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的变形观测方案1

合集下载

建筑物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建筑物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建筑物变形监测技术方案一、前言。

咱们的建筑物就像一个有脾气的大朋友,有时候会这儿歪一点,那儿沉一点,这就是变形啦。

为了让这个大朋友一直稳稳当当的,咱们得搞个变形监测,就像随时给它做个体检一样。

二、监测目的。

1. 安全卫士。

主要就是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呀。

要是它变形得太厉害,就可能会有危险,就像人要是一直歪着走路,迟早得摔跟头。

咱们通过监测,提前发现问题,好让建筑物这个大朋友不闹脾气。

2. 了解习性。

还有就是了解建筑物的变形规律,知道它在不同的季节、天气或者使用情况下是怎么个变化法儿的。

就像了解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一样,什么时候爱睡觉,什么时候爱活动。

三、监测内容。

1. 沉降监测。

这就像是看建筑物有没有“偷偷”往下沉。

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比如柱子的周围、墙角这些地方,咱们得放一些小标记(沉降观测点)。

然后用专门的水准仪定期去量一量这些点的高度有没有变化。

如果它一直在慢慢变矮,那可就不太妙啦。

2. 水平位移监测。

这个呢,就是看建筑物有没有左右或者前后晃悠。

可以在建筑物周边找一些稳定的点作为参照,然后用全站仪或者其他测量仪器来看看建筑物上的观测点相对于这些参照点有没有位置的移动。

就好比看一个站着的人有没有左右乱晃。

3. 倾斜监测。

倾斜就像是建筑物在歪着头。

咱们可以用专门的倾斜仪,也可以通过测量建筑物不同高度的水平位移差值来判断它是不是倾斜了。

想象一下,如果大楼像比萨斜塔那样歪得太厉害,那可就吓人喽。

四、监测点布置。

1. 沉降观测点。

一般会在建筑物的四角、大柱子旁边、承重墙附近这些重要的地方设置沉降观测点。

而且每个点都要有编号,就像给每个小朋友都起个名字一样,这样方便咱们记录和查找。

2. 水平位移和倾斜观测点。

这些观测点呢,要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和表面。

比如说在建筑物的外立面的一些突出部位,还有楼顶的边缘这些地方。

布置得合理,才能准确地掌握建筑物的动态。

五、监测周期。

1. 初始阶段。

在建筑物刚建成或者刚开始使用的时候,监测要频繁一些,就像新生儿需要频繁体检一样。

建筑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建筑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建筑变形观测施工方案建筑变形观测施工方案引言:建筑变形观测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结构变形进行监测和评估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对建筑物的变形进行定量化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预测潜在的安全隐患,为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改进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针对建筑变形观测的施工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施工前准备工作在施工前准备阶段,需要进行以下工作:1. 安排变形监测团队:选派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组成变形监测团队,负责监测设备的搭建和数据处理分析。

2. 确定观测目标和位置: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施工类型,确定变形观测的目标和位置。

通常观测的目标包括整体变形、局部变形等。

3. 选择观测方法和设备:根据观测目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和设备,如测斜仪、全站仪、测量罗盘等。

二、安装观测设备1. 测斜仪的安装:测斜仪适用于测量建筑物的整体和局部变形。

安装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点位,固定好设备,并进行仪器调试和标定。

2. 全站仪的安装:全站仪适用于测量建筑物的平面和高程变形。

安装时需要选择适宜的位置,保证仪器的稳定性,并进行校正和校准。

3. 测量罗盘的安装:测量罗盘适用于测量建筑物的方位和旋转变形。

安装时需要选择稳定的基准点,正确设置罗盘位置,并进行罗盘的调零和校准。

三、观测数据采集与处理1. 数据采集:根据事先制定的监测计划,定期对观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要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准确可靠,可以采用现场悬挂标志板、人工标定、重复观测等方法进行校正和验证。

2. 数据处理:通过建立观测数据的数据库,并利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根据观测结果,制作变形曲线图和变形速率图,以直观地展示建筑物的变形趋势。

四、变形预警和控制1. 变形预测: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设计要求,进行变形预测。

根据预警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发生重大事故。

2. 变形控制:根据变形观测结果,对施工过程中的建筑物进行及时调整和控制。

施工测量—变形观测(建筑工程测量)

施工测量—变形观测(建筑工程测量)

