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上海投资调研报告
外贸企业的调研报告3篇
![外贸企业的调研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6ddb6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a.png)
外贸企业的调研报告3篇外贸企业的调研报告1外贸企业的发展前景1的综合商社虽然属于贸易性质的公司,但都属于相互持股的大企业集团的一部分,有几大特点:第一,是与工业企业的长期关系。
传统上,综合商社虽不直接经营制造业,但它们都从本集团制造业的销售开始,是传统的生产主导型体制的销售处。
在稳定与本集团生产企业的关系后,它们才通过良好的金融和信息综合服务及少量参股,逐渐建立与其它工业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近来,为了适应高技术的发展,它们又逐渐增加对卫星、通讯、新材料、核能开发等方面的直接投资,创建风险企业。
第二,是与金融业的良好关系。
的综合商社信誉较高,在银行贷款没有额度方面的限制,享受更多的优惠。
因此,很多金融业的贷款,都通过它们转贷给信誉度不够的小企业,它们往往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中间媒介。
第三,是与内贸的互补关系。
的综合商社以全球化经营网络为背景,广泛从事批发贸易,实行外贸易的一体化经营。
虽然综合商社以国际市场为主要经营目标,但它们贸易的比重一般都超过国际间的贸易,而且,经常用贸易的利润去补贴开拓国际市场的初期成本。
第四,是与的关系。
的大型综合商社在很大程度上是扶持起来的,它们在受的调控很明显,它们在市场分工协作明显大于竞争,实行了市场的有序竞争。
第五,规模庞大的综合商社是长期发展的结果。
早在本世纪初,它们便随着大财团的发展而扩大在外的贸易。
二战后,实行贸易立国,综合商社在更大范围和规模上,再度进入国际市场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才建立了今天广泛的联系网络,利用全球的信息网络,把资源供给国、需求国以及外金融机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跨国经营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外贸企业的发展前景2将的专业外贸公司和地方的综合外贸公司与综合商社的上述特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受目前体制的约束,它们在短期内基本没有能力满足上述条件。
综合商社最重要的特点是功能综合化,它们集贸易中间商的职能、准银行家的职能、信息提供者的功能、协调者的功能于一体,的外贸公司是根据计划经济的垄断建立起来的,是功能单一化的贸易公司,进行综合商社的试点必然要牵动外贸、内贸、金融、投资、企业兼并等诸多方面的配套,要破除现行条与条、块与块、条与块之间的分割体制,要触动现有的管理职能,难度之大,当属最难的体制之列。
上海民营企业已成为“走出去”及跨国经营的重要力量
![上海民营企业已成为“走出去”及跨国经营的重要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5ffadc98dd88d0d233d46a1b.png)
上海民营企业已成为“走出去”及跨国经营的重要力量作者:来源:《现代工商》2013年第03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上海“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努力成为境外投资最具活力效率的地区之一。
近期,上海市工商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地调研部分民营企业“走出去”状况,走访市商务委、市对外投资促进中心、部分外国驻沪商会及服务机构,了解目前全市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实际情况,最终形成《支持上海民营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报告,现将有关情况发布如下:一、总体判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尽快培育上海本土跨国公司已成为上海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必然要求。
上海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领域广泛、方式多样、发展迅速,已成为本市“走出去”和跨国经营的重要力量。
2012年,在上海市商务委登记的上海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157个,占项目总数的63%,投资金额达9.73亿美元,占中方投资金额的33%。
上海民营对外投资主体中既有以复星集团、鹏欣集团、奥盛集团为代表的本土优秀民营企业,也有一批在细分行业中具有领先性的中小企业。
上海民营企业“国际化”道路在挑战中前行。
二、本市民营企业“走出去”呈现的主要特点和方式:1、主要特点:从投资主体来看,民营企业投资的项目数多但金额较小;从投资地区来看,对外投资项目地区分布多元化;从投资行业来看,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采矿业对外投资位居前茅。
2、主要方式:通过品牌合作,拓展营销渠道,提升品牌价值;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实现产业链资源整合;探索开发资源类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提升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实现集群式对外投资;注重海外技术类投资,提升技术水平。
三、上海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困难:1、缺乏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机制保障民营企业境外投资自发性较强,产业分散,政府在对外投资区域分布、产业布局等方面还缺乏中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和投资指引;针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补偿机制缺失;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手续较为繁琐。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9e16dc195f312b3169a588.png)
发 展 综 述
全球科技经济嘹望
跨 国公 司在华投资独费 化 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郑 岚
从外 资进入 中国方式 的演变历史看 ,跨 国公 司在华战略表现为不断走 向相对独立的基本趋势 。 自上个世纪9 年代 中后期开始出现外资企业独资 0 化倾 向 ,到外资不 断用并购方式进入 中国,这种 国公 司对华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 )通过收购和兼并 的方式变更 为独资公司 2
从 国外资本流人中国的方式看 ,19 年以前 , 92 主要跨国公司在内 ,主要是以合资合作企业为主 。 19 年 以来 ,跨 国公 司对华投资经 营战略发生了 97
较大的变化 。开始把经营活动从贸易和转让技术
致。
( )通过积聚的方式加速独资化进程 3
转变为投资建立生产基地 ,在投资方式上 。则是
的国家 。其 目的就是要最大 限度的整合各个国家 所具有的不 同的比较优势 。通过各个环节的最优
化而形成整体 的竞争优 势。因此 ,跨 国公司在全 球范 围内设立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 ,建立 国际商
定 的企业形态 。因为存在于合资或合作企业 中的
