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复习过程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使学生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荷塘月色》的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荷塘月色的美,以及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朗读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荷塘月色》的。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荷塘月色的美。
4. 分享成果: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荷塘月色》,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可以是描绘、议论或抒情。
3. 调查身边同学对荷塘月色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的提升。
4. 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反思。
2. 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进行反思。
4. 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反思。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悟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2.分析并品味文中精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感悟散文的意境美,分析文中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欣赏散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散文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朱自清散文,如《背影》、《春》等。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散文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
3.分析课文(1)分析散文的结构层次,梳理散文的主题。
(2)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4.精讲课文(1)讲解散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主题。
(2)分析散文中的关键词句,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
(3)讲解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运用了拟人手法。
5.课堂讨论(1)讨论散文中的意境美,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
(2)讨论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如“我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夜晚,荷塘上应该有另外一番样子吧”等。
(3)讨论散文中的情感表达,如“荷塘月色”带给作者的宁静与愉悦。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读后感。
(3)模仿《荷塘月色》的写作风格,创作一篇散文。
7.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荷塘月色》主题班会,分享散文阅读心得。
2.邀请学生家长参加散文鉴赏讲座,共同探讨散文的魅力。
3.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学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本节课通过分析《荷塘月色》的意境美、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散文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通过课后作业和教学延伸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静寂”、“朦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 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荷塘月色》打印稿。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词和短语,查字典理解。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作者为什么喜欢荷塘月色?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
7. 板书设计《荷塘月色》朱自清静寂、朦胧、美丽、和谐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七、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对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课后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尝试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短文。
2.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九、课程拓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朱自清的作品,如《背影》、《春》等,或者介绍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文学作品,如《江南春》、《钱塘湖春行》等。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静谧”、“朦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景物的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荷塘月色》,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生词解释: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或分组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3. 生词解释: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短文,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要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朗读和背诵作业,以及对短文的写作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荷塘月色的美景,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 邀请一位诗人或作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技巧。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荷塘月色》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价值。
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散文的意象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荷塘月色》原文阅读与解析。
重点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讨论。
2.2 相关知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介绍及其文学地位。
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3 教学资源与《荷塘月色》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文学作品选读:《荷塘月色》其他版本或相关作品。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美景。
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3.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荷塘月色》原文,感受语言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解读文章内涵。
3.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散文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思考和朗读中的表现,评估其参与度。
4.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完成练习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理解程度。
4.3 文学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散文意象和意境、品味文学作品方面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5.2 文学鉴赏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荷塘或进行户外写作活动,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5.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扩大文学视野。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对同一题材的描写手法。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描写荷塘月夜景色的散文。
文中有详细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2.2 课文分析: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讨论文中的语言特色,如描绘细腻、情感丰富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发对课文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创作背景。
3.2 朗读与讨论: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讨论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3 写作指导: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景物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学生进行小练笔,尝试写一段景物描写。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4.2 完成练习题:解释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写一段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写作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
评价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春》、《背影》等。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作家描写自然景色的文学作品。
6.2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荷塘,观察并体验荷塘月色的美景。
学生可以进行现场写作,尝试运用所学写作方法。
第七章: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7.2 学生反馈意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看法。
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诗句。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作文。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
2. 写作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荷塘月色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表达的主题。
3. 诗句解析与背诵(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诗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句,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4. 写作技巧分析(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方法、修辞手法等,并讨论这些写作技巧在课文中的作用。
5. 小作文创作与分享(5分钟)教师布置小作文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作文。
学生完成后,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分享,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三、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重要诗句。
2. 完成小作文,题目为:“荷塘月色”。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小作文的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情况。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图片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荷塘月色》公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荷塘月色》一文,了解湖南乡村的风光与生活情景。
2. 培养学生品味优美的诗意句子和修身养性的美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荷塘月色》中的情感与意境。
2. 培养学生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自然风光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人诗意的表达方式和对自然的赞美。
2.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心灵净化。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湖南乡村荷塘的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
2.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同桌讨论和分享,以促进互动和参与。
3. 情感体验:进行情感教育、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4. 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巩固对文中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展示湖南乡村荷塘的风光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他们分享对这些风景的感受。
Step 2 课文阅读1. 学生独立阅读《荷塘月色》。
2.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理解作者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方法。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读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Step 3 情感体验1. 进行情感教育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自然风光给他们带来的情感。
2. 进行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荷塘的静谧和月色的明朗。
3.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体验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Step 4 写作训练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写下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
鼓励学生采用古人的诗意表达方式。
2. 学生进行互评,分享彼此的作品,以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湖南乡村的风光和生活情景,还体验到了对自然的情感表达和赞美。
通过写作训练,学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并培养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之情。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静谧”、“朦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荷塘月色》,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2. 生词短语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朗读与讨论: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生词短语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5.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6.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生词短语测试:进行生词短语的测试,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作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荷塘月色》的文本。
2. 图片资料:荷塘月色的图片。
3. 写作纸张:供学生写作使用的纸张。
4.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课文内容的课件。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荷塘月色》全文,教师逐段解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绘的景象、情感变化和修辞手法。
2.2 创作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
2.3 关键词汇与句式分析教师指出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学习。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阅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3.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难点和要点。
3.4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点。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课文学生回家后背诵《荷塘月色》全文,加强记忆。
4.2 家庭作业第五章:评价与反馈5.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回答问题等方面。
5.2 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5.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分享学习经验,促进共同进步。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等,以辅助教学。
6.2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6.3 课文讲解教师运用多媒体资源,对课文进行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
