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9世纪末到1917年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 的发生期,许多观念上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对文学的影响:
1、报刊传媒繁荣 2、出版业平民化 3、自由的文学撰稿人队伍出现
主要撰稿人
梁 启 超 朴 曾
周 树 人 人 作
周
第二节
文学观念变革
这一时期的观念变革,首功归诸梁启超。
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
从1917——1949年,大致可以十年为期划 分出三个明显的阶段: 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 年代文学。 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 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 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 众化的40年代文学。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这一时期,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 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
提出文学“超然于 利害之外”, 强调“文学自身之 价值”。
这一时期,相对完整的现代文学观念 由周树人兄弟提出。 “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 寄也” “文章中有不可或缺者三: 具神思、能感兴、有美致 也。” 文学的作用在“涵养人的 神思”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范畴 1917——1949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 表大会召开
二、什体包括如下内容: 1、思想的现代化 2、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3、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
徐 枕 亚 作 品 笑 笑 涵 天 李 包
周 瘦 鹃 水 恨 张
第三节
文学创作实绩
这一时期,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 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 (含翻译)。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目的要求(一)掌握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外部原因。
(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内部原因。
(三)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前的文学创作状况。
二、讲授内容(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开始了在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1、甲午战争失败后,知识分子中的民族危机感日益强化,这种危机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觉者开始寻求根本的变革。
2、寻求变革的努力带来了文化机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发展。
其体现在:第一,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第二,现代出版事业的重心转移到民营出版业。
第三,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1、梁启超梁启超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性观念,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导。
同时,他与当时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提倡“俗语”(白话),为现代白话文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2、陈独秀:提倡戏剧观念的更新。
3、王国维:真正体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
4、鲁迅、周作人:提出“立人”的观点。
(三)、文学创作实绩1、诗歌:黄遵宪和南社诗人的创作。
2、戏剧:旧剧改良和文明戏。
3、散文:梁启超的“新文体”以及章太炎、章士钊的创作。
4、小说:政治小说、谴责小说、翻译小说和言情小说。
阅读书目《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思考题1、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如何的背景下出现的?2、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的意义?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目的要求(一)掌握五四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的过程。
(二)了解外来文艺思潮对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的影响。
(三)掌握20年代文学中出现的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以及他们各自的文学主张。
(四)了解20年代的文学论争。
(五)掌握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讲授内容(一)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
晚清社会的封闭: 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中称中国是“长期完全 停滞的国家的典型”。 黑格尔说“中国只有在他人的逼迫下,才能重 返历史”。
马克思在《鸦片贸易》 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 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 的帝国,不顾时势,仍 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 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 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 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 的幻想来欺骗自己”。
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 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是文学在特定历 史阶段的激变。
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 进化论; 变革与维新成为主潮
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法律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现代出版业 :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 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的转换 读者群转换 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古典文学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
总结 19世纪末到1917年这近20年的时间是中国文 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 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0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 的迅速发展。 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近代文学的过渡性质
3、小说界革命:小说救国论 《庄子· 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 达亦远矣”。此“小说”指琐碎的言谈。 《汉书· 艺文志》有“小说家者流,盖处于稗 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古代把小说视为“游戏笔端,资助谈柄”,在 文学中一直处于边沿地位。
小说与现实社会政治改良: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1902)中 重点表达了他小说新民救国的主张。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具体表现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
思潮
思潮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C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19末——1917文学革命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有了这个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先导和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0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发展。
文学改良、革新背景:1、政治领域:激烈的社会革命取代温和的维新,现代民族国家在强权与专制的夹缝中艰难地走向独立的长途;2、经济领域:沿海城市开始工业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在移植中形成;3、社会领域:由于科举制的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传统社会秩序衰落,新的社会集团于阶层日渐形成;4、文化领域:现代进程首先表现为现代文化的生产机制逐渐建立,具有现代思想的新型知识阶层逐渐成长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型知识阶层以前所未有的歧义形态构成了中国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内在张力。
文学创作在传统基础上酝酿着重大的改革与革新。