合作双方 由于信息和知识的不对称 。并不存 在合 作博弈 的纳什均衡 。 首先 ,在中外 合资或合作的企业 中 ,跨 国公
资金 、技术和人员在国际间更加 自由的流动 。跨
跨 国公司从 “ 合作 ”或 “ 合资”走 向 “ 独资 材料供应 和产 品市 场 ,过渡到跨 国投资和经 营 , 化”有其逻辑上 的必然性。当跨 国公司在 国外市 场销售其产品时 。若存在进入壁 垒,那么它们就
会采取 直接投资 的方式 .即在东道 国建立子公司
是外资在华并购的出现 。从产业分布上看 ,目前
高力国际上海写字楼市场报告2012年第三季度
![高力国际上海写字楼市场报告2012年第三季度](https://img.taocdn.com/s3/m/cbfdcf18fc4ffe473368ab9b.png)
Market Indicators HIGHLIGHTS 报告要点整体市场回顾OVERALL MARKET REVIEWQ-o-Q Change环比变化Y-o-Y Change 同比变化2012 Outlook 2012年预期Rental 租金Vacancy Rate 空置率Capital Value 售价Gross Yield 收益率市场指标Q3 2012In contrast to falling FDI levels on a national level,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2, utilized FDI in Shanghai saw strong growth of 22.6 percent year on year to US$ 7.37 billion. During this period 1,681 foreign investment projects were approved in Shanghai.The Xinhua-Dow Jone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Development Index, released in August, showed that Shanghai remains the world's sixth-most competitive financial center this year.In the first half of 2012, a total of 253 foreign invested companies, 380 regional headquarters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348 R&D centers were located in Shanghai.Five new projects were launched in Shanghai’s Grade A office market during the quarter, adding a total of approximately 330,256 square meters of new supply. This supply included exciting projects such as L’Avenue and SOHO’s Century Avenue. Strong demand saw the average pre-commitment rate on launch of these five new buildings hit around 40 percent.The average rental rate for Grade A premises continued to increase in the third quarter, rising by 1.2 percent quarter on quarter to RM B 8.7 per square meter per day despite the large volume of new supply.与全国实际利用外资增幅收窄趋势不同,2012年上半年,上海实际利用外资73.7亿美元,同比增长22.6%; 同期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681个。
跨国公司调研报告
![跨国公司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57d648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d.png)
跨国公司调研报告跨国公司调研报告(一)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本调研报告将对跨国公司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揭示其内外部环境的特点和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我们将对跨国公司的定义进行梳理和解释。
跨国公司是指在国家边界范围内创建、组织、控制和展开一系列经营活动的企业。
它们的特点包括有行政与决策中心在一个国家,生产、分销、研发、市场营销等活动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
其次,我们将从跨国公司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跨国公司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自那时起,随着技术、交通和通信的进步,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都呈现爆发性增长。
它们通过利用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的优势,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然后,我们将重点关注跨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跨国公司需要应对各国的法规和政策的差异,这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行政和财务成本。
其次,文化差异也会影响跨国公司的商务活动,如沟通、合作和管理。
此外,市场竞争的变化也会对跨国公司的业务战略和发展产生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对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合资和战略联盟等方式扩大业务范围,提高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一些本土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这些趋势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跨国公司的行业整合和市场竞争。
最后,我们将就跨国公司的管理和治理进行探讨。
跨国公司的管理需要面对多元文化和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因此,跨国公司需要构建灵活、高效和透明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此外,对跨国公司而言,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也是重要的管理考虑因素。
跨国公司调研报告(二)在跨国公司调研中,我们也不可忽视一些具体行业的特点和趋势。
举例来说,制造业是跨国公司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全球产业链的日益加深,制造业跨国公司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另一个重要的领域是服务业。
跨国经营调研报告
![跨国经营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383c93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9.png)
