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演讲:莱辛和德国启蒙运动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ef52eb90c69ec3d4bb7544.png)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1、德国启蒙主义2、莱辛的文学思想3、林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16世纪以后的德国,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造成经济落后和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直到18世纪中期,启蒙运动才逐渐展开。
德国启蒙运动的兴起首先是由于法国的影响,法国的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直接刺激了德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深感只有像法国那样的思想文化运动.才能促成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摆脱落后的状况。
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德国启蒙运动的目的同法国也有差异,它的当务之急还不是像法国那样制造反封建制度的革命舆论,而是首先以统一国家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德国文艺领域在18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受高特舍特和温克尔曼古典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时表现为对法国古典主义的摹仿,以后又表现为对古典主义的批判,为发展统一的民族文学而斗争。
这个时期的代表著作是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
18世纪70年代发生的“狂飙突进”运动标志着德国启蒙运动的深入,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精神领袖,他为建立德意志民族文学作出了理论贡献.德国启蒙运动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实现民族的统一,莱辛认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统一的途径,这一认识是他及同时代的德国人从事艺术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的巨大推动力。
2、莱辛的文学思想●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优秀剧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德国民族文学和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萨克森的一个牧师家庭,少年时期学习古代语言,后来进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并醉心于自然科学、哲学、语言学,具有文学艺术的渊博知识.1748年到柏林,开始从事文学评论,与高持舍特进行论争,1765年写成美学名著《拉奥孔》.1766年受聘为汉堡民族剧院的顾问和剧评家,出版评论集《汉堡剧评》。
●“ 斯彭司对于诗画互相类似的看法是最离奇的。
他相信这两种艺术在古代结合得非常紧密,经常携手并行,诗人总是要向艺术家看齐,而艺术家也总是要向诗人看齐。
斯彭司不曾想到,诗是一门范围较广的艺术,有一些美是由诗随呼随来的而却不是画所能达到的;诗往往有很好的理由把非图画性的美看得比图画性的美更重要。
初一上册美术书读书笔记
![初一上册美术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e0c8f3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77.png)
初一上册美术书读书笔记美是什么?我们怎样去认识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有点让我无从下手。
如果单纯的说美是漂亮,有些肤浅;说美是善良,又有些抽象;说美是看着顺眼的东西,又有些狭隘……那么美到底是什么?我有些疑惑了。
然而,当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以后,我受益匪浅。
也深刻体会到了文学力量的伟大。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用他毕生精力,向人们谈论美。
这是他对美的魅力的深刻体验,是对他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更是给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他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力图在促进年轻一代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参照和指南。
此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谈美书简》就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自学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并作了生动而详尽的阐述。
他主张美就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朱光潜先生首先谈论了文学创作《谈美书简》的动意,并且谈论了自学美学的基本方法。
在提问“怎样自学美学”这一问题时,说道他感慨最深的就是治学的学风。
朱光潜先生表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可以就是一个更大的缺乏,而且可以沦为‘空头美学家’”;必须“学通一二种外语”,轻易写作外文书籍;尤其应当下大力气回去修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盲从译者过来的书籍。
美学就是科学工作的一种,它须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冷静的头脑、始终如一的恒心以及排除万难的勇气。
马克思的名言就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如就是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明确提出这样的建议:‘至这里人们就必须确定一切顾虑;这个领域里不容许又丝毫惧怕!’”朱光潜先生也写道“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坎坷和崎岖不平险阻,手前一些弯角,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从《汉堡剧评》看莱辛的戏剧批评
![从《汉堡剧评》看莱辛的戏剧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0ff6a0aa6bec0975f465e2f6.png)
《戏剧之家》2019年第13期 总第313期33戏剧研讨莱辛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作家、理论界和评论家。
在戏剧领域,他汲取古希腊以来西方文学创作和思想理论的精华,将戏剧创作、戏剧批评与德国现实、民族自救意识、国家统一观念相结合,从而加速了德国戏剧的发展。
1767年,莱辛应邀成为汉堡民族剧院的艺术顾问,在此期间撰写了著名的《汉堡剧评》。
《汉堡剧评》作为一部非系统性戏剧批评著作,却以先进的艺术论述、灵活犀利的评论和直指人心的美学思想,为德国戏剧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汉堡剧评》与莱辛的戏剧批评观(一)市民戏剧论作为德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莱辛始终关注现实,并致力于将爱国主义、民族自救意识与戏剧创新结合。
