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

合集下载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1课)1.要知道我与去年比较,身体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测量我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臂长)等数据。

2.观察课本第3页中间图,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婴儿期〈又叫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3.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

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现象。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第二单元(2——5课)1.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2.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3.地球上的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

地球最南端的一点叫(南极),最北端的一点叫(北极)。

5.识读地图的三要素为:(比例尺、判定方向、图例)。

“0-360千米”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地球上的实际距离为(360千米)。

6.地图的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颜色越深的表示地形、地势越(高)、颜色越浅的表示地形、地势越(低)。

7.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8.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9.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哪些艰难历程(站在地面观察、航海环球观察、到太空中观察等)10.地球表面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11.地球陆地上是山多还是平原面积大(山多)12.从地图上看,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13.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青藏高原)14.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地球的形状、大小、地形、地貌、陆地、海洋、动植物、物产、矿藏、人类和环境等资料)第三单元(6-9课)1.“太阳中心”学说是(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于1543年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来的。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能量 复习资料整理及重点归纳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能量   复习资料整理及重点归纳

课 时 备 课1本学期总第17课时 第三元第 1 课时备课日期 课 题三、1. 电和磁课 型观察与实验授课人戴春生教 学 目 标 1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3、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

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重 点 难 点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具准备 一号电池、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教 学 过 程一、导入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

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

(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探究新知(一)通电导线和指南针1. 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

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

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 学生活动3. 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

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

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4. 学生活动5. 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6. 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

再试试。

(二)通电线圈和指南针1. 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

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

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

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2. 学生活动3. 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4. 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

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

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

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 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三、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课后作业做电流产生磁性实验时应注意什么?板书设计三、1. 电和磁电流可以产生磁性2课时备课3本学期总第18课时 第三单元第2课时 备课日期课 题 三、2、电磁铁 课 型 观察与实验 授课人 戴春生 教 学目 标1、使学生知道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归纳:
1. 物质变化:物质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有很多,例如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物质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改变物质的性质。

3. 物质的应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例如,金属具有导电性和延展性,可以制成电线和金属丝;糖类具有甜味,可以制成食品;塑料具有轻便、防水等特性,可以制成各种用品。

4. 实验方法: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并使用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操作。

实验结果应该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5. 安全注意事项:在实验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例如,应该远离热源和电源,避免使用尖锐的实验器材,并在使用化学品时注意个人防护。

以上是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第1课我们的生长发育1、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2、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

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的现象。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3、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答: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

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第2课地球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有人认为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通过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答:地球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主要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部分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洋总面积大约有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所以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第3课地球仪1、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地球仪都是由(底座)、(固定支架)、(球体)、(地轴)四部分构成的。

3、地球仪大致有四种类型:经纬网格地球仪、政区地球仪、地貌地球仪、地形地球仪,也还有一些特制的地球仪,如航海用的地球仪、装饰用的地球仪等。

4、地球在宇宙空间绕一根假想的轴自转,这根轴叫(地轴)。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知识点班级姓名一、电和磁1.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导线的周围会产生磁性。

2.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

增大电流、增加线圈数可以增加磁力,指南针的偏转角越大。

3. 如果电路短路,则电流很强,会很快把电池的电能用完,所以要尽快断开。

4. 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时,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二、电磁铁1.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有南北极。

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接法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当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时,电磁铁的磁极会改变;当电磁铁线圈的缠绕方向改变时,它的磁极也会改变;但电池正负极的接法和电磁铁线圈的缠绕方向同时改变时,电磁铁的磁极不会变化。

3.电磁铁与磁铁的相同点: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

电磁铁与磁铁的不同点:(1)磁铁是磁性的石头,电磁铁是线圈和铁芯组成。

(2) 电磁铁只有通电才有磁性。

(3) 磁铁的南北极不会改变,而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改变。

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关系我们猜测: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接法有关。

实验器材:电池、铁钉、带绝缘皮的导线1—2米、大头针一盒。

相同条件:同一铁钉、同一导线且绕法不变、电池的节数。

不同条件: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正、负极转换)。

实验现象:钉尖吸引指南针的南极,且排斥北极,那么铁钉的钉尖是北极。

当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时,电磁铁的南北极发生转变。

我们结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接法有关。

三、电磁铁的磁力(一)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磁力的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圈数、铁芯大小等有关。