第一节人的发现与文学史的构成中国文学发展本质动力:19——20C中国社会巨大运动与变革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贯穿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动力:“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
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认识的不断发展、嬗变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史与人类发展史。
整个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观念的演变历史。
一、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接受主体的三个层面,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着的人的观念,而构成着,丰富着,发展着。
1、梁启超“新民”说,“新民”即“人”的观念——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
——因此,近代新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尤其注重文学的社会性、政治功利性。
2、五四文学倡扬个人旗帜、胡适宣传“易普生个性主义”、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被学者成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产生了五四文学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3、“文学是人学”。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2. 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1)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 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 出版等自由。 2)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出 版业逐步兴盛,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 了传播基础。 3)科举制度废除,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 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4)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
1. “诗界革命”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 ○“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黄遵宪为主将。
○ “诗界革命”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
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 彻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 革张目。 ○ 黄遵宪提倡“我手写我口”,把新思想新材料入 诗。他最早提出了用俗语进行文学创作。 ○ “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
4.谴责小说:讽刺带谩骂。出现了四大谴责小 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 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 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5.鸳鸯蝴蝶派小说:市井通俗言情、奇侠、黑 幕小说,倡导文学是消遣的游戏的金钱的文 学观念,主要以《礼拜六》杂志为代表。影 响较大的小说:徐枕亚《玉梨魂》,张恨水 《啼笑因缘》,平江不肖生《江湖奇 侠传》《广陵潮》பைடு நூலகம்。 6.翻译小说:林纾、周氏兄弟
(三)鲁迅、周作人的 “立人” 观点
周氏兄弟的文学观念,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学 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文 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 强调文学的长远功效,而非 现实的实用性,希望文学通 过对民族精神、国民灵魂的 熏陶和改造来达到振兴民族 的目的。即鲁迅后来的文学 “立人”思想。
(四)域外小说翻译运动
总况
诗歌:黄遵宪和南社诗人的创作。 戏剧:旧剧改良和文明戏。 散文:梁启超的“新文体”以及章太炎、章 士 钊的创作。 小说:政治小说、谴责小说、翻译小说和言 情小说。 成就最高,对后来文学革命造成了直 接影响的是政论散文、小说翻译和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报刊传媒繁荣出版业平民化自由的文学撰稿人队伍出现文学的接受机制发生变化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1.“诗界革命”梁启超、黄遵宪“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从晚清开始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功归诸梁启超。
“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来的。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看重小说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2.现代戏剧的引入白话文之提倡对文学本体的认知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春柳社。
在文学观念上,王国维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奴婢的位置上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则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现代化历程。
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名词解释:《新青年》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陈独秀任主编。
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从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办刊地址也因为陈独秀受邀北大而迁至北京。
《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同时,还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理论,给当时的人们提供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阵地。
文学革命创作的实绩: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刘半农《相隔一层纸》郭沫若《凤凰涅磐》《匪徒颂》报刊京沪四大报纸副刊: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从1918年5月的第4卷第5号开始,《新青年》正式完全改用了白话。
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推出《易卜生专号》,主旨在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的作品《娜拉》、《国民公敌》,恰好和五四精神吻合,形成了巨大影响。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朱栋霖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朱栋霖中国文学现代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学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和转变。
它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历程,发生的时间跨度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这些改革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得益于政治改革。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这一时期,政治环境的变革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作家们可以在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创作更为自由和多样化的作品。
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学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开始进行自强不息的近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这一过程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的增加。
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用于文学的接受和创作。
此外,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题材和背景。
科技进步也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20世纪初,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其中,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文学作品更易于传播和流通,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此外,新的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等的兴起也为文学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也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随着中国的开放和接触西方世界的增多,传统文化开始受到了挑战和质疑。
这种文化上的冲击迫使中国文学界进行自我反思,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探索中,中国文学不断进行着现代化的尝试。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是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发生的。
