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后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2f24adc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6a.png)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一、选择题:1、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是()A、规模经济论B、技术差距论C、人力资本说D、偏好相似论2、按照商品价值总额征收关税的方法是()A、从量税B、从价税C、混合税D、选择税3、日本进口手表300只,单价5,000日元,每只征收从价税15%并加征从量税150日元。
则征收的税额为()A、45,000日元B、180,000日元C、225,000日元D、270,000日元4、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A、禁止货币出口B、保持贸易顺差C、保护幼稚工业D、保护成熟的垄断工业5、一个国家对进口商品除了征收正常进口税外,往往还根据某种目的加征额外的进口税。
这种加征的额外关税叫附加税。
其中包括()A差价税 B反倾销税 C特惠税 D 选择税6、区域经济一体化较低级和松散的一种形式是()A 优惠贸易安排B 自由贸易区C 关税同盟D 共同市场7、强调贸易保护对促进就业积极作用的是()A、重商主义B、幼稚产业保护理论C、贸易乘数理论D、战略性贸易理论8、对于同种产品的进口,某国对一些国家实行高关税政策而对另一些国家实行低关税政策,这种做法不符合()A 普惠制原则B 特惠制原则C 国民待遇原则 D最惠国待遇原则9、保护关税论主张以()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产业。
()。
A、关税,制造B、非关税,制造C、关税,农业D、关税,幼稚10、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现象作出阐释的是较有影响的()理论。
A.大市场B.关税同盟C.综合发展战略D.协议性国际分工答案:1-5、DBDCB 6-10、ACAAC二、多项选择题:11、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A、产品差异论B、规模经济论C、相互需求论D、偏好相似论12、下列有关保障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有()A、保障措施是在公平贸易条件下保护国内产业的重要手段。
B、保障措施是针对所有国家的同类产品。
C、当一成员方实施保障措施时,原则上必须给予权益受到影响出口成员方以相应的补偿。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市场结构)【圣才出品】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市场结构)【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7d41b50783e0912a3162a34.png)
专注考研考证第7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市场结构7.1 复习笔记一、不完全竞争市场1.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产生在现实世界中,同一行业的厂商生产差别产品比同质产品普遍得多,而在制造也中,也具有一定的规模收益递增的普遍性。
当不同工厂生产的产品不再可以完全相互替代,或者一些行业最终只能容纳几个规模较大的厂商,而小的厂商不是被大企业吞并就是被挤出市场时,最终的完全竞争市场因规模经济效果的存在而演变成不完全竞争市场。
2.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种类根据不完全竞争市场竞争受到限制的程度,不完全竞争市场可分为以下三类:(1)垄断。
垄断是一个极端的情况。
在这类市场上,不存在竞争,只有一个厂商来供给整个市场。
(2)垄断竞争。
在这类市场上,存在较多的厂商,每个厂商生产类似但有存在差异的产品,在长期竞争中每个厂商的利润趋向于零。
(3)寡头。
在这个市场结构中,存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厂商为市场提供产品,每家厂商都大到足以影响价格,但没有一家厂商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因而仍然存在某种程度的竞争。
3.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引入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后,增强了理论的解释力,但同时也增加了理论的复杂性。
很多经济学家也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促进了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专注考研考证二、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1.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垄断竞争市场中,厂商之间不存在策略性互动,每个厂商在进行决策时都会把其他厂商的行为当作是既定的,同时进入这个市场的门槛很微弱,一旦行业内存在超额利润时,新厂商便会进入,直到利润降为零,此时垄断竞争行业达到长期均衡。
这情况可以用图7-1来说明。
图7-1 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在图7-1中,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产量和价格。
D 为代表性厂商i 的需求曲线,MR 表示代表性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AC 表示平均成本曲线,MC 则表示边际成本曲线。
从图中可发现,代表性厂商i 的均衡产量为i Q ,在这一生产水平,厂商i 的边际收益恰好等于边际成本,对应于均衡产量i Q 的均衡价格为i P 。
李左东《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圣才出品】
![李左东《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10d5a9ff61fb7360a4c6531.png)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3章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13.1 复习笔记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关贸总协定(GATT)的产生与发展关贸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简称GATT)是指二战后美国从其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联合世界上二十三个国家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的一个临时性的国际多边贸易协定。
GATT作为一个临时性的应急协定一直延用至1994年底,共存在47年。
2.GATT的主要职能GATT的宗旨是通过促进自由贸易而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实际收入及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其存在的四十七年间,GATT的宗旨主要通过以下职能而达到:(1)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尽力消除各种贸易壁垒;(2)协调缔约方之间的贸易关系,解决各种贸易纠纷;(3)根据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情况,制定国际贸易的新规章;(4)研究和促进缔约各方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3.GATT的宗旨和基本原则(1)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缔约国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务方面,应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作出互利互惠的安排,以便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2)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是:①非歧视原则;②透明度原则;③自由贸易原则;④关税减让原则;⑤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⑥公平贸易原则;⑦磋商调解原则;⑧例外原则。
4.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GATT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主要是通过谈判来完成的。
自1947年至1993年底,GATT 共主持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其中以第八轮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涉及范围最广、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影响最大。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圣才出品】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d2703b9a0116c175e0e4834.png)
专注考研考证第11章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11.1 复习笔记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论是建立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基础上的国家试图寻求经济稳定增长的贸易保护理论。
一、凯恩斯的贸易保护论1.凯恩斯贸易保护论的出发点凯恩斯贸易保护论的出发点是他认为如果对外贸易不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很难成为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凯恩斯认为,政府不仅要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国内的经济,实现内部平衡,还要干预对外贸易,实现外部平衡,甚至使商品的出口大于进口,使进出口有利于国民收入水平的稳定提高,维持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水平。
2.凯恩斯的贸易保护论的主要观点(1)对重商主义大加赞扬凯恩斯赞扬重商主义是因为重商主义论及了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保护贸易增加国内就业,即重商主义所倡导的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对促进一国出口的增加,弥补国内经济有效需求的不足,实现充分就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强调一国贸易收支顺差与总需求的关系凯恩斯认为贸易收支会对一国投资与利率关系造成影响。
他主张在一个社会内,如果政府不能直接进行投资以提高总需求水平,那么在经济方面政府要关切国内利率的高低以及国际贸易差额。
用公式表示这种关系为:专注考研考证Y C I X M =++− (11.1)d f Y C I I −=+ (11.2)上式中,Y 表示国民收入水平,C 表示私人消费需求,I 表示私人投资需求,X 表示该国商品的出口额,M 表示该国商品的进口额,d I 表示国内的投资需求,f I 表示本国对国外的净投资额,该投资额f I X M =−,即是一国贸易收支差额,该差额的正数越大,该国的贸易收支顺差越多。
(3)一国投资水平与贸易收支的密切关系凯恩斯看到了贸易收支差额与国内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一国能够通过保护贸易实现贸易收支的顺差,就可以带来贵金属的流入,贵金属流入的越多,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就越多,货币供应量越大,该国的利息率水平越低。
