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涵。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常识汇总:
1. 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可以追溯至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2. 《周礼》、《尚书》、《礼记》、《诗经》和《春秋》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3.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4.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老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经典。

5.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传承。

6.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古琴、笛子、二胡等,其中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7. 传统戏曲有京剧、豫剧、川剧、粤剧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8. 中国古代画家有吴道子、顾恺之、张大千等,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名家。

9.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全书共收3万多个字。

10. 《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常识汇总,这些文化元素丰富多彩,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这些发明在世界文明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其自然,反对过度的权力干预和规范。

道家的代表性人物是老子。

4.佛教传入中国: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渗透到了诗歌、绘画、建筑等各方面。

5.唐诗宋词: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唐诗和宋词被誉为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李白、杜牧、苏轼等是其中的代表性诗人。

6.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为主要形式,追求意境的表达和笔墨的韵味。

画家吴道子、顾恺之、郑板桥等都有重要的地位。

7.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分别是《易经》、《书经》、《诗经》、《礼经》和《春秋》。

这些经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

8.封建礼制:古代中国的封建礼制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尊卑有序和尊重长辈为核心价值观念。

9.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和文学才能。

10.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形态,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巅峰之作。

11.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注重荤素搭配、五味调和和饮食疗养等。

12.酒文化:中国古代酒文化悠久,酒被视为交际和文化体验的重要象征。

13.中医药: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包括针灸、中药疗法和气功等方法。

14.武术:武术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体育项目,注重内外兼修,追求心身和谐。

15.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和谐和审美,有明显的特色,如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天人合一”的观念。

16.舞蹈与音乐:中国古代舞蹈和音乐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礼仪和细腻的艺术表达。

中国文化常识知识大全

中国文化常识知识大全

中国文化常识知识大全一、历史与朝代中国文化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历史上,中国经历了许多朝代,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其中,夏、商、周是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秦、汉、唐等则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时期。

这些朝代更迭,不仅创造了著名的唐文化等文化,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传统思想与哲学中国文化中,传统思想与哲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儒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则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

这些思想与哲学,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三、文学与艺术中国文化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古代的诗词、小说、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同时,中国的书法、篆刻、陶瓷等艺术形式也独具特色,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习俗和活动。

这些节日与习俗,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也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五、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菜系包括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等八大菜系,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技巧。

同时,中国的茶文化和酒文化也十分丰富,茶道和酒道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六、传统音乐与戏曲中国的传统音乐与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传统音乐包括民歌、曲艺、器乐等类型,其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

中国戏曲则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如京剧、豫剧、川剧等,每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

这些传统音乐与戏曲,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

七、建筑与园林中国的建筑与园林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的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结构美感。

园林则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通过山水、花木、建筑等元素的巧妙组合,创造出宁静幽雅的环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借代词语常见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众多领域,从哲学、文学、艺术到风俗礼仪等等。

本文将为您梳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带您一站式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

随后,中国进入了以夏朝、商朝、西周为代表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上。

接下来,进入了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代表的东周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化有几个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

仁德慈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义是指忠诚、正义和道义,鼓励人们做正确的事情。

礼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智是指智慧和学问,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信是指诚实守信,讲究信任和信誉。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名著中国古代文化有许多经典名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论语》、《道德经》、《史记》、《红楼梦》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记录,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纪传体通史。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四、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等。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常常通过山水画、花鸟画等形式来表现。

中国书法讲究墨香和笔画的准确度,是一种高度艺术性的书写方式。

中国音乐以其古朴的旋律和复杂的乐器体系而闻名。

中国舞蹈则注重舞者的动作、姿势和舞台效果。

五、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非常讲究,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的古代文化历史常识有哪些 中国历史常识知识大全

中国的古代文化历史常识有哪些 中国历史常识知识大全

中国的古代文化历史常识有哪些中国历史常识知识大全中国的古代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下面是一份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常识的知识大全,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

1. 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 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唐代文化,这些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3.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中国古代历史分为多个朝代,其中包括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

4. 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科学和技术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6.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如北京的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以及苏州的古典园林等。

7. 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包括中国画、京剧、中国书法和中国音乐等,这些艺术形式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8.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活动。

9.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和诗人,如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