通过这一进程,中国传统文学逐渐融入现代社会,并与时代的需求相结合,使得中国文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朱栋霖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朱栋霖(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背景与条件1.西方文化的传入2.社会的变革3.文学流派的更迭三、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表现1.文学内容的现代化2.文学形式的现代化3.文学观念的现代化四、结论正文一、引言朱栋霖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一文中,探讨了中国文学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与条件,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文章从西方文化的传入、社会的变革和文学流派的更迭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原因,并进一步阐述了文学内容的现代化、文学形式的现代化和文学观念的现代化等方面的表现。
二、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背景与条件1.西方文化的传入自 19 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西方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以及艺术形式等,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和方法,促使中国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变革。
2.社会的变革中国近现代社会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文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动力。
3.文学流派的更迭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学流派应运而生,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这些文学流派的更迭,推动了中国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革新。
三、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表现1.文学内容的现代化中国文学现代化在文学内容上表现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人性的挖掘和对社会问题的揭示。
同时,文学作品开始关注个体的命运和生活,从而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面貌。
2.文学形式的现代化在文学形式上,中国文学现代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创新。
此外,西方文学形式的引入,如小说、戏剧等,也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
3.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中国文学现代化在文学观念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如文学为人生的观念、文学自主性的观念等。
这些观念的变革,促使中国文学在创作上更加注重个性和独立性。
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 畏庐,冷红生,福建闽侯人,一生译欧 美小说180种,1200多万字。对中国文 人及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4、文学创作的实绩
⑤ 鸳鸯蝴蝶派: 风格:言情+休闲通俗 类型: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
代表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 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3、文学观念的变革
A、梁启超(1873—1929)
“文学革命的滥觞应该追溯到满清末年 资产阶级意识觉醒的时候。这个滥觞期的代 表,我们首推梁任公。” ——郭沫若《文学革命之顾》
(二)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⑴ 诗界革命
标准有三:新意境;新语句;以 古人风格入之。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不彻底(只革其 精神,不一定革其形式),真正以诗 人面目倡导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2、三十年代的文学(1928—1937): 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 “五四”与三十年代是国际共运如火如荼的 时代。革命文学成为主流是在三十年代,这个 时期是国共两党争夺知识分子最为激烈的时期, 共产党稍占上风。“左联”成为主要作家群体, 茅盾代表了左翼文学的最高成就。 现在更多地关注的是当时处于边缘的作家 老舍、曹禺的作品。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一般地说,中国现代文学 大概可分为七个时期。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1、五四时期(1917—1927) “五四”是文学告别古典,走向现代的的关键时期。
“五四”大力提倡自由、平等,它是建立在个性觉 醒之上的现代意义上的人(全人)。“五四”就是从这 个基本点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 建设新文学”的。因此,“五四”时的人的觉醒是种建 立在个性基点上的追求。这表现在文学上是“文的自 觉”,“文的解放”,“言的自觉”,各种各样的文体 发生了变化,处于边缘文体(小说)可以扶正。文学的 形式、语言方面空间太多了。这种转型带有整体性的意 义,是很到位的转型,有标志性的作家群(以鲁迅为代
文学30年-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 发生期
(1898年—1917年)
2. 迅速发展期(现代文学30年)
(1917年—1949年)
1917——1927年 “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 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 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 教案
1 、 1917——1927 年。即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诞生了象鲁迅、周作人、胡适、郁达夫、 郭沫若、叶圣陶、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等这 样—批举世闻名的作家、学者和诗人;
3、 大众化是现代文学又一个重要特征
A. 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钦 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 B. 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步 兴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 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C. 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的转换(科举制度的废 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 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 了职业作家群。
第三,创作队伍的形成: 1905废科举
“士”成为自由知识分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分辨五谷是自然知识,对知者是 不必要的,即有规范知识的人不必亲自劳作。这就潜在地 表明,传统观念中不仅(两类)知识是割裂的,更致命的 是,知识(即理论)与实践也是割裂的。这样一种知识观 念对现代社会发展是一种致命伤!
教案
3、1937 ——1949年10月。
由于战争的影响,文学分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三大 块,文学呈现出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面貌,在国统区、 沦陷区出现了象沙汀、艾芜、张天翼、何其芳、钱钟书、张 爱玲等颇负盛名的作家。在解放区,则出现了赵树理、柳青、 孙犁、李季等作家。其中,赵树理的小说被认为是民族化和 大众化的典范。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中国现代文学(朱栋霖版】 全套课件
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于1902年在梁《启新超民(丛1报87》3-上19,29提), 出了“新民为今日字中卓国如第,一号急任务公”,的又主号张饮,冰 并于同年十月创办室了主《人新,小广说东》新杂会志人。。中国
他在创刊号上发近表代的维文新章派《代论表小人说物与,群学治者。 之关系》中提出“中欲国新近一代国史之上民著,名不的可政不治先活 新一国之小说”。动提家出、“启新蒙小思说想”家或、“资小产说阶 界革命”的口号,级倡宣导传寄家托、“教政育治家之、议史论学”家 的“政治小说”。和他文是学推家动。启戊蒙戌主维义新与运文动学领 结合的开山匠人。袖之一。
第二节 文学观念变革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梁,启号超任(公18,7又3~号19饮29冰), 室字主卓人如,,广号东任新公会,人又。号中饮国冰室 近主代人维,新广派东代新表会人人物。,中学国者近。代 中维国新近派代代史表上人著物名,的学政者治。活中国 动近家代、史启上蒙著思名想的家政、治资活产动阶家、 级启宣蒙传思家想、家教、育资家产、阶史级学宣家传家、 和教文育学家家、。史戊学戌家维和新文运学动家领。戊 袖戌之维一新。运动领袖之一。
文学变革的基础
3、人才基础。随着清末废除科举、兴学 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造就了一大批 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的新 型的知识群体,他们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 动的生力军。
4、经济基础。而由现代印刷工业技术的引 入促成出版业的发展,晚清大批报纸副刊与 专门文学杂志的出现,导致现代文学市场的 形成,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 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97
2020/6/16
上编
