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质沉积微相建模方法与应用
petrel沉积相建模技术及应用—以SDQ地区BXG组地层为例
petrel沉积相建模技术及应用—以SDQ地区BXG组地层为例摘要:SDQ地区BXG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体系,储层有利砂体主要发育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中。
本次研究综合利用多种地质资料,将BXG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漫滩,分流间湾三个沉积微相,通过建立构造模型,变差函数分析等前期准备给工作,采用petrel随机建模方法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各沉积微相和滨浅湖亚相进行三维沉积相地质模拟。
从模拟结果中可以看出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分布在工区南部地区,建模结果符合地质客观规律,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为后期勘探布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SDQ地区;水下分流河道;随机建模;沉积相模型;储层预测1区域地质概况SDQ地区位于KCSQD中段,BXG组地层新生代地层全区发育,厚度均一,约50m。
据岩性特征分为两段,下段砂体普遍发育,以细-粉砂岩为主,部分井发育含砾中粗砂岩,上段以泥岩为主,局部发育砂岩。
工区QG2井BXG组测试得3.5m3海相原油,展示该地区BXG组碎屑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具备岩性圈闭条件,但物源体系多,砂体纵横向变化较快,沉积相控制储层发育,常规储层预测方法如地层倾角属性、厚度图等方法存在一定风险,因此本次研究将利用petrel软件对工区BXG组进行沉积相建模,对储层有利砂体从空间、平面、剖面三种方式进行预测,为同类油藏储层预测提供思路。
工区BXG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体系,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浅湖亚相。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漫滩,分流间湾三个沉积微相,滨浅湖亚相本次不做划分。
依据井上试油结果,储层有利砂体主要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中,本次研究将以此为依据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探索有利砂体展布情况。
2 petrel沉积相建模2.1构建三维构造模型本次建模工区面积范围为637km2,工区范围内已钻井10口。
沉积微相研究
⑴ 对于湖相和三角洲前缘等比较稳定环境沉积的砂层
大多具有明显的多级次沉积旋回和清晰多个标准层, 岩性和厚度的变化均有一定规律可循; →常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旋回-厚度对比方法
⑵ 对于河流沉积环境下的不稳定沉积
由于沉积环境变化快,河流侧向摆动与下切剧烈, 而导致砂层厚度与岩性变化大,
→一般采用“等高程”对比法或“切片”对比法
●
储层综合评价--储层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不同 成因 砂体
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
导致注水开发过 程中,表现出不 同的油气流动规 律及开发效果。
砂体的形态与分布、颗 粒排列、孔隙结构、内 部纹层、粒度韵律、泥 质薄夹层、储油物性 等存在一定差异
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的意义: ▲ 预测砂体的分布特征 ▲ 揭示油层的非均质性 ▲ 掌握油水运动规律 ▲ 提高油气采收率
石灰岩 165~250
白云岩 155~250 2.5~2.85 硬石膏 石膏 盐岩 约 140 约 170 约 220 约 3.0 约 2.3 约 2.1
接近于零 高值
搜集岩屑资料,总结测井资料划分岩性规律→定性判断岩性
★ 测井相与沉积相关系
测井相与沉积相相当--不同的沉积相因其岩石的成分、 结构、构造等不同而造成测井响应不同。 但是,两者并不都是一一对应,必须用已知沉积相对电 相进行标定。
一、沉积相研究的基础资料
4、测井资料: 在相似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砂岩体,垂向上具有较一致 的岩性组合特征和演变规律。因此,在岩性-电性关系研 究的基础上,编制不同沉积相带的典型电测曲线图版,可 用于指导大相的划分。
5、地震资料(三维)--地震相 6、试油、试采等生产动态资料
二、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沉积微相分析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 以砂层组为单元划分大相和亚相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一、沉积微相研究方法沉积微相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基础地质资料当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对某一地层单位进行沉积相或沉积微相或沉积环境分析时:1.1.1应从最基础的地质工作入手,研究岩层本身的性质,诸如成分、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分选性、组成颗粒的特征(圆度、球度、表面微观特征)、层序特征(如向上变细或向上变粗,交互层等),分析其岩相特征。
1.1.2应仔细研究岩层中所含的各种生物化石的特征,尤其是生态特征,它可以更多地反映古生物的生存环境。
这里所讲的生物化石也包括各种遗迹化石,在许多情况下,生物遗迹化石更为常见,其重要性已为大家所共识。
这些工作主要依靠大量的野外露头观察和钻井岩芯描述来进行。
1.1.3 如果条件允许,在进行相分析时应将其与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
1.2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目前,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进行相分析,已成为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1979年,法国地质学家O.Serra首先提出“电相”(即测井相),他定义“电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可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分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