他们的作品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10. 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而闻名于世,如故宫、长城和宋代的木构建筑等。

11. 中国古代服饰:中国古代的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汉服、唐装和宋装等。

12. 中国古代医学:中国古代有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技术,如中医和针灸等,这些医学技术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13.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国古代礼仪文化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有许多传统礼仪和规矩。

14. 中国的古代战争: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战争和军事事件,如抗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和秦始皇统一中国等。

50个中国文化常识

50个中国文化常识

50个中国文化常识1、三皇:伏羲、神农、女娲。

“三皇五帝”是上古时代部落首领,他们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华夏民族古文明的开创者,因此光耀史册。

2、五帝:黄帝、帝喾、颛顼、尧、舜。

远古时代五帝史料记载不一,这五帝较为后人认可。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从宋朝开始才如此称呼,都是儒家文化当中的经典著作。

4、五经:《易经》、《诗经》、《春秋》、《尚书》、《礼记》。

相传有六经,由于《乐经》遗失,从汉武帝开始才把这几部著作并称为五经。

5、四维:礼、义、廉、耻。

这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6、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

四维八德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7、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现在是人人平等,这个“纲”就是“榜样”的意思。

8、五常:仁、义、礼、智、信。

在今天这“五常”并非象封建社会,现在人人平等,没有高低、尊卑之分。

9、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礼、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人伦关系是做人的根本,号称天下善道。

10、十义: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

这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十个原则。

11、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五湖四海广义是指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

12、四海:东海、南海、渤海、黄海。

13、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丰碑。

14、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中国四大发明影响世界。

15、文房四宝:宣笔(宣城)、徽墨(徽州)、宣纸(泾县)、歙砚(歙县)。

安徽的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正宗的原产地,因此也被称之“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16、汉字六书:形声、指事、象形、会意、假借、转注。

汉字形成的六种方式方法。

17、六子全书:《老子》、《荀子》、《扬子》、《列子》、《庄子》、《文中子》。

各大学派经典的总结。

18、唐初四杰: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

唐代初年的文学家简称“卢杨王骆”。

我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我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我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我国历史文化的常识,希望能够增加您的知识储备和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创造了彩陶、龙纹璧等众多文物,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开端。

二、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杰出代表。

三、中华民族的三大礼仪中华民族的三大礼仪是:九族大典、仪礼和周礼。

这些礼仪体系建立了独特的礼仪文化,加强了社会秩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历经夏、商、周三代,形成了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体制和特点,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人们可以获得功名和地位,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六、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包括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以及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被视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遗产。

七、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以其特殊的风格和独特的构造技术而闻名。

例如,中国的宫殿建筑具有严谨的布局和宏伟的气势,寺庙和园林则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八、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观。

九、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注重笔画的墨色和构图,绘画则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代表,追求意境的表现和审美的内涵。

十、中国的音乐和舞蹈中国音乐和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和谐的美感而闻名。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众多领域,从政治、社会到艺术、哲学,都有深厚的积淀。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些常识,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古代文明。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

中国的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位君主是传说中的黄帝,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王朝更迭,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元、明清等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二、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

从夏朝开始,中国历代王朝都采用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封建时期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奴隶和农民作为其附庸。

三、官员考试制度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官员选拔制度,大学士、进士、举人等都是其中的重要考试级别。

进士科举是古代最高级别的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这一制度考察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品德和文化修养。

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鼓吹仁爱、孝道、礼貌、忠诚等美德。

在古代,儒家思想对政府、家庭和个人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推崇平等、尊严和自由,强调个人责任和仁慈,对现代中国社会依然有深远的影响。

五、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最高境界是返本归真,即顺应自然的原则,拒绝对自然进行干预。

六、佛教的传入佛教是在中国古代广泛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宗教。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社会逐渐接受了印度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的一些名胜古迹,如敦煌石窟和云冈石窟,就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

七、书法和绘画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古代的两个重要艺术形式。

中国的书法被认为是一种诗意的艺术,尤其注重字的造型和笔画的跌宕有致。

绘画则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追求意境和审美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1.文房四宝:虎壁、徽墨、宣纸、端砚。