跨国经营调研报告跨国经营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越来越多的企业跨越国家边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这种跨国经营的方式被称为跨国经营。
跨国经营的出现是全球化进程的产物,是企业拓展市场、获取资源、降低成本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次调研报告将重点介绍跨国经营的现状以及对企业带来的影响。
二、跨国经营现状1. 跨国经营企业数量增长迅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跨国经营方式进行扩张。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跨国公司数量已超过60000家,其中500强跨国公司的总资产已超过全球GDP的三分之一。
2. 跨国经营涉及的行业广泛。
跨国经营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和贸易领域,还涉及服务业、金融业、科技等多个行业。
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跨国经营在高技术领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3. 跨国经营的重要目标是拓展市场和获取资源。
很多企业选择跨国经营是为了开拓新的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多的销售机会。
同时,跨国经营也可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资源,如技术、资金、人才等。
三、跨国经营对企业的影响1. 拓展市场增加收入。
跨国经营带来全球市场的开拓,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销售机会,实现多元化收入来源,提高企业的收入水平。
2. 多元化投资降低风险。
通过跨国经营,企业可以在多个国家进行投资,分散经营风险。
当一个市场面临困境时,其他市场的表现可能会相对稳定,减少了企业的风险暴露。
3. 利用外部优势资源提高竞争力。
通过跨国经营,企业可以获取其他国家的技术、资金和人才等优势资源,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 拓宽国际视野,增强企业战略规划能力。
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并有能力制定和调整相关战略,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四、存在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 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问题。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包括价值观念、工作方式等,会对企业的管理产生挑战。
针对此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和人员交流等方式提高员工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2. 法律法规的差异。
2024年上海总部经济园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上海总部经济园市场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24fcfb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8.png)
2024年上海总部经济园市场调查报告1. 引言本市场调查报告对上海总部经济园进行了全面调研和分析,通过对企业和员工的采访以及市场数据的收集,揭示了上海总部经济园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2. 背景上海总部经济园是上海市政府为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地位而建设的重要项目。
总部经济园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占地面积达到500亩,拥有一流的办公设施和优质的商务环境。
3. 调查方法本次市场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面访和市场数据分析。
我们对总部经济园内的企业和员工进行了实地访谈,并收集了与总部经济园相关的市场数据和行业报告。
4. 调查结果4.1 企业数量和规模根据我们的调查,上海总部经济园目前已经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入驻。
截至目前,已有200家国内外企业选择在总部经济园设立总部。
这些企业涵盖了金融、科技、医药、制造等不同行业。
其中,一半的企业来自于跨国公司。
4.2 人才吸引力上海总部经济园以其良好的商务环境和优厚的薪酬福利,吸引了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超过70%的员工持有硕士及以上学历。
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为总部经济园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和竞争力。
4.3 创新和研发能力总部经济园内的企业在创新和研发领域表现突出。
调查显示,超过80%的企业在过去一年内推出了新产品或服务,其中30%的企业甚至推出了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产品。
总部经济园内的企业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4.4 市场前景调查数据显示,上海总部经济园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根据我们的预测,总部经济园的企业数量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增长。
随着上海市的努力,总部经济园将成为国内外企业在上海发展的首选地。
同时,总部经济园还将继续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5. 结论在本次市场调查中,我们对上海总部经济园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总部经济园在企业数量和规模、人才吸引力、创新和研发能力以及市场前景等方面表现出色。
浅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倾向
![浅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f58a9bc84028915f804dc2bf.png)
பைடு நூலகம்
19 —20 93 05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方式的变动情况
19 19 19 93 94 95 19 19 19 19 20 20 2 0 20 2o 2Q 9l 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独资 项 目 2 .4 2 . 3 .8 3 .0 4 .2 4 .6 4 .7 5 .8 5 .4 6 .9 6 .9 7 .3 34 27 7 3 5 17 69 5 7 88 84 4 5 9 8 4 8 55 0 3 7 .3
国雅 芳 收 购 广 州 美 晨 集 团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2 % 的 股 份 , 0 正
式从一家合资企业变成一家独资公 司。20 年 5 , 洁 04 月 宝 也终于从合作了 1 年 的老伙伴 和记黄埔手 中收购剩余 的 6 2 %股权 , 0 实现在华独 资。20 04年 8月 , 在通 信行业 赫赫
( ) 金 额 2 6 % 3 5
.