因此,在《汉堡剧评》中,莱辛提出市民戏剧论——建立一种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市民戏剧,并希望通过对市民戏剧的关注、探讨,推动德意志思想文化的统一。
在当时落后的德国,这一观点无疑是直指人心的,《汉堡剧评》也因此成为市民戏剧理论的奠基著作。
从内部环境看,18世纪,德国的市民阶层逐渐兴起,占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但经济地位低下,不能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因此,市民阶层中弥漫着一股消极风气,体现在戏剧领域,就是他们只满足于庸俗化的即兴喜剧,缺乏知识上、精神上的追求。
然而,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市民阶层开始觉醒,并迫切希望改变现状,逐渐成为一支富有远见的政治力量。
在莱辛看来,通过革命推翻封建统治进而实现德国统一,尚缺乏经济和社会基础,必须先通过唤醒民族意识,建立统一意识形态,从而实现政治统一。
《汉堡剧评》所提出的市民戏剧论,就是建立在这一主张之上的。
莱茵将市民阶层作为主人公搬上戏剧,强调用戏剧反映市民阶级的真实生活,描绘他们熟悉的人物和情景,传达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唤起他们的共鸣,同时否定了宫廷戏剧的脱离生活,以及对市民阶级的一味嘲讽。
莱辛倡导的市民戏剧论,主人公是市民,审美主体也是市民,为建立德国市民戏剧、唤醒市民意识具有奠基性作用。
西方文论莱辛
![西方文论莱辛](https://img.taocdn.com/s3/m/62428548f8c75fbfc67db200.png)
浅谈莱辛的《拉奥孔》莱辛,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戏剧家、美学家。
在戏剧表演风格上,他主张将诗的表现激情与画的美的表现力结合起来,这种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美学着作《拉奥孔》中,对画与诗的界限及两者和美的关系的论述上。
拉奥孔是1506年在罗马发掘出来的一座雕像,它是据希腊传说而雕刻出来的。
在特洛伊之战中,拉奥孔是特洛伊的司祭,因劝阻特洛伊人把木马搬入城而激怒了偏爱希腊人的海神,海神于是派两条大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绞死。
雕像拉奥孔刻画的是一位老人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大蛇绞住时痛苦挣扎的场景。
《拉奥孔》通过分析,比较诗与雕像在表现上的不同,论证造型艺术与诗的界限,即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界限,得出画更适合于表现美的结论。
莱辛把文艺看作模仿自然的行为,而自然有动态与静态之分。
诗只宜于写动态,而画只宜于写静态。
模仿自然就要服从自然规律,诗与画的界限就是一条自然规律。
画作为空间艺术适合表现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诗作为时间艺术,宜于表现时间承继的“动作”,即画(造型艺术)更适合表现美尤其是物体美,而诗(语言艺术)更适合表现动作的连贯和美的效果。
莱辛不仅将“事”、“情”和“物”、“形”分别开来,而且还将它们与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
莱辛指出,“诗和画,固然都是摹仿的艺术,但是二者用来摹仿的媒介或手段却完全不同。
绘画运用在空间中的形状和颜色,而诗运用在时间中明确发出的声音。
绘画描绘物体,通过物体,以暗示的方式,去描绘运动。
诗描绘运动,通过运动,以暗示的方式,去描绘物体。
画适合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诗适合于表现动作或事情。
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模仿某个行动。
《拉奥孔》的第一章便抛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却哀号?雕塑的人物面孔只表现出一种轻微的叹息,而诗中描写的是人物在垂死挣扎时因痛苦而产生的面目扭曲的丑状便会使人产生极不愉快的感觉。
且在史诗中我们能够想象到他们四肢肌肉扭曲的场面,而在雕塑中,肢体有衣服遮蔽,虽然表现出痛感但他们的形象仍然是完美。
L5.2莱辛——书目摘要
![L5.2莱辛——书目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3e6f15ed27d3240c8447efa6.png)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5.2莱辛书目摘要:1,(德)莱辛著、张黎译:《汉堡剧评》,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年版内容提要:《汉堡剧评》是莱辛为汉堡民族剧院的历次演出所写的剧评的辑集。
在《汉堡剧评》里,莱辛提出德国应有自己的民族戏剧。
他所说的民族戏剧就是德国市民剧,也就是德国式的狄德罗的正剧和英国的市民悲剧。
他主张舞台要表现中产阶级,强调戏剧要起到教育作用,要用道德行为和崇高的思想感情来感动观众。
他说:“亲王和英雄的名字可以使剧本看起来场面豪华,派头十足,可是绝对不能使它感动观众。
那些处境和我们相似的人的不幸遭遇,很自然而且很强烈地影响我们的心灵。
”他还提出戏剧所要表现的不只是人物做了什么,而且是具有某种性格的人物在环境里照理会做什么事。
这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
莱辛的美学思想和戏剧理论为德国资产阶级现实主义文艺和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陈定家:《<拉奥孔>导读》,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目录:莱辛生平及其文艺思想莱辛的生平与著述述略莱辛与德国启蒙运动莱辛的文艺思想及其历史意义《拉奥孔》评述《拉奥孔》与莱辛美学思想的特征《拉奥孔》的美学思想及其理论意义《拉奥孔》的成就、影响及局限《拉奥孔》核心片断前言第二毫第三章第八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内容提要:本书内容包括:莱辛生平及其文艺思想、《拉奥孔》的美学思想、成就及意义以及《拉奥孔》的核心片断。
3,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北京,商务印书社,2013年版目录前言第一章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却哀号?第二章美就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他们在表现痛苦中避免丑第三章造形艺术家为什么要避免描绘激情顶点的顷刻?第四章为什么诗不受上文所说的局限?第五章是否雕刻家们摹仿了诗人?第六章是否诗人摹仿了雕刻家?第七章是独创性的摹仿还是抄袭?第八章诗与画在塑造形象的方式上的分别第九章自由创作的雕刻与定为宗教用途的雕刻之间的区别第十章标志的运用,在诗人手里和在艺术家手里不同第十一章诗与画在构思与表达上的差别第十二章画家怎样处理可以眼见的和不可以眼见的人物和动作?第十三章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第十四章能人画与否不是判定诗的好坏的标准第十五章画所处理的是物体(在空间中的)并列(静态)第十六章荷马所描绘的是持续的动作,他只用暗示的方式去描绘物体第十七章对各部分的描绘不能显出诗的整体第十八章两极端:阿喀琉斯的盾和伊尼阿斯的盾第十九章把荷马所描写的盾还原(再造)出来第二十章只有绘画才能描写物体美第二十一章诗人就美的效果来写美第二十二章诗与画的交互影响第二十三章诗人怎样利用丑第二十四章丑作为绘画的题材第二十五章可嫌厌的和可恐怖的第二十六章拉奥孔雕像群作于何时?第二十七章确定拉奥孔雕像群年代的其他证据第二十八章鲍格斯宫的格斗士雕像第二十九章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里的几点错误附录一关于《拉奥孔》的莱辛遗稿(摘译)甲.提纲A乙.提纲B(为续编拟的)丙.关于《拉奥孔》的笔记附录二甲.莱辛给尼柯莱的信,1769年3月26日乙.古人如何表现死神(节译)附录三维吉尔在《伊尼特》史诗中关于拉奥孔的描写译后记附记插图一、拉奥孔雕像群(扉页)二、阿波罗雕像(第二十二章 )三、安提弩斯雕像(第二十二章 )四、掷铁饼者雕像(第二十八章 )五、鲍格斯宫的格斗士雕像(第二十八章 )内容提要:莱辛编著的《拉奥孔》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座纪念碑,表面上像是在讨论诗歌与绘画的界限,实际上牵涉到当时德国文化界争论激烈的根本性问题,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与文献价值。
