研团队包括研究人员、博士后、硕士研究生等,他们是实验室中的科研主力,负责具体的研究工作。

科研团队的成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意识,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并取得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3. 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是实验室的后勤支持者,负责实验室的行政管理和日常运作。

他们包括实验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实验室管理员,主要负责实验室的行政事务、财务管理、设备维护等工作。

4. 合作单位实验室的合作单位包括其他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他们与实验室之间进行科研合作,共同推动科研项目的开展和成果的转化。

实验室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积极寻求合作伙伴,拓展合作领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二、运作管理机制1. 项目管理实验室在开展科研工作时,通常会涉及到多个科研项目。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实验室需要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包括项目立项、任务分工、进度控制、成果评估等环节,确保项目按计划、高效地进行。

2. 资源管理实验室的资源包括科研经费、实验设备、人才队伍等,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是实验室顺利开展科研工作的关键。

实验室需要建立科学的资源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 质量控制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实验室的学术声誉和发展前景,因此质量控制是实验室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实验室需要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包括研究成果的评估标准、学术道德规范、研究数据的保存和共享等,确保实验室的科研工作符合科学规范和质量要求。

4. 风险管理实验室在科研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各种风险,如实验失败、数据泄露、合作矛盾等。

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交通运输及相关领域著名专家组成,负责制定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开放课题的审批。

实验室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有关规定,积极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方针,为国内外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和试验环境。

实验室在运行管理与开放合作机制方面积极探索,通过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方式,凝聚一批高水平的专家与学者,取得若干重要的成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博士生和研究生。

(一)实验室日常运行管理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交通运输及相关领域著名专家组成,负责制定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开放课题的审批。

实验室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有关规定,积极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方针,为国内外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和试验环境。

实验室在运行管理与开放合作机制方面积极探索,通过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方式,凝聚一批高水平的专家与学者,取得若干重要的成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博士生和研究生。

1、实验室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

实验室主任根据科技部对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条件和要求,公开进行招聘。

实验室主任和副主任每届任期为五年。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被批准后,实验室主任将由北京交通大学推荐,教育部审查批准,并报科技部备案。

实验室主任负责组织学术年会,研究、发布实验室开放课题指南,负责客座研究人员的管理,运行经费的使用管理,设备的更新、引进,以及协调各研究方向的合作,负责实验室用房调配,为科研以及办公提供良好的环境。

实验室另设主任助理1名,协助主任处理学术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

2、积极探索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实验室成立综合实验平台建设总体组,负责综合实验平台的规划设计,审查各研究方向的研究计划,协调各个研究方向的研发进度等。

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管理运行机制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视管理的规范化,制定了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制度包括:科研人员岗位聘任制度、项目聘任人员制度、研究生管理办法、博士后管理办法、开放基金及课题管理办法、科研档案管理办法、机房管理制度、科研保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重点实验室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承担学术指导和咨询工作,指导研究方向,制定开发课题指南,评审实验室基金课题.学术委员会定期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项目,对实验室的运行和发展给予建议,这对实验室朝正确的方向前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科学有序,人员岗位职责明确.通过设置主任、副主任、行政秘书和各课题负责人等岗位,实现职权分明,责任到人,使实验室的管理规范合理.实验室通过科研档案管理办法,并设立专员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汇总,使研究资料归档清晰,保留完整;通过机房管理制度并聘请了保洁人员,保证科研环境干净整洁,利于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通过经常性地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的方式,比如年会、开放日、每周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使实验室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在管理上避免约束性的行政制度,用引导性政策、奖励创造出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发展空间,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重视科研道德的建设,没有发生违反学术道德的事件.在依托单位计算所内,重点实验室是一个独立的科研实体,有独立的办公、实验空间,有充分的人事和财务自主权.依托单位通过设备购置基金、所级创新课题等形式对实验室予以经费支持,并通过讲座、培训、文体娱乐活动等方式,在经费、人员和后勤保障方面给予支持.实验室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运行管理经验,但离国际知名实验室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实验室将通过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与对外合作,加强计算所内外创新链上下游的协同、重点实验室内不同方向的协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人员、技术流动机制和利益回报机制,保障体系结构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管理运行机制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视管理的规范化,制定了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实验室的运行管理。

制度包括:科研人员岗位聘任制度、项目聘任人员制度、研究生管理办法、博士后管理办法、开放基金及课题管理办法、科研档案管理办法、机房管理制度、科研保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

重点实验室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承担学术指导和咨询工作,指导研究方向,制定开发课题指南,评审实验室基金课题。

学术委员会定期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项目,对实验室的运行和发展给予建议,这对实验室朝正确的方向前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科学有序,人员岗位职责明确。

通过设置主任、副主任、行政秘书和各课题负责人等岗位,实现职权分明,责任到人,使实验室的管理规范合理。

实验室通过科研档案管理办法,并设立专员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汇总,使研究资料归档清晰,保留完整;通过机房管理制度并聘请了保洁人员,保证科研环境干净整洁,利于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

通过经常性地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的方式,比如年会、开放日、每周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使实验室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在管理上避免约束性的行政制
度,用引导性政策、奖励创造出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发展空间,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重视科研道德的建设,没有发生违反学术道德的事件。

在依托单位计算所内,重点实验室是一个独立的科研实体,有独立的办公、实验空间,有充分的人事和财务自主权。

依托单位通过设备购置基金、所级创新课题等形式对实验室予以经费支持,并通过讲座、培训、文体娱乐活动等方式,在经费、人员和后勤保障方面给予支持。

实验室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运行管理经验,但离国际知名实验室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为此,实验室将通过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与对外合作,加强计算所内外创新链上下游的协同、重点实验室内不同方向的协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人员、技术流动机制和利益回报机制,保障体系结构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