2 . 0 2 5 3 . 1 3 . 7 3 3 3 . 6 4 3 5 . 3 6 1 6 . 9 6 . 4 7 . 2 3 8 7. 0 0 2 5 7 6. 8 5 7. 1 2 0 9 0. 5 23 63 12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1 08 期 总第 13 6 期
黑 龙 江 对 外 经 贸
HH 0 F E o o cR lt n c nmi eai s& Ta e o rd
No. 。 0 8 12 0 S r lNo. 6 ei a 13
在生 产方 面投 资倾 向于独资新 建。随着 国内投资环境 与 国际 日益接轨 , 之合 资 中的外 方对 国 内情 况越 来越 熟 加 悉, 中方能够帮助跨 国公 司的地方越来 越少 , 合资 的优 势 丧失殆尽 . 由合资走 向独资就成为必然 。
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6cc638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6e.png)
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与多元。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
为了深入了解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现状、趋势和挑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1、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各国纷纷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跨国流动。
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不断涌现,加强了区域内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2、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直接投资、技术转移和供应链管理等方式,推动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产业的国际分工。
它们在全球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递和交易成本,加速了全球经济的融合。
新兴的数字经济领域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4、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日益紧密,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便捷和迅速。
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在促进资本配置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风险的传播和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
二、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机遇1、拓展市场规模企业能够突破本国市场的限制,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从而扩大销售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参与全球贸易,可以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提升产业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
2、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全球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企业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自身的创新步伐。
同时,人才的国际流动也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推动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
3、优化资源配置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例如,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加强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
埃森哲(中国)深度调研报告
![埃森哲(中国)深度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28f4929964bcf84b9d57bf1.png)
IT技术咨询主要通过应用软件帮助客户完成信息系统集成,而外包则是近几年的新兴业 务。目前中国内地的销售收入不足埃森哲全球收入的1%,而且主要是管理咨询和IT咨 询,外包业务很少。
在中国内地,外包咨询服务的客户数量只是由2003年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7家,且主要是 外资客户。这与埃森哲国际业务中外包客户数量的大幅增加的情况有些区别,这也是埃 森哲在中国下一步的发展重点。
7
埃森哲(中国)咨询公司的工作方法
发展战略
埃森哲的整合性咨询服务
组织战略
业务运作模式 信息战略
战略服务
变革管理 变革管理
系统实施和管理
系统设计
系统管理
流程/技术
一体化高价值 服务体系
帮助客户获得竞争优势和进行业务的优化
使客户业务和利润增长,并使其股东价值最大化
8
埃森哲(中国)咨询解决方案---信息技术
11
埃森哲(中国)咨询解决方案---管理咨询
埃森哲大客户的忠诚度高也跟他的市场定位有关。跟其他很多管理咨询公司不同 的是,埃森哲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管理咨询价值链“端到端”服务的公司。比如, 有些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只负责高端战略的制定,还有一些公司只负责专业领域 的咨询,如人力资源或者系统集成和信息技术服务。而埃森哲的服务涵盖从最高层的 公司战略、运营层面的运营改进、流程再造优化,直至系统实施和外包服务。埃森哲 将帮助客户成就卓越绩效作为为客户服务的价值目标,不只给客户提供方案和蓝图, 更要帮助蓝图实施,要和客户一起将方案付诸实践并看到效果。这都是埃森哲保持高 客户忠诚度的原因所在。
Oracle解决方案
充分利用从250多个甲骨文应用方案项目中积累并强化的经验。
PeopleSoft解决方案 让您的PeopleSoft企业解决方案发挥最大效益
上海cbd调研报告
![上海cbd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2596429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d.png)
上海cbd调研报告上海CBD(中央商务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务中心之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是上海市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CBD是指商业、金融、零售和娱乐等活动聚集的区域。
本调研报告将对上海CBD的发展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上海CBD的发展现状上海CBD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商务中心之一,目前已经成为上海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
上海CBD区域包括陆家嘴、南京东路、外滩和人民广场等地。
这些地区拥有许多高楼大厦和国际企业总部,吸引了大量的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和高科技企业。
在上海CBD,许多国际顶级企业都设立了办事处或总部,这些企业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如中国石化、中国建筑、中国核电和中国中铁等。
此外,上海CBD还拥有多家国际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总部,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等。
二、上海CBD的特点1. 地理位置优越作为上海市黄浦江畔的重要地区,上海CBD地理位置优越,便利的交通和便捷的交通网络,方便了企业和人员的流动。
此外,CBD地区还拥有完善的市政设施、公共交通和商业设施,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
2. 商业氛围浓厚上海CBD拥有极高的商业活动密度。
外滩地区的金融机构和高楼大厦形成了壮观的城市天际线,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