3. 及时上报沉降结果 4. 绘制沉降曲线图
计算相邻两次观测沉降量
பைடு நூலகம்
5. 沉降观测总结报告。
计算累积沉降量
倾斜观测
一 倾斜观测
(一)建筑物的倾斜观测
多层和高层建筑物基础倾斜容许值
建筑物高度(m) ≤24 24~60 60~100 >100
倾斜容许值(m) 4
3
2
1.5
直接利用经纬仪投点法测量
i a H
建筑物变形观测
变形观测的意义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目前在我国已受到高度重视。随着社 会建设的蓬勃发展,各种大型建筑物,如水坝、高层建筑、 大型桥梁、隧道及各种大型设备的出现,因变形而造成损失 的也越来越多。这种变形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而造成事故的。 固而及时地对建筑物进行变形观测,随时监视变形的发展变 化,在未造成损失以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就是变形观 测的主要目的。它的另一个目的是检验设计的合理性,为提 高设计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挠度值:
Fe
(sB
sA)
LA LA LB
(sC
sA)
LA、LB ——观测点间的距离; sA、sB、sC ——观测点的沉降量。
挠度观测
二 建筑物的裂缝观测
当挠度过大建筑物会由于剪切破坏产生裂缝, 这时除增加沉降观测次数,还应进行裂缝观测。
2. 沉降观测方法
仪器
技术标准
观测方法
限差 (mm)
精密水准仪
二等水准测量 闭合水准 附合水准
闭合差容许值 ±0.6
精度要求:一般建筑物能反映 重要建筑物能反映 精密工程
2 mm 1 mm 0.2 mm
3、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1. 采用专用记录手簿

毕业设计: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方案

毕业设计: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方案

毕业设计: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方案嘿,小伙伴,今天我要跟你聊聊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课题——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方案。

别看这名字有点长,其实它就是一门研究如何监控建筑物变形的技术活儿。

下面我就用我那十年方案写作的经验,带你领略一下这个方案的精彩之处。

咱们得知道,建筑物变形是个啥玩意儿。

简单来说,就是建筑物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和尺寸发生变化。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却是建筑安全的大敌。

所以,监测建筑物的变形,就成了咱们这个方案的核心任务。

一、方案背景话说这事儿起源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建筑安全问题。

尤其是那些大型、超高层的建筑物,一旦出现变形,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咱们这个方案应运而生,旨在为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

二、监测目的1.确保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结构安全、稳定。

2.及时发现和处理建筑物的变形问题,防止事故发生。

3.为建筑物的维护、保养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1.全站仪测量法:这是一种利用全站仪对建筑物进行三维测量,从而得到建筑物变形数据的方法。

优点是精度高,但成本较高,操作复杂。

2.光学测量法:通过光学仪器对建筑物进行拍照,然后分析照片中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这种方法成本较低,操作简单,但精度相对较低。

3.激光扫描法:利用激光扫描仪对建筑物进行扫描,得到建筑物的三维模型,进而分析变形情况。

这种方法精度较高,但成本较高,设备要求较高。

4.雷达监测法:通过雷达对建筑物进行监测,实时获取建筑物的变形数据。

优点是实时性强,但精度相对较低。

综合考虑,我们选择了全站仪测量法作为主要监测手段,辅以光学测量法进行验证。

四、监测步骤1.建立监测点:在建筑物上设置一定数量的监测点,用于采集变形数据。

2.数据采集:利用全站仪对监测点进行测量,获取建筑物的三维坐标。

3.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建筑物的变形数据。

4.变形分析:根据变形数据,分析建筑物的变形趋势,为处理变形问题提供依据。

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荷载、地基条件、施工工艺等因素引起的。

通过对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进行观测,可以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同时为后续的建筑维护和修复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观测内容:本次变形沉降观测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物的竖向沉降:通过测量建筑物的高程,掌握建筑物竖向的沉降情况。

2. 建筑物的水平变形:通过测量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和各部位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掌握建筑物的水平变形情况。

3. 地基的垂直位移:通过测量地基的垂直位移,了解地基的变形情况以及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4. 地基承载力的变化:通过监测地基的变形情况,推测地基承载力的变化,为建筑物的使用和维护提供参考。

三、观测方法和仪器: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次变形沉降观测将采用以下方法和仪器:1. 建筑物竖向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将建筑物各个基准点的高程测量数据与其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建筑物的竖向沉降;2. 建筑物水平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各部位的平面测量,将测量结果与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建筑物的水平变形情况;3. 地基垂直位移观测:采用超声波测距仪进行地基的垂直位移测量,将测量结果与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地基的变形情况;4. 地基承载力变化观测:通过地基承载力试验仪进行地基的承载力测量,利用测量数据分析地基承载力的变化情况。

