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虚静说和美学意义

合集下载

审美一“虚静说”的历史发展和意义

审美一“虚静说”的历史发展和意义

审美一“虚静说”的历史发展和意义审美“虚静说”的历史发展和意义提要审美“虚静说”是中国古代美学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理论范畴。

从历史发展上看,它创立于魏晋时代,源于先秦哲学;道、儒两家的“虚静说”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均有影响,但道家的“虚静说”是其主要哲学基础。

审美“虚静说”的“本体自由”的精神对审美、艺术家人格胸怀的涵养都具有积极意义;它也受到老庄哲学消极面的影响而带有空蒙虚幻的色彩,但又受到儒家理性精神的调节而未走向迷茫的神秘世界,由此造就了中国艺术既悠然意远又切近现实人生,中国艺术家的人格胸怀既超脱又入世。

审美心灵的诞生,在忘我无欲的刹那。

这一刹那的心态特征,中国古代美学用“虚静”二字概括,并由此建立了富于民族特色的“虚静说”审美理论。

一千多年来,这一理论不仅作为中国艺术的主导精神之一而营造了中国艺术大厦的特色,而且作为一种“审美人格学”,铸造了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家的人格胸怀,其意义是深远的。

下面试就这一理论的历史发展和意义,作一初步考察。

一审美“虚静说”的真正创立期是魏晋时代,而它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母体却是先秦哲学。

但是,审美“虚静说”究竟来源于哪家哲学?理论界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有的认为,审美“虚静说”源于老庄。

例如黄侃在注释《文心雕龙》的“虚静说”时就把其思想渊源完全归结为老庄哲学[1]。

有的认为文艺创作上讲的“虚静”直接来自《庄子》中体现虚静说积极方面比较突出的技艺故事[2]。

有的则认为,审美“虚静说”并非出自老庄哲学而源于荀子的“虚一而静”说[3]。

此外,还有人认为,道家、儒家和法家对审美“虚静说”都有直接影响[4]。

上述几种看法各有一定道理。

笔者认为,探求审美“虚静说”的理论渊源,不仅要弄清这一概念的来历,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住作为审美形态的“虚静说”和作为哲学形态的“虚静说”内在的精神联系。

在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先秦时代,道、儒、法诸家都提出或接触了“虚静”问题。

最早提出“虚静”这一概念的是老子,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试论道家道教的虚静之美

试论道家道教的虚静之美

“三学”探索SANXUE TANSUO【摘 要】 道家的“虚静”思想,是从悟道的角度出发,要求排除主观爱憎、是非成见,以及一切伤害心性的因素,保持空灵的心境,道教的审美意蕴秉承了老庄的虚静思想,将空灵的审美情趣与对道的体验和心性炼养结合起来。

修道就是修心,内心虚静,道性自然会显现,这种对“道”观照的虚静心理,不但是一种修道心态,也可看做是一种审美心态,主体对皆含道性的万物进行观察审美时,内心首先要保持澄空虚静,才能体悟到对象的美。

因而修道的过程也是体验美的进程。

“虚静”之美,是指审美者或者美的创造者在虚静心态下,由外物触动而引起主体虚寂宁静的美感。

【关键词】 道家;道教;虚静;审美【中图分类号】 B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139(2013)05-0109-6对道士清净生活和成“真”成“仙”自由境界的向往是吸引人们慕道的最初因素,“仙风道骨”的道士及其生活和宗教文化如道教的诗词、音乐、绘画中处处展现了空灵、自在、和谐的审美体验,散发着浓郁的审美气质,它的非功利性和自由性赋予了它极高的审美格调,而这一切都源于对万物中所蕴含的“道”的认识。

道家—道教对美的看法、欣赏和体验,就展示在这一认识过程中,它包括了审美心态、审美格调以及可达到的审美境界等方面。

一、何谓“虚静”之美1. “虚静”的内容和审美心态由于“道”虚空无形、无欲、无为,不可言说,因此,人的视听感官根本无法把握,老子认为〔作者简介〕史冰川,四川大学博士,四川大学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四川 成都 610064。

试论道家道教的虚静之美◎ 史冰川ZHONGHUA WENHUA LUNTAN“道”只有在“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览”之后用直觉来感知,即是指清除后天的习染欲望,让内心变得像镜子一样清净纯明才可以感受到。

庄子对“道”的体悟与老子一脉相承,他说:“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

试论老庄虚静说的美学影响

试论老庄虚静说的美学影响

试论老庄虚静说的美学影响作者:王超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年第08期【摘要】虚静说是先秦时期哲学家们较为普遍的认识,涉及人格修养、思维方法、认识论等方面。

这对以后美学中虚静论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以老庄为主的道家虚静说影响最大,更直接。

【关键词】虚静;古典美学;审美心理【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老庄的“绝圣弃智”、“绝巧弃利”、“去知与故”的思想充分说明了老庄在体道时所追求虚静心态。

讲人格修养,描述了一种理想的人生最高境界,他们认为人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自由在体道中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点是老庄虚静说的根本。

老庄虚静蕴含的美学原理,对后世的文艺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揭示了一种审美心态,阐释了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

当“虚静”主要从古代哲学领域进入古典美学范畴之后,就以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容,对我国古代审美心理、审美创作产生了影响。

从中国古人的很多著作和有关言论可以看到,所谓虚静,与静思、空静、凝神等概念相似,是指人在从事艺术和审美活动时必须的一种心理状态。

具体来说,这种心理状态就是主体专注于客体,通过主体在思维过程中摒弃杂念,排除一切干扰,使人的思想摆脱各种束缚,而获得精神自由和心灵空净来达到以凝神专注的审美自由境界,以己之虚空之心去接纳外物,从而进入无功利的自由的审美境界。

