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茶多酚抗肿瘤的机理整理

合集下载

茶多酚抗肿瘤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茶多酚抗肿瘤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性和药理效应 , 如抗突变 、抗肿瘤 、抗炎 、抗病毒 及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作用[2~5] 。其中 , 茶叶与
琼脂糖凝胶电泳呈典型的 DNA 梯形图像 。末端脱 氧核苷酸转移标记法进一步证实 , 茶多酚可诱导
茶多酚 防 癌 症 与 抗 癌 作 用 直 接 来 源 于 茶 叶 具 有 化 综 痰 、解毒等主治功能 。依据中医理论 , 其主治功能
茶多酚中大部分为黄烷醇 , 通常称之为儿茶素 , 主 结果显示 , 茶多酚浓度 250μgΠml 即可诱导 Hep G -
要的 4 种 儿 茶 素 是 表 没 食 子 儿 茶 素 没 食 子 酸 酯 Ⅱ细胞凋亡 , 并与浓度呈正相关 ; 当茶多酚浓度 >
( EGCG) 、表没食子儿茶素 ( EGC) 、表儿茶素没食 2000μgΠml 时 , 抑制率增加幅度明显减慢 。透射电

摘要 茶叶具有清头目 , 除烦渴 , 化痰 , 消食 , 利尿 , 解毒功能 , 可治疗头痛 、目昏 、多睡

善寐 、心烦口渴 、食积痰滞 、疟 、痢等病证 。茶叶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茶多酚 。现代研究表明 , 茶
பைடு நூலகம்
多酚除有抗衰老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外 , 还具有细胞毒作用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分化 、抗畸
多酚作用 24h 后 , MGC 细胞进行凝胶电泳实验呈现
1 细胞毒作用
典型的 DNA 条带 ; 透射电镜也看到凋亡小体[9] 。
谢冰芬等采用 MTT 法进行了茶多酚体外细胞毒 作用和体内抑瘤作用研究 (国家 “九五”科技攻关 项目) 。结果显示 , 90 % 纯度的茶多酚对体外培养 的人鼻咽癌细胞 ( CNE2) 、人肺腺癌细胞 (A549 ) 、 人肺腺癌细胞 ( GLC - 82) 及乳腺癌细胞 (MCF 7) 的半数 抑 制 浓 度 ( IC50) 依 次 为 102172μgΠml 、 35176μgΠml 、70100μgΠml 、63110μgΠml 。动 物 实 验 表 明 , 以茶多酚 1125mgΠkg、510 mgΠkg、20 mgΠkg 剂量 灌胃给药 , 10 天后其对移植性小鼠肿瘤 L2 的抑瘤 率依次为 31106 %~31199 %、42105 %~49175 %和 45112 %~46179 %。与对照组比较 , 具有统计学意 义 ( P < 0105) 。每日灌胃给予 1125 mgΠkg、510 mgΠ kg 和 20 mgΠkg 剂量的茶多酚溶液 , 连续 18 天 , 其 对裸 鼠 移 植 性 人 肺 癌 的 抑 瘤 率 依 次 为 29177 %、 37141 %、48134 % , 后二者与对照组比较 , 具有统 计学意义 ( P < 0105) [6] 。黎丹戎等对茶多酚抑制肝 癌细胞生长进行了相关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 助项目) 。结果表明 , 在 25μgΠml 、50μgΠml 、100μgΠ ml 、200μgΠml 、250μgΠml 和 500μgΠml 浓度下 , 茶多 酚对 BEL - 7402 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正 相关 , IC50 为 150μgΠml[7] 。

茶多酚的新药理研究

茶多酚的新药理研究

茶多酚的药用功效有关的医学研究报告证实茶多酚具有如下保健、治疗效果:1、清除活性氧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癌症的功效:诸多的医学实验已经证明,茶多酚有极强的清除有害自由基,阻止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诱导人体内代谢酶的活性的增高,促进致癌物的解毒;抑制和阻断人体内源性亚硝化反应,防止癌变和基因突变。

抑制致癌物与细胞DNA的共价结合,防止DNA单链断裂;提高肌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每人每天摄入160mg茶多酚即对人体内亚硝化过程产生明显的抑制和阻断作用,摄入480mg 的茶多酚抑制作用达到最高。

2、防治高脂血症引起的疾病:①增强微血管强韧性、降血脂,预防肝脏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茶多酚对血清胆固醇的效应主要表现为通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来清除动脉血管壁上胆固醇的蓄积,同时抑制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摄取,从而实现降低血脂,预防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目的。

②降血压:人体肾脏的功能之一是分泌有使血压增高的"血管紧张素Ⅱ"和使血压降低的"舒缓激肽",以保持血压平衡。

当促进这两类物质转换的酶活性过强时,血管紧张素Ⅱ增加,血压就上升。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酶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

③降血糖: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血糖过多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的代谢紊乱。

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④防止脑中风:脑中风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体内生成过氧化脂质,从而使血管壁失去了弹性有关,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保持血管壁的弹性,使血管壁松弛消除血管痉挛,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⑤抗血栓: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

