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填空)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27f955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c2.png)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研究必备精品知识点: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基本属性和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商品的基本属性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而价值则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中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而流通手段则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则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过多或过少。
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而通货紧缩则表现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过度的通货膨胀会导致纸币贬值,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
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去经济泡沫,抑制投资过热,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总的来说,纸币的发行量要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以维护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就会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
反之,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就会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短,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低。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因此,企业需要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5f605f21ed9ad51f11df250.png)
《经济生活》知识点高一《经济生活》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3、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2)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 3)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和商品比较,货币出现得晚。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比如:牲畜、布匹、贝壳等。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只有金银。
贵金属金银由于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5、价值尺度(1)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2)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3)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6、流通手段(1)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7、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如何理解?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和发展。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
必修1《经济生活》基础知识(填空)
![必修1《经济生活》基础知识(填空)](https://img.taocdn.com/s3/m/47f776fa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7.png)
必修1《经济生活》基础知识(填空)一、简介《经济生活》是中学必修1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以及理解和应用经济原理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经济生活》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市场与价格1.市场经济是指通过买卖商品和服务来分配资源的经济体制。
2.价格是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交换的价值衡量。
3.需求是指顾客愿意购买的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4.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5.市场需求曲线是指不同价格下,市场上所有顾客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的总和。
6.市场供给曲线是指不同价格下,市场上所有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的总和。
7.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达到一致的状态。
8.市场均衡价格是指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在市场均衡时的价值。
9.商品是指可以满足人们需求和带来经济利益的物品或服务。
10.服务是指以提供某种特定服务为主的经济活动。
三、经济制度与生产1.经济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活动中所采用的制度性安排。
2.计划经济是指经济活动由政府计划和组织的经济体制。
3.市场经济是指经济活动在市场供求关系下自由进行的经济体制。
4.混合经济是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5.生产要素是指参与生产活动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能力等。
6.生产资料是指用于生产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和工具。
7.劳动力是指参与生产活动的人的数量和质量。
8.土地是指包括土壤、水域等自然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
9.资本是指能够生产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物质财富。
10.创新能力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的产品、工艺或组织方式的能力。
四、国民经济与经济增长1.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总量的增长。
4.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对产出的贡献。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填空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填空](https://img.taocdn.com/s3/m/09c2743d5f0e7cd1842536f8.png)
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
2、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能够满足人们___________的属性就是商品的_____________。
(2)凝结在商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商品的___________。
3、货币的含义:从_________中分离出来________地充当____________的_______,就成为货币。
4、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5、货币的职能:(1)货币所具有的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他一切商品______________的职能,叫做价值尺度。
货币产生之后,一切商品的 ________都由________来表现,商品________ 的大小就表现为______________。
通过一定数量的________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__,叫做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__________表现为一定的__________。
(2)货币充当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以_________为媒介的____________,叫做商品流通。
(3)货币被当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起来,执行的是贮藏手段职能。
(4)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随着_____________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__________中,货币被用来_____________。
后来,它又被用来支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当货币越出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上购买__________商品,支付________________,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时,它就具有了世界货币职能。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0b1a98a7cd184254a35352e.png)
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
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的因素: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2014人教版)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2014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0bcd12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01.png)
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 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 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 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 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 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 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①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②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 流通手段, 需要现实货币。
价值尺度, 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贮藏手段, 足值的货币其它职能: 支付手段, 钱与货的交换存在时间差。
例: 工资、利息、税款、地租。
世界货币, 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3.纸币:①纸币的含义: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②职能: 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职能。
(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③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 就会引起物价上涨, 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④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⑤解决方法:通货膨胀: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4、信用工具:(1)结算与信用工具①常用的两种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②常用转账结算工具——信用卡和支票(2)信用卡:①含义: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d08fae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1.png)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一、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1.经济生活的含义:经济生活是人们为满足自身经济需求而从事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
2.经济生活的目的:满足人们的经济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3.经济生活的特点:社会性、历史性、复杂性、多样性。
二、经济生活的基本组成1.物质方面:商品、货币、资本、劳动、土地等。
2.社会方面:经济制度、经济组织、经济规律等。
三、经济生活的需求和满足1.人类经济需求的特点:多样性、程度差异、动态变化。
2.如何满足经济需求:改善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科学合理布局和发展,扩大消费规模等。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
2.经济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强调民生改善、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五、资源与经济1.人类需求的资源基础:物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和人力资源。
2.资源的基本特征:稀缺性和有限性。
3.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和效率性。
4.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配置、计划配置和混合配置。
六、市场与价格1.市场的基本概念:市场是指供求双方进行商品交换和财富转移的场所和手段。
2.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分工与合作、私有制、市场竞争、经济自由和政府干预等。
3.价格的基本概念:价格是市场交换商品和服务时所支付的货币表现形式。
4.价格的决定因素:供求关系、成本、政府政策等。
七、分配与再分配1.分配的基本概念:分配是指经济收入在经济主体之间按一定原则进行的财富分割。
2.再分配的基本原则:效益优先原则、平等原则、社会保障原则等。
3.再分配的形式:市场再分配和政府再分配。
八、经济周期与经济景气1.经济周期的基本特征:周期性、波动性、渐进性。
2.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
3.经济景气的反映指标:GDP和GNI的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等。
九、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整理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整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608932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9.png)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整理总结经济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学习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高一政治必修一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经济生活的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参与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帮助同学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1. 经济生活的基本特征经济生活是指人们为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
