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余光中和江枫对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翻译
汇通中西的“殉美”——余光中译艾米丽·狄金森
![汇通中西的“殉美”——余光中译艾米丽·狄金森](https://img.taocdn.com/s3/m/8f9face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7.png)
汇通中西的“殉美”——余光中译艾米丽·狄金森【摘要】本文通过梳理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的作品风格成因以及所造成的译介困境、余光中留美学习造成个人视域的保留与发展,以细读狄金森诗作《殉美》的余光中译文为例,分析在中西文化视域下余光中翻译的与众不同之处。
【关键词】狄金森余光中跨文化视域翻译余光中是国内第一批将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翻译介绍进入中国的学者。
西方现代绘画的美学影响,同时自身所处的母体文化背景,个人经历与狄金森心态的相似性,共同作用于余光中对狄金森诗歌的翻译工作。
艾米丽·狄金森之译介美国十九世纪三大诗人之一的艾米丽·狄金森,从小受到加尔文教派崇尚自然美和世界冷酷的教义熏陶,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常年闭门不出,除了做家务外就是埋头写诗,晚年甚至常身着一袭白裙将自己禁闭于阁楼,完全与世隔绝。
纵然缺乏社会体验,这样一位矛盾又古怪的女子仍能将不论是家常还是科学、自然还是宗教领域的词语信手拈来,凑成灵动又满含深意的句子。
她的诗歌以抑扬格为主,但又长短不一,极富个人风格,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同时狄金森的文本意义较“含糊”,用词简洁,给人以一种清丽之感,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妙。
狄金森最早进入中国,是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郑振铎赞为“以富于想像而奇异的人生的默想诗著名”,余光中是国内较早接触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一批翻译者,他翻译的十三篇狄金森的诗作与1961年收录于《美国诗选》,实际翻译时间则早于1961年,是他第一次旅美求学之行中接触的美国诗歌。
笔者通过阅读比较狄金森诗作的余光中译本、江枫译本和蒲隆译本,发现在特殊的迁徙经历、旅美的求学生涯和对现代绘画的接受的共同作用下,余译本虽不是最有名,却能很好再现出原诗的哲思和灵动,阅读起来自然流畅,在用词的筛选上更易于中国读者所接受,甚至带有盈盈古意。
浸润西风的异乡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九岁开始便随着全家为了躲避战火逃至苏皖、上海、重庆、厦门和香港。
江枫和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翻译
![江枫和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19472f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4.png)
江枫和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翻译
周建新
【期刊名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著名诗歌翻译家江枫1981年在<诗刊>杂志上发表的5首艾米莉·狄金森译诗是中国大陆最早的狄金森汉译文,他1984年出版的<狄金森诗选>是中国第一本狄金森诗歌汉译选本.江枫的译本忠实可靠,与其它译者翻译的狄金森诗歌汉译本相比,再版次数最多,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对在中国普及狄金森诗歌的贡献也最大.【总页数】5页(P102-106)
【作者】周建新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H315.9
【相关文献】
1.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江枫和蒲隆翻译版本比较 [J], 彭焱
2.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探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翻译 [J], 张录平
3.评余光中和江枫对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翻译 [J], 周建新
4.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以周建新译《艾米莉·狄金森诗选》1-300首为例 [J], 宋晓庆;
5.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从本体诗歌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江枫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翻译 [J], 彭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枫和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翻译
![江枫和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a511d076c85ec3a87c2c56e.png)
Di k ns n’ e si i a c i o Spo m n Ch n .
Ke o d : in e g;Emi c i s n;p er r n lt n m p cs y w r s Ja g F n l Dikn o y o ty ta sa i ;i a t o
Ab ta t I 1 8 , t e a u p e r ta sao , Ja g e g, p bih d n sr c : n 9 1 h fmo s o ty r n lt r in F n u l e i Po ty s er
M a a iet g zn he Chi e e t a sa e e so f5 p e s b n s r n lt d v r i nso o m y Em iy Diki o l c ns n,w hih c n be s e c a e n a he e ris r nsa in o st a le tta l to f Em i c ns n ’ o m s e e bls d n M an a l Diki o S p e v r pu ihe i y i l nd, Chi na;
பைடு நூலகம்
的 狄金 森 汉 译 文 , 1 8 他 9 4年 出版 的《 金 森 诗选 》 中 国第 一 本 狄 金森 诗 歌 汉 译 选 本 。江 枫 的译 本 忠实 可 靠 , 狄 是 与 其 它译 者 翻 译 的狄 金 森 诗 歌 汉译 本 相 比 , 版 次数 最 多 , 行 量 最 大 , 响 最 广 , 在 中 国普 及狄 金森 诗 歌 再 发 影 对
第 6期 21 O O年 1 2月
华北 电力大学学 报 ( 社会 科学版 )
J un l f o t C i lc o U i i ( o i l ce c s o a o h h a Ee t c P we nv r t S ca S i e ) r N r n r i r es y n
戏剧对白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卖花女》剧本对白翻译述评
![戏剧对白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卖花女》剧本对白翻译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bd9c813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3.png)
戏剧对白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卖花女》剧本对白翻译
述评
何远秀;陈秀南
【期刊名称】《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4)004
【摘要】戏剧对白翻译贵在形神兼备.如若不能,则先神似而后形似.文章引用实例就<卖花女>汉译本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杨宪益的译本是形神兼备的典范,值得从事戏剧对白翻译的译者学习借鉴.
