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_: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高考词语的表达效果
![高考词语的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029ccbc1bb4cf7ec4afed0b0.png)
高考关于词语表达效果一类题应如何作答这个问题较大,应结合具体文本和有关考点要求有针对性研究总结。
应在学科组多交流研讨。
下文供参考。
如何规范地回答现代文阅读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不同句子结构、不同语气类别、不同表达效果的把握。
可参考的方法:比较异同→突出异处→联系原作→据理作答。
这类题是一种开放性的试题。
更多的是表现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一方面要注重原作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语言风格。
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题,是高考的一大得分点,可是考生对此类题目却深感无奈。
其实,答好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能不能规范答题。
考生通过对此类考点的考查角度、提问方式、答题模式的规范化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得分效率。
一般而言,解答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题,必须按照“明确题目要求、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组织答案(注意引用原文)”的解题思路进行。
一、词考查角度:从词的角度对现代文进行考查,是现代文阅读常见的考查方式。
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这些词语往往可以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也可以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等。
提问方式:(1)分析句中某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2)简要说说你对某个词语的理解。
(3)文中句子某个词语好在那里?答题思路:(1)(2)在句子中,先明确某个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或者某个词是指什么;(3)结合语句,分析在句中,该词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什么艺术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精选例子:半个月过去了。
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
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
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
近日,情景突变。
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
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回答下面问题。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08年北京卷)分析:题目“惊醒”的好处,是从词的作用进行考查的,因此要从词的作用效果去归纳答案。
4-6年级语文阅读素材-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人教部编版
![4-6年级语文阅读素材-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8f2e0b70242a8956aece42b.png)
体会加点字、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思路:1.在文中找到该字或词2.判断该字或词形容的对象或者指代内容3.在本义引导下理解该字、词的文中义考点 1:理解加点字、词语的含义【考点解析:】【典型例题:】例 1.1.1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请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选自《桥》五年级下册) 【答案】“狞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洪水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无情、可怕的特点。
【解析】分步骤解答①“狞笑”是什么意思? ②“狞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③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要表现出洪水什么特点?“狞笑”是指凶狠恶毒的笑容。
在文中指洪水来势迅猛且可怕,随时都有可能夺取大家的生命。
写出了洪水无情、可怕的特点。
例 1.1.2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选自《草原》五年级下册)【答案】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解析】①“渲染”“勾勒”是什么意思? ②“渲染”“勾勒”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③表现出小丘什么特点?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针对练习:】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文章,具体分析答案。
春 朱自清①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记叙文阅读之词语含义效果-阅读“公式记忆法”
![记叙文阅读之词语含义效果-阅读“公式记忆法”](https://img.taocdn.com/s3/m/1882c4e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2.png)
初中语文阅读”公式记忆法”专题记叙文阅读--词语含义效果【考点解读】●考点1:探究词语含义◎常见题型1. 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ⅹⅹ”的含义。
2. 简析第②段加点的“ⅹⅹ”的作用。
3. 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答题思路第一步:审清题干,分析词语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理解字词的“语境义”。
注意: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
比如是否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还要结合人物情感来分析。
有些词语需要根据人物的心情、心理等情感因素分析。
◎例题示范“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
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步,审清题干,分析词语的基本含义。
“伟大的神力”指拥有超乎一般的力量。
第二步: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理解字词的“语境义”。
文中两次出现“伟大的神力”,分别找到:第一处指阿长讲述“长毛”的故事,攻城时她有抵挡大炮的神力。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
第一处“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问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考点2:探究词语的表达效果◎常见题型1. 赏析第x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
注意加点词语的角度,加点词语词性是什么,感情色彩是什么,是否运用修辞方法。
第二步: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境义,结合文章内容从情感、结构、主旨表现、修辞方法、语言准确生动等角度具体分析。
◎例题示范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老王》)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分析】“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也没有过。
2024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汇总
![2024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d11ec3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79.png)
2024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汇总考点一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题型展示:1. 给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 文章拟题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文章标题“××”能否改为“××”,请简述理由。
)3.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4. 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的作用(妙处)。