浅谈莱辛美学思想的主要贡献
![浅谈莱辛美学思想的主要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f7edb77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9.png)
浅谈莱辛美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摘要】莱辛美学思想是德国哲学家莱辛在18世纪提出的一种对艺术与美的理论。
本文将从莱辛美学思想的起源和重要性入手,探讨莱辛对艺术的理解与探索,审美经验的研究,美学思想在艺术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对审美价值的探讨。
通过分析莱辛美学思想的影响与传承,探讨其对美学发展的推动以及对当代审美理论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莱辛美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视角,启发了我们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对于推动艺术的发展和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莱辛美学思想、艺术、审美经验、审美价值、美学发展、当代审美理论、现实意义1. 引言1.1 莱辛美学思想的起源莱辛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德国哲学家莱辛。
他在当时的美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誉为"艺术哲学之父"。
莱辛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致力于探索艺术与美学的本质,提出了许多独特而前卫的观点。
他批判了传统的美学观念,强调艺术家应该追求个性化的表达,而不是墨守成规的模仿。
莱辛还主张艺术作品应该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而非仅仅追求外在的形式美。
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和思考,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享受。
莱辛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现代艺术与审美研究的重要基石。
1.2 莱辛美学思想的重要性莱辛美学思想对当代美学理论的贡献不可忽视。
通过对艺术的理解与探索,莱辛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如他对审美经验的研究、对艺术实践中的应用等。
这些观点不仅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美学学术研究,也为当代审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莱辛美学思想在艺术实践中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提出的关于审美价值的探讨以及对艺术品的欣赏方法等理论,为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艺术实践的内涵,推动了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莱辛美学思想的影响与传承也是其重要性所在。
他的理论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文论 第九讲 德国启蒙主义
![西方文论 第九讲 德国启蒙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383792ba192e45361066f5ac.png)
1、德国启蒙主义 2、莱辛的文学思想 3、林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
1、德国启蒙主义
16世纪以后的德国,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 造成经济落后和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直到18世纪 中期,启蒙运动才逐渐展开。
德国启蒙运动的兴起首先是由于法国的影响, 法国的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直接刺激了德国的知 识分子,他们深感只有像法国那样的思想文化运 动才能促成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摆脱落后 的状况。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德国启蒙 运动的目的同法国也有差异,它的当务之急还不 是像法国那样制造反封建制度的革命舆论,而是 首先以统一国家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莱辛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
一是摹仿的媒介不同,画以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为符号, 诗以时间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画是空间艺术, 诗是时间艺术。
二是摹仿的对象不同,画以空间中的颜色、形体为符号, 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诗运用在时间 中持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 时间中持续的事物。画表现静态的美,诗表现动态的美。 静态美包括人体美和精神美,动态美包括思想感情与故事 情节。
三是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绘画作用于人的视觉,以形体、 色彩引起欣赏者的美感;诗作用于人的听觉,通过声音、 语言使欣赏考产生丰富的联想。
莱辛认为诗与画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摹仿的艺术,但由于摹 仿的媒介、对象和产生的效果不同而成为各具特征的艺术, 混淆两者的界限,也就否定了他们的特殊性。
“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之 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身体苦痛的情 况下的激烈的形体扭曲和最高度的美 是不相容的。所以他不得不把身体苦 痛冲淡,把哀专化为轻微的叹息。这 并非因为哀号就显出心灵不高贵,而 是因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令人恶 心。”——《拉奥孔》
论“最富于包孕性的顷刻”——以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为例
![论“最富于包孕性的顷刻”——以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21e3f4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5.png)
论“最富于包孕性的顷刻”——以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为例裴晶晶“最富于包孕性的顷刻”是十八世纪德国著名的戏剧家、美学家和文艺批评家莱辛在美学著作《拉奥孔》中提出的极具创见性的美学观点。
