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分析
古代日本文化与历史的演变
古代日本文化与历史的演变古代日本是一个充满神秘和独特的国家,它的文化和历史发展相互交织,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日本文化和历史的演变。
一、古代日本的起源与形成古代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000年前的弥生时代,这个时期的日本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人们开始定居并种植谷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形成了一个等级制度,同时外来文化也开始渗透进来,最显著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日本的政府体系开始形成,秦汉时期的中国对日本的政治、建筑、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基础。
二、古代日本的宗教与信仰古代日本的宗教与信仰既包括原始宗教,也有像佛教、道教等外来宗教的影响。
最重要的原始宗教是神道教,这个宗教相信万物都有灵魂,神灵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神道教在古代日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核心。
此外,佛教和道教也在6世纪后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和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古代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古代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最初的统治者是各个部落的首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他们建立起来的国家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最有名的统一者是第一位出现的天皇,他成为了日本政治和社会的核心。
然而,天皇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大权掌握在贵族和武士的手中。
他们的系统被称为“律令制度”,这是一个以官僚机构为基础的政府体系,为日本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古代日本的艺术和文学古代日本的艺术和文学也经历了繁荣的时期。
在艺术方面,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陶瓷、雕刻和园林设计等。
其中,许多艺术形式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日本艺术家也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文学方面,古代日本的文学作品以和歌和诗歌为主,这些作品大多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诗意描写。
著名的文学作家如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和诗人松尾芭蕉等,为日本古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交流的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影响愈发显著。
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观念、艺术形式等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使日本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并就不同领域进行具体分析。
一、哲学思想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都对日本的思想观念和僧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公元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以来,佛教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影响了日本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也在日本发展壮大,并与佛教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传统文化。
1.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后,经过本土化的发展逐渐融入了日本文化。
佛教的信仰和教义对日本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思想中强调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和对人道精神的追求,深深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2.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儒家思想强调身份的界定、礼仪的尊重以及道德的重视等,对于日本的社会制度、教育体系以及家庭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中国传入的儒家经典如《孟子》、《大学》等成为了日本儒学的经典著作,并在日本的教育、政治和道德观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道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道家思想强调追求内在的平静与自然,对日本的艺术、园林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的主要观念如“无为而治”、“虚静无为”等理念都在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成为日本文化中追求心灵宁静和自然之美的重要元素。
二、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改良,促使日本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体系。
1.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入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古代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在日本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学风格。
日本的和歌就是在中国诗歌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和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温婉的表达方式成为了日本文学的代表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日本形象的演变