经济生活的基本特征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方面。
其中,生产是经济生活的基础,分配是经济生活的结果,交换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物品和服务的流通方式,消费是经济主体购买物品和享受服务的行为。
2. 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
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本是劳动力的有机组合,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 经济制度及其分类经济制度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所构成的经济组织体系。
常见的经济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混合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个人和企业自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国家计划和市场双重调节,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混合经济制度既包含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机制,也包含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调节手段。
4.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的特点包括商品经济、自由竞争、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和数量等。
计划经济是以国家计划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由国家统一安排和调节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活动。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经济发展中两种不同的组织方式,各具优势和限制。
5. 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对经济运行的总体调控和管理。
宏观调控的目标包括保持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等。
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填空)新人教版必修1(1)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填空)新人教版必修1(1)](https://img.taocdn.com/s3/m/e3d186dab0717fd5360cdcae.png)
《经济生活》知识点复习梳理第一单元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基本属性:和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而这不可兼得。
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质量、品牌是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的。
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1)产生: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标志着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本质:3、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1)两种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票价/标价都属于价值尺度的职能。
②流通手段(商品的买卖过程:商品—货币—商品)(2)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
4、金属货币与纸币(1)纸币的产生:金银条块——铸币————纸币(2)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3)限度:纸币发行量要以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二、信用卡、支票和外汇1、结算方式:(1)(2):工具——信用卡、支票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分为支票和支票)2、外汇和汇率(1)含义①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②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外币,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反之,相反。
(2)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①含义:对内保持,对外保持。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
![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c61021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e.png)
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一份完整的知识点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的复习好功课,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货币(一) 货币的本质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3)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考点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3.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3.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考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1金属货币: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
2.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5:货币与财富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f49898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5.png)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总结经济生活作为高中政治必修一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到经济方面的知识和理论。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学生们的经济观念的建立和培养,以及对国家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关于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的总结。
一、经济基本概念1.经济:指人类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活动的总和。
2.经济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的问题、价值创造的问题和收入分配的问题。
3.经济发展的基本要义:增长、平衡、效益和可持续。
二、经济制度1.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资源配置方式、经济主体和经济组织形态。
2.市场经济制度: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市场自由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混合所有制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4.计划经济制度:以国家计划为主导,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和组织的经济制度。
三、价格与市场1.价格的功能:价值尺度、分配信号、激励机制和调节工具。
2.市场的概念和特点:指供求双方进行交换的场所或环境,具有竞争性和自由性的特点。
3.市场调节对经济的作用: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创新激励等。
四、经济增长与发展1.经济增长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体现经济规模和强度的增长。
2.经济增长的动力:劳动生产率提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
3.经济发展的内涵和要求: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
五、供给与需求1.供给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受价格、生产成本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2.需求的概念和类型: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量受价格、消费者收入和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3.供需关系和市场均衡: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市场均衡指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态。
六、经济周期1.经济周期的内涵和特征:经济波动的周期性、扩张和收缩的交替性、以及周期性变动的不规则性。
2.经济周期的原因:投资周期波动、消费波动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3.经济周期的影响:就业和失业问题、物价和通货膨胀、民众生活水平等。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基础知识会考复习填空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基础知识会考复习填空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dbedb80804d2b160a4ec073.png)
政治:《经济生活》基础知识会考复习填空1.商品就是用于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2.货币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
3.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用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的商品。
4.最初的商品交换是,货币出现以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
5.货币的基本职能是和。
除此以外,货币还具有、、等职能。
6.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做。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
7.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8.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常用的两种结算方式是和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是和。
9.信用卡可以集、、、、为一体,能、、、,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10.支票是的票据,主要分为和两种。
11.外汇是用表示的用于的。
汇率又称,是。
12.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对安定、发展,对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市场上,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来实现的。
14.卖方市场,是由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方市场,是由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15.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价格是价值的。
1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下,在社会平均的和下,制造某种商品需要的劳动时间。
18.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
它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来表示。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
19.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20.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求,这两种商品就互为。
例如:和;和;和;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
例如:和;和;和。
高中政治必修一 经济生活 大题常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一 经济生活 大题常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888413d02020740be1e9be3.png)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大题常考知识点归纳★影响价格的因素(1)直接因素——供求影响价格。
(2)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一般情况下两者成正比。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两者成正比。
③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就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体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价格变动的影响(热点:高物价、高房价等重点掌握)(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价格变动对需求的一般影响: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A.互为替代品。
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而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
B.互补商品。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值规律的作用)归纳到一点,就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具体体现: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生产者如何获得更高的利润:①企业提高自己的个别劳动生产率,缩小自己个别劳动时间,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②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依靠科技创新。
重点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填空
![重点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填空](https://img.taocdn.com/s3/m/dfa34ef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e.png)