利率水平下降有助于鼓励私人增加投资金额,从而有利于有效需求水平的提高。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梁坚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梁坚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1eb87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6e.png)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后习题答案——梁坚第一章相对供求模型、贸易三角形1.1.错;国际贸易是独立关税区而非国家之间的贸易;2.错;不同独立关税区之间,而且是商品而非限定货物;3.对;贸易的背后意味着国际分工和资源的世界范围配置;4.对;市场较小国家,分工的范围受到限制;分工的深入对国际市场依赖更深;5.错;商品包括货物、服务和技术、专利等等;6.错;一个国家可能有多个独立关税区;7.错;国际贸易总额由各独立关税区的出口值或者进口值加总而得;8.对;定义如此;9.错;贸易条件指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10.对;间接贸易中间包含转口贸易;11.错;转口贸易只是间接贸易的一个环节;12.错;转口贸易存在商品的二次所有权转移出口国与转口国之间,转口国与进口国之间,过境贸易不存在商品所有权出口国和过境国之间的转移;2.出口依存度=出口总值/GDP=12016/49928=%进口依存度=进口总值/GDP=10056/49928=%贸易依存度=贸易总值/GDP=22072/49928=%3.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主要出口品和主要进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比都相对较高,数量极为庞大;主要出口品的大幅增加导致国际市场供给大幅增加,出口商品的出口价格下跌;主要进口品随着国内的需求的大幅增加,导致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进口价格上升;某种程度上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为一种不得已的结果,但是另一方面也为影响相关商品的国际价格提供了基础;4.1.对;PPF曲线表示特定技术约束下的资源禀赋的最大产出能力;2.对;更加简单的表述为对应于机会成本的递增、递减和不变;3.对;规模报酬递减意味着边际成本递增,也就意味着机会成本递增;4.对;生产可能区域内任何一点,要么表示资源没有完全被使用,要么表示资源的使用效率过低资源被完全使用时;5.1.等收入曲线的斜率=-PX /PY=-10/2=-2;因为相应的方程为:Y=R/ PX- PX/ PYX2.最优生产点的条件是MRST= PX /PY=2; 最优点的单位机会成本等于MRST=2.6.边际替代率MRS表示横轴商品X替代纵轴表示商品Y的能力;当X商品的消费不断增加而Y 商品的消费不断减少时,前者的边际效用不断下降,后者的边际效用则不断上升;使用一种边际效用不断下降的商品去替代边际效用不断上升的商品进行消费,在保证消费的总效用不变的前提下,一定是替代能力越来越差;7.1) 预算约束线的斜率=-P X /P Y =-100/200=; 截距=M/ P Y =1000/200=5. 2) 最优点上,MRS= P X /P Y =.8.封闭经济中,由于没有贸易,消费来源于生产;所以最优消费点与最优生产点重合;9.10.贸易三角形为TAE.能够告诉我们以下信息:1)贸易条件2)贸易分工方向3)出口量4)进口量11.画图参照教材图1-6.1)按照题意,开始时两国之间没有贸易的可能;两国在所有产品的供求影响因素都相同,则相对供求曲线必定也相同;由此确定的产品相对价格也必定相同,不存在贸易的套利空间;2)出现技术进步一国,X商品的成本下降,相对供给曲线必定向右移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此决定的X商品的相对价格必定低于另一国;所以该国将会专业化于X商品的生产,另一国将于专业化于另一种商品的生产;12.画图参照教材图1-7.1)中国大规模的基建将会使得中国对于铁矿石的需求大幅增加;表现为本国的出口商品的提供曲线右移,或者他国的铁矿石的提供曲线右移,最终导致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2)外国媒体的抹黑,将导致外国对于中国服装偏好的减弱、需求下降;表现为中国出口商品服装的提供曲线的右移,最终导致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条件恶化;第二章绝对优势、相对优势、比较优势1.1) LP CM =1/100=;LP AM =1/200=;LP CM > LP AM ,所以在手机生产上中国具有绝对优势;2) 单位劳动投入系数:αCM =100;αAM =200;αCM <αAM , 所以中国具有手机生产上的绝对优势;与1中的判断结果一致;3) C CA M =100/200=; C CA P =20000/10000=2;C CA M < C CA P , 所以中国在手机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或者说比较优势;4) LP CA M ==2; LP CA P =1/20000/1/10000=; LP CA M > LP CA P ,所以中国在手机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5) 两者的结论完全一致;6) C MP C =100/20000=; C MP C =200/10000=; C MP C < C MP A ,所以中国具有手机生产上的比较优势; 7) C PM C =20000/100=200; C PM A =10000/200=50;C PM A < C PM C ,所以美国具有飞机生产上的比较优势;8) 两者的结论一致;一国不可能在所有产业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也不可能在所有产业上都是比较劣势;9) 三者的结论完全一致;2.1) 对; 2) 对; 3) 对; 4) 对;3.画图参考教材图2-1.1)比较优势理论表述:每个国家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各国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社会福利水平都将得到提高;2)中国和朝鲜的比较优势阐述;3)中国和朝鲜的专业化分工方向分析;4)结合图形予以说明;5)结论;4.1)必要条件:两个国家在两个产业上的机会成本不相等;2)充分条件:贸易条件位于两国的机会成本之间;5.1)美国人的看法是错误的;构成商品成本的因素来自于多个方面;即使是理论上限定于一种要素劳动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等于其平均成本,等于工资率与单位劳动投入系数之乘积,或者说等于工资率除以劳动生产率;中国人的工资低,但是未必会一定导致中国商品的低价格优势,理由在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很低;2)中国人的说法也是错的;一个国家所产商品的价格优势受到该国相对工资率的影响,但是同时也受到该国相对劳动生产的影响;只要美国的相对高工资,没有高于其相对劳动生产率,就不会导致美国产品的高价格,从而不会影响其比较优势的形成和维持;第三章要素禀赋、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斯托帕尔-萨缪尔森定理1.1) 中国的劳动充裕度=TL/TK=4/20=; 越南的劳动充裕度=TL/TK=1=;中国的劳动充裕度小于越南的劳动充裕度,所以越南是一个劳动充裕国家,中国是一个资本充裕国家; 2) 在物以稀为贵的规律下,中国的劳动的相对价格也就是相对工资率应该高于越南;2.1) 50150===KB LB LB ααρ; 02.0501===LB KB KB ααρ 2) 2001.020===LD LD LD ααρ; 005.0201.0===LD KD KD ααρ 3) 连衣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自行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4) 52001000===KC LC LC ααρ; 2.01000200===LC KC KC ααρ; KB KC ρρ ; 所以汽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自行车是劳动密集型产品;5) 自行车与连衣裙比较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汽车比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结论是: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取决于和哪一种产品相对而言;3.1) 手机价格上升时,其使用的要素劳动和资本的价格都将上升;原因在于要素的需求是产品需求的派生需求;短期内,可以考虑手机的供给不变,手机价格上升可以看做是手机需求增加带来的结果;所以背后意味着对于劳动和资本的需求也上升,所以其价格会上升;2)对资本收益率的影响更大;作为一种资本密集型产品,使用资本的比例相对更大,所以手机价格的上升以及其背后的手机需求的增加,对于资本的派生需求比对于劳动的派生需求的影响更大;也就意味着,资本的价格即资本收益率所受到的影响会更大;3)生产商将会使用资本来替代劳动;资本密集度会上升,劳动密集度会下降;4.要素密集度用于表示一种产品生产中对于某种要素的依赖程度;该种产品属于特定要素的密集型产品与否,取决于与另一种产品相比较的结果;要素密集度会随着特定要素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要素密集度不发生逆转,意味着一种产品相对另一种产品是某种特定要素的密集型产品,则不管这种要素的价格如何变动,该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始终大于另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比如,甲产品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乙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当劳动的相对价格出现上升时,两种产品的劳动密集度都会出现下降,但是甲产品的劳动密集度总是高于乙产品的劳动密集度;5.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偏向一国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的性质;德国作为一个资本充裕国家,其相应的PPF曲线会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一端;缅甸作为一个劳动充裕国家,相应的PPF会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端;6.1)画图参照教材图3-3;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中国的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一般制造业产品和肯尼亚的充裕要素密集型的矿产品;2)要素禀赋理论陈述;3)中国资本充裕,肯尼亚矿资源充裕4)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制造业,肯尼亚的比较优势在于矿产品;5)两国按照比较优势开展贸易,中国专业化于制造业,肯尼亚专业化于铜矿产业,两国的社会福利都会得到提升;7.1)画图参照教材图3-4;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中国的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越南的密集要素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2)要素禀赋理论陈述;3)中国资本充裕,越南劳动和农业资源充裕4)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南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5)两国按照比较优势开展贸易,中国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南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两国的社会福利都会得到提升;8.S-S定理可以推论出,贸易会导致充裕要素的收入上升,却会导致稀缺要素的收入下降;1)农用地是美国的充裕要素,所以农场主会从贸易中受益;2)劳动是中国的充裕要素,大葱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所以种植大葱的农民会从贸易中受益;3)台湾的充裕要素在于高科技资本,所以作为高科技资本的所有者的代工工厂主人,会从贸易中受益;4)德国的充裕要素并非是高科技工人,所以贸易会对这种稀缺要素的收入产生负面的影响;9.1)要素价格均衡化定理陈述;2)贸易应该导致中国的产业工人工资应该与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3)现实是,除了最近两年,产业工人的工资并没有大幅增加,与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差距巨大;4)工资没有均等化的原因在于,中国并没有满足S-S定理所要求的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国际贸易也没有完全自由化;第四章专用要素、生命周期、代表性需求1.1)椰子产业的名义日工资为50美元,粗布产业的日工资为20美元;2)椰子产业和粗布产业的真实日工资用椰子表示为50只椰子和20只椰子,用粗布表示为5米和2米;3)由于存在工资差异,椰子产业高于粗布产业,所以劳动可以充分流动,必然出现劳动流向椰子产业;4)名义工资,椰子产业将下降,粗布产业将上升,直到两者相等;真实工资,椰子产业将下降,粗布产业将上升;5)随着雇佣工人人数的增加,椰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将下降;名义工资和真实工资都将下降;原因在于边际收益递减;6)由于配套使用的资本钩刀的数量上升,导致劳动的生产率上升;边际产出增加,真是工资和名义工资都上升;2.1)岛国的名义工资将上升,实质工资将下降;椰子受出口的拉动,需求增加,价格上升;这将会导致对于要素劳动和钩刀的派生需求的增加;同时由于这个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的需求的增加特别明显,导致劳动的价格也就是工资率上升;真实工资由于由边际产出决定,随着椰子产业工资的提升,劳动会由粗布产业转移到椰子产业