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血栓形成。

茶叶抗癌功效与机理

茶叶抗癌功效与机理

茶叶抗癌功效与机理江和源【摘要】茶叶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健康饮料之一,其提取物及功能成分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饮料、食品、药品、日化用品等.癌症是现代人群所面临的重要病症,通过生活方式调节或预防癌症的发生与发展,成为了众多研究学者和人们关注的重要途径.在动物实验模型中,茶叶及其功能成分能够较好地抑制许多器官部位的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茶叶预防癌症的功能作用,与它所含的茶多酚类等物质密切相关,作用机理可能与强抗氧化活性,抑制关键酶的活性和信号传导途径,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感染、血管生成及转移等有关.根据对国内外人群调查分析,许多结果表明饮茶与降低癌症风险有一定的相关性,也有部分调查结论并不明确.茶叶抗癌功效的良好体现,关键在于坚持科学饮茶、合理摄入茶叶中的健康功能成分.【期刊名称】《中国茶叶》【年(卷),期】2018(040)012【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茶叶;癌症;动物实验;人群调查;机制【作者】江和源【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10008【正文语种】中文茶叶,由茶树鲜叶原料经过特殊加工工艺制作而成。

全球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在消费饮用茶叶,茶叶已成为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健康饮料。

饮茶已成为大多数人,包括中国、日本、印度、印尼、美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由于茶叶的良好保健作用,其提取物及功能成分被深入研究开发,广泛应用于现代饮料、食品、药品、日化用品等。

近年来,癌症成为现代人群所面临的重要病症,患者人数逐渐上升,甚至成为了发达国家的首位、发展中国家的第二位死亡原因[1]。

通过生活方式调节或预防癌症的发生与发展,成为众多研究学者和人们关注的重要途径。

饮茶与癌症发生的相关性[2],得到了中国、日本、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科学家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多年时间里,茶与癌症的相关研究趋向活跃,茶叶及其功能成分在许多动物模型实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抗癌功效,且证明了茶叶抗癌的双重功效,一方面可以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发展或繁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氧化活性等从而增强对癌症的抗性[3]。

茶多酚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茶多酚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茶多酚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翁鹭娜;黄河宁
【期刊名称】《海峡药学》
【年(卷),期】2008(20)4
【摘要】茶多酚对肿瘤形成的各个阶段都有预防和抑制作用,本文就茶多酚对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4页(P7-10)
【作者】翁鹭娜;黄河宁
【作者单位】厦门市药品检验所,厦门,361012;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5;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1
【相关文献】
1.茶多酚抗癌分子机制及其对肿瘤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崔英
2.σ-2受体激动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徐教邦;孔阳;孙德光;王立明
3.茶多酚对肿瘤免疫逃逸的抑制机制研究进展 [J], 孔德栋;赵悦伶;王岳飞;徐平
4.山奈酚诱导雌激素相关受体抑制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J], 秦珊; 卢怡洁; 秦波
5.C/EBPβ mRNA3′非翻译区肿瘤抑制功能的分子机制--同时缺失3段短序列降低其肿瘤抑制活性 [J], 王海震;王莹;孙达权;刘定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多酚的抗氧化功能

茶多酚的抗氧化功能

茶多酚的改性
– (3)分子修饰法可分为化学修饰法和酶修饰法两种。
• 酶修饰法是通过酶的作用将儿茶素转化为脂溶性的,1994年Sakai[21] 等获得酶法合成的3-O-儿茶素系列物质的专利,并将其应用在油脂抗 氧化剂领域,羧基酯化酶由Streptomyces rochei 或黑曲霉中获得, 反应条件温和。
• TP可以通过减少氧化应激、保护体内自身的抗氧化功能,阻断阻塞 性黄疸肝损伤对肝细胞的毒性[10];
茶多酚抗氧化作用机理
•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抑制自由基的产生:
• 茶多酚可通过抑制氧化酶、与诱导氧化的金属离子螯合而达到抑制自 由基的产生。
• 许多体外实验已证明TP可通过螯合Fe2+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 并且不会抑制食物中铁的吸收,也不会争夺铁蛋白等络合态铁,因此 不会造成缺铁性贫血[12]。
• 吕绍杰[19]将茶提取物10%配以2%柠檬酸,7%VE和30%的甘油脂肪 酸酯,再加上51% 的食品辅料制成的油性茶提取物,在色拉调味剂 中抗氧化性能明显。
• Itaru[20]将10g左右的茶提取物用15g左右的蒸馏水溶解后,与 HLB=6~10的乳化剂如甘油月桂酸酯加热混合后,再加入蓖麻醇酸甘 油酯和经媒介生产的卵磷脂,所得的抗氧化剂脂溶性能极佳。
• 刘建等[26]将茶多酚用于新鲜大豆食用油脂的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 在大豆油中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特别是改性后的油溶性茶 多酚的抗氧化作用更强,并克服了水溶性茶多酚对油脂的色泽及透明 度的影响,并具有耐热性,其抗氧化效果随添加量的增加和存放时间 的延长而加强。
• 还可通过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和抗氧化应激作用,阻断糖基化和 氧化应激损伤等恶性循环作用,减轻对晶状体上皮细胞核和线粒体结 构的损伤,并阻断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6,7];

茶叶中茶多酚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及机制研究

茶叶中茶多酚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及机制研究

茶叶中茶多酚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及机制研究茶叶作为传统的饮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除了其美味的口感外,茶叶还有许多的健康功能。

