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有形成分检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有形成分检查
1、1小时尿中有形成分计数成人女性红细胞<40000/h。

2、磷酸钙结晶常见于弱碱性尿、中性尿有非结晶形、粒状形、三棱形,排列成星状或束状。

3、肌红蛋白管型见于急性肌肉损伤引起的肌红蛋白尿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4、蜡样管型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直观性强、质地厚、易折断、有切迹或泡沫状,较短而粗,一般略有弯曲,两端常不整齐。

5、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来自组织中单核细胞、大吞噬细胞为白细胞的2-3倍、尿中出现吞噬细胞提示泌尿道急性炎症。

6、泌尿系统自身疾病属于非肾源性血尿。

包括: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反应先天性畸形等。

7、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时,红细胞形态大小多见正常,肾小球源性血尿时,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肾性血尿,异型红细胞≥80%,非肾性血尿,异型红细胞≤50%。

8、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为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

9、尿中白细胞数>5/HPF为镜下脓尿。

10、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是最重要参考方法。

(1)直接镜检法:简便但阳性率低,重复性差,易漏诊。

仅适用于急诊有明显混浊血尿、脓尿的检查。

(2)离心法:敏感阳性率高,但操作较繁琐费时。

国内外对临床尿沉渣检查方法,已制定了标准化操作程序。

(3)定量尿沉渣计数板法:使尿沉渣检查更符合标准化的要求。

(4)染色法: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等。

11、鳞状上皮细胞的胞体为尿上皮细胞中最大,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折;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有两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

为上皮细胞中胞核最小者。

因此A选项的说法错误。

12、尿液中有2种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后者来自组织细胞,体积为白细胞的2~3倍。

13、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为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14、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见出现数量不等的
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细胞
15、尿中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见于: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炎症,如肾小管上皮细胞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复粒细胞);肾移植术后1周,尿内可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但如发生排斥反应,则尿中可再度大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管型;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见含铁血黄素,则提示有慢性心力衰竭、肾梗死、血管内溶血等。

16、亮氨酸和酪氨酸的结晶为蛋白分解产物,可见于组织大量坏死的疾病,如: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毒、糖尿病性昏迷、白血病、伤寒等。

17、亮氨酸结晶呈淡黄色或褐色小球形或油滴状,并有密集辐射状条纹,折光性强,属于病理性结晶。

草酸钙结晶、尿酸结晶、非结晶性尿酸盐、磷酸盐类结晶和尿酸铵结晶都属于生理性结晶。

18、尿液清蛋白和T-H蛋白是形成管型的基础物质。

19、透明管型参考值为0~1/LPF,偶尔见于成人浓缩尿和激烈运动后的尿液标本中。

20、正常人尿中,可偶见1~2个白细胞/HP,每4~7个高倍视野可偶见1个红细胞,透明管型的正常参考值为0~1/LP。

出现颗粒管型多提示肾实质性病变,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21、颗粒管型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来自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

按颗粒的粗细又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两种,前者充满粗大颗粒,常呈暗褐色;后者含许多微细颗粒,呈灰色或微黄色。

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型。

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

可见于脱水、发热,尤其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病毒性疾病、慢性铅中毒、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中毒等。

在急性肾衰竭多尿早期,可大量出现宽幅的颗粒管型;如出现于慢性肾炎晚期,提示预后不良。

22、胆红素管型:见于严重阻塞性黄疸患者,尿胆红素试验常强阳性,可伴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

23、尿浓缩可提高尿蛋白的含量,盐类增多,而尿酸化后又促进蛋白凝固、沉淀,由溶胶变为凝胶并进一步固化,致使尿流速减慢,促使肾小管远端形成管型。

管型形成的条件为:①高浓度尿蛋白和T-H蛋白。

②尿液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

③有可交换使用的肾单位。

24、管型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折光很强的脂肪滴,当脂肪滴较大时,用偏振荧光显微镜检查,可见“马耳他人‘+'字”,脂肪滴较小时则互相重叠,用苏丹Ⅲ染
色染成橙红色或红色。

25、尿蛋白质和T-H蛋白浓度增高:尿蛋白质和T-H蛋白,是形成管型的基础物质。

26、出现宽大管型,见于重症肾病、急性肾衰竭病人多尿早期、慢性肾炎晚期尿毒症(表示预后不良,故又称肾衰管型)。

脂肪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见于亚急性、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尤其是肾病综合征。

27、尿沉渣镜检,检查细胞,应观察10个高倍视野,检查管型,应观察20个低倍视野,分别记录每个视野的细胞和管型数,计算平均值报告。

28、染色法: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等。

29、低渗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为膨胀,体积变大,不定形,无色。

30、高渗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为皱缩,体积变小,星形或桑葚状。

31、酸性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为可存在一定时间,体积缩小。

32、大圆上皮细胞:为表层移行上皮细胞,胞体较大,如果在器官充盈时脱落,则胞体较大,约为白细胞的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核较小,常居中;如在器官收缩时脱落,则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3倍,形态较圆。

33、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见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
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细胞。

34、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为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35、透明管型一般呈规则圆柱体状,但大小、长短很不一致。

36、脂肪管型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崩解,大量的脂肪滴进入管型内而形成。

37、正常尿无宽大管型。

出现宽大管型,见于重症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多尿早期、慢性肾炎晚期尿毒症(表示预后不良,故又称肾衰管型)。

38、正常尿中无白细胞管型,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

39、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型。

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

40、正常尿中无脂肪管型。

出现脂肪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可见于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等,尤多见于肾病综合征。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101、102、
103、104、105、
106、107、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120、
121、122、123、
124、125、126、
127、128、129、
130、131、132、
133、134、135、
136、137、138、
139、140、1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