,边际产出下降;所以出现下降;2)钩刀是椰子产业的专用要素,由于椰子需求的拉动,其需求会上升,所以名义价格出现上升;真实收入等于边际产出,由于配套使用的劳动由粗布产业转入而提升;3)织布机是粗布产业的专用要素,受进口的挤压,粗布需求会下降,所以对于织布机的需求也会下降,最终导致其价格也就是织布机的名义收入下降;同时由于,配套使用的劳动部分转移到椰子产业而下降,边际产出下降,织布机的真实收入也会跟随者下降;3.1)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表述为:产品具有生命周期,在每一个阶段蜕变为不同性质的产品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该阶段拥有充裕要素吻合产品使用要素密集度的国家,拥有比较优势;2)美国、德国与中国分别是技术、资本和劳动的充裕国;3)在录音机的发明、成熟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时期,美国、德国和中国应该分别拥有该阶段的比较优势;4.1)要素禀赋理论表明:一国具有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的比较优势;2)生命周期表明:在产品周期的特定阶段,如果密集使用的要素吻合一国的充裕要素,则会导致该国拥有该阶段产品的比较优势;3)本质上两个理论都说明,一国的比较优势源自于该国充裕要素;从这个角度而言,两个理论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前者说明静态产品的要素禀赋导致的比较优势,后者说明动态产品的要素禀赋导致的比较优势;6.1)代表性需求理论可以表述为:一国的代表性需求能够培育一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导致该国在该产业上的比较优势;2)中国的在汽车产业上的需求为低端需求,也就是中国的主流需求为中低端汽车;所以中国最终会在中低端汽车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3)德国在汽车产业上的代表性需求为高端需求,对于高质量的汽车存在庞大的需求;所以德国会在高端汽车的上升上具有比较优势;7.1)代表性需求理论可以表述为:一国的代表性需求能够培育一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导致该国在该产业上的比较优势;2)中国的人均收入较低,国人对于价格较低的低端手机存在庞大的需求;换言之,中国对于手机的代表性需求是低端手机;3)中国的庞大需求会培育起中国在低端手机上的巨大竞争力;4)所以,我们看到的山寨手机在世界市场上的巨大的比较优势和极强的竞争力;第五章规模经济、先发优势、干中学效果1.1)规模报酬不变;2)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3)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4)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加上外部规模经济;2.1)内部规模经济源自于企业产出量扩大导致的每一个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的下降;2)外部规模经济源自于产业规模的扩大导致的每一个企业能够享受到的外部共享效果,包括专业化市场、劳动池和技术溢出,以及其他的资源共享;3)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某种程度上,或者可以说处于集聚状态下众多企业的内部规模扩大导致产业规模扩大,有可能产生外部规模经济;但是外部规模经济的产生并不依赖于内部规模经济存在与否;3.如果PPF模型中横轴和纵轴表示产品都具有规模经济,生产点位于PPF曲线的中间位置意味着两个产业的生产规模都不大,享受到的规模经济都不明显;由中间位置向任何一边移动,意味着其中一个产业的规模扩张,能够享受到该产业上的规模经济;所以PPF曲线呈现为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4.1)由于什么都相同,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代表性需求理论看来,法国和德国没有任何的比较优势也没有任何的比较劣势可言,所以不会存在贸易的机会;但是,基于对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由于两个国家分别专业化于一个产业上会享受到规模经济,会导致两个国家共同产出的扩大,所以存在贸易的可能;2)画图和分析参照教材图5-3以及相关的说明;5.画图和解析参照图5-4以及相关的说明;6.画图和解析参照图5-5以及相关的说明;7.1)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一国由于有先发优势占有比较优势;2)比较优势带来的贸易对手国的需求,会导致出口国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使得该国的内部规模经济发挥得更加明显;3)更加明显的内部规模经济,会导致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4)这种循环影响不断进行下去,就实现了内部规模经济下的比较优势的自我强化;8.1)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一国由于有先发优势占有比较优势;2)比较优势带来的贸易对手国的需求,会导致出口国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使得该国的外部规模经济发挥得更加明显;3)更加明显的外部规模经济,会导致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4)这种循环影响不断进行下去,就实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下的比较优势的自我强化;9.1)干中学效果指随着经时累积产量的增加而导致的产品平均生产成本下降的现象;源自于经时产出的增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效率的提高;2)动态的外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产业规模动态扩大而导致的企业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3)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成本的跳跃式下降,表现为平均成本曲线的向下移动;4)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产生的原因不同;前者在于不同批次产品的生产中累积的生产经验以及由此而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后者则在于产业规模扩大产生的共享效果的强化;10.我们可以把美国在飞机产业上的比较优势看作是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以及干中学效果共同存在情况下,先发优势型比较优势的自我强化的结果;11.画图参照教材图5-7;对于贸易的参与国,不但会带来产品品种的增加,而且会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12.完全同质的产品,依然存在贸易的可能;处于不同的两国的两个垄断企业参与相互倾销会导致这种贸易的出现;这种贸易会导致两个国家的完全垄断的市场,转换为寡头垄断的市场,从而强化竞争,最终导致两个国家的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带来福利的提升;13.第六章罗伯津斯基定理、恶性经济增长、出口导向型、进口导向型、荷兰病与去工业化1.1)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2)进口竞争偏向型经济增长;3)平衡型经济增长;4)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5)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6)中性技术进步;2.1)画图参照教材图6-2.2)罗勃津斯基定理:在产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种要素的禀赋量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种要素的产品的铲除增加,却会导致费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的产出减少;3)地理的变化,导致中国可耕土地的大幅增加;4)土地的增加将会导致密集使用土地的农产品的产出的增加,却会导致费密集使用土地要素的工业品的产出减少;3.分析参看教材节关于台湾经济的分析;4.1)画图参照教材图6-4.2)恶化性经济增长的定义;3)哥伦比亚是咖啡出口大国;4)哥伦比亚咖啡的大幅增产和大幅出口,一方面导致PPF曲线向着偏向咖啡产业的方向外移;另一方面,同时导致咖啡的国际相对价格的大幅下降;5)产出效应导致国家福利增加,贸易条件效应导致国家福利的减少;后者超过前者,就导致了恶化性经济增长;5.1)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通过人为的市场保护措施,促进国内工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利用国产工业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以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2)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是指通过贸易自由化等手段,促进本国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不断积累资本和技术,最终促成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3)1980年代坚持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的亚洲和南美国家,大多属于农业、矿产品和劳动充裕国家;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她们的比较优势在于农产品、矿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4)这些国家强行推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大部分都遇到了无视自国比较优势,人为推动自己具有比较劣势产品的发展;这就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影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5)所以,这些国家在经历了多年的工业产品成本奇高、发展效率低下等问题以后,放弃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向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回归,本质上意味向着能够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发展道路的回归;6.1)罗勃津斯基定理:在产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种要素的禀赋量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种要素的产品的铲除增加,却会导致费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的产出减少;2)中东、非洲等资源富有国家,由于不断有新矿藏发现,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这些矿产品要素不断增加;3)在罗勃津斯基定理的作用下,密集使用矿产资源的油气、采矿产业的产出就会不断扩大,而制造业的生产要素被矿产部门夺走,生产相应出现萎缩;4)总之,中东、非洲等资源富国制造业不发达的现象,可以理解为罗勃津斯基定理起作用的结果;第七章劳动的国际流动、要素价格决定模型1.1)本质上,偷渡可以看作为一种短期的劳动移动;2)对于输入国家的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劳动的增加而其他要素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出将会递减,而其他要素的边际产出将会增加;由于偷渡者得到的工资会少于他们的生产价值;总的来说,输入国家的整体福利会增加;3)对于输出国家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劳动的减少而其他要素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出将会递增,而其他要素的边际产出将会减少;由于偷渡者得到的工资会多于他们放弃原来在国内从事工作的工资所得;总的来说,输出国家的整体福利会增加;4)全体而言,偷渡是一种世界劳动市场被政治人为分割情况下的要素市场的贸易,对于世界全体的福利具有一种增加的效应;2.1)画图参照教材图7-1.2)印度是一个劳动充裕而资本稀缺的国家;中东则是一些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3)作为劳动输入国的中东国家,由于与资本配套使用的劳动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出增加,将会导致资本家的收入增加;而作为劳动的要素所有者的中东工人,其边际产出会相应减少,所以工资会相应下降;但是在劳动相当稀缺的情况下,中东工人工资的下降应该不会太明显;4)作为劳动输出国的印度,理论上由于劳动的流出,劳动的边际产出会上升;而资本的配套使用要素减少,会导致资本的边际产出减少,从而导致资本家的收入减少;但是如果原来失业较为严重,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5)现实中,由于印度人口众多而中东国家劳动极为稀缺,所以印度的劳工输出对于双方国家都存在极大的利益;3.画图和分析参照教材图7-2,以及相关的分析;中国作为一个穷国借款给富国美国的主要原因在于累积的庞大的贸易盈余客观导致的结果,并非刻意所为;从长期的角度而言, 过度追求顺差并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4.1)商品贸易与要素贸易具有一种替代关系;原因在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背后,出口劳动;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背后,出口了资本;同理,进口也有着同样的倾向;2)如果实现了充分的自由贸易,则无需劳动的国际流动;世界各国的要素价格也会实现一种均等化的局面;。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古典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圣才出品】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古典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0eaf93a7cd184254a353534.png)