【总页数】5页(P94-97,177)
【作者】何远秀;陈秀南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外语系,重庆,408100;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舞台性对戏剧翻译的影响r——以《卖花女》两个汉译本为例 [J], 谢莉
2.戏剧对白中的话语标记语与人物性格关系--以《卖花女》为例 [J], 张丽;秦红梅
3.从视听性角度论戏剧对白翻译——以《茶馆》中的对白翻译为例 [J], 彭羽佳;蔡玉辉
4.论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学作品中对白翻译的指导作用——以《红楼梦》两种译本的
对白翻译为例 [J], 蒋慧
5.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从本体诗歌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江枫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翻译 [J], 彭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江枫和张芸对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翻译] 艾米莉·狄金森诗集
![[评江枫和张芸对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翻译] 艾米莉·狄金森诗集](https://img.taocdn.com/s3/m/1819a5b6336c1eb91b375d5b.png)
[评江枫和张芸对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翻译] 艾米莉·狄金森诗集【摘要】本文简单评述了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江枫和张芸两个汉译本,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即江译本简约、抒情、优美;张芸译本通俗、流畅,更好地把握了诗人的原意和感情。
【关键词】狄金森;诗歌;汉译本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1830~1886)的诗歌,从80年代中期起,国内先后出版了几个中文译本。
有学者曾对狄金森在大陆的五个汉译版本进行了比较。
张芸的译本则没被讨论过。
本文选取江枫和张芸对狄金森诗歌“Ifyouwerecominginthefall”的译文进行比较,分析两人翻译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从这首诗标题翻译来看,江枫先生将Ifyouwerecominginthefall译为“如果你能在秋季来到”,而张芸翻译为“如果你要秋天才能来”,两个译句有细微的差别,笔者认为张芸的翻译更妙,“才”字表现出女诗人期待爱人来到的急迫心情。
第二句I"dbrushthesummerby/Withhalfasmileandhalfaspurn,Ashousewivesdoafly.江枫译为“我会用掸子把夏季掸掉,一半轻蔑,一半含笑,像管家妇把苍蝇赶跑”;张芸则译成“我就将夏天掸拂掉,就象主妇们赶走苍蝇,半是嗔怒,半是微笑”。
可以看出,江枫译文更注重整体押韵和简洁。
张芸译本也遵从了原文和押韵。
且在用词方面比江枫更注重女性情感。
将spurn分别被译为“轻蔑”和“嗔怒”,意义和感情不同。
“嗔怒”含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感情,而“轻蔑”则无爱的成分,好像不在意一个夏季的等待,细微的感情没有传达出来。
“轻蔑”和“含笑”组合,笑也是轻蔑的嘲笑;而“嗔怒”和“微笑”组合,表现出了又怨又爱的感情,爱的成分更多。
诗歌第二节IfIcouldseeyouinayear,/I"dwindthemonthsinballs,/Andputthemeachinseparatedrawers,/Untiltheirtimebefalls.江枫译为“如果一年后能够见你,我将把月份缠绕成团—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抽屉,免得,混淆了日期—”张芸翻译为“如果会见你需要等一年,我就将月份揉成团,搁进各自的抽屉,直至将它们的时限用完。
狄金森和余光中爱情诗比较——以《暴风雨夜,暴风雨夜》和《等你,在雨中》为例
![狄金森和余光中爱情诗比较——以《暴风雨夜,暴风雨夜》和《等你,在雨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b2fc35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2.png)
028《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爱情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而诗歌所特有的语言感染力和形象吸引力通常更适用于抒写美丽而神奇的爱恋。
因为社会、历史、人文、习俗、语言等的不同,中英文诗作中的爱情诗也各具风格,呈现了不同的文学特征。
狄金森在现代诗歌写作中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不懈的探索,创造了自己的美国现代诗歌体系和迪金森学院风格。
余光中在现代艺术世界中,融合了西洋文学的灵性与我国传统古典文学的神韵,构成了更具传统历史的新的美国现代诗歌特点。
通过对两位诗人的诗歌进行解析,总结了两人诗歌的特点,并启示读者不断取其精华和创新。
[关 键 词] 狄金森;余光中;爱情诗狄金森和余光中爱情诗比较——以《暴风雨夜,暴风雨夜》和《等你,在雨中》为例陈业鑫《暴风雨夜,暴风雨夜》是一首爱情诗。
从形式上来看,狄金森的这首诗歌与她所写作的其他诗歌相似,简短而精练,共43个单词。
这首诗歌的大意是:在大风交加的夜晚,假如我能与你在一块,那暴风雨夜便是“豪奢的欢乐”。
而狂风大雨也对漂泊在海港里的爱之舟无可奈何,船也不急需罗盘和海图了。
这只小船可以尽情地在伊甸园荡漾,在海水中停泊。
余光中的诗词艺术,融合了西洋文学的灵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神韵,构成了具有古典背景的现代诗歌特征,他的作品《等你,在雨中》便是一种成熟的实践,选择了大量寓意丰富、具有古代人文色彩的词语,强调词语的巧妙结合,营造词与句之间的空灵意境,想象空间丰富,情感张力深厚。
一、两首诗歌的语音特征诗歌通过声调、格律和旋律的变换达到特殊的声美效果,表现了独特的情绪和不同的风貌。
这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是都通过韵律节奏变化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不同的是所采用的方式不一样,所要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
前者的感情更加浓厚强烈,而后者更加委婉含蓄。
《暴风雨夜,暴风雨夜》这首诗歌总共三节,每节四行。
第一个诗节的诗行数比较规律,每行四音节;而第二个诗节和第三个诗节的音词数比较不规律,依次是四、五、五、四和三、三、六、二。
狄金森的诗--余光中译