2.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计划表四、电磁铁的磁力(二)2.在进行科学探究中探究的顺序: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收集事实与证据,5、检验假设,6.交流五、神奇的小电动机1. 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小电动机在转动的过程中,电刷依次接触换向器的三个金属环,通过转子,线圈的电流方向就会自动改变。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下册知识梳理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下册知识梳理

地球自身不发光, 科学家研究
也不透明,太阳在 发现,地球
同一时间只能照亮 围绕太阳公
地球的一半,产生 转一周约为
昼夜。
365天,地
只转有变化有,昼,“同夜而地时变且球自化才围转,符绕”又合太才有实阳会四情公既季。球一小交约绕 周 时 替 为2轴 约 , 一4自 为 昼 次小2转 夜 也时4。
以希腊亚里 士多德为代 表,认为地 球是宇宙的 中心。其它 天体则以地 球为中心, 在不停地运 动。这种观 点,就是 “地心说”。
纬度: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纬线,
分别为它们标度的度数。
1、度数范围:
0°(赤道)~90°(两极点) 2、表示:
北纬-#°N ,南纬-#°S 南北半球分界线: 南极圈 0°纬线(赤道)
重要纬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越 大

西






66.5°N
90°N 北极圈 高 纬 60°N
30°N
读“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时区数*15=中央经线数
(1)西八区的中央经线是
。东十一区的中央经是 。
(2)中时区的经度范围是7.5°W─7.5°E,东十区的经度范围是

西六区的经度范围

(3)纽约所在的时区是
,莫斯科所在的时区是

两地的时差是
小时。
(4)若太平洋标准时间(西八区区时)是2时,则北京时间是
A、什么叫经线?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极并垂
直于纬线的弧线。 B、经线的特征:
半圆;相交于极点;长度都相等; 指示南北方向。 a 概念: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分 别为它们标度的度数。 b 经度的标定: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第 1 课我们的生长发育1、一个人一生经受的阶段: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2、我们觉察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相像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

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肯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的现象。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3、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觉察?答: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一样,女同学在9 岁到12 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

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第 2 课地球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围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有人认为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通过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答:地球总面积约为5.1 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局部主要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陆地面积仅占地球外表积的29%;海洋局部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洋总面积大约有3.6 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外表积的71%;所以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第 3 课地球仪1、人们依据地球的外形,按肯定的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地球仪都是由〔底座〕、〔固定支架〕、〔球体〕、〔地轴〕四局部构成的。

3、地球仪大致有四种类型:经纬网格地球仪、政区地球仪、地貌地球仪、地形地球仪,也还有一些特制的地球仪,如航海用的地球仪、装饰用的地球仪等。

4、地球在宇宙空间绕一根假想的轴自转,这根轴叫〔地轴〕。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梳理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梳理

卵石以它那玲珑圆润的身躯向 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威力。风 化作用、搬运作用总是在不停 地进行,因此,地球表面总是 在变化着。
溶洞大多位于石灰 岩构成的山中
①岩石溶解实验 ②稀盐酸滴在石灰岩上,岩石上会产生大量的气泡,稀盐酸流 过的地方会留下痕迹,或是一道沟、一个洞或是像钟乳石、 石笋、石柱等。 ③这些变化像溶洞中的水溶解了石灰岩,溶解后的石灰岩被水 体所携带,石灰水滴落形成钟乳石或石笋等。
原因: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 板块之间会发生碰撞和张裂,所以多 火山地震。
第单元 四季中的变化
不同季节应该用不同季节的星图。观 察南天星座时要用南天星图,面对南 方站立;观察北天星座时,要用北天 星图,面对北方站立。
利用北斗七星(大熊星座 )找北 极星
口诀:斗柄东指,天下为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 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 天下为冬。
岩浆中包含 着瓦斯,当 压力升高时, 就会发生激 烈的燃烧而 喷火
地震、火山喷发等许多自然力量能使地球表面的形态发 生变化。海洋可变为陆地,陆地可变为海洋。
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 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 成了裂谷和海洋。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 引起地壳变动的最 主要原因!
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 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方。
2、有的花白天与夜晚的颜色不一样,或刚开与开几天后的颜色不一样 广玉兰,温度 高时张开,温 度低时收拢
向日葵从幼苗到花盘盛开之前这一 段时间,花盘白天追随太阳从东转 到西,太阳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盘 又慢慢往回摆,在大约凌晨3点钟 的时候,又朝向东方。但花盘一旦 盛开后,就不再向日转动了。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慢 慢开放 夜来香晚上八点开放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10、卵石的形成1、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上游的石头很大,棱角分明;中游的石头比上游的小一些;下游的石头光滑圆溜。