专注考研考证第10章古典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10.1 复习笔记贸易保护理论的发展经历了重商主义阶段、幼稚工业保护阶段、凯恩斯主义阶段和战略性政策阶段四个基本阶段。
这些阶段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各国经济利益的驱动。
本章中主要分析重商主义贸易保护理论和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一、重商主义与自由贸易1.重商主义的产生重商主义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
其观点是贵金属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国只有进行国际贸易才能够从其他国家获得贵金属,才能获取货币财富政府应该采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
2.重商主义发展的阶段重商主义的发展有早期重商主义阶段和晚期重商主义阶段两个历史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流行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
早期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是贵金属,并且认为只有通过国际贸易,从外国获得的贵金属才算是增加了本国的财富,因此他们主张政府要干预对外贸易,对进口采取限制措施,少进口,甚至不进口,而对出口则需采取鼓励措施,从而保持贵金属的流入量大于流出量。
这种保持贵金属差额出超的理论和政策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期。
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只要该国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总体上保持贸易收支的顺差,一国的货币财富就会增加。
晚期重商主义强调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实现商品贸易的顺差,从而使贵金属或货币财富流入。
晚期重商主义也被人专注考研考证们称为“贸易差额论”。
早期晚期重商主义都强调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国可以从对外贸易差额中获得货币财富。
3.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要求政府积极干预对外贸易:一是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政府资助本国商人打进别国市场,甚至鼓励以比较低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
二是主张政府设置高额的进口关税,甚至限制当时的货币形式──黄金或白银的自由输出。
4.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论者认为财富的源泉是生产领域而不是流通领域。
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了发挥各自优势的国际分工,所以生产高效率使每个参加贸易的国家都获得了利益。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圣才出品】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aec6a4d31b765ce04081434.png)
专注考研考证第13章区域经济一体化13.1 复习笔记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是各国所采取的选择性的贸易保护政策的一种比较合适的次佳选择。
一、小国的贸易保护理论现实中,贸易保护要能真正起到作用,需要本国范围内有一定的商品销售市场,否则很难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次佳选择。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小国经济在完全自由的贸易下,小国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是较强,而正常的贸易关系常常因为外界的各种干扰而呈现不稳定的状态。
因此,稳定的外部市场就成了小国经济发展或增长的重要因素。
为了获得相对稳定的外部市场环境,小国特别希望和与之有密切贸易关系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建立比较稳定的内部市场,当然这里的小国的“小”是相对而言的。
在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本身就会导致“一体化组织”的出现,以联合抗衡大国势力对本国经济的某种冲击或垄断。
2.大市场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家西多夫斯基和德纽认为,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打破一个国家在狭小的市场范围内陷入高利润率、高价格、市场狭窄、低资本周转率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出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激化竞争、提高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商品的价格,进而扩大对产品的需求,从而使一国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一般而言,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远高于国内贸易,为避免在付出成本之后得不到相应的收益,各专注考研考证国都希望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出口品销售市场和进口品的来源市场。
经济运行中对大市场及其市场稳定性的追求,是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重要动力之一3.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其他理由选择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其他理由可分为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
(1)消极的观点是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还远没有实现,与其等待世界贸易的完全自由,还不如选择区域经济的联合。
(2)积极的观点是开展自由贸易总是要寻找到愿意实施自由贸易的国家,并且还是在地理上要相互临近的国家。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实行“对内自由、对外保护”的原则,其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国家概念的延续,国家政治主权的意义服从于国家经济利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增强区域内部抗衡实力的、范围扩大了的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实体,排他性是其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应用第10章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应用第10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6b995e03d8ce2f0166233a.png)
第10章习题答案1.倾销指的是在国外销售的产品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或者“公平市场价值”。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有两种计算正常价值或“公平市场价值”的方法,一种是基于价格,另一种是基于成本。
基于价格的定义:正常价值或公平市场价值是同样产品在出口国的价格,如果在出口国没有同样产品,那么就选用出口到第三国的同样产品的价格;基于成本的定义:正常价值或“公平市场价值”是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成本里面包括了人员成本和资本成本。
根据这个定义,倾销就是以低于总成本的价格出口到其他国家。
倾销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指同样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或者时间,或者针对不同对象以不同价格进行销售。
倾销能够存在有两个前提。
首先,市场必须是分隔开的,即必须没有把在国外低价位的产品转卖回本国的可能,也就是没有这种套利的机会。
国家之间的运输成本,或者关税的限制,都有可能使得低买高卖无利可图。
其次,必须存在非完全竞争的情况。
假如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那么任何企业就必然只是价格的接受者(price taker),也就没有任何理由在不同市场定出不同价格,而且价格也不会低于平均成本。
由此可知,出现倾销的另一个必然条件是在某个市场存在着非完全竞争。
2.掠夺性倾销和周期性倾销则对进口国总地来说是不利的,季节性倾销和持续性倾销对进口国总地来说是有益的。
理由如下:掠夺性倾销一个企业在国外暂时把价格压低,其目的是把国外竞争对手赶出市场,一旦国外竞争者退出市场后,该企业就变成了垄断者,便可以设定垄断价格以牟取垄断利润。
倾销使得进口国能以低价进口产品,消费者因而获利,当然进口国的生产商会受到损害,进口产品的低价会减少进口国的生产厂商。
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因为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国外产品,进口国的贸易条件会改进,从而增加它整体的社会福利,也就是说,虽然进口国厂商会因为倾销受到伤害,但消费者的获益要大于厂商的损失。
但是进口国的这种受益是短期的,一旦倾销商把竞争对手赶出市场后,它就变成了垄断者,价格也会因此被抬高到垄断价格。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后习题答案第3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后习题答案第3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0b9466561252d380eb6eeb.png)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三版(傅龙海主编)第一章至第十章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1、什么是国际贸易?它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是什么?国际贸易: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研究对象及内容:有形商品(实务产品)交换,也包含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
2、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不同之处是什么?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直接贸易的商品生产国和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而直接买卖商品;间接贸易的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则需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