![狄金森的诗--余光中译](https://img.taocdn.com/s3/m/84a7941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9.png)
狄金森的诗--余光中译
夏之逃逸
不知不觉地,有如忧伤,
夏日竟然消逝了,
如此地难以觉察,简直
不像是有意潜逃。
向晚的微光很早便开始,
沉淀出一片寂静,
不然便是消瘦的四野
将下午深深幽禁。
黄昏比往日来得更早,
清晨的光彩已陌生——
一种拘礼而恼人的风度,
像即欲离开的客人。
就像如此,也不用翅膀,
也不劳小舟相送,
我们的夏日轻逸地逃去,
没入了美的境中。
--------------------------------------------------------------------------------
虫鸣
在夏日众禽的啁啾之外,
凄楚地起自草底,
有一个较小的国度举行
它那宁静的赞礼。
我看不见有任何仪式,
祷词是如此舒缓,
它要变成一种沉思的风俗,
扩大了寂寞之感。
日午时最感到了古意悠扬,
当八月焚烧了残烬,
遂唤起这幽灵似的音乐,
作为安息的象征。
迄今盛况犹未见减色,
光彩也未显皱纹,
但是一种神奇的变化,
已侵入自然本身。
--------------------------------------------------------------------------------。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译文对比赏析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译文对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efbaa3d1f34693daef3e0f.png)
余 的译文中的韵式为 A B ,B B C A ,A A 虽没有严 A C B A ,C A A A ,
格与原诗对应 , 却也在努力 达到原诗的效果 , 可读起来还是 略显
生硬 。
筹 ,仅有 的音 响, “ 只是轻风一 阵, 和白絮般飘飘落下 的雪片” 将原
诗 的内容恰 到好 处地 再现 了出来 , “o n ae 落在 了最后 , 把 d w yf k ” l 非常美妙 。
传达 的; 字面上看 , 从 江译“ 在这一年最黑的一个黑夜” 没有问题 ,
体, 使得 难以实现 的4 3诗押同一尾韵 , 创造了音韵的奇迹。 曾经有 多位 译者将 Sopn yWod naSo y vnn 泽 t i b os nw eig p g o E
2 译 作
成中文。在众 多的译本之 中, 笔者选取 了余光 中、 江枫 、 覃军的译
文进行对 比赏析 , 探讨 i篇译 文之 间的异 同。
但始终却不觉得意思如此。另 ,冻结 的湖泊 ” “ 显然不如“ 冰湖” 来
得更有力度 , 更具气 势。
余 、 、 i位译者都能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思想 脉路 , 江 覃 完整地 再现了原诗 的思想 内容 , 但在 具体的细节处理 上 , 各家 又表现 了 不同的特点。我们将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 比分析 :
者意味深长的感慨 。
的“ 小驻 ” 不够契合 。看他林 中积雪的美景” “ 与原诗想要传达的以 树林为主的景 象不 太符合 , 而江译 为“ 观赏 第 二节 中 , 和江不约而同地都将 “ ylt os” 余 M te r 直译为 ilh e “ 的小 马” 堪称 是一笔 好墨 , 比覃 的 “ 我 , 要 马驹 ” 更胜 一筹 。而
江枫翻译思想在狄金森诗汉译中的应用
![江枫翻译思想在狄金森诗汉译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e3fdf2167ec102de2bd897d.png)
■■
江 枫 翻 译 思 想 在 狄 金 森 诗 汉 译 中 的 应 用
胡梅 红 付 晶 晶 王 琰
2 1 5 5 0 0 )
江枫 , 我 国著 名 诗 歌 翻译 家 、 诗 人 。江 枫 翻 译 的 著 名 英 美 诗人的英诗集《 狄 金森 诗选 》 ( 1 9 8 4 ) 、 《 雪莱诗选》 ( 1 9 8 0 ) 和《 弗 罗斯特诗选》 ( 2 0 1 2 ) 已经 成 为经 典 英 诗 汉 译 的佳 作 。鉴 于 此 , 1 9 9 5 年 江 枫 获 彩 虹 翻译 终 身 成 就 奖 : 2 0 1 1 年 获 中 国 翻 译 文 化 终 身 成 就 奖 。艾 米 莉 ・ 狄金森( E m i l y D i c k i n s o n . 1 8 3 0 —1 8 8 6 ) , 美 国 著 名 女 诗人 ,与 同 一 时 代 的 诗 人 惠 特 曼 并 称 为 美 国 最 伟 大的诗人。 她 的 诗 歌 大 多诗 风简 练 、 比 喻新 颖 、 喜用格律 、 不 顾 语法 , 因此 她 被 誉 为 “ 现代主义先驱” 。 江枫最早于1 9 8 1 年 翻译 并 发 表 了 他 翻译 的 狄 金 森 的 五 首 诗歌 , 成 为我 国最 早 将 狄 金 森 引人 中 国 的 翻译 家 。 从 自己 翻译 诗歌的实践中 , 江 枫 总 结 了诗 歌 翻译 的经 验 : 翻 译 的 第 一 要 务 是忠实。 译 文 的 忠 实 不 仅包 括认 知 信 息 的 忠 实 . 而 且 要 在 审 美 信 息 上 忠 实 于原 文文 本 。 他提 出 . “ 诗 歌 的 形 式 不 只 是 内 容 的 外衣 、 信息的载体 , 在多数情况 下形式就 是内容 , 载 体 就 是 信 息” l 5 , l 即一 首 好 诗 就 是 形式 和 内 容 的 完 美 结 合 。 译 诗 , 既 要 传 达 出 它 的 内容 , 又 不 能 忽 略 它 的 形 式 的 重 要 性 此 外 , 他 还 主 张译 诗要 力 求 形 神 皆似 , 形 似 而 后 神 似 。诗 , 是 艺 术 性 很 强 的语 言 艺术 , 神 以 形存 , 得形方可传神。
评周建新译《艾米莉•狄金森诗选》
![评周建新译《艾米莉•狄金森诗选》](https://img.taocdn.com/s3/m/9b415ff3a58da0116c17499d.png)
评周建新译《艾米莉•狄金森诗选》作者:牛晓燕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12期内容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诗坛上一位极其重要的诗人,关于她的诗歌研究由来已久且呈现出愈来愈热的趋势。
周建新作为艾米莉·狄金森研究专家在《艾米莉·狄金森诗选》中严谨忠实,并力求神似,为广大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研究者和热爱其诗作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译本。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翻译忠实神似如果说19世纪美国的诗坛上有什么重要的诗人的话,艾米莉·狄金森与惠特曼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虽然狄金森生前是那样的不为人知。
作为罕有的女诗人,狄金森以其独特的行文和风格,于永恒的诗歌主题中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享受。