2.四言诗是中国汉代以前最流行的诗歌形式,每句四个字。

3、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4、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5.管仲把礼义廉耻四德作为治国的四纲。

6.四六个参考文献;骈文的一种,全文多由四六个字组成,盛行于南朝。

7、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8、五等爵位指: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9、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0、五行: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11、五常(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12、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13、五音:宫商角徵羽14、五刑:(隋前)墨劓刖宫大辟(隋后)笞杖徒流死15、死的五称:天子—崩诸候—薨大夫—卒士—不禄平民—死16、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欧阳洵褚遂良张旭17、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18、五谷:稻麦黍菽麻19、五彩:青黄红白黑20、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1、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2、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23、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二更(21—23)三更(23—1)四更(1—3)五更(3—5)24、五官:耳目口鼻身25、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赵树理26、五荤:(佛语)大蒜韭菜薤葱兴渠27、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28、五味:甜酸苦辣咸29、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30、五脏:心肝脾肺肾31、五陵:高祖长陵惠祖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32、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3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34、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35、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书数射御36、造字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37、诗经六义措:风雅颂赋比兴38、六部;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39、六亲;父母兄弟妻子40、古代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清期亲迎41.六朝;东晋、宋、齐、梁、陈都建康,史称六朝。

中国文化历史常识

中国文化历史常识

中国文化历史常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以下是一些中国文化历史常识:
1.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贸易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仁爱、礼仪、中庸等价值观念。

4.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5.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方法。

6. 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戏曲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7.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庆祝新年的时刻。

8. 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只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一小部分,中国文化历史非常丰富多彩,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文化成就和历史事件。

66个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66个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以下是66个中国传统文化常识:1.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新年。

2.“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

3.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4.道家和儒家是中国古代两大主要的哲学学派。

5.《论语》是孔子的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一。

6.中国传统音乐包括京剧、昆曲、评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多种形式。

7.《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8.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

9.《山海经》是中国古代记载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的重要著作。

10.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即第一个月圆之夜。

11.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代表之一。

12.《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典籍,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

13.中国传统画法包括工笔画、写意画和水墨画等多种风格。

14.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宫殿、寺庙、园林等多种形式。

15.中国的传统医学包括中草药、针灸、拔罐等多种疗法。

16.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八月十五日,即第二个月圆之夜。

17.春联是春节期间贴在门上的对联,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18.《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9.面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面条、馒头、饺子等。

20.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和“气韵”。

21.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也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22.赵州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石拱桥,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23.《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奇幻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4.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包括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

25.《白蛇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

26.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27.《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28.《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29.中国古代的五朵金花包括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饮食器用【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

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

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

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

”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

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目录: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古代军制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XXX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XXX俱诣XXX”,“XXX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XXXXXX于前,XXX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墨客XXX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XXX;XXX因斋名为XXX而被称为XXX、惜抱先生。

再如称XXX为聊斋先生,XXX为饮冰室主人,XXX为XXX(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墨客XXX是襄阳人,故而人称XXX;XXX是曲江人,故而人称XXX;XXX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XXX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XXX;明朝戏曲家XXX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XXX 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XXX;XXX是广东南海人,人称XXX;XXX领袖XXX被称为XXX(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XXX(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身世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XXX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XXX为唐代望族,故XXX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众人遂称其为XXX。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强调仁爱、道德、礼仪等价值观。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为孔子,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著名格言。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为老子,著有《道德经》等重要著作。

3.佛教传入: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对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净心自淨”等教义,强调解脱生死苦难。

4.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有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诗歌方面,杜甫、李白等是著名的诗人;散文方面,韩愈、柳宗元等是重要的代表作家;戏剧方面,曹操、汉赋等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

5.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治理方式。

6.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

其中,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中国还发明了磁铁、漏壶、地动仪等。

7.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一种具有专制性质的政治制度。

皇帝拥有最高权力,国家的政权、制度和社会等方面都受到他的统治。

8.秦朝统一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的始皇帝通过对外战争和内政措施,最终统一了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9.三皇五帝: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人类最初是由三皇五帝所统治。

三皇是神奇的存在,五帝是人类的始祖,他们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0.京剧:京剧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代表了中国戏曲文化的最高艺术成就。