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在转口贸易中,商品的所有权先从生产国出口者那里转到第三国的商人手中,在转到最终消费该商品的进口国商人手中。
而过境的商品所有权则无需向第三国商人转移。
转口贸易以盈利为目的,而过境贸易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
3、总贸易体系和专门贸易体系有何区别?总贸易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专门贸易是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
4、对外贸易值和对外贸易量是如何计算的?对外贸易值=一定时期内从国外进口商品总额+同一时期内向国外出口的商品总额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值/进出口价格指数价格指数=报告期价格/基期价格*100%5、贸易条件是如何计算的?当年贸易条件系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6、对外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额的计算有什么区别?对外贸易额是把一国同一时期的进出口总额加在一起国际贸易额则是把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相加7、什么是对外贸易量?为准确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指标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1、什么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2、亚当斯密绝对优势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每一个国家都有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为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低于别国,因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条件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
3、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第三章国际贸易政策1、各国制定对外贸易的政策的目的是什么?(1)保护本国的市场。
(NEW)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NEW)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5c7be1b69eae009591bec2d.png)
目 录第1章 绪 论第2章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第3章 国际贸易均衡第4章 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第5章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第6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供给和需求第7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市场结构第8章 动态国际贸易理论第9章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第10章 古典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第11章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第1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第13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第14章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与工业化第15章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第16章 国际贸易体系第1章 绪 论1国际贸易学的含义?答: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商品和服务跨国界流动的经济学分支科学,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个方面。
国际贸易学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机制研究:(1)国际贸易的纯理论研究国际贸易的纯理论研究三个基本问题:①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研究要回答各种形式的国际贸易为什么产生,它产生的经济学基础是什么,或者说国际贸易产生的利益驱动力是什么;②国际贸易的结构。
国际贸易结构研究的是,在不同假定条件下商品和服务的跨国界流向和相互依存关系;③国际贸易的结果。
国际贸易的结果是研究国际贸易持续展开的效果。
(2)国际贸易政策机制研究国际贸易政策机制研究三个基本问题:①采取特定贸易政策的原因;②国际贸易政策的措施;③国际贸易政策的效果及其调整。
2国际贸易的特征是什么?答: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是各个国家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国际贸易的特征是:(1)国际贸易是跨国界的贸易现象在一国的贸易中,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有一个统一的市场,本国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的使用,本国居民的经济福利最大化。
但是,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对跨国界商品和服务流动的态度、管理制度安排和政策上有一定的差异,国际贸易是一种商品和服务流动存在主观或客观障碍的贸易。
(2)国际贸易是在不同的货币媒介下展开的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或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活动是在统一的货币媒介下展开的,不存在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的汇率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陕西职业技术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ab38246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3.png)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第一章测试1.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
A:对 B:错答案:错2.从国内运出关境的商品,因为没有运出国境,所以不被列为专门出口。
A:错 B:对答案:错3.一国的贸易顺差表明该国处于有利的贸易地位,因此贸易顺差越多越好。
A:对 B:错答案:错4.直接贸易是指商品的生产国和消费国直接而不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的行为。
A:对 B:错答案:对5.总贸易体系是指进出口的统计标准为货物通过国境。
A:对 B:错答案:对6.()能比较准确的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实际规模,并且便于各个时期进行比较。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国际贸易额 D:国际贸易量答案:对外贸易量7.广义的国际贸易是指()。
A:世界各国无形贸易 B:一国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之和 C:世界各国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之和 D:世界各国货物贸易答案:世界各国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之和8.国际贸易真正具有世界性质的时期是()。
A:资本主义社会 B:原始社会 C:当代 D:封建社会答案:资本主义社会9.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
A:风险大小 B:交易过程 C:法律制度 D:风俗习惯答案:风险大小;交易过程;法律制度;风俗习惯10.国际贸易产生具备的条件()。
A:度量衡制度的统一 B:法律制度的健全 C:国家的存在 D: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答案:国家的存在;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第二章测试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产物。
A:错 B:对答案:错2.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是垂直型分工,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是水平型分工。
A:错 B:对答案:错3.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与国际分工的发展呈反比例变化。
A:对 B:错答案:错4.单纯商品购销形式是世界上最基本、最普通的国际商品交易方式。
A:对 B:错答案:对5.商品拍卖前必须由买主先验看,但在拍卖后,如发现有问题,买方仍可向卖方提出索赔。
(NEW)李左东《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NEW)李左东《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94b69d631b765ce0408140c.png)
目 录第1章 导 论第一篇 国际贸易理论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第3章 贸易保护理论第4章 现代贸易理论第5章 新贸易理论第二篇 国际贸易政策第6章 关税措施第7章 非关税措施第8章 国际贸易救济措施第9章 地区经济一体化第10章 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第11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第12章 国际服务贸易第13章 国际技术贸易第14章 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第三篇 国际贸易实务第15章 国际贸易术语第16章 商品的价格、品质、数量和包装第17章 国际货物运输第18章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第19章 国际货款的收付第20章 商品的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与仲裁第21章 合同的商订和履行第22章 国际贸易方式第1章 导 论1什么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
一般把国家间有形商品的交换称为“狭义的国际贸易”,把包括全部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劳务)在内的国际交换称为“广义的国际贸易”。
(2)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①国际贸易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国际贸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②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试图对贸易为何会发生(贸易基础)、如何进行(贸易模式)、对生产、消费、福利的影响(贸易结果)等诸多问题做出理论解释。
③国际贸易政策。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的国家从自国利益出发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这两类基本贸易政策在不同时期,相互交替发挥作用。
④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把中国对外贸易实践中的经验和国际贸易惯例相结合,来研究国际贸易实践中所形成的国家惯例、贸易术语、结算方式、合同条款、合同的商定和履行以及贸易方式等实际操作工具,来更好的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的实践及方针政策的制定。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34a04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f.png)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以下是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第一章:概述1. 国际贸易的定义是什么?其目的有哪些?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跨境流动。
