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的说课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式把知识问题化,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上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让学生经历观察、 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的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的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观察、思考、概括、总结、归纳、类比、联想的方法实现了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在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过程如下: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接下来则是说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 不能孤立去研究。 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 以遵循启发性原则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我采用“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 “师 生互动与课堂布白” 相辅助的方法。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体验, 凭借有趣、 实用的教学手段,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 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教法和学法,每节课都应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 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3.常见集合的表示
以上,我是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并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集合的基本关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基本关系》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 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想。
我如此设计的意图是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感受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动力。 小组合作探究(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问题 7:设集合 A 表示“1~20 以内的所有质数” ,那么 3,4,5,6 这四个元素哪些 在集合 A 中?哪些不在集合 A 中? 问题 8:如果元素 a 是集合 A 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 属于集合 A,记作 a∈A 问题 9:如果元素 a 不是集合 A 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 不属于集合 A,记作 a A 小组合作探究(4)——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问题 10: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等一些常用数集,分别用 什么符号表示?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 :记作 N 正整数集:记作 N 或 N
1、创设情境,提问导入 问题 1:复习元素和集合的关系之后,让学生填下面空白。
1 3
0 ___ N ; 2
2 ___ Q ;
1.5 ___ R ; 4 R ___ Q .
从学过的问题入手,使学生对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得以巩固。通过 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由 4 R ___ Q 引出新的知识,学生一般比较容易接受。 2、回顾旧知,探索共性 问题 1:举例说明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同桌为单位相互检查对方举的元素和 集合之间两种关系的例子。 之后教师再提问学生复习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并举例加以说明。 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内容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属于关系以及不属于两种关系。 问题 2: R ___ Q 引导学生发现不再是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而是两集合之间 的关系。 学生对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非常熟悉,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元素和 集合的基础上的,因此,用较短的时间,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类比、归纳、联想 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旧知识得到的概括和总结,又为学 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自然地引入集合与集合之间 的基本关系。 3、归纳抽象,形成新的概念 思考 1:
一、 说教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集合的含义和表示方法之后学习的。集合间的 基本关系的学习可以为后面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使 前面学过集合的相关知识得到系统化和概括化,因此集合的基本关系的学习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标准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之间包含和相等的含义,能求出给定集合的子集;理 解子集和真子集的概念;能用 Venn 图表示表示集合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师生双边的互动,使 学生逐步学会共同学习;通过探究、类比、抽象、概括等思想,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思想以及分类讨论 的思想。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的技巧,加强迁移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其中的美妙。通过本节课 的教学,让学生养成联想、类比的思想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以及能够准确的判断出给定集合的子集、 真子集、非空真子集; (2)准确的区分元素与集合以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难点:区分元素与集合以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合》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 1 第一章《集 合与函数概念》的第一节集合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 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 (第一课时) 。集合 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 并 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 及常用集合的表示。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 这 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从知识结构 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 依据新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的意 义,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并 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例子的探究,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和应用,发现数学的魅力,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能力。 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同时通过自主探究领略获取新知识的 喜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1, 3,B= 2,4, 5,6观察集合 A 与集合 B 之间的元素有什么关系?用图形怎 如 A=
样表示集合 A 与集合 B 之间的关系? 问题: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给不包含下一个定义?教师引导和补充。 设计思考 3 是为了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思考 1 得到不包含的概念。 思考 4: A=
x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60 的三角形,B= x 三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观
三、说教学过程
接着我来说一下最重要的部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六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目标) 、自主探究(感知目标) 、讨 论辨析(理解目标) 、变式训练(巩固目标) 、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作业布置(反馈矫正) 。 上述六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多层次、多角度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 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目标 课堂开始我将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 1:班级有 20 名男生,16 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 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 20 人参加田赛,16 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 比赛? 这里我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问题,事实上小组合作的形式是本节课主 要形式。 待学生讨论完毕以后我将作归纳总结:问题 2 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 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同时我将板书标题:集合) 。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为了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从而激发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 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主体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将进入第三环节:讨论辨析 小组合作探究(1) 让学生观察下列实例 (1)1~20 以内的所有质数; (2)所有的正方形; (3)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 (4)方程的所有实数根; 通过以上实例,辨析概念: (1)集合含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而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 A,B,C…表示,而元素用小 写的拉丁字母 a,b,c…表示。 小组合作探究(2)——集合元素的特征 问题 3:任意一组对象是否都能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问题 4:某单位所有的“帅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问题 5:在一个给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问题 6:咱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由此说明 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
1, 3, 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试想集合与集合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呢?如 A= 1, 2,3,4 观察集合 A 与集合 B 之间的元素有什么关系?用图形怎样表示集合 A B=
与集合 B 之间的关系?