四、观测频次和时间:为了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情况,本次观测将按照以下频次和时间进行:1. 建筑物竖向沉降观测:每月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一个小时;2. 建筑物水平变形观测: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两小时;3. 地基垂直位移观测:每半年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三小时;4. 地基承载力变化观测:每年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四小时。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篇一: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一、工程概况:***大学***校区教三楼位于校道南侧,东临山丘,南临图书馆,西临教四楼,北面三栋广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高六层;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基为粘性土地基。

由**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设计,**公司第三分公司施工,*****公司监理,工程竣工日期为二0XX 年六月。

二、编制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XX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XX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4、****大学***校区教三栋1:500平面图5、教三楼结构情况及周边环境实况三、沉降观测方案(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1)、观测精度本次采用二级观测精度。

沉降基准网观测采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3.0±≤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0±≤mm ,沉降观测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0.1±≤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1≤mm 。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观测的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视距差:≤1.0m;视距累积差≤3.0m;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

观测时一定要爱护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观测标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测精度。

(2)观测时间、次数观测周期每月一次,每期观测时间三个小时,总共进行6期观测。

首次观测时间为20XX年12月7日。

首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1、观测点的设置: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布置沉降观测点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各拐角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步骤1. 水准点和观测点的设置水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它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距沉降观测点20~100 m,观测方便,且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

为了相互校核并防止由于某个水准点的高程变动造成差错,一般至少埋设三个水准点。

水准点之间的高差应用DS1 级水准仪、铟瓦水准尺和尺垫,或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定,将水准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或进行往返观测,其闭合差不得超过0.5 mm(n 为测站数)。

水准点的高程自国家或城市水准点引测,或者通过假定得到。

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是建筑物的垂直位移监测,建筑沉降观测的首次观测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变形测量的初始值。

从基准点开始,组成闭合水准路线,按照二等水准观测精度施测,经平差计算后求出各观测点的相对高程,从而计算出沉降点的沉降量。

本项目自始至终都遵循“五定”原则。

“五定”即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可靠。

观测点的数目和位置应能全面、正确反映建筑物沉降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在民用建筑中,沿房屋四周每隔10~15 m 布置一点。

另外,在房屋转角及沉降缝两侧也应布设观测点。

观测点的埋设要求稳固,通常采用角钢、圆钢或铆钉作为观测点的标志。

2. 观测时间、方法及精度一般在增加荷重前后,如浇灌基础、回填土、安装柱子和厂房屋架、砌筑砖墙、设备安装、设备运转等,都要进行沉降观测。

施工期间,高层建筑物每升高1~2 层或每增加一次载荷,如基础浇灌、安装柱子等,就要观测一次。

3. 仪器设备DSZ1 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4. 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固定观测人员、使用固定的水准仪和水准尺、使用固定的水准基点、按固定的实测路线和测站进行。

工程变形观测方案

工程变形观测方案

工程变形观测方案1. 背景工程变形观测是通过对建筑物、桥梁、隧道等工程结构进行周期性观测,监测其变形情况,以及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建筑工程中,变形观测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可以及时发现结构的变形趋势,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结构的安全运行。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工程变形观测方案对保障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目的本工程变形观测方案的目的在于制定一套先进、科学、稳定、实用性强的工程变形观测方案,通过对工程结构进行周期性观测监测,及时发现结构变形趋势,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

3. 观测内容本工程变形观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物、桥梁、隧道等工程结构的位移、倾斜、变形以及地基沉降等情况。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观测,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工程结构的变形情况,为结构的安全评估提供科学的依据。

4. 观测方案4.1 观测方法(1)位移观测选取建筑物、桥梁、隧道等工程结构的重要节点,利用全站仪、GNSS等精密仪器进行位移观测,记录结构节点的位移距离和变化情况。

(2)倾斜观测通过倾斜仪、水准仪等精密仪器,对工程结构的倾斜情况进行观测,记录结构的倾斜角度和变化趋势。

(3)变形观测采用光纤光栅变形监测仪、GPS变形监测仪等高精度变形监测设备,对工程结构进行周期性变形观测,获取结构的变形数据。

(4)地基沉降观测通过静载水准仪、卫星测高仪等仪器,对工程结构的地基沉降情况进行观测,获取地基沉降的数据。

4.2 观测频次根据工程结构的重要性和变形趋势,制定合理的观测频次,一般情况下,大型建筑物、桥梁等工程结构的观测频次不低于每季度一次,并在特殊情况下进行临时观测。

4.3 观测数据处理通过先进的数据处理软件,对观测获取的位移、倾斜、变形、地基沉降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规范的观测报告,及时反映出工程结构的变形情况。