基于诗与画的表现题材、媒介、接受艺术的感官与心理功能等多方面的区别,莱辛进一步阐明了诗与画表现对象和方式的联系,承认绘画等造形艺术也可以通过物体暗示动作,选择最富于包孕性的那一顷刻,让欣赏者的想象力自由活动,勾连起对这一顷刻前后动态过程的理解,从而赋予艺术作品永恒之美。
《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巴洛克风格的代表——绘画大师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作品《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描绘了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两个壮汉正准备将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强行拉上马背这一富有暗示性的场景,使观者聚焦的目光发散开,仿佛能预见抢亲事件的前因后果。
凝聚着紧张的气氛和冲突的情节、洋溢着充沛的生命力和豪华的装饰性的瞬间,极具视觉冲击效果,其鲜明华丽的色彩、变化强烈的运动感、超乎象外的空间感和意蕴丰富的形象诠释了“最富于包孕性的顷刻”。
本文将从画作物质媒介的形式之美及其内容的丰富意蕴两个方面阐述绘画是如何以暗示的方式模仿动作,同时试图探寻“最富于包孕性的顷刻”与社会环境及作者内在精神的关联。
一、空间中并列的符号,有意味的形式美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
他认为在视觉艺术中,线条、色彩等以特殊方式组合而成的形式或形式之间存在的关系如果能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物自体”和“终极实在”,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这种形式就可以被称为“有意味的形式”。
这与莱辛在《拉奥孔》中的某些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莱辛主张绘画运用可以直接诉诸感官的自然符号如形状、色彩、线条等媒介表现空间中并列物体及其可眼见的属性,从而实现艺术的终极价值——美。
在《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中,鲁本斯着重以明暗变化微妙且对比强烈的色彩组合和独特的构图方式展现媒介符号的形式美与意蕴。
莱辛的宗教宽容思想在剧作《智者纳坦》中的体现
![莱辛的宗教宽容思想在剧作《智者纳坦》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7dc7c3f2d15abe23482f4d74.png)
莱辛的宗教宽容思想在剧作《智者纳坦》中的体现作者:马亚丽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5期摘要:莱辛在其诗体剧《智者纳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情以及主人公纳坦的行为与语言,表达了宗教宽容的思想以及希望各宗教和平共处的愿望。
关键词:莱辛;纳坦;宗教;宽容17、18世纪,欧洲发生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
作家和思想家们开始强调人与理性的重要性。
把人从教会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时代的任务。
剧作家兼评论家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和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德国启蒙运动的贡献主要在哲学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他的宗教哲学和宗教宽容思想。
维尔纳·施耐德斯在《启蒙运动百科全书》中对“宽容”做了如下的定义:“‘宽容’在18世纪通常被理解为‘对宗教问题的宽容’,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之一,因此反对宗教迫害的斗争是启蒙运动新闻学的核心主题。
对过去宗教战争暴行的记忆以及对18世纪发生的宗教狂热的厌恶唤起了人们对‘宽容’的呼吁。
起初,‘宽容’只是指基督教不同教派之间的宽容,后来它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给予犹太人法律上的平等以及承认伊斯兰教。
”[1]莱辛的宗教宽容思想基于两个观点,即道德的价值超越教条的价值,以及包含所有宗教的自然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
《智者纳坦》是莱辛最著名的剧作之一。
情節发生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停战期间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三种宗教的圣地,即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
莱辛在剧作中表达自己的神学观点,主张宗教之间应该相互宽容,而不是互相攻击,甚至发动战争。
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阐释剧作中所表达的宗教宽容思想,并提出该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主人公纳坦莱辛将这部剧作命名为《智者纳坦》,不仅是因为纳坦是本剧中最重要的人物,而且还因为他所创造的这个角色最能代表他的宗教哲学思想。
可以说纳坦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在剧作中,纳坦首先是一个聪明人。
他通过自己的智慧获得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也因此得到了耶路撒冷的统治者苏丹萨拉丁的重视。
余秋雨《现代阐释》原文欣赏
![余秋雨《现代阐释》原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47590b1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0.png)
余秋雨《现代阐释》原文欣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余秋雨《现代阐释》原文欣赏【导语】:《现代阐释》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散文,出自于余秋雨的散文集《霜冷长河》,关于《现代阐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外国文学史(上)郑克鲁-笔记
![外国文学史(上)郑克鲁-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3ea99a07375a417876f8f6c.png)
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一节概述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两者都是西方文学的开端,特别是古希腊文学,它是欧洲文学的源头。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表现了古希腊古罗马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含着它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
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欧洲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已经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因素,而且在文艺理论上也基本形成了以再现说和表现说为哲学基础的两种创作倾向,为后来的欧洲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古希腊文学(一)“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