其目的包括更好地利用各国资源、增加经济效益、扩大市场份额、促进技术进步和实现国际间的和平与合作。
2. 国际贸易有哪些优势?国际贸易的优势包括:可以帮助各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拓展市场空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就业机会等。
第二章:贸易政策3.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区别是什么?自由贸易是指各国之间不设任何贸易壁垒的贸易形式,而保护主义则是采取各种手段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外国竞争的决策。
4. 贸易壁垒有哪些种类?贸易壁垒的种类包括关税、配额、非关税壁垒(如技术壁垒、安全壁垒、健康壁垒等)。
第三章:国际交易支付5. 请简要介绍国际清算和支付的方式。
国际清算和支付的方式包括现金交易、信用证、汇票、托收、电汇、即期汇率、远期汇率、期权、互换和结算。
6. 请说明银行承兑汇票的原理和流程。
银行承兑汇票是指银行向承兑人支付货款并将其押销,并在到期日或以前的某个日期向银行兑现的汇票。
其流程包括:发票人向购买方出具汇票,购买方将汇票出售给银行,并在到期日付款给银行或向银行申请承兑。
第四章:全球货币体系7. 全球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全球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黄金标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自由浮动汇率三个阶段。
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责包括:促进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援助和金融支持等。
第五章:外汇市场9. 请简要介绍外汇市场的基本特点。
外汇市场的基本特点包括:全球化的市场、24小时交易、高度流动性、强大的交易量、市场规模庞大、影响因素多样化。
10. 外汇交易有哪些交易类型?外汇交易的交易类型包括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期权交易和货币互换交易等。
结语:国际贸易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繁荣和发展对于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abf03059eef8c75fbfb3f0.png)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试一试】单项选择题(P2)1.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货物额是指()。
A.世界出口货物总额 B. 世界进口货物总额C.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 D. 世界贸易量2.一般情况下,随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将会()。
A.提高 B. 下降C.不变 D. 变化方向不确定3.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用()来反映。
A.对外贸易额 B. 贸易差额C.对外贸易量 D. 国际贸易量4.转口贸易又称()A.直接贸易 B. 间接贸易C.过境贸易 D. 中转贸易5.能指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与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并能反映出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程度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B.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C.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D.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参考答案:1. A、2. A、3. B、4. D、5. A课堂讨论1-1;1994-2002年我国贸易条件系数为何持续下降?(P5)参考答案:(1)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长;(2)外商投资企业的“转移价格”效应;(3)出口企业恶性价格竞争。
课堂讨论1-2:结合以上表格数据,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是什么?(P6)参考答案:(1)从外贸依存度所反映的贸易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是贸易大国,但从商品结构看,尚属贸易弱国;(2)重要资源性商品、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存在贸易安全隐患;(3)服装、纺织及家电等产业出口依存度过高;(4)对发达国家市场依赖性过高;(5)贸易条件恶化,我国对国外的供给依赖远远大于国外对我国产品的需求依赖,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6)外贸规模增大,但对国内经济的贡献在相对下降。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试一试】单项选择题(P12)1.绝对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 D. 俄林2.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中,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国的()。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圣才出品】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533a33c763231126fdb1134.png)
专注考研考证第9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9.1 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生产要素的供给会随着生产的技术、技能和劳动力的变动而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对国际贸易发生影响。
1.生产要素的增长与罗伯津斯基定理(1)生产要素的等比例增长生产要素的等比例增长是指一国不改变要素相对丰裕程度或比例的生产要素量的增长。
比如假设只存在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完全相同,因此原有的资本—劳动比率维持不变,这就是生产要素的等比例增长,在不考虑外部市场吸收能力的情况下,这个模式会导致一国贸易规模的扩大。
图9-1 生产要素的等比例增长在图9-1中,因为生产要素同比例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平行地向远离原点方向移动,若从原点任意引出一条曲线,它与初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TT的交点处的斜率必定等于与移动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T T''的交点处的斜率,即两点的边际转换率相同。
因此这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也可称为中性的生产要素增长。
专注考研考证(2)劳动要素的增长现在分析劳动要素的增长带来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移动。
假定X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资本存量保持不变,只有劳动力增加,则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变动如图9-2所示。
图9-2 劳动生产要素增长在图9-2中,横轴表示X产品的生产量,纵轴表示Y产品的产量。
TT为生产要素增长以前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增加该国的劳动生产要素,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移到T T''。
可看到生产可能性边界T T''与横轴交点的外移幅度要远大于与纵轴交点的外移幅度,说明劳动生产要素的增长使该国两种产品的生产可能性都有所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X的生产可能性提高很大,而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生产可能性只有微小的增长。
(3)资本生产要素增长与劳动要素增长时的假设分析相类似,在只有资本要素增长时,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如图9-3所示。
专注考研考证图9-3 资本生产要素的增长在图9-3中,TT 为生产要素增长以前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完整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后练习答案
![(完整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ca30fd763231126edb11fc.png)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试一试】单项选择题(P2)1.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货物额是指( )。
A.世界出口货物总额 B. 世界进口货物总额C.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 D。
世界贸易量2.一般情况下,随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将会()。
A.提高 B。
下降C.不变 D. 变化方向不确定3.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用()来反映.A.对外贸易额 B。
贸易差额C.对外贸易量 D. 国际贸易量4.转口贸易又称()A.直接贸易 B。
间接贸易C.过境贸易 D. 中转贸易5.能指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与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并能反映出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程度的指标是( )。
A.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B.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C.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D。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参考答案:1. A、2. A、3. B、4。
D、5。
A课堂讨论1-1;1994-2002年我国贸易条件系数为何持续下降?(P5)参考答案:(1)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长;(2)外商投资企业的“转移价格”效应;(3)出口企业恶性价格竞争。
课堂讨论1—2:结合以上表格数据,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是什么?(P6)参考答案:(1)从外贸依存度所反映的贸易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是贸易大国,但从商品结构看,尚属贸易弱国;(2)重要资源性商品、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存在贸易安全隐患;(3)服装、纺织及家电等产业出口依存度过高;(4)对发达国家市场依赖性过高;(5)贸易条件恶化,我国对国外的供给依赖远远大于国外对我国产品的需求依赖,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6)外贸规模增大,但对国内经济的贡献在相对下降。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试一试】单项选择题(P12)1.绝对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 D. 俄林2.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中,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国的( ).A.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B。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均衡)【圣才出品】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均衡)【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9ebb24d1711cc7930b71634.png)