以下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虚静”的美学影响,尤其是对审美心理的影响。

一、凝神专注是虚静的表层特征,是主体进入审美关照的前提凝神专注的表层特征决定了虚静论从哲学认识领域进入审美心理领域。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是庄子虚静的基础。

《庄子》中有很多故事,都是在描述这种凝神专注的虚静心态的:如“梓庆为鐻”的寓言,说明梓庆的雕刻艺术之所以达到惊犹鬼神的高度,首先在于心静,在于凝神,他能摒弃巧拙与功利,专注于雕刻。

还有“痀偻承蜩”的故事,也说明痀偻丈人处身于极静的情态,神情高度集中,“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虚静”说

庄子“虚静”说

庄子“虚静”说的美学阐释【摘要】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悟“道”以及最终实现“逍遥游”的体验理论。

它虽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却包含有极为丰富的审美思想,尤其是在庄子的一系列寓言中所反映出的技艺创造者要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与审美活动息息相关,对后世的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虚静;道;自由庄子的“虚静”说,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它虽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却包含有极为丰富的审美思想,并在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一、“虚静说”探源“虚静”一语最早见于周厉王时代的《大克鼎》铭文:“冲让厥心,虚静于猷”,指一种谦冲、和穆、虔敬、静寂的心态,用以摆脱现实的欲念,便于崇天敬祖。

[1]先秦时期的“虚静”则超越于这种宗教心境,具有了新的理论内涵。

最早涉及“虚静”说的首推老子,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体,认为道是无限超出人的感觉体验的,不能用一般的方式把握,只有“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即主体排除一切主客观的干扰,也就是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老子之外,其他诸子亦注意到其重要性。

《管子·心术上》说:“去欲则寡,寡则静。

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矣。

”也认为只有虚静恬淡,虚而静心,才能达到最高的认识。

其后,《荀子·解蔽》提出“虚壹而静”的主张,将“虚”和“专一”统一起来。

然则庄子的虚静与老子及其他诸子的“虚静”说有相通又有所不同,庄子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的角度出发,着重主体积极独特的自由体验,它能很容易的开启艺术家们在进行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本体自由”精神,从而洞彻万物,达到对“道”的深观远照。

因此,庄子对后世的文学家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态度起了重要的影响则是无可置疑,而后世又对其发展也已“虚静”的意义远远超出庄子的预期。

二、庄子的“虚静说”(一)虚静是体道、悟道的过程在庄子思想中道无所不在,庄子的终极理想是能够悟道,最终实现“无待”的自由即达到“逍遥游”。

道家的虚与静修养如何帮助我们提高创造力

道家的虚与静修养如何帮助我们提高创造力

道家的虚与静修养如何帮助我们提高创造力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创造力成为了人们追求成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因素。

而当我们回溯历史,探索古老的道家智慧时,会发现其中的虚与静修养对于提升创造力有着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影响。

道家所倡导的“虚”,并非是空洞无物的虚无,而是一种内心的空灵状态。

这种虚,意味着摒弃杂念、消除成见,为新的思想和灵感腾出空间。

当我们的内心被各种琐事、欲望和偏见所占据时,思维就会变得僵化,难以跳出固有的模式去思考问题。

而保持内心的虚,能够让我们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世间万物,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束缚。

比如,在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如果我们的心中已经预设了某种解决方案,就很容易忽略其他可能更有效的途径。

但当我们拥有虚的心态,就能暂时放下自己的固有想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从而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创新点。

再来说说“静”,道家的静并非是身体的静止不动,而是心灵的宁静平和。

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心灵常常被各种外界的干扰所打乱,难以集中精力去深入思考。

而静的修养,能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我们处于宁静的状态时,思维会变得更加清晰和敏锐。

我们能够更好地洞察事物的本质,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作往往都是在创作者沉浸于宁静的思考中时诞生的。

比如,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长时间专注于实验数据,突然之间灵感迸发,找到了关键的突破点;作家在安静的书房中,思绪如泉涌,创作出动人的篇章。

虚与静的修养是相辅相成的。

虚是为了清除内心的障碍,让心灵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新的事物;静则是为了让心灵在这个空间中能够安定下来,深入思考和探索。

只有将虚与静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出内心的创造力。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道家的虚与静修养呢?首先,我们可以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身处深山老林或者寂静的寺庙,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找到一段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光。

虚静——庄子审美的核心

虚静——庄子审美的核心
, , ,
丰 富 审 美情 趣

如 白居 易 的
画 竹歌 ” 中谈 到 由视觉 转 为 听 觉

:
举天 忽
,
低 头 静 听 疑是 风


三 是 在 虚 静中 净化人 的 心 灵

,
张 彦远说


:

妙 画通神

变化
犹人 之 登 仙 也
,

(

历 代 名画 记
:
卷 五 ) 虚 静 的观点 在西 方美学 理 论 中 也 屡 见 不

在人 们 日常 生 活 和 文 化 现 象 中


在 生 理或 心 理 上 确 实 都
其四
虚静 在 审 美 心 理 上 反 映 更为 突出
,
关 于 虚静 的 审美心 理 在中国孺
释 道

的典籍 中 多 有 论 说
, ,
而 道 家 美 学 思 想尤 万奖拍界 并操 深影铜着 历 代审 美 情趣 和 艺 术创 , {卜 一
他 认 为人 的 性 格
,
心 理 可 分 为两 大类 型 活 动取 决 于 客 观事 物
即外倾 型和 内倾型
:
外 倾 的特 点是 主 体 屈 服 于 客 观 对 象
, , ,