2011年9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周建新译《艾米莉·狄金森诗选》。
周建新作为艾米莉·狄金森研究专家,在长期的翻译实践和诗歌创作中,秉承着“对照严谨、语言优美、表达贴切”的标准,希图在有生之年将狄金森的全部诗作翻译并结集出版。
《艾米莉·狄金森诗选》作为周译狄金森的第一本精选集,收集了多首读者津津乐道的诗篇以及狄金森的其他佳作,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研究狄金森诗歌的学者和热爱狄金森诗歌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上佳的参考译本。
周的译本与其他译本相比更严谨忠实,更契合原诗意蕴,将狄金森简洁凝练、细腻含蓄、不拘一格的诗风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好的学习和鉴赏价值。
诗选除收录200首译文、采取英汉对照形式外,且对某些经教师和学生们反映较难理解和晦涩的诗歌作了相应的注释和题解,这是与市面上其它几个狄金森诗歌译本所不同的,也是此书的一个特色。
众所周知,狄金森诗歌形式独特,风格特立,常常于创作灵感如泉涌之时,以不合常规的创作手法表达其与众不同的感受。
所以,可以看到她的大部分诗歌,都是独具特色的“四行体”,而绝不同于诗歌中常用的英雄双韵体,且以短诗为主,凝练含蓄,多用破折号和大写某些单词,看似不规不矩的诗篇却满含清新隽永,警言妙语——此乃狄金森的独特之处,也无疑增加了其诗的翻译难度。
Emily-Dickinson诗歌赏析
![Emily-Dickinson诗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c74fb4fab069dc502201f2.png)
①I’m Nobody!我是无名之辈-Emily DickinsonI’m nobody! Who are you?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Are you nobody, too?你也是无名之辈吗?Then there’s a pair of us----don’t tell!那么我们就是一对儿了!千万不要透露出去They’d banish us, you know!不然我们都会被他们驱逐,你知道。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做一个某某,是多么沉闷无聊How public, like a frog众人像是青蛙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day整日地把你谈论啊To an admiring bog!对着他们倾慕的泥沼我是无名之辈艾米莉·狄金森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你,也是,无名之辈?这就凑成一双,别声张!你知道,他们会大肆张扬!做个,显要人物,好不无聊!像个青蛙,向仰慕的泥沼——在整个六月,把个人的姓名聒噪——何等招摇!This poem is Dickinson’s most famous and most defense of the kind of spiritual privacy she favored, implying that to be a Nobody is a luxury incomprehensible to a dreary somebody—for they are too busy keeping their names in circulation. But to be somebody is not as fancy as it seems to be.Emily DickinsonAs you probably noticed when you read this poem, none of the themes that I discussed in the Overview of Dickinson applies to this poem. My list was not meant to cover every topic Dickinson wrote on, nor does every poem she wrote fit neatly into a category.Dickinson adopts the persona of a child who is open, naive, and innocent. However, are the questions asked and the final statement made by this poem naive? If they are not, then the poem is ironic because of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persona's understanding and view and those of Dickinson and the reader. Under the guise of the child's accepting society's values, is Dickinson really rejecting those values?Is Dickinson suggesting that the true somebody is really the "nobody"? The child-speaker welcomes the person who honestly identifies herself and who has a true identity. These qualities make that person "nobody" in society's eyes. To be "somebody" is to have status in society; society, the majority, excludes or rejects those who lack status or are "nobody"--that is, "they'd banish us" for being nobody.In stanza 2, the child-speaker rejects the role of "somebody" ("How dreary"). The frog comparison depicts "somebody" as self-important and constantly self-promoting. She also shows the false values of a society (the "admiring bog") which approves the frog-somebody. Does the word "bog" (it means wet, spongy ground) have positive or negative connotations? What qual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sounds a frog makes (croaking)?Is there satire in this poem?Some readers, who are modest and self-effacing or who lack confidence, feel validated by this poem. Why?②To Make a Prairie…To make a prairieIt takes a clover and one bee,One clover and a bee,And revery.Revery alone will do,If bees are few.去造一个草原张祈试译去造一个草原需要一株三叶草和一只蜜蜂,一株三叶草和一只蜜蜂,还有梦。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04462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3.png)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著名的诗人,她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在她的诗歌中,自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对自然的表现方式常常得到了很高的赞誉。