主要成就:神话和史诗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体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神的故事包括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的活动、神的创造。
英雄传说常以某一英雄为中心,形成一个个传说系列,如俄底浦斯传说系列,赫拉克勒斯传说系列,奥德修斯传说系列,等等。
尽管有人批评希腊神话是“古老的谎言”,但我们仍能透过深化形式科学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第一,从神话和生产力的关系看,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
第二,从神话和时代特征的关系看,它是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
第三,从神话和希腊宗教的关系看,它也是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第四,希腊神话丰富美丽,影响深远,反映了人类的童年时代,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想象力极强。
它把自然界万事万物拟人化、神话化,也把人类精神领域、感情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现象拟人化、神话化了,而且入情入理,合乎逻辑,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
如阿波罗的爱情故事,法厄同驾太阳马车的故事,潘多拉盒子的故事等。
二是故事性极强。
希腊神话故事,普遍具有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情节曲折,起伏跌宕,娓娓道来,十分动听。
如宙斯和伊俄的故事,哈得斯的婚姻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等。
从《汉堡剧评》看莱辛的戏剧理论主张
![从《汉堡剧评》看莱辛的戏剧理论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b001c8407fd5360cba1adbd7.png)
从《汉堡剧评》看莱辛的戏剧理论主张作者:于佳佳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5期【摘要】莱辛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美学研究、文艺批评以及戏剧创作等方面造诣颇深,是德国民族戏剧的创始人。
《汉堡剧评》是莱辛应邀为汉堡民族剧院的历次演出撰写的评论。
其中,他提出了戏剧功能、人物性格、表演艺术等方面的戏剧理论以及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并扬弃同时期领先于德国的英、法戏剧。
其理论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并影响后世戏剧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莱辛;启蒙主义;戏剧理论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65-01本文将从《汉堡剧评》中提到的人物性格论、戏剧表演艺术、市民戏剧理论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人物性格论莱辛在《汉堡剧评》第八篇中对尤丽这一形象进行了批评。
尤丽是当时上映的德国戏剧《尤丽,或义务与爱情的竞争》中的主角,剧情的主要线索和大部分情节都取材于卢梭的《新爱洛伊丝》。
“从虚构方面来说,《新爱洛伊丝》的意义是微乎其微的,其中最优秀的部分是根本不能改编成戏的……故事在舞台上不可能像在小说里那样没有结局”。
在这里,莱辛肯定了霍伊菲尔德在故事创作上的成就,但是莱辛认为,霍伊菲尔德的尤丽已经脱离了卢梭成功塑造的那个“尤丽”,“她不过是一个钟情的小傻瓜,有时彬彬有礼地说些废话”。
开头的尤丽只是一个有些软弱、可爱而有点迷人的少女,直到最后,她成长为一个妇人,她牺牲了自己的爱情,战胜自己的内心。
但是在这部戏中的尤丽变成了一个满口道德智慧,满腹愚蠢念头的少女,并且只是这样的一个少女。
莱辛在文中这样来论述悲剧和喜剧的审美特点:喜剧通过人物的缺点引观众发笑,而悲剧则“通过人物的美德和苦难激发恐惧和怜悯之情,从而使观众的思想感情得到‘净化’”。
因此,艺术能否从人的内心深处打动人,关键就在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上。
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是否有具体的规律是莱辛探讨的另一个问题。
从《拉奥孔》看莱辛的启蒙主张
![从《拉奥孔》看莱辛的启蒙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0f3cf9c9ad51f01dc281f16e.png)
从《拉奥孔》看莱辛的启蒙主张作者:谢婷婷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34期摘要莱辛在《拉奥孔》中阐明诗画异质的观点,前人对其研究大多限于其美学价值,对他思想的认识大都来自于他的戏剧研究,对于其文艺理论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对他思想的追溯和探究。
莱辛以批判的态度来写《拉奥孔》,以理性批判的态度对待知识,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表达了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关键词《拉奥孔》莱辛启蒙思想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莱辛以批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直至温克尔曼的观点,打破在此之前“诗画同质”的传统,诗画相区别的观点为西方文艺界广泛接受。
书中,莱辛流露出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对于古典主义的反叛,表达对于建立本民族文学的愿望。
1民族文学民族启蒙思想是莱辛启蒙思想的核心部分。
十八世纪法国文化大规模入侵德国,此时德国的民族意识还未觉醒,民族文化没有形成。
莱辛深切地认识到建立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性,要求摆脱法国古新典主义对德国文学的影响。
《拉奥孔》就对于“单纯的高贵和静穆的伟大”这一古典主义倾向直接提出反驳。
虽然来自同一神话,拉奥孔在史诗《伊尼特》中痛苦嚎叫,在雕像中却不哀号。
温克尔曼认为“希腊绘画雕刻杰作的优异的特征一般在于无论在姿势上还是在表情上,它们都显示出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莱辛认为画中的拉奥孔不哀号不是主动自觉地表现这种“静穆”,而是被动选择的结果,因为画的独特的形式的限制所以不能表现哀号,因为哀号会产生“丑”,这会破坏了艺术品的美感。
虽然绘画的题材无限宽广,但是在莱辛看来只限于美,寻常和较低级的美都不能入画。
画及其代表的造形艺术所要表达的就是美,美是画的最高规范,诗却因为阅读过程的冲淡作用而可以不回避丑,这也是画所不能模仿诗的地方。
莱辛在书中选取的例子来自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很少有寓意画和历史画。
他认为这些作品混淆了诗画的界限,偏离了画发挥影响的途径,更是因为“这类画是与封建宫廷的人生理想和文艺趣味分不开的” 。
破与立的升华——解读莱辛民族启蒙思想特性
![破与立的升华——解读莱辛民族启蒙思想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36f706d0d15abe23482f4d85.png)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 , 湖南 长沙 4 0 0 ; 12 5 湖南省社会科学 院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 湖南 长沙 4 00 ) 10 3
摘
要: 高特荷德 ・ 夫拉 姆 ・莱辛是十八世 纪德 国启 蒙运 动的领袖 , 用破 与 立的方 式推动 着德 国 埃 他