5. 观测设备和技术支持为了确保工程变形观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需要选用高精度的观测仪器和设备,例如全站仪、GNSS、光纤光栅变形监测仪、GPS变形监测仪、静载水准仪、卫星测高仪等,同时需要依托于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进行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根据水准点测定建筑物上所设沉降点的高程随时间变化的工作。

1、水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是根据水准点进行的。

为了保证水准点高程的正确性和便于相互检核,一般不得少于三个水准点。

埋设地点应保证有足够的稳定性,必须将水准点设置在受压、受震的范围以外。

冰冻地区水准点应埋设在冻土浓度线以下0.5m。

为了提高观测精度,水准点和观测点不能相距太远,一般应在100m范围内。

进行变形观测的建筑物、构筑物上应埋设观测点。

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情况。

一般观测点是均匀设置的,但在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平面形状改变处、沉降缝的两侧、具有代表性的柱子基础上、地质条件变化处,应设置足够的观测点。

如9-45所示。

沉降观测点可用圆钢或鉚钉预埋在基础上,或用角钢埋在墙或柱子上,如9-44所示。

如在墙上凿取100~160毫米深的孔眼,插入圆钢后用1:2砂浆浇筑在建筑物上。

2、沉降观测周期、方法和精度要求(1)沉降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并根据沉降量的变化情况作适当调整。

例如,一般待观测点埋设稳定后,即可进行第一次观测。

在建筑物增加荷重前后,地面荷重增加周围大量的开挖土方等情况,均应随时进行沉降观测。

工程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量稳定时,观测才可停止。

(2)沉降观测方法和精度要求沉降观测是根据水准点定期进行水准测量,测量出建筑物上观测点的高程,从而计算其沉降量。

对于一般精度要求的沉降观测,采用D S3水准仪即可。

高层建筑物或大型建筑物、以及桥梁、大坝的沉降观测,通常采用D S1精密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施测。

观测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见9-5-1。

观测时,为提高精度,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间内进行;视线长应小于50m;前、后视距应相等;并且每次观测应采用固定的观测路线,使用固定的仪器和固定的观测人员进行沉降测量。

变形观测设计方案

变形观测设计方案

变形观测设计方案变形观测是一种重要的实验研究方法,它通过对被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点的观察,揭示其变化和演化过程。

变形观测设计方案是进行变形观测的基础,下面我将提供一个1200字以上的变形观测设计方案,以帮助您更好地开展研究。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变形观测,研究地区地壳变形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为地质灾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内容:本实验将在地区选取若干观测点,采用变形观测技术对地壳运动进行监测。

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地壳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岩石性质等。

观测点的布设应尽可能避开人为干扰,并考虑被观测对象的代表性。

实验时间:本实验将持续一年时间,每月进行一次观测。

观测时间的选择应考虑季节变化的影响,并尽量避开恶劣天气条件。

实验方法:1.GPS观测:在每个观测点布设GPS接收器,记录其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并设置观测间隔为10分钟。

GPS观测可通过卫星信号的接收,精确测量地表点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2. InSAR观测:选择适当的星载雷达卫星,对目标地区进行InSA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观测。

通过计算雷达信号在地表发生的位移,可以获得地表点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3.GNSS观测:选取两个相距较远但相对稳定的GNSS基准站,在观测区域分别设置移位观测点。

使用GNSS接收器定期进行观测,以获得地表点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4.环境监测:在每个观测点布设环境监测仪器,记录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环境参数。

通过对环境参数的分析,可以了解环境变化对地壳变形的影响。

数据处理:1.GPS数据处理:对每个观测点的GPS数据进行差分处理,得到相对位移数据。

然后将相对位移数据转化为绝对位移数据,以最稳定的基准站为基准。

2.InSAR数据处理:使用InSAR算法处理卫星雷达数据,得到每个观测点的位移数据。

通过多时相的InSAR数据叠加,可以获取地表点的变形速率和变形梯度。

变形观测方案

变形观测方案

变形观测方案变形观测方案1. 简介变形观测是地质调查和工程测量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用于监测地表、建筑物或其他结构物的形变情况。

通过变形观测,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变形的发生及其变化趋势,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工程安全的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本的变形观测方案,包括仪器设备的选择和观测方法的说明。

2. 仪器设备选择2.1 变形测量仪变形测量仪是进行变形观测的核心设备,其选择应根据实际需要和观测对象的特点进行判断。

常用的变形测量仪包括:- 全站仪:用于测量点的三维坐标,可以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观测比对,适用于大范围的形变监测。

- 水准仪:用于测量高程变化,适用于地表形变的观测。

- 倾斜仪:用于测量物体倾斜角度,适用于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变形监测。

2.2 数据记录仪数据记录仪用于实时记录和存储变形观测仪器所测得的数据。

选择数据记录仪时需要考虑测量频率、存储容量和数据传输方式等因素。

常用的数据记录仪有:- 手持式数据采集仪:适用于小范围现场观测,可以通过USB或无线方式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传输。