其中,茶多酚是茶叶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茶多酚类化合物在预防和治疗癌症方面具有很强的活性,本文将介绍茶叶中茶多酚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一、茶叶中的茶多酚类化合物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包括儿茶素、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不同的类别,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

儿茶素主要包括儿茶素、儿茶素三联体等多种不同的类别。

儿茶素含量较高的茶叶主要有绿茶、乌龙茶和普洱茶。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芦丁、柚皮苷等多种不同的类别,主要存在于黑茶和普洱茶中。

二、茶多酚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研究表明,茶多酚类化合物在预防和治疗癌症方面具有很强的活性。

其中,儿茶素与其衍生物是最为研究和应用广泛的一类茶多酚成分。

许多研究表明,儿茶素具有控制癌细胞增殖、促进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和防止癌细胞侵袭等作用。

儿茶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达到抗癌的作用。

其中,主要作用机制包括:1. 抑制癌细胞增殖儿茶素可以调节细胞周期,抑制癌细胞增殖。

研究发现,儿茶素可以选择性地抑制癌细胞增殖,而对正常细胞不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2. 促进癌细胞凋亡凋亡是一种正常的细胞死亡方式,癌细胞凋亡受到抑制是导致肿瘤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儿茶素可以促进癌细胞凋亡。

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如线粒体通路、死受体及其配体通路、内源性通路等,儿茶素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抗癌的效果。

3. 抑制肿瘤血管新生肿瘤血管新生是肿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

研究表明,儿茶素可以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从而阻塞肿瘤的营养供应和氧气供应,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4. 防止癌细胞侵袭癌细胞的侵袭是导致肿瘤转移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儿茶素可以抑制癌细胞的侵袭,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如胶原酶、Urokinase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阻止癌细胞的侵袭和扩散。

绿茶对防治肿瘤的作用研究

绿茶对防治肿瘤的作用研究

绿茶对防治肿瘤的作用研究绿茶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被人们誉为“中国茶之王”。

绿茶不仅是一种传统的饮品,还被广泛应用于药膳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绿茶对防治肿瘤具有显著的作用。

绿茶中所含的丰富抗氧化物质,如多酚类、儿茶素等,被认为是其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

绿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强效的抗氧化剂,对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

研究表明,多酚类化合物能够通过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保护细胞膜完整性,降低DNA的损伤,从而减少肿瘤的发生风险。

此外,多酚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加速肿瘤细胞的凋亡。

因此,绿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被认为是其抗肿瘤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绿茶中的儿茶素也被认为对于防治肿瘤具有一定的作用。

儿茶素是绿茶中最主要的儿茶素成分,不仅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还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

研究表明,儿茶素通过多种途径对肿瘤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如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断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等。

因此,绿茶中的儿茶素被认为是其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成分之一。

除了多酚类和儿茶素,绿茶中还含有一些其他活性成分,如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这些成分都对于绿茶的抗肿瘤作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例如,咖啡碱是一种典型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具有镇静、提神醒脑的作用,还能够促进脂肪氧化和糖原分解,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氨基酸和维生素则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抗肿瘤的能力。

因此,绿茶中综合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使其具有更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绿茶在防治肿瘤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绿茶对多种肿瘤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例如,大量研究表明,绿茶可以显著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患病风险。

其中,对于乳腺癌的防治作用尤为显著。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

茶多酚抗肿瘤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茶多酚抗肿瘤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茶多酚抗肿瘤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徐力;李冬云;张燕明;陈信义
【期刊名称】《癌症进展》
【年(卷),期】2006(4)1
【摘要】茶叶具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功能,可治疗头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烦口渴、食积痰滞、疟、痢等病证.茶叶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茶多酚.现代研究表明,茶多酚除有抗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外,还具有细胞毒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分化、抗畸变、抗癌症转移等综合效应.据此可以认为,茶多酚在抗肿瘤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深入研究的价值.
【总页数】4页(P61-64)
【作者】徐力;李冬云;张燕明;陈信义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南京,21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北京,100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2;R730.1
【相关文献】
1.茶多酚、茶色素的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J], 奚秀艳;蔡美琴
2.NK细胞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J], 蒋灿华
3.茶多酚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J], 耿文学;董华进
4.茶多酚抗肿瘤研究进展与前景分析 [J], 徐力;李冬云;张燕明;陈信义
5.茶多酚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J], 崔云甫;石林;秦虹;刘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多酚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茶多酚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录 导 B细 生 抑 ( Y g 报 茶 酚 ,致J 胞 长 制9 a 等 道 多 6 3 0 n
能抑制 2BS 1E 细胞 cu 磷酸化, -n J 抑制 A - 活化, P1
〔。 0 3 茶多酚能 (c -p d t e CK cl d e e ka , )细胞周期素( c ) 参 抑 细胞增殖1 在鼻咽癌细胞中, y n en n is D , i n cl yi n 与 制
关健词: 盼; 茶多 激活蛋白 (P ) 信号转导; 质I - ; A1 细她周期; 肿瘤
中图分类号: 705 R3.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1 7320) - 5- 1 - 7( 1 4 21 3 01 0 00 0
茶多酚作为茶叶的主要有效成分, 约占干重的 0 5%。绿茶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包括表没食子儿茶素
周期。
上 角质细胞不起作用i 也有研究发现茶多酚 皮 ( [。 t ]
能抑制促癌物 TA激活的 N - 信号转导通路。茶 P FB K 细胞恶性转变, 控制细胞增殖, 是细胞生长的负调节 多酚千预活性氧参与的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内的活 因子。研究发现 E C G G能同时影响雄激素敏感(N L - 性氧与细胞的应激和增殖有关。茶多酚是超氧阴离
是 C K的正调节子, D 激活 C K C K的抑制子如 D ; D 抑制 A-的反式激活活性, P1 促使细胞周期素的蛋白
p1 2 和p 等为其负调节子, CK 2, 1 p 7 6 使 D 失活。A- h md a等报道 EC GG能明显促进 W F/ 1K I2, A T2, / 7 p I p P p 和p 蛋白 1 1 6 8 表达, 下调cl D, 4 D6 yi lCK 和CK c n D 表达, 且具明 时效与量效关系, 此抑制与c - 显的 由 y c l Ec l D , 2 CK 相关的激酶活性, i , n CK 和 D4 n y c lD i 导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分析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分析