CBD内外滩地区还聚集了大量的零售商店、餐厅、酒吧和娱乐场所,为商务人士和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3. 多元化发展上海CBD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中心,还兼具文化、艺术和创新的元素。
CBD周边拥有多家博物馆、艺术馆和文化中心,如上海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上海大剧院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多样的文化体验。
三、上海CBD的未来发展趋势1. 创新科技上海CBD将继续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CBD地区将成为创新科技的重要孵化器,吸引国内外顶尖的科研机构和企业。
2. 深化国际合作上海CBD将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的外资和跨国公司。
考察报告优秀5篇
![考察报告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05673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1.png)
考察报告优秀5篇关于考察调研报告篇一3月上旬,××市委、市政府带着新世纪如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问题,组织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到苏州、无锡、南京和上海浦东新区考察。
这次学习考察组织严密,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我们跟随××市党政代表团日夜兼程,边看边议,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
一、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这次苏沪之行,四市(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势头,给我们留下了至深的印象:一是工业园区起点高。
二是招商引资力度大。
三是产业结构层次高。
四是投资环境引力强。
五是人才储备力量足。
看苏沪,比自己,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市当前加快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业条件先天不足。
我市地属丘陵地带,创建大规模的工业园区难度相比较大;我们虽然地处沿海、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是背靠大山,缺乏大都市的有效辐射,经济发展的外界推力相比不足;全市至今既无科研院所,又无大专院校,人才配备条件和科技创新能力相比薄弱。
二是园区建设魄力不大。
我市工业小区数量不少、但小而杂乱,配套设施不完善,规模档次低,孵化功能不具备,带动作用不明显,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手笔和魄力远不可比。
三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
虽然我市有一支庞大的供销大军和优势显现的海外侨亲,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实际利用外资仅亿美元,“三资”企业工业产值仅占工业产值的%,这不仅与先进地区的外资利用水平无法相比,还与我市全国著名侨乡的地位极不相称。
四是服务环境质量不高。
近年来,虽然我们加大了机关效能建设力度,但机关整体服务水平仍然不高,个别干部服务至上的意识不强,顾全大局的观念淡薄,中梗阻现象时有发生,软环境建设任重道远,这些与人家自觉强烈的亲商观念和服务意识相距颇远。
五是科技创新步伐不快。
我市虽然拥有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1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1个、××市级以上科技示范企业和科技示范镇为数不少,但制度、管理、技术创新力度不大,企业“星星”多、“月亮”少,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发挥高新技术优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利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相比不足。
各公司调研报告
![各公司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7c1d95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7.png)
各公司调研报告尊敬的读者:我们将为您提供一份1000字的有关各公司调研的报告。
调研报告一、公司A公司A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通过调研发现,该公司在市场营销策略方面做得很出色,产品在市场上有着良好的口碑。
与此同时,其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公司A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也表现出色,能够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但是,在人员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员工激励和培训方面有待改善。
总体而言,公司A在市场竞争中具备一定的优势和潜力。
二、公司B公司B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门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公司。
调研显示,公司B在房地产市场上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和品牌认知度。
其在市场调研和房地产项目策划方面非常注重细节,能够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
同时,公司B在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财务管理方面做得很好,具备较强的财务实力。
然而,在团队建设和沟通协调方面,公司B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协作能力。
总体来说,公司B在房地产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并拥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三、公司C公司C成立于1990年,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运营的跨国公司。
调研表明,公司C在市场扩展和产品多样化方面表现出色,拥有广泛的国际市场份额。
其研发团队建设和技术创新能力非常强,能够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
公司C在企业文化和员工福利方面也表现出极高的重视,能够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
然而,由于国际市场的波动和政策不确定性,公司C需要更加关注市场风险管理和预测,以保持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通过对以上三家公司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公司都有其优势和改善的空间。
公司A需要更加关注员工管理和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其创新能力。
公司B需要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以提高项目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公司C则需要关注市场风险管理,以保持其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对于这些公司来说,有效的管理和持续的创新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新特点
![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新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b0b013087c24028915fc39c.png)
7 %。 0 但近年来独资化趋势成为跨 国公 司 的新 动向。97 以 , 19 年 前 中国新批外商合
资企业项 目数一 直多 于独资 企业数 量 。 从 19 9 8年起 , 外商独 资企 业开 始多于合
跨 国公 司入主 中国 , 它们规模 比较 大 , 技
术水平较 高 , 国际经营 的经验 比较丰富 ,
这必将通 过示范效应 、 的外溢效应 、 技术
人员 的流动效应对我 国的企业产生深远
的影响 。