- 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适用于长期、大范围的观测,可以实现定时触发测量和自动数据传输。

3. 观测方法3.1 观测点布设观测点的布设应根据观测对象的大小和形变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以下布设原则:- 边缘观测点:在观测对象的边缘部分设置一定数量的观测点,以便监测边缘区域的形变情况。

- 内部观测点:在观测对象的内部设置一定数量的观测点,以全面掌握内部形变情况。

- 基准点:设置若干个固定的基准点,用于参考和比对其他观测点的形变情况。

3.2 观测频率观测频率的选择应根据观测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判断。

对于较大的地表形变或结构物变形,观测频率可以选择每天或每周进行一次。

对于较小的形变或要求较高的工程项目,观测频率可以选择每小时或每分钟进行一次。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变形观测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数据导入:将采集到的观测数据导入计算机中进行存储和备份。

建筑物倾斜观测方案

建筑物倾斜观测方案

建筑物倾斜观测方案建筑物倾斜观测是在建筑物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对建筑物的倾斜情况进行观测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建筑物的变形和倾斜情况,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下面是一份关于建筑物倾斜观测的方案。

一、观测目的建筑物倾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和监测建筑物的倾斜情况,了解建筑物的变形情况,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二、观测内容1. 地基沉降观测:通过对地基的沉降情况进行观测,了解地基的稳定性。

2. 建筑物的倾斜观测:通过对建筑物的倾斜情况进行观测,了解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3. 结构变形观测: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变形情况进行观测,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三、观测方法1. 定点观测法:选取建筑物不同部位进行固定观测点的设置,通过定期对这些观测点的测量,了解建筑物的倾斜情况。

2. 摄影测量法:通过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等手段,获取建筑物的倾斜照片,通过对照片的分析和处理,了解建筑物的倾斜情况。

3. 激光扫描法:通过激光技术测量建筑物表面的变形情况,了解建筑物的倾斜情况。

4. 传感器监测法:在建筑物中安装倾斜传感器,通过对传感器的监测和数据采集,了解建筑物的倾斜情况。

四、观测频率1. 地基沉降观测: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观测。

2. 建筑物的倾斜观测:每个月进行一次观测。

3. 结构变形观测: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观测。

五、观测报告1. 观测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对观测所得的数据进行记录和整理,建立观测数据库。

2. 观测数据的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相关的结论。

3. 观测报告的撰写:编写观测报告,对观测数据、分析结果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和分析,提出建议和措施。

六、观测装备1. 测量仪器:包括测量仪器、摄影测量仪器、激光扫描仪等。

2. 传感器:包括倾斜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3. 观测设备:包括固定观测点、地基沉降观测点等。

七、观测人员观测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测量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熟悉观测方法和工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工程背景和经验。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方法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方法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方法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定点观测法:在建筑物的几个固定点上设置测点,通过定期测量这些测点的位置或形状的变化来观测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常用的定点观测方法包括全站仪观测和测量网形法。

2. 遥感影像法:利用无人机、卫星等遥感技术获取建筑物的影像,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影像,分析建筑物的形状、面积、高度等参数的变化来观测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遥感影像法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建筑物的观测,并且能够提供较为精确的变形数据。

3. 结构监测仪器法:利用各种结构监测仪器,如应变计、倾斜仪、加速度计等,对建筑物的结构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记录和分析仪器提供的数据,可以判断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这种方法常用于对高层建筑、桥梁等具有特定结构的建筑物的观测。

4. 数据模拟法:利用有限元分析等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建筑物的模型,模拟建筑物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预测建筑物在不同环境和荷载条件下的变形情况,并且可以用于评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以上是常用的建筑物变形观测方法,不同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或者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以获得更准确的观测结果。

变形观测措施

变形观测措施

变形观测措施应按施工与设计的要求,对建筑进行沉降、位移和倾斜等变形观测。

为了保证变形观测成果的精度,除按规定时间一次不漏地进行观测外,在观测中还应做到“一稳定、四固定”(即观测点位稳定,仪器、人员、线路、方法固定)。

(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本工程在每一施工阶段及使用过程中均应对建筑物做沉降观测记录。