“电相”分析就是利用各测井响应的定性特征和定量参数来描述地层的沉积相。
能用于沉积相分析的测井资料,如视电阻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感应等近十种测井信息,其中以自然电位、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在相分析中的效果最为理想。
在研究中主要利用曲线的幅度、形态、组合形态,适当参照接触关系和次级关系等参数,并密切与岩芯和岩屑录井资料相结合。
1.3 综合分析的方法除此之外,利用地震资料、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等也可以对沉积相进行研究。
当然,地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对于古代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需要利用各种手段,也就是综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依赖某一种方法。
事实上,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对地层记录的认识很不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决不能失之于片面、主观。
研究工作要结合研究区目的层的特征,大量搜集野外及室内资料,通过取芯井详细的岩芯描述和室内测井沉积相的划分,并结合岩芯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先建立单井沉积微相柱状剖面,然后通过连井剖面分析,最后作出平面沉积微相展布图。
英东萨尔图沉积微相研究与应用
英东萨尔图沉积微相研究与应用摘要:通过对英东萨尔图沉积微相研究,解决了姚二加三组三角洲前缘亚相小层对比的技术难题,为下步流动单元和地质建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沉积微相在注水政策制定与注水方案调整及补孔、压裂上应用,改善了英东萨尔图注水开发效果。
关键词:精细对比沉积微相开发应用英东萨尔图2001年全面投入开发,由于注水工作相对滞后,初期地层压力下降较快,2003年油田存在含水上升速度加快,无效液量上升,平面、层间、层内注采矛盾较突出。
因此为了做好控水稳油,2004年开展了油藏地质再认识,以单砂体为单元进行沉积微相研究,进一步指导注水开发,提升油藏开发水平。
1 开发地质概况英东萨尔图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红岗阶地北端,东为古龙凹陷,西邻西部斜坡区.圈闭为低幅度穹隆背斜,其上发育短轴背斜、鼻状构造,油气藏类型为一构造-岩性油藏。
开发区块包括101区、110-148区.开发层系为姚家组2+3段萨尔图油层;油层埋深1350-1400米;含油面积26.8km2;地质储量1319×104t;可采储量395.7×104t;原始地层压力14.5mpa;饱和压力11.5 mpa;地下原油粘度3.5 mpa.s;地下油水粘度比5.94;原油体积系数1.183;原油密度0.876g/cm.。
萨尔图地层处于西部英台三角洲前缘亚相带,沉积时一次大规模区域性湖进正拉开序幕,具有水进沉积特点,骨架砂岩以河口坝和远砂坝沉积为主。
其为该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
储层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物性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平均有效孔隙度为20.1% ,平均渗透率为55×10-3μm2,泥质含量为1.6-8.3%。
研究区截止2005年3月油水井总数268口,其中油井202口,水井66口,累计产油65.385万吨,采出程度4.96%,采油速度0.92%,井口日产液1780吨,井口日产油330吨,综合含水80.7%,核实日产油336吨,月注采比1.67,累积注采比0.86。
浅析沉积相与成岩相结合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浅析沉积相与成岩相结合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摘要】所谓地质建模技术,其是以地质统计学的变差函数为手段就各类物性空间的相关性予以综合分析,且以序贯高斯算法为手段就各类物性予以准确计算。
近年来,对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非常普遍。
但是,大多数地质学家却无法充分地认识到岩相控及沉积相控的局限性,且对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也往往不考虑地质建模的变差函数。
本案结合以上问题,就建立沉积相与成岩相结合的三维地质模型展开讨论。
【关键词】沉积相成岩相三维地质模型1 工程概况本案以某油田的某一不对称背斜构造为研究对象,构造高点倾向于西南部断层,构造形态较平缓。
该不对称背斜构造带的目的层段分布着砂泥岩互层,该层由粉细砂岩以细→极细状态填充;泥岩填充状态为灰白→浅褐色或黑色;黄铁矿及碳酸盐岩的含量少,且存在钙质与泥质胶结的情况。
该研究范围的三角洲沉积相包括前三角洲亚相(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分流间湾、席状砂微相)、三角洲前缘、不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海相泥微相)。
本文基于该油田基础井的资料信息对该区的三维地质建模予以研究。
2 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建立2.1 建立沉积相与岩相相结合的相模型所谓相模型,其是指岩相模型或沉积相模型,且两类模型的特点均不尽相同。
其中,沉积相模型具有如下优点:完全与地质认识相吻合,但不得从纵向角度划分隔夹层,以免对油藏储量计算及储层的非均质性刻画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岩相模型具备如下优点:各类岩相均与后期的属性模型间基本吻合,但岩相模型与就地质角度而言的沉积相模型间的匹配度较低,进而对沉积相模型与岩相模型间的匹配度造成负面影响。
所以,油藏的完全表征难以依赖单独存在的岩相模型。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采取沉积相模型与成岩相模型相结合的手段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即:基于沉积相图划分单井上各类沉积所对应的岩性(沉积相与岩相呈一一对应的关系),此时,单井的各层内部均无隔夹层之说,但应基于测井曲线划分单井的隔夹层,以确保与地质认识向吻合。