方法点拨:一般来说,标题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描写对象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等的高度概括与提炼。
1. 拟写文章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寻找文章线索;②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③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④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⑤抓住核心人物;⑥抓住核心事物;⑦抓住核心事件;⑧把握作者情感。
注: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鲜明,要能吸引读者注意或触动人心。
2. 判断文章拟题是否合理或标题能否替换。
这类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因此,答题时可结合所给标题的含义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具体分析。
同时还应注意标题的生动性、凝练性和概括性等特点。
4. 标题的作用(妙处):①概括文章所述的中心事件;②交代文章行文线索;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吸引读者注意;⑤含蓄隽永,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
另外还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标题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等。
标题类题型答题思路小结:A.拟写标题:①对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等进行高度概括;②所拟标题应简洁、凝练、概括、鲜明。
考点二概括文章内容题型展示:1. 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所讲述的故事。
2. 本文写了××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3. 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4.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点拨:该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1. 审清题干要求,即正确理解题意,看清题干是要求概括全文内容,概括(几)段内容,概括一些特定条件的故事,还是按一定要求(如先后顺序)概括几个故事或情节等。
理解词语含义,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PPT)-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
![理解词语含义,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PPT)-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195f4c3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9.png)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xxx考点解读理解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是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也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
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01 典型例题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部编版七上)“积累拓展”四: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紫词蕴含的情感。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答:“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不了解,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鲁迅《孔乙己》(部编版九下)“思考探究”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答:“大约”与“的确”在这里并不矛盾。
“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
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
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
02 答题模板题型:理解词语的含义①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揣摩词语本义→体会词语语境义;②分析词语的指代义:指示代词、非指示代词;③把握词语的修辞义: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④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该词的褒贬现象→挖掘作者的情感倾向。
题型:词语的表达效果(1)动词:“××”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形象逼真)地表现(写出了)……(事物/人)的……特征,突出了……感情。
(2)形容词:“××”这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有……的作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事物/人)的……特征。
(3)叠词:“××”这个叠词,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使……(事物)的……特点跃然纸上。
(4)副词:“××”这个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物体)的……特征。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七年级上册-05(秋天的怀念——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七年级上册-05(秋天的怀念——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ca8a877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8.png)
⑬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
⑭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得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第三、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句中“扑”“抓”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急于阻止“我”的自虐的动作,突出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心疼和关爱。
答题模式:X X(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表现、突出、强调)了....人物性格、心理,事物特点等),表达(抒发、流露)了...的情感。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海底捞月“是对我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动作的灵敏和我的淘气。第二句话中的终于是最终的意思,说明奶奶低头的时间之长,表现了奶奶内心的惭愧和失落。
02.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坚忍和慈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据此理解作答。
2020年重庆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考点3 词语理解与赏析
![2020年重庆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考点3 词语理解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89e6b70b4c2e3f56276312.png)
目
录
考点针对练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
向
1
考点探源
考向1:词语含义(13年8考)
(七下《阿长与〈山海经〉》)“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
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考 向 2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解题思路】理解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原文,分
己的情绪里,无暇顾及母亲,另一方面,现在想起追悔莫及。第②句中,
“再也”一词说明,作者本能地认为母亲像往常一样还会回来的,然而那
考
次他们竟成了永别,作者对此深感悲痛和悔恨。第③句“绝”和“竟”,
向 2
强调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这件事的震惊,说明他此前无任何思想准备。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2