首层施工完毕即观测一次,以后每施工完一层观测一次。

竣工验收后,观测一次,以后第一年观测不少于4次,第二年不少于2次,以后每年1次,直到沉降速率小于0.01mm可停止经常观测。

1、测量精度采用二级水准,仪器使用S1水准仪。

测量前,测量仪器进行全面检验,严格参照规范进行,三角不得大于4″,尽可能调下到最小值,视线长度20-30m,视中高度不宜低于0.3m。

2、每次观测尽量做到仪器、标尺、测站、线路、人员五固定。

观测点要按照设计图中的标记位置准确埋设,进行沉降观测。

对观测点要严加保护,不得损坏。

观测的对照点不得少于两个,并采用闭合法,测量精度采用二级水准。

3、在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进行连测时,除缩短视线长度外,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避免调焦带来的调焦透镜移动,视准轴变化引起误差。

4、为满足前后视距差及累计差的规定,又能合理地对所有沉降点进行观测,应绘制观测路线图并标明仪器半径位置及转点位置,重复观测中做到五固定。

5、每次观测值是计算变形量的起始值,操作时应特别认真、仔细,并应连续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以保证成果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6、每次观测均采用环形闭合法或往返闭合法,观测完成后就地核查。

观测方法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往返较差、附和差或环线闭合差小于±0.30n mm(n为测站数)。

7、在限差允许范围内的观测成果,其闭合差按测站数进行分配,计算高程,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mm。

8、各观测日期、数据均记录完整,并绘成图表存档,观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时,要立即通知设计单位。

(二)位移观测1、基坑位移观测在基坑开挖后,由于受到土侧压力的影响,混凝土挡土桩桩身均会向基坑方向产生位移,为监测其位移情况,在基坑一侧300mm左右设置平行控制线,用经纬仪视准线法,定期进行观测,以确保挡土桩的安全。

建筑物变形监测与测量方法

建筑物变形监测与测量方法

建筑物变形监测与测量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建筑物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

而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因此,建筑物的变形监测和测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建筑物变形监测和测量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一、接触性监测法接触性监测法是指通过与建筑物直接接触来测量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这种方法包括使用测量仪器在建筑物表面进行测量,例如经典的几何测量法和全站仪测量法。

几何测量法是一种传统且常用的建筑物变形监测方法。

它使用传统的几何测量仪器,如经纬仪和测量尺,通过测量建筑物不同点之间的距离、高度和角度等参数来判断建筑物是否发生变形。

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一般建筑物的变形监测。

然而,几何测量法需要人工参与,工作效率较低,而且在测量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

全站仪测量法是近年来较为常用的建筑物变形监测方法之一。

它利用全站仪仪器可以同时测量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角度和距离,从而准确测量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全站仪测量法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适用于大型和复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

但是,全站仪仪器价格较高,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分析数据。

二、非接触性监测法非接触性监测法是指通过无需与建筑物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建筑物变形的监测和测量。

这种方法包括使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进行监测。

遥感技术是一种动态监测建筑物变形的有效方法。

通过利用卫星、飞机和无人机等遥感技术获取建筑物的影像数据,并利用图像处理和解译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遥感技术具有全面、实时的特点,适用于大范围和复杂环境下的建筑物变形监测。

然而,由于遥感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如分辨率较低,不能实现高精度测量等,因此在一些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项目中,遥感技术可能不太适用。

无人机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建筑物变形监测方法。

无人机搭载的摄像设备可以获取建筑物的高清影像数据,并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算法实现建筑物变形的测量和监测。

浅谈高层建筑物变形观测方案的实施

浅谈高层建筑物变形观测方案的实施

浅谈高层建筑物变形观测方案的实施浅摘要:本文以百合塔的沉降观测及倾斜观测为例,简述了高层建筑物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供大家在实践中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物、变形观测、实施一、高层建筑物变形观测的意义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建筑逐渐向高层发展,由于荷载及基础等多方面原因,建筑物沉降及变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而及时地对建(构)筑物进行变形观测,掌握变形规律,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也为检验设计的合理性、为提高设计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以沈阳市植物园内百合塔为例,阐述建筑物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案,以供大家参考。

二、工程概况及变形观测目的百合塔是世园会中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沈阳市植物园,整个塔高127米,塔身为钢混结构,塔的截面为椭圆形。

该塔属高层建筑,为了掌握该塔主体在建设中的变形问题,应对其进行变形观测。

变形观测分为沉降观测和倾斜观测。

对于高层建筑物,逐层荷载的增加和基础底层不确定性会产生的沉降和倾斜现象,通过变形监测,可以在建设过程中监测塔身的垂直度以及沉降大小。

及时发现对建筑物的有害沉降和倾斜,指导施工工序,以及竣工后的观测数据可对其稳定性情况做结论。

基础设计情况及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地质条件的局部变化对基础稳定的影响等,都可以通过变形观测进行最终的检验。