(1917~1949)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2)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二)晚清白话文运动
文言文已经无法表现现代人丰富复杂的 思想、精神和繁复的内心世界,无法表现现 代人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当语言无法表现 它的对象时,变革就成为一种必然。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遵宪,他 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 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 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文言误国。 ‚白话‛来自维新背景下的域外语言文化 的启示,在当时被当作是一种普及教育、开 启民智的工具、一个富国强民的良方。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 开始了在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 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许多观念的现 代性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这种现代性的观念实际上是从 晚清到五四逐渐酝酿出来的,一旦出 现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 历史观、进化观和进步的观念。‛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李欧梵、王德威
(四)域外文学翻译运动 近代,一批知识分子认为西 方的强大主要得益于文学尤其是 小说的教化与新民,于是翻译西 方小说成风。晚清民初的文学中, 翻译文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部分,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外国文学 的大规模译介。
从1896-1916年间,翻译小说共达 八百种左右,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直 接促成了新文学各种体式的诞生,推 进了中国读者文学观念的更新。 在传统与世界的对话中,打破思 想的封闭状态,引起中国文学内部结 构的变迁,为五四新文学的产生奠定 了基础。 近代翻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发 生、发展的基点之一,它促进了中国 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历史进程。
五、文学革命前20年中国文学概况
总况
诗歌:黄遵宪和南社诗人的创作。 戏剧:旧剧改良和文明戏。 散文:梁启超的‚新文体‛以及章太炎、 章士钊的创作。 小说:政治小说、谴责小说、翻译小说和 言情小说。 成就最高,对后来文学革命造成了直 接影响的是政论散文、小说翻译和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 较详脉络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
五、白话文运动
代表人物:梁启超、黄遵宪等 主张:文言文已经无法表现现代人丰富复杂的思想、 精神和繁复的内心世界,无法表现现代人复杂多变 的社会生活。当语言无法表现它的对象时,变革就 成为一种必然。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遵宪,他认为言文合 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 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认为文 言误国。
课外阅读
1.《两难中的抉择 导论》 黄克剑 广西人民出版社 2.凤凰网 历史频道 近代人物之系列
第二节
文学观念的变革
一、“诗界革命”
代表人物:梁启超、 夏曾佑、谭嗣同 、 黄遵宪 主张:诗歌要有新意 境,要有新语句,要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实质:以诗歌革命的 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
梁启超:
诗界革命要达到: 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 人风格入之。 ——《夏威夷游记》
《红楼梦》的厌世解 脱精神是—— “哲学的、宇宙的、 文学的,是悲剧之最 上乘之作
《人间词话》:境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有 分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元戏曲考》
元杂剧“一代之绝作”,中国最自然之文学
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 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 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 学和文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 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 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 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二、革命派散文
章太炎:《驳康有为 论革命书》 以章太炎成就最高。 邹容:《革命军》“中 文章动人心魄,自由 尖锐,富于创造。革 国之所谓二十四朝史, 实一部大奴隶史。” 命派散文具有革命性、 斗争性、鼓动性与通 俗性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
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
“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型的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
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
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
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
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三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
第一个十年中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
由于前两项而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
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
④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
⑤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作社。
第二个十年①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团体,有茅盾、田汉、蒋光慈、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
(茅盾的《子夜》则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刘纳欧、施蛰存,穆时英等。
③鲁迅杂文丰收。
④1936年鲁迅逝世。
第三个十年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
②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学区
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
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很大。
④三个区出现的优秀作品
绪论(3)
三、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1、白话代替文言。
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
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现代文学是人的文学。
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3、世界性。
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中。
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中国现代文学准备期
1、1898年(国忧)——西方思潮的译介
2、报业出版业的兴起——“市场”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3、废科举——自由知识分子
4、文学观念变革
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
新境界新语言
文界革命
新文体:思想现代性、文字介于文白之间
小说界革命
提升小说地位
小说与人生
王国维
独立的文学
周氏兄弟
国民精神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
•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欧美之强,莫不是以炫天下者,则根抵在人而此特现象之末,本原深而难见,荣华昭而易识也.
是故将生死两间,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求其道,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5、文学创作实绩
•散文创作:梁启超、章太炎等,革命派散文
•小说创作:政治小说、谴责小说、翻译小说、言情小说
•四大谴责小说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
•鸳鸯蝴蝶派:以形象化来指谓清末明初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说派别。
鸳鸯蝴蝶派,作家群十分庞大,先后达到二百人左右。
开始没有固定的组织,后来成立了青社和星社。
包笑天是这一派别的支持者。
代表作家有徐枕亚、李涵秋、周瘦娟、张恨水、程小青、吴若梅等人。
其作品“四大说部”最为有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刊物是《礼拜六》。
樱花落
•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
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
忍见胡沙埋艳骨,休将清泪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