启 蒙运 动的发展 : 对德 国的封建专制 , 倡民主 自由; 对德 国的分裂割 据 , 反 提 反 用世界 主义 来突破 各 自为政
二 反 对分 裂 割 据 , 用世 界 主 义 思想 突破 国 民 各 自为政 的心理
十八世纪 中叶以后 , 德国经济从三十年战争创伤 中逐 渐
恢 复过来 , 主义的生产 及科学技 术有 了一定 的发 展 , 资本 德
国资产阶级开始觉醒 , 并产 生 了改 变现状 的强烈 愿望 , 他们
第2 5卷
第 4期
长
沙
大
学
学
报
V . 5 NO 4 o1 2 . J 1 1 u .2 0 1
2011年 7月
J URNALO F CHANGSHA UNI O VERSI TY
破 与立的升华
解读 莱辛 民族启蒙 思想特 性 谢 素科 , 黄 虎
反对 封 建专 制 。 倡 自由民主 提
“ 十年 战争 ” 德 国各诸 侯 国纷纷 崛起 , 三 后 诸侯 国 内诸 侯 主和封建贵族 的专制统 治得 到进 一步加强 , 为了扩大诸侯 王国的势力 , 诸侯 国间经 常发生 战争 ; 了满 足封建 统 治者 为 们 的奢靡生活 , 统治者肆无 忌惮地 盘剥人 民 , 人们 生活 非常 痛苦 , 没有人身 和言论 的 自由。在重重封建压迫下和诸侯 间 战争频繁的背景下 , 德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和科学技术 的发展 极 其缓慢 , 封建势力 牢牢把握 着国家的政治 、 经济命 脉 , 资本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5.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5.2莱辛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5.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5.2莱辛](https://img.taocdn.com/s3/m/851de0c74b73f242326c5f55.png)
莱辛莱辛〔Lessing,1729—1781〕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之一,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德国第一位不朽的戏剧家,也是社会、戏剧、宗教评论家和美学家。
莱辛出生于萨克森的一个牧师家庭,父亲是神学家。
他少年时自学希腊文、拉丁文、希伯莱文等古代语言,1746年9月l日莱辛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后改学医学,但他的主要兴趣在文学、哲学和数学上,并非常热爱戏剧,立志要做“德国莫里哀〞。
他的父母以他“不务正业〞为由停止对他在经济上的支援,莱辛只能在柏林卖文为生,成为德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靠写作维持生活的职业作家。
在此后12年里,他为了生计在柏林、维滕贝格、莱比锡之间不断奔波,出版季刊?戏剧文库?,编辑?德意志万有文库?,与友人合办?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杂志,出版了有关诗歌、寓言、剧本和评论的六卷本?文集?。
此外还翻译了英、法思想家的戏剧理论著作。
1766年出版著名美学著作?拉奥孔,或称画与诗的界限?, 1767年4月,莱辛应邀到汉堡任“民族剧院〞的艺术参谋,他针对第一年演出的52出戏写了104篇评论,1769年辑成?汉堡剧评?出版。
德国启蒙主义运动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
莱辛的文艺理论反映了这个要求,并且具有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鲜明的战斗性、创造性。
他明确主张建立德国的民族文学,以反映德国的政治问题和市民生活。
为此,他主张从古典作品中总结归纳出新的原理,使德国文学有所依从,从而摆脱拟古主义的桎梏,开拓古典现实主义道路。
莱辛在?拉奥孔?中讨论了诗和画的界限问题,其主旨在于肃清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影响,纠正当时屈黎希派提倡描绘体诗的偏向,其中包含了他和温克尔曼关于古典艺术特点的论争。
他把人的动作提到首位,建立了美学中人本主义的理想。
莱辛从比拟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处理,论证诗和造型艺术的区别,并归纳出关于诗和造型艺术的根本原那么。
拉奥孔〔Laokoon〕是1506年在罗马开掘出来的一座雕像,描绘的是一位老人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大蛇绞住时痛苦挣扎的情形。
拉奥孔讲演稿
![拉奥孔讲演稿](https://img.taocdn.com/s3/m/e3f46fdb50e2524de5187ee9.png)
我读《拉奥孔》背景:本书是德国学者莱辛反对近代古典文艺开创者温克尔曼的——把艺术理想“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应用到诗和文学领域。
《拉奥孔》德国启蒙运动文学的杰出代表莱辛著。
副题是《论诗与画的界限》,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了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并批判了温克尔曼“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的古典主义观点。
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
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例如————————在一些大型的历史画中,不免对事件的事件进行推广,也许找不到描绘很多人物的画,其中每一个人物都出现在他的主要情节发生的那一顷刻中所应有的动作和姿态,实际上某些动作和姿态是略早或者略迟于这一顷刻的。
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
绘画和雕刻是自然的符号,孕育物体美;诗是人为的符号,孕育动作美。
物体存在于空间亦存在于时间。
所以莱辛讨论了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刻和时间艺术的诗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补充。
说明诗与画在某种情形下有交点。
莱辛在二十三章里举了例子:英国名画家霍加兹关于波尔为多的阿波罗所说的话————梵蒂冈波尔为多宫殿里阿波罗雕像和安提努斯雕像都陈列在宫殿里,阿波罗雕像却使人惊奇,他现出一种难以名状的超人的仪表。
我认为莱辛就是指阿波罗雕像异于常人的比例,使其获得了超于雕塑艺术的诗的能量。
诗和画的另外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不是任何诗都可以照搬到画里。
至少不可以眼见的人物(神)和动作的描写不可能搬到画里。
一则因为神和画中的人物大小悬殊;二则因为神使人看不见时所用的云雾在画中很难起遮盖作用。
《艺术概论笔记6:艺术概论重点代表人物》
![《艺术概论笔记6:艺术概论重点代表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8c9b493c55270722192ef7cf.png)
艺术概论重点代表人物刘小土中国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倡导“礼乐”之教,是中国历史上提倡美育的第一位教育家,其创立的儒家美学,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派别之一。
其艺术与政治教化结合的思想,也是为中国美学史上传统的思想。
现在《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美学思想的主要资料,在书中,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等观点,以“乐儿不淫”、“衰而不伤”作为美学批评的标准。
2.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明,谥曰聃。
