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不足与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体系是教育问题研究的关键问题,而培养目标的设立直接决定了课设体系的构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随旅游业的发展而日益完善,但目前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偏态结构、随意性大、层次下置、重叠缺漏、实习空洞。本文参照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课程发展现状,提出了若干建议,如将课程体系设计为基础课模式、专业方向课模式、拓展课程模式等。
关键词:课程设置体系偏态结构层次下置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不足
1.1.1专业方向设置多且细,但是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却缺乏针对性
根据对我国旅游高等院校52个旅游专业设置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专业方向设置太多且过细,在统计的52所院校中就有23个各不相同的专业方向,而且专业名称也欠规范。虽然专业设置的目的应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使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但这不等于说应该按行业对口设置专业。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专业的设置太多太细,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专业方向多;学生的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毕业后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差,分配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势必增多,降低了高等旅游教育应有的效益;专业设置太多太细还容易造成只见木不见林的现象,难以使学生形成宏观视野,站在应有的高度分析和解决问题[1]。
虽然我国的专业方向设置很多且细,但是其具体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却缺乏很强的针对性,并且科目总数和类型相比较于国外来说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旅游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大致的比例为基础课占总学时的41%-43%,专业课占37%左右,选修课占20%左右。欧洲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语言课。4类课程所占比例大致为33%、50%、8%、8%。以上比例均未计毕业论文和实习。从各类课程的比例中看到,欧洲学校比较注重专业课的教学,这类课程占到了一半,而我国的专业课只占1/3。
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我国与国外一些旅游高校也不相同。我国某旅游高校与欧洲某旅游高校各类课程设置门数之比为:市场类课程:1∶6,财会与金融管理:4∶6,人力资源管理1∶5,餐厅服务与经营:1∶3,饭店经营:2∶3,旅游管理:3∶6,食品科学与生产:1∶6。我国某高校与美国某大学饭店管理学院各类课程之比为:经济学课程:2∶7,财会课程:4∶17,餐饮课:1∶25,人力资源管理:0∶9,经营管理:2∶20,旅游市场课程4∶21:,物业管理:0∶3。通过
这种简单的比较,不难发现,我国课程设置在应用性方面比较欠缺,有的课程甚至没有开设,而且我们的课程远远没有国外开设得多[2]。
1.1.2课程设置体系的随意性大
目前旅游高等院校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大,以10所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为例:10所院校共开出438门课程(含选修课),按课程名称统计,共有307门各不相同的课程名称。若把课程名称较为接近的视为同一课程进行统计,这10所院校开出率较高(超过5所)的课程依次是:体育(10所院校,下同);大学英语(10);旅游心理学(10);公共关系学(9);旅行社经营管理(8);旅游经济学(8);旅游概论(7);计算机应用(7);旅游资源开发(7);中国革命史(6);旅游法规(6);法律基础(6);可见,众多的课程中仅有3门课的开出率达到100%,而开出率在60%或以上的有12门课程,由此可见,还有大部分课程是“因校而异”,同样是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也是大同小异,其课程设置理所当然应有共同的必须达到的统一标准,但现实差别竟是如此之大[3]。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教学计划的标准化管理,使各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无据可依,只能是根据制定者对专业的理解就本校(本专业)的师资状况来制定这种“因人设课”的状况,势必造成各院校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各显神通”最终导致“成材规格(质量)”的不统一
1.1.3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不能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
首先,反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较少,学生跨学校、跨专业选课的余地小;其次,对于学科基础课,如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心理学、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从课时到内容都显不足;再次,专业课的设计不能较好处理宽口径与专业特色的关系,如部分院校饭店管理方向的专业课均集中在该方向上,而对于旅游宏观管理及相关课程涉及较少,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过窄,无法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强调宽口径、后基础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防止什么都开,什么都讲,有什么都讲不透,学生什么都学了,到用的时候又觉得什么也没有学到。正如学生所反映的“感到自己是个浅薄的杂家”。
1.1.4课程间内容重复和缺漏现象严重
现如今,我国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的现象,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首先,在基础理论课方面涉及到管理学类、经济学类和旅游学类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基本上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美学、法学等若干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这符合旅游学这种跨学科性质。其次,在专业课内部,由于分化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点管理三个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如饭店类课程涉及到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饭店前厅管理、饭店财务部的运行与管理等,而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人事部的运行与管理、旅行社财务部的运行与管理等课程,在景点管理方面同样会出现这种类似课程,这显然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这些课程在教学和教材编写过程中也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统一的全盘的考虑。另外,还存在一些缺漏的内容,如旅游地(非景点)经营管理和旅游交通管理等。在我国这些方向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