2、请设计实验证明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实验材料: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实验过程与现象:用燃烧钳夹起一块岩石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当岩石烧到发红以后立即放到冷水中侵湿。

这样反复几次,发现石块上有裂痕,出现剥落现象。

实验结论: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3、河流下游河滩上的卵石又是怎么来的?你怎样做实验研究的?答:河滩上的卵石是上游石块在流水长期搬运和磨圆作用下形成的,我把一些小砖块装在广口瓶中,并装入半瓶水,盖上盖子用力摇晃,瓶中的水带着小砖块一起转动起来,过一会儿停止摇晃,小砖块沉到瓶底,砖块上的棱角消失了,说明流水具有搬运和磨圆的作用。

4、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答: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在重力和其它外力的作用下来到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

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光滑圆溜的卵石。

11、溶洞一、填空1、溶洞是奇特的(自然)景观,是地下(洞穴)。

溶洞内有(石笋、石柱、石花、钟乳石)等。

悬垂在溶洞顶部的(钟乳石),从地下往上“生长”的(石笋),有钟乳石和石笋连接起来的(石柱),还有由池水沉淀而成的(石花)2、往石灰岩上滴几滴稀盐酸,我发现石头会(冒气泡)。

带有酸性的雨水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解)作用。

溶洞的形成与带有(酸性的水)的长期浸蚀有关。

3、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4、雨水在下落的过程中,常常会吸收空气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而带有酸性。

这些带有酸性的雨水渗透到地下石灰岩的裂缝时,会对石灰岩产生(腐蚀作用),天长日久,由石灰岩构成的岩层,会形成许多(溶洞)。

二、问题1、溶洞的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1、石灰岩地貌,2、有含酸性的水流过)2、溶洞是怎样形成的?答:自然界的雨水和地下水常带有酸性,当它流经石灰岩或沿裂缝透到岩石中去时,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解作用。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精品)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精品)

第三单元能量第一课电和磁1、第一个发现电磁现象的科学家是:丹麦的(奥斯特),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越大,偏转角度(越大),而且指南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2、做通电导线短路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时,要注意: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第二课电磁铁1、电磁铁: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的特点是: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3、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的南北两极和(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流的方向)等因素有关。

4、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吗?5、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吗?第三课电磁铁的磁力(一)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的圈数)、(电流的大小)、(铁芯的粗细)等因素有关。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关系的实验。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线圈多,磁力大;线圈少,磁力小。

第四课电磁铁的磁力(二)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关系的实验。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

3、制作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方法有:增加线圈的圈数、增大电流、增粗铁芯。

效果最好的是(增加线圈的圈数)。

第五课神奇的小电动机1、电动机: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工作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2、电动机中换向器的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3、小电动机的组成:小电动机由(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组成。

外壳中有(磁铁),转子中有(线圈)、(铁芯)和(换向器),后盖中有(电刷)。

第六课电能和能量1、电能: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

能量的主要形式有(电能)、(热能)、(声能)、(动能)、(化学能)等。

2、用电器: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七课电能从哪里来1、电池的种类:干电池(化学能—>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能);蓄电池(化学能<——>电能)2、电动机和发电机:(电动机)把电转化成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移动。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重点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重点知识点

4 电磁铁的磁力(二)
• 1、经历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 • 2、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 炼表达交流能力 • 3、学会倾听 • 4、聚集全班智慧制作强力电磁铁
5 神奇的小电动机
• 1、电动机工作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 的相互作用转动(转子实际上是电磁铁) • 2、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 电动机的构造 • 3、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再次推想通了电为 什么会转动 • 4、在教师指导下按步骤做探究小电动机工 作原理的实验
上册第三单元重点知识点
• 科学概念 • 1、知道电能产生磁,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 2、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 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 3、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 科学探究 • 1、讨论各种能量转化的例子,如电灯、电热器、 电磁铁、电话、电动机、电池等 • 2、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6 电能和能量
• 1、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 识能量和能量转化 • 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形 式 • 2、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
7 电能从哪里来
• 1、认识电池能量的转化 • 2、认识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来的 属于二次能源 • 3、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 来源
8 能量与太阳
• 1、知道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 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 2、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地热、风能、 海水的动能、原子能、直接利用的太阳能) • 3、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 的重要性。能够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 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3 电磁铁的磁力(一)
• 1、有一定根据的进行假设,找出可能影响 电磁铁磁力的因素:电池数量,绕线多少, 铁芯粗细、长短,电线粗细,线圈粗细、 形状,线的类型等 • 2、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 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 • 3、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做介绍说明,体会 交流与讨论引发新的想法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分单元)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分单元)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上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1.世界由各种物质构成,物质总在发生变化。