主 体的 心 理 主 体高 于 客
,
;
内倾 的特点是 把 自我 和 主 观 心 理 活动 置 于 客 观对象 之 上
,


因 此 内倾 型 的人往 往 显 得 冷 漠




(
作 为 意 志 和 表象 的 世界 普照

浅谈“虚静”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

浅谈“虚静”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

浅谈“虚静〞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论文关键词:虚静无己游心大明文学创作论文摘要: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庄首倡“虚静〞。

这一学说对中国文学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结合的理论学说一一虚静说,其形成之后便浓缩并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构造中,后经历代文人稚士的生发、阐释、改造、与完善,形成了对中国哲学思想、艺术创作、美学意识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理论观念。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当中,“虚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心里概念和人们所追求的考虑潜想的至境。

我们应该认真梳理老庄有关“虚静〞的观点及阐述,剥离其中的虚无、迷离的消极意识,进而去研究虚思想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

探究艺术创中构思阶段的独特规律。

“虚静〞思想是老庄学说的核心概念,庄子和老子都有相当多的阐述。

首先是老子对“虚静〞和到达这种境界途径的讲解。

老子为排除外物与杂念的干扰,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

“致虚极〞,强调了惟虚方能包容万物,使万物自由运行其中。

惟虚怀假设谷,方能宽宏大度,容人之过,不责于人。

“守静笃〞,讲的是应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守装静〞字不放,这是得道的不二法门。

老子认为只有做到这六个字,才能体认到宇宙本原的“道〞,才能保持人的心境永远处于虚静状态老子是虚静说之首倡者。

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离也。

?天道?中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虚静,就是要到达一种纯洁无杂、忘物忘我的空彻心境,没有这种心境,意会认知深人不下去,甚至会偏离正确方向,走到斜路上去。

那么如何才能到达虚静状态呢?在?庚桑楚?篇里,庄子写道:“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那么正,正那么静‘静那么明,明那么虚,需那么无为而无不为也。

fairs63、这可以说是到达静虚心境的详细条件。

如何才能其备这个条件,庄子认为最根本的方法是“无己〞,即忘记自己,从精神卜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摆脱一切“物役〞到达独立无待。

道家的虚与静观念如何促进内心成长

道家的虚与静观念如何促进内心成长

道家的虚与静观念如何促进内心成长在道家的哲学思想中,“虚”与“静”是两个至关重要的观念。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思考,更是能够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内心成长的智慧法门。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虚”。

道家所说的“虚”,并非是指空洞无物或毫无意义的虚无,而是一种包容、开放且不被固有观念和成见所束缚的心态。

它意味着内心如同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想法、感受和经历,而不会因为先入为主的判断而产生抵触或拒绝。

当我们拥有一颗“虚”的心时,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世界和他人。

不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而是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接纳不同的意见。

这种心态让我们避免了狭隘和偏见,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事物。

比如,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果我们能够以“虚”的心态对待,就不会因为对方与自己的观点不同而产生争执和冲突,而是会试图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从而建立更加和谐、包容的人际关系。

“虚”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进步。

如果内心充满了自满和成见,就很难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

但当我们保持“虚”的状态时,就如同一个空杯子,随时准备接纳新的水源,能够不断地吸收新的信息和智慧,从而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静”。

道家的“静”,是指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不为外界的纷繁复杂所干扰。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内心很容易变得浮躁和焦虑。

而“静”的观念则提醒我们,要在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当我们内心宁静时,能够更加清晰地思考问题。

纷乱的思绪和情绪就像一团迷雾,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做出错误的判断。

而“静”能够驱散这团迷雾,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敏锐和准确。

比如,在面对重要的决策时,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先静下心来,排除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杂念,就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各种可能性和后果,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静”也有助于我们发现自我。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事务所驱使,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试析庄子“虚静”说之艺术审美意蕴

试析庄子“虚静”说之艺术审美意蕴

试析庄子“虚静”说之艺术审美意蕴作者:戴园园来源:《艺术研究》2020年第04期摘要:“虚静”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最早可追溯至老庄的“虚静”理论。

庄子的“虚静”观,可以说是开创了使“虚静”具有美学色彩的先例。

《庄子》中涉及的与“虚静”有关的寓意,成为了哲学上的“虚静”与艺术美学连接起来的津梁。

笔者欲结合庄书中的寓言,从审美注意(“凝神”)、审美体验(“物化”)、“审美风格”(“以天合天”)三个方面入手,对庄子“虚静”说的美学特质进行探析。

关键词:庄子虚静审美寓言笔者欲以“解衣般礴”为范例,辅以同类型寓言来解读庄子为何强调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要使心境的处于空明澄澈境地,以达于“凝神”的审美状态;再者,以“庄周梦蝶”为典型,援引同类型寓言来剖释庄子为何要求主体在进行审美体验时,需要摒弃一切束缚身心的物质性、机械性的东西,而达到物我两忘、主客合一的境界;最后,以“梓庆削木为鐻”为典范,协以同类型寓言来探究庄子为何要求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以主体之自然本性与物象性态自然契合归一,以便创造出不露人工斧凿痕迹,并具有自然天成之美的“以天合天”的艺术作品。