地质建模系列三:沉积相
渤南油田沉积微相(8 种)空间分布图
渤南油田渗透率空间分布图
13
2011-5-24
渤南油田含油饱和度空间分布图
勃南油田孔隙度空间分布图
2011-5-24
14
2011-5-24
15
姬源地区主力层长213-1的三维建模
• •
2011-5-24
10
因此,随机模拟有以下特点: 因此,随机模拟有以下特点:
1) 模拟算法是依赖于模型的,不同模型要采用不同模拟算法。 模拟算法是依赖于模型的,不同模型要采用不同模拟算法。 2) 随机模拟结果强调结果的整体相关性。 它从整体上对储层属 随机模拟结果强调结果的整体相关性。 性空间分布提供了不确定性的度量。 性空间分布提供了不确定性的度量。克里金方法不能保证条件 化到统计量。如用克里金方法得到的结果, 化到统计量。如用克里金方法得到的结果,其直方图和协方差 与原始数据计算结果会有很大偏差。 与原始数据计算结果会有很大偏差。 克里金方法只给出一个数值结果, 3) 克里金方法只给出一个数值结果,而随机模拟能给出多种数 值结果。 值结果。这些结果的差异正好反映了隐含在概率模型之中的不 确定性。 确定性。
20
沉积相
2011-5-24
沉积相分布图( 剥片)和孔隙度分布图( 剥片); 长 213-1 的 沉积相分布图(第 6 剥片)和孔隙度分布图(第 6 剥片); 21 渗透率分布图( 渗透率分布图(第 6 剥片);含气饱和度分布图(第 6 剥片)的对比。 剥片);含气饱和度分布图( );含气饱和度分布图 剥片)的对比。
201473070436河道加宽与光滑201473071437随机游走模型的应用图77利用随机游走模型做出的北一区西区萨3油层第9小层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相图利用随机游走模型做出的北一区西区萨3油层第10小层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相图20147307277利用随机游走模型做出的北一区西区萨油层第9小层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相图利用随机游走模型做出的北一区西区萨3油层第10小层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相图随机游走模型做出的北一区西区萨3油层油层第10小层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相图20147307344
三、沉积微相研究
②三角洲沉积相模式
a.沉积基本特点
●位于曲流河下游,地势 坡降较小;
●单向水流和河、湖双 向水流共同结果。
b.发育的主要微相
●水上部分:分支流河 道;
●水下部分:分支河口 坝、内前缘席状砂、外前缘席 状砂和湖相泥。
分支流河道 三角洲平原 湖岸线 分支河口坝 内前缘席状砂
前 缘 席 状 砂
外前缘席状砂
自然电位
岔7 4-12 4井
深
度
岩性
微电极
自然电位
岔3 9-30 3井
深
度
岩性剖面
14
微电极
14 14
14
河漫滩相(以泥岩为背景夹薄层砂层)
h.河泛平原相:泥岩夹薄层状过渡岩性。自然电位低平段。
自然电位
岔15-332x井
深
度
岩性剖面
11 14 11
14
14 11 14 11 14 11
微电极
岔39-303井
席状砂、浊积岩
3)确定沉积微相类型
以岩芯为基础,综合录井资料作参照,以电测曲线形态为 手段,综合判断微相类型。
①基本原则
a.以沉积相的标准相模式,指导微相划分; b. 小层地层单元是确定微相类型的基本单元。
②主要主法
a.分析小层单元岩性组合、单层厚度、砂岩岩性、泥岩颜 色等有关相划分的单因素指标,进行逐井、逐层定相。
井号:厚度
d.油砂体圈闭类型: 油砂体圈闭类型主要有四种情况:
● 断层圈闭; ● 构造圈闭:油砂体边界要与构造线走向大体接近; ● 岩性圈闭; ● 岩性、构造复合型闭合,如图。
油砂体边界
尖灭线 断层
油砂体边界 断层 构造线
尖灭井 油井
以实例应用浅谈沉积微相约束储层随机建模方法
以实例应用浅谈沉积微相约束储层随机建模方法X 孙 阳1,蔡 王月1,张 磊2,龚嘉顺2,焦龙进1,孙 磊3(1.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延长油田股份公司;3.中国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21) 摘 要:地质建模就是一种数字化的油藏研究的手段,它将油藏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数字化、可视化了。
本文以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长6油层组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建模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大量地质知识库的建立和有针对性进行随机建模方法的选择在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建模中重要作用;同时分析了随机建模方法适应性与不足之处,提出相控随机建模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随机建模;沉积微相;变差函数;地质知识库 中图分类号:T E3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1—0122—031 沉积微相约束储层随机建模方法1.1 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储层随机建模技术是集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等地质理论,数学地质、地质统计学和油层物理学等方法为一体,最大限度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油气藏内部结构精细解剖,解释油气分布规律,建立能描述属性参数分布状况和分布规律的三维模型。
1.2 沉积微相约束储层随机建模沉积相是控制储层参数的结构单元。
在不同沉积微相内,储层参数的分布规律不同。
储层的岩性展布、砂岩厚度、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含油饱和度等岩石属性的分布与沉积相密切相关,井间未知区域的储层各项属性参数只与同层位同一微相的井点已知属性数据有关。
在微相约束建模的同时可用砂厚展布模型控制约束属性模型预测;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模型也可互相制约、彼此相关。
这样储层属性的预测分布才能更加客观合理化。
2 沉积相约束储层随机建模的流程及实例应用国内学者依据实际建模经验提出了三步建模法:即构造建模、沉积微相建模和储层属性参数建模。