问题 1: 根据思考 1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子集下一个定义? 在上一环节,学生对今天所要所的课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接 下来设计思考 1 是为了进一步得到子集的定义; 思考 2: 两个实数比较大小尖嘴是朝向哪一个实数的方向? 设计思考 2 是为了使学生用类比的思想引出包含的方向; 思考 3:
wenku.baidu.com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集合的概念以及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之后来学习集合与集合 之间的基本关系, 并结合实际的情境认识了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利用元素
和集合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学生学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做 好了一定的铺垫。
三、 说教法
采用“引导 ------发现式”的教学法。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引导,通过预习学案的
整数集:记作 Z
有理数集:记作 Q 实数集:记作 R 设计意图: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相互 得到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环节:理论迁移 变式训练 1.下列指定的对象,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 ① 很小的数 ② 不超过 30 的非负实数 ③ 直角坐标平面内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 ④ π的近似值 ⑤ 所有无理数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节课主要解释了什么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思想方法进行小结,形成知识系统.教师用激励性的 语言加一点评,让学生的思想敞亮的发挥出来。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反馈矫正 1.必做题 课本习题 1.1—1、2、3。 2.选做题 已知集合 A={a+2,(a+1)2,a2+3a+3},且 1∈A,求实数 a 的值。 设计意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 为了让学生直观易懂的看笔记, 板书应设计得有条理性、 概括性、指导性,所以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集 合 1.集合的概念 4.范例研究 2.集合元素的特征 (学生板演)
四、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观察、思考、概括、总结、归纳、类比、联想的方法实现了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在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过程如下: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接下来则是说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 不能孤立去研究。 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 以遵循启发性原则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我采用“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 “师 生互动与课堂布白” 相辅助的方法。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体验, 凭借有趣、 实用的教学手段,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 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教法和学法,每节课都应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 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3.常见集合的表示
以上,我是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并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集合的基本关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基本关系》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 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想。
我如此设计的意图是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感受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动力。 小组合作探究(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问题 7:设集合 A 表示“1~20 以内的所有质数” ,那么 3,4,5,6 这四个元素哪些 在集合 A 中?哪些不在集合 A 中? 问题 8:如果元素 a 是集合 A 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 属于集合 A,记作 a∈A 问题 9:如果元素 a 不是集合 A 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 不属于集合 A,记作 a A 小组合作探究(4)——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问题 10: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等一些常用数集,分别用 什么符号表示?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 :记作 N 正整数集:记作 N 或 N
1、创设情境,提问导入 问题 1:复习元素和集合的关系之后,让学生填下面空白。
1 3
0 ___ N ; 2
2 ___ Q ;
1.5 ___ R ; 4 R ___ Q .