( 有利 于形 成一个企业竞 争 的良 2)
华 投资规模 的关键 因素在 于中国各产业
的市场规模 和高增长 率 , 中, 其 I T和汽车 产 业尤 为明显 。有关数 据与 预测 表明 , 20 0 3年 中国 I 场整体 规模 占亚 太地 T市
强企 业为主 , 覆盖欧美 日韩 , 以及 台港地 区的跨 国企 业 , 涉及 I 、 T 电子 、 汽车 、 化 : 生物制药 等领域 。 [、 调查统计 ,2 8 %的跨 国公 司继续扩 大对 华投资 , 无论 是生产 、
同出资 ,参股 比例较低 ,不 占经营主导
权)对华投 资的 目标是追求 贸易权 益 ; , 而 在进 入整备期 后 ,对华投资 目标于独 资新 5 7 建 ;有 3%的跨 国公 司愿意与具备一定 7 技术 和生产 资源或 能力 的企业 合资 ; 倾
华为企业跨国经验调研报告
![华为企业跨国经验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be31bc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1.png)
华为企业跨国经验调研报告1.引言1.1 概述华为企业作为中国最大的跨国科技公司之一,其国际化历程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深入调研华为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从而总结出对其他企业跨国经营的启示和建议。
本报告将首先介绍华为企业的国际化历程,然后分析其在跨国经营中取得成功的因素和应对挑战的策略,最后展望华为企业未来在跨国经营中的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研究,能够为其他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报告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本报告的概述、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分析华为企业的国际化历程、跨国经营中的成功因素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华为企业跨国经验调研的重要发现,提出对其他企业跨国经营的启示和建议,并展望华为企业未来在跨国经营中的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结构,全面展现华为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华为企业在跨国经营领域的经验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以揭示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和启示。
通过研究华为企业的国际化历程、成功因素以及挑战与应对策略,我们希望为其他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并为华为企业未来在跨国经营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同时,通过本次调研报告的撰写,也旨在加深对跨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解,促进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结合,推动企业跨国经营的深入发展和提升。
2.正文2.1 华为企业的国际化历程华为企业的国际化历程可以追溯到1997 年,在这一年,华为在海外市场开展了业务。
随后,华为逐渐扩大了国际化的步伐,积极参与国际电信标准与组织,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研发中心和销售服务机构。
在国际市场的拓展过程中,华为先后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等地开设了分支机构,形成了全球化的运营体系。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的转变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e2339d02f78a6529647d53d7.png)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的转变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7-000-02摘要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选择经历了重大变化。
区位选择战略由资源和地缘选择转变为市场选择;进入战略选择由合资或合作为主向独资化进入中国转变;技术战略从淘汰产品的地段产业链转移变成了产品技术密集度教高的转移。
了解这一变化趋势对我们合理引进外资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转变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取得了较大成功,那么哪些因素决定跨国公司的投资选择呢?国际上对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区位选择战略、进入战略和技术战略。
这些战略在华有经历怎样的演变过程呢?一、区位选择战略依据邓宁的三优势理论(所有权优势、内部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及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可以分为地缘经济战略、资源寻求战略、市场寻求战略和效率寻求战略。
地缘经济战略主要指的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会选择与自己在地理位置上相近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利用地域相近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等优势。
资源寻求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把当地所拥有的资源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东道国资源越丰富、越便宜,越会吸引跨国公司对其投资。
市场寻求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工厂、子公司等会把投资地的市场作为首要选择因素,东道国市场越大,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越强,跨国公司给予广大的市场考虑,也就越会对其投资。
效率寻找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的选择看中的是自身资产的整合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允许效率的改进。
跨国公司根据自身的情况会有不同的区位选择战略,但是从整体上看,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呈现阶段发展的特征。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级阶段,一些港澳的小型跨国公司先进驻中国。
此后,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大批跨国公司不断进入。
此阶段,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主要看中的是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地缘经济的优势。
伴随着后wto时代的到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市场和效率,于是区位选择战略由最初的资源寻求型转向当前市场寻求和效率寻求的战略。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及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d1f5a7dd3383c4bb4cd2b8.png)
中 国商 务 部《 0 5 2 0 2 0 — 0 7年 跨 国 公 司 对 华 产 业 投 资 趋 势 调研报 告 》 调 查 统 计 显 示 : 国公 司 在 生 产 投 资 中, 的 跨 5 的 跨 国公 司在 生 产 方 面 投 资 倾 向 于 独 资 新 建 ; 而 , 7 进 相 对 于 外 资 企 业 投 资 总 额 和 所 占 比 重 的 同 比 增 长 ( 0 0年 增 21 长 到 7.8 )数据显示 , 65 , 中外 合 资 企 业 与 合 作 企 业 占 比逐 年 下 降 。这 种 结 果 表 明 近 十 年 来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中独 资 的 形 式 成 为 主 流 。然 而 , 购 是 跨 国 公 司 扩 大 企 业 规 模 , 中 国 并 在 市 场取得市场优 势地位最便 捷的途径 。
现 代 商 贸 工业
N O 08, . 2O1 2
M o enB s es rd n uty d r ui s T a eId s n r
21 0 2年 第 8期