笔者以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长6油层组为例,说明沉积微相约束储层随机建模的步骤与方法研究。
沉积微相分析技术方法及典型微相特征
高 精 度 标 准 化 石 带 建 立
5.50
花港组上段
花港组下段
断 桥 1 井 常 量 元 素 纵 向 变 化
) % ( e F ( ) % l A ( ) % i S
4.50
Fe(%)
3.50
2.50
1.50 2000 10.00 2250 2500 2750 3000 3250 3500 3750
H1
H2
H3 H4+5
H6 H7
H8
H9+10 H11+12
9.00
Al(%)
8.00
7.00
6.00 2000 34.00 32.00 30.00 2250 2500 2750 3000 3250 3500 3750
Si(%)
28.00 26.00 24.00 22.00 20.00 2000 2250 2500 2750 3000 3250 3500 3750
3、典型构造(Typical Structures) 鸟眼构造(Birdeye structure):发育于干旱潮坪环境 示顶底构造(Geopetal structure):上层为亮晶方解 石,下层为泥晶或碎屑。 4、重矿物(Heavy Minerals) 稳定类型:石榴子石、电气石和锆石
5、沉积地球化学 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与同位素
紊流(Turbulent flow): 流体分子运动轨迹不规则 (2)流态(Flow Regime) 弗劳德常数 Froude number (F):F =V╱√ g . d v: 流速(velocity of flow) g: 重力加速度(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 d: 水深(depth of water) 低流态(Lower flow regime),F<1, : 流体阻力较大, 搬运能力弱,水面波动和沉积物表面的起伏不同相。 过度流态( Transitional flow regime): F=1, 流态不 稳定。 高流态( Upper flow regime):F>1,流体阻力较 小,搬运能力大,水面波动和沉积物表面的起伏同相。
沉积相分析方法的进展与应用
沉积相分析方法的进展与应用沉积相是地球表层地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沉积岩、沉积物以及其中沉积的化石等构成。
因此,研究沉积相是理解地层演化、古环境演变以及资源勘探等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
沉积相的研究方法因其复杂性而备受关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沉积相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演进与应用。
一种常用的沉积相分析方法是岩心剖面观测。
岩心剖面是指通过地质钻孔等方式获得的地层岩石的连续样本。
借助于岩心剖面的观测,我们可以对地层中的沉积物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
例如,颗粒级配、岩石学组合、结构构造等,这些特征能够揭示沉积物的沉积环境、物源来源以及沉积过程等信息。
换句话说,岩心剖面观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进入地层内部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地质历史与沉积相演化。
另一种常见的沉积相分析方法是地震反射法。
地震反射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来获得地下构造的信息。
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走时和振幅等细微变化能够揭示地质构造的特征。
通过分析反射地震剖面的特征,我们可以推断地下的沉积相类型、厚度、连通性等。
相比于岩心剖面观测,地震反射法能够在大范围内获取地下沉积相信息,具有高效、经济的优势。
此外,随着地球化学技术的发展,地球化学分析也成为沉积相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球化学分析可以通过元素含量、同位素组成等参数来揭示沉积环境、岩石来源以及成因机制等信息。
例如,通过分析岩石中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我们可以判断沉积物的物源类型,从而推断沿岸沉积物的输运方式和源区特征等。
地球化学分析在揭示沉积相演化和地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沉积相分析方法的应用方面,石油地质是其中一个热点领域。
沉积相特征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沉积环境的解释,可以识别潜在的储层和盖层,并评估油气的形成条件。
例如,对古河道相、古湖泊相以及古河口沉积环境的研究可以揭示潜在的油气富集区域。
此外,通过沉积相分析还能够预测储层的连通性和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勘探风险和储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储层沉积微相制图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储层沉积微相制图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赵有山;刘喜武;年静波
【期刊名称】《世界地质》
【年(卷),期】2001(020)003
【摘要】充分利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以计算机自动化为手段,建立了储层沉积微相制图四项基本技术.通过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应用,基本搞清了中部含油组合各层段的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结合试油资料,从沉积微相角度预测了岩性圈闭有利区,识别出191个岩性圈闭,有效地指导了勘探工作.
【总页数】5页(P291-295)
【作者】赵有山;刘喜武;年静波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管理局钻井-公司,;大庆油田地下资源开发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
【相关文献】
1.利用顺序指示建模技术研究储层沉积微相 [J], 张世民
2.地震岩性地貌体在薄储层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 [J], 金凤鸣;刘力辉;胡诚;肖阳;王连军;罗路尧