本” 形象 含有弱小 、 贫穷 、 强悍 、 凶顽 、 贪婪 、 无礼等贬义。 明朝以后 , 与周边各国逐渐建立了朝贡关系 , 惟有 日本不肯 。在 明成 祖时 代有 了 间断 的朝贡 , 日 与 明 的朝贡 是建 立在 日方 物质 需 但 本 求的基础上 , 也就是说朝贡存在与否是与 日本有利无利相关。 同时, 倭 寇之祸明代最为 烈。明代文学 中的 日 本人形象与元代相似 , 一方面 是极 尽 诋毁 的丑类 , 方 面是 天. 另一 陛未泯 的 日 僧人 。 本 但也 有所 变化 , 元代 日本僧人被理想化, 明代的 日本僧人理想成分减少 , 对倭寇则有 从异类向兽类转化的趋势。如王恭 曾 倭僧》真切地表达了日本僧人 ,
的思 乡之情 。 明代文学中 , 本僧人形象没有被异化 , 日 他们仍然知礼 、 用心专
注。
明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倭寇之患的文字最多 , 倭寇穷凶极恶 , 对社 会危害最大, 这也是明代文学中主要的日本人形象。这些 日本人在东 南沿 海坏 事做 尽 , 掠财 物 、 劫城 池 、 害无 辜 。 明代 文学 中 , 抢 洗 残 在 倭寇 的兽 眭出 白天性 , 样 日本 人形 象又一 次发 生变 化 , 这 成为兽 类 。 清代文学作品中的 日本人形象 , 和明代比有 明显 的变化。f 义尚 _ = 存的 日本人形象较少出现 , 明代虽有描写倭寇的文学作品, 但数量不 到了清代描写倭寇的小说大量出现 , 孝义雪月梅传》《 如《 、绿野仙 者, 另一类是人身狗头的兽类。当时, 日本人形象还有相反的一面 , 即 多, 怪 异 的异类 形 象 。 踪》《 、花月痕》《 、品花宝鉴》《 、 野叟曝言》《 、 笔梨园》 红楼梦》《 、 、绮楼 这两种不 同的形象 ,只能说明当时中国古人对 日 本人的认识 比 较 模 糊 , 以这样 认 为 : 可 唐代 以前 , 由于 E本 地域 形 象 的不 确定 , t 日本 人形象同样无法准确确定。不管是文化地域概念上的“ 东夷”还是史 , 书 中记载 的 “ 国”只是 大体 上与 日本 岛 国有某 种联 系 , 法确 指 。 女 , 无 唐朝 的 日本人 形 象 , 已经完 全走 了幻想 中的异类 。来唐 的 日本 人, 包括使节 、 、 僧人 留学生等都是文人, 和唐代文人有过密切交往 , 王 重梦》《 、 续金瓶梅》 等。小说创作使倭寇形象更加鲜 明, 并且 以情节化 的方式塑造 了丑类化 的倭寇形象。 这也是小说创作形象塑造的内在需 求所 致 。 清代 小 说 中 , 寇 形象 一 方 面淡 化 了此 前 “ 尔小 国” 的弱 小 倭 矗 中 意义, 更加突出了倭寇的凶狠 。 另一方面还出现了凶悍顽勇的倭将 , 可 见倭 患 的规模 , 就是 异类 的淫倭 。倭 寇 侵犯 中国 , 了抢 掠外 , 再有 除 总 是与奸淫中国妇女联系在一起。如《 孝义雪月梅传》《 、野叟曝言》 等作
从《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看中日两国的月崇拜
从《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看中日两国的月崇拜月亮,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的人们对月亮抱有崇拜和神秘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融入了民间传说和宗教信仰中。
在《嫦娥奔月》和《竹取物语》这两部经典作品中,都反映了中日两国对月亮的崇拜与热爱。
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出发,探讨中日两国的月崇拜情感,并分析其文化背景及内涵。
《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均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月崇拜的典型代表。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神话传说,它讲述了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被天帝封禁在地府的嫦娥夫人,因不忍众生的呼声而飞到月宫承过人间的祭品和馈赠,并长留在月宫中。
《竹取物语》则是日本古典文学最早期的作品之一,故事围绕着一个叫做竹取的男子,他发现了一个美丽的仙女,后来发现她是从月亮来的月见山之姬。
这两部作品都展现了人们对月亮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其神秘、神圣的崇拜情感。
在《嫦娥奔月》中,月亮不仅是一个普通的自然物体,更是祭祀的对象和希望的象征。
嫦娥夫人为了众生的生死与苦乐,放弃了自己的家庭,选择留在月宫。
她以自己为牺牲品,成全了普通人的祭祀之情。
而在《竹取物语》中,月见山之姬的仙女身份则使月亮成为了超越凡人的存在,成为人们崇敬的对象。
中日两国对月崇拜的情感,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宇宙、自然的崇敬与敬畏。
在古代,中日两国的人们都将自然界视作神圣的存在,而月亮则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
古人们将月亮视为天象之一,认为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也是人们心灵的寄托。
月亮的出没、圆缺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在中国,中秋夜的月亮更成为了家庭团圆、美好祝福的象征,人们在这一天会通过赏月、吃月饼等方式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而在日本,月亮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月圆之夜,人们也会举行赏月活动,同时也有着团聚、祈福的含义。
月亮在中日两国文化中还一直是诗人、文人笔下的常见题材。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着大量的以月亮为主题的作品,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白露为霜,青霜为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隋唐以前的日本人形象——非人类(一)隋唐以前中国文人眼中日本人的非人类形象隋唐以前,中国古人把日本人分为两类,一是类似仙人的长寿仁者,二是人兽狗头的兽类,《三国志》和《后汉书》都对此有过描述。
在古代,日本所处的东方被称为东夷。
当时,人们对东夷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也不明白具体的区域划分,不知道日本是东夷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汉书》中的《王制》就有对东夷人的介绍,他们认为东方被叫做夷,东方的人,就好像树木的根,万物都是从根而生,所以天性柔顺,那里的人仁义、长寿。
中国古人将人的性情与当时日本所处的方位联系起来,以自我文化为中心,塑造了东夷人仁义、柔顺的形象及人兽狗头的兽类形象。
江淹在《隧古篇》中描述的倭国人就有异于常人的模样和体型。
他认为,地处东南的倭国人,赤身裸体,身上有神秘的文字,侏儒身材,身高1 米,牙齿发黑。
(二)隋唐以前日本人非人类形象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人对日本人的形象描写停留在非人类阶段,主要是因为在隋唐以前,人们对日本人的形象知之甚少,对日本地域的概念也模糊不清。
他们认为,日本所处的位置是海外仙山,生活在那里的不是神仙便是妖怪,而能被中国文明化接受的人,就是仙人,即长寿仁者;反之,文明化接受不了的人就是兽类、妖怪。
这两种形象,都是中国人依据自身想象、以自我文化为基点创造出来的,前者为理想化想象,后者则是丑化的产物。