跨 国公司在华 并购 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纪赘峰 马 文
( 西大 学商学院 , 西 南宁 500) 广 广 3 0 4 摘 要 : 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 析 近 十 年 来 跨 国公 司 在 华 并 购 的 相 关 数 据 , 者 试 图 归 纳 其 对 我 国 国 家 经 济 这 个 宏 观 层 面 、 业 经 济 通 笔 行
这 个 中观 层 面 以 及 同 类 企 业 这 一 微 观 层 面 的 有 利 的 和 不利 的 影 响 , 而 提 出相 应 措 施 。 进 关 键 词 : 国 并 购 ; 状 ; 响 跨 现 影
中 图 分 类 号 : 7 F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0 2 0—0 00 17 —1 8 2 1 ) 80 8 —1 该 行 业 并 购 比重 的 不 断 上 升 是 主 流 ; 时 , 于 服 务 型 社 会 同 由
浅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运营的发展--以沃尔玛为例
![浅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运营的发展--以沃尔玛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8736cabdd3383c4bb4cd212.png)
浅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零售业的高效运营------以沃尔玛公司发展为例前言:在全球一体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对外贸易以及贸易壁垒逐渐减少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选择我国作为其投资发展的国家。
由美国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先生创建的沃尔玛公司,也于1996年进军中国市场,在这片拥有16亿人民的土地上,开始了传奇之梦。
本文从沃尔玛进军中国的原因、本土化经营模式和风险规避三个方面着手,研究跨国投资零售业在我国的良好发展趋势及发展模式。
关键字:沃尔玛;中国零售业市场;本土化经营;风险规避据统计,2006年500强跨国公司中在华开展投资合计投资企业230家,资总额为50.51亿美元,注册资本总额为26.39亿美元,合同外资总额为18.39亿美元。
其中,交通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投资额占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总额的比重仍然较大。
[1]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商,多次荣登《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首及当选最具价值品牌,沃尔玛集团公司也成为了中国这片广阔领土上,零售业的“领军化企业”。
目前沃尔玛在中国经营多种业态,包括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商店、社区店等,截至2010年8月5日,已经在全国20个省的101个城市开设了189家商场,在全国创造了超过50,000个就业机会。
[2]一.沃尔玛全线进军中国市场的原因分析(一)我国政策支持及沃尔玛强大的实力在制定全球战略时,公司要对进入新的国外市场或建立新的供应来源进行认真的选择,沃尔玛公司选择了最为高级的方式:就地直接投资[3]。
这与沃尔玛公司先进的运营能力、技术特点、管理资源以及公司的长远目标等内部优势密不可分但同时与我国的政策、政治风险的大小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等外部因素也紧密相连。
入世后中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对外商开放,投资政策的宽松和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外商对华投资的安全性增强,是吸引外商加大投资力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国公司在上海投资调研报告一、跨国公司在沪投资概况及新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吸引海外资本最突出的城市之一,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各类投资者进入中国的登陆地和扩大在中国投资的桥梁。
1、外商在沪投资概况据上海统计局报告,1991-2001年底,上海已经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8969家,吸引外资签订协议金额955.99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金额527.37亿美元。
2001年,上海与外商签订合同项目达3236个,签订合同金额105.92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金额达74.1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35.5%,其中直接吸收外资合同数目2458个,签订合同金额73.73亿美元,实际直接吸收外资43.92亿美元,增长39%,成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上海实际到位外资金额增长最快的一年。
在2001年,实际到位外资金额占合同外资金额的70%,直接吸收投资的实际投资额占直接吸收投资的合同投资金额的60%。
在外商投资形式中,2001年外商独资企业的合同项目数、协议金额和实际到位金额都比以前几年有大幅度的增加,并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中外合资企业继续增长,中外合作企业发展则有所下降。
从外商投资上海的国家和地区看,2001年香港和台湾地区来沪投资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投资合同项目居各国和地区之首,到位实际投资金额占协议金额的比重都较高。
日本、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在沪投资中签定合同数、投资协议金额和实际投资金额都名列前茅。
韩国、新加坡是发展中国家在沪投资增长最快、金额最多的国家。
2、外商在沪投资特点(1)跨国公司工业投资居首位,房地产居次位2001年,跨国公司在沪投资的主要领域依然在工业,工业领域中合同数、协议和实际投资金额分别占全部投资的53.21%、74.37%和59.84%,比重相对较高。
工业领域中高科技产业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
以浦东为例,在"九五"期间浦东新区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坚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浦东新区工业经济外向型发展有二个特点:第一,产业升级成效显著,汽车、钢铁、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年均增长25.4%,电子信息、现代生物和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第二,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产生一批"技术层次高、技术含量高、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高"的"三高企业"。
虽然来沪投资房地产业的国家和地区不多,签订合同项目38个(1997-2001年一共只有960个)占总合同项目的5.86%,实际到位资金却有7.2036亿美元,占全部实际投资的16.4%(1991-2002年共有134.7445亿美元),是仅次于工业投资的大产业。
这也是上海房地产能够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2)大企业大项目投资增多,赢利状况良好。
从2000年上海外商企业联合年检材料获悉,2000年前批准设立的991家工业大企业(指投资额大于1000万美元的企业),目前仍处正常运行的有827家,其中进入赢利期的有463家,占工业大企业总额的56%,占所有已开业投产工业企业总数6934家的6.68%,但463家工业大企业的利润总额在2000年为233亿元人民币,占所有已开业投产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240.8亿元的97%。
这些463家企业中,平均销售利润率达7.98%,平均投资利润率达21.04%,平均净资产增值率达33.93%。
2001年,具有雄厚资金、高新技术的跨国公司的大项目增多,投资额在1000万以上的项目有159个,吸收合同外资53.53亿美元,占全市合同投资金额的72.32%。
上海国际商业机器微电子产品有限公司,隆泰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奥特斯(中国)有限公司、英特尔产品(上海)有限公司、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艾默生电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6家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或增资达到1亿美元以上,影响较大。