一、“解衣般礴”:“凝神”(审美注意)“凝神”的观点,是庄子“虚静”说的突出特征,它与超越功利欲望,并专注于客体特征的审美注意的概念是直接相通的。

庄子对于“凝神”的最为生动的描述是“解衣般礴”: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

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臝。

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1}(《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召集众画工作画,众画工“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此描写了众画工受礼俗、功名束缚的情景。

唯独有一位后来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心意闲澹,不汲汲于功名利禄,也不受繁扰政策困厄,回到自己住所,“解衣般礴,臝”。

“般礡”,即叉开两腿而坐,司马彪说:“谓箕坐”;“ 臝”,同裸也。

庄子“虚静”说

庄子“虚静”说

庄子“虚静”说庄子的“虚静”说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理解庄子的思想,以及对于中国哲学的整体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庄子“虚静”说的深入探讨。

一、庄子“虚静”说的背景和内涵庄子的“虚静”说源于古代的道家思想。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皆由“道”所生,而“道”的本质是“无”,即“虚”。

这种“虚”不是空无所有,而是指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存在方式。

在这种存在方式中,万物得以保持其本真的状态,即“静”。

这种“静”也不是静止不动,而是指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宁静。

庄子的“虚静”说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效仿“道”的这种特性,即“虚”和“静”。

具体来说,“虚”指的是一种去除主观偏见和欲望的状态,使人的心灵更加接近真实的自然;“静”则指的是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安宁,使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

二、庄子“虚静”说的实践意义庄子的“虚静”说不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一种实践方法。

在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达到“虚静”的状态:1.减少欲望和私心:庄子认为,欲望和私心是导致人心不宁、烦恼的根本原因。

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减少欲望和私心来达到“虚静”的状态。

具体来说,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物质欲望,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同时也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为自己和他人设立过高的期望和标准。

2.专注内心:庄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专注内心来达到“虚静”的状态。

具体来说,人们可以在冥想、艺术创作、自然观察等活动中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摆脱外界干扰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3.遵循自然规律:庄子认为,“道”的本质是“无为”,即不强制、不干预。

人们可以通过遵循自然规律来达到“虚静”的状态。

具体来说,人们可以顺应自然规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不强行违背自然的意愿。

三、庄子“虚静”说的影响庄子的“虚静”说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宁静的方法,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

简述中国古代“虚静”说的流变过程与其核心思想

简述中国古代“虚静”说的流变过程与其核心思想

简述中国古代“虚静”说的流变过程与其核心思想中国古代“虚静”说原本是属于哲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后被引入文学范畴,遂变成了一个关于艺术构思的术语。

(1)“虚静”说的含义“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2)“虚静”说的流变过程①老子关于“虚静”说的论述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

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除玄览”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②庄子关于“虚静”说的论述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③陆机关于“虚静”说的论述最早把“虚静”说引入艺术领域的是西晋文学理论批评家陆机,他在《文赋》中提到“伫中区以玄览”,强调一个好的作品要对外界事物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观察,而在这个过程中人要不受外物干扰、思虑清明、心神专一,他所强调的是在创作之前主体必须具备“虚静”的心境,不受外物和杂念的束缚与干扰,内心清明,心神专一,这样才能实现全面的审美观照。

所以,他认为“虚静”是作者进行创作所必不可少的心态。

道家的虚与静修养如何帮助我们内心平静

道家的虚与静修养如何帮助我们内心平静

道家的虚与静修养如何帮助我们内心平静在如今这个快节奏、充满压力与诱惑的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内心的浮躁与不安,渴望寻找一种能够让心灵得到安宁的方法。

道家所倡导的虚与静的修养,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

道家的“虚”并非是空洞无物,而是一种包容、开阔的心境。

它意味着摒弃杂念和偏见,不被固有的观念和经验所束缚。

当我们的内心处于“虚”的状态时,就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的事物和观点,不急于评判和排斥。

想象一下,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杯子,如果杯子已经装满了水,那么就无法再容纳新的液体。

而“虚”就是将杯子中的水倒掉,让杯子有空间去接纳更多不同的东西。

这种“虚”的心态使我们能够摆脱先入为主的想法,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从而减少因偏见和固执而产生的烦恼和冲突。

“虚”还能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平和。

当与他人意见不合时,如果内心能够保持“虚”的状态,就不会固执己见,非要争个对错输赢。

而是愿意倾听对方的观点,理解对方的立场,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争吵和矛盾。

这样的心态能够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减少因人际冲突带来的内心困扰。

道家的“静”则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外界的喧嚣和纷扰很容易让我们的心迷失方向。

而“静”就是让我们的内心在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当我们学会让内心安静下来时,就能更加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事务和责任推着走,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而“静”的修养让我们有机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

“静”还能够提升我们的专注力和洞察力。

在安静的状态下,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眼前的事情,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同时,也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比如,在面对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时,如果内心烦躁不安,就很难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当我们静下心来,专注于问题本身,往往能够发现其中的关键所在,从而顺利地完成任务。