专注考研考证第3章国际贸易均衡3.1 复习笔记一、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机会成本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因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不得不放弃的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或价值。
机会成本递增是指在连续增加某种产品生产时,伴随着该产品产量增加一个单位所放弃的另外一种产品的量会不断增加。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生产资源被充分使用的条件下,一个经济社会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最大可能组合点的轨迹或这些点的连线。
如图3-1是中美两国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反映了中美两国在小麦和布两种产品生产上都面临递增的机会成本。
图3-1 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中美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2.社会无差异曲线假设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保持一致,在理论上就可以通过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来构造一条可反映整个社会需求条件与福利的无差异曲线,即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专注考研考证是指整个社会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组合点的轨迹,远离原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标志着社会有较高的满足程度。
图3-2表示社会无差异曲线。
图3-2 两种产品消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上各组合点的切线斜率为该点的边际替代率,即增加1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消费所放弃的另外一种产品的消费量。
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该国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相同的,如V点和W点,其满足程度一样。
而满足程度的提高可以向离原点更远的无差异曲线移动,在图3-2中表现为向I I''、I I''''甚至向I I''''''移动。
3.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在封闭条件下,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是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是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
可以推论,要使生产和消费同时达到均衡,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必须切于同一条相对价格线上。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后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cefc7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f.png)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后答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后答案【篇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a 、李嘉图 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 d、亚当.斯密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a、国际贸易b、对外贸易c、多国贸易d、双边贸易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a、欧元表示b、美元表示c、本国货币表示d、日元表示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a、 fob计价 b 、cif计价c、 cfr计价 d、 exw计价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b )a、3.3万亿美元b、 1.6万亿美元c、 1.7万亿美元d、 1.5万亿美元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 )a、对外贸易量b、对外贸易额c 、对外贸易依存度 d、对外贸易值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c)a、无形商品贸易b、过境贸易c、总贸易体系d、国境贸易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a、海关结关b 、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 d、订立合同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c )a、间接进口b、间接出口c、转口贸易d、易货贸易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a、国际收支逆差b、国际收支顺差c、对外贸易逆差d、对外贸易顺差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a、 2%b、 4%c、 10%d 、20%二、多选题1、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包括(bde )a、直接贸易体系b、总贸易体系c、专门贸易体系d、货物贸易体系e、服务贸易体系2 、下列产品属于初级产品的有( abc )a、矿物燃料b、动植物油脂c、饮料及烟类d、机械及运输设备e、塑料制品3、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服务行业包括的部门有( abce )a、通讯b、家电制造c、银行d、建筑e、交通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一、单选题1、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天津财经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天津财经大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天津财经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天津财经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8d60f02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8.png)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天津财经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第一章测试1.从一国对外贸易角度来说,( )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
A:贸易的地理方向B:贸易条件C:贸易差额D:贸易的商品结构答案:贸易的地理方向2.世界市场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的动力是( )。
A:产业革命 B:地理大发现C:资本输出 D:科技革命答案:产业革命3.统一的国际市场的形成是在(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 16-17世纪D:17世纪末-18世纪初答案:19世纪末-20世纪初4.对外贸易是( )生产方式的基础和产物。
A:资本主义 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答案:资本主义5.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是( )A: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B:两者没有联系C:两者为平行关系 D: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基础答案: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6.反映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指标有( )。
A:各国的制成品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B:各国的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C:各国的进出口总量占世界进出口总量的比重 D:各国的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E:各国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答案:各国的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各国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7.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有( )。
A:上层建筑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的改变 D:资本国际化 E:自然条件答案: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资本国际化;自然条件8.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表现在( )。
A:国际分工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 B: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C: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D:国际分工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E: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答案:国际分工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国际分工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9.国际贸易按商品流向划分,可分为( )A:过境贸易 B:出口贸易C:转口贸易 D:进口贸易答案:过境贸易;出口贸易;进口贸易10.根据对进口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是否直接支付费用,可以将加工贸易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后答案【篇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a 、李嘉图 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 d、亚当.斯密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a、国际贸易b、对外贸易c、多国贸易d、双边贸易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a、欧元表示b、美元表示c、本国货币表示d、日元表示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a、 fob计价 b 、cif计价c、 cfr计价 d、 exw计价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b )a、3.3万亿美元b、 1.6万亿美元c、 1.7万亿美元d、 1.5万亿美元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 )a、对外贸易量b、对外贸易额c 、对外贸易依存度 d、对外贸易值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c)a、无形商品贸易b、过境贸易c、总贸易体系d、国境贸易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a、海关结关b 、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 d、订立合同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c )a、间接进口b、间接出口c、转口贸易d、易货贸易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a、国际收支逆差b、国际收支顺差c、对外贸易逆差d、对外贸易顺差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a、 2%b、 4%c、 10%d 、20%二、多选题1、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包括(bde )a、直接贸易体系b、总贸易体系c、专门贸易体系d、货物贸易体系e、服务贸易体系2 、下列产品属于初级产品的有( abc )a、矿物燃料b、动植物油脂c、饮料及烟类d、机械及运输设备e、塑料制品3、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服务行业包括的部门有( abce )a、通讯b、家电制造c、银行d、建筑e、交通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一、单选题1、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 )。
