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
盼小康,我们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奔小康,我们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今天,小康生活就在我们的眼前。在日常生活中,在衣食住行中,我们感受变化,我们见证变迁……
衣: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新中国成立后,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了人民的普遍选择。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最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人士的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成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食: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我的父母回忆起当年的生活,感受颇深:他们结婚时正赶上我国粮食短缺,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给。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结婚证书上还印着“果糖、布票已领”字样。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当时仅凭父亲每月28元的工资供我家5口人生活。吃不饱的时候只有拿萝卜、红薯充饥。现如今,父亲的月工资就涨到了2000多元,市场供应应有尽有,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
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现在,人们已经摆脱了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粗放消费方式,正逐渐向讲究营养、风味、疗效、方便消费方式转变。
住:建国初期,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多为土坯房、窑洞、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极差。父亲说,过去,我们一家五口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旧房里,五个人睡一个大通坑,当时没有暖气,只在屋里生一个小蜂窝煤炉子取暖。母亲说,二儿(我的小名)就因为烟卤堵塞中过一次煤气。要不是抢救及时,她可能已经不在人事了。母亲说,她一提及此事就后怕……
现如今,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我们一家3口前不久喜迁新居,搬进了160平方米的大房子。房内有太阳能、天然气,取暖方式也从暖气片变成了地采暖。小区内种有绿树、草坪,还有各种健身器材。晚饭后人们在小区内遛弯、健身、娱乐,享受着美好的新生活……
行: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
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5年11月16日,京九铁路全线铺通。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动车组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
今年暑假,我们全家打算坐飞机去广西玩一趟,放松一下紧张心情,浏览一下祖国美景,享受一下旅游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