试论老庄虚静说的美学影响

试论老庄虚静说的美学影响

客体 进行 全 面 的把握 。而 “ 虚静 ” 的认识 状态 恰恰 是 能够使 创作 者 整体 去认 识对 象 ,而 不是 从部分 去认 识 。司空 图在 论述雄 浑 这种 美 学风 格 时 ,也 指 出先要 内心排 除一切 杂念 ,内心清 净 ,合于 天地 自 然 ,才能 够达 到雄浑 之境 。 “ 返虚人 浑 ,积渐 为雄 。” ” ’ 虚静 以其 凝神 专注 的表层 特征 ,是主体进 入 审美观 照 的前提 , 凝神专注是虚 静的表层特 征 ,是主体进 入审美关照 的 也保 证 了审美 活动 的有 效深 入 ,一旦 它进 入审 美领 域 ,就 被历 史美
21 0 2年第 8 期
Suyo hns td nC ie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隘圈
课 外语 支
试论老庄虚 静说的美学影响
王 超
( 渭南职 业技 术 学院 ,陕 西 渭 南 740 100)
【 摘要 】 虚静说是先秦 时期哲学家们较为普遍 的认识 ,涉及人格修养、思维方法、认识论等方面。这对以后 美学中虚静论的形成,
学 家 ,文学 家所 认可 。
前提
凝 神专 注 的表层 特征决 定 了虚静 论从 哲学 认识 领域 进入 审美 心
二 .外静内动是虚静 心理活动的主要特点
苟子 发展 了老庄 虚静 ,从 认知 的要 求 出发 ,提 出 “ 壹 而静 ” 虚 的认 识论 。宋儒 提 出反观 、静 观 等学说 ,提 倡通 过超 事物 的 自我观
主 体在 思维 过程 中摒弃 杂念 ,排 除一 切 干扰 ,使人 的思想 摆脱 各种 束 缚 ,而获 得精 神 自由和心 灵空 净来 达 到 以凝 神 专注 的审美 自由境 界 ,以 己之 虚空 之 心去 接纳 外物 ,从 而进入 无 功利 的 自由的审 美境 界 。 以下就 从三 个方 面来 阐述 “ 静 ” 的美 学 影 响 ,尤 其是 对 审美 虚 心理 的 影响 。

虚静说虚静说

虚静说虚静说

虚静说对“虚静”论述最具代表性的是老庄。

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十六章》)。

即是说,道是玄之又玄的,只有虚静,才能体道。

因此致道之人只有虚静其心,个体才能融汇到“道”之中,犹如百川归海一样,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质,得到至美至乐的人生境界。

老庄哲学以“道”为核心,在老子看来,“道”是自在自为,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体,是物质世界和精神的本质内核。

具有时空上的广延性和无限性,概念上的抽象性和多义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定义。

本质特征是不可感知的和不可认知的。

老子提出,“涤除玄鉴,能无此乎?”(《老子·十章》)“玄鉴”是虚静的精神状态,是体“道”的一种心境,以“虚静”之心的深刻体验去代替社会的无限多样的追求,以一种宁定的思绪去弥平痛苦的心灵历程,所以老子的“虚静”说只是他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和态度。

庄子继承了老子哲学,但是庄子比老子更进一层,“庄子的虚静理论合人生态度与审美态度于一身,是中国古代作为美学范畴虚静说的真正源头和核心”。

《庄子·天道》云,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对老子“涤除玄鉴” 思想的发挥与继承。

庄子直接用“虚静”一词不多,“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庄子·天道》)在庄子看来,虚静是一种清明境界,虚才能容纳,才能实而有序,静才能明察,才能动而有得。

《庄子·人间世》中云:“气也者,虚而待物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还在《庄子·大宗师》中提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心斋”、“坐忘”是庄子精神的核心,也就是“虚静”,即体悟人生的境界。

就是所谓的废弃肢体,减退聪明,脱离形貌,去掉智慧,忘怀一切,忘掉名利、得失、是非、生死。

道家虚静说及其美学意义

道家虚静说及其美学意义

道家虚静说及其美学意义道家虚静说及其美学意义“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作为哲学中所述“虚静”,不仅道家有所论述,而且儒、法、佛各家都有论及。

如《荀子·解蔽》说:“虚壹而静”。

《管子·心术》说:“天之道虚,地之道静”。

《韩非子·扬权》说:“执一而静”、“虚以静后”。

虚静说是先秦时期较为普遍的一种认识,涉及到人格修养、思维方式以及宇宙论和认识论等。

对于后世文艺美学中虚静说的形成,这些认识都有一定的影响。

但其中影响更直接、关系更密切的,还当是以老庄为主的道家虚静说。

不过,老庄讲“虚静”,首先是哲学意义上的“虚静”,是在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基础上所讲的“虚静”。

因为,中国古代哲学特别关注理想人生问题,注重人的修养在实践人生理想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儒家讲修身,并把修身扩充到整个社会,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道家也是如此,它把“道”看作整个宇宙的大和谐,其目的也是要实现其“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目标。

道家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作为主体的人也必须是和谐的,可是现实社会中的人都被所谓的礼义道德,智慧巧利等等所污染,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修养功夫,以把这些妨碍主体和谐的蔽障统统加以清除,恢复其原始的素朴状态。

这种特殊的修养功夫,就是虚静的心态。

一、虚静说的缘起道家“虚静”的观念,源于老庄哲学,与老子所谓的“道”和庄子所谓的“天”有密切的关系。

虚静说的提出,是道家对其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

道家认为,“道”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和谐境界,具体表现为无声、无形、无欲、无为,“昏昏默默”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十四章》)。

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作为万物之本的“道”,其本质特征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最大的和谐。