前者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属于乌托邦形象,后者则属于意识想象。
对于异国了解越少,人们心目中他国人的形象就会更多地以自我形象为中心,非人类的形象就是日本人形象在中国早期的主要特征。
二、唐宋时期日本人形象——人类(一)唐朝文学作品中日本人的人类形象及原因唐代时期,中日贸易往来频繁,是中日文化交流最具代表性、最密切的时期。
唐诗宋词对日本俳句意境营造的研究
唐诗宋词对日本俳句意境营造的研究作者:惠丹娜杨秀云陈安丽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2期摘要:在中国文学中,唐诗宋词能够流传下来并被人们所珍藏是因为它是古代文学智慧的结晶。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古诗的意境营造来亲近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世界文学中,日本俳句是最精简的文学作品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王维和松尾芭蕉的作品作为古诗和俳句的代表来进行研究,进而分析两人作品的意境营造,由于中日文化相近,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唐诗宋词对俳句意境营造的影响来研究两国文学,可以促进两国古典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唐诗宋词;俳句;意境营造;王维;松尾芭蕉0 引言中日两国文化的根源相似,日本文化有很大部分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日本俳句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的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与中国的诗歌极为相似。
本文从意境营造来研究唐诗宋词和俳句。
并将松尾芭蕉作为研究课题的对象,因为他的俳句被认为是日本最高水平的代表。
日本俳句以简短而著名,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
日本学习了中国古代文明并且将其发展。
虽然在这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过俳句的内容、形式等,但他们没有将俳句推上顶峰,而松尾芭蕉所创作的俳句使之走上了正道,走进了艺术的殿堂,他的时代是俳句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 唐诗宋词和俳句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诗的五言绝句有平仄韵律,流传甚广,至今仍广为后人所传颂。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俳句是诗人通过言简意赅的词句表达生活中的感受,用语言凝结在17个音节的诗作。
它的韵律“五七五”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美学观念经过千百年来的继承和发展,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这是俳句在格式上传统的形式。
中国的古诗和日本的俳句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它们在两国的文学史上占有十分突出地位,这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两者能够以其简短的字句,表现独特的意境,表达深远的思想,后人需要细细品味方能品出一番滋味。
第九讲 中古日本文学
二,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一)生平与创作 1,《源氏物语》的作者是谁? , 源氏物语》的作者是谁? 2,"紫式部"的由来(978—1015年) , 紫式部"的由来( 年 3,文学世家,"才女" ,文学世家, 才女" 4,青年丧夫,入宫为官 青年丧夫, 5,主要作品:《源氏物语》, ,主要作品: 源氏物语》 紫式部日记》 紫式部家集》 《紫式部日记》,《紫式部家集》
理解情色描写
1,町人阶级的享受人生观 具有反理性,反道德的倾向. 2,具有反理性,反道德的倾向. 世之介是个超现实的人物, 是情欲的化身, 世之介是个超现实的人物, 是情欲的化身, 他的身上没有道德,伦理,宗教的束缚, 他的身上没有道德,伦理,宗教的束缚, 整日沉 浸于无穷无尽的情欲追求之中, 世之介的一生, 浸于无穷无尽的情欲追求之中, 世之介的一生, 充满了传奇色彩, 恣情放纵,善恶并存. 充满了传奇色彩, 恣情放纵,善恶并存.不受任 何理性束缚的放纵生活体现了肉体快乐至善的原 传奇般的一生揭示了人生的偶然性. 则; 传奇般的一生揭示了人生的偶然性.
(四)室町,江户时期(1333—1867) 室町,江户时期( ) 文学庶民化, 文学庶民化,大众化 俳句: 俳句:松尾芭蕉 狂歌: 狂歌:松永贞德 浮世草子: 浮世草子:井原西鹤 滑稽本: 滑稽本: 净琉璃, 净琉璃,歌舞伎 俳句 五山文学
1,松尾芭蕉(1644—1694) ,松尾芭蕉 沿承杜甫等唐宋大家,学禅, 沿承杜甫等唐宋大家,学禅, 庄子》 开日本一代诗风, 读《庄子》,开日本一代诗风, 蕉风俳偕" 其"蕉风俳偕"成为日本诗歌史 上的里程碑,被称为"俳圣" 上的里程碑,被称为"俳圣". 古池》 《古池》 闲寂古池旁 青蛙跃进池中央 普通一声响 蝉声》 《蝉声》 一片静寂中/蝉鸣声声透岩石 一片静寂中 蝉鸣声声透岩石
中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不仅对本国历史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并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述。
一、语言文字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地区最具直接影响力的方面是语言文字。
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瑰宝,古代中国的文字体系不仅给中国本土带来了它独有的文化特色,也被其他东亚国家所采用。
中国汉字不仅作为中文的书写形式,也成为韩文、日文等其他东亚国家的文字基础。
这些国家在学习和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和学习到了中国的古代文化。
二、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东亚地区其他国家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源泉。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些思想思路和价值观成为了东亚地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心灵寄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亚地区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三、文学艺术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也对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词、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引领了东亚地区的文化潮流。