什么?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考
【方法指导】
向 1
思路一: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表达的情感
思路二:判断词性→词语反映的情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物(事物)形
象、品质
(1)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考
(2)副词:强调了……的特点。
向
2
(3)量词:从程度上限定,将……的范围呈现得更加具体、直观。
向 2
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
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
所以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e38134fe482fb4daa48d4bbd.png)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考点解读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即语境义。
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
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是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
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3.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4.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容易被考查的重点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1.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
2.体现作者感情、立场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4.有着丰富内涵或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5.包含修辞手法,能增强表达效果的词语。
另外,一些重要的代词,对文章的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在语境中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等。
都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应特别重视。
【常考题型】1.阐述词语的含义;2.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更换或删除;3.从某一角度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解题策略】一、词语的理解中考阅读中对词语含义的考查一般为理解文中或句中的含义。
这里的“文中”或“句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e4c75a2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77.png)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考点目标:能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语境义——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基本原则:1)整体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结合具体语境。
具体有以下几点情况:1)“指代类”: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近指(这个、这些、这);远指(那、那个、那些);特指(某、某类)。
答题步骤:①找出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并作出相应记号;②锁定阅读范围;③找出指代的相关内容,并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验证。
2)“语境类”: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答题步骤:①要准确理解本义;②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反语义、色彩义);③代入具体语境中验证。
格式:本义+语境义3)“作用类”: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四联系法则”:①联系本义(解说本词的含义);②联系本句或上下文(突出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即:突出……);③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情感;④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
修辞格式:点出“某词”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修辞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作者情感态度一般格式:语境义+突出(内容【一般为对象】)+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解题指津: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解题前提2.借助语境,推断含义——解题技巧3.结合文本,巧借修辞——解题技巧4.拆换词义,合理描述——解题技巧典型例题1《洁身自好的莲花》节选——2009杭州中考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
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
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精析:品析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部编本)
![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精析:品析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部编本)](https://img.taocdn.com/s3/m/d28e5ef5195f312b3169a5b3.png)
品析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1.对应考点:
品析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2.考题印证:
①指出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进行赏析)。
③“ΧΧΧ”等词语好在哪里?
3.真题:
《壶口瀑布》中描写壶口瀑布特点的划线语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比如叠词的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富有节奏感,使语言生动活泼,洋溢音乐美;排比的作用是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的特征(形态),增强了文章气势等。
如“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动词“涌”、“挤”、“撞”“碎”等动词描绘了水的运动,显示了黄河惊人的力量。
叠词“排排”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壶口瀑布的水汹涌而来的特点。
4.类题答题技巧: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揣摩。
1.分析词语的词性,明确词语所描写的对象。
2.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倾注作者感情的词语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抑或是贬义褒用或褒义贬用。
3.如果词语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要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
4.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切忌脱离文本来回答问题。
1 / 1。
小学语文小升初阅读题专项精讲《8.词语句子表达效果》
![小学语文小升初阅读题专项精讲《8.词语句子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e618b93380eb6294dd886cee.png)
学校姓名班级___________ 座位号……装…………订…………线…………内…………不…………要…………答…………题……词语句子表达效果赏析理解汇总词语的考点考点一:说出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考点二:说出该词语的妙处或者表达效果(含义+表达效果)综合答题流程:词语的表现手法(技法)+词语的语境义+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从词语的表现手法分析(一)贬词褒用(二)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抽象为具体例:有了鸟的树就格外生动。
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