那么,受“道”支配的人世间的一切活动,当然也必须是和谐的。

只有这样,才能与“道”相合为一,无往而不和谐。

道家境界:虚静的奥妙

道家境界:虚静的奥妙

道家境界:虚静的奥妙*导读:若从道家的立场研究虚静,则须采取精微的立场分析之,否则,虚静过于混沌而陷入隐晦不明的境地。

虚静乃道家(道教)惯用语,亦是凸显道家(教)修养之深的境界语。

对于虚静,世人多以一词对待之,即以混沌、综合之眼光对待之虚静乃虚无之境界。

自然,若以大文化、大国学之视角看待之,取虚静复合义亦未尝不可。

但若从道家的立场研究虚静,则须采取精微的立场分析之,否则,虚静过于混沌而陷入隐晦不明的境地。

虚静一词,在老子《道德经》中本是分解的: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16章)细究此章,当知虚、静本为两种不同的状态,且此两种状态密切联系,一则虚乃通往静的必然之路,或曰,若达到静,当需从虚开始;二则,只有致虚到极处,才能笃实归静,进而达到没身不殆之境。

亦是在此意义上,老子才有致虚极,守静笃之说。

无独有偶,近日予读《老子道德经憨山注》第十六章时,得见憨山对虚静的另一解释,获益颇多。

憨山云:致虚极守静笃者。

致,谓推致推穷之意。

虚,谓外物本来不有。

静,谓心体本来不动憨山注老子自然多从佛家立场入手,然其对虚、静的内外二分可谓精当,笔者对于虚、静的内、外二分亦是受了憨山大师的启发才得以成文。

窃以为,虚者,将外物空掉也;静者,内心寂然不动也。

故欲达到静,首先要虚,若无虚之功夫,静之境界则难以达到。

故道家(教)所谓的虚静可从此境地上做两重观。

虚。

道家之虚虽有空之意,然却又不完全类同佛家之空。

道家视野中宇宙万物乃为道所生,应依附于道,顺应大道。

自然,人亦应顺从大道之流行方能逍遥游于万物之间。

然而,遗憾的是,人往往为外物所执而陷入有待的锁链之中,恰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章)于是,人之本应澄明之道心为外在之物所污染、所束缚,最终陷入终身役役而不见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归(庄子齐物论)的悲哀境地。

故虚当谓从外物的角度而言,即要虚掉外物,进而渐次达到明静之心。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精)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精)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论文关键词]虚静道家&nbsp文学[论文摘要]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哲学命题,从《老-y)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

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

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这一命题始于《老子)。

(老子)一书中提到:“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意为人们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泯灭是非,消除差异,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质。

到了魏晋时期,“虚静”这一哲学命题被人们借用到文艺术领域。

如宗炳提出“澄怀观道”,主体只有以空明虚静的精神状态去观赏山水形象,才能获得怡身畅神的审美享受,从中领悟到宇宙的本体。

此后,刘璐也借“虚静”的命题阐述其文艺思想。

如《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是以四序纷回,而人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哗哗而更新。

”其中“人兴贵闲”一语是说在闲逸轻盈的心态下,外物触发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兴。

此处刘樱表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即“虚静”之态。

从“涤除玄鉴”到“人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人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

一个哲学命题被赋予某种美学意义,成为某种美学特质的代名词,绝不仅仅是表面文字的借用,或者说不能靠文字上的生硬牵扯来实现这种演变,其中必定蕴含着更深刻的联系。

“虚”就是要求人们摒弃杂念和主观成见,以腾出足够的心理空间去容纳神思的活动;心绪宁静,恬淡闲适,不受外界干扰,是为“静”。

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

如:“载营魄报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十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浅谈“虚静”说

浅谈“虚静”说

浅谈“虚静”说作者:李金娜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0期摘要:“虚静”说最早来自于老庄哲学,经过一代代人地发展改造,它已经变为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古典文论尤其是创作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对于文学创作,它强调虚静的心境对作家创作的积极影响,作家在创作构思时都要通过努力使自己达到这一状态,因为只有在此状态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顺利地完成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

关键词:虚静道 ;艺术构思创作心境一、“虚静”说与悟“道”虚静说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

其时,它最早是被作为一种哲学里的认识论范畴和心理学范畴提出来的。

最早构建“虚静”这一概念的是老子,他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1]属于哲学的范畴。

所谓“致虚极,守静笃”[1]便是将自己全部倒空,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我的状态,也就是说使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他认为这是认识“道”的方法。

老子认为作为事物之源的道是虚静的,因此,只有当心境处于空明宁静状态时方能认识道。

而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则开始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著名的“心斋”和“坐忘”说来补充和发挥老子的“虚静”论。

庄子同老子一样认为只有通过“虚静”才能体认不可知的“道”。

但庄子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有了极大的发展和补充。

庄子为“致虚守静”找到了两种具体方法:“心斋”与“坐忘”。

庄子在《人间世》中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耳止于听,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2]认为在认识“道”的过程中,主体应该调动注意的心理功能,全神贯注于认识的对象,从而达到对“道”的深远观照,这体现了庄子对认知心理的深刻理解。

又在《大宗师》中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3]这就是使人忘了世间万物,忘了一切存在,甚至也忘了自己的存在,抛却一切知识和杂念,达到与道的合一。

虚静之极,能使人“身与物化”,即丧我忘物,物我同一。

《天道》篇说:“圣人之静也。

道家境界:虚静的奥妙1

道家境界:虚静的奥妙1

道家境界:虚静的奥妙*导读:虚静乃道家(道教)惯用语,亦是凸显道家(教)修养之深的境界语虚静乃道家(道教)惯用语,亦是凸显道家(教)修养之深的境界语。

对于虚静,世人多以一词对待之,即以混沌、综合之眼光对待之虚静乃虚无之境界。

自然,若以大文化、大国学之视角看待之,取虚静复合义亦未尝不可。

但若从道家的立场研究虚静,则须采取精微的立场分析之,否则,虚静过于混沌而陷入隐晦不明的境地。

虚静一词,在老子《道德经》中本是分解的: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16章)细究此章,当知虚、静本为两种不同的状态,且此两种状态密切联系,一则虚乃通往静的必然之路,或曰,若达到静,当需从虚开始;二则,只有致虚到极处,才能笃实归静,进而达到没身不殆之境。