学术专业人文茶趣302021 年 第 01 期茶为药用在中华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譬如《茶谱》、《本草拾遗》、《神农本草》中均对茶叶的药理作用、功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而现代人们通过研究也发现,茶叶中的确拥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化学成分和因子,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而在药理功能分析层面上,茶叶拥有止痢除湿、降火明目、解毒醒洒、去腻减肥、消食化痰、清热解毒、提神清心等功能,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各脏器的运作能力。

而从茶叶成分的角度出发,能够发现茶叶拥有脂多糖、咖啡碱、茶多酚等成分,其中茶多酚对人体的健康发展及疾病预防拥有显著的功能和作用。

对此本文以茶多酚的药理作用分析为主,探析茶多酚在疾病治疗中的价值。

1 茶多酚的药理价值在现代科技得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渐严重,极大地冲击着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致使医疗资源紧缺问题逐渐突出。

而在传统的医药观念中,部分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存在着“讳疾忌医”的倾向,严重影响并侵害着国民的身体健康。

然而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成果的过程中,保健品逐渐打开了市场,并受到我国中老年人的广泛青睐,但良莠不齐的保健品不仅价格高昂,而且收效甚微,难以真正融入到中老年人预防和治疗常见疾病的过程中。

而茶叶中的茶多酚成分,拥有着较为显著的药理功能和作用,可以有效地应用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中老年人更好地提升身体免疫力,降低疾病对身体的影响,缓解医疗卫生资源紧缺的困局,帮助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资源的影响。

并且在社会应用中拥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广泛应用在食品工业、日用品、医药行业等领域。

首先在食品工业中,茶多酚能够用于食物保鲜剂、除臭剂、抗氧化剂、保色剂中。

在日用品中,能够用于化妆品的添加剂中,拥有抗菌、防龋牙、防口臭、防牙周炎、防齿斑等作用,与此同时也可用于日用品如防口臭剂、漱口剂、牙粉、牙膏、洗涤剂、洗发剂、浴液、浴皂等产品中。

茶多酚功能特性及病理学研究进展

茶多酚功能特性及病理学研究进展

茶多酚生理功能作用1.抗氧化作用自由基是机体正常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具有强氧化性,正常情况下其产生与消除呈平衡状态。

机体内自由基过剩时可引起脂质过氧化及生物膜损坏,导致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等,而茶多酚则能清除人体内过剩的活性自由基或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其抗氧化作用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1直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茶多酚富含酚羟基,可提供活泼氢使自由基灭活,而本身被氧化形成的自由基由于含邻苯二酚结构而具有较高稳定性。

大量实验已证明,茶多酚能有效地清除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及过氧化氢(H2O2)等活性氧起着预防性抗氧化效果,其量效关系优于维生素C和维生素E。

1.2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体内产生的自由基极易侵害细胞脂质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形成脂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

茶多酚不仅可清除链引发阶段的·OH和O-·2自由基,还是断链型抗氧化剂,可清除链反应中间产物脂过氧自由基和烷氧自由基而终止链式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

1.3螯合金属离子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茶多酚的邻位二酚羟基对过渡态金属离子有一定的络合作用,从而阻止金属离子对活性氧等自由基的生成和链反应的催化作用。

1.4激活细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细胞内存在着抗氧化防御系统,可及时清除体内过剩的自由基,维持自由基的动态平衡。

细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主要有抗氧化酶和一些低分子化合物。

低分子化合物有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GSH)等,它们均可及时中止自由基链反应,抑制自由基的产生。

抗氧化酶主要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等。

其中GSH-Px可及时清除脂质过氧化物和H2O2,减少·OH的生成;CAT可清除红细胞、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中H2O2;SOD可清除O-·2,减少·OH生成;谷胱甘肽硫转移酶能还原脂氢过氧化物。

茶多酚的抗癌作用与机制

茶多酚的抗癌作用与机制

茶多酚的抗癌作用与机制茶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

茶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茶多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成分。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降脂、降糖等多种生理活性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保健品等领域。

除此之外,茶多酚还具有抗癌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茶多酚的抗癌作用与机制。

一、茶多酚对癌症的预防作用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长期饮用茶叶可以降低患癌症的风险。

最初的研究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消除自由基的活性,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因而对癌症有预防作用。