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三)运用修辞,通常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例:海水舔着你的脚丫(四)圈点词语,如果没有使用任何表现手法或者技法,如何分析答题流程:本义+语境义(引申义或者语境义)+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五)化静为动例子一:山坡上卧着点雪例子:仿佛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六)词性转化,比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动词例子: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词性;2、联系本义;3、联系语境。
真题演练留守乡村的爷爷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宏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
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
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
中考语文复习“分析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笔记整理
![中考语文复习“分析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1a8810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7.png)
分析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1.理解词语含义。
记叙文阅读中,理解词义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词语含义的领悟,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指代意义。
这一考点主要包括:能正确筛选多义词在文中的义项;能辨析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能把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能够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等。
2.品味词语作用。
词语是知识信息的基本载体,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
记叙文阅读中,品味词语作用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对关键词语表达效果的把握,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从而了解词语在全文中的表达作用。
这一考点主要包括:品味特定语境中精妙动词、形容词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体会特定语境中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性、严密性等。
3.理解句子含义。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阅读记叙文,当然要理解句子,把握语句的含义,特别要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在记叙文文本中,关键语句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能够概括文章的段落或全文的句子;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的句子;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能够体现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的句子;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精警语句等等。
4.品味句子作用。
记叙文中,句子的一般作用,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
此类句子主要指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中心句;揭示段意。
主要是段的起始句、终结句及结论性的句子;揭示文章脉落层次。
主要是文章统领性的、过渡性的、总结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落层次的语句;语句自身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精妙运用所彰显出的表达效应。
说明文词语表达作用
![说明文词语表达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90aba40f8c75fbfc77db2c0.png)
说明文词语表达作用考点分析: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题型一:一个词能否去掉判断+解释(注意修饰、限制、程度、范围、推测等)+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去掉的后果+套话(准确、科学、权威等)典型例题:1、“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中“通常”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
“通常”是指正常情况下,说明松鼠在树枝分叉的地方搭窝具有普遍性,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太绝对,与实际不符。
用这个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中“据专家介绍”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
“据专家介绍”表明对人体生物电池电极的有关介绍是出自专家之口,增强说明的权威性、科学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更具说服力,去掉后,就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强化训练(中考作业本)1、P、89(3)画线句子中“比较”、“通常”两词能否去掉,请作简要说明。
2、 P、91(2)选文弟(2)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3、P、91(3)第二段中加点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P、96(4)“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中“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4、 P、93(1)全文用了很多表示猜测的词语,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试说说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5、P、99(2)第(5)段中加点词“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6、 P、100(4)文段(7)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7、 P、103(3)文章弟(4)段中加点的词语“据统计”能否去掉,为什么?8、“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中为什么强调“据考证”?(“据考证”表明“实物信”在人类文字发明之前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这一事实是经过大家考证的,是确凿的,增强说明的权威性、科学性。
)题型二:分析一个词的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解释(同上)+(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套话(准确、生动、科学、权威)典型例题: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2 词语理解与赏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2 词语理解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a48f87770bf78a652954f8.png)
目
教材设问学考点
录
考点针对练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点探源
考向1 词语含义 (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 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 中的具体含义?)
词,贴 切 形 象 地 体 现 了 …… 的 特 征,表 达 了……的情感。
C.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 美。
D.拟声词 :运用拟声词 “× ×”,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的情态美, 流露出……的情感。 思路三:①运用的修辞手法→②修辞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 注意:以上思路可直接用于概括组织答案
容,可用原文内容的关键字进行概括。
(2)联系主题释义法。词语在具体的词、句、篇中无法概括时,就需从文 章主旨和作者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3)心理揣摩法。对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可从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 理活动进行揣摩,从而概括其含义。