亦是在此意义上,老子才有致虚极,守静笃之说。

无独有偶,近日予读《老子道德经憨山注》第十六章时,得见憨山对虚静的另一解释,获益颇多。

憨山云:致虚极守静笃者。

致,谓推致推穷之意。

虚,谓外物本来不有。

静,谓心体本来不动憨山注老子自然多从佛家立场入手,然其对虚、静的内外二分可谓精当,笔者对于虚、静的内、外二分亦是受了憨山大师的启发才得以成文。

窃以为,虚者,将外物空掉也;静者,内心寂然不动也。

故欲达到静,首先要虚,若无虚之功夫,静之境界则难以达到。

故道家(教)所谓的虚静可从此境地上做两重观。

虚。

道家之虚虽有空之意,然却又不完全类同佛家之空。

道家视野中宇宙万物乃为道所生,应依附于道,顺应大道。

自然,人亦应顺从大道之流行方能逍遥游于万物之间。

然而,遗憾的是,人往往为外物所执而陷入有待的锁链之中,恰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章)于是,人之本应澄明之道心为外在之物所污染、所束缚,最终陷入终身役役而不见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归(庄子齐物论)的悲哀境地。

故虚当谓从外物的角度而言,即要虚掉外物,进而渐次达到明静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虚静说及其美学意义“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作为哲学中所述“虚静”,不仅道家有所论述,而且儒、法、佛各家都有论及。

如《荀子·解蔽》说:“虚壹而静”。

《管子·心术》说:“天之道虚,地之道静”。

《非子·扬权》说:“执一而静”、“虚以静后”。

虚静说是先时期较为普遍的一种认识,涉及到人格修养、思维方式以及宇宙论和认识论等。

对于后世文艺美学中虚静说的形成,这些认识都有一定的影响。

但其中影响更直接、关系更密切的,还当是以老庄为主的道家虚静说。

不过,老庄讲“虚静”,首先是哲学意义上的“虚静”,是在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基础上所讲的“虚静”。

因为,中国古代哲学特别关注理想人生问题,注重人的修养在实践人生理想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儒家讲修身,并把修身扩充到整个社会,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道家也是如此,它把“道”看作整个宇宙的大和谐,其目的也是要实现其“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目标。

道家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作为主体的人也必须是和谐的,可是现实社会中的人都被所谓的礼义道德,智慧巧利等等所污染,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修养功夫,以把这些妨碍主体和谐的蔽障统统加以清除,恢复其原始的素朴状态。

这种特殊的修养功夫,就是虚静的心态。

一、虚静说的缘起道家“虚静”的观念,源于老庄哲学,与老子所谓的“道”和庄子所谓的“天”有密切的关系。

虚静说的提出,是道家对其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

道家认为,“道”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和谐境界,具体表现为无声、无形、无欲、无为,“昏昏默默”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十四章》)。

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作为万物之本的“道”,其本质特征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最大的和谐。

那么,受“道”支配的人世间的一切活动,当然也必须是和谐的。

只有这样,才能与“道”相合为一,无往而不和谐。

但是,在道家看来,现实社会的人却是极不“和谐”的。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他对儒家所提倡的礼乐仁义,为学修身等说法,表示了极大的蔑视,认为恰恰是这些东西悖乱了人们的心态。

因此,老子主:“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十九章》)这实际是要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章》),恢复到原始的无知无欲状态,亦即“婴儿”式的天真无邪状态。

但是,事实上人们又不可能返老还童,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精神得到净化,恢复到素朴和谐的心态。

所以,老子一再强调说:“载营魄报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十章》)这就是说,只有弃绝一切知识和经验,涤除一切精神上的污染,使其一尘不染,“见素抱朴”,才能“无为而无不为”,达到“道”的和谐境界。

故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四十七章》)庄子发展了老子的上述观点。

他认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齐物论》在庄子看来,“道”往往被微小的成就隐蔽起来,话也往往被漂亮的言辞隐蔽起来,于是就有了儒墨两家的是非之争。

如果各以所是而攻其所非,就不如“以本然之明照之”(王先谦注)。

所谓“本然之明”,就是“道”的本来面目。

而要恢复“道”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排除一切隐蔽大“道”的“小成”,亦即局部的、片面的知识和经验。

庄子又说:“去知与故,循天之理。

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不思虑,不豫谋。

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疲)。

虚无怡淡,乃合天德。

”(《刻意》)庄子这里所谓的“知”,指人的智慧和知识;所谓的“故”,指事与物,引申为人的经验。

他认为,人一旦有了智慧、知识和经验,就有了“成心”;有了“成心”,也就有了是非,而“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德充符》)。

所以说:“多知为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道);若彼知之,则是离之”(《在宥》)。

只有“去知与故”,才能够“循天之理”;只有“其神纯粹,才可以“合天德”,与“道”为一。

当然,庄子也并非一味反对知识和经验,他反对的只是世俗社会的“一曲”之识。

因此,庄子主要有“真知”,“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大宗师》)。

所谓“真人”,即是“才全”之人,他们之所以有“真知”,是因为他们排除了世俗的“知”,一切都顺任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冥会自然之“道”的真谛。