本文将对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歌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探讨她作品中自然的意义和生态观念。
我们来看一首著名的狄金森诗歌《希望是羽毛》,这首诗表达了对希望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狄金森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比如“希望是羽毛”,“在灵魂中歌唱的鸟”,“暴风雨虽怒吼,它也不疲倦”,“在最严寒的风雪下也不停歇”。
这些自然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美感,还表达了狄金森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在这首诗中,自然被赋予了一种积极的力量,它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不拔和对美好的追求。
在生态话语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狄金森通过自然意象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她把自然描绘成了一种充满活力和力量的存在,这种表现方式使读者对自然产生了敬畏之情,同时也使得自然在诗歌中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
这种生态话语表达了狄金森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她将自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赋予了自然以情感和生命力。
除了《希望是羽毛》,狄金森的许多作品中都有着丰富的自然意象。
比如她的《我如同一个孤鸟》中写道:“我如同一个孤鸟,/不迁徙,/我的羽毛永远是绿色的,/我的眼睛永远是开放的。
”这里的孤鸟象征着狄金森自己,她在诗中将自己比作孤鸟,表达了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
她用“绿色的羽毛”和“开放的眼睛”来描绘自己,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歌中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向往,她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的关注。
通过生态话语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狄金森的自然诗歌中所呈现的生态观念,这种生态观念展现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审美情感。
狄金森的自然诗歌在当时就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生态话语,她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自然的美好,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态观念。
i am nobody who are you诗歌鉴赏
![i am nobody who are you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bbefa2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2.png)
i am nobody who are you诗歌鉴赏「我是谁,你是谁?」这是艾米莉·狄金森的一首著名诗歌,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和解读。
I am nobody! Who are you?Are you nobody, too?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 don't tell!They'd banish us, you know.「我是无名之辈!你又是谁?」这样的开场白,让人不禁想到狄金森的性格。
据传,她是一位孤独、内向的女性,生活在贞节女性的角色中,从不参加社交活动。
她的诗歌反映了她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这首诗也是如此。
这首诗以「我是无名之辈」开头,直接表达了诗人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
她不断地问道「你又是谁?」,寻找着与自己相似的人,或者是与自己不同的人,想要寻找到一种认同感和存在感。
这也是许多现代人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社交媒体风靡的今天,人们往往会通过网络寻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或者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被认可和关注。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How public, like a frog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dayTo an admiring bog!然后,诗人用反问的方式嘲讽了那些自以为是的人。
她认为成为「某个人」是多么无聊,就像是把自己变成了一只青蛙,在池塘中自吹自擂,让周围的青蛙都向自己投来羡慕的目光。
这里的青蛙可能比喻一些社交媒体上的名人或者是自以为是的人,他们为了得到关注和认可,不停地晒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