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__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__ 。
2、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属性就是商品的。
(2)凝结在商品中的就是商品的。
3、货币的含义:从中分离出来地充当的,就成为货币。
4、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就是-。
5、货币的职能:(1)货币所具有的和其他一切商品的职能,叫做价值尺度。
货币产生之后,一切商品的都由______________ 来表现,商品的大小就表现为_____________ 。
通过一定数量的表现出来的,叫做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表现为一定的。
(2)货币充当_________________ 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以为媒介的,叫做商品流通。
(3)货币被当作保存起来,执行的是贮藏手段职能。
(4)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随着___________ 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 _________ 中,货币被用来。
后来,它又被用来支付、、、等。
(5)当货币越出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 上购买商品,支付________________ ,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__________ 之间_______ 时,它就具有了世界货币职能。
6、纸币:(1)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所以,纸币成为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2)纸币是由_______ (或某些地区)发行并_______________ 。
国家有权______________ ,但不可以__________________ 。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7、信用卡:信用卡是具有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等功能的_______________ 。
思想政治必修一 经济生活 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一 经济生活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3c03a0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16.png)
《思想政治》必修Ⅰ经济生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1)含义: 商品时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种条件: 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提示]①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而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服务、无形的技术也可以成为商品;③商品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商品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就再也不是商品了。
④捐赠品不再是商品;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仍然是商品。
(2)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①使用价值含义: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实用价值。
地位:自然属性, 与其他有用物品的共同属性。
意义: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 所以不同商品之间才需要相互交换, 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
②价值含义: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地位:社会属性, 商品的特有属性。
意义:所有的商品都有价值, 所以能够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
价值是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基础。
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交换。
③关系: 对立统一统一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 也就没有价值, 因而不可能成为商品;一个物品仅有使用价值, 也不可能成为商品。
(没有使用价值东西, 一定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不一定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 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有价值的东西, 一定有使用价值。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属于生产者和消费所有者。
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要实现商品的价值, 为此必须让出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 为此必须支付价值。
2.货币(1)产生①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 货币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生活》知识点复习梳理第一单元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基本属性:和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而这不可兼得。
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质量、品牌是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的。
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1)产生: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标志着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本质:3、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1)两种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票价/标价都属于价值尺度的职能。
②流通手段(商品的买卖过程:商品—货币—商品)(2)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
4、金属货币与纸币(1)纸币的产生:金银条块——铸币————纸币(2)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3)限度:纸币发行量要以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二、信用卡、支票和外汇1、结算方式:(1)(2):工具——信用卡、支票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分为支票和支票)2、外汇和汇率(1)含义①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②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外币,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反之,相反。
(2)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①含义:对内保持,对外保持。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主要因素)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物以稀为贵(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货多不值钱(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2、价值决定价格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格是由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决定。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1、对消费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调节的投入。
五、消费及其类型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决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和)当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的大小2、消费类型:①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②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3、恩格尔系数是指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消费结构改善。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消费心理:一种消费行为会由多种消费心理引发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2、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①量入为出,②避免盲从,③保护环境,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一、生产与消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2、大力发展生产力(1)牢牢扭住这个中心。
(2)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3)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4)必须坚持推进。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制度)是:以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上)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三、企业1、公司及其类型: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①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形式:公司和公司③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④公司制的优点:具有地位、制度、结构等优点。
2、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第一、制定正确的;第二、提高,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第三、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第四、运用好兼并与破产的手段四、劳动者1、劳动和就业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①党和政府:A、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B、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政府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②劳动者个人: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提高自身素质。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1)必要性(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2)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和选择的权利;取得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的权利。
(3)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①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②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
自觉履行,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③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④劳动者要增强意识和意识。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五、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1、储蓄存款——便捷的投资(1)储蓄机构:商业银行(主要机构)(2)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3)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2、商业银行及其业务①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②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六、股票、债券和保险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①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②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存款利息率影响股票价格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
2、债券——稳健的投资①含义: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类型:、金融债券和3、保险——规避风险①类型:保险和保险②投保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第三单元一、我国的分配制度——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阶段的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1、按劳分配为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按生产要素分配①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②意义: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③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体现。
2、收入分配的公平(1)表现(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的体现。
3、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重要举措之一(初次分配)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同步、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重要举措之二(再分配)①内容: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②具体做法: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法收入,低收入者收入,过高收入,非法收入。
4、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二者具有一致性:①效率是公平的。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二者存在矛盾: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三、国家财政1、财政及其作用(1)含义:国家的收入与支出(2)作用:①国家财政是促进、改善人民生活的。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