(3)跨国公司增资扩股明显前几年,跨国公司在上海扩大投资已显端倪,如瑞士罗氏公司的两个合资企业分别由初期3000万美元和1700万美元扩资到4500万美元和2010万美元,英特尔公司的投资规模从9510万美元扩大到1.98亿美元,惠普、飞利浦、拜尔、大众、蒂森-克虏伯等公司亦纷纷增资。
最典型的是,阿尔卡特公司在2001年10月23日同中国信息部签署协议,阿尔卡特以开放技术等承诺以3.12亿美元的现金换取中方在上海贝尔所持有10%+1股的股份,同时买断了比利时王国合作基金所拥有的8.35%的股份,加上阿尔卡特原先持有的31.65%的上海贝尔股份,阿尔卡特最终以50%+1的优势取得了对上海贝尔的控股权。
最近,2002年3月,杜邦公司宣布追加9000万美元,用于上海菜卡工厂的扩建;明年9月正式投产后,杜邦莱卡纤维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将由目前的年产品4000吨提高到年产1万吨。
中国市场对莱卡科技纺织产品氯纶纤维需求猛增,由7年前的2000吨增至2001年的3.5万吨。
(4)投资环境改善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2001年货物总吞吐量已达到2.21亿吨,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口岸集装箱吞吐量633.98万标准箱,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五。
但由于口岸布局和管理部门服务等原因,上海口岸进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需103小时,出口货物通关时间35小时,与发达国家的口岸管理水平有较大差距,成为制约上海口岸对外贸易发展的"瓶颈"。
上海市政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2000年6月起开始启动"大通关"改革。
2001年上海政府投资1.86亿元,整合原来独立运行的"上海经贸网"、"港航信息网"、"航运商务网",实现"三网合一",建立了上海口岸物流信息以及电子商务的统一大平台。
海运、空运舱单利用网络实行提前传输技术,连装卸舱单作业管理管理系统也实行电子化操作。
上海口岸"大通关"的效率利用正逐步体现。
2002年底,上海口岸海运进出口货物通关提、发货可以24小时内完成,空运在12小时内完成,其中重点区域、重要产业和急需企业的通关时间控制在8小时以内,上海口岸通关效率和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跨国公司在沪投资新趋势中国加入WTO,各国跨国公司更加对上海情有独钟,在上海的投资速度更快、规模更大。
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正展示全面开放的姿态,日益改善的符合国际运作方式的投资环境更加吸引跨国公司进入上海。
1.上海进一步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历史上中国制造业的重点基地之一在上海,制造业体现了上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这几年上海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金融和贸易业比重上升,但上海制造业在全市GDP的比重并没有明显下降。
上海在发展高科技制造业,如石化、汽车、电子、钢铁等高资本、高技术投入产业的同时,继续发挥上海及周边地区劳动力和原材料相对于国际市场更加廉价的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
跨国公司也将运营成本较低的上海制造业纳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战略体系。
纺织业是中国制造业具有优势的产业。
跨国公司在中国加入WTO后,更以主动渗透到中国市场,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配置更多的纺织业务。
杜邦纤维(中国)有限公司主席兼总经理路久成说:"近年来,随着欧美产业的不断升级,纺织尤其是成衣的加工制造逐渐从欧美向亚太地区转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中国不仅是亚洲市场的重点,更是跨国公司的纺织产业转移的目标所在"。
美国杜邦公司在2002年3月12日宣布,追加投资9000万美元,扩建在上海青浦区的莱卡工厂。
至明年9月正式投产,杜邦莱卡纤维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将由目前的年产4000吨提高到年产1万吨。
2.上海进一步成为全球采购中心2002年3月18日上海成立"跨国采购促进中心",实行政府指导,由跨国采购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操作。
目前已有200多家跨国公司采购机构进入上海,采购金额年递增率为30%。
上海市政府为扩大全球采购规模,规划到2003年底,跨国公司采购金额达到80亿美元;到2005年底,跨国公司采购金额达到180亿美元,占去年上海出口总额的52%;到2010年,跨国公司采购金额达500亿美元,基本接近上海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
上海与香港、新加坡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抓住上海成为全球采购中心的机会,采取综合措施,加强与跨国公司的联系合作,吸引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跨国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降低信息、制造、物流以及贸易相关的服务成本,必定会实现从全国工业基地向地区性商贸中心的转变,形成一个集进口、出口、内贸、转口、离岸等多种贸易功能为一体的具有竞争力的地区性采购平台。
这是上海主动应对中国入世后开放新形势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演进的必然选择。
3.上海成为全球R&D中心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R&D中心。
早在1995年,跨国公司在加大生产性投资的同时,把R&D中心和技术中心迁到上海。
上海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汽车合资的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推出国内第一辆"概念车"-麒麟车和"凤凰"燃料电池概念车。
日本日立技术中心自行开发2.8匹大功率压缩机和双转子压缩机已经达到了领先于日本母公司的技术水平。
各跨国公司正实行从上海本土化生产转向本土化技术开发和生产相结合的战略转型。
全球跨国公司在浦东建立了7000多家投资企业,R&D中心与技术中心达80多家。
进入200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惠而浦公司、惠普等10家知名跨国公司已计划在浦东设立R&D中心和技术中心。
通用电气公司的动作特别引人注目:通用电气公司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其在美国本土和印度之外的第三家全球性研发中心,中心将把通用电气在中国各地区的、各业务部门的研发力量集中到张江,成为通用电气全球研发力量的组成部分。
4.积极探索离岸金融业务等新金融工具离岸金融业务是以非居民(指在境外的自然人、法人、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包括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但不包括境内机构的境外代表机构和办事机构)为服务对象,以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同业外汇折借、国际结算、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证、外汇担保等为业务品种,受到国内外汇管理法规的限制较少。
加入WTO后,在中国真正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尚有一定时段的情况下,上海可以先行筹划金融业务,避开外汇管制的障碍,实行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动,全面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以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幅射功能。
同时,为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部分外资金融机构提出在沪开展货币经纪业务,设立经营性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已将建立和组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纪公司的报告上报央行,并等待央行的审批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