但是这种表现往往只是一种虚假的存在感,因为真正的存在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赞美和关注,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认可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总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自我怀疑,也反映了社交媒体时代的一种心理状态。
通过这首诗的鉴赏,我们也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内心,找到真正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
宁静的忧伤——评江枫、蒲隆和周建新对艾米莉·狄金森的一首诗的翻译
![宁静的忧伤——评江枫、蒲隆和周建新对艾米莉·狄金森的一首诗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aae1d1f52d380eb62946dd4.png)
D i c k s O n J o u na r 1 ) . 为 世 界 各 地 的狄 金 森 研 究 者 们 提供
的特 殊 形 式 . 如 标点 符 号 、 字 词 的顺 序 等 , 总 体 江 枫 的
了学 术 交 流 的 舞 台 译 本 翻译 质 量 上 乘 . 受 到研 究 同仁 和 广 大 读 者 的 普 遍 翻 相 比之 下 . 中 国对 狄 金 森 的研 究 就 起 步 较 晚 中 赞誉 而另 一 名 出版 过 三 个选 本 的著 名 译 者 蒲 隆 教 授 国 国 内对 狄 金 森 诗 歌 的 译介 始 于 2 0 世纪 8 0年 代 . 各 曾 到 美 国 哈佛 大学 和狄 金 森 家 乡 做 过 狄金 森 研 究 . 对 种 外 国文 学 史 和 读 本 中 开始 出现 对 于 狄 金 森 的 简 介 . 但 是 研 究 缺 乏 深 度
:
宁静 的莉 ・ 狄 金 森 的一 首诗 的 李丽 波
摘 要: 江枫 、 蒲 隆和 周 建 新 对 艾 米 莉 ・ 狄 金 森 一 首诗 莉 ・ 狄 金森诗选 》 ( 1 9 9 9 , 1 0 7首 ) ; ( 6 ) 王晋华译 《 狄 更 歌 的翻 译 风 格 各 不 相 同 . 江枫译作 简约 , 蒲 隆 译 作 流 生 诗 歌 精 选 》 ( 2 0 0 0 , 2 4 3首 ) : ( 7 ) 蒲隆译《 我 们 无 法 猜 畅, 周建新译作贴切 , 三 位 译 者 的 译 作 在 音 形 意 的 传 出 的谜 : 狄金森选集》 ( 2 0 0 1 , 7 1首 ) 、 《 艾米莉 . 狄 金 森 达 上 各 有 千秋 , 都 是 成 功 的译 例 。 诗歌与书信选集》 ( 2 0 1 0 , 9 8首 ) 以及 《 艾米莉 . 狄 金 森 关键词 : 江枫 蒲 隆 周 建新 艾 米 莉 . 狄 金 森 翻 译 诗选 》 ( 2 0 1 0 , 6 0 0首 ) ; ( 8 ) 马永波译 《 为美而 死 : 爱 与 美流光溢彩的诗章》 ( 2 0 0 5 , 1 4 9首 ) 。 2 0 1 1年 9 月 华 南 美国 1 9世 纪 著 名 女 诗 人 艾 米 莉 . 狄金 森 f E mi l v 理 工 大 学 出 版 社 出 版 了周 建 新 译 的 《 艾米莉 . 狄 金 森 D i c k i n s o n, 1 8 3 0 — 1 8 8 6 1 生前默默无闻 . 死后被发现 留 诗选》 . 译 者 选 取 了 约翰 逊 全 集 本 1 7 7 5首 诗 歌 中有 代 下 了近 两 千 首诗 歌 和 一 千 多 封 信 件 1 9世 纪 末 9 0年 表 性 的 2 0 0首 目前 的 1 3个 译本 共 译 出艾 米 利 . 狄 金
从艾米莉_狄金森两首诗的翻译看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的主体间性
![从艾米莉_狄金森两首诗的翻译看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的主体间性](https://img.taocdn.com/s3/m/238afa5a680203d8cf2f2445.png)
从艾米莉•狄金森两首诗的翻译看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的主体间性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的主体间性翻译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自古以来,对翻译的性质、原则和方法,就有多种观点,而对翻译中涉及的各个要素如作者、文本、译者、读者等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也不断变化,就译者的地位而言,就经历了从原作者的奴仆、文本的奴仆、到译者主体性凸显的变迁过程。
古典语言学译论认为作品是作者意图的体现,翻译就是译者尽最大努力在作品中追寻原作者蕴藏在作品中的意义,并完全的在译入语中再现出来。
为了达到再现作者意图的目的,译者须尽量返回或接近和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作者的生平和特性,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尽力拉近译者与原作者在眼界、知识、心境、智力等方面的距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忠实复制原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此时译者是以作者为中心,为作者服务的,其地位相当于作者的奴仆,正如17 世纪英国戏剧家德莱顿 (John Dryden ,1631-1700 )所言,译者是原文作者的奴隶( slave ),必须受到原作者意图的束缚,认为译者犹如“在别人的种植园里干活,我们收拾葡萄园,但葡萄酒却属于果园的主人”① ( Douglas 175);译者翻译的最佳效果应该如古罗马提倡直译的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曼里乌•波依修斯( 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 ,470-524 )主张的那样,要完全遵从原作,翻译时“一个希腊字母也不要漏掉”② (Douglas 35 )。
进入现代时期,翻译研究经历了语言学转向,语言的崇高地位得以确立,因此,语言所赋予的作品本身的意义被无限追捧和重视,正如结构主义所主张,文本的意义来自语言结构内部,而非由作者的主观意图决定,语言符号及其所指与现实之间并无本质的直接联系,由此隔断了作者与作品的联系,提倡语言中心主义,强调语言能够完全表现思想和存在,此时的翻译理论注重研究语言和文本等客体要素,强调不同文本之间的客观性、规律性和普遍性(吕俊,2005:58-65 ),认为翻译就是不同语言间的语码转换,不需任何创造性,主张对文本意义进行客观分析,坚信只要找到两种语言转换的规律,就可以实现翻译的“等值”。
从狄金森一首诗的译文谈起
![从狄金森一首诗的译文谈起](https://img.taocdn.com/s3/m/1f206acc9ec3d5bbfd0a7435.png)
又测去一 日
选集》 20 年 1月作家出版社 出版 ) (0 1 均没有选这 首诗 , 是
否因为觉得这首诗没有名气 , 浅显?江枫译 本是英汉对照 本 。蒲隆译本只有 中译文 。笔者认 为木字译 的这 首诗 , 译