2.空气是由什么构成的?答: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构成的混合气体,氮气约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占1%。

3.铁在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下更容易生锈。

铁是灰白色,铁锈是红棕色,它们的颜色不同。

它们不是同一种物质。

4.铁制品生锈会使铁制品缩短使用寿命,并且有潜在危险。

5.紫甘蓝汁有什么作用?答:紫甘蓝汁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性物质会变成红色,遇碱性物质会变成绿色。

6.▲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发光、发热、颜色改变、形成沉淀铁生锈、蜡烛燃烧、食物变质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形态改变水结冰、蜡烛熔化、弹簧拉伸7.▲铁和铁锈的性质有什么不同?答:铁是灰白色,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可以被磁铁吸引,可以导电;铁锈是红棕色,质地疏松,表面粗糙,不能被磁铁吸引,不能导电。

8.▲怎样给金属防锈?答:使金属表面隔绝空气和水分,例如:刷漆、涂油、电镀9.▲蜡烛燃烧实验中有什么变化?哪些产生了新物质,哪些没有?答:蜡烛燃烧实验中的变化:①蜡油熔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②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10.拓展:变色现象:铁生锈变红棕色切开(剥开)后的苹果、马铃薯会变黄褐色,香蕉会变黑。

加热白糖:白色-黄褐色-黑色紫甘蓝汁遇酸变红,遇碱变绿碘酒遇淀粉变蓝酸性物质:醋、苹果。

碱性物质:小苏打、香蕉。

11.蜡烛燃烧实验:①烧杯罩在蜡烛上方,现象: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②蜡烛在封闭的瓶中燃烧:现象:开始时正常燃烧,一段时间后慢慢熄灭③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或者气体通入石灰水中),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12.危险化学品标识:爆炸品、易燃品、剧毒品、放射性物品13.常见的含有淀粉的食物:面包、馒头、米饭、土豆、红薯、未成熟的苹果、玉米第二单元:1.田野里有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小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卵石的形成1、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上游的石头很大,棱角分明;中游的石头比上游的小一些;下游的石头光滑圆溜。

2、请设计实验证明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实验材料: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实验过程与现象:用燃烧钳夹起一块岩石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当岩石烧到发红以后立即放到冷水中侵湿。

这样反复几次,发现石块上有裂痕,出现剥落现象。

实验结论: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3、河流下游河滩上的卵石又是怎么来的?你怎样做实验研究的?答:河滩上的卵石是上游石块在流水长期搬运和磨圆作用下形成的,我把一些小砖块装在广口瓶中,并装入半瓶水,盖上盖子用力摇晃,瓶中的水带着小砖块一起转动起来,过一会儿停止摇晃,小砖块沉到瓶底,砖块上的棱角消失了,说明流水具有搬运和磨圆的作用。

4、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答: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在重力和其它外力的作用下来到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

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光滑圆溜的卵石。

11、溶洞一、填空1、溶洞是奇特的(自然)景观,是地下(洞穴)。

溶洞内有(石笋、石柱、石花、钟乳石)等。

悬垂在溶洞顶部的(钟乳石),从地下往上“生长”的(石笋),有钟乳石和石笋连接起来的(石柱),还有由池水沉淀而成的(石花)2、往石灰岩上滴几滴稀盐酸,我发现石头会(冒气泡)。

带有酸性的雨水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解)作用。

溶洞的形成与带有(酸性的水)的长期浸蚀有关。

3、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4、雨水在下落的过程中,常常会吸收空气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而带有酸性。

这些带有酸性的雨水渗透到地下石灰岩的裂缝时,会对石灰岩产生(腐蚀作用),天长日久,由石灰岩构成的岩层,会形成许多(溶洞)。

二、问题1、溶洞的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1、石灰岩地貌,2、有含酸性的水流过)2、溶洞是怎样形成的?答:自然界的雨水和地下水常带有酸性,当它流经石灰岩或沿裂缝透到岩石中去时,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解作用。

