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本专题考试大纲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其主要内容为(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其主要内容为(1)古代的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与问答题为主要形式,难度上以中等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儒学方面: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文学方面:主要以文学作品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本专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复习时要多加注意。
材料题多考查儒家思想演变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
这股新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以及对明清和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将是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知识框架】
本专题分为三条主线:
主线一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
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主线二科学技术:内容上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传统经验总结、缺乏实验,应用上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成就上以四大发明为典型代表,水平上领先于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线三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考点一儒家思想由形成到独尊1.百家争鸣
派别代表人物与主张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主张:“仁”“礼”学说;“德治”思想;创办私学;编订“六经”代表人物:孟子
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性本善”伦理观
代表人物:荀子
主张:“仁义”“王道”学说;“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伦理观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
主张:“道”的本原论;“无为而治”学说;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代表人物:庄子
主张:“自然无为”观;逍遥自得的思想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子
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的法制观
2
(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3.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考点二儒学思想由转型到扬弃
1.宋明理学
2.明清儒家思想的活跃
(1)李贽:否定孔子及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法治,保证民权。
(3)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保天下的爱国思想。
(4)王夫之:唯物论、发展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考点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
考点四文学艺术成就1.中国古代文学成就
2.汉字、书法
(1)汉字
①基本脉络
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朝时)→隶书(始于秦,流行于汉)→楷书、草书、行书。
②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
①发展脉络
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②阶段特征
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隋唐风格多样——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3.中国的绘画
(1)魏晋时期
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
(2)唐代
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3)宋代
文人山水画兴起,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种。
(4)明清时期
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5)民俗画
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木刻版画、年画等。
4.戏曲
(1)昆曲:明中叶至清中期,昆曲兴盛,被誉为“百戏之祖”。
(2)京剧:起源于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逐渐形成;同光年间成熟,渐成国粹;民国年间走出国门。
高考真题演练
1.(2018·北京文综·T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解释,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解析】选C。
材料中“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意思是“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作‘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
孟子强调了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故C符合题意。
甲骨文中的“王”字本义象征军事力量,与儒家教化不一致,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以力假仁者”“以德行仁者”都是“有为而治”,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宗法制度”,D排除。
2.(2018·天津文综·T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体现以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现象。
【解析】选B。
传统上一般认为朱熹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但材料却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他的进步思想。
材料的大意是: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的,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
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这是朱熹进一步解释“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正是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B;A、C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和解读;材料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D表述错误。
3.(2018.4·浙江高考·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
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②③①④
【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宋明理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的古代艺术;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解析】①成就都出现在元代;②成就都出现在宋朝;③成就都出现在汉朝;④成就都出现在明朝。
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考点】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③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正确;选择D 项符合题意。
5.(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考点】明代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
【解析】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8·全国卷ⅡI·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1、试题答案拓展
方法与技巧
第一:审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第二:论题。
从表4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观点明确。
第三:阐述。
要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即史论结合,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
看法
1、人物按圣人愚人标准划分,折射出儒家占主流地位的特点。
2、道家和法家人物排名前列,折射出汉代新儒学体系的特点。
3、民间的商人、侠客和农民,折射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特点。
4、表中未展列评判汉代人物,折射出史家受制于时代的特点。
看法1、汉代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是儒家思想
看法2、儒家思想影响了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
看法1、汉代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是儒家思想
说明: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及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东汉史学家班固受到儒家道德标准的影响,因此把尧、舜、周文王、孔子看作圣人、把孟子屈原荀子看作仁人。
汉代儒学是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糅合到儒家,汉武帝的治国理念是外儒内法,因此班固把老子、商鞅、韩非等人看作中等人。
而宋襄公在春秋争霸战争中破坏礼乐制度,夏桀、商纣实行暴政,他们不符合儒家的仁、德、礼的道德标准,因此把他们看作下等人。
由此可知:不同时代评价人物的标准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价值取向。
看法2:儒家思想影响了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
说明: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及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东汉史学家班固受到儒家道德标准的影响,因此把尧、舜、周文王、孔子看作圣人、把孟子屈原荀子看作仁人。
汉代儒学是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糅合到儒家,汉武帝的治国理念是外
儒内法,因此班固把老子、商鞅、韩非等人看作中等人。
而宋襄公在春秋争霸战争中破坏礼乐制度,夏桀、商纣实行暴政,他们不符合儒家的仁、德、礼的道德标准,因此把他们看作下等人。
由此可知: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价值取向影响了不同时代评价人物的标准。
7.(2016·课标全国卷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
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①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
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
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②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
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三、做题流程
1.找出关键词句:试题中的①②标出的即是关键词句。
反映出玄奘和鉴真分别为中印、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2.提炼观点:根据以上内容,可提炼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领先世界。
从整个文明角度考虑,可提炼出: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考虑,可提炼出: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3.选定观点,搜寻史实:观点提出后,结合史实来论述。
如“唐朝文化兼收并蓄、领先世界”这一观点可结合唐朝的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成就进行论述。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一观点可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及印刷术四大发明的外传等方面进行论述。
“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这一观点可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方面进行论述。
4.组织答案,表述成文。
答案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四、增分定律
1.观点要明确。
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也就是说观点一定要明确。
还要注意,提炼的观点必须源于材料,如果离开了材料,则偏离了题意,后面的论述就是做“无用功”。
当然,如果考生的论述中没有观点,则不得分。
2.多角度逻辑论证。
可以按先对内后对外、先主要后次要、先材料后教材等顺序进行,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出思维的过程。
3.注意史论结合。
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材料与具体知识而乱发挥是不可取的。
论据要准确,史实引用要合理,必须为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罗列史实与阐释影响相结合,如果仅罗列史实或仅阐释影响,则仅得一半的分。
4.语言通顺准确、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