京剧的表演形式独特,配合唱腔、音乐和舞蹈,表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常识,这些文化传承了数千年,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常识:
1.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
- 夏朝: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朝代,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 商朝:紧随夏朝之后,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 周朝:具有长期稳定的政权,历经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和西周(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时期。

2. 中国古代的文化与传统
- 儒家思想: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主张以仁爱和道德为核心,追求人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自然和无为而治的理念,追求个人的内心自由和与自然的合一。

- 传入:是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

- 中国书法:中国的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将汉字书写成美丽的图案,受到人们的喜爱。

3. 中国古代的器物与艺术
- 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古代生产了许多精美的瓷器,如青花瓷、汝窑等。

- 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和表现技巧。

-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俗
- 春节:中国传统的新年,以庆祝农历年的开始,包括舞龙舞狮和放鞭炮等活动。

-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的节日,人们会吃月饼、赏月和进行家庭聚会。

- 龙舟节:在端午节期间举行,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常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古代文化还有更多精彩的部分等待你去发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归类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归类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归类总结一、哲学思想1.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仁爱、忠诚、义理,提倡中庸之道,追求和谐社会。

2.道家思想:强调自然状态,主张追求无为而治,追求自我修养和内心平和。

3.法家思想:注重法制、统治和秩序,追求权力和效率。

4.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追求社会公平和和谐。

5.名家思想:注重言辞之学,主张言辞的权术和辩论。

二、文学艺术1.诗词:中国古代诗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有古诗、近体诗、七言绝句等形式。

2.书法:中国古代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以汉字为媒介,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风格。

3.戏曲:中国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不同的戏曲剧种,通过音乐和表演来传达故事和情感。

4.绘画: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形式广泛流传。

5.音乐:中国古代音乐以雅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为代表,注重音律和情感表达。

三、宗教信仰1.儒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形成了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中国人的行为和僧侣产生了深远影响。

2.佛教:佛教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之一,信徒崇拜佛陀及其教义,强调修行和解脱。

3.道教:道教是中国古代的本土宗教,追求无为而治和长生不老的境界。

4.基督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改变了中国的宗教格局。

四、礼仪习俗1.家庭家教:尊重长辈、孝敬父母、重视家族观念是中国古代家教的重要内容。

2.婚俗:中国古代婚礼注重婚姻的庄严仪式,有订婚、纳彩、过大礼等环节。

3.葬礼: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注重尊重和纪念逝者,有祭奠、火葬、合葬等习俗。

4.节日习俗:中国古代有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一系列重要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传统。

5.礼仪规范:中国古代注重礼仪和规范,有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体系,注重礼貌、规范行为。

五、科技发明1.火药:中国是火药的发明国,火药被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主张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仁爱”,追求“仁者无敌”的境界。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家庭教育和社会秩序,对古代中国文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以自然之道为准则,追求自由、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道家思想强调非行动,主张顺应自然的变化,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3.佛教: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通过翻译、宣传和传承等方式在中国发展壮大。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的本质,主张通过修行消除痛苦,追求解脱和觉悟。

4.四书五经:四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用以教育和培养中国士人的道德观念和修养。

五经是指《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是古代中国的经典典籍,被视为国家治理与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5.文字和书法:中国古代文字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最初采用象形、指事和会意的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许多拼音和字根组成的象形文字。

书法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将文字与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各种风格独特的书体,如楷书、草书和行书。

6.音乐和舞蹈:中国古代音乐和舞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音乐以雅乐和俗乐为主,雅乐用于宫廷和祭祀,俗乐用于民间娱乐。

古代舞蹈在宫廷和庙会上广泛演出,以婉转多变的身姿和动作展示表演者的艺术技巧和情感表达。

7.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宗教信仰等紧密相连,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8.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宫殿、庙宇和园林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古代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讲究均衡和比例,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9.中国古代服饰:中国古代服饰多样丰富,不同朝代、地区和社会地位的人穿戴不同。

例如,汉族传统服饰有汉服、袍褂和襦裙等,隋唐时期盛行着华丽的宫廷装束,以及唐装和宋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目录: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古代军制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二、古代职官【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

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

《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

《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

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

”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

”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

“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

《〈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

”《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

”《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长史”指张裔。

《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