很多东亚国家的文学作品都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启发和影响,这其中包括日本的《源氏物语》、韩国的《三国演义》等经典著作。
四、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对东亚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对世界科技史和东亚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这些发明和技术在东亚地区得到了传播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东亚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五、礼仪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也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礼义之道,礼仪的重要性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被高度重视。
随着中国的文明发展和交流,中国的礼仪文化逐渐传播到了周边的东亚地区,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社会风尚和家庭教育。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浅谈唐人诗中的日本国与遣唐使
古代文学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浅谈唐人诗中的日本国与遣唐使李 敏【摘 要】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外交往来源远流长。
有唐一代,日本派遣遣唐使达到了近二十次之多。
在与日本遣唐使的交往中,唐代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作。
其中,既有对于日本遣唐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追求文化的赞叹与钦佩,又有对于中日两国之间横亘着的大海的畏惧与担忧,又有对于归日友人的拳拳思念。
在唐人笔下,我们能看到中日外交往来的真实记录,又能看到基于神话语境的异域想象,又有赠予留学僧的佛禅诗语。
【关键词】遣唐使 留学僧 唐诗 中日外交日本国与中国的交往,自汉代已经开始。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此时日本正处于弥生时代,汉光武帝赐给其国王金印,于1784年在日本福冈市出土,证明了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外交史。
《三国志》中的《魏书·倭人传》,其中提到了日本本岛的倭国,如邪马壹国、不弥国、狗邪韩国等。
六朝时,日本本土虽未有直接与中国外交往来之路径,但中国的书籍仍不断通过百济传抄至日本国。
可以说,日本对于中华文化的渴望从未间断。
于是,隋时日本国就已派出六次遣隋使。
有唐一代更是多达近二十次。
来到唐代的遣唐使中,既包括国使,又包括留学生和留学僧。
而这些日本国的使者来到中国,一方面要学习中国的文化,另一方面还要负责采购中国的书籍带回日本国。
在华期间,来自日本国的遣唐使们,和唐代文人多有交往,有些甚至达成了生死之交。
在交往的过程中,中日双方都留下了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
根据《唐代中日往来诗辑注》,唐代中日之间有往来诗歌的诗人共计79位,相关诗歌129首。
其中唐朝诗人52位,诗人活跃时期多集中在中晚唐时期,其中包括著名诗人王维、李白、钱起、刘长卿、张籍、刘禹锡、贾岛、皮日休、陆龟蒙、韦庄等。
从目前现存诗歌来看,唐朝诗人的中日往来诗歌,多以送别赠答为主题。
诗歌的类型上以近体诗为主,包括五言律诗,七言律绝等。
中唐以前古体诗与近体诗并存,中唐后多以近体诗为主,符合唐代诗歌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之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红楼梦》和《源氏物
语》之比较
朱英姿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本文对<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两部巨著从作者、主人公、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在书面文学的萌发和诞生、古代文学的体裁和创作技巧、文学风格等方面的影响.
【总页数】2页(P144-145)
【作者】朱英姿
【作者单位】河南商丘经济贸易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古典文学对张爱玲小说和《源氏物语》的影响之比较 [J], 黄玲青
2.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日记与日记文学的影响 [J], 张晓希
3.从《源氏物语》看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J], 孙晓琴
4.论中国文学对日本奈良平安文学的影响——从《古事记》到《源氏物语》 [J], 王晗
5.从《西厢记》和《红楼梦》的比较中看古代文学爱情主题的发展 [J], 赵晓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
者 相 异 的一 面 , 即怪 异 的异类 形 象 , 《 三 国志 》 记
载: “ 女王 国东 渡海 千余 里 , 复有国, 皆 倭 种 。又 到 了唐 朝 , 中国和 E l 本交 往 更加频 繁 , 每 隔
一
有 侏 儒 国在 其 南 , 人 长 三 四尺 , 去 女 王 国 四千 余
关键 词 : 中国古代文学; 日本人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2 —6 9 2 4 ( 2 0 1 3 ) 1 1 —1 3 6 —1 4 1
东渡求不死药 故事 , [ 1 ] 虽 系传 说 , 但 至 少 表 明 当 时 中 国人 对 东 瀛 诸 岛 已经 有 了一 定 的初 步 想 象 。
里 。又 有 裸 国 、 黑 齿 国复 在其 东 南 , 船 行 一 年 可 至 。参 问 倭 地 , 绝 在 海 中 岛洲 之 上 , 或绝 或连 , 周
段时间 , 日本 会 派 遣 唐 使 到 中 国 , 两 国 贸 易 发
展 很快 , 不仅 E t 本人 到 中国做 生意 , 中 国人 也 去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中 的 日本 人 形 象 属 社 会 集 体 想象物 , 历史上 , 随着 两 国 交 往 的加 深 , 这 种 集 体
想 象 物 也 随 之发 生 着 变 化 。 清代 前 , 中 国 文 人 横 渡 大洋 到 达 日本 本 土 的 人 数 很 少 , 文 学 中 的 日本
比, 在 外 国绝 对 找 不 出一 个 类 似 的例 来 , 罗 马 与
千余里有女 国, 容貌 端正 , 色甚 洁 白, 身 体有 毛 ,
发 长 委 地 。至 二 三 月 况 入 水 则 任 娠 , 六 七 月 产 子 。女人 胸 前 无 乳 , 顶 后生毛 , 根白, 毛 中 有 汁 以 乳 子 。百 E l 能行 , 三 四 年 则 成 人 矣 … …男 则 人 身 而狗头 , 其声如吠 。 ” _ 4 这时的“ 东夷 ” 想象 , 基本 上属 中国“ 大 国 中 心 主义” 观念产物 , 长寿仁者 近仙 , 形 体 怪 异 者 似 兽, 其实二 者皆非人类 , 出现 两 种 相 异 想 象 , 说 明 当 时 中 国古 人 对 E t 本 人 认 识 比 较 模 糊 。 隋 唐 以 前, 由于 E l 本地 域并 不完全 确 定 , 多 与 想 象 中 的 海外 仙 山联 系在一 起 , 古人 想 象 中 , 生 活 在 其 间 的人 也 大抵 非 仙 即 怪 。其 次 , 长 寿 仁 者 形 象 的 生 成, 既 与大 国中心主 义文 明化夷 观 念有关 , 也 与 当 时人 们 对 社 会 现状 的 不 满 有 关 , 孔 子 有 感 于 礼