天长日久,石灰岩就会在这种酸性地下水的不断侵蚀下形成很多洞穴,而且相互连通,不断扩大,一旦地下水退却,在石灰岩构成的山中,就形成了奇妙无比的溶洞。

3、做一做课本第41页的实验,回答以下问题:①用嘴通过管子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这个实验中出现了哪些现象?答:用嘴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会变浑浊,如果继续吹气,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清了,把变清的石灰水放置一段时间,杯底就会出现乳白色沉淀物。

②根据实验研究和你获取的信息资料,推想钟乳石形成的过程。

答:在溶洞中含有溶解了石灰岩物质的水从洞顶上往下滴时,由于温度的变化,生成的水份蒸发,二氧化碳逸出,而使水中的物质又沉淀出来,并且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形成钟乳石。

【①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进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原因:形成了沉淀物②继续往浑浊的石灰水里面吹二氧化碳,水又慢慢的变清了分析原因:沉淀物吸收了二氧化碳后溶解了。

③将这种澄清的石灰水加热,使水份蒸发。

发生现象:看到白色沉淀物出现。

说明:这种白色沉淀物就是形成钟乳石的物质。

】4、想一想,溶洞中的石笋和石柱是怎样形成的?答:含有溶解了石灰岩物质的水从洞顶或钟乳石上滴落到洞底时,由于水分的蒸发和二氧化碳的逸出,使石灰物质沉淀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洞底的石笋和洞顶的钟乳石不断增大,刚好连接在一起形成顶天立地的形状,就这样形成的石柱。

第12课升高的河床一、填空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2、水土大量流失,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3、黄河流到河南省郑州市以后,河床就逐渐高出两岸达(10)米以上,是因为(大量泥沙沉积),使河床不断(抬高)。

4、(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5、黄河下游河床中沉积的泥沙主要是从(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向下游的(途中)带来的。

6、黄河两岸大量泥沙流失沉积到黄河中是(过度放牧)(植被破坏)造成的。

二、问答题1、黄河下游河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答:黄河下游河床会发生升高的变化。

因为黄河向下游流的途中,带走了大量泥沙,长期淤积,所以会升高。

2、为什么黄河的水是浑黄的?答:黄河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土质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3.根据44页的实验,说说黄河下游河床的升高与那些因素有关?答:第一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第二河水的冲刷,第三黄河水带着黄土高原上的大量泥沙,流向下游,第四泥沙在水流中慢慢沉淀,导致了黄河底部日益升高,慢慢的抬高了河床。

4、升高的河床会有什么危害?答:黄河下游的河床已经远远高出两岸民居的房顶。

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

一旦遇上大雨,黄河泛滥,大堤决口,将会造成不可想象的自然灾害。

例如:田地淹没,房毁人亡等。

5、观察下图,分析:黄河下游的地上悬河是怎样形成的?答: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由于地势高,落差大,裹挟大量的泥沙倾泻而下,到下游后地势平坦,河道变宽,水流变得缓慢,泥沙慢慢沉积,使河道抬高,人类为了防洪加高大堤,常年逐渐加高,使河面高于地平面数米形成一条地上河。

6、怎样治理黄河,让河水变清?请谈谈你的想法?答:①在黄河两岸植树造林。

②将开垦的农田还原成草地森林。

③有计划的开展畜牧业,不过度放牧。

7、①人类的活动给黄河带来了哪些影响?②如果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你认为会有什么后果?③我们应该怎么做?答:①工业不断发达,过度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土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地球环境越来越坏,人类居住环境越来越差。

②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水土会不断流失,河床会越来越高,迫使黄河改道,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会遭受巨大的灾难,③我们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优化美化人类的居住环境。

8、我们想研究的问题:水土流失与土壤有无植被有关系吗?•我们的猜想:有关系•实验方法:用喷壶向斜坡上匀速喷相等的水量,观察水槽中的水和泥。

•实验现象:我发现有植被的斜坡下水槽中水比较清,而没有植被的斜坡下水浑浊。

•实验结论:说明被植被覆盖的土壤中水土不容易流失。

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斜坡的坡度、长度、冲刷的时间、水量、水下落的高度。

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一个斜坡没有植被,一个斜坡有植被。

第13课沙尘暴一、填空1、沙尘天气分为:(浮沉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四类。

2、沙尘暴形成至少需要的两个条件是:(强风)(沙尘源)。

3、沙尘暴多发于(沙漠)(沙地)(干燥)的沙质裸露的地表。

4、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空中沙尘飞扬)(空气浑浊),(能见度差)5、沙尘暴天气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恶劣天气。