茶叶中最主要的一种茶多酚是儿茶素,它可以直接与DNA结合并抑制DNA的合成,从而防止染色体突变和癌症的发生。

此外,儿茶素还能活化自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从而提高身体抵抗癌症的能力。

二、茶多酚对癌症的治疗作用除了预防功能,茶多酚还对癌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儿茶素可以诱导癌细胞内的DNA损伤,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提高癌细胞的凋亡率。

此外,儿茶素还可以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减少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三、茶多酚的机制目前茶多酚对癌症的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但是目前的一些研究表明,茶多酚的抗癌作用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茶多酚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茶多酚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许多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扩散和转移。

2、茶多酚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癌细胞的生长、扩散和转移需要新血管的支持,而茶多酚可以抑制血管生成,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3、茶多酚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茶多酚可以活化自身免疫系统,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在预防和治疗癌症中都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4、茶多酚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一些最新的研究发现,茶多酚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并促进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从而对癌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论茶多酚具有多种的抗癌作用,被许多科学家和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

茶多酚的抗癌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代替化疗药物、预防和治疗癌症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报告

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报告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茶多酚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抗肿瘤作用。

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证实了茶多酚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为茶多酚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茶多酚;抗肿瘤;肿瘤细胞;体外细胞实验;体内动物实验一、引言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有限。

近年来,茶多酚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本实验旨在探讨茶多酚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抗肿瘤作用。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体外细胞实验(1)细胞培养:采用人肺癌细胞株A549和正常肺上皮细胞株A549作为实验对象,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

(2)药物处理: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茶多酚处理组,茶多酚处理组加入不同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DMEM培养基。

(3)细胞生长抑制实验:采用CCK-8法检测茶多酚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2. 体内动物实验(1)动物模型:采用荷瘤裸鼠作为实验动物,荷瘤裸鼠由昆明小鼠繁殖场提供。

(2)药物处理: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茶多酚处理组,茶多酚处理组给予一定剂量的茶多酚溶液,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3)肿瘤体积和体重变化观察:每周测量肿瘤体积和体重,记录肿瘤生长情况。

三、实验结果1. 体外细胞实验(1)茶多酚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增加,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逐渐升高,呈剂量依赖性。

(2)茶多酚对正常肺上皮细胞的影响:茶多酚对正常肺上皮细胞无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

2. 体内动物实验(1)茶多酚对荷瘤裸鼠肿瘤体积的影响:茶多酚处理组荷瘤裸鼠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且肿瘤生长速度较慢。

(2)茶多酚对荷瘤裸鼠体重的影响:茶多酚处理组荷瘤裸鼠的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茶多酚抗癌作用机理的研究近况

茶多酚抗癌作用机理的研究近况

茶多酚抗癌作用机理的研究近况
于云
【期刊名称】《天津药学》
【年(卷),期】2002(014)006
【摘要】本文综述了茶多酚的化学成分,茶多酚对肿瘤细胞的增殖、DNA的复制、生长周期的影响,及其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等方面研究工作的新进展.
【总页数】3页(P4-6)
【作者】于云
【作者单位】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天津,30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1
【相关文献】
1.茶多酚抗肿瘤研究近况 [J], 徐力;陈信义
2.茶多酚及其抗癌机理的研究进展 [J], 廖系晗;金翠兰
3.茶多酚防癌抗癌研究进展 [J], 苏文土;郭爱萍
4.茶多酚的抗癌作用机制及EGCG纳米载体技术研究进展 [J], 张杨波; 饶甜甜; 刘仲华
5.绿茶提取物茶多酚抗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张焕金;蔡林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多酚的功能特性及应用

茶多酚的功能特性及应用
[9, (*, (,] 1 # ( # ( 用作抗氧化剂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在于儿茶素分子结构中
1
茶多酚的应用
酚性羟基特有供氢体的活性, 能与脂肪酸在自动 氧化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结合, 中断脂肪酸氧化 的链锁反应, 抑制氢过氧化物的形成, 达到抗氧保 鲜的目的 # 而且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比丁基羟基 茴香醚、 二丁基羟基甲苯高 ! . 1 倍, 且有效浓度 低 () # )!- . ) # ),- ) , 其氧化物及在食品中的反 应生成物经毒理测定和微核实验表明, 无毒副作 用, 食用安全 # 用于油脂贮藏 # 动物性油脂因其自身不含天 然抗氧化剂, 极易自动氧化而变质, 常温下暴露在 空气中的猪油, 1< 后 56 值就达到了 ())2=> ? @> # 植物性油脂虽然含有一定的天然抗氧化剂, 但在 常温下保存较长时间也会因自动氧化而酸败 # 油 脂发生酸败变质是由于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甘油 脂与空气中氧气发生自动氧化反应 # 在油脂中添 加茶多酚, 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 化分解, 使油脂的贮藏期延长 # 用于肉制品加工 # 肉类及其制品 (如火腿、 肉 食罐头、 腌肉) 在保存期间常因脂肪的自动氧化而 颜色变黄, 出现哈喇味 # 在肉制品加工中, 可以将 各种肉制品浸泡在 ) # ),- . ) # !- 茶多酚水溶液 或喷洒在各种肉制品表面进行干燥, 直 , . ()234, 到肉表面不见液滴为止 # 肉制品表面的蛋白质与 茶多酚形成一层不透气的硬膜, 可以起到防止肉 制品 酸 败, 抑 制 细 菌 的 生 成, 防止腐败变质的 效果 # 用于焙烤食品及乳制品 # 对于月饼、 饼干和面 包等焙烤食品以及乳制品, 如奶粉、 奶酪和麦乳精 等, 常因所含油脂的自动氧化而变质, 加入茶多酚 不仅可保持其原有风味, 防哈变和酸败, 而且能延 长保鲜期 # 另外, 茶多酚还可使高糖食品中的 “酸 尾” 消失, 使口感甘爽 # 用于油炸食品 # 油炸食品的煎炸过程中, 植物 油在煎炸 1A 后, 过氧化值超标达 *! # :- , 使煎炸 的食品颜色变深、 发黑 # 油炸方便面含油在 !1左右, 在贮存中随着油脂氧化酸败作用的逐渐深 化, 制品的香气、 风味受到严重影响, 品质日趋下 降 # 由于茶多酚是一种 “携带性” 比较好的抗氧化 剂, 对油炸食品的抗氧化效果比较好, 所以在油炸