中日文学比较
作品风格: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 的旗帜。 (一)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 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神韵的淡远, 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 (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 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 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抒情含蓄不露,自然流畅,蕴藉含蓄。 (三)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 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 宗教的境界。
中
国 文 学 审 美 观
本民族长期受中国文明的熏陶, 具有东方的审美意识。但孤岛的地理 条件,使它产生了与大陆文化不同的 具有独特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其思想 的核心是来自神道的宗教观念。它与 佛教思想、儒学道德观念相融合,产 生了带有神佛、神儒精神内涵的传统 审美意识。禅宗在日本文化史上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禅宗所追求的“闲 寂”、“空寂”、“幽玄”、“枯淡” 的精神也成为日本文学所追求的精神。 同时日本传统文学的美学特色是物哀 与幽玄。
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季节变化带来事物的形态和颜色是十分明显气候四季分明季节变化带来事物的形态和颜色是十分明显促成日本民族对大自然变化的高度敏感促成日本民族对大自然变化的高度敏感在日本诗学中空寂以幽玄为基调突出失落和感伤在日本诗学中空寂以幽玄为基调突出失落和感伤情调的寂寥感闲寂以风雅为基调突出随缘任运的生活情调的寂寥感闲寂以风雅为基调突出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和个人内心的孤寂之情态度和个人内心的孤寂之情种闲寂和空寂正是松尾芭蕉种闲寂和空寂正是松尾芭蕉在美学思想上的追求在美学思想上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当代日本学生学习中文的情况
作者: 市村金次郎
作者机构: 日本高知县女子大学 教授中国安徽师范大学客席教授
出版物刊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4-107页
主题词: 中国古代文学;学生学习;平安时代;日本人;日本语;古典;文学作品;汉字;镰仓时代;文书
摘要: <正>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们日本人最珍惜的。
自古以来,我们就享受了它所有的文学性、教育性以及到各种各样的指导。
据传说,中国古典文书(即汉籍)早在1500多年以前就经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当时,这些文书都让贵族子弟学习,把它作为模仿的对象。
后来,中国方式的文章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一年比一年地普及起来了。
不论在奈良时代(710—794)、平安时代(794—1184),还是在镰仓时代(1148。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改良。
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之间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包括艺术、文学、哲学、宗教、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在艺术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绘画、书法、雕刻和陶瓷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构图和题材等都被日本艺术家所借鉴和改良,使其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
日本的书法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强烈影响,不仅传承了书法的基本功,还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书体。
中国的雕刻艺术和陶瓷工艺也对日本的工艺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日本的艺术表现力。
在文学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古以来,日本的文人学士就以中国的文学作品为榜样和典范,学习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中国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都经过日本的消化和吸收,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学。
日本古代的连歌和和歌就是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基础上形成的。
日本的歌舞伎、能剧和京剧等戏曲形式也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在表演形式、故事情节和音乐伴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借鉴。
在哲学和宗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儒家思想对日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有着直接的影响,使日本社会形成了强调家庭、尊重长辈和忠诚的价值观。
道家思想则为日本的美学和人生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培养了日本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与平衡的精神。
佛教则深深影响了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日本的寺庙、佛塔和禅宗等都是由中国佛教传来的。
在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的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都为日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日本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礼仪和社交方式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的社会风俗和人际关系,使日本社会形成了尊重他人、注重礼仪和谦逊谨慎的特点。
