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7.5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

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班内序号:

一.课题名称: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

二.摘要

在处理输入模拟信号时,经常会遇到通信信道或传感器衰减强度大幅变化的情况。针对此问题,可以采用自动增益控制(AGC)的自适应前置放大器,使增益能够随信号强弱而自动调整,以保持输出相对稳定。AGC电路实现有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混合控制三种,本实验采用了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控制输入信号在0.5mV~50Vrms范围(40dB范围内),使输出信号在0.5~1.5Vrms,即输出电压变化不超过5dB,信号带宽100~5KHz,从而简单有效地实现了AGC的功能。

关键词:自动增益控制、直流耦合互补级

三.设计任务要求

1.基本要求:

设计一个AGC电路,要求设计指标以及给定条件如下:

(1)电源电压:9V

(2)输入信号电压:0.5~50mVrms;

(3)输出信号:0.5~1.5Vrms;

(4)信号带宽:100~5KHz。

(5)设计该电路的电源电路(不要求实际搭建)

2.提高要求:

设计一种采用其他方式的AGC电路。

四.设计思路、总体结构框图

1.设计思路

AGC电路的实现有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混合控制等三种,典型的反馈控制AGC由可变增益放大器(VGA)以及检波整流控制组成,本实验中电路采用了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从而简单而有效的实现AGC功能,如图1。

图1-反馈式AGC

如图2,可变分压器由一个固定电阻R

1

和一个可变电阻构成,控制信号的交流振幅。可变电阻由采用基极—集电极短路方式的双极晶体管微分电阻实现,为

改变Q

1的电阻,可从一个有电压源V

2

和大阻值电阻R

2

组成的电流源直接向短路

晶体管注入电流。为防止R

2影响电路的交流电压传输特性,R

2

的阻值必须远大于

R

1

图 2 由短路三极管构成的衰减器电路

对于输入Q1集电极的正电流的所有可用值,Q1的集电极-发射极饱和电压小于它的基极-发射极阈值电压,于是晶体管工作在有效状态,其VI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短路晶体管的微分电阻与流过的直流电流成反比,即器件的微分电导直接与电流成正比。在工作状态下,共射极连接的双极型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一般在100或100以上,在相当大的电流范围内,微分电阻都正确地遵守这一规则。图中所示的晶体管至少可以在五个十倍程范围内控制微分电阻,即控制幅度超过100dB。

2.电路结构框图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主要由驱动缓冲电路、级联放大电路、输出跟随电路和增益反馈电路4个部分组成,如图3.

驱动缓冲电路级联放大电路输出跟随电路

增益反馈电路

图3

五.分块电路和总体电路的设计(含电路图)

1.分块电路

1)驱动缓冲级

其设计电路图如图4所示,当输入信号V IN驱动缓冲极Q1时,组成基极集电极输出的共射电路,它的非旁路射极电阻R3有四个作用:

①它将Q1的微分输出电阻提高到接近公式(1)所示的值。该电路中

的阻值几乎可以唯一地确定这个输出电的微分输出电阻增加很多,使R

4

阻。

R D1≈r be+(1+βr ce/r be)(R3//r be) (1)

②由于R3未旁路,使Q1电压增益降低至:

A Q1=-βR4/〔r be+(1+β)R3〕≈-R4/ R3 (2)

有助于Q1集电极电流-电压驱动的线性

③如公式(2)所示,未旁路的R

3

响应。

④Q1的基极微分输入电阻升至R dBASE=r be+(1+β)R3,与只有r be相比,它

远远大于Q1的瞬时工作点,并且对其依赖性较低。

实验测试得晶体管Q1放大倍数很小,起到稳定输入的缓冲作用。

图 4 驱动缓冲级电路

2)直流耦合互补级联放大部分

电路图如图5所示;

图中晶体管Q2为NPN管,Q3为PNP管,将Q2的集电极与Q3的基极相连,两个管子实现共射—共射放大,利用直流耦合构成互补放大器,为电路提供大部分电压增益。

图 5 直流耦合互补级联放大电路

3)自动增益控制部分电路(AGC)

电路图如图6所示,其中R4构成可变衰减器的固定电阻,类似于图2中的电阻R1,而Q6构成衰减器的可变电阻部分, Q5为Q6提供集电极驱动电流,Q5的共射极结构只需要很少的基极电流,而射极电流流入Q6集电极,由于可变电阻的阻值与其流过的电流成反比,可改变电阻值。

因为电阻R17与C6并联,由于有二极管D1、D2单向导通作用,C6只能通过R17放电,故R17决定了AGC的释放时间。在实际中,R17阻值可以选得大一的,延长AGC释放时间,方便观察。

电阻R19用于限制通过Q5和Q6的最大直流控制电流。

D1和D2构成一个倍压整流器,从输出级Q4提取信号的一部分,为Q5生成控制电压。这种构置可以容纳非对称信号波形的两极性的大峰值振幅。

电阻R15决定了AGC的开始时间。若与C6组合的R15过小,则使反馈传输函数产生极点,导致不稳定。

反馈原理:反馈电路在Q4发射极进行电压取样,另一端接C3后面,在输入中电路进行电流相加,由瞬时极性法可判断该反馈类型为电压并联负反馈。即当输入信号增大时,输出电流也增大,Q6的微分电阻就会跟这变小,由于负反馈的作用,输入信号就会变小,导致输出减小,最终实现了输出信号基本稳定。反之亦然,从而实现自动增益控制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