3.碎屑岩沉积微相工业制图方法及应用探讨:以辽河欢喜岭油田齐108块莲花油层为 [J], 赵永胜
4.基于改进匹配追踪算法的时频属性在薄储层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 [J], 陈珊;徐
兴友;罗晓玲;白静;刘力辉;陆蓉
5.地震-地质综合储层预测技术在乌石A构造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 [J], 陶倩倩;李达;林水城;丁小辉;张建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积相控制油藏地质建模技术
沉积相控制油藏地质建模技术沉积相为油气藏中最重要的地质对象,对油气藏形成和地质特征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的发展,沉积相控制油气藏地质建模的理论及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目前,地质建模已经成为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2、沉积相控制油气藏的基本内容沉积相控制油气藏的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环境分析、构造控制、岩性组合分析、沉积相类型划分、储层物性测试、储层模拟建模和地质综合预测等等。
(1)沉积环境分析:沉积环境是沉积相发育的主要背景,是沉积相形成和控制油气藏演化过程的关键因素。
沉积环境分析主要从不同的构造布局中探讨影响沉积相发育的环境演化特征,主要包括沉积环境的分类、基本特征的分析和沉积演化的研究。
(2)构造控制:油气成藏构造极其复杂,构造对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对油气藏形成、发育和扩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从沉积相控制油气藏的角度,分析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是构建油气藏地质模型的核心内容。
(3)岩性组合分析:沉积相的控制油气藏必不可少的一步是对岩性组合进行分析,以探讨装载油气的潜力和机理,以及油气的发育状况等。
通常,在沉积相控制油气藏地质建模中,需要对沉积区域的岩性和储层组合进行分析,有效地识别油藏层系构成、控油因素、构造控油及储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4)沉积相类型划分:沉积相类型划分是油气藏地质建模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油气藏层系发育学最核心的内容。
沉积相类型划分,即把岩性复杂的沉积相组合,进行具体的划分,是识别储层的重要方法之一。
(5)储层物性测试:储层物性测试是油气藏地质建模的重要依据,也是识别储层的重要方法之一。
储层物性测试可以准确地反映出油气藏的物理特征,为油气藏地质建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油气藏地质建模的重要内容。
(6)储层模拟建模:储层模拟建模是油气藏地质建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沉积相控制的油气藏地质模型,进行裂缝渗流、孔隙动态变化、层位构造与油气勘探等变化,进行定量地模拟油气藏地质特征及储层特征的建模过程。
沉积微相随机模拟方法对比研究及应用
沉积微相随机模拟方法对比研究及应用胡望水;熊金红;舒志恒;王珊;成群;田亮;徐博【期刊名称】《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2(009)001【摘要】沉积微相是决定储层物性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并是油气分布主要控制因素,因此沉积微相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在精细油藏描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对沉积微相不同的随机模拟方法的适应性及其优劣进行量化分析和模拟结果真实性研究,本文以低井控、低渗透的吉林油田高台子油藏为例,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学算法与普遍使用的序贯指示模拟两种算法对沉积微相进行模拟.其对比结果表明:在辨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带下,运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在低井控条件下模拟结果明显优于序贯指示模拟结果且具有较强的预测性,对油田中后期开发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井间预测中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总页数】6页(P108-113)【作者】胡望水;熊金红;舒志恒;王珊;成群;田亮;徐博【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江苏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开发二室,江苏扬州225009;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中国石油总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采油工艺研究所,青海西宁8164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储层沉积微相的随机模拟及其对比研究 [J], 胡雪涛;李允2.洪积扇相储层沉积微相-岩石相随机模拟 [J], 唐海发;贾爱林;彭仕宓;罗娜;刘伟3.标点过程随机模拟方法在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 [J], 胡向阳;熊琦华;吴胜和;蔡毅4.应用顺序指示随机模拟法研究沉积微相 [J], 刘军;李少华;汪海涛5.沉积微相-岩石相随机模拟及其控制下的属性建模——以苏里格气田苏49-01加密试验区为例 [J], 尹楠鑫;国殿斌;李中超;李明映;张倩萍;贾海松;何康;张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质建模系列之四:沉积相
模拟退火算法概要: 算法概要: 算法概要