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有《老子》,以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本原,并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命题,阐明“道”既是感觉的对象又超越感觉的特点。
老子提出的“道”、“气”、“虚静”、“自然”等范畴,对中国古典美学体系和特点的形成,有极大影响。
老子作为道家美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影响着后学对道家美学的丰富、发展,并形成中国美学史上与儒家美学相提并论的道家美学传统。
3.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直接继承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人格美的意义和价值。
提出为实现个体人格美而进行自我修养的“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在中国美学史上最先明确提出以任、义为核心的人格美同样能引起审美愉悦。
而且提出了“以意逆志”的命题,包含着对艺术欣赏特征的认识。
孟子美学作为孔子美学的继承与发展,对厚实颇有影响,著作为《孟子》。
4.庄子庄子,名周。
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美学主要代表人物。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孕育、包容“天地之大美”,是最高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认为审美者只有做到“心斋”与“坐忘”,心境空明,忘怀一切,才能进入审美的境界,通过对“道”与“技”关系的分析,提出“艺”与“道”的相同之处,用“庖丁解牛”、“解衣般礴”等故事,说明艺术创造是一种含规律而又含目的自由的无功利创造活动。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文学代表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文学代表](https://img.taocdn.com/s3/m/c02b3d3f71fe910ef02df804.png)
歌德席勒合陵
电影《少年歌德的烦恼》
? 年轻的歌德如父所愿研习法律,却因为致力于文 学创作,荒废了功课,并且最终失去学位,父亲 盛怒之下切断了歌德的经济来源,他只好自食其 力,前往韦茨拉尔法院担任书记员。一次,在节 日集会上,歌德遇见了美貌机智的Lotte,他们一 见钟情,坠入爱河,可惜对方恰恰是歌德上司 Kestner 的未婚妻。绝望之余,他与情敌决斗,不 幸因此入狱,并写下了世界上最长的情书——
《少年维特之烦恼》。
戈特霍尔德 ·埃夫莱姆·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年1月22日德国卡 门茨—1781年2月15日德国不伦瑞克)是德 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 之一,他的剧作和理论著作对后世德语文学 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生于德国上劳齐茨地区的 卡门茨; ?出身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 ?在莱比锡大学的神学学习,很快就从事更世俗化的活 动,学习跳舞、击剑和骑术,并对戏剧产生了兴趣 ;
? 在他的宗教哲学的作品中,莱辛维护了虔诚的基督徒的思想自由。 他反对对上帝的启示的信仰,反对通过占有统治地位的保守的学 术观点完全遵从《圣经》。与保守的观点相反,作为启蒙运动的 产儿,他相信一种“理性的基督教”,它可以自行导向信仰的精 神实质。他相信人类的理性(受到批评和异议的激发)可以不需 要神的启示自行发展。为了激起一场针对“完全的对信仰的依赖” 的公众讨论,莱辛在1774年到1778年出版了7部《未署名者片 断》,它们导致了所谓的“片断争论”。莱辛在这次争论中的主 要论敌是汉堡主教歌策,针对歌策,莱辛写了一些文章,包括11 份 《反对歌策》。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 --- 1832年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 • • • • • • • 全书共二十九章。 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就拉奥孔哀号来论证诗与画在处理激情方面的区别。 第五章到第六章主要就蛇的缠绕及服饰等方面对诗和画进行比较,并提出
拉奥孔雕像群和维吉尔史诗的年代先后以及谁摹仿谁的问题。
第七章到第十章主要就是批判斯彭斯来表达自己诗画有别的观点。 第十一章到第十五章就克路斯的诗画一致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第十五章到第十九章提出了诗画问题的主要论点并论证。 第二十章到第二十五章讨论美和丑的差别。 第二十六章到第二十九章,主要就温克尔曼的《古代造型艺术史》所涉及 的一些考古问题进行探讨。
• 关于喜剧的社会功用,莱辛在第二十九篇中指出, 喜剧要通过笑来改善人性。“它的真正的、具有 普遍意义的裨益在于笑的本身;在于训练我们发 现可笑的事物的本领。”“假如喜剧无法医好那 些绝症,能使健康人保持健康状况 ,也就满足 了。”我们自己不是愚汉,但却要和愚汉生活在 同一个社会里,所以认识那些可能和自己发生冲 突的人是有益的,防止那些坏物对自己的影响也 是有益的。因此,喜剧的揭露作用和教育作用是 密切相关的。这里,莱辛强调的显然是教育作用。
拉奥孔诗画差异比较
• • • • • • • • • • • 1.莱辛比较雕刻和诗时发现的三个问题: A.人物的表情: 拉奥孔的激烈的痛苦在诗中尽情的表现出来,例如在诗里拉奥孔放声哀号, 在雕刻里却大大冲淡了,在雕刻里他的面孔只表现出叹息。 B.蛇的表现: 在诗里那两条长蛇绕腰三道,绕颈三道,在雕刻里它们只绕着腿部。 C.穿着的表现: 在诗里拉奥孔穿着司祭的衣帽,在雕刻里父子都是裸体的。 2.画叙述动作与诗描绘物体与诗描绘物体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和化静为动的 三种方式: 第一种:借动作暗示静态 第二种:借所产生的效果来暗示物体美 第三种:化美为媚
• 《拉奥孔》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有学 者认为,拉奥孔把文艺结合到当时反封建 反教会的斗争,把建立德意志民族文学的 事业当做德国政治统一的准备,这是莱辛 能够突破文学本身的局限,以宽广的社会 学眼光研究文学的进步表现。
《汉堡剧评》
• 《汉堡剧评》是德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石。莱 辛重视戏剧的社会功用,把戏剧看作实现启蒙社 会理想的有力手段,那他就必须要批判表现封建 贵族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古典主义。莱辛在 这本书中对以高特舍特为代表的德国新古典主义 的莱比锡派的戏剧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而崇尚 英国的莎士比亚。他认为,在继承古希腊罗马传 统方面,高乃伊只是形似,而莎士比亚却能做到 神肖。
上是为封建君主制度服务的,他所宣扬的是封建宫廷的艺术
趣味。另一个特点是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情,突出了规则却束 缚了作家的创作自由。加之高特舍特轻视德国文学的传统, 顽固的坚持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甚至要求以法国古典 主义作品作为德国文学的唯一典范。因此高特舍特的理论不
久就遭到了市民阶级知识分子的批评和抵制。于是便酿成了
莱辛之前的理论论战
高特舍特(Johann Chtistoph Gottsched,1700——1766)
出生于普鲁士,曾在柯尼希堡大学学习神学、哲学和文学。 他从法国引进了古典主义理论,不仅号召作家创造德国自己 的民族文学,而且还呼吁作家用统一的规范化的语言写作, 这些主张,顺应了德国社会普遍要求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小结