日本和中国在文学方面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在文学方面有何不同?文学是各国文化的载体之一,既反映了不同地域、时代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也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思想。
日本和中国是两个重要的文化大国,二者在文学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些不同之处。
一、文学类型1.中国文学中国文学是一个庞大、辉煌的文化体系,从古代到现代都有相当长的历史。
它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类型。
其中,古代的诗歌既有五言、七言绝句,也有律诗、古体诗等,是中国文学的精品之一,同时孔子、苏轼等诗人也是中国文学的代表人物。
散文则有杂文、笔记、游记、纪实文学等,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
小说则包括纪传体、笔记体、哥特式小说等,它们描绘的人物和故事等吸引着读者。
2. 日本文学日本文学以和歌、短歌、俳句等为主。
其中和歌是最早的日本文学形式,顾名思义,是用和诗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短歌则包括五绝、七绝、五七绝等形式,是日本古代和中世纪文学的代表性产物。
俳句则具有极其简洁和富于意象的特征,针对瞬间、时光、自然、色彩、隐喻、朴素、细节等进行多样性的构造和表现。
二、文学体裁1.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以抒情和散文为主。
抒情文学主要表现诗人的心情、思维和情感,其中包括豪放派、婉约派、田园派等不同风格;散文除了杂文以外,还有议论文、文言文等类型,它们目的都是为了阐述个人的观点和立场。
2. 日本文学日本文学则以哲学和和歌为主,哲学作为文学修养的一部分,在日本文学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歌则可以说是日本文艺复兴的代表,变化多样的形式给人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印象。
三、文学风格1.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风格较为优美,通常具有从内而外的意向。
这也是中国文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以古典文学为主。
在唐诗中,绝句和律诗都是很好的例子,它们传达了作者自发流露的情感和思想。
在宋代、元代之后的时期,一种名为“骈俪文”的文学风格开始流行,它在底行字、句式和篇幅上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中国古代文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通过交流和传
播在邻近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阐述,以展现中国古代文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第一,对汉字的影响: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
是其他亚洲国家所独有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不仅有助
于了解汉字的演变历程,也让周边国家了解了汉字之美,并从中汲取
灵感。
日本、朝鲜等国家采用汉字的方式有着与中国文化的密切联系,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影响。
第二,对文学风格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学风格的指引。
例如,“长歌行”和“诗经”被广泛传播到邻
近国家,例如日本、朝鲜等国,并且对本地文学的构成和风格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其美妙的音乐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情节与本地文化相
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
第三,对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译文与注释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邻近国家文化的空缺,它们对当地思想文化
的带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它们的翻译与解释,不仅促进了邻近国家
之间思想交流的融合与共享,同时也加深了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这样的交流形式是文化交流的最好方式之一。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作为较早形成而有影响的文学形式,它
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通过与邻近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传播,不仅带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并且在较大程度上丰富了世界的文
化遗产。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让其他国家也享
受其无穷的魅力。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它一直受到各国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日本,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兰陵王入阵曲》也一直备受瞩目,对于它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一直都是许多学者们感兴趣的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在日本文学和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我们需要了解日本对《兰陵王入阵曲》的接受历史。
《兰陵王入阵曲》最早传入日本应当是隋唐时期,当时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非常活跃,许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都被翻译成日文,被日本人广泛传颂和传唱。
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中,《兰陵王入阵曲》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之一。
我们可以探究《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文学中的影响和传承。
《兰陵王入阵曲》通过各种形式被传入日本,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日本的戏曲传统。