三、变形观测的技术依据及要求1.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21-907-962.观测的周期建设阶段:根据测量规程规定,民用建筑的变形观测周期为:自基础施工以后,每加5米(或1~3层)进行观测一次。

施工中,如果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进行观测,主体荷载不再增加后(主体封顶),按变形量的大小,定期进行观测,一般为1~3个月观测一次,观测至主体封顶后约2年,如建筑物仍未变形稳定,仍须观测至稳定为止。

测量期间可根据已测出的成果适当调整观测周期,如变形速度过快,可增加观测次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本方案为xxxxxx工程基坑及周边结构物变形观测工作的指导性书面资料。

做此项工作的目的是为保证基坑及周边结构物在施工、使用和运行中的安全,以及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在小区建筑物施工和运行期间,需要对基坑及周边结构物的稳定性进行观测,这种观测称为变形观测。

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基坑及周边结构物沉降观测周边结构物倾斜观测基坑的位移观测监测目的:1)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3)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为其它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方案编制依据: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1.基坑及周边结构物的沉降观测建筑物沉降观测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周期性地观测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

主要工作有:1.水准基点的布设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3.沉降观测4.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1.1. 水准基点的布设水准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因此水准基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要有足够的稳定性水准基点必须设置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冰冻地区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下0.5m。

(2)要具备检核条件为了保证水准基点高程的正确性,水准基点最少应布设三个,以便相互检核。

(3)要满足一定的观测精度水准基点和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相距太远会影响观测精度,一般应在100m范围内。

对于本工程,在距基坑边缘40m外设置八个位移观测基准点,在距基坑边缘40m外设置四个水准观测基准点。

1.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埋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的部位,如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大型设备基础,柱子基础和地质条件变化处。

(2)沉降观测点的数量一般沉降观测点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0~20m。

(3)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形式。

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考虑到本基坑较大,观测路线较长,若过多布置观测点,则使当天的工作量过大,在定人定仪器的要求下,势必会影响监测的质量,同时也增大了监测费用。

综合考虑,观测点间距北侧取30m,东侧西侧南侧取15 m,水平位移观测点同时作为垂直唯一的观测点。

观测点采用钢钉设置在基坑边的返坡上。

(观测点布置示意图见图)1.3. 沉降观测(1)观测周期(2)观测方法(3)精度要求(4)工作要求1.3.1.观测周期1)当埋设的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的准备工作应在基坑开挖前完成。

应在至少连续三次测得的数值基本一致后,才能将其确定为该项目的初始值。

2)在基坑降水时和在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

混凝土底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

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观测次数,并及时向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①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②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速率加快;③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线出现泄漏;④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加大;⑤临近的建筑物或地面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

4)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

观测方法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

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1.3.2.精度要求观测仪器采用苏一光DSO5自动水准仪及铟瓦水准标尺。

采用二级水准测量进行观测,其精度指标为: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附合闭合差≤±0.3N mm(N为测站点)。

1.3.3.工作要求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1)固定观测人员2)使用固定的水准仪和水准尺3)使用固定的水准基点4)按固定的实测路线和测站进行1.4. 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1)整理原始记录(2)计算沉降量(3)绘制沉降曲线1.4.1.整理原始记录每次观测结束后,应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然后,调整高差闭合差,推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并填入“沉降观测表”中。

1.4.2. 计算沉降量1)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本次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高程-上次观测所得的高程2)计算累积沉降量:累积沉降量=本次沉降量+上次累积沉降量将计算出的沉降观测点本次沉降量、累积沉降量和观测日期、荷载情况等记入“沉降观测表”中。

1.4.3. 绘制沉降曲线沉降曲线分为两部分,即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和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1)绘制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首先,以沉降量s 为纵轴,以时间t 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

然后,以每次累积沉降量为纵坐标,以每次观测日期为横坐标,标出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最后,用曲线将标出的各点连接起来,并在曲线的一端注明沉降观测点号码,这样就绘制出了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

2)绘制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首先,以荷载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

再根据每次观测时间和相应的荷载标出各点,将各点连接起来,即可绘制出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2. 建筑物的倾斜观测用测量仪器来测定建筑物的基础和主体结构倾斜变化的工作,称为倾斜观测。

1.一般建筑物主体的倾斜观测2.建筑物基础倾斜观测2.1. 一般建筑物主体的倾斜观测建筑物主体的倾斜观测,应测定建筑物顶部观测点相对于底部观测点的偏移值,再根据建筑物的高度,计算建筑物主体的倾斜度,即HD i ∆==αtan式中 i ——建筑物主体的倾斜度;∆D ——建筑物顶部观测点相对于底部观测点的偏移值(m );H ——建筑物的高度(m );α——倾斜角(°)。