• 考虑一个简单的问题,能产生一个产生的指示变量。该指示变量要求条件 考虑一个简单的问题, 模拟能满足通常所用的信息:直方图、变异函数以及变量在若干点处的值。 模拟能满足通常所用的信息:直方图、变异函数以及变量在若干点处的值。 然而,模拟退火算法可被用以下列步骤处理这个问题。 然而,模拟退火算法可被用以下列步骤处理这个问题。 • 1. 对一个有观测数据的网格节点,分配一个正确的指示值。如果这个观 对一个有观测数据的网格节点,分配一个正确的指示值。 测数据是1,那么就赋予 如果是0, 就赋0。 那么就赋予1; 测数据是 那么就赋予 ;如果是 就赋 。 • 2.对观测数据已经作为条件化信息使用后,仍然空着的那些所有的网格 对观测数据已经作为条件化信息使用后, 对观测数据已经作为条件化信息使用后 节点随机地用一定的概率赋予0或 。该概率为在任何一个点处选择为0的概 节点随机地用一定的概率赋予 或1。该概率为在任何一个点处选择为 的概 以及选1的概率为 和值的选取是根据0和 的全局分布性质而定 的全局分布性质而定。 率,以及选 的概率为 。和值的选取是根据 和1的全局分布性质而定。 • 3.选择一个“能量函数”作为以训练图像的统计质量和以初始网格的相对 选择一个“ 选择一个 能量函数” 应的质量之间的偏离的质量。该能量函数的选取在稍后提及。 应的质量之间的偏离的质量。该能量函数的选取在稍后提及。 • 4.选取一个开始温度。 初始温度的选取,温度下降之前交换的次数 和温 选取一个开始温度。 选取一个开始温度 初始温度的选取,温度下降之前交换的次数,和温 度下降的速度, 三者都是在有关退火技术的文献中所指的“冷却进度表” 度下降的速度 三者都是在有关退火技术的文献中所指的“冷却进度表”中 所经常成家提到的。 所经常成家提到的。 • 5.选择和观测点不相关的任意两个点,并交换它们的指示值。计算交换 选择和观测点不相关的任意两个点, 选择和观测点不相关的任意两个点 并交换它们的指示值。 后的能量函数,并把它和交换前的能量函数相比较。 后的能量函数,并把它和交换前的能量函数相比较。如果新的能量函数小 于旧的,那么就采纳这次交换。如果大于,那么就以下列概率来采纳这次 于旧的, 那么就采纳这次交换。 如果大于, 交换: 交换 • 6.重复以上的步骤,并轻微地减低温度。 重复以上的步骤, 重复以上的步骤 并轻微地减低温度。 • 7.重复以上的两个步骤 直到能量趋于0 重复以上的两个步骤, 7.重复以上的两个步骤,直到能量趋于0。
多点地质统计学在苏49-01井区沉积微相建模中的应用
更多地受控于先验地质目标知识库的约束 。多点地质 河河 道频 繁分 又 、 体规模 和展布 方 向不一致 , 砂 传统 的 统计 学利 用训 练 图像代 替变 差 函数揭示 变 量 的空 间关 两 点地 质统 计学 不能 很好 刻 画主要砂 体微 相 的空 间变 系, 既保 留 了基 于像元 忠实 于条件 的 灵活性 , 又能使 模 化 性 ,基于 变差 函数 建立 的辫 状河沉 积微 相模 型 不能 拟结果像基于 目标的方法一样符合地质模式 ,能够更 真 实地 反映各 沉积微 相 的复杂分 布 。 于此 , 文首 次 基 本 准确 模拟具 有空 间位 置关 系的 多变量分 布模 型【 1对 将 多 点地 质统计 学方 法应 用到 该 区储 层沉积微 相 建模 卜4 , 的研 究 中 ,以训 练 图像来 反映 各微 相 的空 间相 关性 和 完善 沉积微 相建 模具 有重要 意 义 。 苏 里格 气 田是迄 今 发 现 的 国内最 大 的 天 然 气 田 。 变 异性 , 以单 井解释 的砂体 沉积微 相 为控制 、 结合地 震
元和 基于 目标两种 方法 。 基于像 元 的方法 , 如序 贯指示 气 田的 中部 , 力气层盒 8 主 下段 属辫状 河沉 积 , 储层具 模拟 、 指示克 里金 等 , 据变 差 函数 模型模 拟两 点之 间 有 低孔 、 依 特低 渗 、 强非 均质性 特征 。 有效 砂体 多呈孤 立
点实验室 ,北京 1 2 4 ;3 0 2 9 中国石油长庆油 田公 司苏里格研 究中心 ,陕西省西安市 7 0 2 ; 10 1
4中国石油冀东 油田公 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河北省唐 山市 0 30 ) 6 0 4
摘 要 :鉴于两点地质统计学在沉积相建模 中存在不能模 拟多种微相 空间接触 关系的缺点 ,尝试用多点地质 学建
水下扇储层沉积微相建模——以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油藏为例
水下扇储层沉积微相建模——以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油藏为例尹艳树;吴胜和;毛立华;李中超;田永强【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05(25)4【摘要】储层沉积微相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准确预测储层沉积微相分布对认识储层非均质性、提高油田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储层随机建模方法具有很强的地质适用性,合理选择随机建模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模型精度。
以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6-10水下扇油藏为例,由于水下扇沉积储层微相具有几何构型及空间分布复杂的特点,选择序贯指示建模可以对不同微相采用不同变差函数来表征其空间分布结构特征,从而再现储层微相复杂的空间分布。
通过定义沟道吻合程度参数Mat对模拟实现进行检验,抽稀井沟道吻合程度参数Mat平均值达到84.7%,表明建模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序贯指示建模适合于建立水下扇储层沉积微相模型。
【总页数】6页(P125-130)【关键词】水下扇;序贯指示建模;沙三中亚段6-10油藏;濮城油田【作者】尹艳树;吴胜和;毛立华;李中超;田永强【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庆油田公司勘探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2【相关文献】1.湖泊水下扇的沉积特征及形成机制--以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6-10油组为例 [J], 秦志勇2.濮城油田沙三段中亚段1~5油藏储层流动单元分类评价 [J], 宋国英;李中超;杜燕3.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水下扇的特征 [J], 尹艳树;张昌民;张尚峰;尹太举4.近岸水下扇沉积微相及储层的控制因素研究──以沾化凹陷罗家鼻状构造沙四段为例 [J], 刘家铎;田景春;何建军;李琦;郭汝泰;王永诗;常国贞5.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油藏储层建模中的应用 [J], 尹艳树;吴胜和;张尚峰;尹太举;李少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藏测井相、沉积微相识别与应用