6、在形成沙尘暴的天气的基本条件中,(人为破坏植被),(开垦作耕地)等人类活动与沙尘暴天气的发生有关。

7、产生沙尘暴的原因是(过度放牧)、(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二、问答1、沙尘暴天气发生时有哪些现象?为什么有这种现象?答:风将地面的沙尘吹起,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沙子,空气很浑浊,车上、建筑物上、人的身上都是沙子,天气灰暗,看不见阳光,人们行走很困难。

因为它处在沙漠、沙地、和干燥的沙质裸露的地表,这里的空气容易受热,而其上空的空气相对较冷,造成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空气对流。

当出现了长时间的大风天气时,就容易将地面沙尘卷至高空,并被强风吹到其他地方,形成沙尘暴天气。

2、沙尘暴天气有哪些危害?答:1、沙尘暴天气使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

2、沙尘暴天气使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能见度低,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

还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

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

3、沙尘暴天气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

4、沙尘暴天气使交通安全受到威胁。

如飞机、汽车等的交通事故。

3、根据课本46页的曲线变化,我们有什么发现?答: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沙尘暴天气的次数越来越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次数明显增多,土地沙化的面积也在不断上升。

4、为什么会出现沙程暴天气不断上升的情况?答:土地沙化面积不断上升,扩展来了沙源,使气候变得恶劣,导致沙尘暴天气的增加。

5、如何防止沙尘暴的发生?答:1、大量植树造林,建立良好的生态屏障。

2、建立防护林,阻止土壤、沙尘的运动。

3、在城市中种植花草树木,增大绿化面积。

4、科学放牧,保护草场。

第14课唐山地震一、填空1、唐山地震发生于(1976年7月28日),震级(7.8)级。

2、唐山地震发生时出现(建筑物倒塌),地面出现大量(裂缝带),以及(喷水冒沙)、(井喷)、(滚石)、(崩塌)、(地基沉陷)等现象,造成严重灾害。

3、地震前的征兆有:(地下水突然升降、变色、变味)、(动物惊恐不安)、(气候反常)等。

二、问答1、地震发生后有哪些现象?答:地震发生后有房屋、道路、桥梁、水渠……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裂缝带,以及喷水、泥沙、滚石、崩塌,地基沉陷等现象。

2、在研究前,你推测地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是怎样做实验研究的?答:地震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产生巨大的压力造成的。

我用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慢慢的向中间挤压,纸的中间逐渐向上弯曲,再用一块硬薄塑料做实验,挤压,塑料片折断。

说明岩石层受到外力作用挤压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弯曲,甚至断裂、错动而形成地震。

3、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震是怎样产生的?)(P49)答:地表以下有许多岩石层,而地壳内部物质是不停运动的。

当坚硬的岩石层受到一种巨大力量的推动,并且承受不住时,岩石层就会发生弯曲,有时甚至断裂,错动,从而产生巨大的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面后,就会发生地震。

4、如何应对地震?(P50)答: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关掉炉火),不慎着火应(迅速扑灭),邻里之间要(互相呼唤)、勿靠近(围墙)或其他建筑,按正确指示撤离到(宽阔地带),要协助(受伤的人)逃离危险区域。

地震发生时,如果在教室里来不及逃离可蹲在桌子旁或桌子地下,在家里来不及逃离选择(墙角)等建筑物最牢固不易坍塌的地方,保护好(头部)等待救援。

第15课庞贝城的毁灭一、填空1、庞贝城的毁灭原因是(火山喷发)。

2、火山爆发是一种(自然)现象。

3、火山分为(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三种。

4、地球内部温度特别(高),压力特别(大),那里有一种想烧熔的玻璃一样的物质叫(岩浆)。

5、地球内部的温度大约可达2000℃—3000℃,压力可达大气压的300万倍。

二、问答1、根据火山喷发时的现象,你能推想出地球内部的哪些事情?答:从喷出的物质可以知道地球内部有灰、气体、岩浆,从火红的岩浆推想地球内部温度非常高,从喷发的高度可联想地球内部压力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