在日本的传统戏曲中,有着许多受《兰陵王入阵曲》启发而创作的剧目,这些剧目都对《兰陵王入阵曲》进行了改编和演绎,为日本观众带来了不同于中国版本的精彩演出。
《兰陵王入阵曲》也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日本文学家受到《兰陵王入阵曲》的启发,创作了大量以此为题材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这些作品中传达了对《兰陵王入阵曲》深厚的情感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敬仰之情。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艺术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日本的艺术家在绘画、雕塑等领域中都以《兰陵王入阵曲》为题材进行创作,为日本的艺术创作注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力。
我们可以简要探讨《兰陵王入阵曲》在当代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作品进入到日本,其中《兰陵王入阵曲》也得到了新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日本的观众通过各种形式,如戏剧演出、展览、研讨会等,重新认识和理解《兰陵王入阵曲》,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比较
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比较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学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创作主题、文学形式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一、创作主题1. 古代文学的主题多围绕着国家、社会和家庭等传统价值观展开。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歌经常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忠贞的爱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另外,古代文学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
2. 外国文学的主题则更加多样化,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特点。
例如,英国文学中的作品常常涉及宗教、人性、社会等议题;美国文学的主题则包括探讨自由、平等与个人追求等议题。
此外,外国文学作品还展现了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考和追求。
二、文学形式1. 古代文学的文学形式主要以诗歌为主。
古代中国文学以诗词为代表,具有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意象表达。
另外,由于受到朝廷、宫廷的影响,宫廷文学、宴会文学等也在古代文学中扮演重要角色。
2. 外国文学则以小说、戏剧和散文等文学形式为主。
英国文学中的莎士比亚戏剧、法国文学中的小说和散文、俄国文学中的长篇小说等都是外国文学中重要的创作形式。
外国文学作品通常更注重完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塑造。
三、艺术风格1. 古代文学的艺术风格注重意境的烘托和韵律的运用。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细腻的描写、意境的烘托和韵律的把握为特色;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和歌则追求简洁、含蓄和超脱世俗的表现方式。
2. 外国文学的艺术风格则更加开放多元。
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外国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性和独创性。
例如,英国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追求个体的独立与理想的追求,而法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则着眼于社会问题和人物的真实性。
通过比较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创作主题、文学形式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不同时间、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学传统和特点。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渊源流长。
两千年来,两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由于古代日本列岛的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国,所以在长期的中日交往中,汉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虽然提倡欧化,努力向西方学习,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扎根于日本民族的土壤,即使在日本文学中,也不难找出中国文化的印迹。
由于在近代之后,日本随着国力增强,而与此相对的中国国力消减,处于被殖民的地位,此时文学之间的影响也处于互换的位置,所以在此,我们所谈到的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只限于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学方面最为被外国所称颂的恐怕要数唐诗了,同样在日本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唐诗曾经一度被传诵于日本社会各个阶层,而日本文人也皆已能作唐诗而自豪。
此外,还有一种文学也对日本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那就是中国的古代神话。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中国古文学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中国古代神话与日本古代创世神话中国的神话有文字记载的著作始于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和三国时期徐整所著的《三五历记》。
其中《三五历记》为最早完整记载盘古开天传说的一部著作。
据考证,日本的神话基本上形成于4世纪以前,然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对于日本神话的记载,主要来自成书于8世纪初的两部日本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记」。
「古事记」(こうじき)由稗田阿札(ひえだのあれ)据「帝记」(ていき)和「旧辞」(きゅうじ)讲述,太安万侣(おほのやすまろ)记录而成。
「日本书记」 (にほんしょうき)成书稍晚于「古事记」,是由许多人集体编纂的官修正史,体裁模仿中国史书。
这两部书都是在天武天皇(?一686年)召集下编纂的。