从学过的问题入手,使学生对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得以巩固。通过 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由 4 R ___ Q 引出新的知识,学生一般比较容易接受。 2、回顾旧知,探索共性 问题 1:举例说明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同桌为单位相互检查对方举的元素和 集合之间两种关系的例子。 之后教师再提问学生复习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并举例加以说明。 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内容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属于关系以及不属于两种关系。 问题 2: R ___ Q 引导学生发现不再是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而是两集合之间 的关系。 学生对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非常熟悉,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元素和 集合的基础上的,因此,用较短的时间,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类比、归纳、联想 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旧知识得到的概括和总结,又为学 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自然地引入集合与集合之间 的基本关系。 3、归纳抽象,形成新的概念 思考 1:
一、 说教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集合的含义和表示方法之后学习的。集合间的 基本关系的学习可以为后面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使 前面学过集合的相关知识得到系统化和概括化,因此集合的基本关系的学习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标准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之间包含和相等的含义,能求出给定集合的子集;理 解子集和真子集的概念;能用 Venn 图表示表示集合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师生双边的互动,使 学生逐步学会共同学习;通过探究、类比、抽象、概括等思想,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思想以及分类讨论 的思想。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的技巧,加强迁移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其中的美妙。通过本节课 的教学,让学生养成联想、类比的思想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以及能够准确的判断出给定集合的子集、 真子集、非空真子集; (2)准确的区分元素与集合以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难点:区分元素与集合以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合》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 1 第一章《集 合与函数概念》的第一节集合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 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 (第一课时) 。集合 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 并 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 及常用集合的表示。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 这 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从知识结构 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 依据新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的意 义,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并 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例子的探究,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和应用,发现数学的魅力,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能力。 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同时通过自主探究领略获取新知识的 喜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1, 3,B= 2,4, 5,6观察集合 A 与集合 B 之间的元素有什么关系?用图形怎 如 A=
样表示集合 A 与集合 B 之间的关系? 问题: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给不包含下一个定义?教师引导和补充。 设计思考 3 是为了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思考 1 得到不包含的概念。 思考 4: A=
x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60 的三角形,B= x 三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观
三、说教学过程
接着我来说一下最重要的部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六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目标) 、自主探究(感知目标) 、讨 论辨析(理解目标) 、变式训练(巩固目标) 、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作业布置(反馈矫正) 。 上述六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多层次、多角度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 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目标 课堂开始我将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 1:班级有 20 名男生,16 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 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 20 人参加田赛,16 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 比赛? 这里我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问题,事实上小组合作的形式是本节课主 要形式。 待学生讨论完毕以后我将作归纳总结:问题 2 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 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同时我将板书标题:集合) 。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为了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从而激发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 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主体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将进入第三环节:讨论辨析 小组合作探究(1) 让学生观察下列实例 (1)1~20 以内的所有质数; (2)所有的正方形; (3)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 (4)方程的所有实数根; 通过以上实例,辨析概念: (1)集合含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而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 A,B,C…表示,而元素用小 写的拉丁字母 a,b,c…表示。 小组合作探究(2)——集合元素的特征 问题 3:任意一组对象是否都能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问题 4:某单位所有的“帅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问题 5:在一个给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问题 6:咱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由此说明 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
1, 3, 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试想集合与集合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呢?如 A= 1, 2,3,4 观察集合 A 与集合 B 之间的元素有什么关系?用图形怎样表示集合 A B=
与集合 B 之间的关系?
问题 1: 根据思考 1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子集下一个定义? 在上一环节,学生对今天所要所的课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接 下来设计思考 1 是为了进一步得到子集的定义; 思考 2: 两个实数比较大小尖嘴是朝向哪一个实数的方向? 设计思考 2 是为了使学生用类比的思想引出包含的方向; 思考 3:
wenku.baidu.com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集合的概念以及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之后来学习集合与集合 之间的基本关系, 并结合实际的情境认识了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利用元素
和集合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学生学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做 好了一定的铺垫。
三、 说教法
采用“引导 ------发现式”的教学法。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引导,通过预习学案的
整数集:记作 Z
有理数集:记作 Q 实数集:记作 R 设计意图: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相互 得到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环节:理论迁移 变式训练 1.下列指定的对象,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 ① 很小的数 ② 不超过 30 的非负实数 ③ 直角坐标平面内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 ④ π的近似值 ⑤ 所有无理数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节课主要解释了什么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思想方法进行小结,形成知识系统.教师用激励性的 语言加一点评,让学生的思想敞亮的发挥出来。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反馈矫正 1.必做题 课本习题 1.1—1、2、3。 2.选做题 已知集合 A={a+2,(a+1)2,a2+3a+3},且 1∈A,求实数 a 的值。 设计意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 为了让学生直观易懂的看笔记, 板书应设计得有条理性、 概括性、指导性,所以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集 合 1.集合的概念 4.范例研究 2.集合元素的特征 (学生板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