文 显 得 不 够 贴 切 。 尽 管 法 国 文 学 评 论 家 V ey 瓦 雷 里 ) l a r( 说 过 , 是 翻 译 中 失 去 的 东 西 ( ot sw a gt ls i 诗 P e yi ht e ot n r s
任何快乐的花儿
To a y h pp o r n a y Flwe
显然不惊奇
T eFot eed tt p y — h rs bhasia i l — t s a
玩耍时霜冻了它的头
I c i e tlp we n a c d n a o r
想象奇特 , 诗歌具有多层面的含义/ 意思 , 又是她诗歌 的另
从狄 金 森 一 首诗 的译 文 谈起
陈 文 玉
( 南师 范大 学 外 语 系 , 海 海南 海 口 5 15 ) 7 1 8
摘
要: 文章通过小议狄金森的一首诗 A p r t i oS rre 显然不惊 奇/ 然不是冷 不防地 ) p a nl wt N upi ( e y h s 显 的
花城出版社 19 9 6年 6月出版的《 最后 的收获——艾米莉.
为 嘉 许 的 上帝
F ra p o i g Go o Ap rv n d n
狄金森 诗选 汤玛斯 H .约翰逊选编 》 有这篇译文 , 由木字 译, 江枫译的 《 狄金森抒 情诗》(9 6年 1 19 2月由湖南文 艺
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从本体诗歌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江枫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翻译
![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从本体诗歌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江枫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ccde3027c1cfad6185fa71f.png)
Form Similarity and Spirit Similarity, Pursuit of Truth and Pursuit of Beauty —— the Analysis of Jiang Feng's Translation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in Terms of the Ontology of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y
作者: 彭焱
作者机构: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1
出版物刊名: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94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本体诗歌翻译理论;艾米莉·狄金森;江枫;形似;神似;求真;求美
摘要:本体诗歌翻译理论主要探讨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关系。
译文与原文应该达到形似还是神似,译者应该求真还是求美,这是翻译界一直争论的话题。
按照"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的关系来分析江枫先生对艾米莉·狄金森的两首诗歌"暴风雨夜"和"篱笆那边"的翻译,可以看出,标点符号、遣词、诗歌的韵式和诗人的创作风格等方面体现了江枫译文的特点和风格:译文选词简单但富有张力,行文简约而内敛,与原诗风格颇似;但由于过于追求简约而稍显生硬和晦涩。
总之,江枫的译文是形似与神似结合的典范,体现其"形似而后神似"的主张以及"简约而忠实"的风格,但并未完全实现"求真与求美"的完美结合。
狄金森诗歌《斜光》原文及赏析
![狄金森诗歌《斜光》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12d8a0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4.png)
狄金森诗歌《斜光》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狄金森诗歌《斜光》原文及赏析【导语】:〔美国〕狄金森冬天的下午,有一道斜光象教堂的钟声,沉重地压在我们的心上它送来神圣的创伤看不见伤痕,只有心灵,在为感知呻吟啊,多么庄重的绝望可惜无人给以启迪因为这〔美国〕狄金森冬天的下午,有一道斜光——象教堂的钟声,沉重地压在我们的心上——它送来神圣的创伤——看不见伤痕,只有心灵,在为感知呻吟——啊,多么庄重的绝望——可惜无人给以启迪——因为这高尚的痛苦来自上天的旨意——你莅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余光中和江枫对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翻译
作者:周建新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年第01期
摘要:余光中和江枫对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翻译风格各不相同,一则古雅而诗意盎然,另一则贴切到位,但均体现出名译风范,都是成功的译例。
关键词:余光中江枫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翻译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的诗歌,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28-)曾翻译过多首,收在他1968年出版的译著《英美现代诗选》(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重印)中,他把作者译为“狄瑾荪”。
而1995年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彩虹文学翻译终身成就奖的江枫先生(1929- )应是最先翻译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大陆学人。
早在1979年他就在《世界文学》上发表了几首艾米莉·狄金森译诗,他沿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的译名,把女诗人译为“狄更生”。
1982年,江枫先生又在《诗刊》上发表了两首艾米莉·狄金森译诗《暴风雨夜,暴风雨夜》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引起不小的轰动,并首次将作者改译为“艾米莉·狄金森”,从此这个名字被普遍接受至今。
1984年,江枫先生出版中国第一本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译本《狄金森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引起不小的反响。
到2004年,江枫先生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译本已经出了五种,重印多次,依然供不应求,可见读者对江枫先生译文的欢迎。