茶多酚防癌抗癌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茶多酚防癌抗癌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0.24 mg/ml和0.11 mg/ml,当WP和Saw浓度分
中药材第22卷第3期1999年3月
别提高到0.023 m岁耐和0.23 mg/ml时抑制率
达100%。此外,还测定了GTP, EGB和Sat
在将突触法与Fe +2/Fe十3同时培养时对丙二醛
(MDA)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三种抗氧
氧化酶和脂氧化酶催化的花生四烯酸代谢物数
量,在SENCAR小鼠皮肤上施用GTP,结果这
两种酶的活性均因TPA诱导的影响受到明显
抑制。这个研究结果提示GTP具有抗皮肤瘤
促发效应,这种效应的机制包括使受促发剂诱
发的表皮鸟氨酸脱梭酶、环氧化酶和脂氧化酶
活性,以及水肿和增生受抑制。Wadatani M.
改变介质而引起的ODC活性增加受抑制。
Sazuka M.等〔‘,〕以具有高度转移作用的小鼠Li-
wis肺癌LL2-Lu3细胞株为实验材料,研究了
红茶中茶黄素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酷以及绿茶
中的儿茶素(+ )-C和EGCG对小鼠肺癌LL2-
U3细胞株释放的N型胶原酶活性的影响,结
果表明,上述几种化合物具有抑制肺癌细胞的
右8-OHdG形成量达最高峰,在肾脏DNA中未
发现8-OHdG数量有增加,在DMH注射前10
天饮绿茶可明显抑制结肠中8-OHdG的形成,
这些结果表明DMH可引起其目标器官DNA的
氧化性损伤,而绿茶提取物可保护结肠粘膜免
基因mRNA的高表达,而茶多酚可明显抑制
TPA诱导的C-fos, C-myc及ODC基因mRNA的
表达,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茶多酚抑制
促癌作用的机理。

茶多酚及其抗癌机理的研究进展模板

茶多酚及其抗癌机理的研究进展模板

茶多酚及其抗癌机理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茶多酚; 抗肿瘤; 清除自由基; 抗氧化摘要: 茶叶不但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 还对现代疾病, 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 有一定的药理功效。

而茶叶中的茶多酚(teapolyphenols, TP)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 除了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致癌物引起的突变外, 还能够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阻遏细胞周期等, 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癌药物。

它能抑制各种肿瘤细胞的生长, 甚至直接杀伤这些肿瘤细胞。

本文就茶多酚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特性做一综述。

正文: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益成分, 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 俗名茶单宁、茶鞣质。

其主要组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

其中儿茶素类约占总量的80%, 包括4种形式的儿茶素: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EC), 结构式如图所示:茶多酚纯品为白色无定形粉末, 易溶于热水、乙醇、醋酸乙酯, 微溶于油脂, 难溶于苯、氯仿、石油醚; 略有吸湿性; 耐热性及耐酸性好; 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 在碱性介质中不稳定, 易氧化褐变[1]。

近年来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 表明茶多酚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主要集中在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方面, 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茶多酚的药理研究进展。

1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人在生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自由基, 自由基极强的氧化能力会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LPO(过氧化脂质), 累积的LPO会削弱生物膜的正常功能, 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 诱发肝炎、癌症、衰老、心血管等疾病。

而TP因多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为醌类而产生H+, 故有强抗氧化能力。

茶多酚及其抗癌机理的研究进展

茶多酚及其抗癌机理的研究进展

茶多酚及其抗癌机理的研究进展【重点词】茶多酚;抗肿瘤;消除自由基;抗氧化纲要:茶叶不单拥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必定的药理功能。

而茶叶中的茶多酚(teapolyphenols,TP)拥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除了抗氧化、消除自由基、克制致癌物惹起的突变外,还可以够克制细胞增殖、引诱细胞凋亡和隔绝细胞周期等,是一种很有前程的抗癌药物。

它能克制各样肿瘤细胞的生长,甚至直接杀伤这些肿瘤细胞。

本文就茶多酚的抗氧化、消除自由基、抗癌特征做一综述。

正文: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拿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利成分,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淆物,俗名茶单宁、茶鞣质。