(4)近义词换词比较法。选用与该词本义相接近的词语,进行替换,将两 个词语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规范:“××”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形象地写 出了……,表达了……。
走过去就行(!)。生命与生命,原是可以互相提示的(?)。∥ ⑧一场霜下来,园子一片惨白,好像一切都停下来了。草木把生命的力量转到 了地下的根须,春天的气息一来,它们就会萌发(?)。虫子呢?我宁愿相信它们 都活着。明年再露面,虫子们可能已脱胎换骨成另一副样子,当然,它们也根本记 不得去年的事情,也忘记了去年园子里有这么一个人,关心过它们,惦记过它们, 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好在,这个人是记得的。 ⑨头顶的槐枝上面挂着只空蝉蜕,在微风中悠荡。那个吵闹了整个夏天的狡猾 家伙来个金蝉脱壳,不知去了哪里。我轻轻摘下它收起来,留到明年夏天,到时候 还给当初蜕掉它的主人———喂,你去年丢掉的衣服,我给你收起来了,现在还给 你……∥ ⑩我常去的这个园子不大,却盛下了我很多的思量(?)。
议论文阅读考点--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议论文阅读考点--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63e8e1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7e.png)
议论文阅读考点考点一论点1.找中心论点①论题:作者要讨论的问题。
②论点:作者对所讨论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明确表明作者态度或观点,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③中心论点:作者在文中摆出的核心观点。
议论文一般都有一个中心论点。
④分论点:各部分用以补充和支持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
方法:①看位置:标题→开头→结尾。
②抓关键词:“可见”“总之”“所以”“归根结底”等总说词;过渡词;反复使用的词。
③关注直接表述句。
2.补写分论点①紧扣中心论点或论题,提炼关键词概括。
②和上下文已给分论点句式一致。
3.文章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①开门见山。
②由社会现象提出问题。
③根据亲身经历提出论点。
④引用故事或名言警句。
4.议论文标题有什么作用?①(内容上)点明论点或论题;概括议论的主要内容。
②(手法上)A.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观点或内容。
B.运用反问/疑问句式,启发读者思考。
C.用语新颖别致/亲切生动。
D.引用诗词名句,富有文采。
③(效果上)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5.请给本文拟写一个标题①明确论题,用论题作标题。
②明确中心论点,用揭示中心论点的语句作标题。
考点二论据1.分析××句(段)论据的作用①事实论据:包括史实、事例、统计数据等。
②道理论据:包括已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谚语、原理、定律、公式等。
答题模板:①列举⋯⋯事例/引用⋯⋯名言;②作为事实/道理论据,论证⋯⋯观点;③具有增强论证说服力的作用。
2.概括事实论据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要有体现论点的关键词)3.某个事例或道理是否适合作论据①这是一个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②论述了⋯⋯内容。
③而文章的中心论点是⋯⋯,④论据有力论证/不能论证中心论点。
⑤所以能/不能作论据。
4.为第×段补充论据①明确该段论点。
②分清是补充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③补充的事实论据,应是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要有能体现观点的关键词。
④补充的道理论据,应交代清楚名言诗句的作者、国别或朝代。
中考词语表达效果
![中考词语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bd2be2dc80eb6294dd886c4c.png)
考点一:说出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考点二:说出该词语的妙处或者表达 效果(含义+表达效果)
《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5+3 P98
3、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 (1)在早春种下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草炫耀风姿的情景。
•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5+3 P106
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闪”字形象生动写出了太阳花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艳丽夺目的特点, 表现了作者的惊叹。
《小扇轻摇的时光》5+3
P100
4、 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下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 “贪婪”、“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瓜果 的喜爱;“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1、运用拟人(贬义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草炫耀风姿的情景。 2、 “闪”字生动形象写出了太阳花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艳丽夺目的 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惊叹。 3、“贪婪”、“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 乡瓜果的喜爱;“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 好的答题格式我总结
写景的句子 :表现技法或某个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表达作者情感。 。 :表现技法或某个词+生动形象的+ 人物做某事的情感或心 理或作者情感 写人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2: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
分析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对该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
第二步: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
指出该词语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一般是突出了人(事、景)物怎样的特点、情态等第三步: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指出该词语体现了章怎样的主旨,表达了人物(作者)怎样的情感在解答这类题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文中是否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等此外,不同词性的词语往往具有不同的作用。
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动态
形容词: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事物的状态
副词:准确说明事物的特点(程度、时间、范围等)
另外,运用叠词可以增添语言的音韵美。
答题模板
一、“××”意思是…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二、“××”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褒)词褒(贬)用/化动(静)为静(动),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品格、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典例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线。
不料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解析:先解释一下“不料”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对我军英勇善战的赞扬,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敌人的讽刺。
参考答案: “不料”是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的意思。
“不料”表明了我军的
出其答案不意、英勇善战,含有对敌人强烈的嘲讽之意。
牛刀小试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
..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城。
这句话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放?
参考答案:“均是”即都是的意思,从程度上概括了我军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看胜利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