余光中和江枫同是翻译名家和诗人,他们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译文风格差异很大却同获广大读者嘉许,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本文选取两人对一首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第303首)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两人翻译的各自特点,便于读者更好地领略译家风范。
这两个译文长期为读者激赏,评论颇多,都可称为名译。
原文如下: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shuts the Door-
To her divine Majority-
Present no more-
Unmoved-she notes the Chariots-pausing- At her low Gate-
Unmoved-an Emperor be kneeling-
Upon her Mat-
I’ve known her-from an ample nation-
Choose One-
Then-close 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
Like Stone-
余译:
灵魂选择了她自己的朋友,
然后将房门关死;
请莫再闯进她那神圣的
济济多士的圈子。
她漠然静听着高轩驷马,
停在她矮小的门前。
她漠然让一个帝王跪倒,
在她的草垫上面。
我曾见她自泱泱大国
单单选中了一人,
然后闭上她留意的花瓣,
像石头一般顽硬。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江译:
然后, 把门紧闭—
她神圣的决定—
再不容干预—
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
不为所动—
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
不为所动—
我知道她,从人口众多的整个民族—
选中了一个—
从此,封闭关心的阀门—
像一块石头—
余光中先生很了解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他曾在《狄瑾荪(狄金森)的生平和著作》一文中说,“她的诗没有修辞的装饰,有骨而无肉,一切皆如用利刃削成。
”但看他的这首译文,却是有“肉”的。
原文中“她”的态度如何,已经从字面上被“削”掉了,读者只能隐约体会到“她”
的威严而冷漠,这正体现了艾米莉·狄金森的深刻而克制。
余光中先生在译文中加入了“请莫再”,“她漠然静听”,“她漠然让”这些“肉”,并不影响原文意思的传达,但是情感态度却变了。
原文中名词“Door”、“Mat”、“Stone”的前后并没有修饰的形容词或短语这些“装饰”的“肉”,余光中先生却分别给它们加上了:“房”(门)、“草”(垫)、(像石头一般)“顽硬”。
原文的“shuts”,余光中先生也给它确诊为关“死”。
虽然这样具体也许会更加生动,但对照原文,再联想艾米莉·狄金森其人感情虽热烈、深刻却克制,其诗的表达喜欢间接性的基本特点,译得这么直露,恐怕不是她所乐见。
余光中先生的译文去掉了行内和行末的短杠,也就去掉了原文的停顿,显得流畅多了,再加上译文用词颇多古雅,因此译文似乎比原文更加诗意盎然,这也正是余光中先生的译文受人推崇的原因之一。
但以译诗(而非原创)而论,去掉了停顿则失去了原文的内敛。
了解艾米莉·狄金森的人也知道,她的诗技和思想是很现代的,她应该不会喜欢古人的那套之乎者也。
但译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世上没有完美的译文,余光中先生的译文依然熠熠生辉,令人折服。
相比之下,江枫先生的译文中没有加任何“肉”,虽然原文行内短杠在译文中变为了逗号,但依然保留了原文的停顿,原文并不古雅,译文也没有另加。
他的译文上下文更加衔接,他译文的内容和形式与原文贴近,文风与原文契合,使了解艾米莉·狄金森的人第一眼就可以看出那就是艾米莉·狄金森写的诗,不可能是别人的,而译诗之成功,还有比这更胜的么?综观江枫先生所有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译文,基本都是这种译诗风格。
目前,狄金森诗歌的中译本已达14种①(香港1种,大陆13种,其中江枫占5种),江枫先生的译本能在诸多译本中脱颖而出,盛销不衰,恐怕与他的译文能将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各种胜景传达得惟妙惟肖分不开。
如果说余光中先生的译文更加诗意盎然,江枫先生的译文则胜于贴切到位。
而这一点,也许是早几年前江枫先生翻译的一首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篱笆那边》(Over the fence)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的原因之一吧。
注释:
①狄金森诗歌14种中译本(香港1种,大陆13种,其中江枫占5种)。
参考文献:
[1]李达三谈德义主编.狄瑾荪的诗[M].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7.(台湾学生英文杂志社,1978年再版)
[2]江枫译.狄金森诗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张云译.狄金森诗钞[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4]关天曦译.艾米莉·迪金森:青春诗篇[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
[5]江枫译.狄金森抒情诗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6]吴钧陶吴起仞译.狄更生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7]托马斯·约翰逊(Thomas Johnson)选编.木宇译.最后的收获:埃米莉·狄金森诗选[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
[8]江枫译.狄金森抒情诗选(中英对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9]江枫译.狄金森名诗精选[M].长沙: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10]孙亮译.水草与珍珠:埃米莉·狄金森诗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1]王晋华译.狄更生诗歌精选[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12]蒲隆译.我们无法猜出的谜——狄金森选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13]江枫译.狄金森诗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4]马永波译.为美而死[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
(周建新,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