倾斜测量主要是测定建筑物主体的偏移值ΔD 。

偏移值ΔD 的测定一般采用经纬仪投影法。

经纬仪投影法,观测方法如下:(1)将经纬仪安置在固定测站上,该测站到建筑物的距离,为建筑物高度的1.5倍以上。

瞄准建筑物X 墙面上部的观测点M ,用盘左、盘右分中投点法,定出下部的观测点N 。

用同样的方法,在与X 墙面垂直的Y 墙面上定出上观测点P 和下观测点Q 。

M 、N 和P 、Q 即为所设观测标志。

(2)隔一段时间后,在原固定测站上,安置经纬仪,分别瞄准上观测点M和P ,用盘左、盘右分中投点法,得到N ′和Q ′。

如果,N 与N ′、Q 与Q ′不重合,说明建筑物发生了倾斜。

(3)用尺子,量出在X 、Y 墙面的偏移值ΔA 、ΔB ,然后用矢量相加的方法,计算出该建筑物的总偏移值ΔD ,即:根据总偏移值ΔD 和建筑物的高度H 即可计算出其倾斜度i 。

2.2. 建筑物基础倾斜观测建筑物的基础倾斜观测一般采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定期测出基础两端点的沉降量差值Δh ,在根据两点间的距离L ,即可计算出基础的倾斜度:对整体刚度较好的建筑物的倾斜观测,亦可采用基础沉降量差值,推算主体偏移值。

用精密水准测量测定建筑物基础两端点的沉降量差值Δh ,在根据建筑物的宽度L 和高度H ,推算出该建筑物主体的偏移值ΔD ,即22B A D ∆+∆=∆L h i ∆=H Lh D ∆=∆3.基坑的位移观测根据平面控制点测定建筑物的平面位置随时间而移动的大小及方向,称为位移观测。

位移观测首先要在建筑物附近埋设测量控制点,再在建筑物上设置位移观测点。

位移观测的方法有以下两种:1.角度前方交会法2.基准线法3.1坡顶水平位移:采用南方NTS360-L 2”全站仪建立坐标系统,通过双极坐标法测定观测点,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不大于±1.0mm。

3.2观测要求:同一项目每次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①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②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③固定观测人员。

3.3监测频度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前3步深度在5m以内,可每2d观测一次,基坑开挖至5m以下及基坑开挖完成后一周内,每天观测一次。

基坑开挖至基底后一周后无明显位移时,可适当延长观测周期,每5~10d观测一次。

4、监控报警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控报警值以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值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不应超过设计限制。

坡顶水平位移报警值设为25mm,坡顶水平位移速率报警值设为连续三日大于2mm/d。

坡顶沉降报警值设为15mm周围建筑物沉降报警值设为15mm。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立即报警:周围建筑物砌体部分出现宽度大于1.5mm 的变形裂缝;附近地面出现宽度大于10mm的裂缝。

5、数据记录、处理及监测成果1)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

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或涂改,原始记录不得转抄。

2)观测结果超过限差时,应进行重测。

3)对各周期的观测数据及时处理,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

4)对变形的分析应将变形大小和变形速率结合起来,考察其发展的趋势,并做出预报。

5)提交当日报表及监测报告。

报表中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标题应标明监测内容、测试日期与时间、报告编号等。

测试数据和成果应提供测点编号、初始值、本次测试值、较上次测试的增量值、变化速率等。

对监测值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评述,当接近报警值时应及时通报现场经理、施工人员,提请有关部门关注。

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①工程概况;②监测项目;③各测点布置图;④采用仪器和监测方法;⑤监测数据处理方法;⑥监测期间的工况;⑦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及发展变化情况评述;⑧监测结果及评价。

6、施工进度图预计从2016年8月持续观测至2017年10月7、控制措施1)建立强有力的的施工班子,组织强硬的队伍,配置足够并适宜的仪器设备,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为保质保量按期完成项目的全部工作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配备富有多年作业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合理的现场指挥和科学的调度,是本好、工程项目施工多、块、好、省的前提。

3)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是测绘队伍的光荣传统。

不怕吃苦、敢打敢拼是完成项目施工的基本保障。

4)加强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监督,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抓紧作业质量不放松,使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不走弯路,是保障工期的关键。

5)合理安排工作工序之间的衔接,是保障工期的关键。

8、观测点数量基坑周边结构物沉降观测点60个基坑坡顶沉降观测点43个基坑坡顶水平位移观测点43个基坑周边结构物倾斜观测位30位9、附图:控制点、观测点布置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