[分享]油藏测井相、沉积微相识别与应用油藏测井相、沉积微相识别与应用陆相断陷湖盆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的主要含油气盆地,河流-三角洲相沉积是我国陆相冲积沉积环境中的主导沉积。
位于我国东部的这类油田均属高含水的老油田,如何进一步挖潜老油田的潜力,在搞清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是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认识成果。
多数油田地质家认为不同沉积环境下的沉积微相研究是高井网密度老油田剩余油挖潜的关键,并积累了从单井微相划分到平面展布规律等多方面的宝贵经验,在油田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但这些经验仅保留在油藏地质家的头脑中,展示研究成果的手段主要采用手工绘制图件形式。
针对老油田开发面临的问题,国外也做了大量研究,并发展了三维地质建模等计算机软件,类似的软件有RC2、Petrel、RMS 等。
这些软件强调构造和微相双重控制的储层属性三维建模,其中,微相模型控制是建模的关键环节,对沉积微相的认识依赖单井微相分析结果。
主要针对单井微相划分这一烦琐的基础工作,首先根据适量的已知井点建立符合地区沉积环境的沉积微相模式库,该模式库将以沉积环境、层序地层单元以及各种沉积微相为对象单元,建立各对象单元对应的测井曲线特征(形态、幅度及厚度等)、岩心描述、岩心数据化验分析等。
然后,在沉积微相库的基础上,根据新井点的各种曲线演绎出该井点的岩心等其它特征,最终在综合基础上进行沉积微相的自动划分识别。
一、主要工作内容(一)沉积微相模式库建立1.陆相沉积环境分类、地层单元划分及微相分类与沉积微相模式库结构设计;2.不同沉积微相对应的岩性特征;3.不同沉积微相对应的岩心粒度特征;4.不同沉积微相对应的古生物及化学成分特征;5.不同沉积微相对应的沉积构造及层理特征;6.不同沉积微相对应的常规测井曲线特征(形态、幅度、厚度及光滑程度等);7.不同沉积微相对应的高分辨率倾角测井处理特征;8.不同沉积微相对应的储层岩石物理特征(Vsh,Por,K,Sw)。
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进行垦西71断块沉积微相建模
鉴 于传统 的基 于变 差 函数 的随机 建模 方法 和基 于 目标 的 随机建模 方 法存 在 的不足 ,多 点地质 统计 学 方法 应 运而 生 。在多点 地质 统计 学 中 ,应 用 “ 练 图像 ”代替 变差 函数 表达 地质 变量 的空 间结构 性 ,因 训 而 可克 服传统 地 质统计 学不 能再 现 目标几 何形 态 的不足 ,同时 ,由于该 方法 仍然 以象元 为模 拟单 元 ,而
标 均 需 要 有 特 定 的 一 套 参 数 ( 长 度 、宽 度 、厚 度 等 ) 如 ,而 对 于 复 杂 几 何 形 态 ,参 数 化 较 为 困 难 ;② 由
于该 方法 属 于迭代 算法 ,因此 当单一 目标 体 内井 数据 较多 时 ,井数 据 的条件化 较 困难 ,而且 要求 大量机
间 的地质 变量 的变 化关 系来描 述 空间 的变化 特性 。但 是 ,建 立 在两点 统计 关 系上 的变差 函数 本身 在描述 储层 非均 质性 上有很 大 的不 足 ,它反 映的仅 仅是 空 间两点 之 间的相关 性 ,不能 充分 描述 复杂几 何 形状砂 体 ,如河 道砂 体 和冲积 扇砂体 等 空 间沉 积 的连续性 和变异性 。同时 ,当井 资料 较少 时 ,用 于计算 实验变 差 函数 的点对 很少 ,它 也就 不能 正确反 映 空间两 点 之 间 的相关 性 l ] 1 。而 储 层 随机 建 模 的 另一 途 径—— 基 于 目标 的方 法 ,虽然 能够 根据 先验地 质 知识 、点过 程理论 及 优化方 法 ( 如模 拟退 火 )表征 目标 地质体 的空 间分 布 ,可 以较好 地再 现 目标体几 何 形态 。但这 种方 法亦 有其 不足 :① 每类具 有不 同几 何形 状 的 目
应用地质和地震信息进行三维沉积微相随机建模
应用地质和地震信息进行三维沉积微相随机建模吴胜和;刘英;范峥;苏彦春;尹伟;张国明;古莉【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03(005)004【摘要】探讨了综合应用地质及测井约束地震反演信息进行三维沉积微相随机建模的基本原理、思路与方法,并以渤海湾盆地某区块新近系明化镇组河流相储层为例,说明这一研究过程的基本步骤,包括井眼沉积微相解释、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波阻抗与地质相的概率关系分析、随机模拟方法选择、地质统计特征分析、三维随机建模、随机模拟预测的多解性评价.研究表明,波阻抗与沉积微相之间具有一定的概率相关关系.综合应用包括地震信息在内的多学科信息进行沉积微相随机建模,可对储层预测的多解性进行有效评价.【总页数】11页(P439-449)【作者】吴胜和;刘英;范峥;苏彦春;尹伟;张国明;古莉【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北京,102249;中海石油研究中心渤海研究院,天津,塘沽,300450;石油大学,北京,102249;中海石油研究中心渤海研究院,天津,塘沽,300450;石油大学,北京,102249;中海石油研究中心渤海研究院,天津,塘沽,300450;石油大学,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3【相关文献】1.以实例应用浅谈沉积微相约束储层随机建模方法 [J],2.地震信息在储层沉积微相随机建模中的应用 [J], 李玉君;邓宏文;师振贵;刘淑侠3.地震信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沉积微相随机建模中的应用——以辽河油田东部凹陷龙10块沙三段下亚段为例 [J], 刘军;李玉君4.多点地质统计学在沉积微相随机建模中的应用 [J], 马志武5.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进行垦西71断块沉积微相建模 [J], 杨宏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地质沉积微相建模方法与应用
近年来出现的随机模拟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利工具,它已经发展成为地质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随机模拟是以地质统计学为基础,综合地质学、沉积学等学科的现有知识,对沉积相单元、岩相、等组合或具体的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以及物性参数在空间的变化进行模拟,从而产生一系列等概率的储层一维或多维成像或称实现。
这些实现表达了储层各种尺度的变化特征和内部结构,是细致的、分辨率高的、定量的储层表征方式,而且易于在计算机上重复产生、展示、编辑和更新。
标签:地质结构储层分析沉积微相类型特点建模方式
1储层地质沉积微相建模研究背景