其主要组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

其中儿茶素类约占总量的80%,包含4种形式的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EC),构造式如下图:茶多酚纯品为白色无定形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醋酸乙酯,微溶于油脂,难溶于苯、氯仿、石油醚;略有吸湿性;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固,在碱性介质中不稳固,易氧化褐变[1]。

最近几年来经科学研究和临床考证,表示茶多酚拥有宽泛的药理作用,主要集中在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最近几年来有关茶多酚的药理研究进展。

消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人在生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自由基,自由基极强的氧化能力会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LPO(过氧化脂质),积累的LPO会削弱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引发肝炎、癌症、衰老、心血管等疾病。

而TP因多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为醌类而产生H+,故有强抗氧化能力。

消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是TP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其抑癌抗癌药理作用的基础[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多酚抗肿瘤的机理:调节癌细胞增殖周期,诱导癌细胞凋亡1、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茶多酚对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随着茶多酚浓度增加而增强。

科学实验发现茶多酚不影响人体正常细胞的生长,也不产生细胞毒作用,却能显著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并诱导癌细胞死亡及产生细胞毒作用。

2、影响癌细胞的增殖周期和抑制DNA合成:茶多酚对细胞的分化阻断效应是发生在细胞增殖分化早期阶段,即DNA合成前期,使进入DNA合成期的细胞减少,对肿瘤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茶多酚对肿瘤细胞周期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肿瘤细胞的DNA复制活跃,它的相关酶的活性大大高于正常细胞,抑制了它的相关酶的活性,就是抑制了DNA合成,肿瘤细胞就不能繁殖,从而达到抗癌的作用,茶多酚对肿瘤细胞的DNA生物合成抑制也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3、诱导癌细胞凋亡:茶多酚具有抗肿瘤新生血管的功能,将癌细胞周围的血管阻断,使生长快速的癌细胞无法获得营养与氧气,致癌细胞“饿死”而达到抗癌的目的。

茶多酚防癌抗癌作用的机理,主要就是它的抗氧化,抗突变,调节免疫,抑制致癌物、促癌剂和癌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致癌基因表达,调控信号传导及影响机体酶活性等。

尽管国内外有许多报告支持茶多酚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但该方面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致使茶多酚目前还未能作为肿瘤的治疗用药。

但作为一种天然、低毒的植物提取物,茶多酚作为一种肿瘤预防剂,或与放化疗联合使用,其作用是明显的;作为一种肿瘤治疗增效剂,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茶多酚调节免疫功能:免疫是生物体对“自身”与“非己”的识别,借以维持机体的稳定性。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通过细胞或体液免疫旨在清除微生物和毒素或其他异物的危害,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免疫反应异常,无论是反应过强或过弱,均能损害组织而致病。

茶多酚对免疫功能的调节特点如下:1、茶多酚对免疫功能既有刺激促进作用又有部分抑制作用,而以促进作用为主。

这一特点反映了茶多酚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不同于其他抗氧化剂,尤其不同于其他酚性抗氧化剂对免疫“大多呈抑制效应”的作用效果。

茶多酚兼具内源性抗氧化剂和外源性抗氧化剂的双重特点。

2、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机体有刺激促进免疫提高或回升作用,但对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即对非特异性免疫及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可防止免疫过强。

3、可通过机体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起到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4、茶多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机理之一是,通过减低细胞过氧化物含量或通过消除免疫反应途径中生成的过量自由基。

茶多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及对脑损伤的保护:心脑血管病是危及人类生命的最严重疾病之一,也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特别是在中老年人中尤为明显,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已成为社会性要求。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茶多酚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抗凝、促纤溶、抗血小板凝集、降血压、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肌、清除自由基等生物学作用。

它可以通过调整血液中多种指标的水平,改善心脑血管系统,达到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

●降血脂作用:脑梗塞病人胆固醇、甘油三脂、载脂蛋白水平显著增高,血脂代谢紊乱是脑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

茶多酚可通过降低血脂水平,从而调节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氧化脂质等的水平,起到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茶多酚能有效地降低高血脂症人体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茶多酚在降低血清中胆固醇时,还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而后者既能清除动脉壁上胆固醇的蓄积,又能抑制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摄取,有利于预防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茶多酚类化合物对有机体的脂肪代谢产生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抑制血浆和肝脏中胆固醇含量上升的作用,具有促进脂类化合物从粪便中排出的效果,因此它不但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还有减肥的效果,上海医科大学一课题组应用茶多酚在江苏海门市对200位乡村居民随机分4组送药,服药10个月,进行双盲对照试验,发现可使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约19%,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比值,实验前后比值相差36.1%,说明茶多酚有预防高脂血症、减少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抑制血栓形成: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

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血栓形成。

血栓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

●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茶多酚分子可与一个离子如铅、锡、铁、钙等络合,形成环状的螯合物而产生沉淀,从而消除体内过剩的重金属离子。

冠心病人体内铁也会出现过剩,铁所引发的自由基致使心脏细胞受损,若能及时排除过剩的铁,即可保护心脏。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可与铁配位,并以配合物的形式排出体外,从而保护心脏。

●降血糖作用: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血糖过多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的代谢紊乱。

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降血压、扩张血管作用:茶多酚可降低血压,降低效应及时间与剂量成正比,还可使离体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及冠脉流量增加。