• 德国在18世纪虽然国家残破、政治腐败、 经济落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但在先进 的英法等国的影响下,启蒙运动还是逐渐 形成并被推向高潮。它经由了对古典主义 的模仿、莱辛对民族文学的奠基、狂飙突 进运动和魏玛古典主义等各个阶段。在启 蒙运动的推动下,德国文学取得了重要的 成就。
宽容精神继承和发扬了西欧的人文主义传统,反映了
莱辛的理性观
代表作品:
美学著作:《拉奥孔,或论画与诗的界限》 戏剧评论集:《汉堡剧评》 戏剧:《萨拉.萨姆逊小姐》、《艾米丽雅.迦洛蒂》
拉奥孔
1950年在罗马发掘出来的一座雕塑,描述的是拉奥孔 和他的儿子被大蛇绞住时苦痛挣扎的情形。
故事原型:《伊利亚特》,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十年,
• 莱辛认为,悲剧的特有的功用和教育意义,就在于 它“借助怜悯与恐惧,使激情得到净化”。他反对 有人把悲剧的“净化”作用解释成净化一切使人遭 遇不幸的情感,如好奇心、虚荣心、爱情或愤怒等 等;而认为悲剧所净化的仅限于怜悯和恐惧以及与 之类似的情感,如与怜悯相类似的各种慈善博爱, 与恐惧相类似的各种悲哀苦闷等等。
狂飙突进运动
• 18世纪70——80年代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 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第一次全德性质的 文学运动。参加该运动者多为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运动 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主要特点有: 1,强调文学的民族性,要求发扬文学的民族风格。 2,反对封建束缚,崇拜天才,强烈要求个性解放。 3,受卢梭“返回自然”的思想影响,歌颂理想化的大自 然和淳朴的人民。 • 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领导者,歌德的《少年维特 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这一运动的重要作品。
莱辛的思想及其活动主要是围绕建立统一的国家这一 任务而展开的,他最突出的思想是民族启蒙思想和宗 教宽容精神,面对法国文化长期统治德国文化界的现
状,莱辛勇敢的站出来反对“法国化”倾向,对德意
志全社会进行民族启蒙,通过戏剧理论及作品,表达 了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培植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思想, 同时他提倡世界主义,并用它来为民族主义服务,以 反对德国当时的分裂割据,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及宗教
• 在《汉堡剧评》中,莱辛大力倡导民族化的市民 戏剧,反对古典主义文风雅琢、矫揉造作的戏剧。 莱辛甚至“把戏剧视为法律的补充”,提出戏剧 可以扬善惩恶,认为戏剧应该是道德教育的大课 堂。在题材上,莱辛认为戏剧不应该只描写王宫 贵族及宫廷生活,而是表现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
• 莱辛在书中还分别谈到了悲剧和喜剧的社会功用。
莱辛和德国启蒙运动
德国启蒙运动的文化背景
18世纪的德国,国情与英国法国不同。由于政治上的 分裂力量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这就决定了德国启蒙运 动的任务区别于欧洲的其他国家,它的直接目标不在于进 行资产阶级革命,而在于德意志民族统一。与同时代的英 国法国相比,在文化领域,德国无疑显得落后些。但是在 18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德国文化 得到了勃兴。60年代哥丁根学派崛起,70年代,全德范围 内发生了一场颇有声势的狂飙突进运动,这场旨在反对封 建束缚、争取个性解放的文学运动中,涌现了像莱辛、赫 尔德、歌德、席勒等著名的人物。至此以后,德国的启蒙 运动进入高潮阶段。
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莱比锡派”和“曲黎西派”的大论战。
曲黎西派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曲黎西的波特马(Bodmer,
1698——1783)和布莱丁格(Breitinger,1701——1776)这两位
教授诗人也曾对高特舍特寄予过一定期望,但不久便受到英国
文学的影响,他们反对高特舍特把法国古典主义奉为金科玉律。 曲黎西派强调作家应学习中世纪德国的民间文学,学习荷马史 诗和英国文学,特别是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弥尔顿的史诗以 及英国感伤派诗人描绘自然的抒情诗等。在波特马《论诗的惊 奇》和《论诗的画意》、布莱丁格《批评的诗学》等著作中, 曲黎西派的主要观点几乎是与莱比锡派的推崇法国文学的理论
德国启蒙文学的主要任务
一、为消灭封建割据,实现民族统一而奋斗
二、创造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文学
三、弘扬自我,突出个性反抗社会的反叛精神,以促 进市民阶级的觉醒
18世纪德国文学的分期
启蒙运动初期:20——70年代
启蒙运动后期(狂飙突进运动):70——80年代
德国魏玛古典主义时期:1796——1804
始终未获成功,后来建造了一个大木马,并假装撤退, 希腊将士却暗藏于马腹中。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已走, 就把木马搬入城中。晚上,希腊将士冲出木马,毁灭了 特洛伊城,拉奥孔是当时特洛伊国日神庙的一个祭祀, 他曾警告特洛伊人不要将木马引入城中。这触怒了偏爱 希腊人的海神,于是海神派出了两条巨蛇先将正在祭坛 祭祀的拉奥孔的两个儿子缠住,拉奥孔为救儿子也被两 条巨蛇咬死。
针锋相对的。
论战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一、关于德国文学在借鉴外国文学方面的“法英之争”
二、关于理性和想像在文学创作上的作用问题
莱辛(Gotthold Ephrain Lessing, 1729——1781),德国启蒙运动 时期的思想家、文艺评论家、 剧作家。他还是德国古典现实 主义的奠基者,德国启蒙运动 的杰出代表,歌德和席勒的直 接先驱。别林斯基谈到德国文 学的诞生时说道:“德国文学 的革命不是由一个伟大的诗人 开始,而是由一位智慧而刚毅 的批评家莱辛来完成的。”这 一极高的评价说明了莱辛在德 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戏剧理论方面高特舍特提倡以法国作品为榜样,并针对德
国所谓的“历史大戏”的泛滥,他强调了“三一律”的经典 性意义和规范化作用使德国的戏剧创作有法则可循。
莱比锡派 虽然作为诗人和剧作家高特舍特并没有创作出
什么有影响的作品,但是由于他成功又适时的引进了法国文 学理论,因此,他在莱比锡得到了许多追随者的拥戴,并形 成了所谓的“莱比锡派”。但他所贩卖的布瓦洛理论,本质
魏玛(德国)古典主义时代
• 德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标志着德国民族文学的最 后形成。 • 对于魏玛的古典主义来说,古典时期(古希腊和 罗马时期及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古典时期 的艺术被视为具有恒久价值的典范。 • 魏玛的古典主义的作品诞生于一个非常动荡的时 代。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瓦解了。法国大 革命改变了世界。艺术家们希望在这个变革的时 代创造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作品。人类的力量应 该以一种受到抑制的、和谐的形式被表现出来。 极端的东西应该避免。
•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莱辛的《汉堡剧评》 仍有把希腊古典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过分 理想化和永恒化的缺陷。但是,《汉堡剧 评》对德国民族戏剧的创立,对于德国国 家的统一,确实有重大的意义。德国批评 家赫尔德对莱辛的理论贡献曾称赞说: “照我看,没有一个现代作家在文学的欣 赏趣味和精深的批评方面,对德国发生过 如此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