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李振华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华东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一节内容,本节课讲述的是探索的起步——“洋务运动”和第二步——“戊戌变法”。本节教材容量大,内容比较多,两部分知识都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两方面内容放在一节课讲述,任务大,有难度。本节课想通过导课,情景的创设,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探究性问题,图片资料的补充,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做到感知历史,分析原因,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得到启迪,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情操,情感得到升华。教学后,我感觉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直接快速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在教学中,我用了快速直接导课法,联系“上海世博会”调动学生关注这节课内容,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世博会学生都熟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和本节课学习的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紧密联系,富有启发性为本节课奠定基础。
2、紧扣教学重难点,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中我抓住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及其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影响两个重点展开教学,将直观的,容易理解的知识通过展示知识卡片,让学生二人或四人一组合作完成,教师巡回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根据完成情况再围绕重点进行补充讲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又为教师大量的逐一讲解节省了时间,更为突破客观的评价洋务运动和理解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失败原因这一难点赢得了时间。
3、重视历史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
在进行重点知识教学和难点突破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补充相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创设情境,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探究、讨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让学生感悟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无奈,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客观的评价洋务运动。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变法失败原因讨论,使学生既感受到古代宫廷斗争的复杂性、险恶,同时被维新派人士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所感染,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体验到革命先烈为改造中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之可贵。也认识到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利于学生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发挥历史课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教育的功能。
4、习题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课后及时小结,并布置富有启示性的探究习题,既有利于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新课将结束时,我用了2分钟进行了这样的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这两次运动是我们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希望中国富强,是爱国表现,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可惜的是我们只是学习了一点皮毛,没有像日本1869年的明治维新那样从本质上学习西方,这就是我们失败的一些原因。如果说洋务运动像李鸿章所说是给“破屋”贴几张报纸,戊戌变法则是给这个“破屋”换换屋顶和柱子而已。以史为鉴,它们给后人一个重要的教训:要想中国强大,靠表面现象(简单地学习外国科技和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足:然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尽力展现新课改理念感到很困难。首先是如何面向学生全体,给每个学生机会?其次是历史的讨论依托大量史料,势必不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导致许多环节的处理比较仓促。再者,想通过对教材的挖掘,让感性的历史事件、人物过渡到理性的思考,发挥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但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