庄子又说:“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惑乎?”(《则阳》)成玄英疏曰:“所知者,俗知也;所不知者,真知也。

”这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去小知而大知明。

”(《外物》)所谓“以无知知”(《人间世》),“不知而后知之”(《徐无鬼》),都是说明只有去除了世俗之知,才能够知“道”。

既然如此,那么怎样才能摒弃俗知呢?道家提出了“虚静”的方法。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

”(《十六章》)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

他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天道》)又说:“唯道集虚。

”(《人间世》)老庄都认为,“道”是万物之根本,而“虚静”则是“道”的根本属性,因此,作为主体的人,也必须具备“虚静”的心态,排除人世间的一切不和谐因素,然后才能与“道”合一。

关于这一点,庄子在《庚桑楚》一文中说得较为具体: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

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

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

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这就是说,一切荣辱观念,七情六欲,知识技能,都是悖乱心志、束缚心灵、牵累天德、蔽障大“道”的因素。

只有使它们“不荡胸中”,保持绝对的虚静,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境界。

因此,老庄特别重视以“虚静”二字来要求人的精神状态。

庄子在《知北游》中借老子之口说:“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在庄子看来,只有除去世俗之知,保持虚静,使精神“纯粹而不杂”,才能实现精神世界的无限自由:“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

”(《刻意》)由此可见,道家提出“虚静”说,完全是从体“道”的角度出发,要求先要扫清通往大“道”的一切障碍。

在此基础上,再进而以主体的“虚静”心态,去领悟“道”的“虚静”境界,亦即“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从而“以天合天”(《达生》)。

不仅如此,道家提出“虚静”说,既是作为一种“合天”的途径,也是当作道家理想的人生境界。

这就是,先讲“道”讲“天”,而后接着讲人生。

正如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所言:“中国哲人的文章与谈论,常常第一句讲宇宙,第二句便讲人生。

更不止此,中国思想家多认为人生的准则即是宇宙之本根,宇宙之本根便是道德的表准;关于宇宙的根本原理,也即是关于人生的根本原理。

所以常常一句话,既讲宇宙,亦谈人生。

”(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版,第165页)二、虚静说的扩展《庄子·天道》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又说:“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其实,老庄“虚无为本”的思想正是“虚静”观念的基础。

老子主:“致虚极,守静笃”。

这里的“虚”是对心而言,“静”是对外物而言。

因此,虚,则精神洁净;静外,则无知无欲。

如此这般之后,精神就会不受任何干扰,保持纯净,犹如一尘不染的大镜子,然后就可以直接照见大“道”了。

这也即是老子又一说法:“涤除玄鉴”。

庄子同样也把“圣人之心”比作镜子。

他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天道》)庄子和老子一样,认为并非任何精神都可以遇“道”,只有绝对净化了的精神,才能做到这一点。

不过,庄子对此还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道”无所不在,它存在于百物之中,要精神之镜不反映万物是不可能的。

因此,庄子主:“圣人之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应帝王》)成玄英疏曰:“夫物有去来而镜无迎送,来者即照,必不隐藏。

亦犹圣智虚凝,无幽不烛。

”(《庄子集释》)很显然,精神这面“镜子”,可以物来即照,但对“物之粗”,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物之精”,要无所用心,“心无所知”(《人间世》)。

既不产生感觉印象,也不形成是非判断,不在“镜面”上留下任何痕迹,仍然保持一尘不染。

如此一来,精神这面“镜子”就可以“无幽不烛”,从而直照“不期精粗”的大“道”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呢?庄子主,以虚静来养神。

他说:“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

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

一而不变,静之至也。

无所于忤,虚之至也。

不与物交,淡之至也。

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刻意》)简言之,这就是虚怀若谷,清静专一,顺应自然。

养神,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受到各种矛盾和喜怒哀乐的精神困扰。

养神与养生是同样的道理,而且更强调人的精神状态,需要达到“无己”和“物我两忘”的境界。

由此不难看到,以虚静来养神,固然包含超脱于现实世界的意思,但精神世界的自由,首先是“惟神是守”(《刻意》),是“顺事而不滞于物,冥情而不撄于天”(《养生主》)。

单纯强调超越、超脱、超然,不抓住虚静之本,就仍然会“滞于物”,而难以“胜物而不伤”。

虚静是为了养神,养神又是为了修养身心而与“道”合一。

这样,养神实际上是作为“虚静”与体“道”之间的中介环节而存在的。

虚静以养神,其实是精神的净化过程。

对此,庄子提出了“心斋”和“坐忘”,他说:“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所谓“心斋”,就是外则不染尘垢,则五脏清虚。

在庄子看来,“凡外重者拙”(《达生》),留心于外物就会使心蒙蔽,所以必须进入“心斋”而摒除一切杂念。

而且庄子认为,要使精神保持“纯粹而不杂”,不仅需要排除外来的干扰和污染,还要肃清心已有的世俗污点,忘掉名利、事功,甚至连自己的形体也要忘掉。

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坐忘”。

从《庄子》一书来看,“坐忘”实际上包含了三个过程。

这就是“无名”、“无功”、“无已”。

《逍遥游》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里的“圣人”、“神人”、“至人”之名,其实并无多大意义。

《庄子》一书中这类名称,尚有“大人”、“直人”、“全人”等,均指得“道”之人。

对于这些称谓,我们可不必细加分辨。

值得注意的倒是“无名”、“无功”、“无己”。

因为,这三个层次,既是虚静说的扩展,也是庄子按照他的“道枢”的要求提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