6.4 课堂互动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加课堂互动性。
6.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知识点。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荷塘月色课堂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荷塘月色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的想象。
2. 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风格,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期待。
教学方法:1. 展示多媒体资料,引发学生的感官体验。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解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教学内容: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2. 教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析修辞手法和意境。
教学方法:1. 学生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 教师引导分析,提问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三章:词语解析与运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 学生能够运用这些词语进行表达。
教学内容:1. 教师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析和示例。
2. 学生进行词语运用的练习。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示例说明。
2. 学生进行造句或写段的练习,巩固词语的运用。
第四章:课文拓展与思考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从课文中发现和思考问题。
2. 学生能够进行相关的拓展思考和表达。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2.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方法: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解题思路。
2. 学生能够明确作业的要求和完成的时间。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解题思路。
2. 教师布置作业,明确要求和完成时间。
教学方法:1. 教师总结,学生跟随。
2.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明确要求和时间。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荷塘月色》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技巧。
学习荷塘月色的描绘方法,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升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提升审美意识。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创作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简介《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及其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2 课文阅读与分析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3 课文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师点评并总结讨论成果。
第三章:写作训练3.1 题目:描绘一幅荷塘月色图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绘方法,发挥想象,创作一幅荷塘月色图。
要求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主题。
3.2 学生互评与修改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修改,提升写作水平。
第四章:课堂总结与拓展4.1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4.2 拓展活动学生自由发挥,创作关于荷塘月色的其他作品,如绘画、摄影等。
举办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互相欣赏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收获和不足。
5.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写作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辅助材料。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优化教学方法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或改进现 有方法,以更有效地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 高教学效果。
加强课堂互动
通过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引导 性的问题、组织更多的互动 活动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 与度和学习效果。
丰富教学资源
积极寻找和利用更多优质的 教学资源,如优秀的课件、 视频、图片等,以丰富教学 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荷塘月色》公开课 教案
汇报人:
2024-01-03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荷塘月色》的 创作背景和作者朱自 清的生平事迹。
分析《荷塘月色》中 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 法。
理解《荷塘月色》中 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 达。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 分析《荷塘月色》中的主题思想和情 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模仿《荷 塘月色》中的语言风格进行写作。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欣赏 《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 法。
情感目标
感受《荷塘月色》中的自然美 和人文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 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02
03
04
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 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兴趣,培
养他们的主动思考能力。
情境模拟
模拟荷塘月色的场景,让学生 身临其境地感受朱自清笔下的 美景,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 各自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感受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案例分析
引入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荷塘月 色描写,通过对比分析,加深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静谧”、“朦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和保护自然景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标记出生词和短语,并查找其意思。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句子进行解释。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3. 调查周围的自然景观,了解其保护状况,并提出保护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荷塘月色》这篇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下一节课中,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优秀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优秀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感受《荷塘月色》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2.领悟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荷塘月色》这个题目,提问:你们觉得荷塘月色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分析课文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对比、排比、拟人等。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清新、优美、抒情。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2.提问:你们认为文章中的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赞美之情?(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月色”、“荷塘”等。
2.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变化:从赞美大自然到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荷塘月色》的景象。
2.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2.强调文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追求美好。
五、课后作业1.背诵《荷塘月色》中的精彩语句。
2.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美景的散文,借鉴《荷塘月色》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荷塘月色》,让学生感受到了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荷塘月色》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美感。
3.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会通过联想、想象来描绘心中的荷塘月色。
3. 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领略自然风光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追求美好未来的动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荷塘月色》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2.2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2.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
2. 简介《荷塘月色》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感受。
3.3 课堂讲解1.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拟人等。
2. 讲解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和情感。
3.4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课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例子。
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所学技巧描绘心中的荷塘月色。
2. 学生展示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借鉴。
3.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视野。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1. 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 完成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写作练习,要求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4.2 作业要求1. 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2. 内容丰富,表达清晰。
3. 截止日期:下节课前。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1.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意境;(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2)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荷塘月色》全文;(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并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章表达技巧和意境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文章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3)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选取文中一段,进行仿写练习。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荷塘月色》全文;2. 总结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意境,写一篇短文;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背诵情况和写作能力;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章描述的场景中,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描写荷塘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荷塘月色》的独特之处。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为了加深您对于荷塘月色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一段小结: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教案篇一:荷塘月色优秀荷塘月色朱自清一、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二、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三)作品结构分析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四)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六)语句赏析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公开课
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二.感知文本
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2、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渴求宁静、自由)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暂时获得宁静)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心中失落)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心中怅然)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不再宁静)
3、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4、结构:文章内外结构之美——行踪与情感
第二课时
三、重点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导入: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弥望”、“田田”极言荷叶之广。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运用通感手
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小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的具体描写中。
简单的说,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月光下荷花、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写得更又意境。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四)自主品读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说明原因。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明确: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排遣忧愁)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解脱,就想靠来解脱,用古时采莲的欢乐有趣,来反衬自己的忧愁。
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明确: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
如果要究其深味,就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表现了作者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思想感情。
“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3、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采莲赋》?
明确:引用《采莲赋》,意在写出古时采莲的欢乐情景,表达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明确:没有。
“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
明确: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6、“——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
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明确: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二.拓展延伸
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l.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l.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l.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l.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三、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和《高效作业》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