当时的日本已基本完成统一,迫切需要在意识形态上确立天皇的统治秩序,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天武天皇下诏日:“诸家之所赍帝记及本辞,既违正实,多加虚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形象
唐代以前,日本人形象被想象成完全不同的两类一类是长寿的仁 者,一类是人身狗头的兽类。中国古人对日本和“东夷”的地理概念 并不明确,可以这样认为,日本形象是当时“东夷”形象的重要组成 部分。《后汉书》记载“《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抵也,言仁而 好生,万物抵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 焉。” 当时日本人形象还有相反的一面,即怪异的异类形象。《梁书》 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扶桑东千余里有女国,容貌端正,色甚洁白,身 体有毛,发长委地。至二三月况入水则妊娠,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 无乳,顶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 矣……男则人身而狗头,其声如吠。 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只能说明当时中国古人对日本人的认识比较 模糊,可以这样认为唐代以前,由于日本地域形象的不确定,日本人 形象同样无法准确确定。
唐代,日本地理形象的模糊起因于当时中国古人对日本所知甚少,一方 面,古人不可能亲眼见到日本岛屿,另一方面,唐时日本特产流传到中国的较少, 即使有使节、僧人等带来贡品,也都为皇家宫庭专有。本来,文人可以通过他物 产构成对异国的想象,但文人鲜有这种机会,对日本山水的认识来源极为有限, 想象成为创作的主要源泉。 到了宋代,随着对日本认识的加深,地理形象与大海、宝物联系起来,有 了盛产珍宝的地理想象。雷次宗《豫章古今记》这样描绘:“自山北转得佗, 石山粗怪益高,垒石如侄,东望音合,想像高丽、日本界,如在云雾苍莽中。 日初出大如米从,海尽赤,跳踊出天末,六合甭甭然鲜明。”显然具体的描写 仍然处于想象之中。 元代诗文中,仍然没有出现具体日本景物的描写,想象中的景象大体与 唐宋文学作品类似,况且,元代楼寇频繁侵扰中国东南沿海,这一事件已成 为社会重大问题,文人创作多涉及此类题材。一方面,对日本自然山水的想 象被更重要的与日本相关的社会题材取代,另一方面,由于楼寇侵扰中国, 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文人对日本的情感开始变化。
日本人服饰中有了帽子、裙糯,这是从野蛮向文明过度的最显著标志。此后文 学作品或文献中对日本服饰的记载描述不多,且多重复。清代,长篇小说《玉蟾记》 中,对倭大王和楼娘娘百花娘娘的衣饰描写,已看不出明显的日本特征,如“头戴 乌金盔,拖貂狐尾,插雄鸡毛,背后小黑旗四面,身穿黑铁甲。”更接近中国古装 剧的套服。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 一、地理形象念中,地理与人文是结为一体的。特定的地理环境 和位置,会造成特定的活习性,特定的生活习性又会造成特定的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也会给民族个体成员烙印。生早期文献中,日本地理多与海外仙 山相关。《三国志》载“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 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从郡至楼,循海岸水行,历韩国, 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余里,始度一海,千余里至对马国。《三国志》 还记载日本产豫、樟、揉、杨等名木,以及姜、橘、椒、蓑荷等果蔬。 《云岌七签》中另有不死草的记载“祖洲近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 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煎,苗长三四尺。人死者以草覆之, 皆当时活也。 到了唐代,尽管中国文人没有到过日本者,但由于航海技术、尤其是 造船技术的发展,很多日本人跨海入唐,和中国文人多有交往,日本山水地 理的想象在唐诗中有所反映,如陆龟蒙《和袭美重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 老思东极旧岩扉,却待秋风泛舶归。 晓梵阳乌当石磐,夜禅阴火照田衣。 见翻经论多盈筐,亲植杉松大几围。 遥想到时思魏阔,只应遥拜望料晖。
明代倭寇更加猖撅,诗歌、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凶顽不化的楼寇形象。在地 理形象描写中,随之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对横亘在中国与日本间茫茫大 海凶险、奇幻景色的描写,由于倭寇的残暴和大海的无常、暴虐、凶险形成一 种对应关系,如皇甫仿《海波平》一诗这样写道 夷岛日本称最雄,究首拼拇炯两瞳。 乘舟截险洪涛中,跳梁若蝶聚若蜂。 揭竿烈炬耀红日,攻城掠邑谁婴锋。 红女休织田无农,帝命礼海帷司空。 本质上。这不是日本山水形象。但正是这种超乎纯客观景致的书写。表达 了那个时代中国古人对日本人的情感和想象。 清代文学中,日本山水描写有淡化倾向,具体表现为其一,诗歌或小说创 作中想象的日本山水形象几乎消失。其二,即使偶有提及,也多为日本岛屿的 实景,如晚清散文、游记中出现的富士山、樱花等。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卷 一》中有一首写富士山 拨地摩天独立高,莲峰涌出东海涛。 二千五百年前事,一白茫茫积未消。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为清人对日本地理的认识较前任何朝代都更准确,尤 其到晚清,很多人能亲自踏上日本国土,所谓海外仙山的幻想被现实中的日本 所替代。
风俗形象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与日本民族相关的风俗形象大体可以归纳为 饮食、文身、尚武、鸟兽信仰等。 日本服饰文化深受中国影响。秦汉时,己有中国人移居日本且大 多从事养蚕织绢生产,称为“八夕”,日语意为“机织人”。汉代以 前,尽管有自中国传入的先进的纺织技术,但日本人的衣着仍是“ 男 子皆露新,以木棉招头。其衣横短,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屈 新,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 记载并非完全准确,但可 以看出,当时中国人想象中的日本服饰仍然不是完整衣服,只是以一 匹布遮体而不事剪裁,从今天日本的和服上,可以看出这类服饰结构 的衍化。 唐代,由于中日文化交流,日本己经部分接受了中国文化,《旧唐书》 记载“贵人戴锦帽,百姓皆椎髻,无冠带。妇人衣纯色裙,长腰糯, 束发于后,佩银花,长八寸,左右各数枝,以明贵贱等级。衣服之制, 颇类新罗。
关于日本的饮食风俗,早在记》中,就有“东方曰夷,被发文皮,有不火食 者矣”的记载,《三国志·楼》记日本人喜酒,用手抓食,“其会同坐起,父子男 女无别,人性嗜酒”,“楼地温暖,冬夏食生菜,皆徒跌”,“食饮用级豆,手 食”,《梁书》中有“食咸草,如禽兽”的记录。显然,这些都是野蛮、不文明 的形象。 日本还有男女同浴的习俗,如黄遵宪《日本杂事诗》中有一首诗为 兰汤暖雾郁迷离,背面罗衫乍解时。 一水盈盈曾不隔,未消金饼亦偷窥。 原注云“喜洁,浴池最多。男女亦许同浴。”日本岛国多火山,洗温泉浴是 日本人的一大喜好,但男女同浴的习俗,和中国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