a、社会生产力b、上层建筑c、资本流动d、自然条件2、最初的国际分工形式是(c )。
a 、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分工b 、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工c 、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分工d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工3、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是( d )。
a、 11—12 世纪b、 14—15世纪c、 16—18 世纪d、18—19 世纪4、社会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为(a )。
a 、生产力增长 b、经济增长 c、信息的丰富 d、生产水平的地位5、决定各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是( d )。
a、自然条件b、市场规模c、社会制度d、生产力水平6、在国际分工发展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 b )。
a、自由竞争b、垄断c、合作互助d、自由贸易7、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是在(c )a、一战后b、20世纪初c、二战后d、19世纪中叶8、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a)。
a、工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b、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c、农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d、工业国与矿业国的分工9、所谓贸易小国就是指( d )。
a、贸易绝对量很小的国家b、国土面积很小的国家c、人口规模较小的国家d、该国某种商品的进出口量占世界进出口总量的比重较小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一、单选题1、按照比较成本理论,一国应该出口( c )。
a、绝对成本低的商品b、比较成本高的商品c、相对成本低的商品d、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2、按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原则进行分工的思想是( b )提出的。
a、亚当.斯密b、李嘉图c、俄林d、托马斯?孟3、首先提出产品生命周期说的是( b )。
a、威尔士b、弗农c、波斯纳d、格鲁伯4、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通常是( c)。
a、劳动密集型产品b、资本密集型产品c、技术密集型产品d、资源密集型产品5、需求偏好相似说是( d )提出的。
a、俄林b、弗农c、格鲁伯d、林德6、国别价值和(a )存在“比较差异”,是国际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a、国际价值b、国际市场价格c、国际生产价格d、贸易条件7、首先提出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理论的是( c )。
8、一国拥有的劳动力充裕,故它应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外进行交换,这种说法是根据( c )。
c、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d、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说9、认为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的是( c )。
a、里昂惕夫b、俄林10、用国家间需求结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是( c )。
a、劳动熟练说b、人力资本说c、需求偏好相似说d、产品生命周期说二、多选题1、主要用于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理论是( ce )。
a、比较成本说b、绝对成本说c、产业内贸易说d、产品生命周期说e、需求偏好相似说2、下列对里昂惕夫之迷进行解释的学说是( abcde)。
a、劳动熟练说b、人力资本说c、技术差距说d、产品生命周期说e、需求偏好相似说3、根据西方的国际分工理论,一国应该出口本国( ade)。
a、比较成本低的产品b、比较成本高的产品c、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d、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e、绝对成本低的产品4、自由贸易理论的代表人有( abc )。
d、凯恩斯e、李斯特三、名词解释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里昂惕夫悖论3、公司内贸易4、产业内贸易四、简答题1.简述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哪些发展?第四章贸易条件理论一、单选题1 、能够解释国家间商品交换比价确定的原理是( b )。
a 、比较成本说b、相互需求原理 c、绝对成本说 d、要素比例说2、下列哪位运用相互需求曲线来确定两国间进行贸易的贸易条件的均衡( c )。
a、李嘉图b、约翰.穆勒c、马歇尔d、里昂惕夫3、单因素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为( d )。
a 、s=(pm/px).zxb 、s= (pm/zx)pxc 、s= (px/zx). pm d、(px/pm) zx4、如果对于任何一种贸易条件形式其结果大于1表明(b )。
a、该国贸易条件改善b、该国贸易条件恶化c、该国贸易条件不变d、该国贸易条件发生变化,但不知道是改善还是恶化5、约翰.穆勒认为国家间商品的具体交换比价是有什么决定的( c )。
a、两国间贸易联系程度b、两国间经济互补程度c、两国间对彼此商品的相互需求d、两国间商品的国别价格6、马歇尔在确定两国进行贸易的均衡贸易条件时运用的是( b )。
a、相互需求法则b、相互需求曲线c、投入—产出曲线d、成本曲线、7、相互需求原理的提出者是( b )。
8、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通常称作( b )。
a、指数贸易条件b、净贸易条件c、收入贸易条件d、双向因素贸易条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分析一、单选题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 b )。
a、自由贸易理论b、保护贸易理论c、重商主义理论d、超保护贸易理论2、战后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国家是( d )。
a、英国b、日本c、德国d、美国3、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属于( c )。
a、自由贸易理论b、保护贸易理论c、超保护贸易理论d、战略贸易理论4、贸易保护论的提出者是( a )。
a、汉米尔顿b、李斯特c、凯恩斯d、范特5、早期的重商主义又称( b )a、重金主义b、贸易差额论c、贸易自由化d、贸易自由论6、早期重商主义绝对禁止( c )a、货物外流b、资本外流c、货币外流d、资源外流7、李斯特认为对某一幼稚工业的保护时间( b)a、以20年为最高期限b、以30年为最高期限c、以50年为最高期限d、无限8、超保护贸易政策是( d )a、防御性地限制进口b、主动的限制进口c、积极的促进进口d、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9、新贸易保护理论兴起于20世纪的( c )a、30年代b、50年代c、 70年代d、 90年代【篇二: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应用课后答案(陈百助、晏维龙著)】易和国内贸易都是贸易的一种,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一种套利行为,这种套利行为寻求产品或者服务之间的差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比如说a地的产品价格低于b地,b地就会向a地购买产品;否则,b地就会把产品销售到a地;a和b可以是同一国家的企业,也可以是不同国家的企业。
2.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有很大的区别,导致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主权国家自己的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行为的冲突,而世界经济中又缺乏一个统筹考虑的强有力的全球性政府来协调各方利益与矛盾。
国际贸易牵涉到的都是主权国家,每个主权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在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或者不同个体之间的贸易,都是在市场供需的原则下,按照同一国家的同一套法律和规章制度进行,任何交易都不能违背这些法律和规章制度,否则国内的法庭就要进行裁决。
但是,这些各国的贸易政策几乎都是从保护本国某些利益团体出发,实施这些贸易政策的政府几乎都不会去考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就使得在国际贸易中经常会发生贸易冲突和纠纷,而主权国家之间又缺乏一个共同认可的全球性的最高法院来裁决这些纠纷。
虽然有些国际组织存在,例如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等,并且可以对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进行仲裁,但是一旦发生贸易纠纷,主权国家仍可以不受其制约,这些国际组织也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机构来使主权国家就范,最后,造成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巨大差别。
本章中的欧盟与中国纺织品贸易纠纷的案例中,随着欧盟对中国的纺织品配额限制的降低,欧盟的纺织品企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对政府大举游说。
之后,欧盟开始启动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应急保护调查,并且宣布对中国出口的部分纺织品设立限制,美国随后也在5月对部分中国纺织产品设置进口限制,中国和欧美之间有关纺织品的贸易争端开始硝烟四起。
但是,一方面是限制中国的纺织品进入,另一方面欧盟内的零售商和进口商又因缺货而怨声载道,纷纷指责欧盟政府。
如果把全世界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这个全球国家里有一个最高法院,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那么欧盟对中国的纺织品销售的贸易限制根本就不会存在,也不会产生这么多的冲突和矛盾。
3.在本章中,从六个方面对现今世界贸易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2004年的世界贸易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出口增长率都在20%左右,其中,虽然中国所占的份额较小,但其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对不同行业生产和出口在不同年代的增长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出口增长率都高于产出的增长率,制造业贸易的增长尤其明显,其中矿业的生产和贸易的变化幅度比较大,而农业的生产和贸易相对比较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