储层沉积微相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评价的最基础的工作,沉积微相的正确划分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及储层参数场的分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它是现代油藏描述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在油田开发的中晚期阶段,油田主要进入三次采油和寻找剩余油阶段,对储层地质模型的精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同时也需要展开储层沉积微相精细研究。
在以往沉积微相研究中,微相边界的确定大多是由地质人员根据专家知识推断,具有主观性,难以适应高精度地质模型的要求。
2储层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2.1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水下分支河道为陆上分支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在向湖的延伸过程中,河道加宽,深度减小,分叉增多,流速减缓,堆积速率增大。
由浅灰、灰白色细砂岩、粉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正韵律结构,砂层底部多含泥砾和泥屑,有时见炭化植物碎块。
泥岩以灰和深灰色为主,是水下环境的标志。
沉积构造由下而上为较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小型槽状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可见生物扰动构造及植物碎片,自然电位曲线多为钟形,箱形及箱形—钟形,粒度概率曲线大多由跳跃和悬浮二段组成,因坡度较缓,水动力较弱,所以滚动组份含量很少,一般不超过0.2%。
2.2河口坝微相
河口坝是三角洲前缘亚相中最典型的沉积微相,位于分支河道的河口处,沉积速率高,是河流注入湖泊水体中时,由于湖水的顶托作用或地形的突然改变,河流携带的大量载荷快速堆积而成。
水下分支河道持续供应碎屑物质,因此河口坝的规模较大,成为三角洲前缘重要的砂体类型。
岩性主要是粉砂岩、粉细砂岩和细砂岩,多具反韵律特征,单层厚度一般3-6m。
沉积构造主要为低角度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和斜波状交错层理,有
时出现浪成沙纹层理,少见生物扰动构造。
2.3远砂坝微相
远砂坝位于河口坝向前三角洲方向过渡的末端,因而有人也称之为末端砂坝,由溢出河口的细粒沉积物组成,其特点如下:岩相以泥质粉砂岩为主,略具向上变为粗的粒序,砂体厚度较小,在1米-2.5米之间;在剖面结构上,该微相常与河口坝共同组成连续向上变粗的进积复合体,直接超覆在前三角洲的黑色泥岩之上,有时两者较难分开,因而在单井沉积相剖面分析时,可以将其与河口坝合并,称之为河口坝-远砂坝进积复合体;在测井曲线上与河口坝的区别为:远砂坝较薄,自然伽玛值较大,典型漏斗型,中-薄层,显示出该沉积微相泥质含量相对较高的特点。
2.4席状砂微相
席状砂的形成主要是受波浪搬运再沉积作用的控制,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形成的河口砂坝受到波浪和岸流的改造后重新分布而形成的。
它们分布在河口砂坝前缘和侧翼,呈席状或带状分布于三角洲前缘。
其特点是砂体分布面积较广,其沉积特征与河口坝已有明显不同,粒度变细,砂层减薄,沉积构造中没有各类大型交错层理,主要发育平行层理和低角度斜层理,有时出现波状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
自然电位曲线为指状和齿状,粒度概率曲线分布为高悬浮陡跳跃两段式。
2.5分支间湾微相
分支间湾也称分流间洼地,主要指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之间的,一般来说,向下游方向开口并与浅湖相通,上游方向逐渐收敛的一个低洼环境。
一般接收洪水期溢出水下分流河道相对较细的悬浮物质,常形成一系列的尖端指向上游的泥质楔状体。
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的不断改道和不同期次水下分流河道的相互叠加,分支间湾在单井剖面上与水下分流河道密切共生,反复叠置。
其特点如下:岩性以泥岩为主,厚度变化较大,通常为1-10米之间;沉积构造以水平层理为主,次为小型波状层理,显示该沉积微相处于相对安静的低能环境,但有间歇性的湖浪改造作用;自然伽玛曲线为高值,曲线为踞齿状。
3沉积微相约束随机地质建模方法
3.1基础数据准备
从数据来源分析,基础数据应源于岩心、测井、地震、试井及开发动态。
从建模内容分析,数据类型应包括坐标数据、分层数据、断层数据及储层参数数据。
作为储层建模工作,储层参数数据是最为关键的。
而储层参数数据又分为硬数据及软数据,岩心及测井的井眼数据属于硬数据,如单井相、井点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及试井解释参数等都属于硬数据;而地震数据、井间数据等均为软数据。
3.2构造模型研究
构造模型反映储层的空间格架,主要描述构造的几何形态、断层等构造要素的空间分布。
在建立储层属性的空间分布之前,应进行构造模型建立。
构造模型由断层模型和层面模型组成。
断层模型及层面模型由坐标数据、分层数据、断层数据建立的叠合层面模型描述,即首先通过插值方法形成各个等时层的顶、底层面模型,然后将各个层面模型进行空间叠合,形成储层的三维空间格架,为储层参数的叠合其上创造条件。
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平面、纵向及任意切片可以检查构造模型不同构造部位建立的精度及合理程度. 精确构造模型的建立是精细地质建模的基础。
3.3数据体粗化研究
由于地质现象的高度非均质性,地质家需要用较细的网格来描述油藏的特征,一般为几百万到几千万节点,而在油藏数值模拟油田开发过程,限于计算机的存储量和计算机的速度,一般黑油模型最多进行几万个节点的模拟运算,因此进行网格数据体粗化势在必行。
储层参数的数据体粗化分为常规粗化合并法及渗透率粗化合并法两种。
常规粗化合并法运用于孔隙度、有效厚度、含油饱和度等标量参数的粗化,这三个参数与流体流动关系较松散,方法有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调和平均法及加权平均法。
渗透率粗化合并法是一种渗流力学方法,渗透率具有方向性,是矢量,在网格数据合并时,不能简单的平均,而要符合流体渗流规律,充分考虑流体在油藏中的渗流特点。
参考文献
[1]程玉红.郭彦如郑希民等井震多因素综合确定的解释方法与应用效果.岩性油气藏.2007年(19)
[2]李晓春,王祝文,岳崇旺,等.变换在提取声波测井信号储集特性中的应用.岩性油气藏.2009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