茶多酚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主要为通过肠壁的吸收,进而具有扩增血管壁的功能。

●强心抗疲劳作用:茶多酚能使心脏功能指标明显增强,表明具有强心和抗疲劳作用。

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茶多酚可以有效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反应,从而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

●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神经退化性失常特别是脑组织损伤引起的早老年痴呆,正随着人口老龄化而逐渐增多,十分需要寻求一些能保护脑组织的天然产物,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临床观察表明,多数老年人服用茶多酚制剂后反应良好。

通过对各种脑组织损伤的试验,茶多酚均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为将茶多酚开发为健脑制剂提供了依据。

●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组织缺血(氧)再灌注(氧合)损伤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脑梗塞的治疗必然经历一个缺血再灌注的过程,随着自由基医学研究的发展,活性氧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脑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引发的膜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过氧化,酶活性的下降,使膜结构受损,茶多酚通过减少脂质过氧化使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丙二醛含量下降,提高三种有益酶的活性,维护细胞膜的完整性。

单纯缺血时氧自由基不高,但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增加188%,而茶多酚在组织体系中产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非常明显,而且还有浓度依赖关系。

●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吞噬细胞吞噬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后,形成充满脂质堆积的泡沫细胞堆积在血管壁,且持续的堆积使得血管壁增厚、弹性减低、血流量减少,进而硬化。

因此如果能将血液中氧化LDL减少,那就可以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

茶多酚可以抑制铜离子诱发的LDL氧化反应。

茶多酚对血清胆固醇的效应主要表现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茶多酚的抗突变作用:致癌作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一般包括启动、促癌和增殖三个阶段。

启动作用的结果产生了一个有促癌潜力的细胞,促癌作用则使这些启动细胞的克隆选择性扩大,逐渐进展为具有新特征的细胞亚群,表现出细胞的非均一性、异化和基因不稳定性,从而进展为变异细胞,最后发展到恶性转移。

基因突变可导致癌基因的不正常表达,从而使细胞发生恶变。

因此抑制突变的发生已成为一条有效的防癌抗癌途径。

茶多酚的抗突变机理:1、生物的抗突变作用:生物抗突变剂的作用在于阻断正常细胞变成突变细胞的过程,它一般包括作用于致突变过程的其他因子或修补受损的DNA,以减少突变概率。

茶多酚能增强DNA损伤的修复过程,它的这种抗突变作用是在细胞内发挥效果,同时起着生物抗突变封阻剂和抑制剂的作用。

2、灭活终致突变剂及前突变剂:大多数致突变物在环境中都相对比较稳定,但进入人体后可被微粒体酶活化为最终致突变物或致癌物才能发挥致突变或致癌作用,这类物质就是前突变剂。

而少部分终致突变剂不需要经代谢活化就能成为亲电子的反应物与细胞中大分子受体结合直接导致基因突变。

因此灭活终致突变剂或抑制前突变剂的代谢可望成为一种抗突变的有效途径。

经实验证明茶多酚可明显减少致突变物的活性,并对活化的致突变剂有抑制作用,这就降低了它们对DNA的损伤。

如亚硝胺有很强的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含氮物质可在体内转变为亚硝胺,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茶多酚能与亚硝基反应而阻止亚硝化反应,从而减少亚硝胺类物质的生成。

3、抑制致癌物和DNA的结合:致突变剂或致癌剂多为强烷化剂,进入人体后经酶的代谢活化成亲电子化合物,进而与细胞中大分子DNA进行共价结合而生成加合物,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基因突变,从而形成致癌的基础。

致癌物-DNA加合物形成是化学致癌过程的起始事件。

茶多酚可以使致突变剂失去亲电子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抑制此类加合物生成。

茶多酚还能降低致突变物与DNA加合物的生成率,从而降低致突变物的诱变率。

4、抑制酶活性:大部分的致癌物或原致癌物,都必须由生物体的微粒体酶系统活化形成高活性的亲电子代谢物,它们与蛋白质和核酸进行共价结合,才能表现出致癌和致突变性。

实验证明茶多酚的抗突变作用部分就是由于其对微粒体酶的抑制作用和直接消除活性的亲电子自由基所造成的。

5、抑制姐妹染色体交换和染色体变异:肿瘤发生的染色体学说认为,细胞分裂异常和姐妹染色体分配不均在肿瘤发生中有重要意义,是激活癌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之一。

科学实验证明茶多酚不但对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无致畸致突变效应,而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都能抑制致突变物和致癌物诱导的姐妹染色体交换和染色体变异作用。

6、消除活性氧和自由基: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致突变因素在造成肌体损伤或诱导细胞突变和癌变过程中,自由基往往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体内过量的自由基会使细胞大分子特别是DNA的结构和功能破坏,最终使细胞发生突变、癌变或病变死亡。

茶多酚作为一种高效自由基清除剂,对活性氧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用(98%以上)。

茶多酚的抗突变作用,主要是由于其抗氧化作用。

茶多酚在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方面表现出特异的功能,并参与中断或终止自由基的反应,同时还可提高或诱导体内抗氧化酶等活性来协同消除体内过量有害自由基,避免其对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从而表现出抗癌防癌、抗突变活性。

茶多酚对辐射损伤的保护: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的幸存者中发现,凡长期饮茶的人放射病轻、存活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